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家宝缝纫机散文1 说缝纫机*了母亲和姐姐,那是场面话。其实,现在想想,买缝纫机最开心、收益最大的也许根本不是母亲,而是我——13岁正处于贪玩好奇年龄,没有正经买来的玩具;从她进门那天起,一直是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传家宝缝纫机散文五篇(范例推荐),供大家参考。
传家宝缝纫机散文1
说缝纫机*了母亲和姐姐,那是场面话。其实,现在想想,买缝纫机最开心、收益最大的也许根本不是母亲,而是我——13岁正处于贪玩好奇年龄,没有正经买来的玩具;从她进门那天起,一直是我的心爱之物,随即成了我最好的玩具。她是我家的第一台机器,还那么大!故然,只要闲着,我就赶快上去蹬崴两下过过瘾。在当年那蛮荒闭塞的眼界里,缝纫机周身一切都显得那么完美漂亮,好玩极了。特别是电镀部分锃光瓦亮。光是看着它就高兴,好像那快乐是顺着目光直接流到心里。尤其头些日子,有机会就靠过去围着她转悠,看过来望过去、瞅瞅这摸摸那。特别是小巧精美的梭子,玲珑剔透特别好玩;还有精美的机针、压脚、商标牌、弹簧夹、摆动臂,都叫我爱不释手;我还喜欢倒线绕线,可以取下梭子尽兴地欣赏把玩,双脚发力倒线、两手休息,悠然地看着两个线辊飞速旋转、紧张忙碌得不可开交,像两个玩具,煞是有趣。
缝纫机台板同样令我喜爱,珠光宝气、好看又好用。长这么大可是从没见过这么光亮的塑面台板;脸贴上去,还凉津津的,是暖心的凉而爽;凑近细瞅、溜光水滑,什么材料这么漂亮?特别是,不用时还可把机头折叠沉进机箱,把台板变成一个桌面,太妙了,太有创意了。每天放学以后,干完家务杂事、自留地或菜园农活,总愿意在缝纫机台板上写作业;虽然背光阴暗,明明有三屉厨和小饭桌,偏要在缝纫机台板上写,就因为喜欢;写一会瞅瞅这摸摸那、左看右看看不够,写着作业心里喜滋滋的;兴致高了,写作业也不觉得乏味;有缝纫机陪伴,枯燥的学*游戏似的意趣横生、有滋有味。
其实,此前是见过缝纫机的,村里已有一台私人的。但那毕竟不是自己的,况且从来没捞着碰过、摩挲;只是垂涎三尺地行过注目礼、远远地看人家用,心里那份好奇与艳羡甭提了。现在,自家有了,有机会就想去摸摸,只要母亲、姐姐不用,我就上机蹬瞪。那时的我们,可不像现在的孩子、什么都见过!我的双眼空空的、里面没有什么东西,饥渴得像两个低三下四身份卑微的“乞丐”,看见什么都喜欢!
等到手练熟了,就急于“跑”东西,我可用她缝东西了。念大学和就业后,做了数不清的鞋垫、坐垫、其他用品,还有床边垫。本来这些都是妈或姐做,但我为了练手、过瘾,偏偏自己办。后来我手修成“正果”了,其实缝得比姐姐、妈妈还强。妈和姐可夸我手儿好了!鞋垫基料是妈妈以浆糊裱糊的纸板破布“阙子”,外表包上破布缝成。就业后,住宿舍时大家经常穿着脏污的工作服坐床边闲聊,为保持床单褥子清洁,我专门跑了个床沿垫布;没有新好布料,就把废弃的旧床单剪下一截,转圈缝包边,在布面上缝出三个隶体空心大“您请坐”。
但是,等过了“保鲜期”以后,就忘了似的不再碰机器,稀罕够了。用她时才想起来。
传家宝缝纫机散文2
以后,逐渐地,各县市区都有了自己的专业服装厂,既可去量身订做,亦可买现成的衣裳。他们的成品衣服摆上了各大百货商场的柜台、货架。自此,城乡人民的服装,才逐步走上正轨的流水线、工业化大生产。将人们的穿戴水*一下子提高几个档次,带来质的飞越。
这才几年?仿佛就在昨天!从千百年来手工缝纫,到缝纫机、机械化大生产的划时代进步,竟然一步穿越!真是巨人的步伐啊!
