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之楚》文言文阅读1 《苏秦之楚》一文,完成8一11题。(14分) 苏秦①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②不肯留?愿闻其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苏秦之楚》文言文阅读3篇,供大家参考。
《苏秦之楚》文言文阅读1
《苏秦之楚》一文,完成8 一11题。(14 分)
苏秦①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②不肯留?愿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③难得见如贵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④鬼见帝。”王曰:“先生就舍③,寡人闻命⑥矣。”
【注】①苏秦:战国时著名策士。②曾:竟然。③谒者:古代掌管进见的.人(国君的近臣)。④因:依靠。⑤就舍:回到馆舍。⑥闻命:敬辞,指明白对方的意思。(选自《战国策》)
【小题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 分)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 分)
①三日乃得见乎王( ) ②不远千里而临寡人( )
③愿闻其说( ) ④今令臣食玉炊桂( )
⑵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例句:苏秦之楚A.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B.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C.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小题2】.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 分)
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⑴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
译文:
⑵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判论战》)
译文:
【小题4】.试说说文中苏秦和楚王的言行给了我们哪些有益的启示。(2 分)
答案
【小题1】(1)①能够,可以;②到,到…跟前;③听;④吃。(4分)(2)B(2分)
【小题1】寡人/ 闻先生/ 若闻古人(2分)
【小题1】
(1)楚国的粮食比珠玉还贵重,柴草比桂木还贵重。(2分,“食”“于”译句时须落实)
(2)大大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2分,“狱”、“察”、“情”译句时须落实)
【小题1】做事要有耐心,说话要有技巧(1分);要懂得尊重别人,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1分)。
《苏秦之楚》文言文阅读3篇扩展阅读
《苏秦之楚》文言文阅读3篇(扩展1)
——晏子使楚文言文阅读答案5篇
晏子使楚文言文阅读答案1
晏子使楚文言文阅读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晏子使楚文言文阅读题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1)圣人非所与熙也( ) (2)齐人固善盗乎( )
(3)吾欲辱之,何以也?( ) (4)晏子避席对曰( )
(5)酒酣( ) (6)左右对曰(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②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3.楚国君臣采用了怎样的计谋来侮辱晏子的?(用自己的话回答)
4.晏子的回答,体现了一个外交家的风范,请指出晏子外交语言的特点。
晏子使楚文言文阅读答案
1、(1)同“嬉”,开玩笑;(2)本来;(3)用;(4)离开座位,表示郑重;(5)畅快;(6)回答
2、①酒喝得正畅快的时候,两个小官吏捆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
②橘树在淮河以南就成长为橘;在淮河以北就成了枳,两者只是叶子相似,它(果实)味道是不同的。
3、预先安排抓住齐人偷盗的情境,当晏子到来时,故意带到楚王面前,以此影射齐人都善偷,从而戏弄晏子。
4、晏子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运用比喻、类比等反驳方式反击了楚王的无礼和无理。
晏子使楚译文
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赏赐给晏子酒喝,喝酒正当畅快尽情的时候,两个士兵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来。楚王问道:“绑着的人做什么了?’公差回答 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成为橘子,它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成为枳,只是叶子相像罢了,他们的果实味道却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水土地方不相同啊。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楚国的`社会风气使百姓善于偷东西吗?”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晏子使楚文言文阅读答案2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于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
①更道
②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
③张袂
④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予?晏子对曰:齐使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
⑤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注:
①傧者:接引宾客的人;
②更道:改变道路;
③闾: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
④袂:衣袖;
⑤不肖:不才。
翻译:
晏子出使到楚国。楚国人因为晏子个子矮小,就在大门旁边设置了一个小门来接见晏子。晏子不进,说:出使到狗国的人才从狗门进,现在我出使到楚国,不该从这个门进。接待他的人改变了引导的方向,让他从大门进。晏子朝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回答说:临淄有三百闾的人口,张开袖子能遮住太阳,如同下雨,人们肩并肩,脚挨脚,怎么能说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要派遣你来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是按国家派遣相当的使者,各自都有所担负的"使命,贤者出使君主贤明的国家,不贤者出使君主不贤明的国家,我晏婴最不贤,所以适合出使楚国。
1、解释下列句子中指定的词语。
(1)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延:请
(2)今臣使楚使:出使
(3)晏子对曰对:回答
(4)比肩接踵而在比:并、挨
2、下面各句都有使,按意义用法分类。
(1)晏子使楚(2)使狗国者从狗门入(3)使子为使
(4)齐使使各有所主(5)使使贤主(6)何为使子
(1)(2)出使(3)(5)(6)让、派(4)使者
3、翻译以下几句。
(1)张袂成阴,挥汗如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张开衣袖就形成浓阴,流下的汗水像下雨,肩并肩,脚跟挨脚跟,凭什么说没人?
