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诚明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科建设7篇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科建设7篇

时间:2022-09-03 20:50:07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科建设7篇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科建设 22022年首都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硕士考研难度分析、参考书目、考研真题、备考经验年首都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硕士考研难度分析、参考书目、考研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科建设7篇,供大家参考。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科建设7篇

篇一: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科建设

2022 年首都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硕士考研难度分析、参考书目、考研真题、备考经验年首都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硕士考研难度分析、参考书目、考研真题、备考经验目录一、2022 年社会工作专业考研前景分析二、2022 年社会工作硕士考试科目三、2022 年社会工作考研报录比及难度分析四、2022 年社会工作考研参考书目及解析五、2022 年社会工作考研真题回顾六、2022 年社会工作硕士备考高分经验一、专业介绍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是相对于学术性学位(academic degree)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学术性学位按学科设立,其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而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专业学位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获得专

 业学位的人,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明显职业背景的工作,如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会计师等。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现实出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大力扶持和积极引导的发展重点。专业学位招生和培养模式也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两种格局:一是吸引包括应届毕业生在内的考生,参加硕士生全国统一入学考试,采取全日制学习方式,培养实践部门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二是面向广大在职人员,参加非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采取非全日制学习方式,实现在职人员在职深造、终身学习的目的和愿望。目前,我国社工已经达到 76 万人,按照规划,到 2021 年要达到 145 万人,每个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都有望至少配备 1 名社工。我国的社工大多活跃在民政、妇联、慈善机构、社会团体机构、社区服务机构、街道办事处等各个领域。从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现状来看,对于社工需求量非常巨大,当前我国社工从业人员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北上广深等社会工作发展较好和福利制度较全的地区和城市。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对于专业社工需求的缺口越来越大。但事实却是我国很多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大多尚未考取社工资格证,实质上并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素养和技能;另一方面,社工的资质认定标准在我国刚刚起步,社工的定义尚不明朗,做着社会工作的人难以称为严格意义上的社工。加强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将是我国社会工作的重中之重,现在考取社会工作硕士会拥有一个很大的发展机会。二、考试科目科目一:

 思想政治理论(满分 100 分)科目二:

 英语(满分 100 分)科目三:

 社会工作原理(满分 150 分)科目四:

 社会工作实务 (满分 150 分)

 三、参考书目社会工作原理) (1) 社会工作基础知识1. 《社会工作概论》(第三版)

  王思斌

  高等教育出版社2. 《社会工作导论》(第二版)

  王思斌

  高等教育出版社3.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

  中国社会出版社4. 《小组工作》(第二版)

  刘梦

  高等教育出版社5. 《个案工作》(第二版)

  许莉娅

  高等教育出版社6. 社区工作

  徐永祥

  高等教育出版社(2 2 )社会学基础知识1.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

  郑杭生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社会学教程》(第四版)

  王思斌

  北京大学出版社3.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第三版)

  侯均生

  南开大学出版社社会工作实务(1 1 )社会工作实务基础知识1. 《社会工作实务手册》

  朱眉华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社会工作实务(中级)》

  中国社会出版社3. 《社会工作实务(初级)》

  中国社会出版社

 (2 2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1. 《社会学研究方法》(第四版)

  风笑天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现代社会调查方法》(第五版)

  风笑天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四、招生人数及报录比根据官网数据统计,往年报录人数在 225 人到 230 人之间,每年的推免生为17 人左右。近几年的报录比大约在 8.51:1 左右。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在考研中难度系数相对比较低的。如果有同学想拼一把考个名校的研究生,选择这个专业,考上的概率是相当大的。

 五、真题回顾社会工作原理名词解释1.行动研究2.经验学习3.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4.权能5.社会投资6.需求评估7.社区倡导简答1.小组过程模式内容2.社会工作服务专业化的含义以及志愿者服务区别3.认知行为主义的内容4.生态系统模式对于“人在情景中”的修正存在在哪方面5.问卷调查法中怎样使所得资料比较精确,(问卷设计应该考虑哪方面)论述1.在实习过程中面对那些伦理难题,采取了什么办法,现在伦理难题应该采取的原则。

 2.社会资本是社会工作的内容,用社会支持理论原理来说明社区社会工作中应该怎样实现社会资本建设投资。社会工作实务名词解释1.发展性小组模式2.诊断性评估3.社区康复4.认知重塑5.自我概念6.个案管理简答1.认知行为治疗模式中,认知原则、行为原则、交互模式原则内容?2.在小组分离阶段,小组组员的表现,以及社会工作者应该怎么做?3.社区工作有哪几种模式,特点是什么?4.生命周期理论说明社会工作实务的内容。5.矫正社会工作有几类,相比较监狱矫正,社区矫正再社会化好处表现在那?6.家庭不良沟通有什么样表现,特点是什么?论述在社会工作专业化的阶段,我国社会实践与专业化面临着各种问题,分析从各国以及地区社会发展模式中文化面临的问题,对社会工作者有什么要求?案例为了精准扶贫,社工小组来到贫困学校,进行主旨评估学生的自我提高能力。以证据为本的实践要求科学性,一个开展实验组,参加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一个控制小组,不参加任何服务。因为该校没有接触过高校交流,所以校长建议对控制组开展活动,最终控制组开展,英语、绘画等兴趣小组。

 1.什么叫证据为本的实践?作为社会工作者你怎样看待面临科学性原则以及伦理价值2.你认为高校社会工作做的符合吗?为什么?社会工作应该怎么做?3.结合案例分析在上述案例情况下,会有哪些问题,提出解决策略。六、备考经验写在前面的话:1.绝对足够的复习时间备考考研要保证绝对足量的有效复习时间有效复习时间至少在 1200h 以上,其中 300h 左右的时间用来听课,700h 左右用来看书,200h 左右用来做题练习;如果想要考 985、211 类大学,那么要保证 1500h-2000h 以上的有效复习时间。各科占用复习总时间上政治要占 15%,英语占 25%-30%,其他时间留给业务课一与业务课二,如果是跨专业考的同学,那么一定要在专业课上加大学习时间比例。2.正确的各单科分数目标确定分数目标一定要科学,初试总分的目标要定在复试分数线往上 15-20 分以上;以 360 分为目标的话,通过大数据统计出来的较为科学的各科分数目标为英语 60、政治 70、业务课一与业务课二各 115 分。3.高效的学习、记忆闭环预习、听课、练习、答疑、模考五步走,这是备考考研最基本的学习套路。复习规划

 1 1 、所用的参考书目以及参考书的重要排序从应试角度出发,结合我自己复习的经验,我认为比较重要的参考书目是以下几本:社会工作概论,社会学概论新修,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行政、中级社会工作实务、现代社会调查方法。

 社会工作概论是最最最重要的书,社工相关的主要知识都涉及到了,每年也有许多真题从这里出。其实它就相当于核心的树干,其余的书是树上的分支,是一部分内容的详细讲述。社会学的知识每年都占一定比重,所以绝对不可以忽略。三大方法加社会行政是肯定要看的,概论里只花了一章讲解,肯定需要这些书进行补充。中级社会工作实务,我买的那本还带一些案例题,这个和实务考试的里的案例题是有一定对应的,这本书的实务与概论里的实务讲解相比,更侧重具体的操作与方法,社工概论那本书更强调理论多一点,互为补充,都很重要。现代社会调查方法其实不用从头看到尾,因为每年出题的也就是核心几章,对应真题把重点的看了就可以。2 2 、专业课复习的时间安排暑假之前种种先不提了,哪怕你前阵子刚刚开始,我也建议你快点看书快点看书,最好在 9 月份之前把书的第一轮看完。当然很多同学进度都很快,那就可以开始花一周左右的时间去琢磨真题,真题真的是很重要的资源,可以反映一个学校的出题特色,也可以人为的帮你画一些重点。真题我会在后面展开讲。吃透真题之后建议开始背第一轮的书,期间可以结合真题去看看现代社会调查方法和前期你可能没看的书,一轮背书最迟建议 9 月末前完成。10—11 月建议开始第二轮背书,期间可以穿插对于案例分析还有案例设计这些实务题的练习。等到 12 月就开始查缺补漏,对于不熟的知识点再背一下,然后开始重点背名词解释。12 月份其实背的最多的还是政治,所以背专业课最好放在 10、11 月,在那个阶段达到一个很好的熟记效果,后面会省点力。

