当前位置:诚明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新媒体技术对舞台观演关系的拓展研究

新媒体技术对舞台观演关系的拓展研究

时间:2022-11-10 15:55:08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进入21世纪,以数字技术、网络媒体、立体影像、感应互动等技术手段为核心的新媒体技术蓬勃发展,并被大量应用于戏剧、影视、晚会、展览等演艺活动中。在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媒体思維的影响下,各类演艺活动的呈现与观看方式也逐步发展和转变,这种转变不单单是技术层面的变化,是观演方式、观演感受上的变化,更是思维方式、创作理念上的变化。本文从传统舞台观演关系出发,剖析了新媒体技术对现代舞台观演关系的影响和拓展。

关键词:新媒体;数字影像;舞台演出;观演关系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新媒体技术所包含的范围越来越广,数字影像技术、录像技术、数字动画技术、网络多媒体技术、音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VR)、强化现实技术(AR)、全息技术、数字追踪技术、仿生机器等都包含其中。科技手段成为注入舞台艺术的新鲜血液,为艺术表达插上科技的羽翼,也使舞台演艺在观演维度、表演、观演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新媒体技术拓展了传统的观演关系,将静态的“观看”转变成一种 沉浸式的“体验”,将观众从“旁观者”转变成“目击者”甚至是“参与者”。一场演出的剧情、台词、场景都可能被遗忘,但突破传统的观演关系所带来的充满变化的新奇“体验”却会在观众心中留下更为深刻的记忆。

1 传统观演关系的基本模式

观演关系可以简单理解为观众与演员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与观看演出的空间,观看演出的方式,演员与观众的互动模式等方面有关。卢昂在《东西方戏剧的比较融合》中指出“观演关系由演出场地(环境)的结构形式所决定的演出者和观赏者之间的特殊的审美关系。它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演出场地(剧场)的结构形式;二是演出者与观赏者(观众)审美关系的性质。”[1]19世纪末,写实主义戏剧与旁观者观演关系结构模式逐渐形成,之后就一直占据舞台观演关系的主导地位并延续至今。

镜框式舞台是旁观者观演关系的典型演出空间,也是当下观看演出最为常见的观演空间。镜框式舞台的典型特点是通过舞台台口的边框将舞台表演空间与观众观演空间泾渭分明的分割开,舞台内部是由艺术家打造的戏剧空间,而观众则在“墙外”观看。镜框式舞台的观演关系非常适合戏剧幻境的打造,更容易让演员与观众忘记对方的存在,把双方都带入到虚构的戏剧幻境中。但与此同时,“隔离的空间”“有距离的观看”,削弱了观众的沉浸感和体验感,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观众与演员互动交流的难度,弱化了观众的参与感。

伸出式和中心式舞台也是常见的舞台表演空间。伸出式舞台将舞台伸出台口,进入剧场观众席中,观众三面围坐观看演出。中心式舞台更是将舞台设置在观众席中间,观众于舞台四周观看演出。相对于镜框式舞台来说,这两种空间形式都拉近了演员与观众的物理距离,使交流互动更容易产生。但相应的,开放的空间结构也增加了舞台幻境的制造以及布景更换的难度。观众与演员在这种观演空间中更容易意识到彼此,对情境的进入造成一定的阻碍。

2 新媒体技术对舞台观演关系的拓展

进入21世纪以来,舞台艺术家将丰富的技术手段运用到演出的设计当中,以科技手段构建舞台已经成为当前布景设计、视觉表达的主流。这一方面是由于新技术需要通过与适当的艺术形式相结合转化成为艺术作品,实现其商业价值并完成技术的更新和迭代;另一方面,演出艺术也需要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多维度的创新与突破,以满足大众新的审美偏好。在这样的背景下,当下的演出艺术已经成为新技术、新材料、新媒介、新语言的试验田,大量新媒体演出作品进入大众的视野,并取得了良好的反响。在舞台演出与前沿科技手段的结合之下,传统舞台观演空间的一些不足被新的技术手段弥补,观演效果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和拓展。不仅如此,新的观演模式和表演方式也因新的技术发展应运而生,为观演体验和艺术表达提供了更丰富的可能性。

