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均丰富的涪陵武陵山旅游度假区为个案,在探讨基本现状基础上,提出了政府主导、分类发展的创建模式,二级管理、共同推进的管理模式,需求导向、智慧营销的营销模式。为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就必须推进涪陵武陵山旅游度假区建设。即,捋顺旅游度假区管理体制机制,推动景区高标准建设;构建“一核两区”旅游发展格局,提升“互联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坚持打造旅游目的地要素体系,提升游客主导性需求契合度。
关键词:武陵山旅游度假区;发展模式;政策建议;涪陵区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37-5617(2018)01-0071-04
Abstract: With Wuling Mountain tourist resort in Fuling District as an example, which is rich in natur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we firstly analyzed the basic situations, and then proposed the construction mode with government leading and classified development, the management mode with secondary management and advancing together, and the marketing mode with demand oriented and smart sales. The construction of Wuling Mountain tourist resort was necessary to promot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ourism industry in Fuling.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were as follows: first,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system mechanism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ourist resort with high standards; Second, to develop “a core and two districts” tourism development pattern and make “Internet + culture+ tourism” integration; last, to build the element system of tourism destination and improve the fitness for tourist’s dominant needs.
Key words: Wuling Mountain tourist resort; development model; policy suggestions; Fuling District
中國旅游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黄金期”,旅游产业地位的提升,为其转型升级指明了发展方向。旅游度假区是一个综合性旅游发展区,其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主要适用于建设在旅游资源相对丰富、客源量相对较大、交通基础条件相对较好、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旅游区域。因此,打造旅游度假区发展模式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推进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涪陵武陵山旅游区位于重庆市中部、涪陵区东南端、乌江下游东岸,距涪陵区城区38 km,距重庆市主城区105 km,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生态资源,是一个市级旅游度假区,涵盖了武陵山大裂谷、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武陵山大木花谷三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1]。其幅员面积达213 km2,地域主要涵盖了武陵山乡、大木乡、白涛街道乐道村,东北方向与丰都“鬼城”相连、东南方向与武隆仙女山旅游景区紧密相连,正处在重庆着手打造“大仙女山旅游区”范畴;从地质地貌来看,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不仅拥有丰富的“喀斯特”地貌、森林、花卉等自然资源景观外,还有制作涪陵榨菜工艺活动中的“踩池子”民俗文化资源及“816”军工洞为代表的“三线”建设遗址等人文景观等等。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而这一矛盾在涪陵乃至全国旅游消费常态化的“大众旅游时代”则突出表现在:旅游产品供给单一化与游客消费需求多元化不匹配;旅游管理和服务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不匹配;文化旅游产业链条不发达,难于满足游客的主导性需求等方面,迫切需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基于旅游资源富集、客源基础较好、交通基础设施便捷等优势,涪陵武陵山旅游区更适合以度假区打造模式来推进涪陵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因此,开展涪陵武陵山旅游度假区研究,旨在为相似背景的区域开展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一定决策参考。
1 基本概况
1.1 旅游资源
涪陵区生态资源、人文旅游资源丰富,为旅游度假区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优势。涪陵武陵山旅游度假区主要以峡谷、地缝、森林、花海等生态旅游资源为主,辅助于民俗、宗教等人文旅游资源,已建成有武陵山大裂谷、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武陵山大木花谷3个景区,其中涉及武陵山金山寺、武陵山角邦寨两个景区正在建设中。2016年,武陵山旅游区大裂谷景区荣获“2016中国最佳文化旅游景区”称号。
