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诚明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初中数学知识点【10篇】

初中数学知识点【10篇】

时间:2022-12-28 12:50:06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初中数学知识点1  一、数与式  易错点1:有理数、无理数以及实数的有关概念理解错误;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概念混淆,以及绝对值与数的分类。每年选择必考。  易错点2:实数的运算,要掌握好与实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数学知识点【10篇】,供大家参考。

初中数学知识点【10篇】

初中数学知识点1

  一、数与式

  易错点1:有理数、无理数以及实数的有关概念理解错误;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概念混淆,以及绝对值与数的分类。每年选择必考。

  易错点2:实数的运算,要掌握好与实数有关的概念、性质,灵活地运用各种运算律,关键是把好符号关;在较复杂的运算中,不注意运算顺序或者不合理使用运算律,从而使运算出现错误。

  易错点3:*方根、算术*方根、立方根的区别。填空题必考。

  易错点4:求分式值为零时,易忽略分母不能为零。

  易错点5:分式运算时要注意运算法则和符号的变化。当分式的分子、分母是多项式时要先因式分解,因式分解要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注意计算方法,不能去分母,把分式化为最简分式。填空题必考。

  易错点6:非负数的性质:几个非负数的和为0,每个式子都为0;整体代入法;完全*方式。

  易错点7:计算第一题必考。五个基本数的计算:0指数,三角函数,绝对值,负指数,二次根式的化简。

  易错点8:科学记数法。精确度,有效数字。

  易错点9:代入求值要使式子有意义。各种数式的计算方法要掌握,一定要注意计算顺序。

  二、方程(组)与不等式(组)

  易错点1:各种方程(组)的解法要熟练掌握,方程(组)无解的意义是找不到等式成立的条件。

  易错点2:运用等式性质时,两边同除以一个数必须要注意不能为0的情况,还要关注解方程与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消元降次)主要陷阱是消除了一个带未知数的公因式要回头检验!

  易错点3:运用不等式的性质3时,容易忘记改不变号的方向而导致结果出错。

  易错点4: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取值范围的题目,易忽视二次项系数不为0导致出错。

  易错点5:关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有解无解的条件,易忽视相等的情况。

  易错点6:解分式方程时首要步骤是去分母,易忘记根检验,导致运算结果出错。

  易错点7:不等式(组)的解的问题要先确定解集,确定解集的方法运用数轴。

  易错点8:利用函数图象求不等式的解集和方程的解。

  三、函数

  易错点1:各个待定系数表示的意义。

  易错点2:熟练掌握各种函数解析式的求法,有几个的待定系数就要几个点值。

  易错点3:利用图象求不等式的解集和方程(组)的解,利用图象性质确定增减性。

  易错点4:两个变量利用函数模型解实际问题,注意区别方程、函数、不等式模型解决不等领域的问题。

  易错点5:利用函数图象进行分类(*行四边形、相似、直角、等腰三角形)以及分类的求解方法。

  易错点6:与坐标轴交点坐标一定要会求。面积最大值的求解方法,距离之和的最小值的求解方法,距离之差最大值的求解方法。

  易错点7: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运用,还应注意结合图象性质解题。函数图象与图形结合学会从复杂图形分解为简单图形的方法,图形为图象提供数据或者图象为图形提供数据。

  易错点8: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有: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是非负数,分式的分母不为0,0指数底数不为0,其它都是全体实数。

  四、三角形

  易错点1:三角形的概念以及三角形的角*分线、中线、高线的特征与区别。

  易错点2:三角形三边之间的不等关系,注意其中的“任何两边”。求最短距离的方法。

  易错点3: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分类与三角形内外角性质,特别关注外角性质中的“不相邻”。

  易错点4:全等三角形及其性质,三角形全等判定。着重学会论证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与全等的综合运用,以及线段相等是全等的特征。线段的倍分是相似的特征,以及相似与三角函数的结合。边边角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易错点5:两个角相等和*行是相似的基本构成要素,以及相似三角形对应高之比等于相似比,对应线段成比例,面积之比等于相似比的*方。

  易错点6:等腰(等边)三角形的定义以及等腰(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运用等腰(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决有关计算与证明问题,这里需注意分类讨论思想的渗入。

  易错点7: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计算线段的长,证明线段的数量关系。解决与面积有关的问题,以及简单的实际问题。

  易错点8:将直角三角形、*面直角坐标系、函数、开放性问题、探索性问题结合在一起综合运用,探究各种解题方法。

  易错点9:中点、中线、中位线,一半定理的归纳以及各自的性质。

  易错点10:直角三角形判定方法:三角形面积的确定与底上的高(特别是钝角三角形)易错点11:三角函数的定义中对应线段的比经常出错,以及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五、四边形

  易错点1:*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如何灵活、恰当地应用。三角形的稳定性与四边形不稳定性。

  易错点2:*行四边形注意与三角形面积求法的区分。*行四边形与特殊*行四边形之间的转化关系。

  易错点3:运用*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过对称中心的直线把它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对角线将四边形分成面积相等的四部分。

  易错点4:*行四边形中运用全等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解题,突出转化思想的渗透。

  易错点5: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概念、性质、判定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主要考查边长、对角线长、面积等的计算。矩形与正方形的折叠。

  易错点6:四边形中的翻折、*移、旋转、剪拼等动手操作性问题,掌握其中的不变与旋转一些性质。

  易错点7:梯形问题中,主要做辅助线的方法。

  六、圆

  易错点1:对弧、弦、圆周角等概念理解不深刻,特别是弦所对的圆周角有两种情况要特别注意,两条弦之间的距离也要考虑两种情况。

  易错点2:对垂径定理的理解不够,不会正确添加辅助线运用直角三角形进行解题。

  易错点3:对切线的定义及性质理解不深,不能准确的利用切线的性质进行解题,以及对切线的判定方法两种方法使用不熟练。

  易错点4:考查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相切有内切和外切两种情况,包括相交也存在两圆圆心在公共弦同侧和异侧两种情况,很容易忽视其中的一种情况。

  易错点5: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把握好d与R、R+r和R-r之间的关系,以及应用上述的方法求解。

  易错点6:圆周角定理是重点,同弧(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直角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易错点7:一定要牢记的公式:三角形、*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梯形、圆的面积公式,圆周长公式,弧长,扇形面积,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以及弧长与底面周长,母线长与扇形的半径之间的转化关系。

  七、对称图形

  易错点1:轴对称、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中心对称图形概念和性质把握不准。

  易错点2:图形的轴对称或旋转问题,要充分运用其性质解题,即运用图形的“不变性”,在轴对称和旋转中角的大小不变,线段的长短不变。

  易错点3:将轴对称与全等混淆,关于直线对称与关于轴对称混淆。

  八、统计与概率

  易错点1:中位数、众数、*均数的有关概念理解不透彻,错求中位数、众数、*均数。

  易错点2:在从统计图获取信息时,一定要先判断统计图的准确性。不规则的统计图往往使人产生错觉,得到不准确的信息。

  易错点3:对普查与抽样调查的概念及它们的适用范围不清楚,造成错误。

  易错点4:极差、方差的概念理解不清晰,从而不能正确求出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

  易错点5:概率与频率的意义理解不清晰,不能正确求出事件的概率。

  易错点6:*均数、加权*均数、方差公式,扇形统计图的圆心角与频率之间的关系,频数、频率、总数之间的关系。加权*均数的权可以是数据、比分、百分数,还可以是概率(或频率)

  易错点7:求概率的方法:

  (1)简单事件运用概率概念。(2)两步及以上的简单事件求概率的方法:利用树状或者列表表示各种可能的情况与事件的可能性的比值。(3)复杂事件求概率的方法运用频率估算概率。

  易错点8:判断是否公*的方法,运用概率是否相等,关注频率与概率的整合。

初中数学知识点2

  名画<最后的晚餐>中运用到了黄金矩形的知识。接下来的内容是初中数学黄金矩形的基础知识点。

  黄金矩形

  黄金矩形(Golden Rectangle)的长宽之比为黄金分割率,换言之,矩形的长边为短边 1.618倍。

  黄金分割率和黄金矩形能够给画面带来美感,令人愉悦。

  黄金矩形的"分割方法

  1)作任意正方形ABCD.

  2)用线段MN将正方形*分为两半.

  3)用圆规,以N为中心,以|CN|为半径作弧.

  4)延长射线AB直至与以上的弧相交于E点.

  5)延长射线DC.

  6)作线段EF⊥AE,并令射线DC与EF交于F点.

  则ADFE为一黄金矩形.

初中数学知识点3

  一、*移变换:

  1。概念:在*面内,将一个图形沿着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移。

  2。性质:(1)*移前后图形全等;

  (2)对应点连线*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

  3。*移的作图步骤和方法:

  (1)分清题目要求,确定*移的方向和*移的距离;

  (2)分析所作的图形,找出构成图形的关健点;

  (3)沿一定的方向,按一定的距离*移各个关健点;

  (4)连接所作的各个关键点,并标上相应的字母;

  (5)写出结论。

  二、旋转变换:

  1。概念:在*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旋转。

  说明:

  (1)图形的旋转是由旋转中心和旋转的角度所决定的;

  (2)旋转过程中旋转中心始终保持不动。

  (3)旋转过程中旋转的方向是相同的。

  (4)旋转过程静止时,图形上一个点的旋转角度是一样的。⑤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

  2。性质:

  (1)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2)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3)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3。旋转作图的步骤和方法:

  (1)确定旋转中心及旋转方向、旋转角;

  (2)找出图形的关键点;

  (3)将图形的关键点和旋转中心连接起来,然后按旋转方向分别将它们旋转一个旋转角度数,得到这些关键点的对应点;

  (4)按原图形顺次连接这些对应点,所得到的图形就是旋转后的图形。

  说明:在旋转作图时,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夹角即为旋转角。

  常见考法

  (1)把*移旋转结合起来证明三角形全等;

  (2)利用*移变换与旋转变换的性质,设计一些题目。

  误区提醒

  (1)弄反了坐标*移的上加下减,左减右加的规律;

  (2)*移与旋转的性质没有掌握。

初中数学知识点4

  知识要领:非负数,顾名思义,就是不是负数的数,也就是零和正实数。例如:0、3.4、9/10、π(圆周率)。

  非负数

  非负数大于或等于0。

  非负数中含有有理数和无理数。

  非负数的和或积仍是非负数。

  非负数的和为零,则每个非负数必等于零。

  非负数的积为零,则至少有一个非负数为零。

  非负数的绝对值等于本身。

  常见的非负数

  实数的绝对值、实数的偶次幂、算术根等都是常见的非负数。

  常见表现形式

  非负数的准确数学表达是a≥0、│a│、a^2n是常见的非负数。

  知识归纳:任何一个非负数乘以-1都会得到一个非正数。

初中数学知识点5

  初中数学数轴知识点

  ①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数轴。

  ②数轴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③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关系: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但数轴上的点,不都是表示有理数。

  ④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和为零)。(例:2的相反数是-2,如:2+(-2)=0;0的相反数是0)

  ⑤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作|a|。从几何意义上讲,数的绝对值是两点间的距离(无方向性,有两个点)。

  ⑥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M?N|

  ⑥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⑦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⑧|a|≥0(即非负性);绝对值等于一个正数的值有两个(两个互为相反数)如:|a|=5,a=5或a=-5

  初中的数学知识点

  (一)整式

  1.整式:整式为单项式和多项式的统称。

  2.整式加减

  整式的加减运算时,如果遇到括号先去掉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1)去括号:几个整式相加减,如果有括号就先去括号,然后再合并同类项。

  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的符号与原来相同。

  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的符号与原来相反。

  (2)合并同类项:

  合并同类项后,所得项的系数是合并前各项系数的和,且字母部分不变。

  3.单项式:由数或字母的积组成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叫做单项式。

  4.多项式:由若干个单项式相加组成的代数式叫做多项式。

  5.同底数幂是指底数相同的幂。

  6.同底数幂的乘法: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7.幂的乘方法则: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8.积的乘方:积的乘方,先把积中的每一个因数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9.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

  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10.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11.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12.同底数幂的除法: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13.单项式除以单项式: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后,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中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一起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14.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除以这个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二)相交线与*行线

  (1)相交线

  在同一*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和*行两种。如果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时,称这两条直线相交。

  (2)垂线

  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即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直线的垂线,交点叫垂足。

  (3)同位角

  两条直线a,b被第三条直线c所截(或说a,b相交c),在截线c的同旁,被截两直线a,b的同一侧的角,我们把这样的两个角称为同位角。

  (4)内错角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两个角分别在截线的两侧,且夹在两条被截直线之间,具有这样位置关系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

  (5)同旁内角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在截线同旁,且在被截线之内的两角,叫做同旁内角。

  (6)*行线

  几何中,在同一*面内,永不相交(也永不重合)的两条直线叫做*行线。

  *行线的性质:①两直线*行,同位角相等;②两直线*行,内错角相等;③两直线*行,同旁内角互补。

  (7)*移

  *移,是指在同一*面内,将一个图形上的所有点都按照某个直线方向做相同距离的移动,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图形的*移运动,简称*移。

  (三)概率

  1.一般地,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如果事件A发生的频率n/m会稳定在某个常数p附近,那么这个常数p就叫做事件A的概率。

  2.随机事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叫做随机事件。

  3.互斥事件: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叫做互斥事件。

  4.对立事件:即必有一个发生的互斥事件叫做对立事件。

  5.必然事件:那些无需通过实验就能够预先确定它们在每一次实验中都一定会发生的事件称为必然事件。

  6.不可能事件:那些在每一次实验中都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称为不可能事件。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1.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并且含未知数项的系数不是零的整式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ax+b=0(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

  3.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整理方程……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检验方程的解).

  4.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1)读题分析法:…………多用于“和,差,倍,分问题”

  仔细读题,找出表示相等关系的关键字,例如:“大,小,多,少,是,共,合,为,完成,增加,减少,配套-----”,利用这些关键字列出文字等式,并且据题意设出未知数,最后利用题目中的量与量的关系填入代数式,得到方程.

  (2)画图分析法: …………多用于“行程问题”

  利用图形分析数学问题是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中的体现,仔细读题,依照题意画出有关图形,使图形各部分具有特定的含义,通过图形找相等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而取得布列方程的依据,最后利用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可把未知数看做已知量),填入有关的代数式是获得方程的基础.

  1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常用公式:

  (1)行程问题:距离=速度·时间;

  (2)工程问题:工作量=工效·工时;

  (3)比率问题:部分=全体·比率;

  (4)顺逆流问题: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5)商品价格问题:售价=定价·折·,利润=售价-成本,;

  (6)周长、面积、体积问题:C圆=2πR,S圆=πR2,C长方形=2(a+b),S长方形=ab,C正方形=4a,

  S正方形=a2,S环形=π(R2-r2),V长方体=abc,V正方体=a3,V圆柱=πR2h,V圆锥= πR2h.

初中数学知识点6

  一、圆的相关概念

  1、圆的定义

  在一个个*面内,线段OA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A随之旋转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圆,固定的端点O叫做圆心,线段OA叫做半径。

  2、直线圆的与置位关系

  1.线直与圆有唯公一共时,点做直叫与圆线切

  2.三角的外形圆接的圆叫做三心形角外心

  3.弦切角于所等夹弧所对的的圆心角

  4.三角的内形圆切的圆叫做三心形角内心

  5.垂于直径半直线必为圆的的切线

  6.过径半外的点并且垂直端于半的径直线是圆切线

  7.垂于直径半直线是圆的的切线

  8.圆切线垂的直过切于点半径

  3、圆的几何表示

  以点O为圆心的圆记作“⊙O”,读作“圆O”

  二、垂径定理及其推论

  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分这条弦,并且*分弦所对的弧。

  推论1:

  (1)*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2)弦的垂直*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3)*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分弦,并且*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推论2:圆的两条*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垂径定理及其推论可概括为:

  过圆心

  垂直于弦

  直径*分弦知二推三

  *分弦所对的优弧

  *分弦所对的劣弧

  三、弦、弧等与圆有关的定义

  1、弦

  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如图中的AB)

  2、直径

  经过圆心的弦叫做直径。(如途中的CD)

  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

  3、半圆

  圆的任意一条直径的两个端点分圆成两条弧,每一条弧都叫做半圆。

  4、弧、优弧、劣弧

  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

  弧用符号“⌒”表示,以A,B为端点的弧记作“”,读作“圆弧AB”或“弧AB”。

  大于半圆的弧叫做优弧(多用三个字母表示);小于半圆的"弧叫做劣弧(多用两个字母表示)

  四、圆的对称性

  1、圆的轴对称性

  圆是轴对称图形,经过圆心的每一条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

  2、圆的中心对称性

  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五、弧、弦、弦心距、圆心角之间的关系定理

  1、圆心角

  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

  2、弦心距

  从圆心到弦的距离叫做弦心距。

  3、弧、弦、弦心距、圆心角之间的关系定理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想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推论: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的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条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

  六、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

  1、圆周角

  顶点在圆上,并且两边都和圆相交的角叫做圆周角。

  2、圆周角定理

  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推论1: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推论2: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推论3: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七、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设⊙O的半径是r,点P到圆心O的距离为d,则有:

  d

  d=r点P在⊙O上;

  d>r点P在⊙O外。

  八、过三点的圆

  1、过三点的圆

  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2、三角形的外接圆

  经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外接圆。

  3、三角形的外心

  三角形的外接圆的圆心是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分线的交点,它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外心。

  4、圆内接四边形性质(四点共圆的判定条件)

  圆内接四边形对角互补。

  九、反证法

  先假设命题中的结论不成立,然后由此经过推理,引出矛盾,判定所做的假设不正确,从而得到原命题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

  十、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直线和圆有三种位置关系,具体如下:

  (1)相交:直线和圆有两个公共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交,这时直线叫做圆的割线,公共点叫做交点;

  (2)相切:直线和圆有唯一公共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切,这时直线叫做圆的切线,

  (3)相离:直线和圆没有公共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离。

  如果⊙O的半径为r,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为d,那么:

  直线l与⊙O相交d

  直线l与⊙O相切d=r;

  直线l与⊙O相离d>r;

  十一、切线的判定和性质

  1、切线的判定定理

  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2、切线的性质定理

  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十二、切线长定理

  1、切线长

  在经过圆外一点的圆的切线上,这点和切点之间的线段的长叫做这点到圆的切线长。

  2、切线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十三、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1、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如果两个圆没有公共点,那么就说这两个圆相离,相离分为外离和内含两种。

  如果两个圆只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就说这两个圆相切,相切分为外切和内切两种。

  如果两个圆有两个公共点,那么就说这两个圆相交。

  2、圆心距

  两圆圆心的距离叫做两圆的圆心距。

  3、圆和圆位置关系的性质与判定

  设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和r,圆心距为d,那么

  两圆外离d>R+r

  两圆外切d=R+r

  两圆相交R-r

  两圆内切d=R-r(R>r)

  两圆内含dr)

  4、两圆相切、相交的重要性质

  如果两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它们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两圆的连心线;相交的两个圆的连心线垂直*分两圆的公共弦。

  十四、三角形的内切圆

  1、三角形的内切圆

  与三角形的各边都相切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内切圆。

  2、三角形的内心

  三角形的内切圆的圆心是三角形的三条内角*分线的交点,它叫做三角形的内心。

  十五、与正多边形有关的概念

  1、正多边形的中心

  正多边形的外接圆的圆心叫做这个正多边形的中心。

  2、正多边形的半径

  正多边形的外接圆的半径叫做这个正多边形的半径。

  3、正多边形的边心距

  正多边形的中心到正多边形一边的距离叫做这个正多边形的边心距。

  4、中心角

  正多边形的每一边所对的外接圆的圆心角叫做这个正多边形的中心角。

  十六、正多边形和圆

  1、正多边形的定义

  各边相等,各角也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2、正多边形和圆的关系

  只要把一个圆分成相等的一些弧,就可以做出这个圆的内接正多边形,这个圆就是这个正多边形的外接圆。

  十七、正多边形的对称性

  1、正多边形的轴对称性

  正多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一个正n边形共有n条对称轴,每条对称轴都通过正n边形的中心。

  2、正多边形的中心对称性

  边数为偶数的正多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它的对称中心是正多边形的中心。

  3、正多边形的画法

  先用量角器或尺规等分圆,再做正多边形。

  十八、弧长和扇形面积

  1、弧长公式

  n°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l的计算公式为

  2、扇形面积公式

  其中n是扇形的圆心角度数,R是扇形的半径,l是扇形的弧长。

  3、圆锥的侧面积

  其中l是圆锥的母线长,r是圆锥的地面半径。

  初中数学圆解题技巧

  半径与弦长计算,弦心距来中间站。

  圆上若有一切线,切点圆心半径连。

  切线长度的计算,勾股定理最方便。

  要想证明是切线,半径垂线仔细辨。

  是直径,成半圆,想成直角径连弦。

  弧有中点圆心连,垂径定理要记全。

  圆周角边两条弦,直径和弦端点连。

  弦切角边切线弦,同弧对角等找完。

  要想作个外接圆,各边作出中垂线。

  还要作个内接圆,内角*分线梦圆。

  如果遇到相交圆,不要忘作公共弦。

  内外相切的两圆,经过切点公切线。

  若是添上连心线,切点肯定在上面。

  要作等角添个圆,证明题目少困难。

  辅助线,是虚线,画图注意勿改变。

  假如图形较分散,对称旋转去实验。

初中数学知识点7

  直线、射线、线段

  (1)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

  ①直线: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如:直线l,或用两个大写字母(直线上的)表示,如直线AB。

  ②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如:射线l;用两个大写字母表示,端点在前,如:射线OA。注意:用两个字母表示时,端点的字母放在前边。

  ③线段: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如线段a;用两个表示端点的字母表示,如:线段AB(或线段BA)。

  (2)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①点经过直线,说明点在直线上;

  ②点不经过直线,说明点在直线外。

  两点间的距离

  (1)两点间的距离: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两点间的距离。

  (2)*面上任意两点间都有一定距离,它指的是连接这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学习此概念时,注意强调最后的两个字“长度”,也就是说,它是一个量,有大小,区别于线段,线段是图形。线段的长度才是两点的距离。可以说画线段,但不能说画距离。

  正方体

  (1)对于此类问题一般方法是用纸按图的样子折叠后可以解决,或是在对展开图理解的基础上直接想象。

  (2)从实物出发,结合具体的问题,辨析几何体的展开图,通过结合立体图形与*面图形的转化,建立空间观念,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3)正方体的展开图有11种情况,分析*面展开图的各种情况后再认真确定哪两个面的对面。

初中数学知识点8

  不等式的证明

  1、比较法

  包括比差和比商两种方法。

  2、综合法

  证明不等式时,从命题的已知条件出发,利用公理、定理、法则等,逐步推导出要证明的命题的方法称为综合法,综合法又叫顺推证法或因导果法。

  3、分析法

  证明不等式时,从待证命题出发,分析使其成立的充分条件,利用已知的一些基本原理,逐步探索,最后将命题成立的条件归结为一个已经证明过的定理、简单事实或题设的条件,这种证明的方法称为分析法,它是执果索因的方法。

  4、放缩法

  证明不等式时,有时根据需要把需证明的不等式的值适当放大或缩小,使其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达到证明的目的,这种方法称为放缩法。

  5、数学归纳法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要注意两步一结论。

  在证明第二步时,一般多用到比较法、放缩法和分析法。

  6、反证法

  证明不等式时,首先假设要证明的命题的反面成立,把它作为条件和其他条件结合在一起,利用已知定义、定理、公理等基本原理逐步推证出一个与命题的条件或已证明的定理或公认的简单事实相矛盾的结论,以此说明原假设的结论不成立,从而肯定原命题的结论成立的方法称为反证法。

  上面的六大证明方法,绝对有一项是适合您的。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面直角坐标系

  下面是对*面直角坐标系的内容学习,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下面的内容。

  *面直角坐标系

  *面直角坐标系:在*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组成*面直角坐标系。

  水*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两坐标轴的交点为*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面直角坐标系的要素:①在同一*面②两条数轴③互相垂直④原点重合

  三个规定:

  ①正方向的规定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

  ②单位长度的"规定;一般情况,横轴、纵轴单位长度相同;实际有时也可不同,但同一数轴上必须相同。

  ③象限的规定:右上为第一象限、左上为第二象限、左下为第三象限、右下为第四象限。

  相信上面对*面直角坐标系知识的讲解学习,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都能考试成功。

  初中数学知识点:*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

  对于*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内容,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哦。

  *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

  在同一个*面上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两条数轴构成*面直角坐标系,简称为直角坐标系。通常,两条数轴分别置于水*位置与铅直位置,取向右与向上的方向分别为两条数轴的正方向。水*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铅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X轴或Y轴统称为坐标轴,它们的公共原点O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通过上面对*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知识的讲解学习,希望同学们对上面的内容都能很好的掌握,同学们认真学习吧。

  初中数学知识点:点的坐标的性质

  下面是对数学中点的坐标的性质知识学习,同学们认真看看哦。

  点的坐标的性质

  建立了*面直角坐标系后,对于坐标系*面内的任何一点,我们可以确定它的坐标。反过来,对于任何一个坐标,我们可以在坐标*面内确定它所表示的一个点。

  对于*面内任意一点C,过点C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在X轴、Y轴上的对应点a,b分别叫做点C的横坐标、纵坐标,有序实数对(a,b)叫做点C的坐标。

  一个点在不同的象限或坐标轴上,点的坐标不一样。

  希望上面对点的坐标的性质知识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学们会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

  初中数学知识点: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关于数学中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内容学习,我们做下面的知识讲解。

  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如果多项式有公因式就先提公因式,没有公因式的多项式就考虑运用公式法;若是四项或四项以上的多项式,

  通常采用分组分解法,最后运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因此,可以概括为:“一提”、“二套”、“三分组”、“四十字”。

  注意:因式分解一定要分解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否则就是不完全的因式分解,若题目没有明确指出在哪个范围内因式分解,应该是指在有理数范围内因式分解,因此分解因式的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

  相信上面对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知识的内容讲解学习,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会考出好成绩。

  初中数学知识点:因式分解

  下面是对数学中因式分解内容的知识讲解,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

  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的变形叫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要素:①结果必须是整式②结果必须是积的形式③结果是等式④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m(a+b+c)

  公因式:一个多项式每项都含有的公共的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公因式确定方法:①系数是整数时取各项最大公约数。②相同字母取最低次幂③系数最大公约数与相同字母取最低次幂的积就是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提取公因式步骤:

  ①确定公因式。②确定商式③公因式与商式写成积的形式。

  分解因式注意;

  ①不准丢字母

  ②不准丢常数项注意查项数

  ③双重括号化成单括号

  ④结果按数单字母单项式多项式顺序排列

  ⑤相同因式写成幂的形式

  ⑥首项负号放括号外

  ⑦括号内同类项合并。

初中数学知识点9

  1、绝对值

  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表示这个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a|≥0。零的绝对值时它本身,也可看成它的相反数,若|a|=a,则a≥0;若|a|=-a,则a≤0。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正数大于一切负数,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1)一个正实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实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即:﹝另有两种写法﹞

  (2)实数的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从数轴上看,一个实数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这个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3)几个非负数的和等于零则每个非负数都等于零。

  注意:│a│≥0,符号"││"是"非负数"的标志;数a的绝对值只有一个;处理任何类型的题目,只要其中有"││"出现,其关键一步是去掉"││"符号。

  2、解一元二次方程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想方法是通过“降次”将它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

  (1)直接开*方法:

  用直接开*方法解形如(x-m)2=n(n≥0)的方程,其解为x=±m.

