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诚明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特需硕士项目单位什么意思7篇

特需硕士项目单位什么意思7篇

时间:2022-08-31 20:10: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特需硕士项目单位什么意思7篇特需硕士项目单位什么意思 广东金融学院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规划 一、单位简介及总体建设目标(一) 广东金融学院简介广东金融学院是一所以金融学科为龙头,以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特需硕士项目单位什么意思7篇,供大家参考。

特需硕士项目单位什么意思7篇

篇一:特需硕士项目单位什么意思

金融学院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规划

 一、 单位简介及总体建设目标 (一)

 广东金融学院简介 广东金融学院是一所以金融学科为龙头, 以经、 管学科为主体, 涵盖经、 管、 法、 文、理、 工等六个学科门类, 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

 其前身是创建于1950 年的中国人民银行华南分区银行学校, 1985 年升格为广州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2004 年5 月, 经教育部批准, 在广州金融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 建立广东金融学院。

 学院目前设有 14 个教学系、 部, 1 个继续教育学院, 全日制普通在校生 1.48 万。

 近几年来, 在教育部、 广东省委和省政府、 省教育厅的领导和支持下, 广东金融学院抓住省部共建的历史契机, 充分利用广东加快发展高等教育的机遇, 竭力发挥学院办学特色与优势, 以“以人为本、 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的办学宗旨, 以建设高水平金融学科院校为目标,坚持“教学为本、 特色兴校、 质量强校和科学发展”的办学理念, 走高起点、 跨越式、 可持续发展的办学道路, 在师资队伍建设、 学科建设、 科学研究水平提高、 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取得了不菲绩效。

 我院目前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办学条件、 办学规模、 办学优势, 积累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和社会知名度, 在广东省以及华南地区乃至全国同类院校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1. 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学院紧紧围绕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 充分发挥学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上的特色与优势, 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在建设一支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基础上, 着重提升教师队伍的研究水平和发展潜力, 为学院申报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建设准备人才基础。

 2001 年以来, 学校坚持“人才立校”的战略, 通过“外引”和“ 内培”, 引进了和培养了一批高水平教授和有发展潜力的博士, 建立起了符合学院学科发展的师资队伍结构。

 全学院现有教职工近千人, 其中专职教师 700 人。

 其中具有正高职称的教师 59 人, 副高职称教师176 人, 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占全部专职教师比例 34%; 博士 64 人、 博士生 51 人, 两者占专职教师比例 16.4%; 获得硕士以上学位者占比例超过 83%, 部分学科专职教师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位。

 “双师型”专任教师 112 人, 主讲教师符合岗位资格的比例超过 90%。

 另外, 学院还聘一批校外知名学者和金融界的专家担任兼职教授或者客座教授。

 2. 学科建设成绩斐然 我院根据学科建设思路, 以“大金融”理念引领学科建设, 结合办学特色和学科基础, 加大学科建设的投入力度, 促进了学科结构的合理化, 形成了以金融学(含保险)

 为龙头, 以经济学、 管理学科为主体, 涵盖经、 管、 法、 文、 理、 工等多学科交融渗透、 协调发展并具有一定特色和优势的学科建设布局。

 2004 年以来, 学科建设取得了很大突破。

 其中, 应用经济学学科属下的二级学科金融学(含保险)

 被评为广东省扶持学科, 劳动经济学、 国际贸易学等在我省乃至华南地区同类高校中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保险学、 工商管理学、 劳动经济学等 8 个学科被学院列为学院重点建设和扶持学科。

 作为学科建设平台的教学系部和研究机构以及其他教学辅助机构得到了快速发展。

 学院现设 14 个教学系(部)

 、 1 个继续教育学院、 12 个研究所和研究中心, 作为学科建设的机构承托。

 学院拥有广州市科普教育基地、 华南地区收藏最为丰富的广州货币金融博物馆。

 货币博物馆现有藏品 3.5 万枚, 是学院学生实践教学的实习基地, 也是兄弟院校货币文化交流基地和银行反假币的培训基地; 金融学科实验教学中心于 2005 年被评为广东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还有模拟银行、 财务会计实验室、 保险实训室和模拟证券营业部等专业实验室,承担着我院教师科研、 学生实习和广东省其他院校同学科学生实习交流基地的任务; 中国金

 融转型与发展研究中心已经在全国金融学术圈和实业界产生较大的影响, 华南金融研究所和其他各学科的研究机构, 在校内外积聚了一批优秀科研人才, 形成了具有一定实力的研究团队, 为学科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研究基础。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 已经进入国内三大核心期刊目录, 在国内金融学术研究领域产生了较为显著的影响, 已经成为学院学科建设的重要依托力量。

 3. 科学研究水平快速提升 我院加大科研投入力度, 采取一系列激励措施促进科研整体实力的快速提升。

 学院承担的国家级、 省部级课题立项以及具有重大经济社会效益的项目数量呈快速增长的态势, 其中, 获得国家社科基金 3 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 项(应急项目 1 项)

 , 围绕国家级研究项目形成的高质量的研究成果的社会效益已经显现。

 近 4 年来, 学院教师在《经济研究》 、《中国工业经济》 、 《金融研究》 、 《新华文摘》 等国家级权威期刊级其他期刊上发表论文 1800余篇, 出版著作教材 20 多部。

 升格为本科院校以来, 全院获得国家及省厅以上级别科研奖励 20 余项。

 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

 升本以来, 我院成功举办了“中国金融转型与发展论坛”两届、 “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与金融稳定”、 “中国保险教育论坛”、 “中法保险协会第九期研讨会”等等全国性学术研讨会, 在学界和业界产生了良好影响。

 我院是英国剑桥大学“商务管理”专科专业在中国大陆的主考院校之一; 美国信诺保险公司在中国华南地区惟一的 LOMA考试中心设在我院;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立理工学院、 美国格雷港学院等国外高校与我院建立了教育合作关系。

 基于我院在金融系统的影响力, 多家外资保险机构在我院设立了专项奖学金。

 4. 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学院现有广州和肇庆两个校区, 占地面积 998 亩。

 校舍总建筑面积 31.6 万平方米,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 5834 万元。

 图书藏书 125 万册, 其中纸质图书 110 万册, 电子图书 15万册。

 拥有中国知网、 中国经济信息网、 中国金融研究网、 中国投资数据库等中外文全文数据库数, 为我院以及全省其他高校的学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资源保障。

 5. 人才培养质量较高 学院毕业生被誉为“好用、 实用、 耐用”人才, 社会对我院毕业生评价抽样调查满意率每年都在 95%以上。

 广大社会学子踊跃报读我院, 2008 年招生录取成为全省高校中的热门。

 (二)

 广东金融学院总体建设目标 我院 2008-2020 年的总体建设目标是, 在做好新增学士学位授权学科工作、 完善与优化我院学位授权学科, 并由此形成基础学科、 主干学科、 支撑学科、 新兴交叉学科互生共荣的、结构合理、 特色鲜明、 优势明显的学科架构的基础上, 围绕我院“申硕”和建设有特色、 高水平科研辅助教学型本科院校的战略目标, 把学院建设成为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财经类本科院校。

 具体指标体系可分解为, 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学队伍与科研团队; 成就几位在本学科领域内具有竞争力的学术带头人和教学名师; 要有包括 3-6 个研究方向在内的 1-2 个学科的整体水平和科研能力在国内达到先进行列, 并以此为基础, 到 2020 年建成 3-5 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或者重点扶持学科; 在获取新增列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规划立项的基础上, 通过若干年的努力, 力争申报成功应用经济学、 工商管理等 2-3 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 并在此基础上扩大硕士授权学科规模, 由此推动我院办学层次登上研究生教育的新台阶。

 二、 申请新增学位授予单位的必要性和特殊性分析 (一)

 申请新增学位授予单位的必要性分析 1. 新增列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是广东经济与金融发展的需要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改革开放 30 年来, 尽管我省经济与金融得到快速发展,目 前多项经济社会总量指标都位居全国首位, 但是广东金融业“ 大而不强” 问题相当

 突出, 我省金融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和 GDP 的比重来说, 还有较大的提高空间,广州、 深圳作为区域金融中心地位的辐射效应以及聚集效应还有待加强。

