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体育产业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新的朝阳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为进一步发挥体育产业经济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在客观分析我国体育产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我国体育产业经济面临的国内外各种新环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了完善我国体育产业经济的若干对策。
关键词:体育产业经济;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5X(2009)06-0015-02
我国体育产业经济从20世纪70年代末逐步兴起,那时上海、天津、青岛有体育服装器材用品厂,分别生产火车头牌、金杯牌、红双喜牌比赛用球,梅花牌体育服装,回力牌体育运动鞋等体育用品。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体育产业虽已具有一定规模,但仍存在规模小、结构和体制不完善、体育企业市场化程度较低等问题。我国体育产业现阶段不仅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需要大力改善,还要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新挑战和新问题。因此,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形势下,应积极探索和研究相应对策为我国体育产业经济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协助政府决策部门制定和选择适合自身实际、科学有效的体育产业经济发展模式。
一、当前体育产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体育产业经济格局形成,但整体素质不高
我国体育产业经济发展到现在,已基本形成了以体育健身娱乐业、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用品业、体育彩票业为支柱的产业格局。
体育健身娱乐业快速发展,每年举办相关活动1000余项,健身娱乐场所已有1万余家,群众的体育意识明显增强。体育竞赛表演业稳定发展,许多体育项目开展了职业联赛,如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台球等的职业联赛。当前我国各种体育联赛水平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大,冠名赞助有了一定规模。体育用品业迅速发展,全国每年销售额约为百亿元。体育彩票业日益规范,发行量稳中有升,为我国体育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1]。我国体育产业经过近20年特别是最近10年的快速发展,虽已具有一定规模,但整体素质不高,在管理体制、产业结构、产业规模、产业政策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等国仍有较大差距。我国体育产业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不能单纯照搬发达国家的经验,必须进行创新,走一条适合自身实际、科学有效的新路子。
(二)体育相关产业日渐繁荣,但亦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伴随着我国体育产业经济中支柱产业的日渐成熟,相关产业如体育旅游业、体育中介业、体育广告业、体育保险业等也逐渐发展并繁荣起来,但亦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以我省体育旅游业为例,我省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已开发了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太极拳年会、石人山山地摩托车赛、桐柏山探险等特色项目。其他省区市也相应开展了突出本地特色的项目,如西藏登山、青海自行车比赛、张家界攀岩和漂流、黑龙江滑雪、海南岛沙滩排球和铁人三项等项目,并且都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和品牌效应。这让许多旅游部门看到了体育旅游背后蕴藏的巨大商机,一时间掀起了体育旅游高潮。但高潮过后,我们看到许多举办过的体育旅游项目却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究其原因,体育与旅游之间缺乏沟通是重要因素之一,这种“貌合神离”的现象导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因而没有形成特色和规模效益,整体缺乏对外竞争力。如何化压力为动力,抓住机遇,抢占市场,是我国体育旅游业必须认真应对的课题,也是体育中介业等许多新兴的体育相关产业要勇于面对的问题。
二、当前体育产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体育产业经济发展模式缺乏特色
体育产业经济的发展虽然有共同的规律可循,但纵观国外体育产业经济发达的国家,如美国、德国等,它们无不是在共性中谋求个性发展,因地制宜地打造特色鲜明的体育产业链。反观我国体育产业经济的发展历程,缺乏与时俱进的体育产业发展政策体系,指导思想不明确,多业并举,重点不突出,没有结合本国经济区域优势创建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有特色的发展模式,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我国体育产业经济的发展。
(二)体育产业经济发展不平衡
首先,表现为地域经济差异而形成的区域体育产业发展不均衡特征。上海、北京、天津、广东、江苏、山东、辽宁等经济相对发达的省市,体育产业经济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东部高于西部,一线城市高于二线城市,城市明显高于农村,体育产业产值主要由城市居民消费产生,广大农村群众的体育消费潜力没有被释放。其次,运动项目间的产业开发度不平衡。足球、排球、乒乓球、篮球等项目开发较早,市场化程度高,而一些群众喜爱的非奥运项目或竞技水平不高的项目开发程度则较低。
(三)缺乏完善的体育产业经济政策体系
