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诚明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宋徽宗设立画学3篇

宋徽宗设立画学3篇

时间:2022-08-26 18:00:06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宋徽宗设立画学3篇宋徽宗设立画学 摘要:翰林图画院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美术教育的“第一院”,它建立于两宋时期。宋代的画院既是全国绘画创作的中心,又属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宋徽宗设立画学3篇,供大家参考。

宋徽宗设立画学3篇

篇一:宋徽宗设立画学

要:翰林图画院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美术教育的“第一院”,它建立于两宋时期。宋代的画院既是全国绘画创作的中心,又属于国家美术教育的重要机构。中国的绘画艺术及美术教育在宋代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笔者着重论述了翰林图画院的建制、功能与作用、考试制度和国子监“画学”的美术教育。关键词:中国宋代 美术教育 翰林图画院在我国绘画教育史上,两宋时期建立的翰林图画院,可以说是我国美术教育的“第一院”。盛唐时期成立的翰林学士院,是用来聚集专门从事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人才的机构。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和后蜀还专门设立了“画院”这样的机构,其主要从事美术教育和纯技艺的绘画创作,为宫廷服务。到了北宋初期,统治者设立了更大规模的艺术创作和美术教育机构 — —翰林图画院。宋代在前代画院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画院的制度,建制更加系统,画院的作用和功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两宋的画院无论是在艺术创作上还是在美术教育上,都是历代最兴盛的。一、宋代翰林图画院建制更加完备北宋的绘画机构在史籍记载中名称不一,有的称其为“翰林图画局”,它从属于翰林院,由内侍省管理,在绘画史籍中一般简称“画院”。宋代统治稳定后,宫廷画院得到继续发展和完善,先后将原西蜀、南唐及中原地区的画家召集到都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使其成为宋初宫廷画院的基本成员。宋代皇帝多数爱好文艺和绘画,从其需要出发,他们对宫廷画院给予很高的重视,因此,画院的建制也得以充实扩大,画院画家名手济济,艺术创作水平不断提高。宋代堪称历史上宫廷绘画最为繁荣昌盛的时期,这个时期的艺术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北宋的翰林图画院与前代的翰林院有所不同,北宋画院隶属于内侍省,由内侍宦官进行管理。宋代翰林图画院把画家分为待诏、艺学、祗候、学生四个不同等级,在建制机构上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而画院的制度与一般绘画工匠制度也不同,绘画的工匠属于“八作司”,例如彩画、建筑装饰画的工匠和一般的壁画工匠等。工匠们的报酬叫做“食钱”,画院画家的报酬叫做“俸值”,宋代画院画家地位是逐渐提高的。在宋代不同时期,不同等级的画家人数、编制都有所不同。如,在仁宗时期,待诏三人,艺学六人,祗候四人,学生四十人。而在徽宗时期,画院制度又作出了重大调整,首先打破画家名额上的限制,广纳绘画人才,进一步整顿画院的编制,制定并完善了各种制度,把绘画纳入到科举制考试中,这样一来大大提高了画院画家的政治地位。公元1104年,宋徽宗又在崇宁国子监另设画学,专门培养宫廷绘画所需人才,大观四年(1110年),他又将画学并入画院,所以这时的画院已经具有了创造兼美术教育的职能。在录用画家方面,画院采用招募的形式。画家进入画院后地位有一定改善,可以穿绯色(四品)和紫色(五品)的官服,徽宗时还容许他们佩鱼,但不能到院外任官。画院画家可以领取俸禄,还有机会临摹和观摩宫廷藏画,因此艺术水平进一步得到了提高。由于帝王特别重视画院,把画院列为众院之首,所以画家的地位和待遇发生了重大改变,绘画艺术创作和美术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这些在客观上促使当时人们重视美术教育。二、宋代翰林图画院的功能与作用翰林图画院的设立,主要还是为统治者服务的。帝王将相为了过着显贵的生活,就用大量的绘画艺术粉饰太平,加之帝王对于美术的偏爱和执著,从而促进了宫廷绘画的繁荣昌盛。那些画院画家为了迎合统治阶级,在艺术创作时就会维护统治者的政权,发挥历代图画对“忠奸善恶”的鉴戒教化功能。在仁宗庆历元年,皇帝授命画院画家绘制前代帝王像120幅。等绘制完毕后,这些画被挂在崇政殿西阁,皇帝命令大臣参观,以此来规诫世人。宋代翰林图画院除了具有规诫教化功能之外,还具有为统治阶级粉饰太平、满足统治阶级的精神享受需求的功能。我们从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中,可以了解到北宋的城市建设发展很快,建设规模也较大,商业非常发达。城市喧嚣的生活环境,让达官贵人和文人士大夫更加向往大自然。此外,禅宗思想的发展,以及上层人士无限崇尚自然界的意境之美,促使宋代的山水画和花鸟画创作大大超过了人物画创作。如,当时宫廷庙观壁画、官署屏风障壁都是翰林图画院画家参与绘制的。既然宫廷画院是为了满足皇帝的需求而设立的,那么其主要任务就是为宫廷装堂饰壁。如,神宗时重要宫廷殿堂的山水屏壁多出自郭熙之手,崔白与艾宣等人的画被垂挂在大殿上作为屏风;有的画家为建造的道观寺庙绘制道释壁画,如宋初的高益奉诏画汴梁大相国寺壁画;有的画家还为皇帝、宫妃及贵族绘制肖像,如太宗时元霭、牟谷奉召画太宗像;同时根据政治需要宫廷画院画象还创作政治画卷,如仁宗时画院待诏高克明奉召画《三朝训鉴图》;有的画家执行某种特殊任务,如太宗时诏命牟谷随使者去交趾画安南王黎桓及各陪臣之像。因此画院在艺术上必须附和帝王的欣赏趣味,画家创作都要竭尽全力,以符合皇帝的心意。宋徽宗赵佶在审查画院画家们所绘制的宝宫壁画时,遇到稍加不合自己心意的壁画,就会立即训斥他们,让他们重新构思作画。太宗时画院侯李雄,因拒绝画纨扇而差点被杀。除此之外,画院还有一个功能,那就是负责搜集全国各地的名画古玩、先贤笔迹图书,以供皇室收藏观赏。宋代帝王大都喜爱丹青书法,但由于公务繁忙,有时皇帝还命画家做代笔,绘制完成之后加盖皇帝玉印,赏赐给有功之臣。另外,翰林图画院画家还为外国使节或帝王作画,这是画院画家们承担的一项重要的国家外交事务。中国美术教育“第一院” — —翰林图画院□杜宝罗日瓦20