 因此, 金融对于我省经济发展的功能有待进一步发挥。

 鉴于上述情况, 我省作为全国的金融大省,一方面具备了 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产业的良好条件, 另一方面又面临着重要的必须实现的历史转折。

 为此, 省委、 省政府在 2007 年金融工作会议上, 对于我省今后一段时期金融改革发展的总体目 标思路以及新时期金融工作任务进行了 部署, 提出了 “大力发展金融产业, 建设金融强省” 的中心任务, 并确定了 金融强省“三步走” 的奋斗目 标。

 广东金融强省战略的有序推进, 无论金融业开放程度的加深, 还是金融机构竞争力的提高, 无论是金融产业地位的提升, 还是区域金融中心地位的强化, 都不可能是自 发实现的, 都需要大量的掌握现代金融知识与金融业务操作和具有现代商业管理的高层次人才, 这需要金融教育来推动。

 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不是仅通过本科层教育次就可以胜任的, 更加需要研究生教育。

 《广东省人才“ 十一· 五” 规划》 明确指出我省“高等教育综合实力不强, 高质量、 高水平大学不多, 培养高层次人才能力不足” ,其中就涵盖了 我省高校的硕士生教育水平有待提升这一内涵。

 目 前, 我省拥有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的全国 287 个授权单位中的 4 个, 即暨南大学、 中山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 拥有工商管理学科全国 230 个席位中的 5 个, 中山大学、 暨南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而其他高校, 如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商学院所等几所院校也仅拥有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学科的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资格, 尽管近年来硕士层次招生规模连年扩大, 但依然不能适应我省金融服务业发展对于金融高层人才培养的需要。

 因此, 新增广东省属地方院校为硕士授予单位, 发展包含金融学( 含保险)

 等在内的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的硕士生教育, 并围绕金融业发展发展符合我省服务产业结构升级的与金融服务业紧密相联的工商管理等一级学科的硕士生教育, 对于培养高素质的金融经济与管理类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更好地满足广东经济结构调整和金融强省战略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扩大广东省金融和管理类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 是十分急迫的任务。

 2. 新增硕士授予单位是广东学位授权体系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可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广东省硕士学位授权体系, 优化学科点布局。

 截止 2007 年底, 广东省具有硕士授予单位 28 个(含中科院系统, 不含军队院校, 下同)

 , 其中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点个数排在陕西、 四川等西部省份之后。

 表明我省学位授权单位数量和硕士生教育的规模、 结构与其经济领先地位不协调, 与其他教育强省(市)

 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 与《关于做好新增博士、 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工作的指导意见》 中所提出的“各省(自治区、 直辖市)

 立项规划建设新增授予单位要坚持学科结构、 学科水平与本省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相统一的原则” 不相一致, 难以培养其经济增长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 不得不每年从兄弟省份引进大量的相关专业人才。

 因此, 新增硕士授予单位及相关学科授权点,有利于完善我省学位授权体系, 是实现“教育强省” 的基础和保障。

 (二)

 广东金融学院申请新增学位授予单位的特殊性分析 1. 广东金融学院具备了申请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基本条件 广东金融学院经过多年本科建制建设, 发展势头良好, 已经形成了以金融(含保险)

 为龙头、 以经济学与管理学为主干、 涵盖经、 管、 法、 文、 理、 工等学科门类的结构合理、 互相支撑的学科布局, 这种学科布局与广东提升产业结构、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结构相吻合, 已经表现出其一定特色和优势。

 我院拥有一支教授和博士比例居全国同类高校前列、 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

 在前期两轮人才引聘过程中所引进的教授中, 大多来自综合院校, 多数在原单位具有硕士导师资格。

 目前, 我院还有超过 10 名教授被其他综合院校聘为硕士生导师; 另外, 我院通过与广东社会科学院以及暨南大学联合办研究生教育,

 培养了 35 名硕士生导师。

 这一方面为我院申报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规划准备了具有硕士生导师资格的人才基础; 另一方面在研究生教育与管理方面, 为我院还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我院已建设拥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的金融学科实验教学中心; 拥有已在全国影响凸显的中国金融转型与发展研究中心; 拥有实力雄厚独立建制的华南金融研究所及其他学科研究机构; 拥有省级货币金融学博物馆、 图书馆及其他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办学实力。

 就学科基础而言, 我院金融学科已经被列为省级扶持学科, 另有劳动经济学、 保险学、 会计学等 8 个学科被列为校级重点或者扶持学科。

 总体而言, 我院已经初步具备了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基本条件。

 因此, 如果批准广东金融学院新增硕士授权单位建设规划, 就可以充分发挥我院经、 管等学科的相对优势、 区位优势和集群优势, 更好地满足我省金融强省战略的有序推进对高素质金融人才的迫切需要。

 2. 广东金融学院申请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规划, 具有时代赋予的机遇 为了贯彻落实省委、 省政府提出的发展金融产业、 建设金融强省的战略, 我省首次启动制订金融业‘十一五’ 发展规划, 并且列入了全省‘十一五’ 重点专项规划。

 金融业‘十一五’ 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 是实现从金融大省向金融强省根本转变。

 而实现这一目标, 关键在于掌握现代金融知识的高层次人才。

 《广东人...

篇二:特需硕士项目单位什么意思

技术师范大学与

 定向单位 关于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的协议书

  定向培养硕士研究生,是国家研究生招生的组成部分。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定向培养生须在招生录取前通过合同形式明确有关的培养事项及研究生毕业后工作单位。本协议以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为甲方,培养学院(所)为乙方,定向单位

  为丙方,考生

 为丁方,现就有关事项协议如下:

 一、丁方为提高自身的学识和科研水平,更好地为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参加了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其成绩达到我校拟录取标准。甲方拟录取丁方为

  年

  专业定向就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基准学制为

 年。最后录取结果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为准。

 二、甲方和乙方将严格按该专业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及有关规章制度进行教学、培养和管理。丁方学习期满,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并通过考核,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由甲方发放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并授予硕士学位。若只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则仅发放研究生毕业证书。

 三、丁方在乙方学习期间,不转户口、工资关系和人事档案。

 四、丁方的定向培养学费为每学年

  元整,丁方的学费由丙方和丁方协商解决,须于每学年开学初存入丁方的缴费银行卡向甲方缴纳该学年的培养费,未交清学费不得入学。

 五、丁方应努力学习,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如期完成学业。丁方在学习期间如有异常情况发生,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妥善解决。

 本协议一式肆份,由甲、乙、丙、丁四方各持一份,从四方代表签字加盖公章之日起生效并共同严格遵守执行,有效期自

 年 9 月至丁方毕业。

  甲方(盖章):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乙方(盖章):

  丙方(盖章):

  丁方:

 代表签字:

 代表签字:

  签字:

 签字:

 年

 月

  年

 月

 年

 月

 年

  月

篇三:特需硕士项目单位什么意思

PR—2021—01059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湖南省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实施方案》的通知

 湘政办发〔 2021 〕 81 号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湖南省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1 年 12 月 31 日 (此件主动公开)

  湖南省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为推动全省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1〕18 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坚持政府主导、公益性主导、公立医院主导,坚持医防融合、平急结合、中西医并重,强化体系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加强党对公立医院的领导,推动公立医院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运行模式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资源配置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向更加注重人才技术要素,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为健康湖南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强化政府对公立医院发展的领导责任、保障责任、管理责任、监督责任,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强公立医院主体地位,维护公立医院的公益性。

 坚持分类指导。充分考虑各级各类公立医院实际,围绕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目标要求,分级分类明确功能定

 位、具体目标、重点任务,强化工作指导和政策保障。

 坚持因地制宜。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群众需求和改革基础等,制定改革举措、实施路径和发展指标,按属地原则对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进行评价,不搞“一刀切”。

 (三)总体目标。以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为目标,力争通过 5 年努力,在全省建成 30 家省级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示范性医院,率先形成符合我省实际的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和模式,实现省域内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构建有序就医和诊疗新格局。全省公立医院人员支出占业务支出比例、人员薪酬中固定部分占比逐步提高,门诊患者满意度、住院患者满意度和员工满意度持续提升。