 这个安排只是一个比较笼统,很多时间卡点也是一种 ddl 式的最迟时间点。据我所知,很多同学现在其实就开始穿线背书了,不用觉得自己会不会开始太早了,早一点开始,专业课到后面就可以多过一轮,背的次数越多自然效果也就约好。当然可能还有一些同学进度比较慢,焦虑是会有的,但建议你对着这个时间节点看下,可以在规定时间完成的话就也不用太过度焦虑,但要做好后期会花费很大精力和心血的准备。总而言之时间安排就是一个很主观的东西,建议大家结合自己复习的实际情况和未来可能出现的一些占用时间的事情,比如下学期的实习或者毕业论文开题这些,去指定一个属于自己的时间框架。所以提醒下学期会有一些额外状况的同学,提前做好准备,把这一阶段的时间提前赶出来,这样后期时间安排才会比较充裕。这个时间框架不用十分严格,比如具体到几号我一定要怎么怎么样,可以大致按月中月末这样排。这样既可以做到心里有数,就像打 boss 一样知道自己还有几关,还需要做什么,把握住整体的复习节奏,同时也不至于让自己陷入到很焦虑的状况中,比如你今天有事耽误了复习,就可以看下整体规划,只要在规定时间附近完成就可以,一两天的小延误不算什么,这样也可以有效缓解可能的糟糕情绪。3 3 、如何整理笔记我是按照王思斌的《社会工作概论》进行穿线的,因为这本书很全,实务和方法的内容都涉及到了,而且很多真题也是从这本书里面出的。就相当于以《社会工作概论》为轴,将其他书目的知识穿插进去,最后背书的时候以这本书为主。《社会工作概论》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四部分:1、前五章。涉及到的都是社会工作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社会工作者、理论、价值、社会福利制度等,这部分考试也一般是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居多。这部分的内容其实在其他的参考书目里也有比较零散的涉及,比如个案工作就涉及到了一些关于社会工作产生发展以及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内容,这些就可以插到书里,背书的时候一起背就可以了。

 2、第六章——第九章。这四章都是社会工作的方法,分别都有对应的更加详细的书,社概只是很简单的介绍了一下。三大方法加社会行政一直也是考试的一个重点,所以这部分额外补充的会比较多。我当时是把社概里没有提到的知识点写在对应一章的空白处,只是写个题目和大纲,背的时候试图根据题目回想一下,想不起来就回过去看书或者背思维导图。3、第十章——第二十一章。这部分全都是具体的实务领域了,就像儿童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等等,和《中级社会工作实务》的内容讲的一样。只是概论这本书更侧重于理论,中级实务会花比较大的篇幅讲具体的方法和技术,需要两部分结合在一起把握。另外这些具体的实务领域也有重要次要之分,需要在真题里把握。4、最后三章。主要是关于社会工作教育、督导以及社会研究方法的内容,也是很重要的知识点。另外关于社会研究方法,《现代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这本书更加全面和细致,建议按照这本书来。5 5 、关于时事时事这部分就是靠日常的积累,还有一些文献的补充。时事其实分为常态化的时事热点和一些新热点,像扶贫、养老、政府购买服务,这些都是常态化的时事,哪年考都不稀奇。新热点就是在这个时间段因为社会变化出现的新问题、新议题,今年最大的新热点就是新冠肺炎疫情和河南暴雨了。关于时事可以从两方面复习,一方面是平常关注一些相关的公众号和期刊杂志等等,没事的时候刷一刷,我当时看的最多的就是中国社会工作。另一方面就是在开始背书之后,可以以一个热点作为专题,每天抽出半小时左右的时间去知网上找几篇相关文献,了解一下这个热点相关的各种要点,也可以找个本子简单的记一下关键词。时事不需要背诵,更多是要思考,在看文献的时候也自己扩展下想法,看看还有哪些可以补充的点。

 考试大纲社会工作原理社会工作原理部分包括社会工作基础知识及社会学基础知识两个方面的知识。第一部分:社会工作基础知识了解社会工作的产生背景及其基本假设;了解社会工作的社会功能,把握社会工作在解决社会问题上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思路;理解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基本特点及其本质;掌握社会工作的基本知识,包括价值理念、理论基础、过程模式等。一、社会工作概述1.社会工作的涵义与性质2.社会工作的产生与发展3.社会工作的对象与服务领域4.社会工作的功能二、社会工作的价值基础1.社会福利思想2.社会福利制度3.社会工作的价值与价值体系4.社会工作的专业伦理三、社会工作的理论1.社会工作理论的涵义及地位

 2.社会工作的基础理论3.社会工作的实践理论四、人的发展与社会环境1.人的发展、社会环境及其关系2.儿童发展与社会环境3.青少年发展与社会环境4.成人发展与社会环境5.老人发展与社会环境五、社会工作过程1.社会工作过程的基本要素2.社会工...

篇二: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科建设

师范大学

 2021 1 年 度 本科教学建设与 综合 改革项目 实施 方案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夯实本科教学基础地位,进一步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与专业建设水平,结合财务处关于经费划拨分配方式调整等实际,决定实施 2021 年度本科教学与综合改革项目,具体方案设置与经费划拨方式如下。设置方案。

 一、基本思路

 1. 2021 年学校分类发展定额经费继续支持各院系、教学团队、授课教师开展本科教育教学建设与改革。投入包含四个方面:一是用于基本保障,二是用于本科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三是用于标志性成果培育与建设,四是用于开拓创新类工作。

 2. 经费的划拨与分配根据学校主导和院系(含没有本科生的教研部、中心,以下略)自主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学校定向投入与院系自主分配相结合的方式。所有经费均以项目建设形式投入。

 3. 院系教学日常运行开支如用于教学日常基本开支、实习与一般实践基地建设开支、小学期开展的培养方案内教学工作开支等经费由本科生经费解决,原则上不再从分类发展定额经费专门立项。设备购置、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改造、图书资料购置等项目,依然通过归口职能部处申报。

 二、 项目设置与 经费投入

 教学类学校分类发展定额经费投入分为三部分:教务处项目、学校定向投入项目、院系自主项目。

 1. 教务处项目 每年由教务处根据学校运行需要设置并组织实施的项目,项目负责人为教务处人员。

 2. 学校定向投入项目

 主要分两类:第一类是有校级及以上建设定位的项目以及北京市级以上(含)专业建设项目配套,由教务处经测算直接将经费划拨至院系教学院长(主任),包括北京市教委以及教育部评审的各类课程、教材、教师、教学团队、教改类项目、专业建设项目,教学成果奖重点培育项目、一流建设专业项目的连续支持经费、学科竞赛、大学生科研训练、创新实践训练基地(校内实训基地、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市级语言类创新实践基地等)以及市教委 2021 年由财政专项转入的建设项目等。第二类是经学校评审特别投入的项目,由教务处根据学校评审结果直接将经费划拨至院系教学院长(主任),主要有国家一流课程培育与建设项目、国家精品 MOOC 课程培育与建设项目、国际慕课培育与建设项目、国家精品教材培育与建设项目、首都基础教育大讲堂项目、首都通识教育大讲堂项目、美育课程建设与综合改革项目、体育体质检测综合改革项目、全英文课程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拔尖人才计划项目、卓越教师计划项目、高水平个性化创新实践项目以及本科教学与人才培养咨询项目等综合改革项目等(上述项目稍后组织评审)。

 3. 院系自主分配项目 前两类以外的经费以院系为单位计算分配总额,由教务处直接划拨至院系教学院长(主任)。各院系根据学校、院系评审结果确立项目后自行分配项目经费额度。学校制定《2021 年本科教学建设与改革立项项目类别》(见附件),指导学校、院系确定建设项目。

 学校 2021 年向院系划拨自主分配经费主要依据以下原则:以在职教师数和专业数为基础,以院系学生数、高级职称教师占比、教授前一年上课比例、通识选修课开课数量、实施大类培养情况、在线课程开课数、小学期开设等因素为增量。对于重点优势学科所在院系和获得重大教学类成果的院系一般应适当予以倾斜,但对于有高额专项经费支持的国家一流学科、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所在专业和院系,学校投入则宜酌情减少,以利建设经费总投入的适当平衡。

 4. 项目评审 (1)校级评审项目。由教务处牵头组织评审,一般为有校级及以上建设定位、院系合作建设、院系竞争性的项目,以及需要校级教学指导委员会、校级教

 材建设委员会把关的项目。除少数项目由学校确定额度定向投入外,其他项目经费额度由院系确定。

 (2)院系评审项目。院系首先应根据学校提出的《2021 年本科教学建设与改革立项项目类别》自由选择除校级评审项目以外的项目类别确定建设项目,其次应根据院系建设的具体需要确定自主建设项目。院系要充分论证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要求预期效果明确、可考核。院系评审项目需要向教务处报备,教务处有权对院系立项项目进行复核,不符合规范、重复投入的项目原则上不予立项。院系评审项目的经费额度由院系确定。

 三、项目 主要内容与 具体说明

 (一)校级一流专业建设项目 1. 项目目标:支持一流专业建设。

 2. 项目建设要求:配合教育部专业“双万计划”,根据“双万计划”要求进行建设。申报专业一般应有较强的学科支撑和良好的专业建设基础。

 3. 项目建设时间:项目周期为 3 年,已入选“双万计划”者项目终止。

 4. 项目结题要求:向教务处提交项目实施总结报告及相关支撑材料;教务处参照“双万计划”建设内容组织验收。已入选“双万计划”的专业免验收。

 5. 项目申报提示:2019 年已获批“双万计划”国家级和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以及 2020 年已申报“双万计划”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的专业请勿申报本项目,2020 年已申报“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的专业如最终获批,则不再延续投入,每个院系限报一个专业。

