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是哈尔滨市实现“中兴目标”的先导性行业,必须优先发展。城市管理面临的形势严峻,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我们要按照中共哈尔滨市委十二届十次全会提出的进一步超越自我、加快实施新战略要求,全力推进城管事业好发展、快发展、大发展。
一、城市管理工作对实现哈尔滨市总体目标、战略目标的重要意义
城市管理工作究其本质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集合体。高水平的城市管理必须是在建设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城市实施依法管理,并组织社会群众实施社区自治管理,使城市发挥最大的承载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建设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揭示了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先行的重要意义,体现的是物质文明的建设成果;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城市实施依法管理,彰显的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意志,体现的是政治文明的建设成果;调动社会各界和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积极性,组织市民群众实施社区自治管理,重在提高公民素质,体现的是精神文明的建设成果。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城市管理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的特质。2009年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创建“三优”文明城市哈尔滨要当龙头的要求,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明确了“要从环境问题入手,着重解决老百姓普遍关注的卫生环境、交通环境、经济发展环境问题”的工作思路,市委十二届七次、八次全会将环境建设列入城市建设发展的首位,成为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城市管理发展得好与差、快与慢已成为衡量各级党组织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的标尺,因此,实施哈尔滨市发展总体目标和战略目标,加强环境建设意义特别重大,城市管理应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优先予以发展。
二、实现城市管理好发展、快发展、大发展的宏伟蓝图
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明确指出,发展滞后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就城市管理体制工作而言,毋庸置疑,也是如此。哈尔滨城市经济发展滞后决定着城市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市政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多,服务能力差,削弱和制约了现代城市的承载能力,与现代城市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与市民群众对优质生活环境的期望不相适应。失去物质基础的城市管理,往往会出现疲于突击整治,难以保持长效的尴尬境地。因此,当务之急,要强化科学发展理念,谋划发展目标,理清工作思路,全力促进城市管理好发展、快发展、大发展。谋划城市管理发展目标要与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八大经济区”规划和市委、市政府提出“超越自我、再塑形象、奋起追赶、努力晋位,把哈尔滨建设成为现代化大都市”的总体目标结合起来;与哈尔滨城市发展长期规划和近期目标结合起来。城市管理工作的近期目标是要“实现科学跨越,创新发展,优化环境,提升品位,把哈尔滨建设成国家卫生城、园林城、环保模范城和‘三优’文明城市”。中远期发展战略是“实现全方位管理、全过程监督,形成责任网格化、作业市场化、指挥数字化、监督社会化的现代城市管理新格局”。“全方位管理、全过程监督”是城市管理体制发展战略目标。“全方位管理”,即把城区内凡涉及城市管理职能的事项全部纳入城管部门统一管理,解决因管理体制不顺、职责不清造成的标准不一、管理缺位等问题。“全过程监督”,即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完成权力下移的后续问责。哈尔滨市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要放在权力下放后对使用权力的指导和问责上,解决行业监管乏力的问题。实现城管“责任网格化、作业市场化、指挥数字化、监督社会化”是现代城市管理工作运行机制发展战略目标。要对现已初现雏形的城管“四化”进行实质性推进。最小网格的责任人要明确为具备管理和执法资格的公职人员,真正做到问责有力度;要在环卫清扫保洁作业市场化的基础上通过完善市场准入机制,推进道路维修养护、园林绿化抚育管理市场化;要在信息获取模式实现实时集成的基础上,实现城市管理协同有效应急指挥和知识化系统决策优化指挥。要进一步完善科学的城市管理社会监督评价体系,逐步实现行业监督为基础、社会监督为主导的城市管理工作考核机制。
三、实现城管事业科学发展基本步骤
(一)牢固树立“超越自我、执政为民”理念