  直接开*方法就是*方的逆运算.通常用根号表示其运算结果.

  (2)配方法

  通过配成完全*方式的方法,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方法。这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称为配方法,配方的依据是完全*方公式。

  1)转化:将此一元二次方程化为ax^2+bx+c=0的形式(即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2)系数化1:将二次项系数化为1

  3)移项:将常数项移到等号右侧

  4)配方:等号左右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方

  5)变形:将等号左边的代数式写成完全*方形式

  6)开方:左右同时开*方

  7)求解:整理即可得到原方程的根

  (3)公式法

  公式法: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然后计算判别式△=b2-4ac的值,当b2-4ac≥0时,把各项系数a,b,c的值代入求根公式x=(b2-4ac≥0)就可得到方程的根。

初中数学知识点10

  构造方程是初中数学的基本方法之一

  在解题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认真分析,根据问题的结构特征、及其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挖掘潜在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因素,从而构造出方程,使问题解答巧妙、简洁、合理。

  1、某些题目根据条件、仔细观察其特点,构造一个"一元一次方程" 求解,从而获得问题解决。

  例1:如果关于x的方程ax+b=2(2x+7)+1有无数多个解,那么a、b的值分别是多少?

  解:原方程整理得(a-4)

  ∵此方程有无数多解,∴a-4=0且

  分别解得a=4,

  2、有些问题,直接求解比较困难,但如果根据问题的特征,通过转化,构造"一元二次方程",再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求解,使问题得到解决。此方法简明、功能独特,应用比较广泛,特别在数学竞赛中的应用。

  3、有时可根据题目的条件和结论的特征,构造出方程组,从而可找到解题途径。

  例3:已知3,5,2x,3y的*均数是4。 20,18,5x,-6y的*均数是1。求的值。

  分析:这道题考查了*均数概念,根据题目的特征构造二元一次方程组,从而解出x、y的值,再求出的值。


初中数学知识点10篇扩展阅读


初中数学知识点10篇(扩展1)

——初中数学知识点10篇

初中数学知识点1

  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同号相加一边倒;异号相加“大”减“小”,符号跟着大的跑;绝对值相等“零”正好。【注】“大”减“小”是指绝对值的大小。

  合并同类项:合并同类项,法则不能忘,只求系数和,字母、指数不变样。

  去、添括号法则:去括号、添括号,关键看符号,括号前面是正号,去、添括号不变号,括号前面是负号,去、添括号都变号。

  恒等变换:两个数字来相减,互换位置最常见,正负只看其指数,奇数变号偶不变。(a-b)2n+1=-(b-a)2n+1(a-b)2n=(b-a)2n

  *方差公式:*方差公式有两项,符号相反切记牢,首加尾乘首减尾,莫与完全公式相混淆。

  完全*方:完全*方有三项,首尾符号是同乡,首*方、尾*方,首尾二倍放中央;首±尾括号带*方,尾项符号随中央。

  因式分解:一提(公因式)二套(公式)三分组,细看几项不离谱,两项只用*方差,三项十字相乘法,阵法熟练不马虎,四项仔细看清楚,若有三个*方数(项),就用一三来分组,否则二二去分组,五项、六项更多项,二三、三三试分组,以上若都行不通,拆项、添项看清楚。

  “代入”口决:挖去字母换上数(式),数字、字母都保留;换上分数或负数,给它带上小括弧,原括弧内出(现)括弧,逐级向下变括弧(小—中—大)

  单项式运算:加、减、乘、除、乘(开)方,三级运算分得清,系数进行同级(运)算,指数运算降级(进)行。

  一元一次不等式解题的一般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时候要变号,同类项、合并好,再把系数来除掉,两边除(以)负数时,不等号改向别忘了。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大大取较大,小小取较小,小大,大小取中间,大小,小大无处找。

  一元二次不等式、一元一次绝对值不等式的解集:大(鱼)于(吃)取两边,小(鱼)于(吃)取中间。

  分式混合运算法则:分式四则运算,顺序乘除加减,乘除同级运算,除法符号须变(乘);乘法进行化简,因式分解在先,分子分母相约,然后再行运算;加减分母需同,分母化积关键;找出最简公分母,通分不是很难;变号必须两处,结果要求最简。

  分式方程的解法步骤:同乘最简公分母,化成整式写清楚,求得解后须验根,原(根)留、增(根)舍别含糊。

  最简根式的条件:最简根式三条件,号内不把分母含,幂指(数)根指(数)要互质,幂指比根指小一点。

  特殊点坐标特征:坐标*面点(x,y),横在前来纵在后;(+,+),(-,+),(-,-)和(+,-),四个象限分前后;X轴上y为0,x为0在Y轴。

  象限角的*分线:象限角的*分线,坐标特征有特点,一、三横纵都相等,二、四横纵确相反。

  *行某轴的直线:*行某轴的直线,点的坐标有讲究,直线*行X轴,纵坐标相等横不同;直线*行于Y轴,点的横坐标仍照旧。

  对称点坐标:对称点坐标要记牢,相反数位置莫混淆,X轴对称y相反,Y轴对称,x前面添负号;原点对称最好记,横纵坐标变符号。

  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分式分母不为零,偶次根下负不行;零次幂底数不为零,整式、奇次根全能行。

  函数图像的移动规律:若把一次函数解析式写成y=k(x+0)+b、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写成y=a(x+h)2+k的形式,则用下面后的口诀“左右*移在括号,上下*移在末稍,左正右负须牢记,上正下负错不了”。

  一次函数图像与性质口诀:一次函数是直线,图像经过仨象限;正比例函数更简单,经过原点一直线;两个系数k与b,作用之大莫小看,k是斜率定夹角,b与Y轴来相见,k为正来右上斜,x增减y增减;k为负来左下展,变化规律正相反;k的绝对值越大,线离横轴就越远。

  二次函数图像与性质口诀:二次函数抛物线,图象对称是关键;开口、顶点和交点,它们确定图象现;开口、大小由a断,c与Y轴来相见,b的符号较特别,符号与a相关联;顶点位置先找见,Y轴作为参考线,左同右异中为0,牢记心中莫混乱;顶点坐标最重要,一般式配方它就现,横标即为对称轴,纵标函数最值见。若求对称轴位置,符号反,一般、顶点、交点式,不同表达能互换。

  反比例函数图像与性质口诀:反比例函数有特点,双曲线相背离的远;k为正,图在一、三(象)限,k为负,图在二、四(象)限;图在一、三函数减,两个分支分别减。图在二、四正相反,两个分支分别添;线越长越近轴,永远与轴不沾边。

  巧记三角函数定义:初中所学的三角函数有正弦、余弦、正切、余切,它们实际是三角形边的比值,可以把两个字用/隔开,再用下面的一句话记定义:一位不高明的厨子教徒弟杀鱼,说了这么一句话:正对鱼磷(余邻)直刀切。正:

  正弦或正切,对:对边即正是对;余:余弦或余弦,邻:邻边即余是邻;切是直角边。

  三角函数的增减性:正增余减。

  特殊三角函数值记忆:首先记住30度、45度、60度的正弦值、余弦值的分母都是2、正切、余切的分母都是3,分子记口诀“123,321,三九二十七”既可。

  数字巧记:=1.414(意思意思而已)=1.7321(三人一起商量)=2.236(吾量量山路)=2.449(粮食是酒)=2.645(二流是我)=2.828(二爸二爸)=3.16(山药,六两)

  *行四边形的判定:要证*行四边形,两个条件才能行,一证对边都相等,或证对边都*行,一组对边也可以,必须相等且*行。对角线,是个宝,互相*分“跑不了”,对角相等也有用,“两组对角”才能成。

  梯形问题的辅助线:移动梯形对角线,两腰之和成一线;*行移动一条腰,两腰同在“△”现;延长两腰交一点,“△”中有*行线;作出梯形两高线,矩形显示在眼前;已知腰上一中线,莫忘作出中位线。

  添加辅助线歌:辅助线,怎么添?找出规律是关键,题中若有角(*)分线,可向两边作垂线;线段垂直*分线,引向两端把线连,三角形边两中点,连接则成中位线;三角形中有中线,延长中线翻一番。

  圆的证明歌:圆的证明不算难,常把半径直径连;有弦可作弦心距,它定垂直*分弦;直径是圆最大弦,直圆周角立上边,它若垂直*分弦,垂径、射影响耳边;还有与圆有关角,勿忘相互有关联,圆周、圆心、弦切角,细找关系把线连。同弧圆周角相等,证题用它最多见,圆中若有弦切角,夹弧找到就好办;圆有内接四边形,对角互补记心间,外角等于内对角,四边形定内接圆;直角相对或共弦,试试加个辅助圆;若是证题打转转,四点共圆可解难;要想证明圆切线,垂直半径过外端,直线与圆有共点,证垂直来半径连,直线与圆未给点,需证半径作垂线;四边形有内切圆,对边和等是条件;如果遇到圆与圆,弄清位置很关键,两圆相切作公切,两圆相交连公弦。

  今天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初中数学知识点2

  圆周角知识点

  1、定义:顶点在圆上,角的两边都与圆相交的角。(两条件缺一不可)

  2、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3、推论:1)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相等。

  2)直径(半圆)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为直径。(①常见辅助线:有直径可构成直角,有900圆周角可构成直径;②找圆心的方法:作两个900圆周角所对两弦交点)

  4、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任意一个外角等于它的内对角)

  补充:1、两条*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2、圆的两条弦1)在圆外相交时,所夹角等于它所对的两条弧度数差的一半。2)在圆内相交时,所夹的角等于它所夹两条弧度数和的一半。

  3、同弧所对的(在弧的同侧)圆内部角其次是圆周角,最小的是圆外角。

  *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知识点

  1.数据13,10,12,8,7的*均数是10.

  2.数据3,4,2,4,4的众数是4.

  3.数据1,2,3,4,5的中位数是3.

  有理数知识点

  1.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

  2.在正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数。

  3.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4.人们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

  5.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

  6.一般的,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

  7.由绝对值的定义可知: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0的绝对值是0。

  8.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

  9.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10.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负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11.有理数的加法中,两个数相加,交换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12.有理数的加法中,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13.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14.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向乘。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15.有理数中仍然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16.一般的,有理数乘法中,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

  17.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相等。

  18.一般地,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19.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20.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初中数学知识点3

  一、*移变换:

  1。概念:在*面内,将一个图形沿着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移。

  2。性质:(1)*移前后图形全等;

  (2)对应点连线*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

  3。*移的作图步骤和方法:

  (1)分清题目要求,确定*移的方向和*移的距离;

  (2)分析所作的图形,找出构成图形的关健点;

  (3)沿一定的方向,按一定的距离*移各个关健点;

  (4)连接所作的各个关键点,并标上相应的字母;

  (5)写出结论。

  二、旋转变换:

  1。概念:在*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旋转。

  说明:

  (1)图形的旋转是由旋转中心和旋转的角度所决定的;

  (2)旋转过程中旋转中心始终保持不动。

  (3)旋转过程中旋转的方向是相同的。

  (4)旋转过程静止时,图形上一个点的旋转角度是一样的。⑤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

  2。性质:

  (1)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2)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3)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3。旋转作图的步骤和方法:

  (1)确定旋转中心及旋转方向、旋转角;

  (2)找出图形的关键点;

  (3)将图形的关键点和旋转中心连接起来,然后按旋转方向分别将它们旋转一个旋转角度数,得到这些关键点的对应点;

  (4)按原图形顺次连接这些对应点,所得到的图形就是旋转后的图形。

  说明:在旋转作图时,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夹角即为旋转角。

  常见考法

  (1)把*移旋转结合起来证明三角形全等;

  (2)利用*移变换与旋转变换的性质,设计一些题目。

  误区提醒

  (1)弄反了坐标*移的上加下减,左减右加的规律;

  (2)*移与旋转的性质没有掌握。

初中数学知识点4

  对于*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内容,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哦。

  *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

  在同一个*面上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两条数轴构成*面直角坐标系,简称为直角坐标系。通常,两条数轴分别置于水*位置与铅直位置,取向右与向上的方向分别为两条数轴的正方向。水*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铅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X轴或Y轴统称为坐标轴,它们的公共原点O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通过上面对*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知识的讲解学习,希望同学们对上面的内容都能很好的掌握,同学们认真学习吧。

  初中数学知识点:点的坐标的性质

初中数学知识点5

  ①直线和圆无公共点,称相离。 AB与圆O相离,d>r。

  ②直线和圆有两个公共点,称相交,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割线。AB与⊙O相交,d

  ③直线和圆有且只有一公共点,称相切,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切线,这个唯一的公共点叫做切点。AB与⊙O相切,d=r。(d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面内,直线Ax+By+C=0与圆x^2+y^2+Dx+Ey+F=0的位置关系判断一般方法是:

  1.由Ax+By+C=0,可得y=(-C-Ax)/B,(其中B不等于0),代入x^2+y^2+Dx+Ey+F=0,即成为一个关于x的方程

  如果b^2-4ac>0,则圆与直线有2交点,即圆与直线相交。

  如果b^2-4ac=0,则圆与直线有1交点,即圆与直线相切。

  如果b^2-4ac<0,则圆与直线有0交点,即圆与直线相离。

  2.如果B=0即直线为Ax+C=0,即x=-C/A,它*行于y轴(或垂直于x轴),将x^2+y^2+Dx+Ey+F=0化为(x-a)^2+(y-b)^2=r^2。令y=b,求出此时的两个x值x1、x2,并且规定x1

  当x=-C/Ax2时,直线与圆相离;

初中数学知识点6

  *面直角坐标系:

  在*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组成*面直角坐标系。

  水*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两坐标轴的交点为*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面直角坐标系的要素:

  ①在同一*面

  ②两条数轴

  ③互相垂直

  ④原点重合

  三个规定:

  ①正方向的规定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

  ②单位长度的规定;一般情况,横轴、纵轴单位长度相同;实际有时也可不同,但同一数轴上必须相同。

  ③象限的规定:右上为第一象限、左上为第二象限、左下为第三象限、右下为第四象限。

  相信上面对*面直角坐标系知识的讲解学习,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都能考试成功。

初中数学知识点7

  1 线段的垂直*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2 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3 定理 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分线

  4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5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6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方和、等于斜边c的*方,即a^2+b^2=c^2

  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8定理 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1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11推论 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12*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 *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13*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 *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14推论 夹在两条*行线间的*行线段相等

  15*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 *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分

  16*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17*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18*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 对角线互相*分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19*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 一组对边*行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20矩形性质定理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初中数学知识点8

  直线、射线、线段

  (1)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

  ①直线: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如:直线l,或用两个大写字母(直线上的)表示,如直线AB。

  ②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如:射线l;用两个大写字母表示,端点在前,如:射线OA。注意:用两个字母表示时,端点的字母放在前边。

  ③线段: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如线段a;用两个表示端点的字母表示,如:线段AB(或线段BA)。

  (2)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①点经过直线,说明点在直线上;

  ②点不经过直线,说明点在直线外。

  两点间的距离

  (1)两点间的距离: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两点间的距离。

  (2)*面上任意两点间都有一定距离,它指的是连接这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学习此概念时,注意强调最后的两个字“长度”,也就是说,它是一个量,有大小,区别于线段,线段是图形。线段的长度才是两点的距离。可以说画线段,但不能说画距离。

  正方体

  (1)对于此类问题一般方法是用纸按图的样子折叠后可以解决,或是在对展开图理解的基础上直接想象。

  (2)从实物出发,结合具体的问题,辨析几何体的展开图,通过结合立体图形与*面图形的转化,建立空间观念,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3)正方体的展开图有11种情况,分析*面展开图的各种情况后再认真确定哪两个面的对面。

初中数学知识点9

  1、正数和负数的有关概念

  (1)正数:比0大的数叫做正数;

  负数:比0小的数叫做负数;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正数和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2、有理数的概念及分类

  3、有关数轴

  (1)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数轴是一条直线。

  (2)所有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但数轴上的点不一定都是有理数。

  (3)数轴上,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表示正数的点在原点的右侧,表示负数的点在原点的左侧。

  (2)相反数:符号不同、绝对值相等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若a、b互为相反数,则a+b=0;

  相反数是本身的是0,正数的相反数是负数,负数的相反数是正数。

  (3)绝对值最小的数是0;绝对值是本身的数是非负数。

  4、任何数的绝对值是非负数。

  最小的正整数是1,最大的负整数是-1。

  5、利用绝对值比较大小

  两个正数比较:绝对值大的那个数大;

  两个负数比较:先算出它们的绝对值,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6、有理数加法

  (1)符号相同的两数相加:和的符号与两个加数的符号一致,和的绝对值等于两个加数绝对值之和.

  (2)符号相反的两数相加:当两个加数绝对值不等时,和的符号与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相同,和的绝对值等于加数中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当两个加数绝对值相等时,两个加数互为相反数,和为零.

  (3)一个数同零相加,仍得这个数.

  加法的交换律:a+b=b+a

  加法的结合律:(a+b)+c=a+(b+c)

  7、有理数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8、在把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统一为最简的形式,负数前面的加号可以省略不写.

  例如:14+12+(-25)+(-17)可以写成省略括号的形式:14+12 -25-17,可以读作“正14加12减25减17”,也可以读作“正14、正12、负25、负17的和.”

  9、有理数的乘法

  两个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再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

  第一步:确定积的符号 第二步:绝对值相乘

  10、乘积的符号的确定

  几个有理数相乘,因数都不为 0 时,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确定: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

  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几个有理数相乘,有一个因数为零,积就为零。

  11、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0没有倒数。

  正数的倒数是正数,负数的倒数是负数。(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符号一定相同)

  倒数是本身的只有1和-1。

初中数学知识点10

  1、绝对值

  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表示这个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a|≥0。零的绝对值时它本身,也可看成它的相反数,若|a|=a,则a≥0;若|a|=-a,则a≤0。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正数大于一切负数,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1)一个正实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实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即:﹝另有两种写法﹞

  (2)实数的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从数轴上看,一个实数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这个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3)几个非负数的和等于零则每个非负数都等于零。

  注意:│a│≥0,符号"││"是"非负数"的标志;数a的绝对值只有一个;处理任何类型的题目,只要其中有"││"出现,其关键一步是去掉"││"符号。

  2、解一元二次方程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想方法是通过“降次”将它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

  (1)直接开*方法:

  用直接开*方法解形如(x-m)2=n(n≥0)的方程,其解为x=±m.

  直接开*方法就是*方的逆运算.通常用根号表示其运算结果.

  (2)配方法

  通过配成完全*方式的方法,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方法。这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称为配方法,配方的依据是完全*方公式。

  1)转化:将此一元二次方程化为ax^2+bx+c=0的形式(即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2)系数化1:将二次项系数化为1

  3)移项:将常数项移到等号右侧

  4)配方:等号左右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方

  5)变形:将等号左边的代数式写成完全*方形式

  6)开方:左右同时开*方

  7)求解:整理即可得到原方程的根

  (3)公式法

  公式法: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然后计算判别式△=b2-4ac的值,当b2-4ac≥0时,把各项系数a,b,c的值代入求根公式x=(b2-4ac≥0)就可得到方程的根。


初中数学知识点10篇(扩展2)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10篇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1

  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数轴的作用: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达。

  注意事项:

  ⑴数轴的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三要素,缺一不可。

  ⑵同一根数轴,单位长度不能改变。

  一般地,设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a的点在原点的右边,与原点的距离是a个单位长度;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左边,与原点的距离是a个单位长度。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2

  三角形竞赛要领:已知两条直角边的长度 可按公式:c2=a2+b2 (2是*方)

  三角形斜边公式

  直角三角形ABC的六个元素中除直角C外,其余五个元素有如下关系

  A+B=90度

  SinA=角A的对边 / 斜边

  CosA=角A的邻边 / 斜边

  tgA=角A的对边 / 角A的邻边

  ctgA=角A的邻边 / 角A的对边

  例:角A等于30度,角A的对边是4米,计算斜边C是多少?

  查表sin30度=0.5, C=4/0.5=8

  知识总结:如已知一条直边和一个锐角,可用直角三角函数计算

  *面直角坐标系

  *面直角坐标系:在*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组成*面直角坐标系。

  水*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两坐标轴的交点为*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面直角坐标系的要素:①在同一*面②两条数轴③互相垂直④原点重合

  三个规定:

  ①正方向的规定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

  ②单位长度的规定;一般情况,横轴、纵轴单位长度相同;实际有时也可不同,但同一数轴上必须相同。

  ③象限的规定:右上为第一象限、左上为第二象限、左下为第三象限、右下为第四象限。

  *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

  在同一个*面上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两条数轴构成*面直角坐标系,简称为直角坐标系。通常,两条数轴分别置于水*位置与铅直位置,取向右与向上的方向分别为两条数轴的正方向。水*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铅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X轴或Y轴统称为坐标轴,它们的公共原点O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点的坐标的性质

  建立了*面直角坐标系后,对于坐标系*面内的任何一点,我们可以确定它的坐标。反过来,对于任何一个坐标,我们可以在坐标*面内确定它所表示的一个点。

  对于*面内任意一点C,过点C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在X轴、Y轴上的对应点a,b分别叫做点C的横坐标、纵坐标,有序实数对(a,b)叫做点C的坐标。

  一个点在不同的象限或坐标轴上,点的坐标不一样。

  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如果多项式有公因式就先提公因式,没有公因式的`多项式就考虑运用公式法;若是四项或四项以上的多项式,

  通常采用分组分解法,最后运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因此,可以概括为:“一提”、“二套”、“三分组”、“四十字”。

  注意:因式分解一定要分解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否则就是不完全的因式分解,若题目没有明确指出在哪个范围内因式分解,应该是指在有理数范围内因式分解,因此分解因式的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

  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的变形叫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要素:①结果必须是整式②结果必须是积的形式③结果是等式④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m(a+b+c)

  公因式:一个多项式每项都含有的公共的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公因式确定方法:①系数是整数时取各项最大公约数。②相同字母取最低次幂③系数最大公约数与相同字母取最低次幂的积就是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提取公因式步骤:

  ①确定公因式。②确定商式③公因式与商式写成积的形式。

  分解因式注意;

  ①不准丢字母

  ②不准丢常数项注意查项数

  ③双重括号化成单括号

  ④结果按数单字母单项式多项式顺序排列

  ⑤相同因式写成幂的形式

  ⑥首项负号放括号外

  ⑦括号内同类项合并。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3

  椭圆知识:*面内与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2a(2a>|F1F2|)的动点P的轨迹叫做椭圆。

  椭圆的第一定义

  即:│PF1│+│PF2│=2a

  其中两定点F1、F2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F1F2│=2c<2a叫做椭圆的焦距。P 为椭圆的动点。

  长轴为 2a; 短轴为 2b。

  椭圆的第二定义

  *面内到定点F的距离与到定直线的距离之比为常数e(即椭圆的离心率,e=c/a)的点的`集合(定点F不在定直线上,该常数为小于1的正数) 其中定点F为椭圆的焦点,定直线称为椭圆的准线(该定直线的方程是x=±a^2/c[焦点在X轴上];或者y=±a^2/c[焦点在Y轴上])。

  椭圆的其他定义

  根据椭圆的一条重要性质,也就是椭圆上的点与椭圆短轴两端点连线的斜率之积是定值 定值为e^2-1 可以得出:*面内与两定点的连线的斜率之积是常数k的动点的轨迹是椭圆,此时k应满足一定的条件,也就是排除斜率不存在的情况,还有K应满足<0且不等于-1。

  简单几何性质

  1、范围

  2、对称性:关于X轴对称,Y轴对称,关于原点中心对称。

  3、顶点:(当中心为原点时)(a,0)(-a,0)(0,b)(0,-b)

  4、离心率:e=c/a

  5、离心率范围 0

  知识归纳:离心率越大椭圆就越扁,越小则越接近于圆。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面直角坐标系

  *面直角坐标系

  *面直角坐标系:在*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组成*面直角坐标系。

  水*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两坐标轴的交点为*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面直角坐标系的要素:①在同一*面②两条数轴③互相垂直④原点重合

  三个规定:

  ①正方向的规定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

  ②单位长度的规定;一般情况,横轴、纵轴单位长度相同;实际有时也可不同,但同一数轴上必须相同。

  ③象限的规定:右上为第一象限、左上为第二象限、左下为第三象限、右下为第四象限。

  初中数学知识点:*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

  *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

  在同一个*面上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两条数轴构成*面直角坐标系,简称为直角坐标系。通常,两条数轴分别置于水*位置与铅直位置,取向右与向上的方向分别为两条数轴的正方向。水*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铅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X轴或Y轴统称为坐标轴,它们的公共原点O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初中数学知识点:点的坐标的性质

  点的坐标的性质

  建立了*面直角坐标系后,对于坐标系*面内的任何一点,我们可以确定它的坐标。反过来,对于任何一个坐标,我们可以在坐标*面内确定它所表示的一个点。

  对于*面内任意一点C,过点C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在X轴、Y轴上的对应点a,b分别叫做点C的横坐标、纵坐标,有序实数对(a,b)叫做点C的坐标。

  一个点在不同的象限或坐标轴上,点的坐标不一样。

  希望上面对点的坐标的性质知识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学们会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

  初中数学知识点: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如果多项式有公因式就先提公因式,没有公因式的多项式就考虑运用公式法;若是四项或四项以上的多项式,

  通常采用分组分解法,最后运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因此,可以概括为:“一提”、“二套”、“三分组”、“四十字”。

  注意:因式分解一定要分解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否则就是不完全的因式分解,若题目没有明确指出在哪个范围内因式分解,应该是指在有理数范围内因式分解,因此分解因式的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

  初中数学知识点: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的变形叫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要素:①结果必须是整式②结果必须是积的形式③结果是等式④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m(a+b+c)

  公因式:一个多项式每项都含有的公共的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公因式确定方法:①系数是整数时取各项最大公约数。②相同字母取最低次幂③系数最大公约数与相同字母取最低次幂的积就是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提取公因式步骤

  ①确定公因式。②确定商式③公因式与商式写成积的形式。

  分解因式注意

  ①不准丢字母

  ②不准丢常数项注意查项数

  ③双重括号化成单括号

  ④结果按数单字母单项式多项式顺序排列

  ⑤相同因式写成幂的形式

  ⑥首项负号放括号外

  ⑦括号内同类项合并。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4

  我们学习过的配方法其实可解全部的一元二次方程,但基本上的题型是容易配方的试题。

  配方法

  如:解方程:x2+2x-3=0

  解:把常数项移项得:x2+2x=3

  等式两边同时加1(构成完全*方式)得:x2+2x+1=4

  因式分解得:(x+1)2=4

  解得:x1=-3,x2=1

  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小口诀

  二次系数化为一

  常数要往右边移

  一次系数一半方

  两边加上最相当

  解决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有很多,是我们经常转化运用的知识要领。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5

  *方根表示法:一个非负数a的*方根记作,读作正负根号a。a叫被开方数。

  中被开方数的取值范围:被开方数a≥0

  *方根性质:

  ①一个正数的*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

  ②0的*方根是它本身0。

  ③负数没有*方根开*方;求一个数的*方根的运算,叫做开*方。

  *方根与算术*方根区别:

  1、定义不同。

  2、表示方法不同。

  3、个数不同。

  4、取值范围不同。

  联系:

  1、二者之间存在着从属关系。

  2、存在条件相同。

  3、0的算术*方根与*方根都是0

  含根号式子的意义:表示a的*方根,表示a的算术*方根,表示a的负的*方根。

  求正数a的算术*方根的方法;

  完全*方数类型:

  ①想谁的*方是数a。

  ②所以a的*方根是多少。

  ③用式子表示。

  求正数a的算术*方根,只需找出*方后等于a的正数。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6

  一元一次方程定义

  通过化简,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含有未知数的最高次项的次数是一的等式,叫一元一次方程。通常形式是ax+b=0(a,b为常数,且a≠0)。一元一次方程属于整式方程,即方程两边都是整式。

  一元指方程仅含有一个未知数,一次指未知数的次数为1,且未知数的系数不为0。我们将ax+b=0(其中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并且a≠0)叫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这里a是未知数的系数,b是常数,x的次数必须是1。

  即一元一次方程必须同时满足4个条件:⑴它是等式;⑵分母中不含有未知数;⑶未知数最高次项为1;⑷含未知数的项的系数不为0。

  一元一次方程的五个核心问题

  一、什么是等式?1+1=1是等式吗?