 二、重点任务 (一)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1.建设目标。牵头开展国际国内高水平临床研究,解决一批医疗领域“临门一脚”和“卡脖子”问题,推动医学进步,带动全省医疗水平不断提升。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单位医院病例组合指数(CMI)值力争达到 1.8,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医院病例组合指数(CMI)值力争达到 1.5。平均住院日控制在 8 天以内,四级手术占比和技术服务性收入占医疗收入比例力争达到 50%。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达到 5 级及以上。

 2.建设任务。支持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创建国家医学中心,开展国家卫生健康委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高质量发展医院

 试点。围绕精神、肿瘤、心血管病、创伤、神经疾病、儿科、骨科、呼吸、传染病、妇产、老年病等重点专科方向,争取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共建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发挥湖湘中医优势,创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加强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和救援队建设,推进陆空一体医疗转运与救治。

 (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1.建设目标。建成一批省级高水平医院,提升省域诊疗能力,实现大病重病在本省解决。医院病例组合指数(CMI)值力争达到 1.3,平均住院日控制在 8 天以内,四级手术占比力争达到 35%,技术服务性收入占医疗收入比例力争达到40%。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达到 5 级及以上。

 2.建设任务。依托国家级高水平医院的技术人才支持,规划设置若干个省级综合性和传染病、创伤、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等专科区域医疗中心。开展疑难重症等诊疗技术攻关,设立一批省级多学科疑难病诊疗中心,启动一批重大疾病诊疗技术创新项目建设。推进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全省建设 50 个国家级、300 个省级和 1200 个市(县)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 10大中医优势专科,建立规范高效的多学科协作机制。

 (三)地市级公立医院(城市公立医院)建设 1.建设目标。发挥公立医院在城市医疗集团中的牵头作用,每个市州至少建成 1 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城市三级公立医院的医院病例组合指数(CMI)值达到 1.1,平均住院日

 控制在 8 天以内,四级手术占比力争达到 30%,技术服务性收入占医疗收入比例力争达到 35%。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达到4 级及以上。

 2.建设任务。按照网格化布局管理,组建由三级公立医院或代表本行政区域医疗水平的医院牵头,其他若干家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机构等医疗机构为成员的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统筹负责网格内居民预防、治疗、康复、护理、健康促进等一体化、连续性医疗服务。固化地市级定点医院集中收治模式,各市州依托综合实力强的城市三级医院建成市级重大疫情救治中心。加强公共卫生科室标准化建设,强化公立医院公共卫生服务职能,推进医防协同。推进以全科医生为主体、全科专科有效联动、医防有机融合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四)县级公立医院建设 1.建设目标。县级医院综合能力全面提升,县域内就诊率达到 95%左右。医院病例组合指数(CMI)值达到 0.8 左右,平均住院日控制在 7 天以内,三、四级手术占比和技术服务性收入占医疗收入比例力争达到 40%。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达到 4 级以上。全省所有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实现“二甲”全覆盖,50%的县人民医院、35%的县中医院达到三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水平。

 2.建设任务。发挥县级医院在县域医共体中的龙头作用,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带动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

 医疗服务能力。实施“强边”计划,支持湘赣边界等省际边界的县级公立医院建设,打造 5—10 个省际边界地区医疗服务高地。实施“强基”计划,重点建设急诊急救、重症、肿瘤、心脑血管、呼吸、消化、儿科、麻醉、康复、精神心理和感染性疾病等 11 个临床专科和中医特色专科,补齐县级公立医院专科服务能力短板。实施“强链”计划,依托大型公立医院,建设一批县级医院紧缺人才与适宜技术培训推广基地,提升县级医院能力,推进全省医疗服务同质化。加强县级医院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和业务融合,推行终末期肾病等疾病“县治、乡管、村访”和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医防融合等模式,强化县级医院对家庭医生团队的技术支撑,提升签约服务质量。县域内依托 1 家县级医院,完善重症、呼吸、麻醉、感染性疾病等学科建设,建设独立的传染病病区。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组织领导体制和工作推进机制。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长,统筹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坚持由一位政府负责同志统一分管医疗、医保、医药工作,统筹协调“三医”联动改革,强化部门协同,落实工作保障。

 (二)落实投入责任。按规定落实政府对符合区域卫生规划公立医院的投入政策,落实对中医医院和传染病医院、精神病医院、儿童医院、妇幼保健院等专科医院的投入倾斜政策。

 支持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三)强化医疗服务支撑 1.加强临床专科建设。以满足重大疾病临床需求为导向建设临床专科,重点发展重症、肿瘤、心脑血管、呼吸、消化、感染、儿科、麻醉、影像、病理、检验等临床专科和中医优势专科。支持高等院校在“双一流”建设中开展前沿科技创新,建设高水平的临床学科。

 2.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建设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信息化平台,健全覆盖主要专业的省、市、县三级医疗质量管理标准和控制体系。强化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降低重点病种和重点手术死亡率。持续强化医院感染防控管理,提高重大疫情应对能力。加强用药监测与处方点评,提升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3.强化医学技术创新。加强国家级和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实施省科技创新计划,重点开展脑科学、重大疾病发病机理与防治、创新药物和高端医疗器械等方面的研究和成果转化;加快复合手术、微创手术、介入手术、手术机器人等临床治疗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再生医学、精准医学、人工智能辅助医学发展。推动重大疾病中医药防治技术创新,发展中药材精深加工。鼓励商业健康保险参与特需服务,促进医疗新技术进入临床使用。推动医、教、研、产结合,打造医学科技创新应用平台与产业链。

 4.创新医疗服务模式。推进预约诊疗与线上分诊,推行

 “预住院”、日间手术服务。做实责任制整体护理,开展无陪护病房试点,开展延续护理服务。推进建设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五大中心”市、县全覆盖。推广中医综合诊疗模式、多专业一体化诊疗模式、全链条服务模式,实施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开设合理用药咨询或药物治疗管理门诊,开展精准用药服务。

 5. 构建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公立医院在控制单体规模的基础上,采取新设或并购、重组等方式适度建设发展多院区,发生疫情时迅速转换功能。健全中西医结合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机制,提升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能力。发挥军队医院在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和国家生物安全防御中的作用。

 6.强化信息化支撑作用。加强公立医院信息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推进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建设,推进公立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推进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5G)、区块链、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疗服务融合发展。支持智能医疗设备和智能辅助诊疗系统的研发与应用。推进智慧医共体建设,发展远程医疗和互联网诊疗,健全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平台,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推动同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推行“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建立药品追溯制度,探索推行公立医院处方流转。

 (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1.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全面落实国家公立医院人员编制标准,建立动态调整机制。落实公立医院人员招聘、职称评审自主权,稳妥推进三级公立医院自主开展高级职称评审试点。改革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探索实行成果代表作制度,建立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职称评定体系。完善岗位管理制度,进一步优化公立医院医、药、护、技、管人员比例和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提高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占比。公立医院医护比逐步达到 1∶2 左右。

 2.改革薪酬分配制度。落实“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要求,建立健全主要体现岗位职责和知识价值的薪酬体系,落实公立医院内部分配自主权。合理核定和动态调整公立医院薪酬总量,合理确定人员支出占公立医院业务支出的比例,允许公立医院在核定的薪酬总量内自主设立薪酬项目。落实科技创新激励政策,科技成果转化所获收益主要用于对完成、转化该项科技成果作出重要贡献人员的奖励。鼓励推行公立医院主要负责人年薪制。

 3.完善医务人员培养使用政策。健全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推动医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落实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制度,落实“面向社会招收的普通

 高校应届毕业生培训对象培训合格当年在医疗卫生机构就业的,在招聘、派遣、落户等方面,按当年应届毕业生同等对待。对经住培合格的本科学历临床医师,在人员招聘、职称晋升、岗位聘用、薪酬待遇等方面,与临床医学、中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等对待”要求。加强中医药师承教育。加强老年、儿科、重症、传染病等紧缺护理专业护士的培养培训。加强县级医院医务人员培训和向上级医院跟班学习,提升医务人员能力。持续实施高层次卫生人才“225”工程,加大海内外高层次医学人才引进,培养一批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和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人才、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对医疗卫生领域优秀青年人才申报省级人才工程予以适当倾斜。

 4.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建立价格科学确定、动态调整机制,定期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持续优化医疗服务价格结构。完善基本医疗服务价格政府定价和特需服务价格市场调节机制。规范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管理,优化对技术成熟、临床疗效确切的新技术新项目和特需医疗服务项目的审核程序,加快审核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

 5.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推广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改革,推进医疗康复、慢性精神疾病等长期住院按床日付费,门诊特殊慢性病按人头付费。探索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和中医特色的门诊、

 住院按病种付费管理。规范医保协议管理,确保基金及时足额拨付。建立健全综合考核机制,做好国家组织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使用常态化管理工作。探索对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实行总额付费,加强监督考核,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

 (五)提高医院运营管理水平 1.健全医院运营管理体系。加强法制建设,强化公立医院法治保障。落实公立医院总会计师制度。建立完善医院运营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推动医院运营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以大数据方法建立病种组合标准体系,形成疾病严重程度与资源消耗在每一个病组的量化治疗标准、药品标准和耗材标准等,对医院病例组...