 (二)课程建设项目 课程建设项目分为两类:教育部“双万计划”“金课”(线下金课、线上金课、线上线下混合金课、虚拟仿真教学金课、实践金课)、新开在线课程和教师教育类课程。每个院系至少立项 2 项“金课”建设项目(其中至少 1 项是线上金课)。应努力支持新在线课程建设。

 1. 项目目标:培育和产出一批优质特色共享课程。

 2. 项目建设要求: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所有课程建设项目均应确立课程思政的德育目标,教学设计与育人目标紧密结合。同时还要求:

 (1)“金课”:按教育部“金课”两性一度(提升高阶性,突出创新性,增加挑战度)要求进行建设。

 (2)教师教育类课程:落实师范专业新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体系化、特色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适应师范专业认证要求,服务培育卓越教师培养。

 (3)一般在线课程:促进课程教学信息化,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学范式转型。项目负责人应具有 2 年以上从事本课程教学的经验或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

 3. 项目建设时间:项目周期为 1 年。

 4. 项目结题要求:教务处根据《首都师范大学网络在线课程建设标准(试行)》组织对新在线课程建设的验收;课程建设完成后直接上传到学校在线教学平台。“金课”建设项目、新开教师教育类课程项目须向院系提交建设总结及相关支撑材料,并由院系存档。

 (三)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1. 项目目标:通过开展教改立项,促进我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为市级(含)以上的教改项目申报、教学成果奖申报打下基础。

 2. 项目建设要求:实行本科生课堂教学改革(不包含在线课程建设),或实验实践教学改革,或教学管理改革等,反映当前高校教学改革方向,符合我校人才培养要求。凡我校在职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均可申报,但不得与其他课程建设类、教材建设类项目同时申报。每个院系立项数量至少 1 项,但不超过 2 项(不含其他认定教改项目的项目)。

 3. 项目建设时间:项目周期为 1 年。

 4. 项目结题要求:向教务处提交项目实施总结报告及相关支撑材料,教务处组织项目结题验收。

 (四)个性化项目 院系可在以上项目之外,根据需求自主设立个性化项目。项目的设计需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切合专业发展需求,应重点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国际化、教学管理改革以及能为高水平教学成果产出提供支撑的建设项目。

 四、项目 评审与经费 管理

 1. 教务处统筹、计算并下达各院系分类发展定额经费额度,学校、院系项目的设置和经费分配接受教务处的指导。

 2. 学校、院进行两级项目评审和管理。所有项目均应有数量与质量两个维度可供评价的绩效目标。

 3. 每个院系自主建设项目中必须包含至少 1 项,但不超过 2 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至少 2 项“金课”建设项目(其中至少 1 项是线上金课)。

 4. 经费的使用需符合财务处、国资处的相关文件要求,科学合理高效。

 5. 所有学校评审、院系评审项目一经确定,教务处汇总后统一在全校范围内公示。

  附:2021 年本科教学建设与改革立项项目类别 项目类别 拟立项数 经费 评审主体 备注 校级一流专业建设 5 10 万 学校评审 未入选教育部专业“双万计划”者延续投入 课程建设

  院系评审

  教学改革研究

  院系评审 每个院系立项数不超过 2 个项目,教改项目应为在线课程建设以外的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 个性化建设

  院系评审 依据充分,支持标志性成果培育 定向投入项目

 教务处依相关要求定向投入

篇三: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科建设

与研雾摩教育燃7_ 《“; “; iiii囊iii囊||i囊篓鬻i; ; 囊i鬻镰攀i泰蠹i薹鎏篓i}||||誊誊iii{ |}|iii。

 。

 = |话语——“科学植根于对话之中” , 就是对当时的感触。

 在教学内容上, 刚刚进入理论物理领域学习的学生, 有专职的理论物理教授来为他们讲授理论物理课程, 但对刚刚问世的量子力学, 则只能通过研读、 讨论、 评述期刊上的最新文献来进行教学, 这样的教学方式本身就充满研究性特征。

 就这样, 一位研习理论物理的大学生走在一条成为物理学家的道路上, 更确切地说, 研究所的年轻人同时拥有两种身份, 一种是理论物理专业的学生, 一种是从事量子力学研究的年轻物理学家。哥本哈根大学的玻尔研究所是科学史上最优秀的探究场所, 同时也实践着大学教育中一种卓有成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即研究与教学的整合。

 现代大学越来越成为一种探究的场所, 伯顿・克拉克曾经在阐述现代大学中科研与研究生教育的关系时, 提出构建科研一教学一学习联结体, 他说:

 “科研本身能够是一个效率很高和有效的教学形式。

 如果科研也成为一种学习模式, 它就能成为密切融合教学和学习的整合工具。

 ” 【6” 88由此可以断定, 早年的玻尔研究所具有高等教育学意义。

 德国的物理学家阿尔明・赫尔曼在他的一本物理学史的著作中说:

 “科学以最大的规模和最直接的方式发挥作用, 而同时又以最微妙和最间接的方式, 通过笔直的途径, 并通过千万条渠道发挥作用。

 ” 【1】

 31参考文献[ 1】

 赫尔曼. 物理学世界大国的统治者:

 从伽利略到海森伯[ M ].朱章才, 译. 北京:

 科学普及出版社, 19 9 2.[ 2】

 罗森菲尔德. 量子革命——雷昂・罗森菲尔德文选[ M ]. 戈革,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1:

 88.[ 3】

 罗布森D . 玻尔研究所的早年岁月 【M ]. 杨福家, 卓益忠, 曾谨言, 译.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 85.[ 4 ]赛格雷. 从x 射线到夸克——近代物理学家和他们的发现[ M 】

 . 夏孝勇, 译.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 19 8 4 .[ 5]雅斯贝尔斯. 什么是教育[ M 】

 . 邹进, 译. 北京:

 三联书店,19 9 1:

 4 4 .[ 6】

 克拉克B . 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 M 】

 . 王承绪, 译.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 0 1.[ 7 ]玻尔N . 尼尔斯・玻尔哲学文选【M ]. 戈革,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9:

 329.[ 8 】

 海森伯w . 物理学与哲学[ M 】

 . 范岱年,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 8 1:

 128 .( 责任编辑周玉清)摘要: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研究生层次的教育, 为学生设定了不同于学术型研究生的科研要求。

 教育硕士以课程学习为主的提法本身并不排斥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科研内涵, 相反, 它在一定意义上为其科研设定了要求, 而且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正是依托其课程学习进行的。关键词:

 教育硕士; 课程学习; 科研能力作者简介:

 石长地, 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部副主任, 副研究员, 北京100037 ; 白向宁, 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部助理研究员,北京10 0 0 37 。针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实践性和务实性特征,一般认为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以下简称“教育硕士生” )培养过程中应以课程学习为主。

 这个结论往往掩盖了对教育硕士生的科研要求, 也阻碍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对提高教育硕士生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探索。

 其实, 教育硕士生以课程学习为主与对其科研要求并不矛盾, 而且二者是相互依托的, 这取决于我们对教育硕士生的课程和科研的准确理解。霪霪石长地白向宁以课程学习为依托提高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万方数据

 , 。

 慧蠹菘i鬻鬻鬻鬻嚷鬻豢黍戮鬻攀羹攀誊; 二i*一一幺僦∥ 蔼铱屿研茄摩嫩- 宵m }“㈣g嚣抽…z酬黼t啊2糍黼鼍警誓羔童鎏誊童童警童墨耋童童誓誓童鍪鎏童鎏羞童鎏茎耋童鲞二————————————————————————————————————————————————————————————————————————一一、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本身为其科研设定了必要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在19 9 6年《关于开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工作的通知》 中提出: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具有特定教育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 主要培养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层次人才。

 教育硕士与现行的教育学硕士在学位上处于同一层次, 但规格不同, 各有侧重。

 该学位获得者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既要掌握某门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 又要懂得现代教育基本理论和学科教学或教育管理的理论及方法,具有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学科教学或教育管理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这一规定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设置了不同于教育学专业硕士生教育的培养目标。

 如果说教育学专业以培养教育学家为目标, 那么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应该是教育家。

 教育家( ed u ca to r)不同于教育学家( ed u ca tio n ist)。

 教育学家以教育科学研究为主业, 通常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教育理论体系, 而教育家是专门从事教育工作并对培养高素质人才作出直接而重要贡献的人物

 教育家首先是教育思想家, 没有教育思想是不能成为教育家的, 但是教育家不是以教育科学研究为主业的。

 将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定位为教育家, 决定了在其培养过程中要突出研究性、 实践性和创新性。其中研究性是针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位层次而言的。

 作为研究生层次的教育,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着重培养具有较强的业务钻研能力, 能够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发现问题, 亦能够在理论层面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既具有从理论到实践的能力, 又具有从实践到理论的能力, 能够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塑造中, 成为专门性研究型教师的高层次人才。

 实践性主要是针对教育硕士( M a stero f E d u c a —tio n )与教育学硕士( M a stero f sc ie n c e inE d u ca tio n )的区别而言的。

 教育硕士与教育学硕士是处在同一34层次但规格不同的两种学位类型。

 教育学硕士的教育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 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侧重于培养善于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性人才。