1.2 空间布局
涪陵武陵山“一轴、二核、三板块”的空间布局,为旅游度假区提供了差异化协调发展模式。“一轴”主要指武陵山乡至大木乡沿线,构建以草地、花卉为主的旅游生态休闲产业轴;“二核”主要指武陵山乡传统巴渝民居风格的旅游服务集散主核,基于构建产业配套、基本公共服务为主体功能,形成区域性的大型综合接待、集散中心及户外运动产业基地。“三板块”:一是将大木花谷打造成“浪漫花谷”为主题的梦幻花谷板块;二是将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打造“武陵仙境”为主题的森林氧吧板块;三是将巴文化打造成“民俗体验、宗教朝圣”为主题的巴语秘境板块,这种功能定位则推动了差异化协调发展。
1.3 运行效果
景区景点升级改造,为旅游度假区提高了承载能力。涪陵区委、区政府及武陵山旅游管委会制定相关政策举措,对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武陵山大裂谷、大木花谷等景区、景点全面升级改造并已完成对外开放。从接待游客数量和创收来看,2017年涪陵武陵山旅游区实现接待游客279.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9.98亿元,同比增长37.6%和40.8%。从市场知晓率来看,重庆旅游市场知晓度由37%提升到80%。根据《武陵山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指出,预计到2020年实现年接待游客500万人次、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12年基础上翻两番。
1.4 管理模式
涪陵武陵山旅游度假区成立武陵山旅游区管理委员会,负责旅游度假区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然而,实际管理中存在旅游资源多头管理、部门分割等“碎片化”机制现象。如涪陵交旅集团着重打造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却无暇顾及旅游业的招商引资,管理上除了受武陵山旅游区管理委员会直接管理外,仍然受区旅游局统筹管辖,且存有意见不一致的状况;同时,旅游景区相关景点的招商又主要依靠区招商局来开展,一定程度上致使优质旅游资源开发进程缓慢,难以形成整体效益[2]。
2 模式构建
一项旅游度假区的创建主要涉及的利益主体有政府、企业、居民和游客。为推进涪陵武陵山旅游度假区的健康、持续发展,需要从创建模式、管理模式和营销模式来探讨。
2.1 创建模式
涪陵武陵山旅游度假区的创建模式应坚持政府主导,在整体规划、招商、政策等方面统一部署。根据涪陵武陵山旅游度假区的资源条件、区位条件等综合资源要素,将涪陵武陵山旅游度假区创建模式分为整合型、完善型、新建型三种旅游发展模式。根据区域创建条件、制约因素、发展重点等三个方面来探讨创建旅游度假区模式类型(表1)。
2.2 管理模式
涪陵武陵山旅游度假区的管理模式需要构建“区——旅游度假区”自上而下的二级管理机构。机构内部实行各司其职、运行有效、分工明确的垂直管理体系,协同推进涪陵武陵山旅游度假区的健康、持续发展。
2.2.1 涪陵区旅游局 涪陵区旅游局作为决策机构层,要着重建立健全武陵山旅游度假区相关条规、政策、总体规划,以及等级创建申报、监管等系列工作。同时,收集旅游度假区基础设施、资源条件、市场条件、游客流量、餐饮服务等相关信息,从而加强度假区的数据采集、监测和管理的数据化功能;加强区内区外合作化发展,推动区域间联动、协调发展,奠定信息平台建设;负责旅游度假区的招商引资与整体形象的营销策划工作。
2.2.2 涪陵区武陵山旅游区管理委员会 涪陵区武陵山旅游区管理委员代表政府行使管理职能,主要负责旅游区的招商引资和旅游营销,承担区级有关部门涉及武陵山旅游区开发建设的日常工作,统筹协调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森林、水资源、土地、矿藏等自然资源的有序开发,负责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同时,坚持把生态保护放在第一位,在充分尊重自然和人文的前提下,依托“高山、森林、田园、花乡”特色风情,按照“国民共进、乡村共建、全民共享”实施策略,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围绕一个目标(“5552”奋斗目标),紧扣两条主线(创建5A级和国家级),落实四化要求(建筑景观化、配套人性化、设施智能化和服务标准化),实现旅游区差异化发展和高标准建设。
2.3 营销模式
涪陵武陵山旅游度假区可采用以游客需求为导向,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智慧营销的模式。即依托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来细化旅游目标群体,开发满足游客群体主导性需求的旅游产品[3]。
2.3.1 需求导向 它主要是基于游客主导性需求为导向的营销策略,在开发旅游产品项目时应注重从游客需求的视角出发,如开发项目前应做好相关居民和游客的问卷调查,以便在设计旅游产品时把握游客的主导性需求。对旅游度假区进行宣传推介时,注重做好交通状况、休闲娱乐项目、游客安全须知等信息方面的介绍。旅游度假区应加强与游客的互动,收集游客游玩中提出的相关建议,重视他们的个性化需求,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旅游度假产品,实施产品拉动战略,从而建立旅游度假区与游客双方的良好关系。
2.3.2 智慧营销 它是基于“整合共生”理念,做大旅游市场需求、做强旅游营销方式的一种策略。而“整合共生”理念对涪陵区旅游业的转型升级至关重要。因此,在推进涪陵武陵山旅游度假区转型升级中,应扎实开展“三大行动”,即统一区域主打品牌、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增强游客认知度。首先,涪陵区旅游局可建立“旅游度假区资讯网”,设置信息公开、公共服务、度假指南,开发手机客户端,从而提高公众影响力。其次,旅游局需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与游客搭建互动联结机制,通过互动交流获取游客反馈信息,从而为游客提供在线预订等服务。最后,旅游度假区可着手构建游客信息数据库,增加旅游产品营销的针对性,逐步实现个性化服务,提高游客的重游率。
3 对策建议