  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等式可分三类:第一类是恒等式,就是用任何允许的数值代替等式中的字母,等式的两边总是相等,由数字组成的等式也是恒等式,如2+4=6,a+b=b+a等都是恒等式;第二类是条件等式,也就是方程,这类等式只能取某些数值代替等式中的字母时,等式才成立,如x+y=-5,x+4=7等都是条件等式;第三类是矛盾等式,就是无论用任何值代替等式中的字母,等式总不成立,如x2=-2,|a|+5=0等。

  一个等式中,如果等号多于一个,叫做连等式,连等式可以化为一组只含有一个等号的等式。

  等式与代数式不同,等式中含有等号,代数式中不含等号。

  等式有两个重要性质1)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然是一个等式;(2)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为零,所得结果仍然是一个等式。

  二、什么是方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如2x-3=8,x+y=7等。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只需看两点:一是不是等式;二是否含有未知数,两者缺一不可。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1,系数不是0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其标准形式是ax+b=0(a不为0,a,b是已知数),值得注意的是1)一个整式方程的"元"和"次"是将这个方程化成最简形式后才能判定的。如方程2y2+6=3x+2y2,形式上是二元二次方程,但化简后,它实际上是一个一元一次方程。(2)整式方程分母中不含有未知数。判断是否为整式方程,是不能先将它化简的如方程x+1/x=2+1/x,因为它的分母中含有未知数x,所以,它不是整式方程。如果将上面的方程进行化简,则为x=2,这时再去作判断,将得到错误的结论。

  凡是谈到次数的方程,都是指整式方程,即方程的两边都是整式。一元一次方程是整式方程中元数最少且次数最低的方程。

  三、等式有什么牛掰的基本性质吗?

  将方程中的某些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的变形叫做移项,移项的依据是等式的基本性质1。

  移项时不一定要把含未知数的项移到等式的左边。如解方程3x-2=4x-5时就可以把含未知数的项移到右边,而把常数项移到左边,这样会显得简便些。

  去分母,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则是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2进行的。

  四、等式一定是方程吗?方程一定是等式吗?

  等式与方程有很多相同之处。如都是用等号连接的,等号左、右两边都是代数式,但它们还是有区别的。方程仅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等式中的特例。就是说,等式包含方程;反过来,方程并不包含所有的等式。如,13+5=18,18-13=5都属于等式,但它们并不是方程。因此,等式一定是方程的说法是不对的。

  五、"解方程"与"方程的解"是一回事儿吗?

  方程的解是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取值。而解方程是求方程的解或判断方程无解的过程。即方程的解是结果,而解方程是一个过程。方程的解中的"解"是名词,而解方程中的"解"是动词,二者不能混淆。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7

  1.通过猜想,验证,计算得到的定理:

  (1)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2)与等腰三角形的相关结论:

  ①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②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③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角对等边)

  (3)与等边三角形相关的结论:

  ①有一个角是60°得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②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4)与直角三角形相关的结论:

  ①勾股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方和等于斜边的*方

  ②勾股定理逆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方和等于斜边的*方,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

  ③HL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④在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2.两条特殊线

  (1)线段的垂直*分线

  ①线段的垂直*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边的距离相等互为逆定理{

  ②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分线上

  ③三角形的三条垂直*分线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这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2)角*分线

  ①角*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互为逆定理{

  ②在一个角的内部,并且到这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的点,在这个角的角*分线上

  3.命题的逆命题及真假

  ①在两个命题中,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与结论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与条件,我们就说这两个命题互为逆命题,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逆命题

  ②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是真命题,那么他也是一个定理,我们称这两个定理为互逆定理

  ③反正法:从否定命题的结论入手,并把对命题结论的否定作为推理的已知条件,进行正确的逻辑推理,使之得到与已知条件,定理相矛盾,矛盾的原因是假设不成立,所以肯定了命题的结论,使命题获得了证明

  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X的整式方程,并且可以化成aX?+bX+C=0(a≠0)形式称它为一元二次方程

  aX?+bX+C=0(a≠0)→一般形式

  aX?叫二次项bX叫一次项C叫常数项a叫二次项系数b叫一次项系数

  2.一元二次方程解法:

  (1)配方法:(X±a)?=b(b≥0)注:二次项系数必须化为1

  (2)公式法:aX?+bX+C=0(a≠0)确定a,b,c的值,计算b?-4ac≥0

  若b?-4ac>0则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若b?-4ac=0则有两个相等的实根,若b?-4ac<0则无解

  若b?-4ac≥0则用公式X=-b±√b?-4ac/2a注:必须化为一般形式

  (3)分解因式法

  ①提公因式法:ma+mb=0→m(a+b)=0

  *方差公式:a?-b?=0→(a+b)(a-b)=0

  ②运用公式法:{

  完全*方公式:a?±2ab+b?=0→(a±b)?=0

  ③十字相乘法

  例题:X?-2X-3=0

  1/111

  ×}X?的系数为1则可以写成{常数项系数为3则可写成{

  1/-31-3

  --------

  -3+1=-2交叉相乘在相加求值,值必须等于一次项系数

  (X+1)(X-3)=o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8

  (一)整式

  1.整式:整式为单项式和多项式的统称。

  2.整式加减

  整式的加减运算时,如果遇到括号先去掉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1)去括号:几个整式相加减,如果有括号就先去括号,然后再合并同类项。

  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的符号与原来相同。

  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的符号与原来相反。

  (2)合并同类项:

  合并同类项后,所得项的系数是合并前各项系数的和,且字母部分不变。

  3.单项式:由数或字母的积组成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叫做单项式。

  4.多项式:由若干个单项式相加组成的代数式叫做多项式。

  5.同底数幂是指底数相同的幂。

  6.同底数幂的乘法: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7.幂的乘方法则: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8.积的乘方:积的乘方,先把积中的每一个因数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9.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10.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11.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12.同底数幂的除法: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13.单项式除以单项式: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后,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中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一起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14.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除以这个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二)相交线与*行线

  (1)相交线

  在同一*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和*行两种。如果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时,称这两条直线相交。

  (2)垂线

  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即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直线的垂线,交点叫垂足。

  (3)同位角

  两条直线a,b被第三条直线c所截(或说a,b相交c),在截线c的同旁,被截两直线a,b的同一侧的角,我们把这样的两个角称为同位角。

  (4)内错角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两个角分别在截线的两侧,且夹在两条被截直线之间,具有这样位置关系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

  (5)同旁内角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在截线同旁,且在被截线之内的两角,叫做同旁内角。

  (6)*行线

  几何中,在同一*面内,永不相交(也永不重合)的两条直线叫做*行线。

  *行线的性质:①两直线*行,同位角相等;②两直线*行,内错角相等;③两直线*行,同旁内角互补。

  (7)*移

  *移,是指在同一*面内,将一个图形上的所有点都按照某个直线方向做相同距离的移动,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图形的*移运动,简称*移。

  (三)概率

  1.一般地,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如果事件A发生的频率n/m会稳定在某个常数p附近,那么这个常数p就叫做事件A的概率。

  2.随机事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叫做随机事件。

  3.互斥事件: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叫做互斥事件。

  4.对立事件:即必有一个发生的互斥事件叫做对立事件。

  5.必然事件:那些无需通过实验就能够预先确定它们在每一次实验中都一定会发生的事件称为必然事件。

  6.不可能事件:那些在每一次实验中都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称为不可能事件。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9

  圆周角知识点

  1、定义:顶点在圆上,角的两边都与圆相交的角。(两条件缺一不可)

  2、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3、推论:

  1)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相等。

  2)直径(半圆)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为直径。(①常见辅助线:有直径可构成直角,有900圆周角可构成直径;②找圆心的方法:作两个900圆周角所对两弦交点)

  4、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任意一个外角等于它的内对角)

  补充:

  1、两条*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2、圆的两条弦1)在圆外相交时,所夹角等于它所对的两条弧度数差的一半。2)在圆内相交时,所夹的角等于它所夹两条弧度数和的一半。

  3、同弧所对的(在弧的同侧)圆内部角其次是圆周角,最小的是圆外角。

  *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知识点

  1.数据13,10,12,8,7的*均数是10.

  2.数据3,4,2,4,4的众数是4.

  3.数据1,2,3,4,5的中位数是3.

  有理数知识点

  1.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

  2.在正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数。

  3.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4.人们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

  5.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

  6.一般的,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

  7.由绝对值的定义可知: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0的绝对值是0。

  8.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

  9.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10.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负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11.有理数的加法中,两个数相加,交换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12.有理数的加法中,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13.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14.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向乘。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15.有理数中仍然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16.一般的,有理数乘法中,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

  17.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相等。

  18.一般地,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19.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20.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10

  一元一次方程定义

  通过化简,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含有未知数的最高次项的次数是一的等式,叫一元一次方程。通常形式是ax+b=0(a,b为常数,且a≠0)。一元一次方程属于整式方程,即方程两边都是整式。

  一元指方程仅含有一个未知数,一次指未知数的次数为1,且未知数的系数不为0。我们将ax+b=0(其中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并且a≠0)叫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这里a是未知数的系数,b是常数,x的次数必须是1。

  即一元一次方程必须同时满足4个条件:⑴它是等式;⑵分母中不含有未知数;⑶未知数最高次项为1;⑷含未知数的项的系数不为0。

  一元一次方程的五个核心问题

  一、什么是等式?1+1=1是等式吗?

  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等式可分三类:第一类是恒等式,就是用任何允许的数值代替等式中的字母,等式的两边总是相等,由数字组成的等式也是恒等式,如2+4=6,a+b=b+a等都是恒等式;第二类是条件等式,也就是方程,这类等式只能取某些数值代替等式中的字母时,等式才成立,如x+y=-5,x+4=7等都是条件等式;第三类是矛盾等式,就是无论用任何值代替等式中的字母,等式总不成立,如x2=-2,|a|+5=0等。

  一个等式中,如果等号多于一个,叫做连等式,连等式可以化为一组只含有一个等号的等式。

  等式与代数式不同,等式中含有等号,代数式中不含等号。

  等式有两个重要性质1)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然是一个等式;(2)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为零,所得结果仍然是一个等式。

  二、什么是方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如2x-3=8,x+y=7等。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只需看两点:一是不是等式;二是否含有未知数,两者缺一不可。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1,系数不是0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其标准形式是ax+b=0(a不为0,a,b是已知数),值得注意的是1)一个整式方程的"元"和"次"是将这个方程化成最简形式后才能判定的。如方程2y2+6=3x+2y2,形式上是二元二次方程,但化简后,它实际上是一个一元一次方程。(2)整式方程分母中不含有未知数。判断是否为整式方程,是不能先将它化简的如方程x+1/x=2+1/x,因为它的分母中含有未知数x,所以,它不是整式方程。如果将上面的方程进行化简,则为x=2,这时再去作判断,将得到错误的结论。

  凡是谈到次数的方程,都是指整式方程,即方程的两边都是整式。一元一次方程是整式方程中元数最少且次数最低的方程。

  三、等式有什么牛掰的基本性质吗?

  将方程中的某些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的变形叫做移项,移项的依据是等式的基本性质1。

  移项时不一定要把含未知数的项移到等式的左边。如解方程3x-2=4x-5时就可以把含未知数的项移到右边,而把常数项移到左边,这样会显得简便些。

  去分母,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则是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2进行的。

  四、等式一定是方程吗?方程一定是等式吗?

  等式与方程有很多相同之处。如都是用等号连接的,等号左、右两边都是代数式,但它们还是有区别的。方程仅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等式中的特例。就是说,等式包含方程;反过来,方程并不包含所有的等式。如,13+5=18,18-13=5都属于等式,但它们并不是方程。因此,等式一定是方程的说法是不对的。

  五、"解方程"与"方程的解"是一回事儿吗?

  方程的解是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取值。而解方程是求方程的解或判断方程无解的过程。即方程的解是结果,而解方程是一个过程。方程的解中的"解"是名词,而解方程中的"解"是动词,二者不能混淆。


初中数学知识点10篇(扩展3)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10篇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1

  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数轴的作用: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达。

  注意事项:

  ⑴数轴的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三要素,缺一不可。

  ⑵同一根数轴,单位长度不能改变。

  一般地,设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a的点在原点的右边,与原点的距离是a个单位长度;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左边,与原点的距离是a个单位长度。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2

  椭圆知识:*面内与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2a(2a>|F1F2|)的动点P的轨迹叫做椭圆。

  椭圆的第一定义

  即:│PF1│+│PF2│=2a

  其中两定点F1、F2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F1F2│=2c<2a叫做椭圆的焦距。P 为椭圆的动点。

  长轴为 2a; 短轴为 2b。

  椭圆的第二定义

  *面内到定点F的距离与到定直线的距离之比为常数e(即椭圆的离心率,e=c/a)的点的`集合(定点F不在定直线上,该常数为小于1的正数) 其中定点F为椭圆的焦点,定直线称为椭圆的准线(该定直线的方程是x=±a^2/c[焦点在X轴上];或者y=±a^2/c[焦点在Y轴上])。

  椭圆的其他定义

  根据椭圆的一条重要性质,也就是椭圆上的点与椭圆短轴两端点连线的斜率之积是定值 定值为e^2-1 可以得出:*面内与两定点的连线的斜率之积是常数k的动点的轨迹是椭圆,此时k应满足一定的条件,也就是排除斜率不存在的情况,还有K应满足<0且不等于-1。

  简单几何性质

  1、范围

  2、对称性:关于X轴对称,Y轴对称,关于原点中心对称。

  3、顶点:(当中心为原点时)(a,0)(-a,0)(0,b)(0,-b)

  4、离心率:e=c/a

  5、离心率范围 0

  知识归纳:离心率越大椭圆就越扁,越小则越接近于圆。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面直角坐标系

  *面直角坐标系

  *面直角坐标系:在*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组成*面直角坐标系。

  水*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两坐标轴的交点为*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面直角坐标系的要素:①在同一*面②两条数轴③互相垂直④原点重合

  三个规定:

  ①正方向的规定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

  ②单位长度的规定;一般情况,横轴、纵轴单位长度相同;实际有时也可不同,但同一数轴上必须相同。

  ③象限的规定:右上为第一象限、左上为第二象限、左下为第三象限、右下为第四象限。

  初中数学知识点:*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

  *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

  在同一个*面上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两条数轴构成*面直角坐标系,简称为直角坐标系。通常,两条数轴分别置于水*位置与铅直位置,取向右与向上的方向分别为两条数轴的正方向。水*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铅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X轴或Y轴统称为坐标轴,它们的公共原点O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初中数学知识点:点的坐标的性质

  点的坐标的性质

  建立了*面直角坐标系后,对于坐标系*面内的任何一点,我们可以确定它的坐标。反过来,对于任何一个坐标,我们可以在坐标*面内确定它所表示的一个点。

  对于*面内任意一点C,过点C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在X轴、Y轴上的对应点a,b分别叫做点C的横坐标、纵坐标,有序实数对(a,b)叫做点C的坐标。

  一个点在不同的象限或坐标轴上,点的坐标不一样。

  希望上面对点的坐标的性质知识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学们会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

  初中数学知识点: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如果多项式有公因式就先提公因式,没有公因式的多项式就考虑运用公式法;若是四项或四项以上的多项式,

  通常采用分组分解法,最后运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因此,可以概括为:“一提”、“二套”、“三分组”、“四十字”。

  注意:因式分解一定要分解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否则就是不完全的因式分解,若题目没有明确指出在哪个范围内因式分解,应该是指在有理数范围内因式分解,因此分解因式的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

  初中数学知识点: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的变形叫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要素:①结果必须是整式②结果必须是积的形式③结果是等式④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m(a+b+c)

  公因式:一个多项式每项都含有的公共的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公因式确定方法:①系数是整数时取各项最大公约数。②相同字母取最低次幂③系数最大公约数与相同字母取最低次幂的积就是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提取公因式步骤

  ①确定公因式。②确定商式③公因式与商式写成积的形式。

  分解因式注意

  ①不准丢字母

  ②不准丢常数项注意查项数

  ③双重括号化成单括号

  ④结果按数单字母单项式多项式顺序排列

  ⑤相同因式写成幂的形式

  ⑥首项负号放括号外

  ⑦括号内同类项合并。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3

  简单解释就是,用不等号可以将两个解析式连接起来所成的式子就是我们这一章节所说的不等式。

  不等式

  例如2x+2y≥2xy,sinx≤1,ex>0 ,2x<3,5x≠5等>x是超越不等式。

  不等式分为严格不等式与非严格不等式。一般地,用纯粹的大于号、小于号“>”“<”连接的不等式称为严格不等式,用不小于号(大于或等于号)、不大于号(小于或等于号)

  “≥”(大于等于符号)“≤”(小于等于符号)连接的不等式称为非严格不等式,或称广义不等式。

  通常不等式中的数是实数,字母也代表实数,不等式的一般形式为F(x,y,……,z)≤G(x,y,……,z )(其中不等号也可以为<,≥,> 中某一个),两边的解析式的公共定义域称为不等式的定义域,不等式既可以表达一个命题,也可以表示一个问题。

  其实在一个式子中的数的关系,不全是等号,含不等符号的式子,那它就是一个不等式了。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面直角坐标系

  *面直角坐标系:在*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组成*面直角坐标系。

  水*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两坐标轴的交点为*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面直角坐标系的要素:①在同一*面②两条数轴③互相垂直④原点重合

  三个规定:

  ①正方向的规定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

  ②单位长度的规定;一般情况,横轴、纵轴单位长度相同;实际有时也可不同,但同一数轴上必须相同。

  ③象限的规定:右上为第一象限、左上为第二象限、左下为第三象限、右下为第四象限。

  相信上面对*面直角坐标系知识的讲解学习,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都能考试成功。

  初中数学知识点:*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

  在同一个*面上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两条数轴构成*面直角坐标系,简称为直角坐标系。通常,两条数轴分别置于水*位置与铅直位置,取向右与向上的方向分别为两条数轴的正方向。水*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铅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X轴或Y轴统称为坐标轴,它们的公共原点O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通过上面对*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知识的讲解学习,希望同学们对上面的内容都能很好的掌握,同学们认真学习吧。

  初中数学知识点:点的坐标的性质

  下面是对数学中点的坐标的性质知识学习,同学们认真看看哦。

  点的坐标的性质

  建立了*面直角坐标系后,对于坐标系*面内的任何一点,我们可以确定它的坐标。反过来,对于任何一个坐标,我们可以在坐标*面内确定它所表示的一个点。

  对于*面内任意一点C,过点C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在X轴、Y轴上的对应点a,b分别叫做点C的横坐标、纵坐标,有序实数对(a,b)叫做点C的坐标。

  一个点在不同的象限或坐标轴上,点的坐标不一样。

  希望上面对点的坐标的性质知识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学们会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

  初中数学知识点: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关于数学中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内容学习,我们做下面的知识讲解。

  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如果多项式有公因式就先提公因式,没有公因式的多项式就考虑运用公式法;若是四项或四项以上的多项式,

  通常采用分组分解法,最后运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因此,可以概括为:“一提”、“二套”、“三分组”、“四十字”。

  注意:因式分解一定要分解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否则就是不完全的因式分解,若题目没有明确指出在哪个范围内因式分解,应该是指在有理数范围内因式分解,因此分解因式的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

  相信上面对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知识的内容讲解学习,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会考出好成绩。

  初中数学知识点: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的变形叫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要素:①结果必须是整式②结果必须是积的形式③结果是等式④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m(a+b+c)

  公因式:一个多项式每项都含有的公共的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公因式确定方法:①系数是整数时取各项最大公约数。②相同字母取最低次幂③系数最大公约数与相同字母取最低次幂的积就是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提取公因式步骤:

  ①确定公因式。②确定商式③公因式与商式写成积的形式。

  分解因式注意;

  ①不准丢字母

  ②不准丢常数项注意查项数

  ③双重括号化成单括号

  ④结果按数单字母单项式多项式顺序排列

  ⑤相同因式写成幂的形式

  ⑥首项负号放括号外

  ⑦括号内同类项合并。

  通过上面对因式分解内容知识的讲解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上面的内容给同学们的学习很好的帮助。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4

  最简单的解释就是,不等式是指用不等号可以将两个解析式连接起来所成的式子。

  1.概念:在一个式子中的数的关系,不全是等号,含不等符号的式子,那它就是一个不等式.例如2x+2y≥2xy,sinx≤1,ex>0 ,2x<3,5x≠5等>x是超越不等式。

  2、分类:不等式分为严格不等式与非严格不等式。

  一般地,用纯粹的大于号、小于号“>”“<”连接的不等式称为严格不等式,用不小于号(大于或等于号)、不大于号(小于或等于号)

  “≥”(大于等于符号)“≤”(小于等于符号)连接的不等式称为非严格不等式,或称广义不等式。

  通常不等式中的数是实数,字母也代表实数,不等式的一般形式为F(x,y,……,z)≤G(x,y,……,z )(其中不等号也可以为<,≥,> 中某一个),两边的解析式的公共定义域称为不等式的定义域,不等式既可以表达一个命题,也可以表示一个问题。

  我们大家在判定不等式时要记得,在一个式子中的数的关系,不全是等号,含不等符号的式子,那它就是一个不等式。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5

  自然数的分类包括了奇数和偶数,质数与合数、1和0。

  自然数的分类

  ①按能否被2整除分

  可分为奇数和偶数。

  1、奇 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奇数。

  2、偶 数: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

  注:0是偶数。(20xx年国际数学协会规定,零为偶数.我国20xx年也规定零为偶数。偶数可以被2整除,0照样可以,只不过得数依然是0而已)。

  ②按因数个数分

  可分为质数、合数、1和0。

  1、质 数:只有1和它本身这两个因数的自然数叫做质数。也称作素数。

  2、合 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其它的因数的自然数叫做合数。

  3、1:只有1个因数。它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4、当然0不能计算因数,和1一样,也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备注:这里是因数不是约数。

  同学们对于“0”,它是否包括在自然数之内存在争议,其实学术界目前关于这个问题尚无一致意见。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6

  (一)整式

  1.整式:整式为单项式和多项式的统称。

  2.整式加减

  整式的加减运算时,如果遇到括号先去掉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1)去括号:几个整式相加减,如果有括号就先去括号,然后再合并同类项。

  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的符号与原来相同。

  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的符号与原来相反。

  (2)合并同类项:

  合并同类项后,所得项的系数是合并前各项系数的和,且字母部分不变。

  3.单项式:由数或字母的积组成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叫做单项式。

  4.多项式:由若干个单项式相加组成的代数式叫做多项式。

  5.同底数幂是指底数相同的幂。

  6.同底数幂的乘法: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7.幂的乘方法则: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8.积的乘方:积的乘方,先把积中的每一个因数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9.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10.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11.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12.同底数幂的除法: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13.单项式除以单项式: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后,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中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一起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14.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除以这个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二)相交线与*行线