篇四:特需硕士项目单位什么意思

14 年张家港卫生事业单位拟录用硕士以上研究生名单 序号 拟录用单位岗位 姓名 性别学历 就读院校 专业 1 市一院 超声科 丁伟英 女 研究生 新疆医科大学 医学影像2 市一院 儿科 卢志涛 男 研究生 中国医科大学 儿科 3 市一院 儿科 辛甜甜 女 研究生 上海交通大学 儿科 4 市一院 儿科 陈露 女 研究生 昆明医科大学 儿科 5 市一院 耳鼻喉科 杨慧珺 女 研究生 暨南大学 耳鼻喉科学 6 市一院 妇产科 李树侠 女 研究生 苏州大学 妇产科学7 市一院 妇产科 陆荣 女 研究生 扬州大学 妇产科学8 市一院 骨科 1 祁连港 男 研究生 苏州大学 骨科 9 市一院 骨科 2 黄群 男 研究生 苏州大学 骨科 10 市一院 骨科 3 张凡 男 研究生 苏州大学 骨科 11 市一院 呼吸内科 纪晓莉 女 研究生 苏州大学 呼吸系病12 市一院 急诊科 杨晓梅 女 研究生 苏州大学 急诊医学13 市一院 康复科 葛玲玲 女 研究生 南京中医药大学 针炙推拿14 市一院 麻醉科 徐振华 男 研究生 苏州大学 麻醉学 15 市一院 麻醉科 王朝辉 男 研究生 皖南医学院 麻醉学 16 市一院 泌尿外科 陈志超 男 研究生 南京医科大学 泌尿外科17 市一院 皮肤科 陆晶 女 研究生 南京中医药大学 皮肤性病学 18 市一院 皮肤科 马骏 男 研究生 江西中医药大学 皮肤性病学 19 市一院 普外科 1 梁庆余 男 研究生 苏州大学 普外科 20 市一院 普外科 1 王率 男 研究生 吉林大学 普外 21 市一院 神经内科 王江波 男 研究生 南京医科大学 神经内科22 市一院 神经外科1 倪海波 男 研究生 苏州大学 神经外科23 市一院 消化内科 任丽华 女 研究生 南京医科大学 消化系病24 市一院 心血管内科 李玲玲 女 研究生 南通大学 心血管内科 25 市一院 心血管内科 王晨琳 女 博士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 心血管内科 26 市一院 胸外科 2 徐辉 男 研究生 南京医科大学 心胸外科27 市一院 血液内科 杨永 男 研究生 苏州 血液内科28 市一院 药剂科 余彬彬 女 研究生 蚌埠医学院 药理学

 序号 拟录用单位岗位 姓名 性别学历 就读院校 专业 29 市一院 影像中心1 曹雷 男 研究生 江苏大学 医学影像30 市一院 肿瘤内科1 蒋健 女 研究生 广西医科大学 放射治疗学 31 市一院 肿瘤内科1 刘培林 男 研究生 苏州 放射治疗学 32 市一院 肿瘤内科2 倪晨 女 研究生 复旦大学 肿瘤内科33 市一院 肿瘤内科2 钱和亚 女 研究生 徐州医学院 肿瘤内科34 中医院 骨科 1 李千千 男 研究生 南京中医药大学 骨伤 35 中医院 肺病科 1 刘美秀 女 研究生 南京中医药大学 呼吸系病36 中医院 五官科 徐健 男 研究生 南通大学 耳鼻喉科学 37 中医院 骨科 2 肖龙 男 研究生 南京医科大学 骨外科 38 中医院 肾内科 2 张慧 女 研究生 中山大学 肾内 39 中医院 肾内科 1 周奕岑 女 研究生 南京中医药大学 肾内 40 中医院 脑病科 黄玲玲 女 研究生 南京医科大学 神经病学41 中医院 药剂科 1 杨艳菁 女 研究生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中药 42 中医院 药剂科 2 陶扬洋 男 研究生 江南大学 西药 43 中医院 外科 1 田君 男 研究生 南京中医药大学 普外科 44 中医院 针炙科 杨梦凡 男 研究生 南京中医药大学 针炙推拿45 中医院 针炙科 施洁 女 研究生 南京中医药大学 针炙推拿46 乐余 临床 蒋胜利 女 研究生 南京中医药大学

 呼吸 47 金港 临床 杨凯 男 研究生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外科学 48 三院 临床 施晓萍 女 研究生 南京中医药大学 脾胃病 49 三院 临床 张春艳 女 研究生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中西医消化 50 三院 临床 蒋丽琴 女 研究生 南京中医药大学 脾胃病

篇五:特需硕士项目单位什么意思

省 2008 —2015 年新增博士硕士 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

  吉林省学位委员会 二○○九年三月二十五日 吉林省学位委员会 二○○九年三月二十五日

  目

 录

 一、吉林省经济社会、高等教育基本情况分析⋯⋯⋯⋯⋯⋯⋯⋯⋯⋯

 1 1

 (一)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需求和发展战略⋯⋯⋯⋯⋯⋯⋯⋯⋯ 1

 (二) 高等教育现有布局、结构⋯⋯⋯⋯⋯⋯⋯⋯⋯⋯⋯⋯⋯⋯ 7

 (三) 学位授权体系建设需求和人才培养需求预测⋯⋯⋯⋯⋯⋯ 9

 二、拟新增学位授予单位及授权学科专业名单⋯⋯⋯⋯⋯⋯⋯⋯⋯⋯

 17

 三、拟新增学位授予单位及其学科专业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分析⋯ 18

 (一) 拟新增学位授予单位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学位授权体

 系发展建设需求的适应性分析⋯⋯⋯⋯⋯⋯⋯⋯⋯⋯⋯⋯ 18

 (一) 拟新增学位授予单位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学位授权体

 系发展建设需求的适应性分析⋯⋯⋯⋯⋯⋯⋯⋯⋯⋯⋯⋯ 18

 (二) 拟新增学位授予单位及其主要学科现有条件和水平分析⋯ 22

 四、建设保障措施⋯⋯⋯⋯⋯⋯⋯⋯⋯⋯⋯⋯⋯⋯⋯⋯⋯⋯⋯⋯⋯⋯

 30

 (一) 政策支持⋯⋯⋯⋯⋯⋯⋯⋯⋯⋯⋯⋯⋯⋯⋯⋯⋯⋯⋯⋯⋯ 30

 (二) 资金投入⋯⋯⋯⋯⋯⋯⋯⋯⋯⋯⋯⋯⋯⋯⋯⋯⋯⋯⋯⋯⋯ 31

 (三) 监督检查⋯⋯⋯⋯⋯⋯⋯⋯⋯⋯⋯⋯⋯⋯⋯⋯⋯⋯⋯⋯⋯ 31

  1

 吉林省 2008~2015 年新增博士、硕士 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 吉林省 2008~2015 年新增博士、硕士 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做好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工作的指导意见》 (学位〔2008〕29号)和《关于做好2008—2015年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工作的通知》(学位〔2008〕30 号)的精神和要求,结合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研究生教育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吉林省2008—2015年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