(2)其贤者,使使贤主。
那些有品德、能力的人,让他们出使有品德、才能的君主。
4、面对楚王的戏弄,晏子是怎样回击的?用原文回答。
略
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阅读审题技巧
在初三生进行语文的答题的时候是要一定的.技巧的,无论是你在答说明文还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的时候,审题是非常之关键的,因为如果你连题目都读不好那再怎么答题都是思路对不上的。任何一个初三学生在做语文的阅读理解的时候都是要自己仔细审题的,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然后才能做好文章的后续工作,答题的时候才会做到总结好每一个问题都清楚问题的思路。
晏子使楚文言文阅读答案3
一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正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解释文段中加线的词语。
习辞: 避席:
2.楚王为什么想侮辱晏子?晏子又是怎样回击的?
3.晏子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目的是想说明什么?
4.把“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5. 晏婴在这场外交斗争中巧妙地运用了类比的手法,其中把“淮南”比为 ,把“淮北”比为 ;把“橘”比为 ,把“枳”比为 。
6. 文中晏子与楚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试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2分)
晏子:
楚王:
7. “吏二缚一人诣王”的目的是什么?
8. 楚王戏晏婴,你认为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为什么?
9. 结尾处写道:“王笑曰”,你觉得这写出了当时楚王什么样的心态?
10.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大意。
11.晏子是怎样的一个人?
晏子使楚阅读答案
1.习辞:能言善辩,长于辞令。 避席:离开座位。
2.因为晏子是“齐之习辞者”;机智设喻进行回击
3. 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盗,一来到楚国就偷盗,是因为楚国的水土使人喜欢偷盗。反击“齐国人本来就喜欢偷盗”的发难。
4.译文:当他到来的时候,请让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
5.齐、楚、不盗之民、盗贼
6. 楚王狂妄愚蠢;晏子机智灵活。楚王兴师动众,却显得心劳舌拙,不堪一击;晏子单枪匹马,却具有千钧之力,所向无敌。(意近即可)
7. 让楚王看见并借此侮辱晏子。
8. 成理成文即可
9. 成理成文即可
10. .叙述晏子出使楚国,用辞令战胜楚王,维护了国家尊严,表现了他外交上的机智。
11.机智善辩 义正词严而又不卑不亢
二
楚王安排酒席招待晏子。正当他们吃得高兴的时候,有两个武士押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走过。楚王看见了,问他们:"那个囚犯犯的什么罪?他是哪里人?"武士回答说:"犯了盗窃罪,是齐国人。"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儿?"楚国的大臣们听了,都得意洋洋地笑起来,以为这一下可让晏子丢尽脸了。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楚王听了,楚王安排酒席招待晏子。正当他们吃得高兴的时候,有两个武士押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走过。楚王看见了,问他们:"那个囚犯犯的什么罪?他是哪里人?"武士回答说:"犯了盗窃罪,是齐国人。"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儿?"楚国的大臣们听了,都得意洋洋地笑起来,以为这一下可让晏子丢尽脸了。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
1、课文主要抓住任务的____来写。
2、晏子巧妙的回答反映了他忠贞爱国、懂得维护国家尊严、从容不迫、随机应变的特点。
3、“同样的道理”指的是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
4、“楚王听了,只好陪不是。”句中“只好”这个词用得好,从这个词可以看出 楚王的尴尬难堪或 楚王的无奈,难堪。
6、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内容。
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刁难晏子反而自取其辱。只好赔不是,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
答案
1、课文主要抓住任务的__艰巨__来写。
2、晏子巧妙的回答反映了他忠贞爱国、懂得维护国家尊严、从容不迫、随机应变的特点。
3、“同样的"道理”指的是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
4、“楚王听了,只好陪不是。”句中“只好”这个词用得好,从这个词可以看出 楚王的尴尬难堪或 楚王的无奈,难堪。
6、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内容。
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刁难晏子反而自取其辱。
晏子使楚文言文阅读答案4
晏子至,楚王踢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因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3.解释加下划线字词。
⑴齐人也,坐盗 坐:
⑵其实味不同 其:
⑶诣王 诣:
⑷得无楚之水土 得无:
14.“王笑曰”中的“笑”是 ;“寡人反取病焉”中的“病”是
15.翻译句子。
(1)缚者曷为者也?