  (1)相交线

  在同一*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和*行两种。如果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时,称这两条直线相交。

  (2)垂线

  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即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直线的垂线,交点叫垂足。

  (3)同位角

  两条直线a,b被第三条直线c所截(或说a,b相交c),在截线c的同旁,被截两直线a,b的同一侧的角,我们把这样的两个角称为同位角。

  (4)内错角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两个角分别在截线的两侧,且夹在两条被截直线之间,具有这样位置关系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

  (5)同旁内角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在截线同旁,且在被截线之内的两角,叫做同旁内角。

  (6)*行线

  几何中,在同一*面内,永不相交(也永不重合)的两条直线叫做*行线。

  *行线的性质:①两直线*行,同位角相等;②两直线*行,内错角相等;③两直线*行,同旁内角互补。

  (7)*移

  *移,是指在同一*面内,将一个图形上的所有点都按照某个直线方向做相同距离的移动,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图形的*移运动,简称*移。

  (三)概率

  1.一般地,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如果事件A发生的频率n/m会稳定在某个常数p附近,那么这个常数p就叫做事件A的概率。

  2.随机事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叫做随机事件。

  3.互斥事件: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叫做互斥事件。

  4.对立事件:即必有一个发生的互斥事件叫做对立事件。

  5.必然事件:那些无需通过实验就能够预先确定它们在每一次实验中都一定会发生的事件称为必然事件。

  6.不可能事件:那些在每一次实验中都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称为不可能事件。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7

  菱形

  1、菱形的定义 :有一组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2、菱形的性质:⑴ 矩形具有*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

  ⑵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⑶ 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⑷ 菱形是轴对称图形。

  提示:利用菱形的性质可证得线段相等、角相等,它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把菱形分成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由此又可与勾股定理联系,

  可得对角线与边之间的关系,即边长的*方等于对角线一半的*方和。

  3、菱形的判定方法:

  ⑴ 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是菱形。

  ⑵ 判断方法1:对角线互相垂直的*行四边形是菱形。

  ⑶ 判断方法2: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4、菱形面积的计算:

  菱形面积 = 底×高 = 对角线长乘积的一半 S菱形=1/2×ab(a、b为两条对角线)

  归纳: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对角线长乘积的一半。

  希望上面对菱形知识点的总结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很好的参加考试工作。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面直角坐标系

  下面是对*面直角坐标系的内容学习,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下面的内容。

  *面直角坐标系

  *面直角坐标系:在*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组成*面直角坐标系。

  水*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两坐标轴的交点为*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面直角坐标系的要素:①在同一*面②两条数轴③互相垂直④原点重合

  三个规定:

  ①正方向的规定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

  ②单位长度的规定;一般情况,横轴、纵轴单位长度相同;实际有时也可不同,但同一数轴上必须相同。

  ③象限的规定:右上为第一象限、左上为第二象限、左下为第三象限、右下为第四象限。

  相信上面对*面直角坐标系知识的讲解学习,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都能考试成功。

  初中数学知识点:*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

  对于*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内容,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哦。

  *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

  在同一个*面上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两条数轴构成*面直角坐标系,简称为直角坐标系。通常,两条数轴分别置于水*位置与铅直位置,取向右与向上的方向分别为两条数轴的正方向。水*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铅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X轴或Y轴统称为坐标轴,它们的公共原点O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通过上面对*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知识的讲解学习,希望同学们对上面的内容都能很好的掌握,同学们认真学习吧。

  初中数学知识点:点的坐标的性质

  下面是对数学中点的坐标的性质知识学习,同学们认真看看哦。

  点的坐标的性质

  建立了*面直角坐标系后,对于坐标系*面内的任何一点,我们可以确定它的坐标。反过来,对于任何一个坐标,我们可以在坐标*面内确定它所表示的一个点。

  对于*面内任意一点C,过点C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在X轴、Y轴上的对应点a,b分别叫做点C的横坐标、纵坐标,有序实数对(a,b)叫做点C的坐标。

  一个点在不同的象限或坐标轴上,点的坐标不一样。

  希望上面对点的坐标的性质知识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学们会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

  初中数学知识点: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关于数学中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内容学习,我们做下面的知识讲解。

  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如果多项式有公因式就先提公因式,没有公因式的多项式就考虑运用公式法;若是四项或四项以上的多项式,

  通常采用分组分解法,最后运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因此,可以概括为:“一提”、“二套”、“三分组”、“四十字”。

  注意:因式分解一定要分解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否则就是不完全的因式分解,若题目没有明确指出在哪个范围内因式分解,应该是指在有理数范围内因式分解,因此分解因式的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

  相信上面对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知识的内容讲解学习,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会考出好成绩。

  初中数学知识点:因式分解

  下面是对数学中因式分解内容的知识讲解,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

  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的变形叫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要素:①结果必须是整式②结果必须是积的形式③结果是等式④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m(a+b+c)

  公因式:一个多项式每项都含有的公共的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公因式确定方法:①系数是整数时取各项最大公约数。②相同字母取最低次幂③系数最大公约数与相同字母取最低次幂的积就是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提取公因式步骤:

  ①确定公因式。②确定商式③公因式与商式写成积的形式。

  分解因式注意;

  ①不准丢字母

  ②不准丢常数项注意查项数

  ③双重括号化成单括号

  ④结果按数单字母单项式多项式顺序排列

  ⑤相同因式写成幂的形式

  ⑥首项负号放括号外

  ⑦括号内同类项合并。

  通过上面对因式分解内容知识的讲解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上面的内容给同学们的学习很好的帮助。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8

  简单解释就是,用不等号可以将两个解析式连接起来所成的式子就是我们这一章节所说的不等式。

  不等式

  例如2x+2y≥2xy,sinx≤1,ex>0 ,2x<3,5x≠5等>x是超越不等式。

  不等式分为严格不等式与非严格不等式。一般地,用纯粹的大于号、小于号“>”“<”连接的不等式称为严格不等式,用不小于号(大于或等于号)、不大于号(小于或等于号)

  “≥”(大于等于符号)“≤”(小于等于符号)连接的不等式称为非严格不等式,或称广义不等式。

  通常不等式中的数是实数,字母也代表实数,不等式的一般形式为F(x,y,……,z)≤G(x,y,……,z )(其中不等号也可以为<,≥,> 中某一个),两边的解析式的公共定义域称为不等式的定义域,不等式既可以表达一个命题,也可以表示一个问题。

  其实在一个式子中的数的关系,不全是等号,含不等符号的式子,那它就是一个不等式了。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面直角坐标系

  *面直角坐标系:在*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组成*面直角坐标系。

  水*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两坐标轴的交点为*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面直角坐标系的要素:①在同一*面②两条数轴③互相垂直④原点重合

  三个规定:

  ①正方向的规定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

  ②单位长度的规定;一般情况,横轴、纵轴单位长度相同;实际有时也可不同,但同一数轴上必须相同。

  ③象限的规定:右上为第一象限、左上为第二象限、左下为第三象限、右下为第四象限。

  相信上面对*面直角坐标系知识的讲解学习,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都能考试成功。

  初中数学知识点:*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

  在同一个*面上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两条数轴构成*面直角坐标系,简称为直角坐标系。通常,两条数轴分别置于水*位置与铅直位置,取向右与向上的方向分别为两条数轴的正方向。水*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铅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X轴或Y轴统称为坐标轴,它们的公共原点O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通过上面对*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知识的讲解学习,希望同学们对上面的内容都能很好的掌握,同学们认真学习吧。

  初中数学知识点:点的坐标的性质

  下面是对数学中点的坐标的性质知识学习,同学们认真看看哦。

  点的坐标的性质

  建立了*面直角坐标系后,对于坐标系*面内的任何一点,我们可以确定它的坐标。反过来,对于任何一个坐标,我们可以在坐标*面内确定它所表示的一个点。

  对于*面内任意一点C,过点C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在X轴、Y轴上的对应点a,b分别叫做点C的横坐标、纵坐标,有序实数对(a,b)叫做点C的坐标。

  一个点在不同的象限或坐标轴上,点的坐标不一样。

  希望上面对点的坐标的性质知识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学们会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

  初中数学知识点: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关于数学中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内容学习,我们做下面的知识讲解。

  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如果多项式有公因式就先提公因式,没有公因式的多项式就考虑运用公式法;若是四项或四项以上的多项式,

  通常采用分组分解法,最后运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因此,可以概括为:“一提”、“二套”、“三分组”、“四十字”。

  注意:因式分解一定要分解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否则就是不完全的因式分解,若题目没有明确指出在哪个范围内因式分解,应该是指在有理数范围内因式分解,因此分解因式的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

  相信上面对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知识的内容讲解学习,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会考出好成绩。

  初中数学知识点: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的变形叫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要素:①结果必须是整式②结果必须是积的形式③结果是等式④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m(a+b+c)

  公因式:一个多项式每项都含有的公共的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公因式确定方法:①系数是整数时取各项最大公约数。②相同字母取最低次幂③系数最大公约数与相同字母取最低次幂的积就是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提取公因式步骤:

  ①确定公因式。②确定商式③公因式与商式写成积的形式。

  分解因式注意;

  ①不准丢字母

  ②不准丢常数项注意查项数

  ③双重括号化成单括号

  ④结果按数单字母单项式多项式顺序排列

  ⑤相同因式写成幂的形式

  ⑥首项负号放括号外

  ⑦括号内同类项合并。

  通过上面对因式分解内容知识的讲解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上面的内容给同学们的学习很好的帮助。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9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①边角边公理(SAS)

  ②角边角公理(ASA)

  ③角角边定理(AAS)

  ④边边边公理(SSS)

  ⑤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正方形定理公式

  正方形的特征:

  ①正方形的四边相等;

  ②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③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分,每一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正方形的判定:

  ①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②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行四边形

  *行四边形的性质:

  ①*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②*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③*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分;

  *行四边形的判定:

  ①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②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③对角线互相*分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④一组对边*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①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为余角;

  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③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方和等于斜边的*方(勾股定理);

  ④直角三角形中30度

  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直角三角形的判定:

  ①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②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 、c有下面关系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①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②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三角形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及推论: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度;

  三角形的外角和定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的和;

  三角形的外角和定理推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三角形的三条角*分线交于一点(内心);

  三角形的三边的垂直*分线交于一点(外心);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两边中点的连线*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10

  一元一次方程定义

  通过化简,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含有未知数的最高次项的次数是一的等式,叫一元一次方程。通常形式是ax+b=0(a,b为常数,且a≠0)。一元一次方程属于整式方程,即方程两边都是整式。

  一元指方程仅含有一个未知数,一次指未知数的次数为1,且未知数的系数不为0。我们将ax+b=0(其中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并且a≠0)叫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这里a是未知数的系数,b是常数,x的次数必须是1。

  即一元一次方程必须同时满足4个条件:⑴它是等式;⑵分母中不含有未知数;⑶未知数最高次项为1;⑷含未知数的项的系数不为0。

  一元一次方程的五个核心问题

  一、什么是等式?1+1=1是等式吗?

  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等式可分三类:第一类是恒等式,就是用任何允许的数值代替等式中的字母,等式的两边总是相等,由数字组成的等式也是恒等式,如2+4=6,a+b=b+a等都是恒等式;第二类是条件等式,也就是方程,这类等式只能取某些数值代替等式中的字母时,等式才成立,如x+y=-5,x+4=7等都是条件等式;第三类是矛盾等式,就是无论用任何值代替等式中的字母,等式总不成立,如x2=-2,|a|+5=0等。

  一个等式中,如果等号多于一个,叫做连等式,连等式可以化为一组只含有一个等号的等式。

  等式与代数式不同,等式中含有等号,代数式中不含等号。

  等式有两个重要性质1)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然是一个等式;(2)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为零,所得结果仍然是一个等式。

  二、什么是方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如2x-3=8,x+y=7等。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只需看两点:一是不是等式;二是否含有未知数,两者缺一不可。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1,系数不是0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其标准形式是ax+b=0(a不为0,a,b是已知数),值得注意的是1)一个整式方程的"元"和"次"是将这个方程化成最简形式后才能判定的。如方程2y2+6=3x+2y2,形式上是二元二次方程,但化简后,它实际上是一个一元一次方程。(2)整式方程分母中不含有未知数。判断是否为整式方程,是不能先将它化简的如方程x+1/x=2+1/x,因为它的分母中含有未知数x,所以,它不是整式方程。如果将上面的方程进行化简,则为x=2,这时再去作判断,将得到错误的结论。

  凡是谈到次数的方程,都是指整式方程,即方程的两边都是整式。一元一次方程是整式方程中元数最少且次数最低的方程。

  三、等式有什么牛掰的基本性质吗?

  将方程中的某些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的变形叫做移项,移项的依据是等式的基本性质1。

  移项时不一定要把含未知数的项移到等式的左边。如解方程3x-2=4x-5时就可以把含未知数的项移到右边,而把常数项移到左边,这样会显得简便些。

  去分母,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则是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2进行的。

  四、等式一定是方程吗?方程一定是等式吗?

  等式与方程有很多相同之处。如都是用等号连接的,等号左、右两边都是代数式,但它们还是有区别的。方程仅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等式中的特例。就是说,等式包含方程;反过来,方程并不包含所有的等式。如,13+5=18,18-13=5都属于等式,但它们并不是方程。因此,等式一定是方程的说法是不对的。

  五、"解方程"与"方程的解"是一回事儿吗?

  方程的解是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取值。而解方程是求方程的解或判断方程无解的过程。即方程的解是结果,而解方程是一个过程。方程的解中的"解"是名词,而解方程中的"解"是动词,二者不能混淆。


初中数学知识点10篇(扩展4)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10篇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1

  角:

  (1)角的静态定义: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不重合的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这个公共端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

  (2)角的动态定义: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叫做角。

  所旋转射线的端点叫做角的顶点,开始位置的射线叫做角的始边,终止位置的"射线叫做角的终边

  角的符号:∠

  角的种类: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决定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程度,张开的越大,角就越大,相反,张开的越小,角则越小。

  在动态定义中,取决于旋转的方向与角度。

  角可以分为锐角、直角、钝角、*角、周角、负角、正角、优角、劣角、0角这10种。

  以度、分、秒为单位的角的度量制称为角度制。此外,还有密位制、弧度制等。

  (1)锐角:大于0°,小于90°的角叫做锐角。

  (2)直角:等于90°的角叫做直角。

  (3)钝角: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叫做钝角。

  乘法:

  乘法是指一个数或量,增加了多少倍。例如4乘5,就是4增加了5倍率,也可以说成5个4连加。

  乘法算式中各数的名称:

  “×”是乘号,乘号前面和后面的数叫做因数,“=”是等于号,等于号后面的数叫做积。

  例:10(因数)×(乘号)200(因数)=(等于号)2000(积)

  *行:

  在*面上两条直线、空间的两个*面或空间的一条直线与一*面之间没有任何公共点时,称它们*行。如图直线AB*行于直线CD,记作AB∥CD。*行线永不相交。

  垂直:

  两条直线、两个*面相交,或一条直线与一个*面相交,如果交角成直角,叫做互相垂直。

  *行四边形:

  在同一*面内有两组对边分别*行的四边形叫做*行四边形。

  梯形:

  梯形是指一组对边*行而另一组对边不*行的四边形。

  *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底边,其中长边叫下底,短边叫上底;也可以单纯的认为上面的一条叫上底,下面一条叫下底。不*行的两边叫腰;夹在两底之间的垂线段叫梯形的高。

  除法:

  除法法则:除数是几位,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前几位不够除,多看一位,除到哪位,商就写在哪位上面,不够商一,0占位。余数要比除数小,如果商是小数,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数是小数,要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再计算。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2

  1.奇偶性

  问题

  奇+奇=偶奇×奇=奇

  奇+偶=奇奇×偶=偶

  偶+偶=偶偶×偶=偶

  2.位值原则

  形如:abc=100a+10b+c

  3.数的整除特征:

  整除数特征

  2末尾是0、2、4、6、8

  3各数位上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

  5末尾是0或5

  9各数位上数字的和是9的倍数

  11奇数位上数字的和与偶数位上数字的和,两者之差是11的倍数

  4和25末两位数是4(或25)的倍数

  8和125末三位数是8(或125)的倍数

  7、11、13末三位数与前几位数的差是7(或11或13)的倍数

  4.整除性质

  ①如果c|a、c|b,那么c|(ab)。

  ②如果bc|a,那么b|a,c|a。

  ③如果b|a,c|a,且(b,c)=1,那么bc|a。

  ④如果c|b,b|a,那么c|a.

  ⑤a个连续自然数中必恰有一个数能被a整除。

  5.带余除法

  一般地,如果a是整数,b是整数(b≠0),那么一定有另外两个整数q和r,0≤r

  当r=0时,我们称a能被b整除。

  当r≠0时,我们称a不能被b整除,r为a除以b的余数,q为a除以b的不完全商(亦简称为商)。用带余数除式又可以表示为a÷b=q……r,0≤r

  小学生奥数知识点

  数列求和:

  等差数列:在一列数中,任意相邻两个数的差是一定的,这样的一列数,就叫做等差数列。

  基本概念:首项:等差数列的第一个数,一般用a1表示;

  项数:等差数列的所有数的个数,一般用n表示;

  公差:数列中任意相邻两个数的差,一般用d表示;

  通项:表示数列中每一个数的公式,一般用an表示;

  数列的和:这一数列全部数字的和,一般用Sn表示。

  基本思路:等差数列中涉及五个量:a1,an,d,n,sn,通项公式中涉及四个量,如果己知其中三个,就可求出第四个;求和公式中涉及四个量,如果己知其中三个,就可以求这第四个。

  基本公式:通项公式:an=a1+(n-1)d;

  通项=首项+(项数一1)×公差;

  数列和公式:sn,=(a1+an)×n÷2;

  数列和=(首项+末项)×项数÷2;

  项数公式:n=(an+a1)÷d+1;

  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公差公式:d=(an-a1))÷(n-1);

  公差=(末项-首项)÷(项数-1);

  关键问题:确定已知量和未知量,确定使用的公式

  小学奥数几何知识点整理

  鸟头定理即共角定理。

  燕尾定理即共边定理的一种。

  共角定理:

  若两三角形有一组对应角相等或互补,则它们的面积比等于对应角两边乘积的比。

  共边定理:

  有一条公共边的三角形叫做共边三角形。

  共边定理:设直线AB与PQ交与M则S△PAB/S△QAB=PM/QM

  这几个定理大都利用了相似图形的方法,但小学阶段没有学过相似图形,而小学奥数中,常常要引入这些,实在有点难为孩子。

  为了避开相似,我们用相应的底,高的比来推出三角形面积的比。

  例如燕尾定理,一个三角形ABC中,D是BC上三等分点,靠近B点。连接AD,E是AD上一点,连接EB和EC,就能得到四个三角形。

  很显然,三角形ABD和ACD面积之比是1:2

  因为共边,所以两个对应高之比是1:2

  而四个小三角形也会存在类似关系

  三角形ABE和三角形ACE的面积比是1:2

  三角形BED和三角形CED的"面积比也是1:2

  所以三角形ABE和三角形ACE的面积比等于三角形BED和三角形CED的面积比,这就是传说中的燕尾定理。

  以上是根据共边后,高之比等于三角形面积之比证明所得。

  必须要强记,只要理解,到时候如何变形,你都能会做。至于鸟头定理,也不要死记硬背,掌握原理,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3

  【时分秒】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时针最短,秒针最长。

  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之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5、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6、公式(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1时=60分

  1分=60秒

  7、常用的时间单位:时、分、秒、年、月、日、世纪等。

  1世纪=100年

  1年=12个月

  【分数的初步认识】

  1、几分之一: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几分之几: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几。

  2、把一个整体*均分得的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所表示的数就越小。

  3、比较大小的方法:

  ①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②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4、分数加减法:

  ①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②计算1减几分之几时,先把1写成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分数,再计算。

  5、分数的意义:把一个整体*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所分的份数作分母,所取的份数作分子。

  6、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计算方法:先用这个数除以分母(求出1份的数量是多少),再用商乘分子(求出其中几份是多少)。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4

  人教版小学数学知识点大全 基本概念

  第一章 数和数的运算 一、概念 (一)整数

  1、整数的意义

  自然数和0都是整数。

  2、自然数

  我们在数物体的时候,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1,2,3??叫做自然数。

  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3、计数单位

  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其中“一”是计数的基本单位。

  10个1是10,10个10是100??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这样的计数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4、数位

  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5、整数的读法: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读。读亿级、万级时,先按照个级的读法去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亿”或“万”字。每一级末尾的0都不读出来,其它数位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6、整数的写法: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写,哪一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7、一个较大的多位数,为了读写方便,常常把它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有时还可以根据需要,省略这个数某一位后面的数,写成近似数。

  ? 准确数:在实际生活中,为了计数的简便,可以把一个较大的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改写后的数是原数的准确数。 例如把 1254300000 改写成以万做单位的数是 125430 万;改写成 以亿做单位 的数 12.543 亿。

  ? 近似数:根据实际需要,我们还可以把一个较大的数,省略某一位后面的尾数,用一个近似数来表示。 例如: 1302490015 省略亿后面的尾数是 13 亿。? 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看尾数最高位上的数是几,比5小就舍去,是5或大于5舍去尾数向前一位进1。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就叫做四舍五入法。

  8、整数大小的比较: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就看最高位,最高位上的数大,那个数就大;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看下一位,哪一位上的数大那个数就大。以此类推。 (二)小数

  1、小数的意义

  把整数1*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 得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 可以用小数表示。如1/10记作0.1,7/100记作0.07。

  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一个小数由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和小数点部分组成。数中的圆点叫做小数点,小数点左边的数叫做整数部分,小数点左边的数叫做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的数叫做小数部分。

  小数点右边第一位叫十分位,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0.1);第二位叫百分位,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0.01)??小数部分最大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没有最小的计数单位。小数部分有几个数位,就叫做几位小数。如0.36是两位小数,3.066是三位小数

  在小数里,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小数部分的最高分数单位“十分之一”和整数部分的最低单位“一”之间的进率也是10。

  2、小数的读法:读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从左向右顺次读出每一位数位上的数字。

  3、小数的写法:写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小数点写在个位右下角,小数部分顺次写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4、比较小数的大小: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十分位上的数也相同的,百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5、小数的分类

  ? 纯小数:整数部分是零的小数,叫做纯小数。例如: 0.25 、 0.368 都是纯小数。

  ? 带小数:整数部分不是零的小数,叫做带小数。 例如: 3.25 、 5.26 都是带小数。

  ? 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数位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 例如: 41.7 、 25.3 、 0.23 都是有限小数。

  ? 无限小数:小数部分的数位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 例如: 4.33 ?? 3.1415926 ??

  ? 无限不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数字排列无规律且位数无限,这样的小数叫做无限不循环小数。 例如:∏

  ? 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有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个数叫做循环小数。 例如: 3.555 ?? 0.0333 ?? 12.109109 ??

  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 例如: 3.99 ??的循环节是“ 9 ” , 0.5454 ??的循环节是“ 54 ” 。

  ? 纯循环小数:循环节从小数部分第一位开始的,叫做纯循环小数。 例如: 3.111 ?? 0.5656 ??

  ? 混循环小数:循环节不是从小数部分第一位开始的,叫做混循环小数。 3.1222 ?? 0.03333 ??