 创新性是针对教育硕士培养的特色与品质而言的。

 教育硕士是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骨干, 素质教育理念下教师的工作并不只是传道、 授业、 解惑, 更重要的是能给予学生自由思维的空间, 引导学生去创新。

 这就要求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教育硕士生在学习与研究过程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并善于将其应用到教学或管理实践中, 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性、 实践性和创新性是相统一的, 共同构成其特质, 也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科研设定了必要条件。

 其中研究性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区别开, 体现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研究生教育层次的普遍特征, 为教育硕士生的科研设定了必要条件;实践性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区分开,体现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作为不同于学术性学位的专业学位的特性, 决定了教育硕士生的科研不是侧重理论探索的纯学术的科研, 为他们的科研提出了充分条件; 创新性是对研究性与实践性的统领, 为教育硕士生的科研提出了品格要求。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需要科研, 科研是教育硕士生专业学位的内在要求, 教育硕士生的科研水平直接体现了其培养质量的高低。二、 教育硕士生的科研优势与现实问题1. 教育硕士生的科研优势具体而言, 教育硕士生的科研应该以理论为指导, 立足教学管理实践, 以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课题, 经过查阅文献、 案例分析、 调研访谈等方式, 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 通过研究论证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并制订执行方案。

 而且, 研究成果可以经过反复的试行、 修改, 最终臻于完善。

 在此过程中, 需要理论的指导, 需要实践的摸索, 更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

 这就是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所需要的科 万方数据

 。

 ” iiil黪鬻鬻霪鬻鬻攀萋鬻隧篓攀碡鬻黉豢鬻鬻霪攀缓鋈鬻蓥蠹纛ii。

 。研。

 虽然说任何科学研究都是以实践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 但是相对而言, 学术型学位研究生的科研更侧重于以理论的方式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而教育硕士生的科研过程是与实际案例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更注重以实践的方式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如果学术型研究生的科研以学术研究命名, 是“大科研” 的话, 那么教育硕士生的科研应该称为案例研究, 是“小科研” 。

 不过这里的“大” 和“小” 并不能体现二者的价值轻重, 只是宏观问题与具体问题、 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的区别称谓而已。如果把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所需要的科研定位在这个层面的话, 那么教育硕士生具有得天独厚的科研优势。

 ①教育硕士生对基础教育领域的研究课题具有高度的敏感性。

 教育硕士生身处基础教育第一线, 对基础教育领域的现实问题有更深切的体会和认识, 更容易捕捉到教育领域存在的深层次矛盾, 对教育理论的前沿性和时代性也更具敏感性, 一般能够确立主题鲜活的科研课题。

 ②教育硕士生容易获得丰富生动的感性资料。

 教育硕士生在工作中, 为了解决存在的问题, 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 总在有意无意地进行调研, 积累第一手资料。

 例如, 有很多教育硕士生在工作中都担任班主任, 为了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班主任往往需要比较不同届学生的特征, 需要分析班级里学生的结构特性, 要时常找学生谈话,要与同事或同行切磋, 与家长交流, 还要翻阅相关资料, 以期在分析问题症结的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合理途径。

 由此, 班主任的日常工作其实就是全方位的调研、 搜集资料和解决问题, 这样日积月 累, 班主任就掌握了大量关于学生管理的第一手资料。

 不当班主任的其他老师, 对其所教课程的研究也具有同样的优势。

 因此, 对于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来说, 丰富的经验和典型的案例能够为其科研提供有力的支持。

 ③教育硕士生的科研更有时效性。

 教育硕士生的科研, 从立项到论证再到结论, 都是紧扣现实问题的, 以实际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其科研成果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可以更直接地服务于教育管理实践, 时效性较强。2. 教育硕士生科研的现实问题在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科研内涵进行新的定位与认识之后, 重新审视“教育硕士生应以课程学习为主” 的观点, 我们发现这种提法本身并不排斥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科研内涵, 相反, 它在很大程度上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提出了科研要求。

 而且也正是教育硕士生科研的实践性特征决定了其科研必须依托课程学习进行。

 当然, 在我们对“课程” 的概念有一个准确的理解与判断之后, 这一观点就更具可靠性了。

 所谓课程, 顾名思义, 是“课” 与“程” 的有机组合。

 “课” 一般是指由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 有关教学内容的规范性结构以及标准, 具体体现于课程设置、 课程标准、 教材中, “课” 是“程” 的基础与规定性;而“程” 强调“课” 的过程, 是“课” 在空间上的延展及其动态的发展与变化, 完整的“课程” 是“课” 与“程”的统一体, 不可偏废任何一方。

 也只有完全意义的课程才能有效支持教育硕士生的科研, 只强调“课”而轻视“程” 的课程会严重抑制教育硕士生的科研。但是, 反观“课程” 概念的内涵, 我们发现, 我们以往对课程的内涵作了狭隘的、 片面的理解, 即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更多地注重的是课程中的“课” , 而忽略了“程” ,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我们忽略了课程的空间延展性, 将课程局限于规定性的课以及内容, 仅仅寄希望于编写出好的教材, 聘请讲课流畅自如的教师, 而没有更多地关照师生的共同参与,没有关照到具体课程中由于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和素质的差异, 而呈现出的课程的差异性, 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带来的课程的功能。

 虽然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试办伊始, 人们就已经意识到并提出,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要突出实践性和务实性, 课堂教学以案例教学为主。

 姑且不谈教育硕士生的课程从理论教学转为案例教学的进程比较艰难这一话题, 就已经实现了案例教学的课程来说, 其案例一般也是久经引用的经典案例, 而不是针对具体课堂中具体的学生情况设定的。

 也就是说, 目前教育硕士生的课程依然是规定性的课和内容, 只是他们的课程中被规定的案例较多而已; 另一方面, 忽略了课程的时间延续性,35 万方数据

 。

 { 。

 iiii鬻i豢鬻鬻攀鏊攀ii鍪i霪鬻曩蒙◆豢i; 鍪鎏霎||萋攀篱ii攀i。

 :

 |名僦∥ 蔼钚聋与研雾启嗡匕膏课程更多地局限在学校开课所要求的课时中, 而没教师的职业素养。

 总之, 扩展有形空间, 就是要在规有更好地延伸到课时之外的学习中。

 尤其是在职攻定性的课程内容方面多下工夫, 要不断整合课程体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非脱产的学生, 他们上完课系的结构, 并本着厚实学科基础、 开阔学术视野的宗就回去工作, 对所学内容不能很好地消化并与实际旨, 使现行课程体系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实际发工作结合, 造成了工作与学习、 上课与科研的脱节。展需求不断吻合。这种对课程的狭隘理解与片面的操作在实际中2. 拓展课程无形空间——将课程与科研融合,人为地割裂了教育硕士生的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科研能力间的内在联系, 为教育硕士生的科研制造了障碍。所谓拓展无形空间, 主要针对的是课程中的就目前教育硕士生的课程现状来说, 要求教育硕士“程” , 是指要进一步发掘教育硕士生课程中规定性生依托课程修习进行科研显然困难重重。

 因此, 为结构内容和标准在空间上的延展和时问上的延伸。改变教育硕士生的科研现状, 我们需要进一步拓展就目前来看, 课程的无形空间可开发的潜力更大, 与其课程空间, 为其科研创造良好条件。教育硕士生的科研联系也更为紧密, 能够为...

篇四: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科建设

13年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880美术教育学[专业硕士]考研真题一、简答题(每题3分,共30分)1.《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提到的三个维度的目标指什么?2.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分为几个学段?3.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分为几个学习领域?4.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分为哪几个内容系列?5.美术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什么?6.什么是四方连续纹样?7.什么是接受性学习?8.什么是研究性学习?9.美国学者费德门创立的美术鉴赏“四步法”指的是什么?10.什么是教学重点?二、案例分析题(每题20分,共40分)1.案例:某教师在上《体育场馆设计》一课时,让同学们分组完成,先以文字或草图的形式陈述自己的设计,再利用废旧材料做成立体模型,最后要通过“招标”会,决定哪组的设计和制作中标。同学们都热烈讨论,积极动手制作,各出奇招,纷纷争取中标。其中某个学生很不认真,手上也没有材料,只是乱画了一些图形。当同学们做完交作业时,教师问:“你的模型做得怎么样,为什么还不交?”他说:“不会做,对美术课不感兴趣,也没带材料。”教师说:“那你就别交了!”问题:这位老师做得对吗?请说明原因。如果是你,会怎么做?2.案例:

 某教师在讲授“明暗五调子”知识的时候,在一个光源之下,用一个石膏几何体进行演示,显示物体与光源的距离和角度的关系,在练习环节也别出心载地让学生做沙画练练习,学生表现得兴趣盎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问题:这堂课有缺陷吗?如果有你将如何改进?三、论述题(40分)一个优秀的美术老师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四、教学设计题(40分)以《色彩基础知识》为题完成一个初中一年级(一课时)的教学设计。要求:(1)写出一篇规范、完整的课时教学简案。(2)恰当设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3)合理地设计学习活动和作业要求。(4)设计至少三个课堂提问。