(2)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3)所以然者何?
(4)吏二缚一人诣王。
16.请简析晏子的推理过程。
参考答案
13. ⑴犯 (2)它的 (3)到 (4)难道不是 14.自嘲的笑 没趣,自取其辱 15. ⑴被绑着的是干什么的? (2)圣人是不能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3)之所以会这样的原因是什么? (4)两个差役绑着一个人去见楚王。 16.齐人在齐不盗,人楚则善盗,因此是楚地让齐人变得善盗了。
晏子使楚文言文阅读答案5
晏子使楚文言文阅读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晏子使楚文言文阅读题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1)圣人非所与熙也( ) (2)齐人固善盗乎( )
(3)吾欲辱之,何以也?( ) (4)晏子避席对曰( )
(5)酒酣( ) (6)左右对曰(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②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3.楚国君臣采用了怎样的计谋来侮辱晏子的?(用自己的话回答)
4.晏子的回答,体现了一个外交家的风范,请指出晏子外交语言的特点。
晏子使楚文言文阅读答案
1、(1)同“嬉”,开玩笑;(2)本来;(3)用;(4)离开座位,表示郑重;(5)畅快;(6)回答
2、①酒喝得正畅快的时候,两个小官吏捆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
②橘树在淮河以南就成长为橘;在淮河以北就成了枳,两者只是叶子相似,它(果实)味道是不同的。
3、预先安排抓住齐人偷盗的情境,当晏子到来时,故意带到楚王面前,以此影射齐人都善偷,从而戏弄晏子。
4、晏子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运用比喻、类比等反驳方式反击了楚王的无礼和无理。
晏子使楚译文
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赏赐给晏子酒喝,喝酒正当畅快尽情的时候,两个士兵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来。楚王问道:“绑着的人做什么了?’公差回答 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成为橘子,它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成为枳,只是叶子相像罢了,他们的果实味道却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水土地方不相同啊。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楚国的社会风气使百姓善于偷东西吗?”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苏秦之楚》文言文阅读3篇(扩展2)
——《苏秦之楚》阅读答案3篇
《苏秦之楚》阅读答案1
阅读刘向的《苏秦之楚》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苏秦①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②不肯留?愿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③难得见如贵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④鬼见帝。王曰:先生就舍⑤,寡人闻命⑥矣。 (选自《战国策》)
【注释】 ①苏秦:战国时著名策士。②曾:竟然。③谒者:古代掌管进见的人(国君的近臣)。④因:依靠。⑤就舍:回到馆舍。⑥闻命:敬辞,指明白对方的意思。
1.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①三日乃得见乎王:_____________
②不远千里而临寡人:______________
③愿闻其说:______________
④今令臣食玉炊桂:______________
(2)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苏秦之楚
A.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
B.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C.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2.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试说说文中苏秦和楚王的言行给了我们哪些有益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①能够,可以
②到,到跟前
③听
④吃
(2)B
2.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
3.楚国的粮食比珠玉还贵重,柴草比桂木还贵重。(食、于译句时须落实)
4. 做事要有耐心,说话要有技巧;要懂得尊重别人,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
《苏秦之楚》阅读答案2
苏秦之楚
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①,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对曰:“楚国之粮贵于玉,薪贵于桂,揭者②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王曰:“先生就舍③,寡人闻命矣。”
注:①卒:完毕 。②揭者:接待宾客的近侍。③就舍:回到宾馆。
1.用“/”划分朗读停顿(断2处)
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
2.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苏秦和楚王这两个人物形象?
