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经典文化的重构
宋磊
第一次听到《十万个冷笑话》这个名字的时候,会自然而然联想到经典科普图书《十万个为什么》,这是借助品牌联想,让消费者迅速记住一个新的品牌。后来我发现,《十万个冷笑话》的剧情和名字也是异曲同工的,也借助很多经典品牌,如西游记、哪吒闹海、白雪公主、葫芦娃等等,在经典的基础上加以改编和重构。可以说,“十冷”不像另一部青年受众国产动画《魁拔》那样强调全新的世界观,这为其增加了不少“地气”。
我对“十冷”从网剧到大电影的进化曾有两个担心。一个是形式上,如何把网剧中零散的人物和头绪繁杂又毫无关联的诸多线索串联起来,让其像个电影。影片通过 “时光鸡”和平行时空的形式巧妙地做到了。这种编剧模式,也为续集奠定了基础。另一个是内容上,如何避免以往以纯搞笑为目的、以噱头堆积为方式的动画影片所经常体现的那样,让观众看后没有一点感动。比如《三小强》《西游新传》等影片,就是几个人来回斗嘴,制造笑料,它们甚至找相声演员做配音,观众们看完可能也笑了,但笑完很难讲有什么收获。其实,“十冷”的网剧版也存在这个问题,比如霍元甲和黄飞鸿在房梁上斗嘴,看上去热闹可笑,可是你说这段剧情有什么价值么?与网剧不同的是,电影在处理情感上更加细腻。整个故事设置了三条情感线:呆毛和时光鸡的友情,白雪公主和匹诺曹的爱情,哪吒和李靖的亲情,有些情感的爆发看了真让人动容。这是“十冷”电影和其他纯搞笑片不一样的地方。
当然,在讨论《十万个冷笑话》的时候,一方面我们要看到其对经典文化的巧妙借用,使其内容拥有受众基础;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探讨其借用经典文化的方式,是否完全妥当。影片中出现的诸多经典角色,葫芦娃、千寻、海贼王等等,在使用上是否要考虑其自身的版权问题,而且这是否会给国产动画带来“原创不如拼贴恶搞”的不好风气,“十冷”的成功会不会导致大量拼贴、恶搞经典角色的作品出现?这些都是“十冷”给行业提出的思考。

不能只是笑笑而已
董志凌
“十冷”是给年轻人看的,它不是一部低幼动画。所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部电影不能够只是让人笑笑而已。
决定做电影时,最早就把感情因素定下来了。我们的创作动机在于,或多或少要让你觉得其中是有一些真实情感的,比如白雪公主和匹诺曹之间,虽然形式上还是无厘头、还是拼贴,但它讲的实际上就是爱情和其他无关,不应该受到身份、出身等外在因素的限制;再比如李靖从来都说哪吒是逆子,但是他心里还是喜欢自己的孩子,所以直到最后也没有让哪吒改造成所谓正常的样子;呆毛和时光鸡的线索,是整个故事的主线,面子上的大道理就是“时间是不能改变的”,虽然人都会犯错,也想要去改变,但是并不是如你想象的样子,想改变就能改变那么简单。除此之外,他们两人的友情也在这段冒险旅程中慢慢建立起来。
最开始片子很长,有110分钟,想减掉篝火对话那一场戏,因为它的梗比较少。不过,这样的围炉夜话或是仰望星空的场景,在欧美电影中很常见,那是通过聊天来进行一种思想的交流。比如对白就是“我从小想要做英雄,好不容易有了超能力,却毁了这个世界”,那段基本上不搞笑,更多的是展现内心世界,这和低幼动画片是区分开的。所以这段戏,是很有成人范儿的,大家一致都不同意减掉它,后来我们就保留了这一段,减去了其他地方的一些段子。

《十万个冷笑话》并不是纯粹模仿美国电影的,好莱坞式的故事是流畅的,而“十冷”的故事是断裂式的,讲着讲着突然就断了,这主要因为冷笑话的幽默就是这种突然打断的方式,所以就会让人觉得衔接性并不是那么通畅。不过,想要通过逆转来制造笑点就得停下来,如果通畅起来那就没有了《十万个冷笑话》的风格。权衡再三,为了保留原来的风格,我们还是选择了现在这种方式,当然这会给叙事带来不少硬伤,我们也都考虑到了。但想想看,比如之前流行的《我的滑板鞋》,如果让韩红、孙楠来唱,唱的很华丽也就失去了它本身那种乡村气息、屌丝气质,可能也就不会那么受欢迎了。
我们知道,《十万个冷笑话》不可能是完美的,但是它至少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互联网
成长起来的品牌
马贺亮
《十万个冷笑话》的网剧版段子性很强,每一集时长只有五分钟,但比很多国内喜剧片的笑点都更高明、更密集,这也是它火起来的重要法宝。但是,电影不能够再用这种模式,如果是100分钟的段子,一定不符合电影的创作规律。当时我在读这个剧本的时候,就发现卢恒宇在创作电影版时选择了一个聪明的方式,他用时光鸡这个设定,把网剧中的角色串联起来,不仅给整个故事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叙事结构,还能够让没有看过网剧的观众知道“童颜巨乳”的哪吒是怎么出来的,白雪公主又是怎么和匹诺曹走在一起的。
这个群戏就像“复仇者联盟”,不同性格不同本领的人,组成了一个团队,而且他们要联手执行共同的任务,这种设定实际上还是很有电影感的。不过,总体来说,电影还是会让人觉得疲惫,因为《十万个冷笑话》的段子还是过于密集,而且那些无厘头的吐槽和为了解构而解构的感觉太强烈。
和“蜘蛛侠”、“蝙蝠侠”相比,“十冷”中的主角呆毛的角色是完全原创的人物,也是整部影片的核心,不过他的精神世界却很扁平,缺乏必要的价值观和成长史,所以说,这个品牌能不能延续,在于这个核心主角的内心世界能不能建立完善,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这也许是《十万个冷笑话》接下来在续集中需要重点着手解决的问题。
从产业上来说,《十万个冷笑话》具备两方面的价值,第一是“成人动漫”的意义,它不低幼、不廉价,主要针对的目标受众不是小朋友,而是年轻人。现在的市场对于动画电影还存在一定偏见,认为动画都是给小孩子看的,“十冷”实质上在扭转这种刻板观念;第二,“十冷”是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品牌。“互联网基因”是大家一直在传的热词,有专家分析说《后会无期》《小时代》《心花路放》的成功都是因为有互联网基因,那么“十冷”就是互联网土地上长出来的庄稼,它的意义在于这是互联网培养出来的IP,而且已经演变成了一个综合品牌。
“十冷”能否成为一个长周期品牌?