 2013年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880美术教育学[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一、简答题(每题3分,共30分)1.《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提到的三个维度的目标指什么?答:在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关于目标的描述是依据三个维度进行的,即:知识号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目标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给美术教育提供了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1)知识与技能目标维度在美术课程目标里,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为三维目标中一个重要的维度。美术新课程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的要求,是对学生学习和掌握一些最基础、最基本的表现生活美和表达对生活的感受以及进行艺术创造的基本要求,而不是对专业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及掌握的要求;不仅是对学生的美术鉴赏与美术批评能力等“美术素养”提出的新要求,还是对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问联系提出的新的要求。(2)过程与方法目标维度教学目标设计中的过程与方法是对整节课的规范性指导,它以提纲挈领的方式引领课堂教学的整个操作过程与方法,突出了知识与技能这一结果性目标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强调的是如何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与创新。教师在设计美术课堂教学目标时,要采取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注意设计新颖而优化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将对“过程与方法”的感受、体验视为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美术的过程,共同研究和探讨的过程,促进学生自我全面发展和完善的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维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人对亲身经历过的事实的体验性认识及其由此产生的态度行为习惯,是互动教学中心理因素的体验性目标,而情感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整个美术课堂教学目标的灵魂所在,如果单纯从知识技能角度去衡量学生,忽略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只一味追求所谓的结果,就不会有力地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教师唯有认识并把握情感目标的层次及其基本水平要求,引导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认知产生情感的共鸣,经历内心体验并逐步

 内化为高尚的情操,才能真正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落实到位。2.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分为几个学段?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美术课程将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学习分成4个学段:(1)第一学段:1~2年级。本学段的教学目标是尝试不同的工具,用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自由的把所见所想表现出来,对媒材进行简单组合和装饰,体验造型活动与设计活动的的乐趣;观赏自然和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简短的话语大胆表现自己的感受;(2)第二学段:3~4年级。本学段的教学目标是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激发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易的创意和手工制作的方法,进行简单的设计和装饰,感受设计制作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观赏自然与各种美术作品的形、色与质感,能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3)第三学段:5~6年级。本学段的教学目标是,运用形、色肌理和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具、材料,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运用一系列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的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4)第四学段:7~9年级。本学段的教学目标是,有意图地利用形、色、肌理、空间和明暗等美术语言,选择恰当的工具、材料,以绘图和雕塑等形式,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了解主要的设计类别、功能,运用美术原理进行创意和设计,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初步了解中外美术发展的概况,尊重人类文化遗产,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3.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分为几个学习领域?答:(1)美术课程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2)美术学习活动大致可分为创作和欣赏两类。为了便于学习,将创作活动再具体分

 为“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其活动方式更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包括设计和工艺学习内容,既强调形成创意,又关注活动的功能和目的。“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则注重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综合性学习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美术课程特别设置了“综合·探索”这一新的学习领域。“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提供了上述美术学习领域之间、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社会等方面相综合的活动,旨在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3)上述四个学习领域的划分是相对的,每一学习领域各有侧重,又互相交融,紧密相关,形成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美术课程结构。

 4.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分为哪几个内容系列?答:根据高中美术课程目标的设定,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设计,设置了五个内容系列,具体是: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在五个系列下面分为9个模块,具体是: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摄影/摄像;电脑绘画/电脑设计。系列和模块之间存在一定区别和联系,系列表现为相近内容的集合,享有共同的教育意义和功能,评价标准表述也基本一致。模块则建立在美术学科的基本分类上,更加接近于操作的层面,既是学生选课的基本单位,也是学分计算的基本单位。学生学习时选择的是模块而不是系列,学生在完成了一个模块的内容学习后,能够获得相应的学分。美术教学中的模块有以下特点:一是美术教学安排以模块为单位,完成学业计算学分也是以模块为单位;二是模块有自己的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与学生的经验相联系;三是模块相对独立,具有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

 5.美术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什么?答:《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与美术课程标准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作为评价的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尤其要注意形成性评价。即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调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因此,在美术教学评价中,应依据以下几点原则:(1)认识“评价的核心”原则。评价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2)把握“评价的难点突破”原则。评价的难点是对每个不同的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对相关的评价领域采用量化分析与定性描述相结合的方法,使评价更趋客观合理。(3)注意“静态地评价教学结果和动态地对教学进程进行分析和评价相结合”原则,尊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具有的原创性和不可重复性。(4)理解“评价的主体”原则。美术课堂教学评价主体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可采用自评、互评和他评的方法。6.什么是四方连续纹样?答:(1)四方连续纹样的定义四方连续纹样是指一个单位纹样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反复连续循环排列所产生的纹样。这种纹样节奏均匀,韵律统一,整体感强。设计时单位纹样之间连接后不能出现太大的空隙。四方连续纹样广泛应用在纺织面料、室内装饰材料、包装纸等上面。(2)四方连续纹样的组织形式按照基本骨式变化分,四方连续纹样主要有以下三种组织形式:①散点式四方连续纹样。是一种在单位空间内均衡地放置一个或多个主要纹样的四方连续纹样。这种形式的纹样一般主题比较突出,形象鲜明,纹样分布可以较均匀整齐、有规律。②连缀式四方连续纹样。这种纹样之间以可见或不可见的线条、块面连接在一起,产生很强烈的连绵不断、穿插排列的连续效果的四方连续纹样。常见的有波线连缀、阶梯连缀、接圆连缀、几何连缀等。③重叠式四方连缀纹样。重叠式四方连缀纹样是两种不同的纹样重叠应用在单位纹样中的一种形式。一般把这两种纹样分别称为“浮文”和“地纹”。7.什么是接受性学习?答:(1)接受性学习的定义接受性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老师、学生和教材所组成的封闭环境下接受教师所输出的知识,学习偏重于死记硬背、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

 (2)接受性学习的特点①以掌握科学知识为基本任务;②认识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③学生认识活动的指导性、可控性;④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太关注。接受性学习强调的是,学生学习的知识不仅要反映概念、原理的内在联系,而且反映知识的生产者在探索、创造知识的过程中理论思维的过程及研究方法;不仅反映既定的发展到一定成熟阶段的知识,而且反映客观事物的多样性、丰富性和不确定性,追求开放的多种结合,学生不仅要将科学知识作为认识的条件,而且也要将自己作为认识的客体,不断对自己进行反思评价,不断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调节。8.什么是研究性学习?答:(1)研究性学习的定义研究性学习又称为专题研习、探究式学习或疑难为本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模式。在教师的辅助下,由学生策划、执行及自我评估的学习方法。(2)研究性学习的特点①以增进学习者的创造才能为主要任务;②以解决问题为主题;③研究性学习强调知识的联系和运用;④研究性学习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在解决问题中(可以是教师预设的,也可以是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的)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强调过程与方法,强调理性质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9.美国学者费德门创立的美术鉴赏“四步法”指的是什么?答:费德门的美术鉴赏“四步法”的主要内容如下:(1)叙述。即用语言陈述被欣赏作品画面上可以直接看到的东西,暂不顾其含义和价值

 判断对具像作品,应指明作品表现了哪些东西,而对抽象作品,则应指出主要的形状、色彩和方向等。这一点不需要运用美术基础,只是如实地表述眼睛所看见的内容。它的目的是通过观察、叙述,引起学生对面面的注意,使学生开始进入画面,观察画面内容,并为下一个步骤作必要准备。(2)形式分析。是指探讨一件作品的造型关系,包括各种形状的相互依存及作用方式、色调处理、空间营造、构成原理的应用等。对于形式的观察,少数学生能较快、较敏锐地发现物体形式上的差异,而大部分学生都无法自发地观察到,这时,运用对比的方法,则是启发学生的最好途径,特别是同一题材对比法。(3)解释。即推测美术作品的含义,或者说探讨美术家通过作品想表达的观念。这也就是指让学生猜测艺术家为什么要画成这样?他通过这样的形式想表达什么观念。(4)评价。既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比较,以判断这一作品的优劣。这种比较应尽可能在相当广的范围内进行,不能仅局限于某一流派或时溯。再就是要充分注意形式与表达内容是否有协调性与统一性以上就是费德门美术鉴赏程序的四个步骤。10.什么是教学重点?答:(1)教学重点的定义教学重点是依据教学目标在对教材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而确定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教学内容,一般是一门学科所阐述的最重要的原理、规律,是学科思想或学科特色的集中体现。它的突破是一节课必须要达到的目标,也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2)如何确立教学重点在教学时,确立教学重点应该考虑以下几个因素①教材和课程标准。确定教学重点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以便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因此,确定教学重点首先要吃透新课标。只有明确了这节课的完整知识体系框架和教学目标...