  写循环小数的时候,为了简便,小数的循环部分只需写出一个循环节,并在这个循环节的首、末位数字上各点一个圆点。如果循环 节只有一个数字,就只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 (三)分数

  1、分数的意义

  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在分数里,中间的横线叫做分数线;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做分母,表示把单位“1”*均分成多少份;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做分子,表示有这样的多少份。

  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2、分数的读法:读分数时,先读分母再读“分之”然后读分子,分子和分母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

  3、分数的写法: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

  4、比较分数的大小:

  ? 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那个分数就大。

  ? 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小的那个分数就大。

  ? 分母和分子都不同的分数,通常是先通分,转化成通分母的分数,再比较大小。

  ? 如果被比较的分数是带分数,先要比较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带分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再比较它们的分数部分,分数部分大的那个带分数就大。

  5、分数的分类

  按照分子、分母和整数部分的不同情况,可以分成: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

  ? 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 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 带分数:假分数可以写成整数与真分数合成的数,通常叫做带分数。

  6、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及分数的基本性质

  ? 除法是一种运算,有运算符号;分数是一种数。因此,一般应叙述为被除数相当于分子,而不能说成被除数就是分子。? 由于分数和除法有密切的关系,根据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可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它是约分和通分的依据。

  7、约分和通分

  ? 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 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 约分的方法:用分子和分母的公约数(1除外)去除分子、分母;通常要除到得出最简分数为止。

  ? 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 通分的方法:先求出原来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然后把各分数化成用这个最小公倍数作分母的分数。

  8、倒 数

  ?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 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 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四)百分数

  1、百分数的意义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 叫做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百分数通常用"%"来表示。百分号是表示百分数的符号。

  2、百分数的读法:读百分数时,先读百分之,再读百分号前面的数,读数时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

  3、百分数的写法: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在原来的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来表示。

  4、百分数与折数、成数的互化:

  例如:三折就是30%,七五折就是75%,成数就是十分之几,如一成就是牐 闯砂俜质 褪?0%,则六成五就是65%。

  5、纳税和利息:

  税率: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

  利率:利息与本金的百分率。由银行规定按年或按月计算。

  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6、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三点:

  ? 意义不同。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它只能表示两数之间的倍数关系,不能表示某一具体数量。如:可以说 1米 是 5米 的 20%,不可以说“一段绳子长为20%米。”因此,百分数后面不能带单位名称。分数是“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分数不仅 可以表示两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如:甲数是3,乙数是4,甲数是乙数的?;还可以表示一定的数量,如:犌Э恕 米等。

  ? 应用范围不同。百分数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常用于调查、统计、分析与比较。而分数常常是在测量、计算中,得不到整数结果时使用。

  ? 书写形式不同。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采用百分号“%”来表示。如:百分之四十五,写作:45%;百分数的分母固定为100,因此,不论百分数 的分子、分母之间有多少个公约数,都不约分;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自然数,也可以是小数。而分数的分子只能是自然数,它的表示形式有:真分数、假分数、带分 数,计算结果不是最简分数的一般要通过约分化成最简分数,是假分数的要化成带分数。

  7、数的互化

  ? 小数化成分数: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的后面写几个零作分母,把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作分子,能约分的要约分。

  ? 分数化成小数:用分母去除分子。能除尽的就化成有限小数,有的不能除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一般保留三位小数。

  ? 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如果分母中含有2和5 以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 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

  ? 百分数化成小数: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 分数化成百分数: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

  ? 百分数化成小数: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五)数的整除

  1、整除的意义

  整数a除以整数b(b ≠ 0),除得的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或者说b能整除a 。

  除尽的意义 甲数除以乙数,所得的商是整数或有限小数而余数也为0时,我们就说甲数能被乙数除尽,(或者说乙数能除尽甲数)这里的甲数、乙数可以是自然数,也可以是小数(乙数不能为0)。

  2、约数和倍数

  ? 如果数a能被数b(b ≠ 0)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数,b就(来自:WWw.SmhaiDa.com :小学数学总结)叫做a的约数(或a的因数)。倍数和约数是相互依存的。

  ? 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约数是1,最大的约数是它本身。

  ?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3、奇数和偶数

  ? 自然数按能否被2 整除的特征可分为奇数和偶数。

  ① 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

  ② 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奇数。

  ? 奇数和偶数的运算性质:

  ① 相邻两个自然数之和是奇数,之积是偶数。

  ② 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

  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4、整除的特征

  ?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

  ? 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能被5整除。

  ? 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 一个数各位数上的和能被9整除,这个数就能被9整除。

  ? 能被3整除的数不一定能被9整除,但是能被9整除的数一定能被3整除。

  ? 一个数的末两位数能被4(或25)整除,这个数就能被4(或25)整除。

  ? 一个数的末三位数能被8(或125)整除,这个数就能被8(或125)整除。

  5、质数和合数

  ?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100以内的质数有: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67、71、73、79、83、89、97。

  ?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例如 4、6、8、9、12都是合数。

  ? 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自然数除了1外,不是质数就是合数。如果把自然数按其约数的个数的不同分类,可分为质数、合数和1。

  6、分解质因数

  ? 质因数

  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其中每个质数都是这个合数的因数,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数,例如15=3×5,3和5 叫做15的质因数。

  ? 分解质因数

  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通常用短除法来分解质因数。先用能整除这个合数的质数去除,一直除到商是质数为止,再把除数和商写成连乘的形式。

  ? 公因(约)数

  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成互质关系的两个数,有下列几种情况:①和任何自然数互质;

  ②相邻的两个自然数互质;

  ③当合数不是质数的倍数时,这个合数和这个质数互质;

  ④两个合数的公约数只有1时,这两个合数互质,如果几个数中任意两个都互质,就说这几个数两两互质。

  如果较小数是较大数的约数,那么较小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它们的最大公约数就是1。

  ? 公倍数

  ①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倍数。

  求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是:先用这几个数的公约数连续去除,一直除到所得的商只有公约数1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连乘求积,这个积就是这几个数的的最大公约数。

  ②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是:先用这几个数(或其中的部分数)的公约数去除,一直除到互质(或两两互质)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求积,这个积就是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如果较大数是较小数的倍数,那么较大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这两个数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几个数的公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而几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二、性质和规律 (一)商不变的规律

  商不变的规律: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者同时缩小相同的倍,商不变。 (二)小数的性质

  小数的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零或者去掉零小数的大小不变。 (三)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1、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00倍??

  2、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00倍??

  3、小数点向左移或者向右移位数不够时,要用“0"补足位。 (四)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五)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被除数÷除数= 被除数/除数

  2、因为零不能作除数,所以分数的分母不能为零。

  3、被除数 相当于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 三、运算法则 (一)整数四则运算的法则

  1、整数加法: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在加法里,相加的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加数是部分数,和是总数。

  加数+加数=和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2、整数减法:

  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在减法里,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已知的加数叫做减数,未知的加数叫做差。被减数是总数,减数和差分别是部分数。

  加法和减法互为逆运算。

  3、整数乘法: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在乘法里,相同的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都叫做因数。相同加数的和叫做积。

  在乘法里,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1和任何数相乘都的任何数。

  一个因数× 一个因数 =积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4、整数除法: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在除法里,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已知的一个因数叫做除数,所求的因数叫做商。

  乘法和除法互为逆运算。

  在除法里,0不能做除数。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所以任何一个数除以0,均得不到一个确定的商。

  被除数÷除数=商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5、乘方:

  求几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例如 3 × 3 =32 (二)小数四则运算

  1、小数加法:

  小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5

  第一章————除法

  1、用乘法口诀做除法,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应用题中,除数和余数的单位不一样;

  商的单位是问题的单位,余数的单位和被除数的单位相同;

  3、解决生活问题,如提的问题是“至少需要几条船?”,用进一法(用商加1)”,乘船、坐车、坐板凳等,读懂题目再作答。

  第二章————方向与位置(认识方向)

  1、地图上的方向口诀: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辨认方向时要画方向标。

  2、“小猫在小狗的()方,()在小狗的东面”,是以小狗家为中心点,画出方位坐标,确定方向;

  “小猪在小马的()方”,“小马的()方是小猪”,是以小马家为中心点,画出方位坐标,确定方向。

  3、太阳早上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

  指南针一头指着(),一头指着()。小明早上面向太阳时,他的前面是(),后面是(),左面是(),右面是()

  4、当吹东南风时,红旗往()飘;

  吹西北风时,红旗往()飘。

  第三章————生活中的大数(认识10000以内的数)

  1、计数器上从右边数起第一位是()位,第二位是()位,第三位是()位,第四位是()位,千位的左边是()位,右边是()位。

  2、一个四位数最高位是()位,它的千位是5,个位是2,其他的数位是0,它是()。

  3、在8536中,8在()位上,表示()。5在()位上,表示()。3在()位上,表示()。6在()位上,表示()。

  4、由三个千,五个一组成的数是(),由9个一,两个百和一个千组成的数是()。

  5、读数时,要从高读起,中间有一个或两个0,都只读一个0个“零”;

  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写数,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写数时,从高位写起,按照数位顺序表写,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没有数,就写“0”占位。

  6、10个十是(),10个一百是(),10个一千是(),100个一百是()。10000里面有()个百,1000里面有()个十。

  7、最大的三位数是(),最小的三位数是()。最大的四位数是(),最小的四位数是()。

  8、比较大小时,先比较位数,位数多的数就大,位数少的数就小;

  位数相同时,从最高位开始比较,最高位上的数字相同的,就比下一位,直到比出大小。从大到小用“>”,从小到大用“<”。

  第四章————测量

  1、毫米(mm)、厘米(cm)、分米(dm)、米(m),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2、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米=100厘米,1分米=100毫米,1000米=1千米;

  3、长度单位比较大小,首先要观察单位,换成统一的单位之后才能比较;

  4、长度单位的加减法,米加米,分米加分米.......就是把相同的单位进行加减。

  第五章————加与减

  1、口算整百加减整百时,想成几个百加减几个百,加减整十数的算理也相同。

  2、计算时要注意:

  (1)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

  (2)计算加法时,哪一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

  (3)计算减法时,哪一位不够减时,要向前一位“借1”,但是不要忘记退位时要减1;

  3、在估算中,如果估算到百位,就看十位数是多少,如果十位上的数大于5,则百位进1,十位和个位舍去,变为0,如估算678,就变为700;如果十位上的数小于5,则百位不变,十位和个位舍去,变为0,如估算607,就变为600;

  4、加数+加数=和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如:()+156=368(用368-156计算)280+()=760(用760-280计算)

  5、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如:()-156=368(用156+368计算)

  980-()=760(用980-760计算)

  6、加法的验算方法:

  (1)交换加数的位置,看和是否相同,

  (2)用和减去其中一个加数,看是否等于另一个加数;

  7、减法的验算方法:

  (1)用被减数减去差,看结果是否等于减数,

  (2)用减数加上差,看结果是否等于被减数。注意:运算时不要抄错数,也不要直接把验算结果抄上。

  第六章————认识角

  1、每个角都是由1个顶点和2条边组成;

  2、按角的大小,将角分为锐角、直角、钝角,所有的直角都相等,比直角小的是锐角,比直角大的是钝角。要知道一个角是什么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3、比较角的大小时要注意: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角的张口大小有关,张口越大角就越大;

  4、正方形有四个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长方形有四条边,四个直角,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5、*行四边形有四条边,有2个锐角,2个钝角,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第七章————时、分、秒

  1、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

  2、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走一大格是5秒,走一圈是60秒,就是1分钟;

  3、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走一大格是5分,走一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

  4、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走一圈是12小时;

  5、时、分、秒相邻单位的进率是60;1时=60分1分=60秒

  6、比较时间,首先要观察,统一单位之后再比较大小。

  7、时间的加减:分减分,时减时,当分不够减时,要向前一位借1,化成60,再相加减;

  第八章————统计

  1、记录并学会计算,谁多,谁少。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6

  1.负数:负数是数学术语,指小于0的实数,如3。

  任何正数前加上负号都等于负数。在数轴线上,负数都在0的左侧,所有的负数都比自然数小。负数用负号“-”标记,如2,5.33,45,0.6等。

  2.正数:大于0的数叫正数(不包括0)

  若一个数大于零(>0),则称它是一个正数。正数的前面可以加上正号“+”来表示。正数有无数个,其中分正整数,正分数和正无理数。

  3.正数的几何意义:数轴上0右边的数叫做正数

  4.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

  所有的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也可以用数轴来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

  5.数轴的三要素:原点、单位长度、正方向。

  6.圆柱: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其余三边旋转形成的面所围成的旋转体

  即AG矩形的一条边为轴,旋转360°所得的几何体就是圆柱。

  其中AG叫做圆柱的轴,AG的长度叫做圆柱的高,所有*行于AG的线段叫做圆柱的母线,DA和D"G旋转形成的两个圆叫做圆柱的底面,DD"旋转形成的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

  7.圆柱的体积: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这个圆柱体的体积。设一个圆柱底面半径为r,高为h,则体积V:V=πr2h ;如S为底面积,高为h,体积为V:V=Sh

  8.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的周长*高,S侧=Ch (注:c为πd)

  圆柱的两个圆面叫做底面(又分上底和下底);圆柱有一个曲面,叫做侧面;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高有无数条)。

  特征:圆柱的底面都是圆,并且大小一样。

  9.圆锥解析几何定义:圆锥面和一个截它的*面(满足交线为圆)组成的空间几何图形叫圆锥。

  10.圆锥立体几何定义: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其余两边旋转形成的面所围成的旋转体叫做圆锥。该直角边叫圆锥的轴 。

  11.圆锥的体积:一个圆锥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这个圆锥的体积。一个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1/3。

  根据圆柱体积公式V=Sh(V=rrπh),得出圆锥体积公式:V=1/3Sh

  S是圆锥的底面积,h是圆锥的高,r是圆锥的底面半径

  12.圆锥体展开图的绘制:圆锥体展开图由一个扇形(圆锥的侧面)和一个圆(圆锥的底面)组成。(如右图)在绘制指定圆锥的展开图时,一般知道a(母线长)和d(底面直径)

  13.圆锥的表面积:一个圆锥表面的面积叫做这个圆锥的表面积。

  圆锥的表面积由侧面积和底面积两部分组成。

  S=πR2(n/360)+πr2或(1/2)αR2+πr2(此n为角度制,α为弧度制,α=π(n/180)

  14.圆柱与圆锥的关系: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体积和高相等的圆锥与圆柱(等低等高)之间,圆锥的底面积是圆柱的三倍。

  体积和底面积相等的圆锥与圆柱(等低等高)之间,圆锥的高是圆柱的三倍。

  底面积和高不相等的圆柱圆锥不相等。

  15.生活中的圆锥: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圆锥有:沙堆、漏斗、帽子。圆锥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16.比的意义

  (1)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3)同除法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

  (4)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时也可能是整数。

  (5)比的后项不能是零。

  (6)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知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值。

  17.比的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18.求比值和化简比:求比值的方法: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它的结果是一个数值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或分数。

  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它的结果必须是一个最简比,即前、后项是互质的数。

  19.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要求会求比例尺;已知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实际距离;已知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求图上距离。

  线段比例尺:在图上附有一条注有数目的线段,用来表示和地面上相对应的实际距离。

  20.按比例分配:

  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的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

  方法:首先求出各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然后求出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1.比例的意义:比例的意义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两端的两项叫做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内项。

  22.比例的性质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两个内向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23.解比例: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数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24.成正比例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用字母表示y/x=k(一定)

  25.成反比例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用字母表示x×y=k(一定)

  26.统计表:把统计数据填写在一定格式的表格内,用来反映情况、说明问题,这样的表格就叫做统计表。

  27.统计组成部分:一般分为表格外和表格内两部分。表格外部分包括标的名称,单位说明和制表日期;表格内部包括表头、横标目、纵标目和数据四个方面。

  28.统计种类:

  单式统计表:只含有一个项目的统计表。

  复式统计表: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统计项目的统计表。

  百分数统计表:不仅表明各统计项目的具体数量,而且表明比较量相当于标准量的百分比的统计表。

  29.统计表制作步骤:

  (1)搜集数据

  (2)整理数据:要根据制表的目的和统计的内容,对数据进行分类。

  (3)设计草表:要根据统计的目的和内容设计分栏格内容、分栏格画法,规定横栏、竖栏各需几格,每格长度。

  (4)正式制表:把核对过的数据填入表中,并根据制表要求,用简单、明确的语言写上统计表的名称和制表日期。

  30.统计图:用点线面积等来表示相关的量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图形叫做统计图。

  31.条形统计图

  (1)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直条,然后把这些直线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2)优点: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注意:画条形统计图时,直条的宽窄必须相同。

  (3)取一个单位长度表示数量的多少要根据具体情况而确定

  (4)复式条形统计图中表示不同项目的直条,要用不同的线条或颜色区别开,并在制图日期下面注明图例。

  (5)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a) 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b) 在水*射线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线的宽度和间隔。

  c) 在与水*射线垂直的深线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d) 按照数据的大小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并注明数量。

  32.折线统计图

  (1)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2)优点:不但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注意:折线统计图的横轴表示不同的年份、月份等时间时,不同时间之间的距离要根据年份或月份的间隔来确定。

  (3)制作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a) 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b) 在水*射线上,适当分配折线的位置,确定直线的宽度和间隔。

  c) 在与水*射线垂直的深线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d) 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并注明数量。

  33.扇形统计图

  (1)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用扇形面积表示各部分所占总数的百分数。

  (2)优点:很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同总数之间的关系。

  (3)制扇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a) 先算出各部分数量占总量的百分之几。

  b) 再算出表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7

  算术方面

  1、加法交换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和不变。

  3、乘法交换律:两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如:(2+4)×5=2×5+4×5

  6、除法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O除以任何不是O的数都得O。

  简便乘法:被乘数、乘数末尾有O的乘法,可以先把O前面的相乘,零不参加运算,有几个零都落下,添在积的末尾。

  7、么叫等式?等号左边的数值与等号右边的数值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8、什么叫方程式?答: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式。

  9、 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式?答: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 数是一次的等式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式。

  学会一元一次方程式的例法及计算。即例出代有χ的算式并计算。

  10、分数: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分的数,叫做分数。

  11、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12、分数大小的比较:同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分子大的大,分子小的.小。异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先通分然后再比较;若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反而小。

  13、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14、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为分母。

  15、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16、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

  17、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18、带分数:把假分数写成整数和真分数的形式,叫做带分数。

  19、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20、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以分数的倒数。

  21、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8

  1.奇偶性

  问题

  奇+奇=偶奇×奇=奇

  奇+偶=奇奇×偶=偶

  偶+偶=偶偶×偶=偶

  2.位值原则

  形如:abc=100a+10b+c

  3.数的整除特征:

  整除数特征

  2末尾是0、2、4、6、8

  3各数位上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

  5末尾是0或5

  9各数位上数字的和是9的倍数

  11奇数位上数字的和与偶数位上数字的和,两者之差是11的倍数

  4和25末两位数是4(或25)的倍数

  8和125末三位数是8(或125)的倍数

  7、11、13末三位数与前几位数的差是7(或11或13)的倍数

  4.整除性质

  ①如果c|a、c|b,那么c|(ab)。

  ②如果bc|a,那么b|a,c|a。

  ③如果b|a,c|a,且(b,c)=1,那么bc|a。

  ④如果c|b,b|a,那么c|a.

  ⑤a个连续自然数中必恰有一个数能被a整除。

  5.带余除法

  一般地,如果a是整数,b是整数(b≠0),那么一定有另外两个整数q和r,0≤r

  当r=0时,我们称a能被b整除。

  当r≠0时,我们称a不能被b整除,r为a除以b的余数,q为a除以b的不完全商(亦简称为商)。用带余数除式又可以表示为a÷b=q……r,0≤r

  小学生奥数知识点

  数列求和:

  等差数列:在一列数中,任意相邻两个数的差是一定的,这样的一列数,就叫做等差数列。

  基本概念:首项:等差数列的第一个数,一般用a1表示;

  项数:等差数列的所有数的个数,一般用n表示;

  公差:数列中任意相邻两个数的差,一般用d表示;

  通项:表示数列中每一个数的公式,一般用an表示;

  数列的和:这一数列全部数字的和,一般用Sn表示。

  基本思路:等差数列中涉及五个量:a1,an,d,n,sn,通项公式中涉及四个量,如果己知其中三个,就可求出第四个;求和公式中涉及四个量,如果己知其中三个,就可以求这第四个。

  基本公式:通项公式:an=a1+(n-1)d;

  通项=首项+(项数一1)×公差;

  数列和公式:sn,=(a1+an)×n÷2;

  数列和=(首项+末项)×项数÷2;

  项数公式:n=(an+a1)÷d+1;

  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公差公式:d=(an-a1))÷(n-1);

  公差=(末项-首项)÷(项数-1);

  关键问题:确定已知量和未知量,确定使用的公式

  小学奥数几何知识点整理

  鸟头定理即共角定理。

  燕尾定理即共边定理的一种。

  共角定理:

  若两三角形有一组对应角相等或互补,则它们的面积比等于对应角两边乘积的比。

  共边定理:

  有一条公共边的三角形叫做共边三角形。

  共边定理:设直线AB与PQ交与M则S△PAB/S△QAB=PM/QM

  这几个定理大都利用了相似图形的方法,但小学阶段没有学过相似图形,而小学奥数中,常常要引入这些,实在有点难为孩子。

  为了避开相似,我们用相应的底,高的比来推出三角形面积的比。

  例如燕尾定理,一个三角形ABC中,D是BC上三等分点,靠近B点。连接AD,E是AD上一点,连接EB和EC,就能得到四个三角形。

  很显然,三角形ABD和ACD面积之比是1:2

  因为共边,所以两个对应高之比是1:2

  而四个小三角形也会存在类似关系

  三角形ABE和三角形ACE的面积比是1:2

  三角形BED和三角形CED的面积比也是1:2

  所以三角形ABE和三角形ACE的面积比等于三角形BED和三角形CED的面积比,这就是传说中的燕尾定理。

  以上是根据共边后,高之比等于三角形面积之比证明所得。

  必须要强记,只要理解,到时候如何变形,你都能会做。至于鸟头定理,也不要死记硬背,掌握原理,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9

  人教版小学数学知识点大全 基本概念

  第一章 数和数的运算 一、概念 (一)整数

  1、整数的意义

  自然数和0都是整数。

  2、自然数

  我们在数物体的时候,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1,2,3??叫做自然数。

  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3、计数单位

  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其中“一”是计数的基本单位。

  10个1是10,10个10是100??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这样的计数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4、数位

  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5、整数的读法: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读。读亿级、万级时,先按照个级的读法去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亿”或“万”字。每一级末尾的0都不读出来,其它数位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6、整数的写法: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写,哪一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7、一个较大的多位数,为了读写方便,常常把它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有时还可以根据需要,省略这个数某一位后面的数,写成近似数。

  ? 准确数:在实际生活中,为了计数的简便,可以把一个较大的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改写后的数是原数的准确数。 例如把 1254300000 改写成以万做单位的数是 125430 万;改写成 以亿做单位 的数 12.543 亿。

  ? 近似数:根据实际需要,我们还可以把一个较大的数,省略某一位后面的尾数,用一个近似数来表示。 例如: 1302490015 省略亿后面的尾数是 13 亿。? 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看尾数最高位上的数是几,比5小就舍去,是5或大于5舍去尾数向前一位进1。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就叫做四舍五入法。

  8、整数大小的比较: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就看最高位,最高位上的数大,那个数就大;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看下一位,哪一位上的数大那个数就大。以此类推。 (二)小数

  1、小数的意义

  把整数1*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 得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 可以用小数表示。如1/10记作0.1,7/100记作0.07。

  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一个小数由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和小数点部分组成。数中的圆点叫做小数点,小数点左边的数叫做整数部分,小数点左边的数叫做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的数叫做小数部分。

  小数点右边第一位叫十分位,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0.1);第二位叫百分位,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0.01)??小数部分最大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没有最小的计数单位。小数部分有几个数位,就叫做几位小数。如0.36是两位小数,3.066是三位小数

  在小数里,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小数部分的最高分数单位“十分之一”和整数部分的最低单位“一”之间的进率也是10。

  2、小数的读法:读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从左向右顺次读出每一位数位上的数字。

  3、小数的写法:写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小数点写在个位右下角,小数部分顺次写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4、比较小数的大小: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十分位上的数也相同的,百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5、小数的分类

  ? 纯小数:整数部分是零的小数,叫做纯小数。例如: 0.25 、 0.368 都是纯小数。

  ? 带小数:整数部分不是零的小数,叫做带小数。 例如: 3.25 、 5.26 都是带小数。

  ? 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数位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 例如: 41.7 、 25.3 、 0.23 都是有限小数。

  ? 无限小数:小数部分的数位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 例如: 4.33 ?? 3.1415926 ??

  ? 无限不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数字排列无规律且位数无限,这样的小数叫做无限不循环小数。 例如:∏

  ? 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有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个数叫做循环小数。 例如: 3.555 ?? 0.0333 ?? 12.109109 ??

  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 例如: 3.99 ??的循环节是“ 9 ” , 0.5454 ??的循环节是“ 54 ” 。

  ? 纯循环小数:循环节从小数部分第一位开始的,叫做纯循环小数。 例如: 3.111 ?? 0.5656 ??

  ? 混循环小数:循环节不是从小数部分第一位开始的,叫做混循环小数。 3.1222 ?? 0.03333 ??

  写循环小数的时候,为了简便,小数的循环部分只需写出一个循环节,并在这个循环节的首、末位数字上各点一个圆点。如果循环 节只有一个数字,就只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 (三)分数

  1、分数的意义

  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在分数里,中间的横线叫做分数线;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做分母,表示把单位“1”*均分成多少份;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做分子,表示有这样的多少份。

  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2、分数的读法:读分数时,先读分母再读“分之”然后读分子,分子和分母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

  3、分数的写法: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

  4、比较分数的大小:

  ? 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那个分数就大。

  ? 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小的那个分数就大。

  ? 分母和分子都不同的分数,通常是先通分,转化成通分母的分数,再比较大小。

  ? 如果被比较的分数是带分数,先要比较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带分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再比较它们的分数部分,分数部分大的那个带分数就大。

  5、分数的分类

  按照分子、分母和整数部分的不同情况,可以分成: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

  ? 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 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 带分数:假分数可以写成整数与真分数合成的数,通常叫做带分数。

  6、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及分数的基本性质

  ? 除法是一种运算,有运算符号;分数是一种数。因此,一般应叙述为被除数相当于分子,而不能说成被除数就是分子。? 由于分数和除法有密切的关系,根据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可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它是约分和通分的依据。

  7、约分和通分

  ? 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 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 约分的方法:用分子和分母的公约数(1除外)去除分子、分母;通常要除到得出最简分数为止。

  ? 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 通分的方法:先求出原来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然后把各分数化成用这个最小公倍数作分母的分数。

  8、倒 数

  ?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 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 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四)百分数

  1、百分数的意义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 叫做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百分数通常用"%"来表示。百分号是表示百分数的符号。

  2、百分数的读法:读百分数时,先读百分之,再读百分号前面的数,读数时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

  3、百分数的写法: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在原来的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来表示。

  4、百分数与折数、成数的互化:

  例如:三折就是30%,七五折就是75%,成数就是十分之几,如一成就是牐 闯砂俜质 褪?0%,则六成五就是65%。

  5、纳税和利息:

  税率: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

  利率:利息与本金的百分率。由银行规定按年或按月计算。

  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6、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三点:

  ? 意义不同。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它只能表示两数之间的倍数关系,不能表示某一具体数量。如:可以说 1米 是 5米 的 20%,不可以说“一段绳子长为20%米。”因此,百分数后面不能带单位名称。分数是“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分数不仅 可以表示两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如:甲数是3,乙数是4,甲数是乙数的?;还可以表示一定的数量,如:犌Э恕 米等。

  ? 应用范围不同。百分数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常用于调查、统计、分析与比较。而分数常常是在测量、计算中,得不到整数结果时使用。

  ? 书写形式不同。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采用百分号“%”来表示。如:百分之四十五,写作:45%;百分数的分母固定为100,因此,不论百分数 的分子、分母之间有多少个公约数,都不约分;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自然数,也可以是小数。而分数的分子只能是自然数,它的表示形式有:真分数、假分数、带分 数,计算结果不是最简分数的一般要通过约分化成最简分数,是假分数的要化成带分数。

  7、数的互化

  ? 小数化成分数: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的后面写几个零作分母,把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作分子,能约分的要约分。

  ? 分数化成小数:用分母去除分子。能除尽的就化成有限小数,有的不能除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一般保留三位小数。

  ? 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如果分母中含有2和5 以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 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

  ? 百分数化成小数: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 分数化成百分数: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

  ? 百分数化成小数: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五)数的整除

  1、整除的意义

  整数a除以整数b(b ≠ 0),除得的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或者说b能整除a 。

  除尽的意义 甲数除以乙数,所得的商是整数或有限小数而余数也为0时,我们就说甲数能被乙数除尽,(或者说乙数能除尽甲数)这里的甲数、乙数可以是自然数,也可以是小数(乙数不能为0)。

  2、约数和倍数

  ? 如果数a能被数b(b ≠ 0)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数,b就(来自:WWw.SmhaiDa.com :小学数学总结)叫做a的约数(或a的因数)。倍数和约数是相互依存的。

  ? 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约数是1,最大的约数是它本身。

  ?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3、奇数和偶数

  ? 自然数按能否被2 整除的特征可分为奇数和偶数。

  ① 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

  ② 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奇数。

  ? 奇数和偶数的"运算性质:

  ① 相邻两个自然数之和是奇数,之积是偶数。

  ② 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

  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4、整除的特征

  ?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

  ? 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能被5整除。

  ? 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 一个数各位数上的和能被9整除,这个数就能被9整除。

  ? 能被3整除的数不一定能被9整除,但是能被9整除的数一定能被3整除。

  ? 一个数的末两位数能被4(或25)整除,这个数就能被4(或25)整除。

  ? 一个数的末三位数能被8(或125)整除,这个数就能被8(或125)整除。

  5、质数和合数

  ?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100以内的质数有: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67、71、73、79、83、89、97。

  ?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例如 4、6、8、9、12都是合数。

  ? 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自然数除了1外,不是质数就是合数。如果把自然数按其约数的个数的不同分类,可分为质数、合数和1。

  6、分解质因数

  ? 质因数

  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其中每个质数都是这个合数的因数,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数,例如15=3×5,3和5 叫做15的质因数。

  ? 分解质因数

  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通常用短除法来分解质因数。先用能整除这个合数的质数去除,一直除到商是质数为止,再把除数和商写成连乘的形式。

  ? 公因(约)数

  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成互质关系的两个数,有下列几种情况:①和任何自然数互质;

  ②相邻的两个自然数互质;

  ③当合数不是质数的倍数时,这个合数和这个质数互质;

  ④两个合数的公约数只有1时,这两个合数互质,如果几个数中任意两个都互质,就说这几个数两两互质。

  如果较小数是较大数的约数,那么较小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它们的最大公约数就是1。

  ? 公倍数

  ①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倍数。

  求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是:先用这几个数的公约数连续去除,一直除到所得的商只有公约数1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连乘求积,这个积就是这几个数的的最大公约数。

  ②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是:先用这几个数(或其中的部分数)的公约数去除,一直除到互质(或两两互质)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求积,这个积就是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如果较大数是较小数的倍数,那么较大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这两个数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几个数的公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而几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二、性质和规律 (一)商不变的规律

  商不变的规律: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者同时缩小相同的倍,商不变。 (二)小数的性质

  小数的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零或者去掉零小数的大小不变。 (三)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1、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00倍??