 美术时空ART EDUCATION RESEARCH三、宋代翰林图画院的考试制度宋代翰林图画院是通过科举考试招收、选拔绘画人才的,这在我国画史上掀开了新的一页。宋代画院的科举考试多采用古诗中具有意境的句子作为考题,在考试作画时创意新颖者将会夺得桂冠。从以下几个考题中,我们可见一斑。考题一:

 “野渡无人舟自横”。这种考题明显考应考之人的画面意境构思。若应考之人的作品缺乏含蓄的诗意,画面构思只是图解式的,那么其作品就沦为一般之作。但其中有一幅构思巧妙,别具匠心。画面上小舟随意自横,一位船夫盘着二郎腿,躺在船尾,仰面吹笛。原来不是无人而是无人渡河,还有船家一人悠闲自在地吹奏着竹笛。画面很有诗情画意,因而该幅画受到皇帝的欣赏,当选为第一名。考题二:

 “深山藏古寺”。多数人画山中有一庙,有的人在山中添一塔,或画一根庙宇的幡竿,缺乏意境,没有表现出“藏”字。而其中有一幅只画了一个和尚正在小河边汲水,身后是连绵起伏的深山丛林。这幅画立意巧妙,扣住了题眼,巧妙地表现出一个“藏”字,不愧为画魁。考题三:

 “蝴蝶梦中家万里”。这句诗的诗意难以用形象化的事物表现出来。有一位画家借题发挥,画了一幅历史典故《苏武牧羊图》。汉朝使节苏武在异国的冰天雪地中打盹,梦见了万里之遥的故国和家乡。这幅画把抽象化为具象,被取为第一名。考题四:

 “竹锁桥边卖酒家”。这样的诗句考的是画家的意境想象力和含蓄的表现手法。大画家李唐在此次考试中夺得桂冠。他的画面是水边竹林深处的一竿酒旗在风中飘扬,画面上没有酒家,只有一面迎风招展的酒旗,很好地表现出“竹锁”二字,可谓匠心独具。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如“踏花归去马蹄香”、 “嫩绿枝头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等。宋代以绘画开科取士,一方面有力地促进了当时美术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中国画更趋文学化,使文学和绘画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四、宋代翰林图画院及国子监“画学”的美术教育在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上,宋代的翰林图画院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翰林图画院虽然是内廷供奉机构,与后来具有绘画学校性质的国子监“画学”有所不同,但是它也兼具美术教育的功能。因其具有内廷供奉的机构性质,所以其美术教育机制与学校教育形式有很大的不同。如,画院没有具体明确的教学制度,教与学都没有责任要求,师生没有教材、不用考试,他们在共同参与壁画、屏风等绘制过程中,完成了绘画教育过程,一般是在艺术实践中完成美术教学的。在这种内廷供奉绘事活动的教学过程中,没有严格的师生界限,彼此取长补短,师生共同完成任务,在艺术创作实践中学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在很多绘事活动中,往往不仅有画院内待诏、艺学、祗候、学生之间的合作,还有民间画行画师、工匠的参与合作。在众多画家合作的过程中,相互之间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如,民间艺术家会对画院师生起到很好的艺术思想启迪作用,因为民间的艺术往往更新鲜、更生动,是宫廷艺术肥沃的土壤。画院的美术教育形式与百工作坊、画塑行会的美术教育形式类似,但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竞争,这种竞争是重要的促进因素。不过宋代的“画学”才是重要的美术教育专门机构。宋徽宗设立的国子监“画学”,属于学校性质的绘画教育机构。与翰林图画院相比, “画学”具有了明确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设置了山水、人物、花竹、屋木、佛道、鸟兽六门专业。专业课程的内容是各种绘画题材的不同表现技法,并按照北宋当时流行的题材进行设置。教师队伍的建设更加完备,当时最著名的画家都参与教学,甚至徽宗皇帝也经常直接参与教学和创作。理论课程采用较为实用的字义学,注重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有尔雅、方言、说文、释名四门课程。

