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学反思1 苏轼一直以来都是我很喜欢的一位历史人物,之所以喜欢他,是因为他的两首词,一首是《定风波》,一首是《望江南·超然台作》。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笑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赤壁赋》教学反思3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赤壁赋》教学反思1
苏轼一直以来都是我很喜欢的一位历史人物,之所以喜欢他,是因为他的两首词,一首是《定风波》,一首是《望江南·超然台作》。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笑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望江南·超然台作》
《赤壁赋》是苏轼被贬黄州的作品,黄州成就了苏轼文学的顶峰。苏轼曾经在在他的诗中提到,“问汝*生功业,黄州潮州儋州”。《赤壁赋》是汉代文赋的代表,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曾指出“《诗》有六义,其二曰赋。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所以这篇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音韵感很强。在我看来,这样的文章其实不需要过多的讲解,让学生背就行,在反复地背诵中,其中的很多道理自然而然就能够懂。说实话,这篇文章自己在讲前几遍的时候,并不是特别懂,尤其是主客问答的部分,现在比之前理解的深了那么一点吧。
本节课设计的思路,主要有四个方面,“赏文本”、“析文言”、“悟文理”、“体文情”。“赏文本”角度,主要是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介绍这篇文章,让学生熟悉这种文体。“析文言”主要是讲解文章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这一部分其实可以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自学。“悟文理”从主客问答的角度,来看待苏轼的自我开导。“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客悲的焦点,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就是“物是永恒的,但人生是短暂”的,苏轼用“水与月”的变与不变,来进行开导。当客提出“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时,苏轼就提出了要享受当下。“体文情”主要看苏轼在儒佛道三家思想影响之下,所体现出来的那种旷达乐观。
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比较清晰,也完成了自己既定的教学目标,PPT做的也很漂亮。对于主客问答中文理的讲解自己很满意,起码自己懂了,讲解的也比较清晰。但是,课程还是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比如,这是一堂课,而不是一场报告,应该注意让学生有参与感,让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能够思考。但是自己的课,自己说的太多,课件上的东西太多,变成了自己读课件,这样就容易使自己受制于课件,而缺乏自己的讲解和灵活性。另外,这个假期,自己已经讲了六篇课文,但是自己一篇也没有听,我想主要的原因是自己不敢听,觉得有很多错误。我想,诚实地面对自己,才能够有所进步有所收获。
《赤壁赋》教学反思2
高一的学生正是培养习惯和打地基的最佳时期,所以老师一定要在抓基础上落实好。再有对文言基础知识点的落实。对于文言文教学一方面要注重文,但是基于文言文的特殊性,就要注意对言的处理,只有言的内容落实好了,文言文教学才能水到渠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言的梳理上我用了三个课时,这样在第四个课时理解全文时学生才会事半功倍。
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教师才真正起到了主导作用。(叶圣陶)在高效课程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教师更要注意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成为体验者; 教师积极引导,让学生成为发现者;教师精心组织,让学生成为探索者;教师巧妙设计,让学生成为创造者;教师灵活调控,让学生成为反思者。课堂上用加分来刺激学生积极思考,回顾前面学习过的两篇文言文《劝学》《师说》中的文言现象,踊跃发言,这一点收效很好,学生不但学会举一反三,还学会了积累整理相关知识点。
《赤壁赋》教学反思3
我自己比较喜欢苏轼,也看过一些苏轼的作品和关于他的介绍评论文章,欣赏他的旷达人生,儒道佛三家思想融合起来,让我更能坚强的面对困难。我想让学生学这篇课文也有许多收获,所以做了很多准备。
这一课上完,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自学阶段的基础文言现象很多同学没有整理全,只有三分之一的好学生能掌握。这要靠检测巩固,还得是反复训练。
二、诵读遍数不够,学生只满足会读课文。韩博士要求读六遍课文,学生达不到。即使读也只是为默写,只读不思。
三、苏轼思想本来就是难点,学生对三、四段内容理解不到位。主客问答,苏子思想矛盾的变化,天地万物的辨证关系,苏轼是如何解脱的这些问题学生不好把握。
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还不够,所以在学完之后,从大师身上没学到多少精神。
从我自身谈起也有不足之处,我还是放不开手对学生估计高,所以有些失望;引导不到位,学生讨论不出来,有时直接自己讲,学生被动接受。
这节课的收获:写作素材的积累,参看高考优秀作文,引用苏轼的例子,从不同角度论述,一事多用,灵活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