一个品牌的建立并不容易,而让品牌能够日久弥新更是需要各方面的群策群力,再加上一些时势使然。“十冷”已经串联了漫画、动画、电影、游戏等多个产业链条,不管它究竟是红火一时,还是能够基业长青,都必然会成为国内动漫产业的一个先行案例。
宋磊:《十万个冷笑话》不是一个长周期的品牌,因为它并不是一个以特定形象为中心的作品。《愤怒的小鸟》当时是多么不可一世的产品,它的企业甚至因为这款游戏上了市,但是现在看它依然是个短周期品牌,无论制作方怎样想尽办法把它培育成长周期,比如做动画系列片、做电影等等。我觉得“十冷”即使做了品牌化,也无法摆脱短周期品牌的特质,这种作品主要就是靠迅速达到一个很高的消费高峰来获得收益,也不一定非得要做长周期。
董志凌:按照我们的规划和测算,“十冷”的品牌周期是十年到二十年之间。不只是活着,而是很好地活着。从营收来说,每一年都在倍数级增长。电影《十万个冷笑话2》上映的时候,会比今年再翻一番以上。我们现在有业务支撑,而不仅仅是空想。但我们现在并没有透露相关的商业细节,除非我们上市。
宋磊:“喜羊羊”到了第五年之后很快就衰弱了,其中有运营问题、管理问题,也有《熊出没》这种迭代产品出现的问题,当然还有形象自身的问题。做长周期是很难的。我认为“十冷”的互联网出身,就决定了它一定是高峰型的产品,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怎么利用好高峰价值。
董志凌:“十冷”最开始得到的评价就是“一个快餐,长久不了”,但是麦当劳的快餐照样经营了这么多年。以前是“羊”一家独大,一下子就破了亿,“熊”一上来就把它压下去了,第一部电影就破两亿。我们不敢说“羊”做老大能做多久,因为会有后浪来拍前浪,但是它依然能够在市场上活很久。现在是“熊”一,“羊”二,“十冷”三,也许明年后年再出来一个爆发性的产品,把前两名“熊”和“羊”都挤掉了,但是“熊”“羊”也不会一下子滑落到二十多名甚至五十名开外,除非像“虹猫蓝兔”这种因为经营问题把企业做倒闭了。
为什么国产动画做来做去还是日式风格?
画风,在动漫领域是很重要的因素,它就像动漫作品的脸面,本身就代表了一种气质和风格。“有妖气”网站上的三万多部作品,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日式画风,《十万个冷笑话》也不例外。之前被吵得火热的国产动画大制作《魁拔》尽管拥有庞大的原创世界观体系,但画风上依然也是日式。“中国风”什么时候能够和日式、美式等强势动漫分庭抗礼,这也是整个产业普遍关注却又无法一蹴而就的难题。
宋磊:《十万个冷笑话》和《魁拔》一样主打日漫粉丝,但两者差别很大。知识体系上,“十冷”是基于经典文化,站在众多巨人的肩膀上做改编,而《魁拔》是完全原创的世界观;符号系统上,这两个片子都是日本风格的,包括形象、性格设定等等,另外吐槽本身也是日本舶来品;精神动力上,“十冷”是“二次元人”对世界的解构,它把经典打破再重建,而《魁拔》的精神动力还是塑造英雄。
很多人会拿 “十冷”和同样风格的日本的《银魂》做对比。《银魂》中也有很多人物,但最打动我的就是一个字——家,它解构了世界但重构了“家”。而“十冷”的解构,更多只是停留在“为解构而解构”的程度上。
董志凌:这次电影其实是日式画风、美式表演。日式的表演是静态的,而美式的是动态的。从漫画开始,“十冷”就是日式的,原作者寒舞就是《银魂》的粉丝。从我们的受众群体来看,也还是偏重于日式。日本的文化输出强势,所以日式画风就在亚洲和全世界得到了认可。
“有妖气”的作品几乎都是日式的。我认为,起步阶段,我们根本不用想自己的风格,先要培育好市场。能有中国风格一定是好的,但并不能一蹴而就。“十冷”已经很本土化,外国人都看不懂。“十冷”在互联网的受欢迎排名是内地、香港、台湾和美国加拿大的华人群体,再往后就是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地区。“十冷”在内容上是中国式的,你没有看过葫芦娃,看“十冷”就不会有什么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