 “画学”中的学员们学习绘画,也是学有专长,主要是学习山水、花鸟、人物等六门专业。国子监“画学”还设置了训诂小学和习经的课程。宋代“画学”教育重意的特点,对绘画艺术教育有广泛的影响。

 “画学”里的画学生们需要经过严格的选拔,才能被确定能否留用。画学生们先参加应召考试,然后进入殿试,画意出类拔萃者可以入翰林图画院供职。这种择优录取的绘画技艺考试,激发了画学生们的艺术联想,开拓了他们的艺术思维,在客观上激励了画家对文化修养的高度重视。但北宋帝王将相在绘画审美方面存在着单一的倾向,这也造成了画院绘画风格的单一性。由此可见,画院的制度也有它的弊端。综上所述,宋代翰林图画院及“画学”开创了我国美术教育的先河,培养了大批高水平的艺术人才。宋代画院画家及其“画学”师生的教学思想、审美取向对后来历代类似于画院的美术教学机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美术教育和绘画艺术的发展。参考文献:[1] 李永林.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纲.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2]王伯敏.中国绘画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3]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第一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作者单位:呼伦贝尔学院美术学院)编辑 伍 宝21

篇二:宋徽宗设立画学

INESE ART

  137FORUM

  论坛浅谈宋画学与画院张湫逸 / 文一、画学1. 画学的建立世俗美术的发展和宫廷绘画的繁荣,使绘画题材更加广泛,风格多样的山水画进入黄金时期,流派林立,技巧上也有不少创新,花鸟画亦迅猛发展,出现了“黄家富贵,徐熙野逸”等风格。人物画、风俗画、历史故事画都非常兴盛,到北宋时,有些画科已经分类成熟,《宋史·选举制》中提到“画学之业,曰佛道、曰人物、曰山水、曰鸟兽、曰花竹、曰屋木” [1] 。至此六门,中国古代绘画的门类大体已定,结束了绘画作为知识体系的混沌状态。绘画的分科为宋代画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宋徽宗于崇宁三年,在当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兴办了早期世界上最为庞大的皇家美术学院——画学,培养画学生。2. 具体情形(1)招生制度 :与以往招募只有一技之长的画工不同,画学招生有严格的录用标准,据《宋史·选举志》所载,画学“考画之等,以不仿前人,而物之情态形色,俱若自然,笔韵高简为工” [2] ,既要求状物绘形的严格写实技巧,又强调立意构思。画学生分为士流与杂流两类,只要通过太学法的考试,无论是贵族子弟出身的士流,还是中小地主阶级家庭出身的知识分子所代表的杂流 , 都可以入学,一些优秀的、有一定艺术成就的画工也可以入学,士流和杂流分开居住,学业和考试的要求也不同,学生根据成绩而逐步升迁,太学三舍试补,升降以及推恩制度是宋代科举制度的补充办法,也被运用到绘画人才的招募上。(2)课程设置专业课程主要是学习各种绘画题材的不同表现手法,并按照北宋当时流行的题材进行分类设置,分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这六个专业门类,这和《宣和画谱》中的十四个门类分科大致相同。教师队伍的配备也很雄厚,宋徽宗调动了当时最为著名的画师进行授课,甚至在书画方面很有成就的徽宗也经常直接参与教学和作品的创作。名画观摹和创作实践等也是专业训练的方法。除了对专业课的要求,画学也十分重视理论课的教学,理论课程是“小学”,进一步说也就是较为实用的字义学,侧重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俗话说,“书品即人品”,正所谓“书画同源”,基本素养的养成,对画技的提高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还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创作。这是为培养真正的画家而非普通的画工所做的努力。理论课一共是四门课程,分别是《说文》《尔雅》《方言》《释名》,其中《说文》要求学生书写篆字,掌握字的正确发音,并能解释理解诗文的含义。我认为这一点尤为关键,对于画家来说,绘画技巧固然重要,这是基础,但只注重技巧 , 只能算是画匠,如果只止于事物的表象,而无法深入了解其中的含义,那么画也就会趋于刻板、繁琐,落入俗套,没有鲜活之气。

 在这些理论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还根据画学生的不摘要 :宋代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世俗美术不断发展,宫廷绘画繁荣。宋徽宗颇具艺术天赋,也热衷于艺术,由帝室直接赞助艺术的传统至徽宗时达至顶峰,他首创画学,并设立翰林图画院,培养了大批优秀画家,孕育出众多绘画理论著作及作品,并对后世绘画和美术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画学画院的成就不容忽视,虽然画学制度对画家有很大限制,但它的管理机构、教学组织形式、招生与命题、课程设置等诸多方面对当今的美术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我们应该全面地看待画学画院的历史影响。关键词 :画学

