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的首要目标是关注人的发展,关注人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教师教学要面向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关注学生,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我国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牢固地建立在关注人的基础上。关注人在新课标体系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一、新课标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生活背景,家庭条件不同、社会环境各异。个性化的生活背景和经验是学生勾勒自己的人生发展轨迹、能动地解读和评判社会现象以及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和行为、主观能动地反映和建构自己个性化的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的内部驱动力。
尊重人,必须尊重人的个性化生活差异。新课标在确立“课程目标”、“实施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建议、评价建议等)”的原则时,坚持以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需求为基础,大力倡导课程回归生活,使课堂真正成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育理念调控下的“生态化课堂”和“育人课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活动不是被动吸收、机械训练和重复记忆的过程,而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中介,通过认知主体内部的新旧认知信息的冲突和融合,最终建构成新的认知体系的过程。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说过:“如果要把教育心理学的全部内容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我要知道学生的经验是什么,没有这个,一切教育都是无效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从自己的世界出发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可见,建立在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经验基础上的新型课程体现了尊重、理解和人性化,易于被学生接受,易于实现教育教学目标,达到理想效果,培养社会所需人才。
具有不同的生活经历的学生,在新的教育和环境因素影响下,由于他们对生活的观察视角、认知基础和认知心理准备不同,必定会产生要么接纳要么排斥的情感态度。因此,背离学生生活、兴趣和爱好,企图用一个模子去塑造不同个性、不同类型人才的教育思想和行为,是无法激活学生的思维,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无法使师生之间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形成课堂的场效应的。最终的教学效果不理想甚至无效是必然的。
二、新课标倡导“个性化”的教学形式。
要谈“个性化”的教学,首先应该明白什么是个性?个性是指一个人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区别于他人的稳定、独特、整体的心理和行为模式。个性是在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由于每个人的身心特质不同,成长的环境各异,因此每个人的个性迥异。“个性化教学”应是指建立在受教育者的遗传素质、年龄特征、原有的生活背景、知识经验、个性特点及其情趣爱好基础上的,以培养富有个性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教学活动和行为模式,是一种充满人性、充满情感,洋溢着尊重、关怀和接纳的教育教学过程。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地注重标准与划一。将课堂僵化地定格在“学科本位”、“知识本位”、“老师教,学生听”、“标准化(符合教师的认知观点和问题的标准答案的)问题解答”等层面上。把具有不同的智能优势和个性爱好的学生统一往“考高分、升名校”这座独木桥上推。只有小部分所谓的“尖子生”受到青睐,大部分学生被变相地排斥在课堂之外。他们得不到教师爱心的覆盖,是被冷落、歧视的群体。传统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学生机械地识记。课堂成了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学生只有绝对地服从、被动地接受,失去了选择、拒绝、自我学习建构的权利,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遭到排斥和压抑。这种僵化的、模块式的、缺乏“生成性”和“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活动,抹杀了师生的个性和情感。新课程密切联系师生的校内外生活经验和个性特征,以师生的情感需求为出发点,将封闭、独裁式的课堂变为开放、民主式的课堂,“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在新课程中得到了实质性的体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其他学科的课程标准也有类似的阐述。新课标十分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施展和释放,关注个性化学习方式、原有经验和认知水平以及情趣爱好等。鼓励和支持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文本解读和问题解答、个性化的学习态度体验和积极健康的情感价值观的建构等,勇于标新立异、挑战权威,建立自己的思想观点和适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及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新课标倡导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活动,打破了传统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教育教学模式。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不同的施教者,对教学文本的解读和内化是存在差异的。新课标十分尊重和提倡教师富有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教育体验,包括对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情感、对教学文本个性化的解读、对教学活动的个性化设计和实施等。传统的课堂教学不仅压抑了教师个性化和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而且还严重影响了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的培养。为此,大力倡导教师进行大胆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大胆地进行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尊重师生的个性、尊重教育科学的精神。
三、新课标倡导多元的教育评价。
新课标倡导“综合”、“多元”的评价方式,从根本上保证了新课标的人性化核心理念的有效体现,避免了傳统教育评价的单一化的弊端。
1.传统的教育评价是一种单向的(上级对下级的)评价,不同程度地剥夺了学生、教师、家长的评价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应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方式之一。”新课标强调要把评价权赋予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教育评价和评价自我,使教育评价形成科学高效的网络化体系,凸显了新课标对人性的尊重和关怀,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思想品质。
2.传统的教育教学评价,只注重终结性评价,而终结性评价又只重视学生的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的评价。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轨迹的唯一标准,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收获,如思想品德、特长爱好、身体素质、意志水平、情感体验和学习兴趣等,将具有不同个性和情趣爱好的生命个体简单化、片面化,割裂了生命个体的完整性。这种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终结性评价)而忽视了师生的教育教学过程的评价模式,是不科学、片面和盲目的,对师生和教育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教育教学过程是教学效果的成长摇篮和生长的土壤,是教育结果的“根”和“源”,是新时期的教育重要的研究内容和课题。没有科学的符合规律和原则的教育教学过程,是达不到理想效果的。传统的教学过程只注重提高教学效率的外部因素(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内部因素(学生的学)的决定性作用。教师单向的、一厢情愿式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没有建立在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基础上,这种违背教育规律、失去科学指导、忽视学生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的教育教学行为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积极主动的建构知识和形成健全人格是不利的。新课标倡导的“过程化”评价,既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进行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学习、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也有利于促进教师对教育过程重要意义的认识,有利于调动和激发教师刻苦钻研新型教育科学理论和理念、研究探讨教育方法与技巧,最终促使教育教学过程更加科学化、人性化和高效化,更加有利于培养富有个性和健康人格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凸显了新课标对师生的人性和情感的尊重与关怀。
(作者单位:湖南省道县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