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诚明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信仰的试炼之路

信仰的试炼之路

时间:2022-11-13 12:30:07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回顾李安二十年来的电影,我们可以发现,他的电影主题始终围绕着一条线索,那就是对人性的探索。《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故事与其说是在探索宗教信仰的问题,不如说是在探索人性之善与恶的关系,在探索是否应该对人性抱有信心的问题。其二十年的电影中,李安从寻求人性解放到发现人性之恶,经历了对人性本质的怀疑、迷惘,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终于重返对人性的信仰。可以说这二十年的电影中,人性主题的发展变化正呈现了一条属于李安的信仰试炼之路。

关键词:李安 人性 禁忌 信仰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以下简称《少年派》)这部电影上映以来,关于电影的主题内涵引起了广大观众探索的兴趣。由于电影中有大量关于宗教的表述,再加上导演李安曾表示这是一部关于信仰的电影,因此很多观众从宗教信仰的角度对这部电影做出了解读。然而从李安二十年来的电影主题进行历史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部电影的主题仍然延续着李安对人性的思考和探索。这确实是一部关于信仰的电影,这种信仰不是对宗教的盲目尊崇,而是经历了痛苦思考以后对自己内心信念的肯定。

自人类历史进入近代以来,人们一直主张人性自由、歌颂人性的解放。在中国,“五四”以来众多文学作品控诉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与此相应的是探讨人性的自由和解放在很长时间里成为文学的核心主题,各种文艺作品对人性做了多维度的探索和思考。到20世纪的后半期,现代文学中的这一核心主题在港台文学中得到了延续。李安作为一名1954年出生的台湾导演,他的思想背景离不开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的影响,对人性的探索始终是他最关心的主题。他曾经说:“我的电影中有一股压抑的潜流,假如电影不触及敏感或令人惊怕的主题,那是不会引起我兴趣的。”所谓压抑,就是人性的本能欲望被社会文化、道德伦理方面的禁忌所压制而产生的情绪,禁忌越强大,压抑越深沉,因之而产生的反抗的力量也越强大。李安电影里这股压抑的潜流正是反抗禁忌、反抗束缚的力量,李安试图凭借这股力量突破禁忌,探索人性的真相。

从突破家庭伦理禁忌的“父亲三部曲”到突破江湖禁忌的《卧虎藏龙》、突破社会伦理禁忌的《断臂山》,直至突破了道德禁忌的《色戒》,我们可以看到,在李安二十多年的电影世界中,越来越强大的各种禁忌被一一突破,而人的本能欲望在突破禁忌时所展现出来的破坏力也越来越可怕。我们注意到,在这一重重的禁忌突破之后,李安电影中关于人性的看法也悄然发生着变化。“父亲三部曲”里个体欲望以胜利的姿态宣告了对东方伦理禁忌的突破,尽管有些许对于传统文化失落的惘然,但整体是轻松的;《卧虎藏龙》《断臂山》却以主人公的死亡让人们看到追求个体欲望而付出的代价,已经带着深沉的悲哀;到了《色戒》中,因人性欲望冲破了国家大义的道德禁忌而呈现出恶的一面,主人公的死亡甚至不像之前两部电影那样引发人们深深的同情。这一系列电影中对于人性欲望的表达,似乎呈现出李安在对人性探索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疑惑,人性是善还是恶?人性是否就是不受束缚的欲望?

《色戒》之后,来自外界的各种禁忌都已被李安突破,欲望如猛虎破笼而出。面对欲望之虎,李安却在怀疑这是否就是他想要寻找的真正的人性。一直到名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这部电影里,李安才完成了他对人性思考的再次突破,可以说这部电影令李安重拾对人性的信仰。