“超越自我”首先要深入解放思想,增强科学发展意识。“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这五个坚持,是十七届五中全会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的基本要求,为我们城市管理事业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指出了明确路径,对于实现城市管理事业好发展、快发展、大发展至关重要。哈尔滨市城市管理各行业基础设施投入比例、行政资源分配比例、城市管理与城市建设资金投入与行政管理力度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相当突出,在当前哈尔滨市经济发展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如何处理城市管理既要着眼当前又要顾及长远,既要考虑局部重点突破又要照顾整体协调推进,既要把保证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又要着力解决制约城市发展的突出问题,既要考虑城市秩序又要考虑市民生活,这是一项极为艰巨的课题。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力求以实现全方位管理、全过程监督,形成责任网格化、作业市场化、指挥数字化、监督社会化的现代城市管理新格局为主攻方向,以科学管理为支撑,以保证全体市民共享城市管理成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建设“三优”文明城市为着力点,以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为动力,推进我市城市管理迈上新的台阶。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本质特征,是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始终坚持的一贯思想,城市管理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执政为民。要准确把握城市管理以人为本的内涵,充分发挥市政基础设施为民服务的公益功能,坚持民生优先的原则,确保市民共享城市管理发展成果,为市民提供优良的城区环境和街面秩序;充分发挥市民参与城市管理公共治理的权利,确保城市管理民主决策、科学决策。要认清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和社会思想文化多元的复杂形势,坚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想信念。要以一切为了人民的根本立场,系统辩证的思维方式,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谋求和谐的社会理念,面对城市管理重点难点问题,拿出具体解决问题的实际办法,讲求工作效率,形成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要克服求稳怕乱、等待观望,按部就班的工作方式,纠正目前部分干部存在的得过且过,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和懒惰涣散的工作习惯,树立高效务实、勇于创新的作风。要力戒作风浮华、敷衍塞责、哗众取宠的行为,提倡少说多做、说到做到,务必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以言必信、行必果的实际行动取信于民。要大力倡导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把个人的发展与城管事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立足本职,兢兢业业,扎实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以强烈的责任感进一步增强为市民群众和城管事业无私奉献的自觉性。
“超越自我,执政为民”是在我市城市发展滞后的情况下,市委、市政府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对全市党员干部提出的新要求,同时也是全市人民渴求发展对我们执政者提出的新希望。全市城管战线的党员干部要从认清形势开始,搞清基本定位,明确奋斗目标、找准加快发展的突破口,振奋党员干部投身城管事业,为创建“三优”文明城市,把哈尔滨建设成为现代大都市而努力奋斗的工作热情,实现城管事业好发展、快发展、大发展。
(二)开展对标定位、争先创优活动
按照哈尔滨市市委统一部署,紧密结合哈尔滨市城市管理工作实际,组织全局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开展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活动,通过学习充分认识城管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深刻分析城市管理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创新意识、进取意识,在落实科学发展上努力进入认识和实践的新境界。
1.深入开展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活动
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市委十二届十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丰富学习形式,继续开展“六个一”活动:建立一个学习园地,班子主要负责人作一次学习报告,每个领导干部形成一个调研报告,每个党员干部撰写一篇学习心得,每个党员干部提出一个影响科学发展的问题,每个党员干部提出一个针对科学发展的建议。坚持集中培训和自主学习相结合,做到读书学习和查摆问题相结合,自主学习和交流研讨相结合,学习理论和学习先进典型相结合,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同时,学会实践应用。
2.深入调研
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拿出一定时间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开展实际案例分析,从城市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效,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效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水平,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水平看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差距,从基层和群众的期盼看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努力方向。重点在市容环境卫生、道路桥梁维修养护、园林绿化、城管执法、市容牌匾广告设施、城市综合整治、国企改制七个方面开展调研。结合“对标定位、争先创优”活动,积极查找与国内同类城市在城市管理方面的差距和不足。
3.创新城市管理发展模式