现在,社会迅猛发展,生活水*大大提高,有条件吃好穿好、穿戴更讲究了。别说自己做衣服,费事受累还不一定做到好处;就算能做也不做了!到商店、市场什么样的衣服没有?各样质料、做工、花色、款式应有尽有,要啥有啥、挑着样买;有钱了,谁不想轻松一下、享受优质舒适高雅的生活?有现成的衣服可买,又做得漂亮,谁还自己辛辛苦苦做衣服?
现在,缝纫机在农家,也几乎淘汰了;使用的人很少,也就是个别人家。更不用说城市。家用缝纫机的逐渐边缘化,从反面体现了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生活的提高、物质的富裕。她是与那个特定时代相伴的产物。像60岁就退休一样,让位给后来者、新生代。
缝纫机的面世,对城乡家庭妇女而言,简直称得上是一次革命,一次服饰穿戴、生活的革命。一个巨大进步。用机器缝衣服,使广大妇女大大减轻了繁重的缝缝补补、家务劳动强度,节省了时间体力,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纵向看,有了缝纫机,才渐次有了缝纫组、服装厂。如果没有她,我们至今也穿不上像样的衣服。这对所有人,对整个民族、国家、世界,都是不可小视的大事情。甚至可以说,是缝纫机改变了人们的容颜、一部分外在形象,美化了人类,妆饰了世界;是她开辟了人类的一种新生活,奠定了一个穿着、服装新时代,让城乡人民的生活上了一层新台阶!
传家宝缝纫机散文3
初秋一过,父亲今年就七十有一了。对于一个古稀之人,虽满头白发,皱纹*添,但精神矍铄,身体康健,用父亲的话讲:还经得住事!
小时候,父亲家里姊妹弟兄多,在五岁时,因患病引起眼痛,爷爷奶奶靠为人缝制衣服养家糊口,迫于生计,父亲眼痛的病情并没引起他们的重视,错过了及时送去医治的时机,最终造成右眼球坏死萎缩,落下了终身的残疾。小学还没毕业就缀学在家,做了爷爷的关门弟子,也算是子承父业。虽父亲文化低浅,但聪明好学,吃苦耐劳,身残志坚,在18岁那年就完全接手了爷爷的缝纫店,真正开始了裁缝这个行业的营生。
父亲凭借娴熟的裁缝手艺,得到了大家的口碑相传,一年多光景时间,小店的生意日渐的兴隆起来,“刘裁缝”在小镇上也是小有名气。一把尺子、一个熨斗、一把剪刀、一盒划粉和一台脚踏式上海飞人牌缝纫机就是父亲当年营生的写照。
计划经济年代,人们都是凭票供应买布找裁缝做衣服。那时的父亲,为赶制衣裤,常常“哒哒哒”的在缝纫机上挑灯夜战,似乎总有使不完的劲。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贸易自由,商品交易灵活,人们的需求更加多元化。父亲的裁缝店渐渐门庭冷落,几个拜于父亲门下的徒弟也都各自改行干起了其他的营生。来做衣服的人一天比一天少了,父亲经常沉默不语,落寞的神情也许只有那台陪伴了父亲太多岁月殊荣的老旧缝纫机最能明白和了解他的心境。记得那时,给缝纫机加油、擦整是父亲最乐此不疲的事,一台老旧的缝纫机也因此而变得异常的光亮。
物是人非事事休,缝纫店艰难的维持到2000年,父亲索性关掉了经营了大半辈子的裁缝店,时时都在哀叹自己老不中用了。其实我知道父亲的叹息声中,更多的是包含了做为一个手艺人,儿女们都没有跟他从事裁缝这个行业的无奈。
一次,一位邻居大婆到父亲那里,诉苦说,自家的缝纫机长久没用转不动了,要缝补点什么也不方便,想请父亲过去帮忙看看。说到缝纫机,父亲眼前一亮,二话没说,到工具箱里拿上扳手、螺丝刀就跟大婆去了她家。下午父亲回到家时,不经意间,我看到他脸上洋溢起了久违的笑容。
一连好些天,父亲到商店买回来好多钳工才用的工器具,开始倒腾起他的`缝纫机来,而且还拆起了他的“心肝宝贝”。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才明白,原来父亲是在凭借多年对缝纫机操作使用经验,自学维修缝纫机。一张已经泛黄的缝纫机结构零件图,也不知啥时候父亲一直保管着,还用透明胶带进行了粘贴。不停的对比,不断的研究,那台老旧的缝纫机是拆了又装,装了又拆,蹲在缝纫机机架上一埋头就是一整天,银发下闪耀着汗珠,真有点老当益壮的气派。
功夫不负有心人,上门找父亲维修缝纫机的人多了起来。因为在那个“三转一响”的年代,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缝纫机这个物件,而经历过那个年代过来的人也都或多或少会点缝纫方面的手艺。虽时过境迁,但好多家里也没舍得把缝纫机扔掉,也算是留给那个不可磨灭的时代烙印过来的人心存的一点念想,现在偶尔用用它,也能给生活带来便利。但因长久不使用,很多的缝纫机都不能正常使用了,要找人修理也没有像维修家电那样好找的修理师傅。
经过半年的维修经验积累和实战演练,一天,在饭桌上,父亲说要走街串巷去专门维修缝纫机。母亲、妹妹和我都极力反对,毕竟60多岁的人了,而且父亲也有养老保险金,外面日晒雨淋、餐风露宿的,身处异地,万一有一个什么三长两短,怎么办?父亲说他身体硬朗不碍事,不光可以为需要的人上门服务,而且还可以到处去走走、看看,就当是锻炼身体!