 一、吉林省经济社会、高等教育基本情况分析 吉林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承担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战略任务。总面积 18.74 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 2%,居全国第 14 位,总人口 2734.21 万人,现设 8 个地级市,1 个自治州;20 个市辖区、20 个县级市、17 个县、3 个自治县,设有长白山保护开发区,有 49 个民族,省会为长春市。

 (一)经济社会发展现状、需求和发展战略 1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需求 吉林省2008年经济增长较快,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实现6424.06亿元,比上年增长 1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916.70 亿元,增长 9.5%;第二产业增加值 3064.63 亿元,增长 17.2%;第三产业增加值 2442.73 亿元,增长 16.7%。当年人均 GDP 达到 23514 元,增长15.7%。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例为14.3:47.7:38.0,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 8.1%、50.1%、41.8 %。

  2

 发展质量提高,全省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 845.2 亿元,增长 30.2%;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5608.2亿元,比上年增长 40.1%,人均投资突破 2 万元,达到发达省份水平。

 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2829.45 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4930 元,分别增长 13%和 17.7%。全年教育支出 188.03 亿元,增长 30.2%。

 优势和特色产业增长加快。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石油化工、食品加工、医药制造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共完成增加值1644.86亿元,增长17.0%,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 66.0% ,拉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11.5 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 61.6%。

 自主创新步伐加快。全省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 422 个,其中政府部门所属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 135 个,高等院校所属科研机构 170 个,大中型工业企业办科研机构 117 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 8.2 万人,其中研究与发展人员 2.8 万人。拥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29 人。全省已建国家及省级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新中心)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93 个,经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 13 个。科技创新投入大幅度增长,全年研究与发展活动经费(内部)支出 50.9 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0.96%。全省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43%左右。[ 数据来源:吉林省2008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表现在:老工业基地长期积累的一些矛盾尚未根本解决。产业结构不优,经济效益不高;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建设任务繁重;县域经济发展差

  3

 距较大,实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慢。

 在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关键技术自给率低,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2007 年吉林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仅占 GDP 的 2.5%,占工业增加值的 7.1%,大大低于发达地区及全国平均水平。科技支撑能力和作用仍不适应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吉林省的发展迫性需要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加强科技成果产业化。[数据来源:吉林省数据来源:吉林省 2009 年政府工作报告] 未来几年吉林省的工作重点将主要放在如下几个方面:

 (1) 认真解决“三农”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进一步完善加强农业、支持农村、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的政策措施。加快商品粮基地和优质粮产业工程建设,启动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实施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全面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深入推进县域突破战略,实现县域经济整体跨越。

 (2)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壮大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动体制创新、产业创新和技术创新,实现老工业基地向新型工业基地的转变。进一步发展壮大支柱、优势和特色产业,推动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以一汽为龙头,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整车生产能力和零部件配套能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产业基地。以吉化和油田为依托,加快推进原料路线多元化、产品加工精深化、产业发展延伸化,建设全国综合性石化产业基地。充分利用我省丰

  4

 富的农产品资源和生态资源,建设全国最具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基地。积极发展医药、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培育发展能源、冶金、建材、纺织和旅游等特色产业,做大人参、矿泉水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振兴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轻工业。

 (3) 继续实施投资拉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提升重点产业水平和基础设施承载能力,进一步加大投入。重点加大工业项目、技术改造、高新技术和基础产业、基础设施投资。在实施投资拉动中,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强化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切实加强建设管理。

 (4) 深入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兴业战略,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充分发挥科技、教育和人力资源优势,实施一批重大基础科学研究、前沿技术研究、产业技术攻关和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加创新投入,整合科技资源,加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搞好国家和省级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化教育改革,加大教育投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巩固发展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学习体系。推进人才兴业战略,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能力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5)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全方位扩大开放。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更好地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面完成国有企业改革任务。深入推动全民创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做大总量,做强企业,

  5

 抢占新一轮发展的战略制高点。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公共财政体系。加快发展土地、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建立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实施开放带动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打造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和汽博会、农博会等品牌,更加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和引进内资。加强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增强产业集聚和资本吸纳能力。加强国内区域合作与交流。

 (6) 建设和谐吉林,实现协调发展。坚持率先发展和协调发展相结合,明确中部、东部、西部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支持少数民族、贫困和边境地区加快发展,推进长春、吉林两个特大城市更快更好地发展,带动和促进大中小城市(镇)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吉林省工作重点的确认,将深刻地影响吉林省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要求高等教育在学科专业布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等方面自觉地予以呼应,提供有效的支撑。

 2. 经济社会发展发展战略 吉林省为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转变增长方式,加快国家新型工业基地建设,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现代化,1998 年,中共吉林省委七届二次全会确定,在全省实施“科教兴省、开放带动、县域突破” 为吉林省面向新世纪发展的“三大战略”,2002 年,在中共吉林省委第八次代表大会上,适应新的形势任务,在“三大战略”基础上,又增加了“人才兴业”战略,并称“四大战略”。2008 年,中共吉林省委第九次党代会再次提出,全省继续在更高起点上深入实施这“四大战略”,加快推进吉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6

 “科教兴省”战略,是对经济全球化、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积极回应,要把科技教育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增强对科技教育的投入,积极扶民营科技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坚持科技先行、教育为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教育发展,壮大人才队伍,促进科教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技术创新机制,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环境建设,提升科技整体实力和产业技术水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加快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学习体系。

 “开放带动”战略,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要解决吉林省经济运行中的一些关键性、深层次矛盾,只有进一步扩大开放,才能较大规模、较高速地把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启动起来,才能把先进的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更多地吸收进来,才能有效地把吉林省的发展与国内市场广泛地连接起来。要转变思想观念,引进要素资源,拓展发展空间,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方位、宽领域、高层次地推进对内对外开放,从内地省份的实际出发,大力提升发展的外向度,用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并举,坚持扩大总量与优化结构并重,坚持招商引资与改善投资环境两手抓,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坚持重点地区开放与开放平台建设共同推进,促进吉林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县域突破”战略,抓住了吉林省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县域经济总量的扩张、产业结构的升级、经济效益的提高;是经济体制、增长方式、发展环境、生产力布局、所有制结构、产业特色等全方位的创新;是全省各县(市)经济效益、党的建设、

  7

 民主与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多项事业整体水平的提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县域工业突破为核心,以发展民营经济为主体,以推动全民创业和招商引资为重点,加速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突出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突出对外开放,利用好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突出工业集中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和发展民营经济力度;突出总量扩大和存量调整,促进产业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突出合力强县,形成上下一心谋发展、步调一致求突破的浓厚氛围。

 “人才兴业”战略,就是以更宽的眼界、更宽的思路、更宽的胸襟,积极引进人才,切实加强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全省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为吉林振兴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使人才发展环境显著改善,人才队伍规模和实力得到较大提升,高层次人才总量不足和基层人才匮乏的结构性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新兴产业与特色、优势产业急需人才基本满足,人才在区域、城乡、产业间的分布更趋合理,人才资源优势向科技优势、产业优势和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效益明显提高。

 (二)高等教育现有布局、结构

 吉林省现有普通高等学校 45 所,其中部属院校 2 所;独立学院 10 所,军事院校 2 所;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机构 4 所;高职高专院校 19 所,成人高校 16 所。本科层次以上各类高校结构见图 1。26 所本科高等学校的布局与结构见图 2,图 3。

 本科层次以上各类高校 38 所,其中博士研究生培养高校 6 所,占 16%;硕士研究生培养高校 15 所,占 39%。

  8

 现有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 9 个,其中高校 6 所,分别为: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延边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和长春中医药大学;其它 3 所为中科院研究机构。

 现有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 21 个,其中高校有 15 所,分别为: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延边大学、吉林农业大学、长春工业大学、东北电力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北华大学、吉...