紧紧抓住影响和制约城市管理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这个关键,着力解决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切实从思想认识、实际工作、体制机制等几个层面解决实际问题,建立管理作业市、区、街联动,全方位数字监控,多角度管理覆盖,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城市精细化常态管理格局;形成体制理顺,机制科学,法规制度完善,监督协调有力的可持续发展的长效化城市管理体系;结合省、市主要领导提出的环境整治这一当前全市突出而紧迫的重要政治任务,实施全方位、全视野、全天候高标准的城市管理。
(三)全力推进城管事业跨越式发展
1.以提升城市形象品位、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实施“两口”、“三线”、“三惠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
拆除京哈、哈同入城口城区内私建、滥建的违章建筑;对道路两侧棚户区进行改造;将沿线楼体进行整饰和亮化;对人行道及裸露地进行铺装改造;增建绿地及各项配套基础设施。持续推进主城区铁路沿线两侧30米范围外的危房棚户区改造工作,拆迁面积79.4万平方米、拆迁户数5 636户。对西起公路大桥东至二十道街外环北路沿线6公里区域实施综合整治,实现提档升级。对道外景阳广场至道外二十道街区段沿江堤顶路及现状绿化实施整体改造,完善相关市政设施,对沿线建筑进行楼体立面整饰改造和灯饰亮化,形成从群力新区、道里区和道外区连续贯通的沿江风景长廊。改造二环外居民庭院350个,居民休闲健身广场40个;对二环内及平房区5 205户无双气庭院楼房进行改造,并网面积26.77万平方米;对土路巷道硬化铺装改造,铺装面积24.39万平方米。
2.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目标,全面提升城区绿化建设管理水平
全年新植树木100万株,新增绿地1 100公顷,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0%,绿地率提高到3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高到10.5平方米。优选适于本地生长、成活率高、抗性强的乡土树种,打造品牌树种。围绕政务、商务和旅游通道,对20条市容环卫示范街绿化提档改造、对路改街路实施绿化配套、对桥体进行立体绿彩化、对商业区等不具备地下栽种条件的地段实施盆体、箱体摆放。对道里清河湾至入江口段、南岗哈西客站何家沟交叉口段、松花江道外段江畔公园等进行绿色生态廊道建设。完成道里区长岭湖防护林、呼兰区片林等防护林建设,初步形成各类绿地合理配置,城郊一体的城市绿化体系。进一步加强住宅小区和单位庭院绿化建设,实现辖区内60%的庭院达到花园式庭院标准。推行机械化作业方式,强化园林植保工作,引导市民爱绿护绿意识,全面提升城市园林绿化抚育管理质量。
3.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契机,进一步提高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水平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提高到85%以上;新增公厕230座;增加垃圾压缩转运站20处。在完成20条示范街路、103条达标街路广告牌匾清理整顿工作基础上,完成300条(段)街路的户外广告牌匾清理整顿工作。做好全市户外广告牌匾的规划设计工作,整体提升户外广告牌匾管理水平。全面推进清扫保洁分级管理,重点区域做到“两扫全保”,达到“七净五无”,机扫率和水冲洗率实现100%,全面保证清扫保洁作业质量;全面建立垃圾收运新体系,增人员、上设备,做到源头袋装化、投放容器化、运输密闭化;将“三沟一河”堤岸水面和入城口、城乡结合部、城中村周边卫生环境全部纳入保洁范围。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启动双琦废弃资源综合利用厂扩建项目建设,完成餐厨、粪便和西部建筑垃圾处理项目建设,使我市垃圾处理向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方向迈进。通过新区建设和规划配套建设、购房改建、购置移动公厕、动员临街社会单位内部厕所对外开放等多种方式,增加公厕230座。通过规划配套建设、购置移动垃圾压缩转运站的方式增加垃圾压缩转运站20处。
4.以确保道路通行为目标,加大城市道路维修养护力度
全面加强道路管理,城区道路完好率达到95%;占道设施管理达标率95%;挖道修复率达到98%。全市计划维修道路330条(段),维修道路面积150.16万平方米,城区道路完好率达到95%,各县(市)道路完好率达到85%。继续推进占道设施整治和清理,占道建筑工地管理达标率95%,其他占道设施管理达标率95%,违章占道设施处理率达到95%,创造良好的道路环境。加强挖掘城市道路管理,挖道修复率达到98%,挖道现场管理达标率95%。设置人行道停车泊位4 000个。推进人行道停车场智能化、信息化管理,设置停车诱导系统LED屏,建立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形象智能化停车场管理网络。
5.以完善数字城管整体功能为目标,积极推进视频监控系统建设
在数字哈尔滨基础框架下,依托现有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进一步完善我市数字城管硬件系统和运行体系建设,完成系统升级改造,重点完善视频监控、语音平台、协同办公等系统建设,实现一、二类街路、重点地区、中心广场、景区园区视频监控网络全覆盖;增加12319服务热线音频受理坐席及其配套设施,确保12319服务热线24小时受诉、转办和处置;配套扩建数字城管指挥大厅,完善综合应用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及数据库建设;同时,按照数字城管整体发展规划,指导市属县(市)开展数字城管建设,逐步实现全市数字城管县(市)全覆盖,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科技含量和精细化水平。
6.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为目标,实施城市常态化、长效化管理
理顺市、区城管部门之间,区级城管部门与街道办事处之间,城市管理工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使管理、执法、监督各环节在一个闭合的链条上发挥最大作用,构建常态、高效的管理体系。利用视频、音频、GPS定位系统网络平台等现代手段,提高城市管理效能。整合资源,将城管、执法、监督、环卫、绿化行业管理人员充实到单元网格,将管理触角延伸至社区,定人、定岗、定责,实现城市管理工作无缝链接,构建“指挥有力、有序衔接、合力推进、运转顺畅”的城市长效管理机制,提高城市管理的执行力和可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