政府制定一系列有利于体育产业经济发展的政策是推动体育产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体育产业经济政策陆续出台,但缺乏系统性和实效性,没有形成完善的体育产业政策体系。如财政投入、税收、金融信贷、体育无形资产开发经营、体育场馆综合开发等方面缺乏必要的配套政策[1]。特别是我国中西部地区迫切需要政府给予必要的扶持政策,为其创造良性发展环境。
三、当前体育产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新环境及发展对策
(一)当前体育产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国内环境
1.体育产业化发展的驱动力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为发展体育产业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健康意识和为追求健康而产生的消费意识明显提高,体育消费需求上升,将进一步带动体育产业经济的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国将优先发展第三产业,这为我国体育产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特别为我国中西部地区体育产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大更多的机遇。
2.北京奥运会对我国体育产业经济产生积极影响,借助奥运东风,在我国掀起了群众性的“全民健身”热潮,极大地激发了大众的体育消费行为。北京奥运会为我国体育企业拓展业务提供了资源和机会,不仅支柱产业继续保持蓬勃向上的发展势头,体育旅游业、体育中介业、体育广告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也明显提速,进而有利于优化我国体育产业结构,更能提升我国中西部地区体育产业经济快速发展。
(二)当前体育产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国际环境
1.全球经济一体化增大了竞争压力。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体育运动国际化的深入,体育产业的全球化更加明显。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有约400家在华投资,如美国耐克服装公司、日本美津农服装公司、德国阿迪达斯服装公司、英国英宝服装公司,还有美国彪马服装公司。体育服务业、体育运动饮料业如美国可口可乐,也向我国体育产业领域进行了大规模的渗透。反观我国体育产业,由于综合素质低,缺乏规范化的市场操作手段和高水平的经营管理技术,没有足够的竞争实力,因而面临着更大的生存压力和发展压力。
2.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带来一些负面影响。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给我国体育产业中的竞赛表演业、体育用品业带来一定冲击。由于资本涌入热情下降,一些体育比赛很难找到有实力的赞助商,很多企业缩减或退出了运动员赞助计划,普通民众掏钱看比赛的意愿有所下降,电视台在购买体育比赛转播权时更加谨慎,这些都直接导致门票、赞助、广告收入下降。
(三)发展体育产业经济的一些政策建议
1.提高认识,树立体育产业发展新理念。要树立“体育不仅可以为国争光,还可以为国增利”的新观念[2],把体育产业做大做强。
2.准确定位,积极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3]。近年群众消费意识和消费水平明显提高,体育健身娱乐业的发展态势非常好。国家近期将安排东部制造业向中西部转移,这将为我国中西部体育用品业的发展带来大机遇。如甘肃、青海、四 川、河南、贵州、云南、广西等省区的各地市是转移的目的地。结合这些情况,当前我国要积极发展体育用品市场,完善和扩大体育彩票市场,扶持开发新兴市场,对市场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制定科学的、具有实效的规划和指导策略。
3.积极发展民族特色传统体育产业经济。我国是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特色传统体育项目,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如少林武术、内蒙古的草原马术、南方的划龙舟比赛、朝鲜族的荡秋千比赛,这些都是民族特色传统体育。河南嵩山的少林武术,已经成立了跨国文化演出传媒公司,每年到国外演出上百场,影响非常大,效益也很好。还有河南电视台举办的武林风擂台赛,弘扬了少林武术的精神,也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4.健全多元化的体育消费机制。积极引导居民增加体育娱乐、体育健身、体育旅游等消费,扩宽消费领域。特别是要引导广大农村居民进行合理的体育消费,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提高精神文明素质,建立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5.培养高素质体育专业人才[4]。高素质体育专业人才的缺乏,已严重制约了我国体育产业化的发展步伐,也影响了体育市场的开发。因此,要依托高校、体育企业、体育管理部门,采取专业培养、岗位培训、招聘引进等多种方式,培养和造就既了解体育专业特点又有经济管理经验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余兰.改革开放30年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进程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0):1338—1341.
[2]丁俊生,钱杰.新的理念、新的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8,(4):395—398.
[3]黄晓红.完善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的若干建议[J].成都体育学院报,2008,(9):17—20.
[4]曲宗湖,李明.体育产业学导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 姚佐军
(E-mail:yuid@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