2.1 观演空间的拓展

“利用光和投影代替颜料的布景就是未来。”著名的杰克舞台设计家斯沃博达在20世纪的预言早已成为现实。在当下的新媒体演出中,多媒体影像与舞台机械巧妙配合已经成为构建演出环境的重要手段。新媒体的技术优势不仅弥补了传统观演空间的短板,更打破了表演区与观众席间的“第四堵墙”,将整个剧场都转化为表演空间,有效地拓展了观演的空间维度。

多媒体舞台剧《寻梦大汉·汉颂》采用的“全包裹”的设计理念,突破了镜框式舞台的空间限制,将影像画面大范围的延伸到观众席的天顶和两侧,形成了270度的超宽影像画面,配合观众席上空的真人演出,做到将剧场的每一方空间都打造成了舞台。多媒体舞台秀《阿凡达前传:托鲁克—首次翱翔》也是借助数字影像技术拓展舞台空间的成功案例。在伸出式舞台的观演空间中,40台投影细致入微的展现出潘多拉星球的地貌及地表机理,场景可以在瞬间变化,弥补了伸出式观演空间难以更换布景的短板。8台投影专门用于观众席的投射,汹涌的潮汐与火热的岩浆从舞台冲入观众席中。将观众置身于影像中,用声光电与多媒体影像制造沉浸式的舞台幻境。

舞台上的布景本就具有表情达意的功能,而数字影像技术的多变与灵活则为这种表达增添了丰富的语汇与表情,既可以写实又可以写意。通过影像打造的环境空间能跟随情节需要、演员的行动而发生变化,使得表演呈现出较强的连贯性和较高的流动性。借助投影的灵活性,观与演的空间界壁可以被轻松冲破,舞台幻境可以蔓延到整个观众席中,将观演区与表演区贯通为一体,使观众与表演者仿佛置身于同一个世界中,强化了沉浸感,引发观众更深层次的共鸣。

2.2 表演角色的变化

“如今舞台剧不再是以人物的表演作为主要传递信息的手段,它借助于今天的高科技将人们的视线引导到更深处。”[2]新媒体技术不仅可以用于塑造空间,还可以成为表演的主体。凭借数字影像技术、全息技术、增强现实、仿生机械、人工智能等多种新媒体技术手段,新媒体开始有能力以“表演者”的角色加入演出中,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观演关系中“演员”的身份概念。演员可以是真实的人,也可以是虚拟的影像或机器人,可以是有具体的形象的人或动物,也可以是抽象化的视觉元素。

新媒体开始在演出中占有越来越大的表演比重,甚至纯粹以新媒体为表演主体的演出也屡见不鲜。比如2010年世嘉公司就举办了名为“初音之日”的全息投影演唱会,演唱会上的表演全程由全息膜上投影的虛拟角色完成。之后的美国公告牌大奖上迈克尔·杰克逊的复活演出、周杰伦与邓丽君的对唱等也都是用全息技术创造虚拟角色表演的成功案例。除新媒体影像外,近年来也出现了无人机、机械臂等智能机器表演的例子。如张艺谋导演的观念演出《对话寓言2047》中就有机械臂与提线木偶,笙与无人机的表演,传统元素与科技元素在舞台相遇,碰撞出别样的意境。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美国达人秀、超级碗上的表演也都用无人机参与表演。百老汇更是将无人机作为场地的标配设备。一个叫Inferno的表演项目更是将机器人与观众连接,将机器装置安装在观众身上,观众时而能自由活动,时而受机器的控制而跳舞。在这场演出中,演员与观众的身份发生融合,观众本身即是参与者,也是表演者。

2.3 观演方式的创新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观演方式的创新,传统剧场中的旁观者观演关系模式开始被逐步打破,强调互动与体验的沉浸式观演方式开始崭露头角。沉浸式演出、AR演出、VR演出等都借助新技术设备实现了观演方式上的突破,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演体验。