 画院

 绘画创作

 美术教育 红蓼白鹅图 宋徽宗THE STUDY OF PAINTINGS AND PAINTING ACADEMIES IN THE SONG DYNASTY

 138

  CHINESE ART论坛

 FORUM

  同水平而进行因材施教, 《宋史·选举志》载“士流兼一大经或一小经,杂流则诵小经或读律”,这其中或许有一些阶级色彩,但绝不是歧视,因为古代上层阶级的人接受教育的机会更多,所以他们学习的内容也会更加深入。(3)考核制度宋徽宗参照隋以来的科举制度,在以往招募法的基础之上,实行考试选拔,因为注重画作的气韵和内涵,所以在诗文论策外,还以古人诗句为题,对应召画工和画学生进行绘画专门测试。《云麓漫抄》卷二中提到画院命题作画的标准 :“笔意简全,不模仿古人,而尽物之情态,形色俱若自然,意高韵古,为上;模仿前人而能出古意,形色像其物宜,而设色细,运思巧,为中 ;传模绘画,不失其真,为下。” [3] 这类试题强调诗画相通,要求画者体会诗中的意境,准确把握主题,再以精妙的画技将其表现于画面。《萤窗丛说》中载“徽宗政和中,建设画学,用太学法补四方画工,以古人诗句命题,不知轮选几许人也” [4] 。譬如我们非常熟悉的诗句“嫩绿枝头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众画者都在花卉的绘画技巧上下功夫,唯独一人在层楼飘渺、绿杨掩映中,画一美人凭栏而立,余韵无穷,耐人寻味,使观画者看画就像在读诗,让人浮想联翩,这绝非一般的墨守成规的画家所能达到的 ;再如“踏花归去马蹄香”,众人都画马画花,精雕细琢,虽精美,但无意趣,只有一人画数只蝴蝶飞逐马后,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构思奇妙,含蓄内敛,又有一种蒙眬的美感。这种以诗命题来测试绘画技艺的方法,一方面测试了应召者的绘画技艺,另一方面也考察了他们的文化素养。这样,在画学里接受了严格教育与考核的画学生们,最终才能被确定下来是否在画院里留用。二、画院1. 宋以前的画院最早在殷商时期,就出现了由政府设立的专门从事美术创作生产的机构。唐代初期,政府设翰林院,作为内廷供奉艺能杂居的场所,后来名儒学士被分出,另外成立了翰林学士院,那么翰林院就成为了专门从事纯技艺性人才聚集的机构。五代十国时期,许多艺人任职于不同的政权,各政权也都设有相应的机构,南唐和后蜀出现了画院的雏形,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画院。2. 北宋画院(1)画院的创立实际上,北宋才有真正的画院,而且北宋的“翰林图画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皇帝私人的皇家画院,而是一种纳入国家管理机构的正规国家画院。北宋时局稳定以后,政府设立了更大规模的艺术机构,曾在后蜀和南唐“画院”里任职的画家以及其他地区的画家大多聚于汴梁,为北宋翰林图画院日后的兴盛储积了大批艺术人才,奠定了雄厚的基础。画院制度在此一时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完善,兴盛至极,历两宋而不衰,北宋翰林画院也成为后世画院机构效仿的榜样,中国绘画艺术也在这个时期登上了历史的第一个高峰。北宋翰林图画院隶属于内侍省,由内侍宦官管理,这的确是一个创举,由此画院真正开始成为了国家机构。(2)画院的功能北宋翰林图画院是为宫廷帝王、达官贵人们服务的专门机构。画院画家进行艺术创作,一方面是为维护统治者的政权统治,发挥图画“忠奸善恶”,存作鉴戒的教化作用。宋真宗的遗孀章献明肃皇后,命儒臣搜集历代君臣事迹、祖宗故事及郊礼仪仗,编为《观文揽古》《三朝宝训》《卤簿图》三部书。这套画册原来只是用来教育皇帝的,另一方面为统治者粉饰太平,满足上层社会精神享受的无尽需求。同时,画院还负责搜访各地名画古玩和先贤笔迹图书,供皇室收藏观赏。郭熙在画院时,就曾负责考校天下画生和鉴定整理藏画。另外,宫殿寺庙内外壁幛屏帏的图饰、帝王将相后妃大臣的肖像画、官私厅堂寝室的卷轴画等,也都在画院画家的职能范围内,宋代帝王大都喜爱书画作品,有时皇帝还命画家代笔,加钤帝印而赏赐有功之臣。除此之外,画院画家还要为政治斗争服务,宋初统治者曾频繁利用画家窃绘敌对政权君主及其重要谋臣画像,以备需用。画院画家的作品,也常常作为外交和文化活动中的交流工具,作为高雅礼物互赠,或派画家出使邻国访问。由此可见,政府对绘画的重视程度之高。(3)机构建制画院虽不是专门的艺术教育机构,却兼有培养绘画专业人才的作用。不断完善的画院制度,日益健全的画院组织形式,为画学的出现提供了直接的雏形 . 画家被按等级分为待诏、艺学、祗候、画学生四个职别。仁宗时,以待诏三人、艺学六人、祗候四人、画学生四十人为额。而到了徽宗时期,打破了画家静听松风图轴 马麟

 CHINESE ART

  139FORUM

  论坛数量上的限制,广纳人才,整顿和健全了画院的编制,制定完善了各种制度,并大大提高了画院画家的政治地位。(4)画家地位的提高“许服绯紫官服”,徽宗宣和年间又承唐制,“独许书画院出职人配鱼”,准许高职别的画家上朝,这是历朝历代都没有过的情况。《画继》中记载:

 “诸待诏每立班,则画院为首,书院次之,如琴院、棋玉百工皆在下”,“他局工匠日支钱,谓之食钱。惟两局(图画局和书艺局)则谓之” [5] ,可见画家的地位之高,以及帝王对绘画的钟爱。当时画院是诸院之首,画家的身份地位和待遇都令其他艺人羡慕,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上技艺诸行广泛择业于绘画的倾向。三、画学画院成就1. 优秀画家韩若拙、许道宁、刘坚、李希成、李唐、苏汉臣等民间优秀画家被录入,使民间风格与院体相互融合,形成多元画风。在教学上重视培养学生诗书修养,从而拓展了绘画新局面,更使精密不苟的工笔花鸟画达到精微传神的新高度,同时也使画院的体制更加完备。

  2. 绘画理论 大批珍贵的绘画理论著作出现在这一时期,宋代的画理论门类齐全、体例完整,堪称中国古美术史上的典范。宋代不仅出现了绘画通史性著述,如郭若虚《图画见闻志》、邓椿《画继》、陈德辉《续画记》,还有地方性画史诸如黄休复《益州名画录》,评传体断代史诸如刘道醇《圣朝名画评》,甚至还出现了著录性官修画史《宣和画谱》《秘阁画目》,著录及装裱裁制专著如《思陵书画记》,以及类书《太平广记》《太平御览》,专门的山水画论著,如郭熙、郭思的《林泉高致》,韩拙的《山水纯全集》,以及评鉴专著,诸如米芾的《画史》等。画学是属学校性质的国立专业绘画教育机构,而画院是宫廷画家进行艺术研究创造、为帝王和达官贵人服务的国家机构,很像现在的中央美术学院和国家画院的关系,两者间还是有细微差别的。3. 文学和绘画的结合以古人诗句命题作画,对画家进行艺术思维的锻炼,由此可见,画院注重的是画家的创造力以及修养。文学已经开始转入宋代绘画,这也使得绘画由礼教化进入了文学化,并吸纳了一批既有深厚的文学素养,同时又具有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画家。4. 宋徽宗的个人成就和对绘画的重视画学画院的发展和徽宗本人的书法、绘画天赋是分不开的。他首创瘦金体,即位后,像前代皇帝一样大量收藏名画,把古代的1500 件作品辑成 15 册,称为《宣和睿览图》,还编撰了《宣和书谱》和《宣和画谱》,分门别类地对皇家的艺术收藏作了著录和评价。另外,自即位起,徽宗便令朝廷招揽各地画家,南唐、西蜀画院的画家纷纷进入宋画院,画家之间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学习。徽宗还为画院画家提供一定的职任俸禄,优秀者还可受朝廷的奖励,甚至享有赐绯紫、佩鱼等特殊待遇。徽宗提出了院画的评判标准,即“形似”和“格法”,这使画院画家具备了最基本的绘画功底,也使画家的创作不至于脱离生活现实,不至于凭空捏造。画院画学定期进行考核,画题为古诗摘句,以那些最精致和有暗示性的画作为上品,可以看出徽宗对画家的要求并不完全是现实主义风格,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对生活的深刻体会、严谨的创作态度和良好的文学修养,使得画院画家的文学修养和综合素质不断地提升,而徽宗对浅显直白的回避和对理念的玩味,也深深地影响着画院画家的创作,使院体画朝着自然而又富有文学韵味的方向发展。四、弊端徽宗虽然重视画院的建设和画家的培养,却不放任宫廷画家自由创作,可以认为绘画活动仍然是统治阶级维护统治和粉饰升平的点缀。徽宗对宫廷画家在形式和趣味上都有严格要求,如果画家显露出独立的风格表现,将会被开除,严格的正统观念导致华丽、繁缛的风格成为宫廷旨趣的主流,如《桃鸠图》《竹雀图》等画作,绘制极其精细,用色十分准确,局部也毫无瑕疵,但精心构造的画面显得有些僵硬,这正是宫廷画家们为取悦统治者而不惜倾其所能的写照,如果画作足够精致,徽宗会在上面题签以示认可。米芾、米友仁父子画山水多用水墨点染,不拘形色勾皴,在当时很受世人欢迎,但由于他们的技法太过奇异,皇室收藏概不接纳他们的任何作品,同时也不允许宫廷画家研习他们的风格,画院画家只能模仿徽宗认同的所谓“精品”,这也使得画院画家的风格过于相近,难出新意,限制了画院画家个性的发展和笔墨技巧的变化。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万壑松风图 李唐注释 :[1]《宋史·选举志》[M]. 郑州 :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8 年 9 月[2]《宋史·选举志》[M].郑州 :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8 年 9 月[3]《云麓漫钞》[M]. 北京 : 中华书局 .1996 年 8 月[4]《萤雪丛说》[M].(南宋)俞成 . 北京:中华书局 .1985年 10 月[5]《画继》[M]. 北京 :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63 年 8 月

