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232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116例。对照组患者按常规治疗,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分析对比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效果明显, 可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 依达拉奉;脑梗死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 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 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 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类临床综合征。脑梗死是脑卒中最常见类型, 约占70%~80%[1]。脑梗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三大特点, 为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脑梗死后氧自由基的过度表达是引起脑缺血缺氧性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研究主要探讨脑梗死早期应用依达拉奉神经保护治疗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9月本院神经内科进行治疗的232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治疗组(常规治疗加依达拉奉), 每组116例。对照组:男60例, 女56例, 年龄56~78岁, 平均年龄(67.2±3.8)岁, 合并疾病:高血压56例, 糖尿病38例, 冠心病22例;治疗组:男61例, 女55例, 年龄58~77岁, 平均年龄(66.9±3.7)岁, 合并疾病:高血压57例, 糖尿病36例, 冠心病2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合并疾病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口服阿司匹林100 mg/次, 1次/d, 阿托伐他汀钙20 mg/次, 1次/d, 静脉滴注奥拉西坦4.0 g+0.9%生理盐水250 ml/次, 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静脉滴注依达拉奉30 mg+0.9%生理盐水250 ml 2次/d治疗, 14 d为1个疗程。治疗14 d后进行疗效评价。
1. 3 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进行评价:基本痊愈:NIHSS减少90%, 病残程度为0级;显著进步:NIHSS减少46%~89%, 病残程度为1~3级;进步:NIHSS减少18%~45%;无变化:NIHSS减少或增加18%以内;恶化:NIHSS增加18%以上。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患者基本痊愈39例(33.6%), 显著进步33例(28.4%), 进步10例(8.6%), 无变化26例(22.4%), 恶化8例(6.9%), 总有效率为70.7%;治疗组患者基本痊愈49例(42.2%), 显著进步46例(39.7%), 进步17例(14.7%), 无变化2例(1.7%), 恶化2例(1.7%)总有效率为96.6%, 治疗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梗死后有大量自由基产生, 自由基可通过脂质过氧化、蛋白氧化、水解、ATP耗竭、DNA破坏等作用损伤细胞, 损伤的范围从细胞膜改变到细胞解体, 降低脑局部血流, 加重脑组织损伤。在微观上主要表现钙离子超载, 引起细胞钙离子聚集以及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导致的氧自由基连锁反应[2]。依达拉奉是一种强效的自由基清除剂及抗氧化剂, 能有效通过血脑屏障, 通过静脉滴注后迅速到达脑组织, 起到有效抑制脑细胞及脑血管内皮细胞氧化损伤及引起脑血管痉挛而出现的脑血流量下降, 提高脑组织灌注压, 预防低灌注区域脑梗死的发生, 同时能抑制脑神经元细胞的凋亡以减轻神经功能的受损, 并且有效抑制氧自由基产生而导致的机体炎症反应瀑布效应, 同时对于抑制脂质过氧化的发生有一定效果, 从而减轻了缺血再灌注损伤。因此, 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 效果明显, 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贾建平, 陈生弟.神经病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175.
[2]尹浩军, 李英, 孙广峰.神经节苷脂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山东医药, 2008, 48(42):44-45.
[收稿日期:2014-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