篇六:特需硕士项目单位什么意思

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 (新苗人才计划)

 项 目 申 报 书

 创新项目名称:

  口腔保健宣传工作室

  创新项目名称:

  口腔保健宣传工作室

 创新项目负责人:

 徐高丽

  创新项目负责人:

 徐高丽

  项目负责人专业:

  口腔医学

  项目负责人专业:

  口腔医学

  学 校 名 称 :

  浙江中医药大学

 学 校 名 称 :

  浙江中医药大学

 申 报 日 期 :

 2014

 申 报 日 期 :

 2014

 年

 12

 年

 12

  月

 28

 月

 28

 日

  项 目 类 别 :项 目 类 别 :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

 □

 日 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项目 大学生科技成果推广项目□

 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实施办公室

 制

  填写说明

 一、 申报书要按照要求, 逐项认真填写, 填写内容必须实事求是,表达明确严谨。

 二、格式要求:申报书中各项内容以 Word 文档格式填写,表格中的字体为小四号仿宋体,1.5 倍行距;表格空间不足的,可以扩展或另附纸张;均用 A4 纸双面打印,于左侧装订成册。

 三、申报书由所在学校领导审查、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后,一式2 份(均为原件),报送至团省委学校部。

  一、项目简介 一、项目简介 项 目 概 况 项目名称 口腔保健宣传工作室 项目性质 ()基础研究

 (√)应用基础研究 项目来源 (√)自主立题

 ()教师指导选题 起止时间 自

 2015

 年 1

 月

 至

 2017

  年

 1 月项目状况 √1、研发阶段

 2、中试阶段 3、批量(规模)生产(选项打√)

 申 请 人 姓名 徐高丽 性别 女 出生年月

 学历

 所在 院系 口腔医学院 联系电话

 电子 信箱

 项 目 组 主要成员 姓名 性别学历专业 具体分工徐高丽 女口腔医学 庞景威 女本科在校口腔医学 钱楼夏子 女本科在校口腔医学 杨子圆 女本科在校口腔医学 周妍 女本科在校临床医学 项 目 指 导 教 师 姓名

 性 别

 出生 职称 主要研究方向近三年获奖成果:国家级_____项,省部级_____项 近三年科研经费______万元,年均__________万元 姓名

 性 别

 出生 职称 主要研究方向 近三年获奖成果:国家级_____项,省部级_____项 近三年科研经费____________万元,年均___________万元

  姓名

 性 别

 出生 职称主要研究方向 近三年获奖成果:国家级_____项,省部级_____项 近三年科研经费___________万元,年均___________万元

  项 目 主 要 内 容 简 介 口腔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口腔的健康跟全身健康密切相关,尤其是与一些慢性疾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因此口腔健康是衡量人体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根据之一。WHO 提出的 21 世纪 HFA 目标的新概念,其中一条就是:提高健康质量,生命质量,口腔保健系统质量[4、5]。同时 WTO制定出口腔健康标准是:牙齿清洁,无龋洞、无疼痛感,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要保护牙齿,必须从预防保健开始,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通过预防来减少口腔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从而达到口腔健康和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从我国整个预防口腔医学发展的过程来看,21 世纪处于口腔健康科学的发展时代,21 世纪是预防世纪,是全民保健时代,包括口腔保健。

 根据我国现有的以及可以预料到的未来口腔医疗保健资源的状况,要使全民都能享有最基本的口腔卫生保健,只有通过教育、研究与服务三个方面,加快发展预防口腔医学,即口腔公共卫生[2、3]。

  二、项目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性 二、项目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性 1、申请项目的必要性、目的及意义 必要性:

 必要性:

 根据 2010 年《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可知:我国 12 岁、35—44 岁和 65~74 岁各年龄组人群中牙周病的患病率(以牙龈出血和牙石检出率为指标)均高于或相当于患龋率当前(下表),牙周病已成为口腔疾病中“头号慢性杀手”。

 根据表 1 不同年龄组患龋齿率、 牙龈出血及牙石检出率 可以看出牙周病已经向各个年龄段蔓延,而且低龄组的患病率更高。结合杭州浙医二院口腔内科看病的患者的情况发现,有 90%左右的人都不知道正确的刷牙方式,而学会正确刷牙,能有效预防牙周疾病以及龋齿的发生。

 对胡振宇医生的《杭州市中年居民牙周病流行情况及口腔病原菌检测分析调查报告》中有关“杭州市中年居民不同职业口腔卫生习惯比较”中的有关数据分析如下:

 根据调查的 350 例不同职业杭州居民在刷牙次数,定期洁牙认知度,洁牙行为方面具有显著差异性,但结果显示不同职业居民在刷牙时间方面无明显差异性。(下表1)。从表格的数据来看,农民的刷牙习惯较差,保健意识并不高,我们应该着重加强农民爱牙护牙的意识来有效降低牙周病的发病率;正确的刷牙时间应为三分钟,而各个职业的杭州居民的刷牙时间都较短,不能对牙周病有很好的预防作用,我们同样需要加强知识的普及来增加大家刷牙的时间。

  牙周健康状况:

 其人群简化口腔卫生指数 OHI - S 为 2. 13 ± 0. 98,牙龈炎为中度流行( GI = 1. 25 ± 0. 51) 牙周健康者 7. 53%,牙周炎患病率 69.

 3%; 不同职业人群的 OHI - S 具有统计学差异,牙周破坏程度也有显著差异。具体见下表 2.3(两张表格同样按照看图说话+讨论,主要我不知道数据代表什么意思)......。

  刷牙习惯和洁牙习惯(主要通过刷牙习惯和洁牙习惯的频率作为主要的衡量标准)与牙周疾病的关系进行分析:

  对以上两表分析可以发现:每日刷牙次数大于等于 2 次,每年洁牙次数大于 1次的患牙周病的概率明显降低。由此可见良好的刷牙习惯和洁牙习惯对防治牙周病具有良好的效果。

  综合以上调查结果:

  (1)每个年龄段的人都有口腔方面的疾病,尤其是 12 岁以下的年龄段儿童正值换牙阶段正是养成良好口腔防护习惯和治口腔疾病的良好时间段。这些口腔疾病中主要以牙周病和龋齿为主,因此向市民普及必要的日常口腔保健知识是解决市民口腔问题的主要也是最有效的途径。

  (2)大多数人对于刷牙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尤其是农村对口腔健康方面的知识非常匮乏。不了解刷牙的目的在于将菌斑清除。另外牙齿的清洁方法也不正确,不能有效清除,对于清洁牙齿的工具缺乏认识,不能够正确选择清洁工具。牙周疾病是杭州中年居民常见疾病,患病率较高,牙周病的严重性及危险性较高,需要治疗的比例增大。虽然近年大量开展的口腔教育保健措施使人们对于牙周疾病的认识有一定提高,可以及时进行治疗,但是对于其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并没有意识到牙周炎的后果,口

  腔卫生的认知度不够,未能形成较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也同居民所受的教育程度及牙科卫生服务的开展有关。

 (3)城乡缺乏口腔专业人员和服务机构。据统计,我国目前的注册口腔医生近60000 人,口腔医学院、系 84 所,以口腔医师和人口比为例,发达国家是平均 4000人左右一名牙科医生,有些国家如美国、日本是 1000 多人一名牙科医生,我国是平均 20000 多人才有一名口腔医师。

 口腔医生与口腔医院、 科室大部分主要集中在大城市。且我国公众定期检查口腔卫生习惯进展缓慢,口腔健康知识宣传农村 40%没有触及,患者资料档案不全,每次都需要重新拍片等医疗资源的浪费,不利于患者并且的监控和预防。

 (4)杭州中年居民,即适龄儿童家长的口腔保健意识淡漠,口腔知识缺乏、带孩子就医依从性差。对孩子一生的口腔健康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直接影响中小学生养成健康的刷牙习惯。在杭州近64%的儿童不懂得如何正确刷牙。53%的学生没有养成“天天刷牙,早晚刷牙”的习惯。而小学一二年级是龋病患病高峰期,一年级小学生乳齿龋患率最高为72.4%。

  目的:

 目的:

 1.创建一个具有专业知识,科学的部门配置,合理分工的工作室以及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工作室管理制度,为解决杭州地区甚至全国在口腔保健防治方面意识的单薄、相关知识的匮乏的现状,提供一个专业的咨询、求助的平台。