(1)沉浸式观演。由莎士比亚戏剧《麦克白》改编而成的《不眠之夜》在伦敦、纽约、上海上演,都取得了极佳的风评,成为沉浸式演出的代表作。沉浸式演出与传统的观演方式有很大的不同。空间中没有了观众席的存在,观众需要在行动中自主地去观看、理解、感受。观众自己的身份成为剧中人,或是穿梭于剧中的幽灵,以完全独立的视角探索、触碰、调查场景,寻找故事线索。体验感是沉浸式演出的核心,观众沉浸在设计者打造的完整的表演空间中,如同经历一场冒险或是一次穿越。沉浸式的观演空间给新媒体技术提供了极大的发挥空间,使之成为环境塑造与表演的主要手段。如《又见平遥》中运用影像、灯光、声音等多种新媒体技术手段与真人表演相配合和,打造了大院、街道、城墙等不同的主题场景演出,观众在其中游走,如同穿越回百年前的清朝街头,用艺术与科技的语言展现了当年的历史风貌与人文情怀。《Foresta Lumina》是用灯光与影像对现实空间加以改造的成功案例。演出以公园其中的一段路程为舞台来讲述有关森林的故事,打造了一场魔幻般的森林之旅。灯光、数字投影、全息影像等装置布置在小径的沿途,使森林中的一切都化为演员与布景,观众徒步穿越其中,探寻森林的奥秘,阅读其中的故事。沉浸式演出对演出空间有着较高的依赖度,新媒体技术手段在场景塑造、表演、叙事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数字灯光、音响、多媒体影像、全息影像等技术手段都应用其中,共同构建一个兼顾剧作、视觉、动作、体验的演出。

(2)AR观演。增强现实技术(AR)是将现实世界和虚拟影像相结合的技术。如今也开始应用于新媒体演出中,成为构建沉浸式互动观演的一种重要手段。增强现实技术需要观众通过特定设备观看现场演出。观众可以同时看到现实表演与虚拟影像两部分内容,并通过设备将虚拟与现实融合起来。比如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剧场就上演了AR版《格列夫游记》,观众需要佩戴AR头戴式设备观看演出。剧中魔幻的场景与角色都通过数字技术打造,通过部分现场舞台表演,部分虚拟影像的方式构建了一个魔幻世界。手机也是演出中的常用AR体验设备,通过下载特定的APP,现场的画面与数字影像可以同时展现在手机屏幕中,如前文提到的多媒体演出《阿凡达前传》中就有这样的互动设计,观众可以借助手机看到舞台上特殊的虚拟动态画面。

(3)VR观演。利用VR设备观看演出也成为新媒体技术发展下的观演的新路径。这种极致的观演方式彻底摒弃了现场观看的部分,所有演出内容都转化成为数字影像被录制下来,观众可以通过佩戴VR头盔等穿戴式设备进行观演。虚拟空间中对演出内容及场地信息的全方位展现,使观众如同置身演出现场。与传统观演相比VR演出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观众无须去剧场观看演出,通过VR设备可以随时随地观看,降低了观演的时间成本,更加便利。第二,观众可以自由的选择观看演出的角度。演出一般由多个机位同时记录,观众可以自由选择不同机位记录的演出画面,在观众席、侧台、甚至舞台上自由切换,多角度的观看演出,体会常规观演无法实现的观看角度。第三,数字影像的特性极大降低了演出复制与传播的成本,演出影像可以通过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实现快速传播,降低了观看演出的门槛,有助于演出的推广以及各国间的艺术文化交流。诚然,VR观演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现场观演的“临场感”,设备的清晰度与舒适度也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VR观演无疑给观众提供了一种新的观演选择,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VR演出作品会有更好的表现。

3 结语

新媒体技术的浪潮席卷了演出、电影、展览、游戏、装置等多个领域,对其进行了一种技术化的重塑,各门类之间也相互侵蚀,相互融合,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不清。VR观演是在看演出还是看影像?以影像为主体的演出是否算舞台剧?沉浸式演出是否是一场加入了表演艺术展览?或者是一个互动的活动现场?传统的分类方式似乎已无法界定当下多样的艺术形式。值得肯定的是,新媒体技术确实极大拓展了舞台信息的呈现方式与观演方式,给了设计者巨大的发挥空间,也给观众带来了多种新奇的观演体验。但技术带来的新奇感是短暂的,以技术手段博取噱头的方法无法长久,再强大的技术也依然是服务于艺术表达的手段。随着技术手段的成熟与普及,观众猎奇的心态必将退去,以恰当的方式进行艺术呈现,以更高明的方式使用技术,才是演艺创作应思考的重点。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无疑给演出艺术打开了一扇门,一个新的世界等待着艺术家用智慧与创新去探索。

参考文献:

[1] 卢昂.东西方戏剧的比较融合[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25.

[2] 张朝霞.新媒体舞蹈概论[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推荐访问:拓展 舞台 关系 媒体 研究

版权所有:诚明文秘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诚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诚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00263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