  2、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00倍??

  3、小数点向左移或者向右移位数不够时,要用“0"补足位。 (四)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五)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被除数÷除数= 被除数/除数

  2、因为零不能作除数,所以分数的分母不能为零。

  3、被除数 相当于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 三、运算法则 (一)整数四则运算的法则

  1、整数加法: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在加法里,相加的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加数是部分数,和是总数。

  加数+加数=和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2、整数减法:

  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在减法里,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已知的加数叫做减数,未知的加数叫做差。被减数是总数,减数和差分别是部分数。

  加法和减法互为逆运算。

  3、整数乘法: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在乘法里,相同的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都叫做因数。相同加数的和叫做积。

  在乘法里,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1和任何数相乘都的任何数。

  一个因数× 一个因数 =积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4、整数除法: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在除法里,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已知的一个因数叫做除数,所求的因数叫做商。

  乘法和除法互为逆运算。

  在除法里,0不能做除数。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所以任何一个数除以0,均得不到一个确定的商。

  被除数÷除数=商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5、乘方:

  求几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例如 3 × 3 =32 (二)小数四则运算

  1、小数加法:

  小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10

  角:

  (1)角的静态定义: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不重合的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这个公共端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

  (2)角的动态定义: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叫做角。

  所旋转射线的端点叫做角的顶点,开始位置的射线叫做角的始边,终止位置的射线叫做角的终边

  角的符号:∠

  角的种类: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决定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程度,张开的越大,角就越大,相反,张开的越小,角则越小。

  在动态定义中,取决于旋转的方向与角度。

  角可以分为锐角、直角、钝角、*角、周角、负角、正角、优角、劣角、0角这10种。

  以度、分、秒为单位的角的度量制称为角度制。此外,还有密位制、弧度制等。

  (1)锐角:大于0°,小于90°的角叫做锐角。

  (2)直角:等于90°的角叫做直角。

  (3)钝角: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叫做钝角。

  乘法:

  乘法是指一个数或量,增加了多少倍。例如4乘5,就是4增加了5倍率,也可以说成5个4连加。

  乘法算式中各数的名称:

  “×”是乘号,乘号前面和后面的数叫做因数,“=”是等于号,等于号后面的数叫做积。

  例:10(因数)×(乘号)200(因数)=(等于号)20xx(积)

  *行:

  在*面上两条直线、空间的两个*面或空间的一条直线与一*面之间没有任何公共点时,称它们*行。如图直线AB*行于直线CD,记作AB∥CD。*行线永不相交。

  垂直:

  两条直线、两个*面相交,或一条直线与一个*面相交,如果交角成直角,叫做互相垂直。

  *行四边形:

  在同一*面内有两组对边分别*行的四边形叫做*行四边形。

  梯形:

  梯形是指一组对边*行而另一组对边不*行的四边形。

  *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底边,其中长边叫下底,短边叫上底;也可以单纯的认为上面的一条叫上底,下面一条叫下底。不*行的两边叫腰;夹在两底之间的垂线段叫梯形的高。

  除法:

  除法法则:除数是几位,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前几位不够除,多看一位,除到哪位,商就写在哪位上面,不够商一,0占位。余数要比除数小,如果商是小数,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数是小数,要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再计算。


初中数学知识点10篇(扩展5)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10篇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1

  集合集合具有某种特定性质的事物的总体。这里的“事物”可以是人,物品,也可以是数学元素。例如:1、分散的人或事物聚集到一起;使聚集:紧急~。2、数学名词。一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数学元素:有理数的~。3、口号等等。集合在数学概念中有好多概念,如集合论:集合是现代数学的基本概念,专门研究集合的理论叫做集合论。康托(Cantor,G。F。P。,1845年—1918年,德国数学家先驱,是集合论的创始者,目前集合论的基本思想已经渗透到现代数学的所有领域。集合,在数学上是一个基础概念。什么叫基础概念?基础概念是不能用其他概念加以定义的概念。集合的概念,可通过直观、公理的方法来下“定义”。集合是把人们的直观的或思维中的某些确定的能够区分的对象汇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整体(或称为单体),这一整体就是集合。组成一集合的那些对象称为这一集合的元素(或简称为元)。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集合符号,含有有限个元素叫有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叫无限集,空集是不含任何元素的集,记做Φ。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的真子集。任何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子集,真子集都具有传递性。(说明一下:如果集合A的所有元素同时都是集合B的元素,则A称作是B的子集,写作A B。若A是B的子集,且A不等于B,则A称作是B的真子集,一般写作A属于B。中学教材课本里将符号下加了一个不等于符号,不要混淆,考试时还是要以课本为准。所有男人的集合是所有人的集合的真子集。)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2

  圆的方程定义:

  圆的标准方程(x-a)2+(y-b)2=r2中,有三个参数a、b、r,即圆心坐标为(a,b),只要求出a、b、r,这时圆的方程就被确定,因此确定圆方程,须三个独立条件,其中圆心坐标是圆的定位条件,半径是圆的定形条件。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1.直线和圆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一是方程的观点,即把圆的方程和直线的方程联立成方程组,利用判别式Δ来讨论位置关系.

  ①Δ>0,直线和圆相交.②Δ=0,直线和圆相切.③Δ<0,直线和圆相离.

  方法二是几何的观点,即把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和半径R的大小加以比较.

  ①dR,直线和圆相离.

  2.直线和圆相切,这类问题主要是求圆的切线方程.求圆的切线方程主要可分为已知斜率k或已知直线上一点两种情况,而已知直线上一点又可分为已知圆上一点和圆外一点两种情况.

  3.直线和圆相交,这类问题主要是求弦长以及弦的中点问题.

  切线的性质

  ⑴圆心到切线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

  ⑵过切点的半径垂直于切线;

  ⑶经过圆心,与切线垂直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⑷经过切点,与切线垂直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当一条直线满足

  (1)过圆心;

  (2)过切点;

  (3)垂直于切线三个性质中的两个时,第三个性质也满足.

  切线的判定定理

  经过半径的外端点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切线长定理

  从圆外一点作圆的两条切线,两切线长相等,圆心与这一点的连线*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圆锥曲线性质:

  一、圆锥曲线的定义

  1.椭圆: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定长(定长大于两个定点间的距离)的动点的轨迹叫做椭圆.

  2.双曲线:到两个定点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为定值(定值小于两个定点的距离)的动点轨迹叫做双曲线.即.

  3.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到定点的距离与到定直线的距离的比e是常数的点的轨迹叫做圆锥曲线.当01时为双曲线.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3

  1、函数零点的定义

  (1)对于函数)(xfy,我们把方程0)(xf的实数根叫做函数)(xfy的零点。

  (2)方程0)(xf有实根?函数()yfx的图像与x轴有交点?函数()yfx有零点。因此判断一个函数是否有零点,有几个零点,就是判断方程0)(xf是否有实数根,有几个实数根。函数零点的求法:解方程0)(xf,所得实数根就是()fx的零点(3)变号零点与不变号零点

  ①若函数()fx在零点0x左右两侧的函数值异号,则称该零点为函数()fx的变号零点。②若函数()fx在零点0x左右两侧的函数值同号,则称该零点为函数()fx的不变号零点。

  ③若函数()fx在区间,ab上的图像是一条连续的曲线,则0)()(

  2、函数零点的判定

  (1)零点存在性定理:如果函数)(xfy在区间],[ba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曲线,并且有()()0fafb,那么,函数)(xfy在区间,ab内有零点,即存在),(0bax,使得0)(0xf,这个0x也就是方程0)(xf的根。

  (2)函数)(xfy零点个数(或方程0)(xf实数根的个数)确定方法

  ①代数法:函数)(xfy的零点?0)(xf的根;②(几何法)对于不能用求根公式的方程,可以将它与函数)(xfy的.图象联系起来,并利用函数的性质找出零点。

  (3)零点个数确定

  0)(xfy有2个零点?0)(xf有两个不等实根;0)(xfy有1个零点?0)(xf有两个相等实根;0)(xfy无零点?0)(xf无实根;对于二次函数在区间,ab上的零点个数,要结合图像进行确定.

  3、二分法

  (1)二分法的定义:对于在区间[,]ab上连续不断且()()0fafb的函数()yfx,通过不断地把函数()yfx的零点所在的区间一分为二,使区间的两个端点逐步逼近零点,进而得到零点的近似值的方法叫做二分法;

  (2)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的步骤:

  ①确定区间[,]ab,验证()()0fafb,给定精确度e;

  ②求区间(,)ab的中点c;③计算()fc;

  (ⅰ)若()0fc,则c就是函数的零点;

  (ⅱ)若()()0fafc,则令bc(此时零点0(,)xac);(ⅲ)若()()0fcfb,则令ac(此时零点0(,)xcb);

  ④判断是否达到精确度e,即ab,则得到零点近似值为a(或b);否则重复②至④步.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4

  1、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集合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如:世界上最高的山

  (2)元素的互异性如:由HAPPY的字母组成的集合{H,A,P,Y}

  (3)元素的无序性:如:{a,b,c}和{a,c,b}是表示同一个集合

  3.集合的表示:{…}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注意: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N或N+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

  1)列举法:{a,b,c……}

  2)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

  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x∈R|x-3>2},{x|x-3>2}

  3)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4)Venn图:

  4、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例:{x|x2=-5}

  2、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

  注意:A?B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2)A与B是同一集合。

  反之: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B或B?/A

  2.“相等”关系:A=B(5≥5,且5≤5,则5=5)

  实例:设A={x|x2

  -1=0}B=-11“元素相同则两集合相等”即: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A?A

  ②真子集:如果A?B,且A≠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B(或BA)

  ③如果A?B,B?C,那么A?C

  ④如果A?B同时B?A那么A=B

  3.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

  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有n个元素的集合,含有2n个子集,2n-1个真子集,一般我们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

  3、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集合的分类(1)按元素属性分类,如点集,数集。(2)按元素的个数多少,分为有/无限集

  关于集合的概念:

  (1)确定性:作为一个集合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这就是说,不能确定的对象就不能构成集合,也就是说,给定一个集合,任何一个对象是不是这个集合的元素也就确定了。

  (2)互异性: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一定是不同的(或说是互异的),这就是说,集合中的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相同的对象归入同一个集合时只能算作集合的一个元素。

  (3)无序性:判断一些对象时候构成集合,关键在于看这些对象是否有明确的标准。

  集合可以根据它含有的元素的个数分为两类:

  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

  非负整数全体构成的集合,叫做自然数集,记作N;

  在自然数集内排除0的集合叫做正整数集,记作N+或N;

  整数全体构成的集合,叫做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全体构成的集合,叫做有理数集,记作Q;(有理数是整数和分数的统称,一切有理数都可以化成分数的形式。)

  实数全体构成的集合,叫做实数集,记作R。(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其中无理数就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有理数就包括整数和分数。数学上,实数直观地定义为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的数。)

  1.列举法:如果一个集合是有限集,元素又不太多,常常把集合的所有元素都列举出来,写在花括号“{}”内表示这个集合,例如,由两个元素0,1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0,1}.

  有些集合的元素较多,元素的排列又呈现一定的规律,在不致于发生误解的情况下,也可以列出几个元素作为代表,其他元素用省略号表示。

  例如:不大于100的自然数的全体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0,1,2,3,…,100}.

  无限集有时也用上述的列举法表示,例如,自然数集N可表示为{1,2,3,…,n,…}.

  2.描述法:一种更有效地描述集合的方法,是用集合中元素的特征性质来描述。

  例如:正偶数构成的集合,它的每一个元素都具有性质:“能被2整除,且大于0”

  而这个集合外的其他元素都不具有这种性质,因此,我们可以用上述性质把正偶数集合表示为

  {x∈R│x能被2整除,且大于0}或{x∈R│x=2n,n∈N+},

  大括号内竖线左边的X表示这个集合的任意一个元素,元素X从实数集合中取值,在竖线右边写出只有集合内的元素x才具有的性质。

  一般地,如果在集合I中,属于集合A的任意一个元素x都具有性质p(x),而不属于集合A的元素都不具有的性质p(x),则性质p(x)叫做集合A的一个特征性质。于是,集合A可以用它的性质p(x)描述为{x∈I│p(x)}

  它表示集合A是由集合I中具有性质p(x)的所有元素构成的,这种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特征性质描述法,简称描述法。

  例如:集合A={x∈R│x2-1=0}的特征是X2-1=0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5

  幂函数的性质:

  对于a的取值为非零有理数,有必要分成几种情况来讨论各自的特性:

  首先我们知道如果a=p/q,q和p都是整数,则x^(p/q)=q次根号(x的p次方),如果q是奇数,函数的定义域是R,如果q是偶数,函数的定义域是[0,+∞)。当指数n是负整数时,设a=-k,则x=1/(x^k),显然x≠0,函数的定义域是(-∞,0)∪(0,+∞).因此可以看到x所受到的限制来源于两点,一是有可能作为分母而不能是0,一是有可能在偶数次的根号下而不能为负数,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

  排除了为0与负数两种可能,即对于x>0,则a可以是任意实数;

  排除了为0这种可能,即对于x<0x="">0的所有实数,q不能是偶数;

  排除了为负数这种可能,即对于x为大于且等于0的所有实数,a就不能是负数。

  总结起来,就可以得到当a为不同的数值时,幂函数的定义域的不同情况如下:如果a为任意实数,则函数的定义域为大于0的所有实数;

  如果a为负数,则x肯定不能为0,不过这时函数的定义域还必须根据q的奇偶性来确定,即如果同时q为偶数,则x不能小于0,这时函数的定义域为大于0的所有实数;如果同时q为奇数,则函数的定义域为不等于0的所有实数。

  在x大于0时,函数的值域总是大于0的实数。

  在x小于0时,则只有同时q为奇数,函数的值域为非零的实数。

  而只有a为正数,0才进入函数的值域。

  由于x大于0是对a的任意取值都有意义的,因此下面给出幂函数在第一象限的各自情况.

  可以看到:

  (1)所有的图形都通过(1,1)这点。

  (2)当a大于0时,幂函数为单调递增的,而a小于0时,幂函数为单调递减函数。

  (3)当a大于1时,幂函数图形下凹;当a小于1大于0时,幂函数图形上凸。

  (4)当a小于0时,a越小,图形倾斜程度越大。

  (5)a大于0,函数过(0,0);a小于0,函数不过(0,0)点。

  (6)显然幂函数_。

  解题方法:换元法

  解数学题时,把某个式子看成一个整体,用一个变量去代替它,从而使问题得到简化,这种方法叫换元法.换元的实质是转化,关键是构造元和设元,理论依据是等量代换,目的是变换研究对象,将问题移至新对象的知识背景中去研究,从而使非标准型问题标准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变得容易处理。

  换元法又称辅助元素法、变量代换法.通过引进新的变量,可以把分散的条件联系起来,隐含的条件显露出来,或者把条件与结论联系起来.或者变为熟悉的形式,把复杂的计算和推证简化。

  它可以化高次为低次、化分式为整式、化无理式为有理式、化超越式为代数式,在研究方程、不等式、函数、数列、三角等问题中有广泛的应用。

  练习题:

  1、若f(x)=x2-x+b,且f(log2a)=b,log2[f(a)]=2(a≠1).

  (1)求f(log2x)的最小值及对应的x值;

  (2)x取何值时,f(log2x)>f(1)且log2[f(x)]

  2、已知函数f(x)=3x+k(k为常数),A(-2k,2)是函数y=f-1(x)图象上的点.[来源:Z_k.Com]

  (1)求实数k的值及函数f-1(x)的解析式;

  (2)将y=f-1(x)的图象按向量a=(3,0)*移,得到函数y=g(x)的图象,若2f-1(x+-3)-g(x)≥1恒成立,试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6

  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2.元素的互异性;3.元素的无序性

  说明:(1)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任何一个对象或者是或者不是这个给定的集合的元素。

  (2)任何一个给定的集合中,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相同的对象归入一个集合时,仅算一个元素。

  (3)集合中的元素是*等的,没有先后顺序,因此判定两个集合是否一样,仅需比较它们的元素是否一样,不需考查排列顺序是否一样。

  (4)集合元素的三个特性使集合本身具有了确定性和整体性。

  3、集合的表示:{…}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

  注意: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2)A与B是同一集合。

  反之: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B或BA

  2.“相等”关系(5≥5,且5≤5,则5=5)

  实例:设A={x|x2-1=0}B=-11“元素相同”

  结论: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同时,集合B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等于集合B,即:A=B

  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AíA

  ②真子集:如果AíB,且A1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B(或BA)

  ③如果AíB,BíC,那么AíC

  ④如果AíB同时BíA那么A=B

  3.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

  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三、集合的运算

  1.交集的定义:一般地,由所有属于A且属于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交集.

  记作A∩B(读作”A交B”),即A∩B={x|x∈A,且x∈B}.

  2、并集的定义: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并集。记作:A∪B(读作”A并B”),即A∪B={x|x∈A,或x∈B}.

  3、交集与并集的性质:A∩A=A,A∩φ=φ,A∩B=B∩A,A∪A=A,A∪φ=A,A∪B=B∪A.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7

  1.知识网络图

  复数知识点网络图

  2.复数中的难点

  (1)复数的向量表示法的运算.对于复数的向量表示有些学生掌握得不好,对向量的运算的几何意义的灵活掌握有一定的困难.对此应认真体会复数向量运算的几何意义,对其灵活地加以证明.

  (2)复数三角形式的乘方和开方.有部分学生对运算法则知道,但对其灵活地运用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开方运算,应对此认真地加以训练.

  (3)复数的辐角主值的求法.

  (4)利用复数的几何意义灵活地解决问题.复数可以用向量表示,同时复数的模和辐角都具有几何意义,对他们的理解和应用有一定难度,应认真加以体会.

  3.复数中的重点

  (1)理解好复数的概念,弄清实数、虚数、纯虚数的不同点.

  (2)熟练掌握复数三种表示法,以及它们间的互化,并能准确地求出复数的模和辐角.复数有代数,向量和三角三种表示法.特别是代数形式和三角形式的互化,以及求复数的模和辐角在解决具体问题时经常用到,是一个重点内容.

  (3)复数的三种表示法的各种运算,在运算中重视共轭复数以及模的有关性质.复数的运算是复数中的主要内容,掌握复数各种形式的运算,特别是复数运算的几何意义更是重点内容.

  (4)复数集中一元二次方程和二项方程的解法.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8

  【(一)、映射、函数、反函数】

  1、对应、映射、函数三个概念既有共性又有区别,映射是一种特殊的对应,而函数又是一种特殊的映射。

  2、对于函数的概念,应注意如下几点:

  (1)掌握构成函数的三要素,会判断两个函数是否为同一函数。

  (2)掌握三种表示法——列表法、解析法、图象法,能根实际问题寻求变量间的函数关系式,特别是会求分段函数的解析式。

  (3)如果y=f(u),u=g(x),那么y=f[g(x)]叫做f和g的复合函数,其中g(x)为内函数,f(u)为外函数。

  3、求函数y=f(x)的反函数的一般步骤:

  (1)确定原函数的值域,也就是反函数的定义域;

  (2)由y=f(x)的解析式求出x=f—1(y);

  (3)将x,y对换,得反函数的习惯表达式y=f—1(x),并注明定义域。

  注意①:对于分段函数的反函数,先分别求出在各段上的反函数,然后再合并到一起。

  ②熟悉的应用,求f—1(x0)的值,合理利用这个结论,可以避免求反函数的过程,从而简化运算。

  【(二)、函数的解析式与定义域】

  1、函数及其定义域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没有定义域的函数是不存在的,因此,要正确地写出函数的解析式,必须是在求出变量间的对应法则的同时,求出函数的定义域。求函数的定义域一般有三种类型:

  (1)有时一个函数来自于一个实际问题,这时自变量x有实际意义,求定义域要结合实际意义考虑;

  (2)已知一个函数的解析式求其定义域,只要使解析式有意义即可。如:

  ①分式的分母不得为零;

  ②偶次方根的被开方数不小于零;

  ③对数函数的真数必须大于零;

  ④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底数必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

  ⑤三角函数中的正切函数y=tanx(x∈R,且k∈Z),余切函数y=cotx(x∈R,x≠kπ,k∈Z)等。

  应注意,一个函数的解析式由几部分组成时,定义域为各部分有意义的自变量取值的公共部分(即交集)。

  (3)已知一个函数的定义域,求另一个函数的定义域,主要考虑定义域的深刻含义即可。

  已知f(x)的定义域是[a,b],求f[g(x)]的定义域是指满足a≤g(x)≤b的x的"取值范围,而已知f[g(x)]的定义域[a,b]指的是x∈[a,b],此时f(x)的定义域,即g(x)的值域。

  2、求函数的解析式一般有四种情况

  (1)根据某实际问题需建立一种函数关系时,必须引入合适的变量,根据数学的有关知识寻求函数的解析式。

  (2)有时题设给出函数特征,求函数的解析式,可采用待定系数法。比如函数是一次函数,可设f(x)=ax+b(a≠0),其中a,b为待定系数,根据题设条件,列出方程组,求出a,b即可。

  (3)若题设给出复合函数f[g(x)]的表达式时,可用换元法求函数f(x)的表达式,这时必须求出g(x)的值域,这相当于求函数的定义域。

  (4)若已知f(x)满足某个等式,这个等式除f(x)是未知量外,还出现其他未知量(如f(—x),等),必须根据已知等式,再构造其他等式组成方程组,利用解方程组法求出f(x)的表达式。

  【(三)、函数的值域与最值】

  1、函数的值域取决于定义域和对应法则,不论采用何种方法求函数值域都应先考虑其定义域,求函数值域常用方法如下:

  (1)直接法:亦称观察法,对于结构较为简单的函数,可由函数的解析式应用不等式的性质,直接观察得出函数的值域。

  (2)换元法:运用代数式或三角换元将所给的复杂函数转化成另一种简单函数再求值域,若函数解析式中含有根式,当根式里一次式时用代数换元,当根式里是二次式时,用三角换元。

  (3)反函数法:利用函数f(x)与其反函数f—1(x)的定义域和值域间的关系,通过求反函数的定义域而得到原函数的值域,形如(a≠0)的函数值域可采用此法求得。

  (4)配方法:对于二次函数或二次函数有关的函数的值域问题可考虑用配方法。

  (5)不等式法求值域:利用基本不等式a+b≥[a,b∈(0,+∞)]可以求某些函数的值域,不过应注意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有时需用到*方等技巧。

  (6)判别式法:把y=f(x)变形为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利用“△≥0”求值域。其题型特征是解析式中含有根式或分式。

  (7)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求值域:当能确定函数在其定义域上(或某个定义域的子集上)的单调性,可采用单调性法求出函数的值域。

  (8)数形结合法求函数的值域:利用函数所表示的几何意义,借助于几何方法或图象,求出函数的值域,即以数形结合求函数的值域。

  2、求函数的最值与值域的区别和联系

  求函数最值的常用方法和求函数值域的方法基本上是相同的,事实上,如果在函数的值域中存在一个最小(大)数,这个数就是函数的最小(大)值。因此求函数的最值与值域,其实质是相同的,只是提问的角度不同,因而答题的方式就有所相异。

  如函数的值域是(0,16],值是16,无最小值。再如函数的值域是(—∞,—2]∪[2,+∞),但此函数无值和最小值,只有在改变函数定义域后,如x>0时,函数的最小值为2。可见定义域对函数的值域或最值的影响。

  3、函数的最值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函数的最值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用函数知识求解实际问题上,从文字表述上常常表现为“工程造价最低”,“利润”或“面积(体积)(最小)”等诸多现实问题上,求解时要特别关注实际意义对自变量的制约,以便能正确求得最值。

  【(四)、函数的奇偶性】

  1、函数的奇偶性的定义:对于函数f(x),如果对于函数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或f(—x)=f(x)),那么函数f(x)就叫做奇函数(或偶函数)。