如果说之前的作品中,李安都在努力突破来自外部世界的种种禁忌,那么在《少年派》中,李安开始真正探索内心禁忌。那是人对于自我本性的恐惧,这种恐惧构成了人对于自身的最大的禁忌。只有在极端的环境中,这种禁忌才有可能被突破。《少年派》的主人公便被置于这样的一个环境中。PI在海上孤独的漂流之前,已经成为了一个完整的社会人,他拥有温暖的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且拥有宗教信仰,当这样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被置于与世隔绝的极端环境中时,当所有来自文化、社会、道德的束缚都统统消失,要面对的只有神秘的大自然和同样神秘的内心时,本能的欲望和内心的禁忌会产生怎样的冲突,禁忌破除后的人性会显露出怎样的真相?毫无疑问,这是个能令李安兴奋的题材,因为它已经逼近了人性探索之路的尽头。

或许是这样的探索太过惊人,答案太过可怕,李安在拍摄《少年派》时回避了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段,而是采用了一个奇幻的冒险故事的外壳,以寓言的方式来揭示主题。表面上看,这是主人公在讲述一个少年和一头猛虎的海上漂流故事,然而在讲述完这个奇幻的故事以后,面对听者不可思议的神情,主人公又讲述了一个残酷血腥的食人故事。两个故事之间明显的对应关系使得第一个故事拥有了更丰富的解读空间。

那么通过《少年派》李安到底看到了怎样的人性真相?

在这部电影的开头有近三分之一的部分在讲述PI的成长经历,长到令许多心急的观众发出抱怨。然而真正的故事展开以后我们才发现,李安在这段情节里隐藏了许多钥匙,这些钥匙能够帮助观众从寓言故事中寻找到人性的真相。第一把钥匙是“thirsty”的隐喻。当PI进入教堂偷喝圣水时,牧师对PI说:“You must be thirsty”,而电影中那头伴随着PI在海上漂流的老虎理查德帕克,它的本名正是“Thirsty”!这个词的意思是干渴,代表着人的本能欲望。所以这句话可以解读为“你就是理查德帕克,你就是欲望”。这句语含双关的话在原著中并没有出现,因此我们可以将此理解为李安有意的设计,通过这种方式李安提示观众,那头在漂流中与PI相伴却又令他恐惧的猛虎,他那代表着理性精神的父亲曾经告诫他不要接近的猛虎,正是PI在成长过程中,在接受各种禁忌的过程中,逐渐被压抑而深深隐藏起来的人的本能欲望。当PI漂流在海上,外界的禁忌全部消失时,那被压抑的一面开始显现出来,然而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人,PI看到了人的本性之恶并且对此充满了恐惧。这种恐惧构成了强大的内心禁忌,以至于PI下意识地想要否定这种恶的存在。于是在第一个故事的讲述中,PI把恶的那一面从自我中分裂出去,因此理查德帕克出现了,它承担了少年PI的恶,第二个故事中少年杀死厨子的事实变幻为第一个故事中老虎咬死了豺狼。而在老虎出现以后,少年感到恐惧并且想尽办法试图驯服老虎,这一情节隐喻着人性的本能欲望与内心禁忌的斗争。

一开始PI借助求生手册上的知识试图驯服猛虎,这代表人类借助理性的力量对本能欲望进行压抑,凭借各种手段,PI为自己和猛虎圈定了各自的范围,虽然暂时相安无事,却始终处于紧张的对抗中,仿佛暗示着现实社会中人们的内心欲望和各种禁忌之间的关系。但这种范围的限定很快就被PI自己打破了。影片中当PI守着自己的仅有的食物防范老虎时,鲸鱼把他的食物都打翻了,接下来在风浪中求生手册的失去宣告着理性的失败,PI终于彻底失去了从人类文明世界带来的一切。为了生存,少年PI不得不放下内心的恐惧去靠近老虎,因为在这样的绝境中,人类只剩下了本能,只有追随着本能的欲望才能设法生存下去。本能欲望无法被消灭或被控制,PI放下恐惧向老虎靠近意味着他的内心禁忌正在逐渐消失,他开始承认自己真实本性的存在,并不再试图压抑它。