为推进涪陵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模式创建的落地生根,就必须推进涪陵武陵山旅游度假区建设,具体的对策建议如下。
3.1 捋顺旅游度假区管理体制机制,推动景区高标准建设
3.1.1 打造高水平旅游度假区 以高标准、高质量来推动旅游度假区道路、旅游观景平台等建设,启动武陵山牌坊建设;强化要素保障,建成投用纸厂沟水库,拉通大裂谷景区10 kW电力专线,贯通两乡天然气管道建设,搭建通信基站,开工建设龙塘坝加油站。逐步完善接待设施,游客接待中心、田坝副中心主体建成投用。加快开通涪陵城区直通专线,启动智慧旅游一期、内循环专线、套票制前期工作,建设度假区内旅游公厕、职业培训中心、民防酒店等工程项目。
3.1.2 培育乡村旅游新业态 紧扣“林边有院、院中有花草、院旁有瓜果蔬菜”的田园风情,努力开径拓路,会同两乡、国土、林业等部门实施乡村旅游发展政策,坚持“政府主导、尊重农民首创、积极吸引民资、示范项目领路”的乡村旅游发展思路,区府、区旅游局加快出台《关于规范乡村建设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加快乡村旅游总体规划编制;强化示范引领,精心指导和严格审查乡村旅游发展重点项目规划方案,分别在两乡选定2~3个村推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級试点项目建设。
3.2 构建“一核两区”旅游发展格局,提升“互联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3.2.1 构建“一核两区”旅游发展格局 突出“历史文化探秘、自然心灵回归和生态田园休闲”三大主线,积极构建“一核两区”旅游发展格局。“一核”指以涪陵城区为核心的区域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和集散中心,打造以城市历史文化为主的旅游功能区;“两区”指打造坪上和后山旅游发展区,重点发展避暑度假、养生度假和乡村生态旅游。通过优化整合旅游资源,培育旅游精品线路和特色旅游线路。丰富休闲度假产品,创新发展度假避暑、温泉康疗、养生养老、自驾露营、文化体育、购物娱乐等新兴旅游业态;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培育坪上乡村旅游示范片和乡村旅游示范工程。
3.2.2 积极发展“旅游业+” 做好“旅游业+”创建工作,也就是要做好旅游業与农业、工业、城市、文化、大数据等行业全面融合发展,同时提升旅行社、宾馆饭店、景区景点服务质量,强化旅游宣传推广和营销,培育壮大旅游市场主体,加快将涪陵建设成为具有浓郁巴国特色的游览度假胜地和长江知名旅游目的地。提质打造红色旅游线路,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推进旅游重点项目和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加大涪陵旅游宣传推介力度,全力打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努力建成全国知名旅游度假胜地。
3.3 坚持打造旅游目的地要素体系,提升游客主导性需求契合度
3.3.1 强化协同创新,坚持打造旅游目的地要素体系 推进涪陵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关键在于打造旅游目的地体系。为充分发挥城市旅游服务、城区娱乐设施与涪陵武陵山旅游度假区同步发展步伐,首先,需要统筹构建“大仙女山旅游区”与涪陵武陵山旅游度假区之间的旅游要素连接机制。其次,注重城区与景区之间外部道路交通系统改造、景区内部交通系统改造、大型游览交通工具设置,并进行游道改造升级、水景提升改造、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升级。同时,通过景点与旅游目的的设置,核心游览区内形成包括景台、休憩节点、玻璃走廊、空中浮岛等特色观赏在内的完善的游赏系统,结合核心景区内项目设置,建设住宿、餐饮、文化娱乐、休憩服务节点及旅游商铺、公厕等旅游基础设施服务,适应游客排浪式进出与游客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此外,加强旅游整体形象宣传推介。可建立多语种景区宣传网站,并与地方旅游网、知名网站的旅游频道建立连接,并通过“武陵山大裂谷生态旅游节”等旅游节事活动创造景区影响力;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推出假日、团体、特殊群体的专项优惠措施,吸引中间商介入等举措来抢占旅游市场;通过电视台的旅游、生活、科技频道摄制专题节目并做好外景拍摄,塑造旅游景区品质。
3.3.2 提升契合度,实施游客满意度提升工程 旅游产业契合度主要指旅游产业开发与游客主导性需求的一致性程度。提升旅游产业契合度关键在于完善涪陵武陵山旅游度假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首先,根据高标准规划、高标准建设要求,将涪陵武陵山旅游度假区游客接待、配套基础设施等方面均按照A级旅游景区标准设计和建设,特别是涉及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标识牌、公厕等基础设施建设要达到高标准。其次,将智慧旅游网络化建设纳入旅游企业建设的重点工作,从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并达到互联互通。再者,做好旅游企业服务的标准化管理,即按照A级景区建设相配套的服务人员标准化管理,并做好定期旅游员工考核和培训,对于受到游客投诉的旅游服务人员或旅游企业公司等,区旅游局等政府部门需要对其进行整顿,从而强化旅游度假区管理和服务,满足游客的主导性需求 [4]。
参考文献:
[1]谭舒月. 武陵山旅游度假区资源开发与提升研究[J]. 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11):105.
[2]何侍昌. 当前涪陵武陵山旅游区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7(2):99-102.
[3]李静. 河南省旅游度假区发展模式及策略研究[D]. 郑州: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13.
[4]重庆市涪陵区旅游局. 关于印发《重庆市涪陵区旅游局2016年工作要点》的通知[EB/OL].(2016-03-04)[2017-12-11]. http:///Cn/Gwfb/gw_view.asp?lmdm=008006&id=1329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