  正确理解奇函数和偶函数的定义,要注意两点:(1)定义域在数轴上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f(x)为奇函数或偶函数的必要不充分条件;(2)f(x)=—f(x)或f(—x)=f(x)是定义域上的恒等式。(奇偶性是函数定义域上的整体性质)。

  2、奇偶函数的定义是判断函数奇偶性的主要依据。为了便于判断函数的奇偶性,有时需要将函数化简或应用定义的等价形式:

  注意如下结论的运用:

  (1)不论f(x)是奇函数还是偶函数,f(|x|)总是偶函数;

  (2)f(x)、g(x)分别是定义域D1、D2上的奇函数,那么在D1∩D2上,f(x)+g(x)是奇函数,f(x)·g(x)是偶函数,类似地有“奇±奇=奇”“奇×奇=偶”,“偶±偶=偶”“偶×偶=偶”“奇×偶=奇”;

  (3)奇偶函数的复合函数的奇偶性通常是偶函数;

  (4)奇函数的导函数是偶函数,偶函数的导函数是奇函数。

  3、有关奇偶性的几个性质及结论

  (1)一个函数为奇函数的充要条件是它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一个函数为偶函数的充要条件是它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2)如要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且函数值恒为零,那么它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

  (3)若奇函数f(x)在x=0处有意义,则f(0)=0成立。

  (4)若f(x)是具有奇偶性的区间单调函数,则奇(偶)函数在正负对称区间上的单调性是相同(反)的。

  (5)若f(x)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则F(x)=f(x)+f(—x)是偶函数,G(x)=f(x)—f(—x)是奇函数。

  (6)奇偶性的推广

  函数y=f(x)对定义域内的任一x都有f(a+x)=f(a—x),则y=f(x)的图象关于直线x=a对称,即y=f(a+x)为偶函数。函数y=f(x)对定义域内的任—x都有f(a+x)=—f(a—x),则y=f(x)的图象关于点(a,0)成中心对称图形,即y=f(a+x)为奇函数。

  【(五)、函数的单调性】

  1、单调函数

  对于函数f(x)定义在某区间[a,b]上任意两点x1,x2,当x1>x2时,都有不等式f(x1)>(或<)f(x2)成立,称f(x)在[a,b]上单调递增(或递减);增函数或减函数统称为单调函数。

  对于函数单调性的定义的理解,要注意以下三点:

  (1)单调性是与“区间”紧密相关的概念。一个函数在不同的区间上可以有不同的单调性。

  (2)单调性是函数在某一区间上的“整体”性质,因此定义中的x1,x2具有任意性,不能用特殊值代替。

  (3)单调区间是定义域的子集,讨论单调性必须在定义域范围内。

  (4)注意定义的两种等价形式:

  设x1、x2∈[a,b],那么:

  ①在[a、b]上是增函数;

  在[a、b]上是减函数。

  ②在[a、b]上是增函数。

  在[a、b]上是减函数。

  需要指出的是:①的几何意义是:增(减)函数图象上任意两点(x1,f(x1))、(x2,f(x2))连线的斜率都大于(或小于)零。

  (5)由于定义都是充要性命题,因此由f(x)是增(减)函数,且(或x1>x2),这说明单调性使得自变量间的不等关系和函数值之间的不等关系可以“正逆互推”。

  5、复合函数y=f[g(x)]的单调性

  若u=g(x)在区间[a,b]上的单调性,与y=f(u)在[g(a),g(b)](或g(b),g(a))上的单调性相同,则复合函数y=f[g(x)]在[a,b]上单调递增;否则,单调递减。简称“同增、异减”。

  在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时,常需要先将函数化简,转化为讨论一些熟知函数的单调性。因此,掌握并熟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将大大缩短我们的判断过程。

  6、证明函数的单调性的方法

  (1)依定义进行证明。其步骤为:①任取x1、x2∈M且x1(或<)f(x2);③根据定义,得出结论。

  (2)设函数y=f(x)在某区间内可导。

  如果f′(x)>0,则f(x)为增函数;如果f′(x)<0,则f(x)为减函数。

  【(六)、函数的图象】

  函数的图象是函数的直观体现,应加强对作图、识图、用图能力的培养,培养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求作图象的函数表达式

  与f(x)的关系

  由f(x)的图象需经过的变换

  y=f(x)±b(b>0)

  沿y轴向*移b个单位

  y=f(x±a)(a>0)

  沿x轴向*移a个单位

  y=—f(x)

  作关于x轴的对称图形

  y=f(|x|)

  右不动、左右关于y轴对称

  y=|f(x)|

  上不动、下沿x轴翻折

  y=f—1(x)

  作关于直线y=x的对称图形

  y=f(ax)(a>0)

  横坐标缩短到原来的,纵坐标不变

  y=af(x)

  纵坐标伸长到原来的|a|倍,横坐标不变

  y=f(—x)

  作关于y轴对称的图形

  【例】定义在实数集上的函数f(x),对任意x,y∈R,有f(x+y)+f(x—y)=2f(x)·f(y),且f(0)≠0。

  ①求证:f(0)=1;

  ②求证:y=f(x)是偶函数;

  ③若存在常数c,使求证对任意x∈R,有f(x+c)=—f(x)成立;试问函数f(x)是不是周期函数,如果是,找出它的一个周期;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

  思路分析:我们把没有给出解析式的函数称之为抽象函数,解决这类问题一般采用赋值法。

  解答:①令x=y=0,则有2f(0)=2f2(0),因为f(0)≠0,所以f(0)=1。

  ②令x=0,则有f(x)+f(—y)=2f(0)·f(y)=2f(y),所以f(—y)=f(y),这说明f(x)为偶函数。

  ③分别用(c>0)替换x、y,有f(x+c)+f(x)=

  所以,所以f(x+c)=—f(x)。

  两边应用中的结论,得f(x+2c)=—f(x+c)=—[—f(x)]=f(x),

  所以f(x)是周期函数,2c就是它的一个周期。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9

  集合的分类

  (1)按元素属性分类,如点集,数集。

  (2)按元素的个数多少,分为有/无限集

  关于集合的概念:

  (1)确定性:作为一个集合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这就是说,不能确定的对象就不能构成集合,也就是说,给定一个集合,任何一个对象是不是这个集合的元素也就确定了。

  (2)互异性: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一定是不同的(或说是互异的),这就是说,集合中的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相同的对象归入同一个集合时只能算作集合的一个元素。

  (3)无序性:判断一些对象时候构成集合,关键在于看这些对象是否有明确的标准。

  集合可以根据它含有的元素的个数分为两类:

  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

  非负整数全体构成的集合,叫做自然数集,记作N;

  在自然数集内排除0的集合叫做正整数集,记作N+或N;

  整数全体构成的集合,叫做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全体构成的集合,叫做有理数集,记作Q;(有理数是整数和分数的统称,一切有理数都可以化成分数的形式。)

  实数全体构成的集合,叫做实数集,记作R。(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其中无理数就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有理数就包括整数和分数。数学上,实数直观地定义为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的数。)

  1.列举法:如果一个集合是有限集,元素又不太多,常常把集合的所有元素都列举出来,写在花括号“{}”内表示这个集合,例如,由两个元素0,1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0,1}.

  有些集合的元素较多,元素的排列又呈现一定的规律,在不致于发生误解的情况下,也可以列出几个元素作为代表,其他元素用省略号表示。

  例如:不大于100的自然数的全体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0,1,2,3,…,100}.

  无限集有时也用上述的列举法表示,例如,自然数集N可表示为{1,2,3,…,n,…}.

  2.描述法:一种更有效地描述集合的方法,是用集合中元素的特征性质来描述。

  例如:正偶数构成的集合,它的每一个元素都具有性质:“能被2整除,且大于0”

  而这个集合外的其他元素都不具有这种性质,因此,我们可以用上述性质把正偶数集合表示为

  {x∈R│x能被2整除,且大于0}或{x∈R│x=2n,n∈N+},

  大括号内竖线左边的X表示这个集合的任意一个元素,元素X从实数集合中取值,在竖线右边写出只有集合内的元素x才具有的性质。

  一般地,如果在集合I中,属于集合A的任意一个元素x都具有性质p(x),而不属于集合A的元素都不具有的性质p(x),则性质p(x)叫做集合A的一个特征性质。于是,集合A可以用它的性质p(x)描述为{x∈I│p(x)}

  它表示集合A是由集合I中具有性质p(x)的所有元素构成的,这种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特征性质描述法,简称描述法。

  例如:集合A={x∈R│x2-1=0}的特征是X2-1=0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10

  集合具有某种特定性质的事物的总体。这里的事物可以是人,物品,也可以是数学元素。

  例如:

  1、分散的人或事物聚集到一起;使聚集:紧急~。

  2、数学名词。一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数学元素:有理数的~。

  3、口号等等。集合在数学概念中有好多概念,如集合论:集合是现代数学的基本概念,专门研究集合的理论叫做集合论。康托(Cantor,G.F.P.,1845年1918年,德国数学家先驱,是集合论的,目前集合论的基本思想已经渗透到现代数学的所有领域。

  集合,在数学上是一个基础概念。什么叫基础概念?基础概念是不能用其他概念加以定义的概念。集合的概念,可通过直观、公理的方法来下定义。

  集合是把人们的直观的或思维中的某些确定的能够区分的对象汇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整体(或称为单体),这一整体就是集合。组成一集合的那些对象称为这一集合的元素(或简称为元)。

  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

  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集合符号,含有有限个元素叫有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叫无限集,空集是不含任何元素的集,记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的真子集。任何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子集,真子集都具有传递性。

  (说明一下:如果集合A的所有元素同时都是集合B的元素,则A称作是B的子集,写作AB。若A是B的子集,且A不等于B,则A称作是B的真子集,一般写作AB。中学教材课本里将符号下加了一个符号,不要混淆,考试时还是要以课本为准。所有男人的集合是所有人的集合的真子集。)


初中数学知识点10篇(扩展6)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10篇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1

  1.有向线段的定义

  线段的端点A为始点,端点B为终点,这时线段AB具有射线AB的方向.像这样,具有方向的线段叫做有向线段.记作:.

  2.有向线段的三要素:有向线段包含三个要素:始点、方向和长度.

  3.向量的定义:(1)具有大小和方向的量叫做向量.向量有两个要素:大小和方向.

  (2)向量的表示方法:①用两个大写的英文字母及前头表示,有向线段来表示向量时,也称其为向量.书写时,则用带箭头的小写字母,,,来表示.

  4.向量的长度(模):如果向量=,那么有向线段的长度表示向量的大小,叫做向量的长度(或模),记作||.

  5.相等向量:如果两个向量和的方向相同且长度相等,则称和相等,记作:=.

  6.相反向量:与向量等长且方向相反的向量叫做的相反向量,记作:-.

  7.向量*行(共线):如果两个向量方向相同或相反,则称这两个向量*行,向量*行也称向量共线.向量*行于向量,记作//.规定: //.

  8.零向量:长度等于零的向量叫做零向量,记作:.零向量的方向是不确定的,是任意的.由于零向量方向的特殊性,解答问题时,一定要看清题目中是零向量还是非零向量.

  9.单位向量:长度等于1的向量叫做单位向量.

  10.向量的加法运算:

  (1)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

  11.向量的减法运算

  12、两向量的和差的模与两向量模的和差之间的关系

  对于任意两个向量,,都有|||-|||||+||.

  13.数乘向量的定义:

  实数和向量的"乘积是一个向量,这种运算叫做数乘向量,记作.

  向量的长度与方向规定为:(1)||=|

  (2)当0时,与方向相同;当0时,与方向相反.

  (3)当=0时,当=时,=.

  14.数乘向量的运算律:(1))= (结合律)

  (2)(+) =+(第一分配律)(3)(+)=+.(第二分配律)

  15.*行向量基本定理

  如果向量,则//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存在唯一的实数,使得=.

  如果与不共线,若m=n,则m=n=0.

  16.非零向量的单位向量:非零向量的单位向量是指与同向的单位向量,通常记作.

  =||,即==(,)

  17.线段中点的向量表达式

  点M是线段AB的中点,O是*面内任意一点,则=(+).

  18.*面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如果=(a1,a2),=(b1,b2),则

  +=(a1+b1,a2+b2);-=(a1-b1,a2-b2);=(a1,a2).

  19.利用两点表示向量:如果A(x1,y1),B(x2,y2),则=(x2-x1,y2-y1).

  20.两向量相等和*行的条件:若=(a1,a2),=(b1,b2) ,则

  =a1=b1且a2=b2.

  //a1b2-a2b1=0.特别地,如果b10,b20,则// =.

  21.向量的长度公式:若=(a1,a2),则||=.

  22.*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若A(x1,y1),B(x2,y2),则||=.

  23.中点公式

  若点A(x1,y1),点B(x2,y2),点M(x,y)是线段AB的中点,则x=,y= .

  24.重心公式

  在△ABC中,若A(x1,y1),B(x2,y2),A(x3,y3),,△ABC的重心为G(x,y),则

  x=,y=

  25.(1)两个向量夹角的取值范围是[0,p],即0,p.

  当=0时,与同向;当=p时,与反向

  当= 时,与垂直,记作.

  (3)向量的内积定义:=||||cos.

  其中,||cos叫做向量在向量方向上的正射影的数量.规定=0.

  (4)内积的几何意义

  与的内积的几何意义是的模与在方向上的正射影的数量,或的模与在 方向上的正射影数量的乘积

  当0,90时,0;=90时,

  90时,0.

  26.向量内积的运算律:

  (1)交换率

  (2)数乘结合律

  (3)分配律

  (4)不满足组合律

  27.向量内积满足乘法公式

  29.向量内积的应用: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2

  高二年级数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基本概念

  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面内,那么这条直线上的所有的点都在这个*面内。

  公理2:如果两个*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通过这个点的公共直线。

  公理3: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有且只有一个*面。

  推论1:经过一条直线和这条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个*面。

  推论2:经过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面。

  推论3:经过两条*行直线,有且只有一个*面。

  公理4:*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行。

  等角定理: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和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行并且方向相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高二年级数学知识点

  空间两条直线只有三种位置关系:*行、相交、异面

  按是否共面可分为两类:

  (1)共面:*行、相交

  (2)异面:

  异面直线的定义:不同在任何一个*面内的两条直线或既不*行也不相交。

  异面直线判定定理:用*面内一点与*面外一点的直线,与*面内不经过该点的直线是异面直线。

  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范围为(0°,90°)esp。空间向量法

  两异面直线间距离:公垂线段(有且只有一条)esp。空间向量法

  若从有无公共点的角度看可分为两类:

  (1)有且仅有一个公共点——相交直线;(2)没有公共点——*行或异面

  直线和*面的位置关系:

  直线和*面只有三种位置关系:在*面内、与*面相交、与*面*行

  ①直线在*面内——有无数个公共点

  ②直线和*面相交——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直线与*面所成的角:*面的一条斜线和它在这个*面内的射影所成的锐角。

  空间向量法(找*面的法向量)

  规定:a、直线与*面垂直时,所成的角为直角,b、直线与*面*行或在*面内,所成的角为0°角

  由此得直线和*面所成角的取值范围为[0°,90°]

  最小角定理:斜线与*面所成的角是斜线与该*面内任一条直线所成角中的最小角

  三垂线定理及逆定理:如果*面内的一条直线,与这个*面的一条斜线的射影垂直,那么它也与这条斜线垂直

  直线和*面垂直

  直线和*面垂直的定义:如果一条直线a和一个*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我们就说直线a和*面互相垂直。直线a叫做*面的垂线,*面叫做直线a的垂面。

  直线与*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面。

  直线与*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如果两条直线同垂直于一个*面,那么这两条直线*行。③直线和*面*行——没有公共点

  直线和*面*行的定义: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面没有公共点,那么我们就说这条直线和这个*面*行。

  直线和*面*行的判定定理:如果*面外一条直线和这个*面内的一条直线*行,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面*行。

  直线和*面*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面*行,经过这条直线的*面和这个*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和交线*行。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梳理

  简单随机抽样的定义:

  一般地,设一个总体含有N个个体,从中逐个不放回地抽取n个个体作为样本(n≤N),如果每次抽取时总体内的各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都相等,就把这种抽样方法叫做简单随机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的特点:

  (1)用简单随机抽样从含有N个个体的总体中抽取一个容量为n的样本时,每次抽取一个个体时任一个体被抽到的概率为

  ;在整个抽样过程中各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为

  (2)简单随机抽样的特点是,逐个抽取,且各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相等;

  (3)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体现了抽样的客观性与公*性,是其他更复杂抽样方法的基础。

  (4)简单随机抽样是不放回抽样;它是逐个地进行抽取;它是一种等概率抽样

  简单抽样常用方法:

  (1)抽签法:先将总体中的所有个体(共有N个)编号(号码可从1到N),并把号码写在形状、大小相同的号签上(号签可用小球、卡片、纸条等制作),然后将这些号签放在同一个箱子里,进行均匀搅拌,抽签时每次从中抽一个号签,连续抽取n次,就得到一个容量为n的样本适用范围:总体的个体数不多时优点:抽签法简便易行,当总体的个体数不太多时适宜采用抽签法。

  (2)随机数表法:随机数表抽样“三步曲”:第一步,将总体中的个体编号;第二步,选定开始的数字;第三步,获取样本号码概率。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3

  1、导数的定义:在点处的导数记作。

  2。导数的几何物理意义:曲线在点处切线的斜率

  ①k=f/(x0)表示过曲线y=f(x)上P(x0,f(x0))切线斜率。V=s/(t)表示即时速度。a=v/(t)表示加速度。

  3。常见函数的导数公式:

  4。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5。导数的应用:

  (1)利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设函数在某个区间内可导,如果,那么为增函数;如果,那么为减函数;

  注意:如果已知为减函数求字母取值范围,那么不等式恒成立。

  (2)求极值的步骤:

  ①求导数;

  ②求方程的根;

  ③列表:检验在方程根的左右的符号,如果左正右负,那么函数在这个根处取得极大值;如果左负右正,那么函数在这个根处取得极小值;

  (3)求可导函数值与最小值的步骤:

  ⅰ求的根;ⅱ把根与区间端点函数值比较,的为值,最小的是最小值。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4

  课内重视听讲,课后及时复习。

  新知识的接受,数学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上进行,所以要特点重视课内的学习效率,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上课时要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展开思维预测下面的步骤,比较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教师所讲有哪些不同。特别要抓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课后要及时复习不留疑点。首先要在做各种习题之前将老师所讲的知识点回忆一遍,正确掌握各类公式的推理过程,应尽量回忆而不采用不清楚立即翻书之举。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勤于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讲,应不造成不懂即问的学习作风,对于有些题目由于自己的思路不清,一时难以解出,应让自己冷静下来认真分析题目,尽量自己解决。在每个阶段的学习中要进行整理和归纳总结,把知识的点、线、面结合起来交织成知识网络,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适当多做题,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要想学好数学,多做题是难免的,熟悉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刚开始要从基础题入手,以课本上的习题为准,反复练习打好基础,再找一些课外的习题,以帮助开拓思路,提高自己的分析、解决能力,掌握一般的解题规律。对于一些易错题,可备有错题集,写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正确的解题过程两者一起比较找出自己的错误所在,以便及时更正。在*时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让自己的精力高度集中,使大脑兴奋,思维敏捷,能够进入最佳状态,在考试中能运用自如。实践证明:越到关键时候,你所表现的解题习惯与*时练习无异。如果*时解题时随便、粗心、大意等,往往在大考中充分暴露,故在*时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调整心态,正确对待考试。

  首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这三个方面上,因为每次考试占绝大部分的也是基础性的题目,而对于那些难题及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作为调剂,认真思考,尽量让自己理出头绪,做完题后要总结归纳。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在任何时候镇静,思路有条不紊,克服浮躁的情绪。特别是对自己要有信心,永远鼓励自己,除了自己,谁也不能把我打倒,要有自己不垮,谁也不能打垮我的自豪感。

  在考试前要做好准备,练练常规题,把自己的思路展开,切忌考前去在保证正确率的前提下提高解题速度。对于一些容易的基础题要有十二分把握拿全分;对于一些难题,也要尽量拿分,考试中要学会尝试得分,使自己的水*正常甚至超常发挥。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5

  一、直线与方程

  (1)直线的倾斜角

  定义:x轴正向与直线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直线的倾斜角。特别地,当直线与x轴*行或重合时,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度。因此,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0°≤α<180°

  (2)直线的斜率

  ①定义: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直线的斜率常用k表示。即 。斜率反映直线与轴的倾斜程度。

  当 时, ; 当 时, ; 当 时, 不存在。

  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注意下面四点:(1)当 时,公式右边无意义,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倾斜角为90°;

  (2)k与P1、P2的顺序无关;(3)以后求斜率可不通过倾斜角而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直接求得;

  (4)求直线的倾斜角可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先求斜率得到。

  (3)直线方程

  ①点斜式: 直线斜率k,且过点

  注意:当直线的斜率为0°时,k=0,直线的方程是y=y1。

  当直线的斜率为90°时,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它的方程不能用点斜式表示.但因l上每一点的横坐标都等于x1,所以它的方程是x=x1。

  ②斜截式: ,直线斜率为k,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为b

  ③两点式: ( )直线两点 ,

  ④截矩式:

  其中直线 与 轴交于点 ,与 轴交于点 ,即 与 轴、 轴的截距分别为 。

  ⑤一般式: (A,B不全为0)

  注意:各式的适用范围 特殊的方程如:

  *行于x轴的直线: (b为常数); *行于y轴的直线: (a为常数);

  (5)直线系方程:即具有某一共同性质的直线

  (一)*行直线系

  *行于已知直线 ( 是不全为0的常数)的直线系: (C为常数)

  (二)垂直直线系

  垂直于已知直线 ( 是不全为0的常数)的直线系: (C为常数)

  (三)过定点的直线系

  (ⅰ)斜率为k的直线系: ,直线过定点 ;

  (ⅱ)过两条直线 , 的交点的直线系方程为

  ( 为参数),其中直线 不在直线系中。

  (6)两直线*行与垂直

  当 , 时,;

  注意:利用斜率判断直线的*行与垂直时,要注意斜率的存在与否。

  (7)两条直线的交点

  相交

  交点坐标即方程组 的一组解。

  方程组无解 ; 方程组有无数解 与 重合

  (8)两点间距离公式:设 是*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两个点,

  则

  (9)点到直线距离公式:一点 到直线 的距离

  (10)两*行直线距离公式

  在任一直线上任取一点,再转化为点到直线的距离进行求解。

  二、圆的方程

  1、圆的定义:*面内到一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叫圆,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圆的半径。

  2、圆的方程

  (1)标准方程 ,圆心 ,半径为r;

  (2)一般方程

  当 时,方程表示圆,此时圆心为 ,半径为

  当 时,表示一个点; 当 时,方程不表示任何图形。

  (3)求圆方程的方法:

  一般都采用待定系数法:先设后求。确定一个圆需要三个独立条件,若利用圆的标准方程,

  需求出a,b,r;若利用一般方程,需要求出D,E,F;

  另外要注意多利用圆的几何性质:如弦的中垂线必经过原点,以此来确定圆心的位置。

  3、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相离,相切,相交三种情况:

  (1)设直线 ,圆 ,圆心 到l的距离为 ,则有 ; ;

  (2)过圆外一点的切线:①k不存在,验证是否成立②k存在,设点斜式方程,用圆心到该直线距离=半径,求解k,得到方程

  (3)过圆上一点的切线方程:圆(x-a)2+(y-b)2=r2,圆上一点为(x0,y0),则过此点的切线方程为(x0-a)(x-a)+(y0-b)(y-b)= r2

  4、圆与圆的位置关系:通过两圆半径的和(差),与圆心距(d)之间的大小比较来确定。

  设圆 ,

  两圆的位置关系常通过两圆半径的和(差),与圆心距(d)之间的大小比较来确定。

  当 时两圆外离,此时有公切线四条;

  当 时两圆外切,连心线过切点,有外公切线两条,内公切线一条;

  当 时两圆相交,连心线垂直*分公共弦,有两条外公切线;

  当 时,两圆内切,连心线经过切点,只有一条公切线;

  当 时,两圆内含; 当 时,为同心圆。

  注意:已知圆上两点,圆心必在中垂线上;已知两圆相切,两圆心与切点共线

  圆的辅助线一般为连圆心与切线或者连圆心与弦中点

  三、立体几何初步

  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棱柱:

  几何特征:两底面是对应边*行的全等多边形;侧面、对角面都是*行四边形;侧棱*行且相等;*行于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

  (2)棱锥

  几何特征:侧面、对角面都是三角形;*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相似,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高的比的*方。

  (3)棱台: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相似的*行多边形;②侧面是梯形;③侧棱交于原棱锥的顶点。

  (4)圆柱:定义: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三边旋转所成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全等的圆;②母线与轴*行;③轴与底面圆的半径垂直;④侧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

  (5)圆锥:定义: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一个圆;②母线交于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6)圆台:定义:以直角梯形的垂直与底边的腰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两个圆;②侧面母线交于原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弓形。

  (7)球体:定义: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球的截面是圆;②球面上任意一点到球心的距离等于半径。

  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定义三视图:正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侧视图(从左向右)、

  俯视图(从上向下)

  注:正视图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长度;俯视图反映了物体的长度和宽度;侧视图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宽度。

  3、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斜二测画法

  斜二测画法特点:①原来与x轴*行的线段仍然与x*行且长度不变;

  ②原来与y轴*行的线段仍然与y*行,长度为原来的一半。

  4、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1)几何体的表面积为几何体各个面的面积的和。

  (2)特殊几何体表面积公式(c为底面周长,h为高, 为斜高,l为母线)

  (3)柱体、锥体、台体的体积公式

  (4)球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V = ; S =

  4、空间点、直线、*面的位置关系

  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的两点在一个*面内,那么这条直线是所有的点都在这个*面内。

  应用:判断直线是否在*面内

  用符号语言表示公理1:

  公理2:如果两个不重合的*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符号:*面α和β相交,交线是a,记作α∩β=a。

  符号语言:

  公理2的作用:

  ①它是判定两个*面相交的方法。

  ②它说明两个*面的交线与两个*面公共点之间的关系:交线必过公共点。

  ③它可以判断点在直线上,即证若干个点共线的重要依据。

  公理3:经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面。

  推论:一直线和直线外一点确定一*面;两相交直线确定一*面;两*行直线确定一*面。

  公理3及其推论作用:

  ①它是空间内确定*面的依据

  ②它是证明*面重合的依据

  公理4:*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行

  空间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①异面直线定义:不同在任何一个*面内的两条直线

  ②异面直线性质:既不*行,又不相交。

  ③异面直线判定:过*面外一点与*面内一点的直线与*面内不过该店的直线是异面直线

  ④异面直线所成角:作*行,令两线相交,所得锐角或直角,即所成角。两条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范围是(0°,90°],若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直角,我们就说这两条异面直线互相垂直。

  求异面直线所成角步骤:

  A、利用定义构造角,可固定一条,*移另一条,或两条同时*移到某个特殊的位置,顶点选在特殊的位置上。

  B、证明作出的角即为所求角

  C、利用三角形来求角

  (7)等角定理: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和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行,那么这两角相等或互补。

  (8)空间直线与*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直线在*面内——有无数个公共点.