篇三:宋徽宗设立画学

博 考 口 内蒙古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李宇亮 摘要宋代宣和画院是指宋徽宗时期的翰林图画院。宋徽宗赵佶是个喜好书画艺术的皇帝, 他主持建立的宣和画院, 并注重 绘画人才的培养, 他倡导创立的“ 画学” , 不仅培养了许多著名的画家, 还创作了许多优秀的绘画作品。

 宋代 宣和画院历史意义 中图分类号关键词G275. 1文献标识码A 宋徽宗时期, 由于宋徽宗对书画艺术有特殊的喜好, 不仅 自身 在书法、 绘画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还积极招揽天下画家, 成为宫 廷画院的倡导者和支持者。

 当时, 许多书画高手都在宣和画院任职,

 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也借此进人了鼎盛的发展时期。同时, 宋徽宗赵 佶不仅注重绘画创作, 还注重绘画人才的培养, 宋徽宗时期创立的 专门绘画教育机构“ 画学” , 在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历史上具有重要意 义。

 总而言之, 宣和画院以及“画学”的开创, 对促进我国绘画艺术的 发展具有极高的历史意义。

 一、宋代 画院教育 中国绘画素称发达 , 自唐代以来 , 画家名流辈出, 到了唐末五 代, 由于战乱频繁, 国家分裂, 文道大废 , 绘画艺术受到了很大的影 响。五代时期, 只有南唐和西蜀在绘画创作方面有所进步。在当时,

 西蜀和南唐都设立了从事绘画的专门机构——画院 ,五代时期的 画院由国家直接管理 , 画院画家穿戴官服, 并享受与文官相近的 待遇 , 领取国家发放的“俸值” , 并赐予“翰林” 、 “侍诏”等称谓ll1 3 9 8 。

 这一时期 , 画院画家的主要任务是描绘帝王贵族 肖像 , 同时, 朝廷 有重大活动时, 画院的丹青妙手也要仔细描绘、 记录下活动盛大的 场面。

 画院的设立, 刺激了绘画艺术的发展, 对于提升画家绘画艺术 成就有很大 的帮助。

 北宋建立以后 , 统治阶级为了招揽绘画人才 , 更加注重画院的 建设。984 年(宋太宗雍熙元年), 在宋太宗的支持下, 设立了皇家画 院——翰林图画院。

 许多前朝的绘画高手都被招揽到翰林图画院供 职。如南唐、 西蜀画院的许多画家都被招揽到翰林图画院, 当时, 从 西蜀入画院的著名画家有:

 赵元长、 高文进、 孟显、 夏侯延佑 、 黄居案 父子、 勾龙爽、 石恪、 黄筌、 袁仁厚等; 从南唐入画院的著名画家有:

 徐崇嗣、 蔡润、 厉昭、 周文矩、 董羽等; 翰林图画院还招揽了许多中原 原有的画家, 如王道真、 郭忠恕、 高益等。这些画家在翰林图画院中 共同钻研 , 积极创作, 极大地促进了宋初绘画事业的发展。

 翰林图画院建立之初 , 没有明确 的人事归属 。

 998 年(真宗成平 元年 ), 画院建制 , 正式确定翰林 图画院为内廷供奉机构。画院的管 理由内侍二人负责, 画院根据画师的技艺水平 , 授予其不同的职位 ,

 如待诏、 艺学、 祗侯 、 供奉凡六、 画学生、 画学正等。翰林图画院画师 的主要任务是为宫廷作画, 为帝王、 宫妃、 大臣写真画像 , 同时, 鉴定 政府收藏的前代书画遗物, 并到各地行宫及神庙作画。

 宋代时期, 由

 于统治者“重文轻武” , 历朝历代皇帝都比较喜爱绘画, 因此, 宋代 自

 开国之初, 就特别关注书画院的建设, 皇帝的治国方针决定着民心 所向, 宋代画院日趋繁盛, 逐步发展成全国绘画创作中心。

 宋代历代 帝王对于画院的重视, 为宋徽宗时期宣和画院的繁盛奠定了基础。

 二 、 宋代宣和画院及“画学”的开创 北宋初期 , “翰林图画院”和“ 画学 ”本是不同性质 的组织机构 ,

 翰林图画院属于内廷供奉机构, 其主要职能是为帝王、 后妃、 将相、

 大臣等写真画像 , 同时, 绘制卷轴、 册页画, 鉴定政府收藏的前代书 画遗物, 并到各地行宫及神庙作画。

 到了真宗咸平元年, 翰林图画院 才制定了明确的人事制度 , 据《 宋会要辑稿·职官》 记载 :

 “待诏等旧 无定员, 今待诏三人, 艺学六人, 抵候四人, 学生四十人为额。

 旧工匠 十四人, 今六人”[2 p . 8 7。宋徽宗时期, 由于宋徽宗热衷于书画, 翰林图 画院的发展达到繁荣鼎盛时期。

 宋徽宗时期的翰林图画院又称宣和 画院, 宣和画院的人事制度进一步明确, 不仅设立了艺学、 抵候 、 待 诏、 学生等职称, 还设立了主持“权院事”者。“画学”成立之初, 隶属 国子监, 属于专科的绘画学校, 不仅有博士、 画学论、 画学正等专门 的教育陛职官, 还制定了教育、 考试、 甄选等措施。