篇五: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科建设

40 卷  第 6 期2019 年 12 月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No. 6Dec. ,2019收稿日期:2019-10-08“双一流”建设对首都师范大学数学学科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李海梁  刘海涛(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北京  100048)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基础研究受到举国上下前所未有的关注. 在此背景下,首都师范大学数学学科的“双一流”建设既是迈向更高水平的契机,也充满了深层次的挑战. 本文在论及首都师范大学数学学科现况之后,详述了学科发展中遇到的若干亟需解决的挑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设想.关键词:数学一流学科;数学研究;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O10  引  言在教育部和北京市长期关心和支持下,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在一代代数学工作者的辛勤耕耘和不懈努力下,首都师范大学数学学科经过多年的积极建设和发展,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 在数学、统计学、信息等学界,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许多地方高校或市属大学的第一也在这里诞生,如 1996 年获批“基础数学”国家重点学科;2006 年设置具有鲜明特色的博士点如“数学教育”博士点、“数学与信息技术”博士点和“数学物理”博士点;获批 2011 年度“几何分析”教育部创新团队;2014 年作为独立完成单位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方复全教授于2017 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并于 2018 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等. 这些指标显示,一个综合性、有特色的、高水平的数学科学学院已经在首都师范大学建成.多年积淀、终成辉煌. 2017 年 9 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1] ,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学科名单. 首都师范大学进入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数学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 这是首都师范大学迎来的历史性发展机遇,也标志着首都师范大学学科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入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给首都师范大学数学学科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机遇和发展空间,但困难和挑战总是与机遇并存. 如何建设与世界一流学科相适应的、科学高效、开放信任、有利于一流师资人才培养和进行尖端科学研究的政策和管理体制,如何建成世界一流的师资队伍和科研团队,如何培养满足国家科技和经济发展需要的拔尖创新、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是数学学科当前面临的系列重要课题,这需要我们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刮骨疗毒的勇气和敢于尝试不惧失败的魄力.1  数学学科介绍1. 1 历史沿革首都师范大学数学学科成立于 1954 年(建校 4大科系之一). 数学科学学院的前身是北京师范学院数学系(创立于 1954 年)和北京师范学院分院数学系(创立于 1978 年),1992 年两系合并,成立了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2006 年,为了全面适应当代社会对多方面、各层次数学人才的需求,组建了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1954 年至今,在教育部、北京市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几代数学人的艰苦奋斗,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已发展成为一个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研究型数学科学学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培养了大批优秀中学数学教师和中学校长,同时也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数学人才. 2017 年 9 月,数学入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1. 2 师资队伍数学科学学院借助国家、北京市和学校的相关2

 人才政策,引进和培养并重,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汇聚一流人才、构筑人才高原,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一流成果的产出和一流学科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数学科学学院拥有一支研究领域广泛、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的师资队伍和多名学术水平高、视野开阔、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一流学术带头人. 现有教师92 名,其中教授 41 名,副教授 40 名;博士生导师37 名,中科院院士1 名、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 名;国际数学家大会 45 分钟特邀报告人 2 名、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获得者2 名、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 1 名、国家万人计划 2 名(含青年拔尖人才 1名)、教育部长江学者 7 名(含青年长江学者 1 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7 名、千人计划专家 2 名(含青年千人专家 1 名)等一批杰出人才.1. 3 学位点与学科方向首都师范大学于1978 年获批基础数学硕士点,1982 年获批课程与教学论(数学)硕士点,1996 年获批基础数学博士点. 2000 年后,数学学科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先后获批基础数学国家重点学科,数学和统计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数学和统计学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等学科与人才培养平台,形成了本硕博及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表 1).表 1  学位点(人才培养平台)一览表    级别 学科名称 批准时间/ 年 备注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二级学科博士点二级学科博士点二级学科博士点数学统计学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与控制论2006201119962003200620062006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二级学科博士点 数学物理数学教育数学与信息技术200620062006自主设置专业硕士专业硕士学科教学(数学)应用统计20002010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数学、统计学 2003、2011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数学学科在方向设置与布局上,以基础数学为核心,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在数学及其交叉领域拥有了多个高水平研究方向,建成了多个一流的科研团队 [2] .(1)几何与拓扑团队.该团队以中科院院士为学术带头人,在几何拓扑领域的研究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团队成员两次获邀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做 45 分钟报告,2014 年独立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获批教育部“几何分析”创新团队并获滚动支持,先后主持 2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18 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 1 项(当年数学仅此一项). 有 4 篇科研论文在国际顶尖数学期刊 Invent Math 和 Acta Math上发表. 指导的学生获得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2 项,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 2 项.(2)代数与数论团队.该团队在数论与算术几何、代数表示论等领域做出了有国际影响的工作. 团队成员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 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项,2019 年获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 项. 团队主持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研成果在 Duke Math J, Math Ann, J Reine Angew Math 等国际数学期刊上发表.(3)非线性分析团队.该团队围绕临界点理论和变分方法等开展研究,做出了有国际影响的工作. 团队成员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 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1 项,1 人获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该团队作为骨干团队参与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建设,多项成果发表在 Adv Math, J Funct Anal 等国际数学期刊上. 指导的学生获得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 项.(4)微分方程团队.该团队围绕偏微分方程和动力系统领域的前沿问题开展研究,做出了有国际影响的工作. 团队成员获省部级奖 2 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 1 项,2019 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1 项,1 人获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多年来在 Arch Rat Mech Anal, Comm Math Phys 等国际3李海梁等:“双一流”建设对首都师范大学数学学科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第 6 期

 数学期刊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 2017 年,团队成员的科研论文在国际顶尖数学期刊 Ann of Math 上发表.(5)数理统计团队.该团队围绕统计推断、统计模型平均、稳健统计分析等问题开展研究. 团队成员包括教育部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前任副主任委员、国务院统计学学科评议组前任委员,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 项,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 项,主要成果发表在 J Amer Statist Assoc, Ann Statist 等国际顶尖统计学期刊上.(6)应用统计团队.该团队围绕社会经济统计、生物医学统计和生物信息学领域内的前沿问题开展研究,取得了系列高水平的原创成果. 团队成员曾获省部级奖 2 项,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1 项,在 Biometrika, J AmerStatist Assoc, J Econometrics 等国际知名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期刊上发表了多篇高质量论文. 指导的学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 1 项,参与编写的教材获全国优秀统计教材奖并入选教育部国家级规划教材.表 2  重点学科与工程中心(实验室)一览表        名称 批准部门 批准时间“基础数学”北京市重点学科 北京市教委 2002“基础数学”国家重点学科 教育部 2007“数学”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 北京市教委 2008“统计学”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 北京市教委 2012“检测成像”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市教委 2009“数学与信息技术”北京市交叉重点学科 北京市教委 2010“数学与信息交叉科学”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市教委 2012北京成像理论与技术高精尖创新中心 北京市教委 2015光场成像与数字几何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科委 2016(7)数学与成像技术团队该团队在光场成像、检测成像技术与设备研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理论和应用成果,发表在 IEEET Med Imaging, Med Phys, Computer Method Appl M等国际知名期刊上. 团队成员获得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基金 1 项(显微 CT 研究与开发)、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 1 项(科技部),2019 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 1 项.(8)数学与信息安全团队该团队围绕量子计算与量子信息、组合数学与信息安全等领域前沿问题开展研究. 团队成员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 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 项,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1 项. 相关成果发表在 Phys Rev Lett 和 IEEE T Inform Theory 等国际顶尖及权威期刊上.1. 4 重大成就近年来,数学学科取得了多项突破性的成果,如作为独立完成单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 1 项(当年数学领域仅此 1 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3 项,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 2 项,重点项目6 项;数学教师发表的 SCI 学术论文包含数学国际顶尖期刊 Acta Math 2 篇、Ann of Math 1 篇、InventMath 2 篇、Commun Pur Appl Math 1 篇、Comm MathPhys 10 篇、Arch Rat Mech Anal 11 篇、P Lond MathSoc 6 篇、IEEE T Inform Theory 23 篇、 IEEE T ImageProcess 7 篇,物理学国际顶尖期刊 Phys Rev Lett 6篇、Npj Quantum Inform 1 篇、统计学国际顶尖期刊 JAmer Statist Assoc 5 篇、Ann Statist 1 篇、J Economet-rics 2 篇等 [4-23] .1. 5 平台支撑在发展过程中,数学学科一直秉承厚基础、强特色、重交叉的发展思路,坚持以问题驱动科学研究的理念,在加强传统优势学科基础上,建成了多个交叉学科平台. 这些平台在培养符合国家需求的交叉复合型高层次人才、提升我校承接国家及北京市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及解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重要问题的能力方面,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1. 6 人才培养数学学科自1954 年成立以来,共为国家和北京市培养了两万多名优质毕业生,其中一大批已成长为服务北京市以及全国教育行业的骨干教师. 如以4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年

 全国十佳教师张思明、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梁宇学等为代表的一批北京市基础教育领域骨干;以戎小春、张爽、张宇、何书元和张英伯等为代表的一流数学家;以汪丁丁和汪同三等为代表的国际知名经济学家和高级管理人才;以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和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王益、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钟明溁、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获得者牛艳艳、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张利友和林丽珊等为代表的优秀青年数学家.入选“双一流”以来,借助教育部、北京市和学校有关境外学习交流政策和经费支持等,数学学科积极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人才培养国际化的渠道和方式,取得显著成效,本硕博国际化培养模式已初具架构. 如在本科生方面,与美国罗格斯大学、辛辛那提大学签署了“2 + 2”联合培养协议,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学院签署了“3 +2”联合培养协议;在研究生方面,与英国利物浦大学签署了校级(数学)博士双学位联合培养协议,与美国布朗大学建立了硕士、博士互访学习交流的联合培养制度,与法国波尔多大学等的硕士联合培养工作也在有序推进. 在接收各层次国际交流学生方面,相关工作都在不断进行中,外国留学生也实现了零的突破,目前已接收2 名外国留学生,还有1 名留学生将于 2020 年 9 月入学.1. 7 社会服务学院一方面依托高水平基础与应用学科,推动数学及其交叉学科的发展,提升数学解决关乎国计民生重要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依托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平台和一流师资,成立了北京教育研究中心、教师教育培训中心,为北京乃至全国的教师教育服务.(1) 依托交叉科研平台,取得多项标志性成果. 如研制的三维 X 射线锥束 CT 设备技术水平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弥补了因发达国家对我国限制军工所需 CT 成套设备进口的空白;发展了基于多频率相位平移法的高速、高精度动态数字成像系统;利用现代几何理论开发了医学图...