苏秦:楚王:楚王:虽然傲慢,但善于采纳正确的意见。在听了苏秦的话之后立刻请苏秦暂歇宾馆,说明这是一个比较容易采纳意见的王。
4.文中苏秦揭示楚国现状的话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即 。现在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 评论纠错
参考答案:
1.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
2.苏秦来到楚国,过了3天才见到楚王。
3.苏秦:机智,善辩,用“米珠薪桂”形容物价昂贵,人民生活极其困难。比喻十分生动、简练,很注意外交辞令和说话技巧,尽量借用成语和民间故事来表达、传递自己的意见和信息,使对方感到真诚,乐于接受。
4.米珠薪桂,形容物价昂贵,人民生活极其困难
《苏秦之楚》阅读答案3
苏秦①,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巧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②不肯留?愿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干玉,薪贵于桂,谒者③难得见如电.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④鬼见帝。”王曰:“先生就舍⑤,寡人闻命⑥矣。”
(选自《战国策》)
【注】①苏秦:战国时著名策士。②曾:竟然。③谒者:古代掌管进见的人(国君的近臣)。④因:依靠。⑤就舍:回到馆舍。⑥闻命:敬辞,指明白对方的意思。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①三日乃得见乎王( )
②不远千里而临寡人()
③愿闻其说 ( )
④今令臣食玉炊桂()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苏秦之楚
A.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
B.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C.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D.予独爱莲之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2.用“/”标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寡 人 闻 先 生 若 闻 古 人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楚国之食贵干玉,薪贵于桂。
译文:
(2)水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译文:
4.试说说文中苏秦和楚王的言行给了我们哪些有益的启示。
答:
参考答案:
1.(1)①能够,可以 ②到,到……跟前 ③听 ④吃
(2)B
2.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
3.(1)楚国的粮食比宅玉还贵重,柴草比桂木还贵重。
(2 )大大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但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
4.答案:做事要有耐心,说话要有技巧;要懂得尊重别人,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
《苏秦之楚》文言文阅读3篇(扩展3)
——苏秦之楚阅读答案
苏秦之楚阅读答案1
苏秦①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②不肯留?愿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③难得见如贵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④鬼见帝。”王曰:“先生就舍③,寡人闻命⑥矣。”
【注】①苏秦:战国时著名策士。②曾:竟然。③谒者:古代掌管进见的人(国君的近臣)。④因:依靠。⑤就舍:回到馆舍。⑥闻命:敬辞,指明白对方的意思。(选自《战国策》)
【小题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 分)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 分)
①三日乃得见乎王( ) ②不远千里而临寡人( )
③愿闻其说( ) ④今令臣食玉炊桂( )
⑵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例句:苏秦之楚A.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B.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C.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小题2】.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 分)
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⑴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
译文:
⑵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判论战》)
译文:
【小题4】.试说说文中苏秦和楚王的言行给了我们哪些有益的启示。(2 分)
答案
【小题1】(1)①能够,可以;②到,到…跟前;③听;④吃。(4分)(2)B(2分)
【小题1】寡人/ 闻先生/ 若闻古人(2分)
【小题1】
(1)楚国的粮食比珠玉还贵重,柴草比桂木还贵重。(2分,“食”“于”译句时须落实)
(2)大大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2分,“狱”、“察”、“情”译句时须落实)
【小题1】做事要有耐心,说话要有技巧(1分);要懂得尊重别人,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1分)。
《苏秦之楚》文言文阅读3篇(扩展4)
——爱莲说文言文阅读答案5篇
爱莲说文言文阅读答案1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①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②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③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④也。
(黄庭坚《书幽芳亭记》)
【注释】:①楚之逐臣:即屈原。②薄丛:贫瘠的丛林。③不见:不被人知道。④含章以时发者: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
小题1: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不蔓不枝枝:长枝节
B.亭亭净植植:种植
C.自古人知贵兰贵:尊贵
D.*居与萧艾不殊殊:相同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文的莲花和【乙】文的兰花生活环境虽有区别,但都有高洁、纯朴的品质。
B.【甲】【乙】两文都表明了要退隐山林、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才华的人生态度。
C.【甲】文批判了菊和牡丹的傲然超脱;【乙】文则赞美了萧艾和兰花的清香宜人。
D.【甲】【乙】两文都涉及到了作者所鄙视的那些追功名、逐富贵的社会现象。
小题3: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⑵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⑶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
小题4:【甲】【乙】两文,在做人方面给我们哪些启示?(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1)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可以贴近去玩弄啊!