劝阻无用,一向固执的父亲这次是铁了心一样的要坚持去做这个事,我们仨也奈何不过他。直到当我看到父亲吃力的拉着那个自制的、装满了各类零配件、重达三、四十斤的铁皮工具箱出门时,我才终于明白,父亲这那是去锻炼身体!这分明是老父亲难以割舍的缝纫机情结啊!
由于收费低廉,父亲的缝纫机维修又是绝对的上门服务,大家遇到缝纫机方面的故障都喜欢让父亲看看,每次看到缝纫机修好后,那熟悉的“哒哒哒”的缝纫机的转响,是父亲最感到欣慰而有成就感的一件事。老式脚踏缝纫机的维修父亲可以说是轻车熟路了,渐渐的,电动式缝纫机开始多了起来,为满足大家的维修需求,父亲就买来一台旧的电动缝纫机,开始了对“新生物件”的熟悉。由于电动缝纫机的零件更加的微小精细,本就患有眼疾的父亲就买来放大镜进行揣摩、研究、查找和学习。最终,父亲秉承着“万变不离其宗”的想法,又“啃”下了电动缝纫机维修的这块硬骨头。
父亲从63岁到今年71岁,风里来雨里去,八年的缝纫机维修岁月就这样匆匆而过。川南的多个城市乡村、大街小巷、乡舍农家都留下了父亲的身影,连乐山马边、云南昭通等少数民族地区也印下了父亲深深的足迹。记得父亲有一次回家,很荣耀的跟我们说到,他在宜宾的一个小县城里为人修缝纫机时,一个胸前挂着照相机的人为他拍了照片录了像,说是新闻记者,要记录下老手艺人的影像。遗憾的是,他当时由于满手的油腻,没来得及看看自己上不上镜。
随着父亲年岁的增大,我们也无数次地劝他放弃外出去维修缝纫机,可每每此时,父亲总是笑呵呵的说道:我还经得住事!再干几年,八十岁了就“退休”!
“想想您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您地双手,我摸到了艰辛……不知不觉您鬓角露了白发,不声不响您眼角上添了皱纹,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生活的苦涩有三分,您却吃了十分,这辈子做你的儿女,我没有做够,央求您呀下辈子,还做我的父亲……”对面楼窗里隐隐传来的一曲《父亲》,使我幡然顿悟,作为一个残疾人,父亲的坚强和不服输的品格是留给我们做儿女最宝贵的财富,作为一个一辈子做裁缝的手艺人,老父亲是有一种怎样浸入骨子里的缝纫机情怀啊!