 宋徽宗大观四年,

 宋徽宗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教学体制改革, “画学”被并人“翰林图画 院” , 自此以后, “画学” 的审美理想以及取士标准也被融入画院继续 得以施行, 在画学并入之后, 宣和画院开始迈向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据《 宋史·选举志》 记载, 宣和画院是世界上最早的绘画学院, 宋 徽宗时期, 宣和画院已经具备了较完善的教学体制。《 宋史·徽宗本 纪》 记载, 1104 年(宋徽宗崇宁三年), 赵估开始着手改革宫廷画院,

 并开始建立专门的绘画教育机构“画学” 。众所周知 , 画学的设立是 赵佶 的重要贡献之一 。虽然中国绘 画历史悠久 , 但是 , 在宋徽宗 以 前, 绘画一直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

 画学的设立, 有效解决了这 问题。

 在画学建立以前, 画院画家的选拔主要有三个途径, 一是资 格画家和大臣推荐, 二是本院画家后人画家补充, 三是来 自民间画 工中的优异者。画学的设立, 为画院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不 仅从根本上规范了画院体制 , 还促进了绘画的正规化发展 , 对后 代美术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郾 。这一时期 , 皇家的 书法和绘画收藏也获得了极大丰富, 在宋徽宗的指导和重视下, 宣 和画院将宫内的书画收藏进行了统一编纂, 《 宣和画谱》 和《 宣和书 谱》 就是这一时期编纂而成, 这两部著作, 对于研究古代绘画史具有 重要的参考价值 。

 “画学”是中国古代唯一的、 教育层次最高的、 学校性质的国立 专门绘画教育机构 , 在中国绘画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画学” 在刚刚建立之初 , 与“算学” 、 “ 医学” 、 “ 律学” 、 “ 武学” 、 “ 书学”等一 样, 属于国子监太学中的一个学科。设立不久就隶属于宣和画院。

 为招揽天下画家, 宋徽宗将“画学”正式纳入科举考试之中。“ 画 学”有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 分为人物、 山水 、 花竹、 佛道、 鸟兽、 屋 木六科 , 要进入画院学习, 必须按照程序进行严格的考试 , 考生只 有通过了考试 , 才能够进入画院学习。入画院者, 还授予画学正、

 供奉 、 祗侯、 艺学、 待诏、 画学生等官职。同时, 学生还要按照身份 一的不 同, 划分为“士 流”和“ 杂流” , 并且根据其身份 , 居住在不 同的 地方 。作为世界上最早 的绘 画教 育机 构 , “画学 ”非常注重学生 的 -● 世 靠 20 14 . 11 月下 旬14 3

 博 考 古 口 银川市书画院 陈国鸿 摘要张即之作为“ 南宋四家”之首以书法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极高的艺术价值享誉天下。张即之的书法艺术, 不仅对当

 世, 而且对元、 明、 清三代书家书风产生重大影响, 同时对海外东瀛书法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南宋四家张即之书法艺术风格特色 中图分类号关键词G275. 1文献标识码A “南宋四家” , 即:

 张即之、 陆游、 范成大、 朱熹 , 均系南宋书法艺 术的集大成者。陆游以其诗名著称于世, 其在诗歌上的盛名提升了 书法艺术上的名气。

 朱熹作为著名的理学家, 其书法注重实用功能。

 范成大以书法艺术迎合时代, 缺乏自身特有的艺术个性。

 唯独“南宋 四家”之首的张即之以书法艺术独步天下, 赢得世人的尊崇。

 一、张即之的书法艺术风格 张即之作为南宋有巨大影响的书法大家, 其书法艺术具有 自身 的风格特色, 摆脱了北宋诸家而自成一家。董其昌评价张即之的书 法艺术“运笔结字, 不沿袭前人”。张即之的书法艺术风格在不沿袭 前人的基础上取得重大突破 , 自成一家风骨。

 张即之在学习书法艺术之初期, 勤奋临摹前人的习作, 同时在 此基础上不断创新, 为其形成深厚的书法功底奠定了十分坚实的基 础。张即之的书法受到唐人和北宋书法大家的影响, 但是张即之并 不是简单地临摹古人的书法作品, 而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实现了创新 和重大突破, 通过其改革创新而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特色。

 张即之书法艺术最大的风格特色在于, 布局缜密、 严谨工整、 俊 文学修养 , 就连入学考试 , 都是以典故和诗句命题作画。入学以 后, 在课程设置上 , 还有一些绘画专业以外的辅修课程 , 如“释名、

 尔雅、 方言、 说文”等。释名、 尔雅、 方言等课程皆设问答 , 说文则令 书篆字, 著音训。此外, “画学” 的学生还要“读律” 、 “诵小经” , 并且 将诗歌运用到绘画领域。从这种学科设置方式来看, 当时的“ 画 学” 除了注重传授绘画专业知识, 还注重传授绘画以外的各种理 论学习, “画学”所倡导的文学化倾向, 丰富了绘画艺术 , 为后期文 人画的兴起奠定了基础[41 5 2。