(2)我惟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成长出来,却不受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并不显得妖艳
(3)(兰花)生长在深山和贫瘠的丛林里,不因为没有人知道就不发出芳香。(意对即可)
小题4:【甲】文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人要守节操,不随波逐流,有自己的`信念,即便环境恶劣更要坚持自己,做好自己【乙】启示我们未成名之前耐得住寂寞,虽屡遭打击而不改其操守;善于把握时机,施展才华等
小题1:
试题分析:B植,通“直” C贵,以为贵。D不相同
小题2:
试题分析:结合文中所表达的感情揣摩,甲文,主要赞赏莲,乙文主要赞赏兰花,然后分析各选项即可。
小题3:
试题分析:出题思想: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注意1句中“亵玩”的意思。2句中“而”的意思。3句中“芳”的意思。
小题4:
试题分析:分别写出即可,甲文写出了莲的高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乙文赞赏了兰花,把握时机,展示才华等。
爱莲说文言文阅读答案2
1.B
2.(1)(莲花)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2)*取悦别人,(这样的事情)我不做。
3.敦颐至/一讯立辨
4.作者从生长环境、长成后的"形象和品格来描写莲花的形象。
5.示例:周敦颐确实如莲一样,是一个德才兼备的君子,一方面他才能过人,处理案件,快速准确,另一方面他刚正不阿,敢于据理力争,不阿谀权贵。(言之有理即可)
爱莲说文言文阅读答案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可爱者甚蕃____(2)陶后鲜有闻____(3)香远益清____(4)濯清莲而不妖____
2.古人往往借助外物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怀,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借陋室,表达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借“莲”表达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晋陶渊明独爱菊”中的“陶渊明”你了解他多少? 请你写出最能反映他性格的一句诗或者能够反映他性格的小故事(故事要相对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爱莲说》中“爱菊、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周敦颐说莲“出淤泥而不染”,请你从环境与人的关系的角度,提炼出这句话蕴含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钟情于莲花,并以莲自况来表白他的生活态度。请你以“莲,不求富贵乃花中君子”,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上句:莲,不求富贵乃花中君子
下句:松,_____________是树中勇士
参考答案:
1.①多②少③更加④美丽而不庄重
2.对君子不同流合污、庄重、质朴、正直品质的赞美和追求
3.示例: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4.爱菊:代表的人生态度是隐居避世 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功名利禄。
5.人可以不受环境的影响。
6.不畏寒冷
爱莲说文言文阅读答案4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阅读题目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可爱者甚蕃()
(2)陶后鲜有闻()
(3)花之隐逸者也()
(4)花之君子者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写菊花和牡丹的用意是什么?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对菊花、牡丹、莲花三种花的德行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作陪衬,突出了莲花的美好形象。
B.文章通过菊花、牡丹与莲花的对比描述,突出它们各自的德行品格。
C.这两种花,人们都很熟悉,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
D.这两种花,一直为前人所钟爱,由前人所爱说到自己的所爱,有强烈的对比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莲,花之君子者也。”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莲说》阅读答案
1.(1)多(2)少(3)指隐居的人(4)指品德高尚的人
2.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娇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啊。
3.A
4.应该鄙弃那种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格。
爱莲说文言文阅读答案5
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15分)
【甲】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爱莲说(节选)
周敦颐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4分)
(1)斯是陋室 ( ) (2)可以调素琴( )
(3)陶后鲜有闻( ) (4)宜乎众矣 ( )
【小题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4分)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小题3】甲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这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怀?(3分)
【小题4】两则选文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试各举一例说明。(4分)
答案
【小题1】这 调弄,弹奏 少 多
【小题2】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小题3】安贫乐道
【小题4】甲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乙文“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斯”意思较为固定,为代词。“鲜”现代汉语仍有,译为“少”。“众”与现代汉语意思一致,译为“多”。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两个句子中的的关键词是“莲之爱”,应译为“对于莲花的喜爱”。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3】试题分析:从文中作者关于陋室环境及陋室生活的描述可知,陋室之所不陋,是因为主人品德高尚,即主人安贫乐道,具有高洁傲岸的节操。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写法与作者情感的理解能力。
点评:要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感知,看题干中问题与文章中心有什么联系,文中有没有真抒胸臆的语句,寻找到这些关键语句后,根据理解概括出切题的答案即可。*时的学习中,对于文章的思想感情,要通过与同学、老师的讨论形成完整的认识,最好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小题4】试题分析:两文中对比的语句较多,如“有”与“无”的对比,“可以”与“无”的对比,“多”与“少”的对比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对比写作手法的理解。