篇六: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科建设

录2010年首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2010年首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11年首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2011年首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视频讲解]2012年首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2012年首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视频讲解]2013年首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2013年首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视频讲解]2014年首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2014年首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视频讲解]2015年首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2015年首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视频讲解]2016年首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2016年首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17年首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2017年首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18年首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2018年首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2019年首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0年首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一、名词解释1 教育2 “苏格拉底法”3 心理发展4 “致良知”5 1922年“新学制”6 1944年《教育法》二、简答题1 简述创造性的心理结构及培养途径。2 简述教学的任务与过程。3 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与特点。

 4 简述德育的内容与过程。三、论述题1 试论教师素养的构成、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及途径。2 试论孔子的教育实践与思想。3 试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4 试评杜威的教育实践与思想。

 2010年首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一、名词解释1 教育答: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广义定义一般是指: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教育的狭义定义主要针对“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现代教育是教师为主导的,师生之间互动的交互过程。2 “苏格拉底法”答:“苏格拉底方法”也称问答法,产婆术。在苏格拉底看来,教师教学的过程就像是助产婆把胎儿从母亲的肚里接生出来一样,即思想之接生过程,所以称为产婆术。产婆术过程分成四步:讽刺——教师以无知的面目出现,通过巧妙的连续提问,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原有观点的混乱和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或答案;归纳——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一般共性和本质;定义——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3 心理发展答: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期经由出生、成熟、衰老一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持续而稳定的内在心理变化过程。心理发展反映的是个体心理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持续而稳定的系列变化过程,主要包括认知发展和人格发展两大方面。心理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心理发展有一定的顺序性;心理发展过程呈现出许多阶段;各个心理过程和个性特点的发展速度不完全一样;心理的各个方面的发展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心理发展有明显的个别差异。

 4 “致良知”答:由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王守仁提出。他是用“心学”的观点来阐明这一思想的。“理”存在于“心”中,“心即理”;“良知即是天理”即是“心之本体”。“良知”不仅是宇宙的造化者,也是伦理道德观念。“良知”与生俱来,不学自能,不教自会;为人人所具有,不分圣愚;“良知”不会泯灭。然而,“良知”在与外物接触中,由于受物欲的引诱,会受昏蔽。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去除物欲对于“良知”的昏蔽。“学以去其昏蔽”的目的是为了激发本心所具有的“良知”。在王守仁看来,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实现“存天理、灭人欲”的根本任务。基于此,他认为用功求学受教育,并不是为了增加什么新内容,而是为了日减“人欲”。5 1922年“新学制”答:1922年11月1日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以大总统令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这就是1922年的“新学制”,或称“壬戌学制”,因其采用美国式中小学六三三分段法,又称“六三三学制”。该学制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小学年限为六年,初中与高中分别为三年,其中中等教育是新学制的精髓。新学制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新教育制度的确立,标志着中国近代以来的学制体系建设的基本完成。6 1944年《教育法》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恢复因战争被破坏的教育系统,英国政府于1944年通过了以巴特勒为主席的教育委员会提出的教育改革方案,即《1944年教育法》,又称《巴特勒教育法》。《1944年教育法》是英国教育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教育法令,它决定了英国战后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它对中央和地方权限的调整,建立了比较符合英国文化教育传统和不同党派利益的教育领导体制。双轨制的结束及初等、中等和继续教育相互衔接的国民教育制度,确定了“人人受中等教育”的观念,扩大了国民教育的机会。它是英国教育制度的主要基础。二、简答题

 1 简述创造性的心理结构及培养途径。答:创造性是指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运用已有知识,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是人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也是创造型人才的重要特征。(1)创造性的心理结构。创造性的心理结构分为静态结构与动态结构两种。静态结构由美国心理学家艾曼贝尔提出,包括有关领域的技能、有关创造性的技能以及工作动态。创造力的动态结构是由现代信息加工学派的代表人物H.A.西蒙提出,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明确问题的能力、阐述问题的能力、组织问题的能力以及输出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2)创造力的培养途径。创造力的培养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①创造意识的形成。创造意识是指创造的愿望、意图等思想观念。创造意识是创造活动的起点和前提,离开了创造意识,一切创造活动都将无从谈起。创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性行为,它是在一定的意识支配下进行的。创造意识实质上就是一种问题意识,一种对问题的敏感性。要想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必须首先打破意识结构中这种固有的平衡状态,培养起习惯性地发现问题的意识。②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创造性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活动,既有一般思维的共同特点,又有不同于一般思维的独特之处。其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a.求异性;b.联想性;c.发散性;d.综合性;e.逆向性;f.独创性。③创造个性的培养。创造是以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把自己内心的潜能通过外显行为释放或表现出来的过程。每个致力于创造的人,都应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扬

 长避短,在创造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④创造机遇的把握。一个人能否取得创造性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善于抓住和把握机遇。机遇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但它又不是均衡摊派的。在特定的时空下,各方面因素配合恰当,产生了有利的条件,谁最先利用这些有利的条件,运用手上的人力、物力进行投资,就能更快、更容易获得更大的成功,赚取更多的财富。这些有利条件便是机遇。准确地把握机遇,便能事半功倍,一旦失去机遇,不仅会两手空空一无所获,而且可能会走向失败甚至毁灭的境地。2 简述教学的任务与过程。答:(1)教学的任务我国普通教育学校的教学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为教学的其他任务都只有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所以,只有扎扎实实完成好这个教学任务,才能有条件完成其他教学任务,确保培养的人才的质量规格。②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不仅是顺利地、高质量地进行教学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的要求,因而这是现代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③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是教育又一项重要任务。这是社会主义社会的要求,是青少年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体现了社会主义教学的性质与方向。(2)教学的过程教学过程是一个有规律的过程。教学过程的规律主要表现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的阶段上和教学过程内部一些因素之间的必然联系上。教学主要经历以下几个过程:①引起求知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其活动,产生于对知识的需要与追求。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起始时,总是善于向学生提出问题来引起学生求知的需要。一般来说,只有当学生面

 临问题、困境,渴求新知和寻找答案,并获得突破时,他们才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活动。②感知教材。教材是一种系统的书本知识,是他人的实践经验。学生只有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或有关的感性知识才能理解书本知识。学生理解书本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如果学生有了必要的感性知识,形成了清晰的表象,那么他们理解书本知识就比较容易。否则,学生对所学概念难免感到抽象、疑惑,甚至一知半解、囫囵吞枣。为了使学生掌握书本上的抽象概念,首先有必要引导学生掌握好感性知识。③理解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让学生的认识停留在感性上,而要引导他们把所感知的材料同书本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思维加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至此,学生的认识便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④巩固知识。巩固知识既应作为理解教材之后的一个必要的阶段,又是教学过程中始终应注意的一个因素。应当看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感知教材、理解教材、运用知识,每一阶段的质量都深刻影响学生知识的巩固,因而巩固知识的工作要从各个方面来做。但为了使学生熟记基本知识、防止遗忘,还需要做一些专门的巩固工作,这就是进行各种形式的复习。只有经过必要的复习,才能使知识在大脑中的记忆的痕迹得到强化,形成牢固的联系。⑤运用知识。理解知识和巩固知识是运用知识的基础。但是,学生理解了知识不等于会运用,牢固掌握了知识不等于形成了技能技巧。要使学生从理解和掌握概念、原理、公式发展到能运用于实际,形成技能、技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运用知识,掌握技能、技巧,主要通过教学性实践,大多采取反复练习的方法来实现。⑥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在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与技巧的质量怎样,只有通过检查才能确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随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以便及时调节教学的内容、方法与进度,师生协调一致地把教学顺利进行下去;另一方面,还要在完成一定的教学之后进行专门的检查,了解学生知识掌握和智力、能力发展情况、优点与缺点,以便改进教学,加强个别指导,提高教学质量。这是不可少的教学阶段。3 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与特点。答: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共进行了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除了1966~1976年间的一次课程改革,新中国前六次课程改革均有所成就,但依然存在教育观念滞后、课程内容偏难、课程结构单一、课程评价一元化等诸多弊端。因此,2001年我国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称为新课程改革。(1)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①明确区分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②突出学生的发展,科学制定课程标准;③加强新时期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④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⑤建立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的评价体系;⑥制定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提高课程的适应性,满足不同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需要。(2)新课程改革的特点①注重课程的发展功能;②实现课程设置的整合性;③关注实施过程与科学评价;④进一步加大课程管理的弹性化。4 简述德育的内容与过程。答:德育就其广义来说,包括着政治思想教育、思想意识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思想品德教育。从狭义来说,是指道德品质教育,或称道德教育。德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学校德育的内容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1)我国德育的主要内容:①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人类早已存在的一种最古老的感情。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人们对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也是对祖国在历史上所起的进步作用的正确

 理解,力图使祖国更富强、更强大,为世界和平与全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一种坚定的志向。我们今天讲爱国主义,就是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我们的爱国主义根源于我们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是在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制度比其他社会制度都具有优越性的基础之上,对社会主义祖国的自觉的、积极的热爱。②集体主义教育。共产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道德的实质,就是集体主义的精神,也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集体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教育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在社会主义社会里,集体主义是人们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也是人们对集体对国家的基本行为准则。以集体主义精神教育青年一代,就是培养青年具...