当又一次听到父亲在收拾行李和整理配件的声响,当再一次看到父亲拉着那个沉重的手拉车出发的背影,忍不住,我也潸然泪下……
传家宝缝纫机散文4
姥姥的屋里,摆放着一台陈旧的缝纫机。虽然缝纫机黄色的面板已经有几处破损,面板下部铁的支架和轮子的油漆也脱落了,但是,缝纫机的机身还完好无损,黝黑发亮的机身,上面还有着许许多多的金色图案。这台旧缝纫机可是姥姥的宝贝,她经常给缝纫机擦擦灰尘、打打机油。
听姥姥说,这台缝纫机可是有历史了,在姥姥家都三十多年了。上个世纪80年代的农村还很落后,有一台缝纫机算是一件很奢侈的事,而且当时的农村缝纫机并没有普及,所以,在一般商店很难买到。那时候,姥爷常年在东北做工,攒了好长时间的钱,从东北花了一百五十多元买了一台标准牌的缝纫机,邮寄回山东。一百五十多元,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都快赶上姥爷半年的工钱了。
那个年代,在农村买到现成的衣服很困难的,于是,姥姥经常买布料自己给家人做衣服。妈妈说那时候家里有了缝纫机,她是最开心的,以前穿的衣服都是用针线缝的,做的衣服的款式比较单一,有了缝纫机的帮助,做出来的衣服既漂亮又结实。每当妈妈穿着姥姥做的新衣服,周围的小朋友都非常羡慕她,妈妈总是十分自豪的说:“这是我妈妈用缝纫机做的衣服。”
姥姥用缝纫机做的衣服在他们村里出了名,姥姥又是个热心肠,请姥姥做衣服的特别多,经常有人上门拜托做衣服,姥姥再忙再累也没有推脱过,尤其春节,请姥姥给做新衣裳就更多了。于是,姥姥便常常在白天忙活春节要准备的东西,夜深人静时,便用缝纫机做衣服。她总是灵巧的将一大块块布料剪成各种形状的布块,用缝纫机做成一套套漂亮的衣服。
如今,生活好了,都穿买的衣服了,姥姥很少做衣服了,但这台老缝纫机还在发光发热呢!“噔噔噔……”姥姥在做什么了,是在给我做鞋垫呢,用棉布做的鞋垫透气性好,特别能“治疗”我这个大汗脚。看着姥姥脚踏着踏板有节奏的运行 “老古董”缝纫机,那“噔噔噔”声仿佛在讲述它的一个个“丰功伟绩”。
传家宝缝纫机散文5
每个家庭都有个“传家宝”,我家也不例外。它可是个“老古董”呢!它就是那个奶奶用了四十多年的缝纫机。它是奶奶的嫁妆,跟着它大半辈子,奶奶把它当做一个亲人。
奶奶以前在纺织厂工作,对缝纫机了如指掌。到现在,缝缝补补的事也不在话下。家里的衣服破了,裤脚太长了,都用不着去店里修补,交给奶奶就行了。奶奶踩着缝纫机,三下五除二就搞定了,又省钱又省事。
我是奶奶的“常客”,因为我的衣裤需要修补的最多。一次,学校发校服,不知怎么搞的,我的那套特别大,尤其是裤子。肥得能装下两只水桶,裤脚直垂到地面,走起路来一不小心就会踩着。裤腰也松极了,总是往下跑,这裤子根本没法穿。我正郁闷着,奶奶笑着说:“这裤子怎么穿?我来帮你改一改。”
奶奶走进了她的缝纫机。灯下,那太虽老旧但被擦得干干净净的缝纫机散发着淡淡的光泽。虽然是“老古董”,但它在主人的精心呵护下并没有“苍老”的痕迹。
奶奶右脚踩着踏板,右手转动滚轮。缝纫机发出“咔嚓咔嚓”的声音,仿佛为它的主人献上一首欢乐的乐曲。奶奶把宽大的裤管一边向里折进去,用手压住一端,一边踩着踏板,一边将裤子拉向自己,一会儿的功夫,裤管小了一寸;奶奶又将裤脚向里翻进去五厘米,用左手按紧,放在缝纫机上,随着“咔嚓咔嚓”的响声,裤子也变短了;奶奶最后把裤腰带拆下,穿上一根皮筋,伴着“咔嚓咔嚓”的声音,裤腰也变小了。不过二十分钟,一件合身的裤子闪亮登场……
灯光下,奶奶的白发反射出道道银光,额头上的皱纹也一条条被放大。可是我却觉得她未老去,依旧那么年轻,那么能干。身旁的缝纫机也仿佛依旧是四十年前那崭新的模样。他们如同一对亲密的老友,一起生活,相互陪伴。
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一直被保留下来的东西,是那样珍贵,那样独一无二。因为人们对它倾注了自己的感情,如同奶奶的那台“古董”缝纫机。
推荐访问:传家宝 缝纫机 散文 传家宝缝纫机散文五篇 传家宝缝纫机散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