点评: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文章中运用对比手法往往是为了突出事物的某些特征,强调某些情感。一定要结合具体文章做具体分析。
《苏秦之楚》文言文阅读3篇(扩展5)
——论语文言文阅读答案5篇
论语文言文阅读答案1
文言文阅读
《论语》四则
①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②孔子日:“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②,友善柔③,友便佞④,损矣。”(《季氏》)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④子夏日:“日知其所亡⑤,月无忘其所能⑥,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张》)
注释:①友谅:与诚信的人交朋友。谅,诚信。②便辟:习于摆架子装样子,内心却邪恶不正。③善柔:善于阿谀奉承,内心却无诚信。④便佞:善于花言巧语,而言不符实。⑤所亡:自己所没有的知识、技能,所不懂的道理等。亡,同“无”。⑥所能: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已懂的道理等。
1.解释下列加粗词在文中的意思。
(1)择其善者而从之 从_____________
(2)学而不思则罔 罔_____________
(3)可谓好学也已矣 好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第④则内容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从:听从或:采纳、听从(答“学习、跟从”也可)
(2)罔:迷惑
(3)好:喜爱 或:喜好、喜欢
2.(1)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的人交朋友,与见闻学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好处的。
(2)只是思考而不去学习,那就危险了。
3.“略”。
论语文言文阅读答案2
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②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③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④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⑤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⑥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词。
学而不思则罔 罔:( )
不可以不弘毅弘毅:( )
是知也知:(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而”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学而不思则罔
B、见不贤而内自省
C、为人谋而不忠乎
D、择其善者而从之
4、请从选段中写出2个至今沿用的成语
答:_______________。
5、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你是如何对待的?学了选文第②则之后有何感悟?请简要谈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迷惑 ;
刚强,勇毅 ;
通“智”,聪明,智慧
2、(1)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2)(碰到)一年最寒冷的季节时,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3、A
4、见贤思齐;择善而从;任重道远;死而后已;三人行必有我师
5、感悟应扣住学习要谦虚好学,实事求是来谈。(上述主观题意对即可)
论语文言文阅读答案3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①,以就有道②,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③,必偃④。”
【注】①无道:指无道的人。 ②有道:指有道的人。 ③草上之风:指风加之于草。
④偃:仆,倒。
(1)根据上文内容,你认为孔子所言“为政”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分)
答:
(2)“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政治思想中,对为官者要求十分严格,结合上面语段,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正”的看法。(6分)
答:
参考答案:
20. 答案
(1)孔子为政反对*,主张“德政”,主张为政者以自身好的品行和做法去影响他人。(3分) (2)孔子认为,为官,首在一个“正”字,正人先正己。只要身居官职的人能够正己,那么手下的大臣和*民百姓,就都会归于正道。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所以,在位者要率先做出垂范。(3分)到了当今社会,这种观点仍旧有生命力,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为官如此,治家如此,办企业如此,做人也如此(3分)(意对即可)
【参考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论语文言文阅读答案4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为政》)
②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③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④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⑤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⑥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⑦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
(1)见贤思齐焉()
(2)士不可以不弘毅()
(3)其恕乎()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诲女知之乎!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所谈内容基本相同的是哪一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把上文的七则《论语》按所讲内容分别填入横线的对应处。(只填序号)
求知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个人修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翻译句子。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结合自身经历或见闻,谈谈你对“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看齐 相同
(2)刚强,勇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定)
(3)大概、也许
2、D
3、见贤思齐焉,见不暴风骤雨而内自省也
4、求知态度:②③④
学习方法:①
个人修养:⑤⑥⑦
5、以实现仁德为自己的责任,这样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为此理想奋斗终身,这样的道路不是很遥远吗?