 赵估虽然在管理国家上是一个昏君,但是在画院的建设方面,

 却发挥了出色的管理能力。

 画学的建立 , 提高了绘画的地位 , 极大地 推动了绘画的发展。设画学之初, 宋徽宗便任命文人画代表的重要 人物、 被称为“米癫” 的米芾为主考官, “益兴画学, 教育众工”。由于 宋徽宗对“画学”的重视, 当时, 画家的地位显著提高, 画家的服饰和 俸禄也明显高于其他艺人。在宋徽宗的倡导和支持下, 画院整顿课 程教学, 提高画家待遇, 订立切实可行的制度, 并扩大了招生规模,

 使北宋后期的绘画事业获得了飞速发展。由于画学教育的实施, 宣 和画院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绘画艺术家, 如张择端 、 王希孟、 李唐等。

 也正因为宣和画院汇集了众多绘画艺术高手, 之后增加了无数的绘 画瑰宝, 谱写了北宋绘画的巅峰。

 三、 宋代宣和画院及“ 画学”开创 的历史意义 宋代宣和画院及“ 画学”开创 , 不仅促进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 发展, 还培养出许多颇有成就的画家, 后来南宋画院的许多画家都 是来 自宣和画院。宋代著名画家王希孟(1094一约 1121)就是宣和 秀之中表现出笔力的遒劲, 给人一种十分清朗的感觉。张即之所书 写 的大字 , 主要汲取 了颜真卿的骨架特点 , 显得十分雄健而粗壮 , 并 且显示出豪迈的气势, 因为书家用笔强劲浑厚, 具有运笔流畅自如 、

 精神焕发、 雄浑丰腴的显著特点。

 张即之书写的小字, 也具有浑厚的 特点, 但在浑厚之间介入轻细的笔画, 使轻细的笔画和粗重的笔墨 之间相互映衬, 往往在同一个字中兼用了粗细笔画, 形成了笔墨的 浓淡粗细变化无穷的景象。欣赏其书法作品, 给人一种活泼清新的 感受。《 宋史》 中对张即之的书法评价说:

 “大字古雅遒劲, 细书尤峻 健不凡。”[1 ]0 6 5 7对张即之的书法艺术特色把握和评价得十分精准。

 张即之的书法笔锋多样、 笔势劲峭。

 之所以形成此种风格特色,

 原因在于张即之书法是在唐人的基础上糅合了其写经书体风韵而 成的。张即之的书法作品具有奇峭风骨, 在北宋四大家之外另辟蹊 径而自成一家, 虽然有中锋, 但更多地使用侧锋, 用笔十分灵润 自

 然、 灵活多样, 中锋、 侧锋之间不断地顺势而变, 其中锋用笔饱满, 侧 锋用笔劲挺而纤细。

 同时, 张即之用笔十分灵活自如, 在创作书法作 品的过程中往往能够按照毛笔的形态动态地加以变化运用, 从而使 画院的学生, 王希孟在宣和画院学习时, 曾受到赵估 的亲 自指导 , 现 存著名山水画《 千里江山图》 。另外, 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也是宣和

 画院的待诏, 传世名作《 清明上河图》 就是张择端的代表作, 《 清明上 河图》 是画之瑰宝, 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是宝贵的历史资料,

 对研究北宋东京社会生活及城市经济具有重要价值[5 1 5 o 。

 北宋绘画的 繁荣 , 归功于宋徽宗的宣和画院, 归功于创建专门的绘画学校—— 画学 , 宣和画院及“画学”开创, 不仅开启了我国正规美术教育的先 河, 还推动了北宋绘画艺术的发展, 可以说, “画学” 的开创不仅促进 了绘画教育的发展, 同时, 其画学教育思想也影响着后代人的艺术 创作。

 比如:

 张择端创作的《 清明上河图》 , 人物、 山水功力非同一般,

 堪称平民世俗画与文人思想的完美结合。北宋灭亡以后 , 宣和画院 的许多画家来到南方, 加入到南宋设立的画院, 这些人, 将“画学” 的 教育思想带人到南宋画院, 对南北宋绘画转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 用。

 如赵孟烦、 王渊、 张中等, 继承了院体绘画的风格 , 注重“物情”和 “意韵”, 同时, 他们师古而不泥古, 对于“心源”和意境的塑造则更趋 完美。

 不可否认, 在整个中国美术教育史上, “画学”的建立是一个创 举, 研究北宋徽宗时的“画学”与“画院” , 对了解我国古代绘画教育 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I11 王伯敏 . 中国绘画通 史『 M1 .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 书店, 2000.

 『 21 郑午 昌冲 国画学全 史( 第二版 )lM1 . 上海:

 上海书画 出版社 , 1985 i3ia 英辉. 试析宋代画学教育对中国绘画的作用Ⅱ ]. 上海艺术家, 20 07(5).

 『 41马媛媛. 北宋“画学”教育中的文人画观念及萁成因研究ID 】

 . 南京艺术学

 院 . 2007.

 【 5】

 葛路. 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发展史[MI上 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2.

 ★本文为内蒙古民族大学 2012年校级课题 。

 项 目编号 :

 Nmd1262。

 14 4 兰 台世 界 20 14 . 1 1 月 下旬

推荐访问:宋徽宗设立画学 设立 宋徽宗

版权所有:诚明文秘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诚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诚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00263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