 2.在工作室设立口腔健康教育展区,展区配备展板、模型、实物、图书、多媒体等教育工具,讲解口腔生理、口腔疾病的病因、预防、治疗等知识。

 3.利用我校口腔医学专业的学生资源、老师资源,联系杭州知名口腔医院,在合作医院设立我们的展示区,或口腔保健知识宣传册。让牙周病、龋齿患者在就诊过程中了

  解到正确的口腔保健知识,提高市民的口腔保健意识。

 4.联合政府相关部门和中华口腔医学会广泛开展了包括社会福利院义诊、下乡义诊等口腔公益活动,营造关爱口腔的社会氛围。

 5.在对杭州市市民进行口腔义诊、普查过程中建立个人病例资料档案,做到档案跟人走,有利于接下去的诊断治疗,同时便于医生分析,给出预防监控措施。

 6.在杭州市建立多个口腔教育基地,每年为中小学生进行口腔健康普查,进行就医指导工作。提高适龄儿童家长对窝沟封闭和氟化物防龋的了解。

 7.使杭州居民重视牙周病的危害:口腔疾病的防治要坚持牙周和龋病防治双管齐下,形成较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学会正确的刷牙方式(我觉得这里有些具体的做法了,不是目的?1.2.5)

 目的:

 1.让牙周病、龋齿患者在就诊过程中了解到正确的口腔保健知识,提高市民的口腔保健意识。利用我校口腔医学专业的学生资源、老师资源,联系杭州知名口腔医院,在合作医院设立我们的展示区,或口腔保健知识宣传册。

 2.解决城乡缺乏口腔专业人员和服务机构的现状。通过在杭州市建立多个口腔教育基地的方法,培养具有基础医疗保健知识的团队,以此来提高整个杭州市对医疗保健知识方面的认知。

 3.提高适龄儿童家长对窝沟封闭和氟化物防龋的了解。使中小学生从小就能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有效地降低龋齿及牙周疾病的发生。

 4.营造关爱口腔的社会氛围。联合政府相关部门和中华口腔医学会广泛开展了包括社

  会福利院义诊、下乡义诊等口腔公益活动,

 意义:

 意义:

 根据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显示牙周病是我国国民常见疾病,患病率较高,牙周病的严重性及危险性较高,需要治疗的比例增大。虽然近年大量开展的口腔教育保健措施使人们对于牙周疾病的认识有一定提高,可以及时进行治疗,但是对于其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并没有意识到牙周炎的后果,口腔卫生的认知度不够,未能形成较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也同国民所受的教育程度及牙科卫生服务的开展有关。总之大多数人对于刷牙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不了解刷牙的目的在于将菌斑清除。另外牙齿的清洁方法也不正确,不能有效清除,对于清洁牙齿的工具缺乏认识,不能够正确选择清洁工具。其次卫生行政部门对牙周病的重视度还不够,牙周病防治的人力资源配备和培训远远达不到需求,并且城乡缺乏口腔专业人员和服务机构。而我们作为口腔专业学生,未来的口腔医生,我们有较为丰富的专业知识,相对空闲的课余时间,可以弥补专业医生没有时间的缺憾,向各年龄人权普及口腔保健知识,同时也让我们口腔学生提前接触患者,锻炼了医学生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并对杭州市居民的口腔保健意识进行调查,真实了解杭州居民口腔保健意识现状和参加过我们活动的改善。

  2、项目的背景、主要内容、技术水平及应用范围 项目的背景项目的背景:

 1.创立口腔保健宣传工作室的必要性

 根据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可知:我国 12 岁、35—44 岁和 65~74 岁各年龄组人群中牙周病的患病率(以牙龈出血和牙石检出率为指标)均高于或相当于患龋率当前(表 1),牙周病已成为口腔疾病中“头号慢性杀手”。从杭州浙医二院口腔内科看病的患者来看,有 90%左右的人都不知道正确的刷牙方式,学会正确刷牙,能有效预防牙周疾病以及龋齿的发生。

 根据胡振宇医生的杭州市中年居民牙周病流行情况及口腔病原菌检测分析调查报告显示,牙周疾病是杭州中年居民常见疾病,患病率较高,牙周病的严重性及危险性较高, 需要治疗的比例增大。

 虽然近年大量开展的口腔教育保健措施使人们对于牙周疾病的认识有一定提高,可以及时进行治疗,但是对于其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并没有意识到牙周炎的后果,口腔卫生的认知度不够,未能形成较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也同居民所受的教育程度及牙科卫生服务的开展有关。

 总之大多数人对于刷牙的认识还不够全面, 不了解刷牙的目的在于将菌斑清除。另外牙齿的清洁方法也不正确,不能有效清除,对于清洁牙齿的工具缺乏认识,不能够正确选择清洁工具。

 城乡缺乏口腔专业人员和服务机构。据统计,我国目前的注册口腔医生近 60000人,口腔医学院、系 84 所,以口腔医师和人口比为例,发达国家是平均 4000 人左右一名牙科医生,有些国家如美国、日本是 1000 多人一名牙科医生,我国是平均 20000多人才有一名口腔医师。口腔医生与口腔医院、科室大部分主要集中在大城市。且我国公众定期检查口腔卫生习惯进展缓慢。口腔健康知识宣传农村 40%没有触及。

  2.目前国际上对口腔保健知识的目标 根据各国口腔疾病流行现状及发展趋势, 以及口腔保健系统, 人力、 物力和财力等 WHO和 FDI 制定了如下口腔卫生保健的目标:目标 1:5~6 岁儿童 50%无龋。目标 2:12岁儿童 DMFT 不超过 3。目标 3:18 岁青年 85%保持全口牙列完整。目标 4:15~44岁成人无牙颌减少到现时水平的 50%。目标 5:1 5 岁或 65 岁以上老人无牙颌减少到现时水平的 25%。目标 6:立资料系统.监测口腔健康状况的变化。【1】在中国,我们迫切需要提高对口腔保健的重视程度, 让更多人能加入从事预防和口腔保健教育工作中去,达到目标来适应国际化的步伐。

 3.现在中国医疗趋势...

篇七:特需硕士项目单位什么意思

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2009 年 4 月 12 日

 1目 录I 单位简介及总体建设目标…………………………………………1II 申请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必要性和特殊性…………………8III 授权学科建设规划………………………………………………131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规划……………………………………13(1)现有基础……………………………………………………13(2)问题及不足…………………………………………………16(3)建设目标……………………………………………………17(4)建设内容……………………………………………………18(5)建设措施……………………………………………………202 化学学科建设规划………………………………………………22(1)现有基础……………………………………………………22(2)问题及不足…………………………………………………25(3)建设目标……………………………………………………26(4)建设内容……………………………………………………26(5)建设措施……………………………………………………283 地理学学科建设规划……………………………………………30(1)现有基础……………………………………………………30(2)问题及不足…………………………………………………33(3)建设目标……………………………………………………33(4)建设内容……………………………………………………34(5)建设措施……………………………………………………36IV 支撑学科建设规划………………………………………………381 哲学学科建设规划……………………………………………38(1)哲学学科对授权学科的支撑作用…………………………39(2)建设目标……………………………………………………39(3)建设内容……………………………………………………40

 2(4)建设措施……………………………………………………432 数学学科建设规划……………………………………………45(1)数学学科对授权学科的支撑作用…………………………46(2)建设目标……………………………………………………47(3)建设内容……………………………………………………48(4)建设措施……………………………………………………503 物理学学科建设规划…………………………………………52(1)物理学科对授权学科的支撑作用…………………………52(2)建设目标……………………………………………………53(3)建设内容……………………………………………………54(4)建设措施……………………………………………………57V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591 图书文献保障系统建设………………………………………59(1)现状分析……………………………………………………59(2)建设目标……………………………………………………59(3)建设内容及措施……………………………………………592 共享的大型仪器设备建设 ……………………………………60(1)现状分析……………………………………………………60(2)建设目标……………………………………………………60(3)建设内容及措施……………………………………………613 教学科研设施建设……………………………………………61(1)现状分析……………………………………………………61(2)建设目标……………………………………………………62(3)建设内容及措施……………………………………………62附表1: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近五年发表的代表性论文 ………………64附表2:化学学科近五年发表的代表性论文 …………………………66附表3:地理学学科近五年发表的代表性论文 ………………………70附表4:宝鸡文理学院实验室设置情况一览表 ………………………72