6、只有在意外变故、突然灾难面前,才能看出君子的操守。
(意对即可)
论语文言文阅读答案5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苏秦之楚》文言文阅读3篇(扩展6)
——《勉学》文言文阅读笔记及答案3篇
《勉学》文言文阅读笔记及答案1
勉学为《颜氏家训》(共二十篇)第八篇的篇名,作者颜之推,颜之推(531~约590以后),字介,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北齐文学家,任官四朝。在420年—581年,他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写成《颜氏家训》一书以告诫子孙。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后世称此书为“家教规范”。该书是他对自己一生有关立身,处事,为学经验的总结。书中阐述了他的观点:要注重早期教育和后期勤奋,且学习不能自暴自弃。
《勉学》文言文阅读笔记及答案2
“勉学”意为努力学习,“勉”的解释是努力。第一段先是指出古今学者的学习目的不同,然后以种树为喻,讲论文章是春华,修身利行是秋实。不学习怎么会陶冶身心,涵养德行呢?阐明了学习是为了“修身利行”。第二段论述的是一个固须早教,勿失机也。他以自己背诵《灵光殿赋》为例,提出一个人“固须早教”;如若“失于盛年”,则“犹当晚学,不可自弃”。第三段谈了明练经文,粗通注义,常使言行有得。他认为,学习经文重在“使言行有得”,做到读书、做事两全其美,还要博览机要。
《勉学》文言文阅读笔记及答案3
一、告诫子孙,无论什么人都要努力学习
《颜氏家训·勉学》开宗明义:告诫子孙,无论什么人都要努力学习。他说:“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任何一个人都需要不断学习。“学之所知,施无不达”,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使自身的发展成为可能。“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在颜氏看来,学习的目的在于弥补自身的不足之处,在于加强道德修养、不断进取向上,在于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为社会创造财富。
一个人无论出身于什么社会阶级,无论家庭背景如何,都必须努力学习、努力读书,没有人可以例外。
科举制度下,一个人可以凭借天分与勤奋读书从*民登上仕途,提升自己与家庭的社会地位。现代社会,这个特征表现得更为明显,今天,一个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基本上取决于他受教育的程度,这不需要多说。所以,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狠下工夫,好好读几年书,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实在极为必要。
颜之推指出:“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
我们今天做父母的也要这样教育子女,时时提醒他们,年轻时候是否努力读书,将决定他们一生的"事业与荣辱。
二、一个人要在社会上立足,只有把书读好是最靠得住的
颜之推认为,一个人要在社会上立足,只有把书读好是最靠得住的。
这一点在社会剧变时看得最清楚。颜之推出身于南朝的梁代,梁亡入北齐,北齐亡又入北周,隋代北周又入隋,一生经历了四个朝代。他亲眼看到在“朝事迁革”的时候,许多昔日的权贵子弟顿失父兄荫庇,自己又不学无术,无一技之长,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狼狈不堪。而那些曾经努力读书、肚子里有学问的人,则总可以找到事做,不至于沦为“小人”。
他自己就是一个例子,他因为学问好,所以虽然经历了四个朝代,却都有官做,而且官位清显。
颜之推以自己的亲身见闻告诫子孙说:“自荒乱已来,诸见俘虏。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不晓*者,莫不耕田养马。以此观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这是说,在社会稳定的时候,出身富贵家族的人毫不费力就可以过着优裕的生活,一旦社会变动,家族衰败,就要靠自己了。
一个读书有学问的人总还可以找到立足之所,而一个不读书没有本事的人便只好沦为下层阶级的贫民了。
所以颜之推告诫子孙说:“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
还有一句古话,就是说:“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你就算是留一箱金子给子女,未见得能让子女一辈子生活安逸,因为金子是会花光的,也是可以随时失去的。可是如果你让子女读了书,有了知识,那是永远花不完也不会失去的。
今天也有很多人认为读书并不重要,趁早赚钱才重要,没读多少书却发了大财的人不是有很多吗?
颜之推认为,未经努力读书而获取富贵的例子是有的,但那是极少数的人,一种是运气特别好,一种是天纵英才,不适用于普通人。不努力读书,而想靠侥幸取得富贵,绝大多数都以失败告终:“身死名灭者如牛毛,角立杰出者如芝草。”而踏踏实实靠读书取得名利者,虽然也有失败的,但毕竟不多,成功者的数量远远超过失败者:“苦辛无益者如日蚀,逸乐名利者如秋荼。”
辛辛苦苦读了一辈子书,却一点都没有享受到读书的好处,这样的人毕竟像日蚀一样少,而名利双收、生活安逸的人,却像秋草一样多,为什么大家没有看到这一点呢?
三、告诫子孙说,一个人一辈子都要努力读书、努力学习
读书既然如此重要,颜之推告诫子孙说,一个人一辈子都要努力读书、努力学习。少年读书固然最重要,但万一少年失学,也还是不能自暴自弃。年纪再大,读书总比不读书强。
他先说:“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颜之推以自己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
读书要趁少年时,少年时代和青年时代读的书最容易记得,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的经验。
教育子女读书,一定要抓紧青少年的时光。颜之推说少年时代人“精神专利”,长大以后就变得“思虑散逸”,这是非常准确的,青少年时代读书事半功倍,中年以后读书就事倍功半了。
青少年时代读书非常重要,但万一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好好读书,是不是就应当放弃读书呢?