篇七: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科建设

国招收教育学研究生学校排名以及学校情况

 排序 学校名称 1 北京师范大学 2 华东师范大学 3 华南师范大学 4 西南大学 5 厦门大学 6 华中师范大学 7 南京师范大学 8 东北师范大学 9 浙江大学 10 浙江师范大学 11 华中科技大学 12 湖南师范大学 13 西北师范大学 14 上海师范大学 15 陕西师范大学 16 河南大学 17 四川师范大学 18 山东师范大学 19 首都师范大学 20 辽宁师范大学 学校简介:

 一、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学科历史悠久, 实力雄厚, 是全国最早设立教育学硕士、 博士学位授权点, 最早设立教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最早拥有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的单位。

 学科综合实力居全国领先水平, 多年来位居全国教育学一级学科评估第一名。

 学部拥有教育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有博士学位授权点 13 个, 硕士学位授权点 1 7 个, 本科专业 5 个,其中特殊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比较教育研究中心、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教师教育研究中心、 数字学习与教育公共服务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重要基地; 教育部特色专业 2 个。

 二、

 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拥有 6 个系, 1 1 个研究所(室):

 教育学系、 课程与教学系、 教育信息技术学系、 心理学系、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 高等教育研究所、 教育信息网络中心、 国外考试中心。

 另依托系所设有 5 个研究所:

 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 教师教育研究所、 教育史研究所、 心理科学研究所、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有 5 个本科专业, 其中心理学专业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 科研实力强, 在国内外有较高的学术地位。

 现有教授 45 名(其中博士生导师 30 名), 副教授 69 名。

 学院有 2 个国家重点学科, 有教育学和心理学 2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教育学为一级学科博士点; 有教育学原理、 课程与教学论、 教育史、 比较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基础心理学、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运动人体科学 9 个专

 业可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 还有教育经济与管理、 职业技术教育学、 成人教育学、 应用心理学、 计算机应用技术、 通讯与信息系统、 体育人文社会学 7 个专业可以招收硕士研究生。学院重视开展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 与国际上一些著名大学的教育学院建立了长期的友好合作关系。

 三、

 华南师范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是华南师范大学“211 工程”重点建设的院系, 是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和教师教育中心。

 学院历史悠久, 前身是 1 933 年建校的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师范学院于 1 935 年增设的教育系。

 1 951 年,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系成立, 经过院系调整[1 ] , 它集中了原中山大学师范学院及华南联合大学教育系等多所院校的师资, 力量雄厚, 鼎盛一时, 著名的教育家罗浚、 汪德亮, 心理学家阮镜清, 教育学家叶佩华、 朱勃等众多名家、 名师先后在此执教。

 1 996 年, 根据国家“211 工程”建设的需要, 华南师范大学成立“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学院包括教育系、 心理学系、 电化教育系、 教育科学研究所、课程教材研究所和高等教育研究室等 6 个单位。

 1999 年 1 2 月, 学校开展新一轮院系调整,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正式成立。

 它由原教育系、 心理学系、 教育科学研究所、 课程教材研究所和高等教育研究室 5 个单位合组而成。

 四、

 西南大学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始建于 1 950 年, 地处著名乡 村教育家晏阳初先生创办的“乡村建设学院”所在地——重庆市北碚区。

 学院由复旦大学相辉学院教育系、 四川大学教育系、 重庆大学教育系、 国立女子师范学院教育系、 四川省立教育系、 川东教育学院教育系和公民训育系、 华西协和大学家政系、 昆明师范学院教育系、 贵州师范学院教育系等九个单位合并而成。

 现拥有教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涵盖了 1 4 个博士点、 15个硕士点和 5 个本科专业。

 五、

 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

 于 1 978 年 5 月 17 日建立, 原名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 1984 年 2 月经教育部批准改为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2004 年 4 月 6 日改为现名。

 它是中国第一个以高等教育学为研究对象的专门研究机构, 拥有中国第一个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授权学科(1 984)

 和第一个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986), 潘懋元教授成为中国第一位高等教育学的博士生导师(1986); 它拥有中国第一个高等教育学国家重点学科(1 988)、 中国唯一的高等教育学国家“211 工程”重点学科(1 996)、 中国唯一的高等教育研究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0)

 和中国唯一的高等教育研究的国家“985 工程”创新基地(2004)。

 六、

 华中科技大学 学院设有教育学系、 课程与教学论系、 教育经济与管理系、 学前与特殊教育系、 教育史与比较教育研究所、 高等教育研究所、 师资培训中心、 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 教育评估中心、 课程研究中心、 农村基础教育研究中心、 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等教学科研机构, 拥有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室、 特殊教育实验室、 教育科学资料中心和计算机中心等教学科研设施, 主办《教育研究与实验》 和《教育与经济》 两种全国中文教育类核心期刊。

 学院现有教育学、 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三个本科专业, 拥有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 硕士学位授予权点和教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在校本科生 1 80 人, 硕士研究生 400 人, 博士研究生 71 人, 博士后 4 人。

 七、

 南京师范大学 学院拥有国家重点学科教育学原理、 学前教育学以及省重点学科基础心理学、 课程与教学论等四个重点学科。

 学院拥有教育学博士后流动站、 心理学博士后流动部、 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 以及教育学原理、 课程与教学论、 学前教育学、 教育史、 比较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教育技术学、 基础心理学、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德育学、 美育学等 11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 7 个硕士点, 6 个本科专业, 覆盖了所涉及的 2 个学科门类 3 个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

 八、

 东北师范大学 1 993 年教育系在东北师范大学系改院中率先试点, 于 1 994 年成立教育科学学院。

 为落实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 计划”)

 , 进一步凸显东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特色,整合教育学科力量, 促进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 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加强教育学科研究和学科建设, 201 2 年 5 月, 东北师范大学成立教育学部。

 学部为实体办学和管理机构。下设教育学院、 教育管理学院、 心理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学前教育学院, 主要组织开展本科和研究生教学工作。

 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 农村教育研究所、 教育部东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 高等教育研究所、 儿童发展研究中心、 认知与脑科学实验室并入教育学部,由学部统一领导。

 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 教师教育研究院、 教师发展学院(以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培训部为基础组建)

 、 教育部幼儿园园长培训中心(筹)

 、 教育部东北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 教育部东北高师师资培训中心、 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长春分中心、 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东北师范大学研究中心、 《中小学教师培训》 杂志社也并入教育学部, 由学部统一领导和协调。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教育学原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农村教育研究所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教育学为国家人事部批准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部现有 5 个本科专业; 9 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3 个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教育学和心理学为国家一级学科博士点, 下设 9 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现在共有在校本科生 661 人, 硕士研究生 654 人, 博士研究生 350 人。

 九、

 浙江大学 学院现由教育学系、 教育领导与政策研究所、 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体育学系、 公共体育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应用心理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和军事理论教研室组成。

 建有中外教育现代化研究所、 高等教育研究所、 教育科学与技术研究所、 体育科学与技术研究所等 6 个研究所, 拥有教育部浙江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现代化发展研究中心、浙江大学思高教育研究中心、 浙江大学体能测评与训导基地、 亚洲教育研究中心、 民办教育研究中心、 蒙台梭利研究中心、 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中心。

 还设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教育革新为发展服务”(APEID)

 浙江大学联系中心和全球大学创新联盟亚太中心(GUNI-AP)

 秘书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浙江大学创业教育教席和浙江大学博学教育等。

 十、

 浙江师范大学

 学院建有“高等教育学”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课程与教学论”、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省级重点学科。

 设有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心理研究所、 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等校级重点研究机构。

 学院的教育学、 心理学为一级学科硕士点, 目前除了在上述一级学科的 1 3 个专业招收研究生外, 还在教育经济与管理、 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招生。

 同时, 还在教育管理、 现代教育技术、 职业教育学的教育硕士方向, 以及公共管理硕士教育管理方向招收。

 关于教育学考研的更多问题, 欢迎咨询勤思考研!

 勤思教育学李老师:

 1 976079373

推荐访问: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 首都师范大学 教育硕士

版权所有:诚明文秘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诚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诚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00263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