 1I 单位简介及总体建设目标(一)单位简介宝鸡文理学院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特色,涵盖文学、历史学、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省属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是 1981 年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学士学位授予单位。截止 2008 年,已授予学士学位 28 届,授予学士学位 23513 人。2008年 4 月,荣获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学院位于炎帝故里、周秦文化发祥地、陕西省第二大工业城市—宝鸡市。学院的前身是创办于 1958 年的宝鸡大学(本科),1978 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宝鸡师范学院,1992 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与 1984 年新设立的宝鸡大学合并,更名为宝鸡文理学院。我院有新、老两个校区,占地面积 91.96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41.23 万平方米。现设有哲学、政法、教育、中文、外语、历史、经济管理、音乐、美术、数学、物理、化学化工、地理科学与环境工程、机电工程、电子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体育等 17 个系(部),47 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具有招收留学生资格,现有全日制普通在校生 17600 多人,其中本科生 14768 人。现有教职工 1200 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人员 262 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者 436 名。同时还聘请了 60 多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先后有 24 名教授参与了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兰州大学、西安工业大学等高校 13 个学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我院现有实验室 29 个,152 个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多媒体及语音教室 130 个,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14572 个,用于教学科研计算机 3754 台,单价 800 元以上教学仪器设备总值 1.01 亿元;图书馆纸质藏书 176.5 万册,中外文期刊 1540种;设有西部减灾教育中心,建成 3 个省级重点学科、2 个省级重点

 2实验室、1 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 10 个院级重点学科,13 个研究所,3 个省级名牌专业,1 个省级特色专业,2 个省级教学团队,1 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和 1 门省级双语示范课程、 5门省级精品课程。50 年来,我院为国家培养基础教育师资和各类人才 5 万余人。近年来,我院实施“质量立校”发展战略,先后多次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学分制,实行教学督导制、主辅修制,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实施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推行人文素质教育工程,着力构建持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毕业生受到社会用人单位的好评,普遍反映我院毕业生“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为人诚实”,“学的好、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有作为、能创新”。五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1%以上,位居陕西高校前列。“十五”以来,我院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根据“稳定、培养、引进”的人才建设方针,大力充实和优化教师队伍,坚持实施百名“高层次人才工程”,建立激励机制,共引进、委托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 389 名。现在岗专任教师 816 人,其中博士 33 名,在读博士 51 名,硕士 403 名,在读硕士 106 名,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占到 53.4%。五年来,22 名教师破格晋升为教授或副教授,高职称教师占教师总数比为 32.1%,聘任兼职教授或特聘教授 60 余人,先后选送 49 人/次出国留学或在国内重点大学做访问学者,一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脱颖而出,涌现出全国优秀教师 6 人,陕西省优秀教师3 人,陕西省教学名师 3 人,宝鸡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 14 人。我院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实施“科研兴校”战略,通过凝炼学科方向,整合学科团队,搭建学科平台,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培育学科特色,狠抓重点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水平不断提升。我院有文、史、

 3哲、理、工、管、法、教育学和经济学等 9 大学科门类,涉及 26 个一级学科,近年来我院确定 66 个学科建设方向,现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数学、自然地理学等 3 个省级重点学科和文艺学、有机化学、凝聚态物理等 10 个院级重点学科。建成“灾害监测与机理模拟”、“植物化学”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周秦伦理文化与现代道德价值研究中心”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设有哲学、陕西文学、计算与信息科学和非线性等 13 个研究所。我院通过推行系(部)科研目标责任制,设立专职科研岗位,设立专项科研基金,推行系(部)学科建设科研工作绩效津贴制度和重奖高层次成果等措施,大力支持和鼓励教师围绕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求开展科学研究,科研成果逐年增加,科研水平不断提高,科研特色初步形成。三年来,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 448 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共 14 项,省部级及地厅级项目 90 项,国防项目 3 项,国际合作项目 3 项,共投入和争取各种科研经费 2000余万元。五年来出版专著、译著 46 部,主编教材 52 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3378 篇,其中近 200 篇被 SCI、EI、ISTP 收录或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获得各级各类科研奖励 228 项,其中省级科研成果奖 17 项,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教材奖 9 项。近年来我院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坚持举办“三秦社科讲坛”、“周秦文化大讲坛”和“学术报告月”活动,先后邀请李学勤、陈瑛、张岂之、李佩成、童庆炳等 60 余名专家学者来院作学术报告,并聘为兼职教授或特聘教授,指导我院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我院先后与美国、俄罗斯、日本、英国、瑞士、韩国等 10 余所外国高校或研究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互派学者进行学术交流。承办中日生命能科学、汉民族和炎帝文化、传统道德的分析评价、周秦伦理文化与现代道德价值研究、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苏武精神与现代道德价值等国际、国内大型学术会议,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4促进了科学研究的广泛开展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社会科学版为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周秦文化与青铜器研究”栏目荣获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自然科学版为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经过 50 年的建设与发展,我院已经成为立足宝鸡、面向陕西、服务西部、辐射全国的基础教育师资和经济社会发展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成为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学科专业特色鲜明、具有较高社会知名度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方普通高等学校。2002 年被陕西省政府学位办确定为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高校。(二)总体建设目标(1)指导思想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项目建设要求和硕士研究生培养需求以及我院“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十一五”学科建设规划的总体设计,确立发展战略思想,强化有限目标与特色意识,以“提升层次,提高水平,重点突破,带动全局”为工作指针,扶优树特,做大做强授权学科,大力支持支撑学科,努力提高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为开展研究生教育奠定坚实基础,确保研究生教育开局良好和高点起步,提升我院的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2)总体建设目标通过加大授权学科和支撑学科建设力度,使授权学科方向更加明确,学科队伍更加优化,学科平台更加坚实,学科条件更加完善,科研成果更加丰硕,学术交流更加广泛,学科特色进一步彰显,学科水平显著提高。使支撑学科在学科方向、学科队伍、科学研究、学科平台、学科条件等方面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形成对授权学科的有力支撑,到建设期末形成授权学科、支撑学科构架清晰、科研水平较高、学科特色明显、学科实力和竞争力较强、由若干个相互支撑的学科群构成

 5的良性发展的学科布局,实现学科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到 2012 年,完成中国语言文学、化学、地理学 3 个授权学科及哲学、数学、物理学 3 个支撑学科建设工作,使我院获得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国语言文学、化学、地理学 3 个学科获得硕士学位点授予权;到 2015 年,使哲学、数学、物理学获得硕士学位点授予权。届时使每个授权学科形成由若干个水平较高、比较稳定、能够相互支撑的二级学科及学科方向组成的学科群,并在相应的二级学科及学科方向上分别形成具有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水平较高、指导和教学经验较为丰富的学术队伍,科学研究任务较为充足,科研经费较为充裕,满足培养高质量硕士研究生的各项需求,使支撑学科能够为授权学科提供较好的学科发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支撑。(3)具体建设目标①构建科学合理与充满活力的学科体系。通过授权学科、支撑学科建设引领带动我院整体学科建设,使学科布局结构更加清晰合理、体系更加完善科学。建设期内,重点加强中国语言文学、化学、地理学三个授权学科及哲学、数学、物理学三个支撑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推进带动历史学、教育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门类及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生物学、工商管理等一级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积极促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形成文、理、工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人文社会科学的建设与发展要突出民族性、区域性,注重应用性、实证性研究;自然科学类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要在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注重应用研究和追踪学科前沿,注重向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类学科的拓展、渗透与衍生;工程技术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应注重产学研结合,密切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关注地方支柱产业。②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使每个授权学科和支撑学科凝炼在 3-4

 6个相对稳定的学科方向上,使已有的学科方向进一步拓展,新确定的学科建设方...

推荐访问:特需硕士项目单位什么意思 特需 什么意思 硕士

版权所有:诚明文秘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诚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诚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00263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