颜之推说:“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年少时生活坎坷,失去了读书的机会,年纪大了有了机会,还是应该努力学习,不可自暴自弃。颜之推举了很多古人的例子,比如孔子、曾子、荀子、曹操等人,有的是从小到老学而不倦的,有的是开始较晚但终于有成的,然后总结说:“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学习读书是一辈子的事,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真是千真万确的至理名言。
现在常常看到有些人,年少时没有好好读书,成年后虽后悔,却不愿继续努力,觉得已经晚了、来不及了,这其实就是颜氏说的“自弃”。不论什么年纪,只要可能,都可以开始读书,永远不会嫌迟。自己坚持学习,对孩子来说就是一个典范,“学到老”的道理不用多讲,你在做,孩子慢慢就明白了。
《苏秦之楚》文言文阅读3篇(扩展7)
——咏雪文言文阅读答案3篇
咏雪文言文阅读答案1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解释下列加粗词。
①俄而雪骤_______________
②公欣然曰_______________
③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__________
④未若柳絮因风起_______________
2.翻译。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写出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种气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不久,一会儿。②高兴的样子。③相比。④不如,比不上
2.谢太傅寒雪日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讲解诗文。
3.融洽、欢快、轻松等。从“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可以看出来。
《苏秦之楚》文言文阅读3篇(扩展8)
——爱莲说文言文阅读训练 (菁选2篇)
爱莲说文言文阅读训练1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也作“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爱莲说文言文阅读训练2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3分)
(1)出淤泥而不染 而: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反:
(3)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蔽: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译文:
(2)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译文:
9.《爱莲说》中爱菊、爱莲、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
答:
10.阅读《与朱元思书》第二段,概括富春江水的两个特点。(2分)
答:
11.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黑泥),与之俱黑”,而周敦颐则说莲“出淤泥而不染”。围绕“环境与人”的关系,提炼出这两句话各自蕴含的观点。(2分)
《苏秦之楚》文言文阅读3篇(扩展9)
——文言文赏析:《黔之驴》
文言文赏析:《黔之驴》1
原 文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禁不住发怒,用蹄子踢老虎。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口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 文
黔这个地方没有驴子,有个喜好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便把它放置在山下。老虎见到它,一看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就把它当作了神奇的东西。于是隐藏在树林中偷偷地窥探它。老虎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很小心谨慎,不了解它究竟有多大本领。
一天,驴子一声长鸣,老虎大为惊骇,顿时远远地逃跑;认为驴子将要吞噬自己,非常恐惧。然而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子好象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似的;渐渐地习惯了它的叫声,又靠近它前前后后地走动;但老虎始终不敢和驴子搏击。慢慢地,老虎又靠近了驴子,态度更为随便,碰擦闯荡、冲撞冒犯它。
老虎因此而欣喜,盘算此事。心想到:“驴子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驴的喉咙,吃完了它的肉,才离去。
《苏秦之楚》文言文阅读3篇(扩展10)
——精卫填海文言文阅读答案
精卫填海文言文阅读答案1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山海经·北山经》)
[注释]文首:花脑袋。 喙(huì):鸟嘴。 自?(jiào):自己称呼自己。 堙(yín):填塞。
1、解释下列词语
状:_____赤足:_____
溺:_____为:_____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大意。
3、这个故事,与“夸父逐日”一样,具有浓重的悲剧色彩,但两个故事中人物的共同精神是什么?
4、你如何理解人死化鸟填海的做法?
5、“精卫”在传说中,还有很多别名,请你猜猜这些别名的各自含义是什么?
①誓鸟:
②冤禽:
③志鸟:
参考答案:
6、1)形状、红、淹死
2)写少女变鸟决心填海的故事。
3)个体生命的结束,并不是奋斗的结束。
4)人死化鸟,只是一种幻想,但故事所表现出来的死而不屈的精神,却永远激励后人。
5)“誓鸟”表现其不达目的永不罢休的精神;“冤禽”表现其死十分冤屈,令人同情;“志鸟”,是说它志向宏伟,意志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