  三种位置关系的符号表示:a α a∩α=A a‖α

  (9)*面与*面之间的位置关系:*行——没有公共点;α‖β

  相交——有一条公共直线。α∩β=b

  5、空间中的*行问题

  (1)直线与*面*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线面*行的判定定理:*面外一条直线与此*面内一条直线*行,则该直线与此*面*行。

  线线*行 线面*行

  线面*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面*行,经过这条直线的*面和这个*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和交线*行。线面*行 线线*行

  (2)*面与*面*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两个*面*行的判定定理

  (1)如果一个*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行于另一个*面,那么这两个*面*行

  (线面*行→面面*行),

  (2)如果在两个*面内,各有两组相交直线对应*行,那么这两个*面*行。

  (线线*行→面面*行),

  (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面*行,

  两个*面*行的性质定理

  (1)如果两个*面*行,那么某一个*面内的直线与另一个*面*行。(面面*行→线面*行)

  (2)如果两个*行*面都和第三个*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行。(面面*行→线线*行)

  7、空间中的垂直问题

  (1)线线、面面、线面垂直的定义

  ①两条异面直线的垂直:如果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直角,就说这两条异面直线互相垂直。

  ②线面垂直: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面内的任何一条直线垂直,就说这条直线和这个*面垂直。

  ③*面和*面垂直:如果两个*面相交,所成的二面角(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面所组成的图形)是直二面角(*面角是直角),就说这两个*面垂直。

  (2)垂直关系的判定和性质定理

  ①线面垂直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判定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垂直这个*面。

  性质定理:如果两条直线同垂直于一个*面,那么这两条直线*行。

  ②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判定定理:如果一个*面经过另一个*面的一条垂线,那么这两个*面互相垂直。

  性质定理:如果两个*面互相垂直,那么在一个*面内垂直于他们的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面。

  9、空间角问题

  (1)直线与直线所成的角

  ①两*行直线所成的角:规定为 。

  ②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两条直线相交其中不大于直角的角,叫这两条直线所成的角。

  ③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过空间任意一点O,分别作与两条异面直线a,b*行的直线 ,形成两条相交直线,这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不大于直角的角叫做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2)直线和*面所成的角

  ①*面的*行线与*面所成的角:规定为 。

  ②*面的垂线与*面所成的角:规定为 。

  ③*面的斜线与*面所成的角:*面的一条斜线和它在*面内的射影所成的锐角,叫做这条直线和这个*面所成的角。

  求斜线与*面所成角的思路类似于求异面直线所成角:“一作,二证,三计算”。

  在“作角”时依定义关键作射影,由射影定义知关键在于斜线上一点到面的垂线,

  在解题时,注意挖掘题设中两个主要信息:

  (1)斜线上一点到面的垂线;

  (2)过斜线上的一点或过斜线的*面与已知面垂直,由面面垂直性质易得垂线。

  (3)二面角和二面角的*面角

  ①二面角的定义: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这条直线叫做二面角的棱,这两个半*面叫做二面角的面。

  ②二面角的*面角:以二面角的棱上任意一点为顶点,在两个面内分别作垂直于棱的两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叫二面角的*面角。

  ③直二面角:*面角是直角的二面角叫直二面角。

  两相交*面如果所组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那么这两个*面垂直;反过来,如果两个*面垂直,那么所成的二面角为直二面角

  ④求二面角的方法

  定义法:在棱上选择有关点,过这个点分别在两个面内作垂直于棱的射线得到*面角

  垂面法:已知二面角内一点到两个面的垂线时,过两垂线作*面与两个面的交线所成的角为二面角的*面角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6

  (1)必然事件:在条件S下,一定会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的必然事件;

  (2)不可能事件:在条件S下,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的不可能事件;

  (3)确定事件: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统称为相对于条件S的确定事件;

  (4)随机事件:在条件S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的随机事件;

  (5)频数与频率:在相同的条件S下重复n次试验,观察某一事件A是否出现,称n次试验中事件A出现的次数nA为事件A出现的频数;称事件A出现的比例fn(A)=nnA为事件A出现的概率:对于给定的随机事件A,如果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事件A发生的频率fn(A)稳定在某个常数上,把这个常数记作P(A),称为事件A的概率;

  (6)频率与概率的区别与联系:随机事件的频率,指此事件发生的次数nA与试验总次数n的比值nnA,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总在某个常数附近摆动,且随着试验次数的不断增多,这种摆动幅度越来越小。我们把这个常数叫做随机事件的概率,概率从数量上反映了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频率在大量重复试验的前提下可以近似地作为这个事件的概率。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7

  (1)总体和样本:

  ①在统计学中,把研究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

  ②把每个研究对象叫做个体.

  ③把总体中个体的总数叫做总体容量.

  ④为了研究总体的有关性质,一般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部分:x1,x2,....,_研究,我们称它为样本.其中个体的个数称为样本容量.

  (2)简单随机抽样,也叫纯随机抽样。

  就是从总体中不加任何分组、划类、排队等,完全随机地抽取调查单位。特点是:每个样本单位被抽中的可能性相同(概率相等),样本的每个单位完全独立,彼此间无一定的关联性和排斥性。简单随机抽样是其它各种抽样形式的基础。通常只是在总体单位之间差异程度较小和数目较少时,才采用这种方法。

  (3)简单随机抽样常用的方法:

  ①抽签法

  ②随机数表法

  ③计算机模拟法

  在简单随机抽样的样本容量设计中,主要考虑:

  ①总体变异情况;

  ②允许误差范围;

  ③概率保证程度。

  (4)抽签法:

  ①给调查对象群体中的每一个对象编号;

  ②准备抽签的工具,实施抽签;

  ③对样本中的每一个个体进行测量或调查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8

  1.空间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1)异面直线定义:不同在任何一个*面内的两条直线

  (2)异面直线性质:既不*行,又不相交.

  (3)异面直线判定:过*面外一点与*面内一点的直线与*面内不过该店的直线是异面直线

  异面直线所成角:作*行,令两线相交,所得锐角或直角,即所成角.两条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范围是(0°,90°],若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直角,我们就说这两条异面直线互相垂直.

  (4)求异面直线所成角步骤:

  A、利用定义构造角,可固定一条,*移另一条,或两条同时*移到某个特殊的位置,顶点选在特殊的位置上.

  B、证明作出的角即为所求角C、利用三角形来求角

  (5)等角定理: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和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行,那么这两角相等或互补.

  (6)空间直线与*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直线在*面内——有无数个公共点.

  三种位置关系的符号表示:aαa∩α=Aaα

  (7)*面与*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行——没有公共点;αβ

  相交——有一条公共直线.α∩β=b

  2、空间中的*行问题

  (1)直线与*面*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线面*行的判定定理:*面外一条直线与此*面内一条直线*行,则该直线与此*面*行.

  线线*行线面*行

  线面*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面*行,经过这条直线的*面和这个*面相交,

  那么这条直线和交线*行.线面*行线线*行

  (2)*面与*面*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两个*面*行的判定定理

  (1)如果一个*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行于另一个*面,那么这两个*面*行

  (线面*行→面面*行),

  (2)如果在两个*面内,各有两组相交直线对应*行,那么这两个*面*行.

  (线线*行→面面*行),

  (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面*行,

  两个*面*行的性质定理

  (1)如果两个*面*行,那么某一个*面内的直线与另一个*面*行.(面面*行→线面*行)

  (2)如果两个*行*面都和第三个*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行.(面面*行→线线*行)

  3、空间中的垂直问题

  (1)线线、面面、线面垂直的定义

  两条异面直线的垂直:如果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直角,就说这两条异面直线互相垂直.

  线面垂直: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面内的任何一条直线垂直,就说这条直线和这个*面垂直.

  *面和*面垂直:如果两个*面相交,所成的二面角(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面所组成的图形)是直二面角(*面角是直角),就说这两个*面垂直.

  (2)垂直关系的判定和性质定理

  线面垂直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判定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垂直这个*面.

  性质定理:如果两条直线同垂直于一个*面,那么这两条直线*行.

  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判定定理:如果一个*面经过另一个*面的一条垂线,那么这两个*面互相垂直.

  性质定理:如果两个*面互相垂直,那么在一个*面内垂直于他们的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面.

  4、空间角问题

  (1)直线与直线所成的角

  两*行直线所成的角:规定为.

  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两条直线相交其中不大于直角的角,叫这两条直线所成的角.

  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过空间任意一点O,分别作与两条异面直线a,b*行的直线,形成两条相交直线,这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不大于直角的角叫做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2)直线和*面所成的角

  *面的*行线与*面所成的角:规定为.*面的垂线与*面所成的角:规定为.

  *面的斜线与*面所成的角:*面的一条斜线和它在*面内的射影所成的锐角,叫做这条直线和这个*面所成的角.

  求斜线与*面所成角的思路类似于求异面直线所成角:“一作,二证,三计算”.

  在“作角”时依定义关键作射影,由射影定义知关键在于斜线上一点到面的垂线,

  在解题时,注意挖掘题设中两个主要信息:

  (1)斜线上一点到面的垂线;

  (2)过斜线上的一点或过斜线的*面与已知面垂直,由面面垂直性质易得垂线.

  (3)二面角和二面角的*面角

  二面角的定义: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这条直线叫做二面角的棱,这两个半*面叫做二面角的面.

  二面角的*面角:以二面角的棱上任意一点为顶点,在两个面内分别作垂直于棱的两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叫二面角的*面角.

  直二面角:*面角是直角的二面角叫直二面角.

  两相交*面如果所组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那么这两个*面垂直;反过来,如果两个*面垂直,那么所成的二面角为直二面角

  求二面角的方法

  定义法:在棱上选择有关点,过这个点分别在两个面内作垂直于棱的射线得到*面角

  垂面法:已知二面角内一点到两个面的垂线时,过两垂线作*面与两个面的交线所成的角为二面角的*面角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9

  一、集合、简易逻辑(14课时,8个)

  1.集合;2.子集;3.补集;4.交集;5.并集;6.逻辑连结词;7.四种命题;8.充要条件。

  二、函数(30课时,12个)

  1.映射;2.函数;3.函数的单调性;4.反函数;5.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间的关系;6.指数概念的扩充;7.有理指数幂的运算;8.指数函数;9.对数;10.对数的运算性质;11.对数函数.12.函数的应用举例。

  三、数列(12课时,5个)

  1.数列;2.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3.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4.等比数列及其通顶公式;5.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

  四、三角函数(46课时,17个)

  1.角的概念的推广;2.弧度制;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4.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5.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6.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7.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8.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9.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10.周期函数;11.函数的奇偶性;12.函数的图象;13.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14.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15.正弦定理;16.余弦定理;17.斜三角形解法举例。

  五、*面向量(12课时,8个)

  1.向量;2.向量的加法与减法;3.实数与向量的积;4.*面向量的坐标表示;5.线段的定比分点;6.*面向量的数量积;7.*面两点间的距离;8.*移。

  六、不等式(22课时,5个)

  1.不等式;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不等式的证明;4.不等式的解法;5.含绝对值的不等式。

  七、直线和圆的方程(22课时,12个)

  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2.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和两点式;3.直线方程的一般式;4.两条直线*行与垂直的条件;5.两条直线的交角;6.点到直线的距离;7.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面区域;8.简单线性规划问题;9.曲线与方程的概念;10.由已知条件列出曲线方程;11.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12.圆的参数方程。

  八、圆锥曲线(18课时,7个)

  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2.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3.椭圆的参数方程;4.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5.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6.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7.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九、直线、*面、简单何体(36课时,28个)

  1.*面及基本性质;2.*面图形直观图的画法;3.*面直线;4.直线和*面*行的判定与性质;5.直线和*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6.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7.两个*面的位置关系;8.空间向量及其加法、减法与数乘;9.空间向量的坐标表示;10.空间向量的数量积;11.直线的方向向量;12.异面直线所成的角;13.异面直线的公垂线;14.异面直线的距离;15.直线和*面垂直的性质;16.*面的法向量;17.点到*面的距离;18.直线和*面所成的角;19.向量在*面内的射影;20.*面与*面*行的性质;21.*行*面间的距离;22.二面角及其*面角;23.两个*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24.多面体;25.棱柱;26.棱锥;27.正多面体;28.球。

  十、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18课时,8个)

  1.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2.排列;3.排列数公式;4.组合;5.组合数公式;6.组合数的两个性质;7.二项式定理;8.二项展开式的性质。

  十一、概率(12课时,5个)

  1.随机事件的概率;2.等可能事件的概率;3.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4.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5.独立重复试验。

  选修Ⅱ(24个)

  十二、概率与统计(14课时,6个)

  1.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2.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值和方差;3.抽样方法;4.总体分布的估计;5.正态分布;6.线性回归。

  十三、极限(12课时,6个)

  1.数学归纳法;2.数学归纳法应用举例;3.数列的极限;4.函数的极限;5.极限的四则运算;6.函数的连续性。

  十四、导数(18课时,8个)

  1.导数的概念;2.导数的"几何意义;3.几种常见函数的导数;4.两个函数的和、差、积、商的导数;5.复合函数的导数;6.基本导数公式;7.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和极值;8.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十五、复数(4课时,4个)

  1.复数的概念;2.复数的加法和减法;3.复数的乘法和除法;4.复数的一元二次方程和二项方程的解法。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10

  1.万能公式令tan(a/2)=t sina=2t/(1+t^2) cosa=(1-t^2)/(1+t^2) tana=2t/(1-t^2)

  2.辅助角公式 asint+bcost=(a^2+b^2)^(1/2)sin(t+r) cosr=a/[(a^2+b^2)^(1/2)] sinr=b/[(a^2+b^2)^(1/2)] tanr=b/a

  3.三倍角公式 sin(3a)=3sina-4(sina)^3 cos(3a)=4(cosa)^3-3cosa tan(3a)=[3tana-(tana)^3]/[1-3(tana^2)] sina*cosb=[sin(a+b)+sin(a-b)]/2cosa*sinb=[sin(a+b)-sin(a-b)]/2 cosa*cosb=[cos(a+b)+cos(a-b)]/2 sina*sinb=-[cos(a+b)-cos(a-b)]/2 sina+sinb=2sin[(a+b)/2]cos[(a-b)/2]sina-sinb=2sin[(a-b)/2]cos[(a+b)/2] cosa+cosb=2cos[(a+b)/2]cos[(a-b)/2] cosa-cosb=-2sin[(a+b)/2]sin[(a-b)/2] 向量公式: 1.单位向量:单位向量a0=向量a/|向量a| 2.P(x,y) 那么 向量OP=x 向量i+y 向量j |向量OP|=根号(x *方+y *方) 3.P1(x1,y1) P2(x2,y2) 那么向量P1P2={x2-x1,y2-y1} |向量P1P2|=根号[(x2-x1)*方+(y2-y1)*方]

  4.向量a={x1,x2}向量b={x2,y2} 向量a*向量b=|向量a|*|向量b|*Cosα=x1x2+y1y2 Cosα=向量a*向量b/|向量a|*|向量b| (x1x2+y1y2) 根号(x1*方+y1 *方)*根号(x2 *方+y2 *方)

  5.空间向量:同上推论 (提示:向量a={x,y,z})

  6.充要条件: 如果向量a向量b 那么向量a*向量b=0 如果向量a//向量b 那么向量a*向量b=|向量a|*|向量b| 或者x1/x2=y1/y2

  7.|向量a向量b|*方 =|向量a|*方+|向量b|*方2 向量a*向量b =(向量a向量b)*方


初中数学知识点10篇(扩展7)

——初中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3篇

初中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1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1、 生活空间中的八个方向: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

  2、 地图通常都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3、 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

  4、 观测点不同,同一物体所在的位置可能会不同。

  5、 描述行走路线时,要说明方向与距离。

  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 除法的验算:商×除数=被除数

  有余数除法的验算: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2、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3、 0不可以作除数。

  4、 除法的估算方法是多样的,通常我们将被除数(三位数)看成一个接近它的整百整十数,除数(一位数)不变,然后计算。或者按照乘法口诀把被除数估成一个合适的数,再计算。

  5、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

  ①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如果被除数的百位比除数小,再用前两位数一起去除。

  ②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上面。

  ③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第三单元 统计

  1、 *均数: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

  2、 *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3、 一个格是表示1个单位还是2个、5个、10个甚至更多单位,要根据数据的具体大小而定。

  4、 *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第四单元 年月日

  1、 一年有12个月。一月、三月、五月、七月、八月、十月、十二月每月有31天,称为大月;四月、六月、九月、十一月每月30天,称为小月。

  2、 儿歌: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天,*年二月二十八;每隔四年闰一日,闰年二月把一加。

  3、*年二月28天,全年365天;闰年二月29天,全年366天。

  4、 *年或闰年的判断方法: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5、 24时计时法:在一日(天)里,钟表上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小时。所以经常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通常叫做24时计时法。

  6、 经过时间:可以通过观察钟面和用线段表示来计算出简单的经过时间。

  第五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1、 口算整十数乘整百数的方法:

  (1)将整十数十位上的数与整百数百位上的数相乘。

  (2)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三个0。

  2、 两位数乘整百数的口算方法:

  (1)用两位数乘整百数百位上的数。

  (2)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两个0。

  3、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1)将两个或两位数分别看成接近它们的整十数或整百数(一百)。

  (2)再将两个整十数或整百数相乘。

  4、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不进位):

  (1)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与第一个因数相乘,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所得的积食表示多少个十,所以末位数要写在十位上。

  (2)将乘得的积加起来求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

  5、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进位):

  (1)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与第一个因数相乘,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与第一个因数相乘,这一步乘得的积表示多少个十,所以末位数应在十位上。哪一位相乘的积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

  (2)将两次乘得的积相加就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

  第六单元 面积

  1、 面积: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 常用的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等。

  3、 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

  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分米;

  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米。

  4、 1*方米=100*方分米; 1*方分米=100*方厘米;

  1*方米=10000*方厘米;

  5、测量土地的面积时,常常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方千米

  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千米

  6、 1*方千米=100公顷 1公顷=10000*方米;

  7、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1、 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含义:

  (1)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多少米。

  (2)小数点右边的数依次表示几分米、几厘米。

  2、 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含义:

  (1)几元就在小数点的左边写几。

  (2)几角就在小数点右边第一位上写几,几分就在小数点右边第二位上写几,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占位,最后写上单位名称“元”。

  3、 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1)先比较小数点左边的部分(整数部分),这部分数大的这个小数就大。

  (2)如果整数部分大小相同,就看小数点右边第一位上的数,这个数位上的数大这个小数就大。

  (3)如果小数点右边第一位上的数也相同,就看小数点右边第二位上的数,以此类推。

  4、 用竖式计算小数的加法(一位小数):

  (1)两个加数的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小数点对齐)。

  (2)先将小数点右边第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进一。

  (3)和的小数点要和两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

  (4)再将小数点左边的数相加,这部分数按整数的加法来加。

  5、 用竖式计算一位小数减法的方法:

  (1)被减数和减数的相同数位要对齐(小数点对齐)。

  (2)从小数点右边第一位开始减起(从右到左),不够减时从前一位退一当十再减。

  (3)差的小数点要和被减数、减数的"小数点对齐。

  第八单元 解决问题

  1、 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明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 每份个数×份数=总数(也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总数÷每份个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个数

  3、 含有乘、除法的综合算式从左往右计算。

  4、 含有乘法(除法)、加法(减法)的综合算式,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

  1、 集合:在数学中,集合是指某一类事物组成的整体。

  2、 等量代换:是指一个量用与它相等的量去代替。

  3、 计算两个队的总人数,不能简单地将两个队的人数相加,要将重复的人数从总数中减去。


初中数学知识点10篇(扩展8)

——初中数学知识点重点归纳3篇

初中数学知识点重点归纳1

  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注意:0没有倒数;若 a≠0,那么a的倒数是1/a;

  若ab=1 a、b互为倒数;若ab=-1 a、b互为负倒数.

初中数学知识点重点归纳2

  *面直角坐标系:在*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组成*面直角坐标系。

  水*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两坐标轴的交点为*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面直角坐标系的要素:①在同一*面②两条数轴③互相垂直④原点重合

  *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

  在同一个*面上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两条数轴构成*面直角坐标系,简称为直角坐标系。通常,两条数轴分别置于水*位置与铅直位置,取向右与向上的方向分别为两条数轴的正方向。水*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铅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X轴或Y轴统称为坐标轴,它们的公共原点O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三个规定:

  ①正方向的规定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

  ②单位长度的规定;一般情况,横轴、纵轴单位长度相同;实际有时也可不同,但同一数轴上必须相同。

  ③象限的规定:右上为第一象限、左上为第二象限、左下为第三象限、右下为第四象限。

  点的坐标的性质

  建立了*面直角坐标系后,对于坐标系*面内的任何一点,我们可以确定它的坐标。反过来,对于任何一个坐标,我们可以在坐标*面内确定它所表示的一个点。

  对于*面内任意一点C,过点C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在X轴、Y轴上的对应点a,b分别叫做点C的横坐标、纵坐标,有序实数对(a,b)叫做点C的"坐标。

  一个点在不同的象限或坐标轴上,点的坐标不一样。


初中数学知识点10篇(扩展9)

——小学生数学知识点总结

小学生数学知识点总结1

  1、小数的意义

  把整数1*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得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可以用小数表示。如1/10记作0.1,7/100记作0.07。

  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一个小数由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和小数点组成。数中的圆点叫做小数点,小数点左边的数叫做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的数叫做小数部分。

  小数点右边第一位叫十分位,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0.1);第二位叫百分位,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0.01)……小数部分最大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没有最小的计数单位。小数部分有几个数位,就叫做几位小数。如0.36是两位小数,3.066是三位小数

  在小数里,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小数部分的最高分数单位"十分之一"和整数部分的最低单位"一"之间的进率也是10。

  2、小数的读法

  读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从左向右顺次读出每一位数位上的数字。

  3、小数的写法

  写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小数点写在个位右下角,小数部分顺次写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4、比较小数的大小

  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十分位上的数也相同的,百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5、小数的分类

  ⑴纯小数:整数部分是零的小数,叫做纯小数。例如:0.25 、 0.368都是纯小数。

  ⑵带小数:整数部分不是零的小数,叫做带小数。例如:3.25 、 5.26都是带小数。

  ⑶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数位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例如:41.7 、 25.3 、 0.23都是有限小数。

  ⑷无限小数:小数部分的数位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例如:4.33 …… 3.1415926 ……

  ⑸无限不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数字排列无规律且位数无限,这样的小数叫做无限不循环小数。例如:∏

  ⑹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有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个数叫做循环小数。例如:3.555 …… 0.0333 …… 12.109109 ……

  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例如:3.99 ……的`循环节是" 9 ",0.5454 ……的循环节是" 54 " 。

  ⑺纯循环小数:循环节从小数部分第一位开始的,叫做纯循环小数。例如:3.111 …… 0.5656 ……

  ⑻混循环小数:循环节不是从小数部分第一位开始的,叫做混循环小数。 3.1222 …… 0.03333 ……

  写循环小数的时候,为了简便,小数的循环部分只需写出一个循环节,并在这个循环节的首、末位数字上各点一个圆点。如果循环节只有一个数字,就只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


初中数学知识点10篇(扩展10)

——数学知识点之圆

数学知识点之圆1

  圆的周长公式C=2π r 中的π是定义;

  圆的面积公式S=π*r*r,

  圆周率是指*面上圆的周长与直径之比。用希腊字母 π (读"Pài")表示。中国古代有圆率、周率、周等名称。(在一般计算时π人们都把π这无限不循环小数化成3.14)

  圆周率—π

  什么是圆周率?

  圆周率是一个常数,是代表圆周和直径的比例。它是一个无理数,即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但在日常生活中,通常都用3.14来代表圆周率去进行计算,即使是工程师或物理学家要进行较精密的计算,也只取值至小数点后约20位。

  什么是π?

  π是第十六个希腊字母,本来它是和圆周率没有关系的,但大数学家欧拉在一*六年开始,在书信和论文中都用π来代表圆周率。既然他是大数学家,所以人们也有样学样地用π来表圆周率了。但π除了表示圆周率外,也可以用来表示其他事物,在统计学中也能看到它的出现。

  (背圆周率的口诀】

  3 . 1 4 1 5 9 2 6 5 3 5 8 9 7 9 3 2 3 8 4 6 2 6

  山巅一寺一壶酒,尔乐苦煞吾,把酒吃,酒杀尔,杀不死,乐尔乐。

  4 3 3 8 3 2 7 9 5 0 2 8 8 4 1 9 7 1 6 9 3 9 9 3 7

  死珊珊,霸占二妻。救我灵儿吧!不只要救妻,一路救三舅,救三妻。

  5 1 0 5 8 2 0 9 7 4 9 4 4 5 9 2 3 0 7

  我一拎我爸,二拎舅(其实就是撕我舅耳)三拎妻。

  8 1 6 4 0 6 2 8 6 2 0 8 9 9 8 6

  不要溜!司令溜,儿不溜!儿拎爸,久久不溜!

推荐访问:知识点 初中数学 初中数学知识点【10篇】 初中数学知识点1 初中数学知识点100个

版权所有:诚明文秘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诚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诚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00263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