第一个故事中的那场暴风雨可以看成是PI内心的风暴,PI在承认了本性之“恶”后,一方面呼唤着神的拯救,一方面却恐惧着神的惩罚。所以在面对恍如神迹的自然力量时,少年PI在欢呼,而老虎在恐惧。但是当PI注意到老虎的恐惧时,他开始怒吼,他质问神:“你为什么要这样吓它?”事实上他是在问:“我有什么错,我要活下去这有什么错?”这是人对自我的本能欲望的辩护,他已经意识到,本能的欲望并没有对错,只是与自然一样的存在。接着他说:“我已经失去家人,失去一切了,你还要我怎样?”这是对外在的神的质疑,也是对自我的内心禁忌的质疑,既然本能欲望没有对错,为什么要对自我的本能感到恐惧?当所有外在的依靠都没有了,唯有依靠自己的本能欲望而生存时,你还要我怎样?此时的PI已经否定了在过去的人生中建立起来的一切关于善恶关、于道德的信仰,否定了以往对人性的认知。然后他说:“我已经什么都没有了,你要什么都拿走吧!我臣服了,让我成为你的容器。”这时的PI已经彻底放下了身内外的所有的一切,放下了一切内在与外在的禁忌与束缚,把自己完全交给了自然,人性的本能欲望本来就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让我成为你的容器,让自然人性自由自在地舒展,不受任何束缚与压抑。这句话里的“你”,是指真实的自我,是与自然之神融为一体的真正的人性,此时的PI真正地接受了自己,接受了人性中“恶”的存在。所以我们看到,暴风雨过后,PI与老虎相偎相依,他们不再是对抗的双方,而是相互依存的整体,这时“老虎”不再象征着恶,而仅仅代表着无善恶的本能。当人真正依赖着自我的本能欲望而不去加以束缚与抗争时,本能欲望也带给了人生存的希望,所以接下来在第一个故事中,PI发现了那个食人岛,岛上的食物帮助他活了下来。这个情节对应在第二个故事中,也许就意味着PI开始放下内心的自我折磨,听从本能欲望的指引,以尸体为食,得以生存。

PI的内心风暴也反映了李安一直以来对人性的思考,在人类突破禁忌、追求自由的过程中,个体欲望被释放。如果这种欲望被人类的道德判定是恶,那么人们是应将欲望重归传统宗教伦理的束缚之下还是相信人性本身?在《少年派》中李安终于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回答。

“科学理性地解决外部世界的问题,但内在世界则需要依靠信仰。”这是在前面的情节中隐藏的另一把钥匙,PI的母亲的这句话说出了电影的真正主题。李安一直说这是一部关于信仰的电影,但是我们发现李安所说的信仰无关宗教。尽管PI信仰许多宗教,但最终他真正选择信仰的是他内心的神,是人自身。当所有的宗教都无法拯救他时,是他自己拯救了自己。在电影中,当PI沉溺于食人岛时,老虎却夜夜离岛,这是人性的本能在提醒着自己危险的存在,PI从食人岛的逃离,隐喻着人类对自身之恶的警惕。正是这种人性的自觉意识让PI没有在食人的罪恶中迷失,避免了堕落为动物般的存在,最终重返人类社会。这一情节包含着李安对人性信仰的重新鉴定,他相信人性本身会束缚着自身之恶。因为当他认识到人性之“恶”的同时,更深切地认识到人性中同样蕴藏着另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或者叫“善”,或者叫“理性”,或者叫“神”,不管叫什么,正是这种力量让人警惕自身的恶,把人从动物中分离出来,使人不再完全成为本能的存在。所以当PI重返人类世界时,老虎不顾而去,人性中善的一面、理性的一面重新占据主导,本能之“恶”再次深潜于人性之渊。

从李安的电影中我们可以发现,二十年来他始终凭借对人性的信仰来突破各种禁忌。但信仰不是盲目的,它需要经过试炼,二十年电影中对人性的探索似乎正完成了李安对信仰的试炼,从突破禁忌开始探索人性,经历痛苦与迷惘,直至完全看清人性之“恶”,最终仍然坚定地选择相信人性。二十年李安电影中人性主题的发展变化,正呈现了他内心信仰的试炼之路。

作 者:甘宇慧,浙江大学文学硕士,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 辑:郭子君 E-mail:guozijun0823@163.com

推荐访问:之路 信仰

版权所有:诚明文秘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诚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诚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00263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