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诚明文秘网>范文大全 > 教育整顿 > 文道教育7篇

文道教育7篇

时间:2022-10-17 15:30:12 教育整顿 来源:网友投稿

文道教育7篇文道教育 文道合一本色语文1———观《故乡的榕树》一课有感唐琴(江苏省昆山中学,昆山215300)【摘要】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道教育7篇,供大家参考。

文道教育7篇

篇一:文道教育

合一 本色语文 1———观《 故乡的榕树》一课有感唐 琴(江苏省昆山中学,昆山 215300)【摘要】语文教学怎样才能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笔者所观课从沟通内容与形式、关照整体与局部、对接语文和生活这三个方面,对有效实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关键词】高中语文 工具性 人文性1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3 年度第十期立项课题《普通高中师生共建教学问题库的实践》(课题编号:2013JK10 - L086)研究成果之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不仅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工具;语文课程所包含的人文学科知识,具有熏陶、感染学生思想感情的文化功能. 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是工具性的灵魂,教学中应追求两者的统一,即语文学科常说的“文道合一”. 本文以江苏省昆山中学于立娜老师的《故乡的榕树》一课为例,来探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有效实施问题.一、沟通内容与形式众所周知,文章的思想情感有赖于语言文字,而语言文字又服务并统摄于思想情感. 《故乡的榕树》是一篇抒情散文,该文抒发了游子对故乡及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伊始,于老师抛出这样的问题:云、风、山水、桂花香,都可以勾起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作者偏偏选择了榕树?难道作者想念的仅仅是故乡的榕树吗?然后进入课文朗读环节. 于老师引导学生分组朗读第 5 ~ 10 自然段,并概括各段围绕榕树写了哪些人和事.在学生阅读、归纳后,于老师把学生的回答板书如下: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叙述了故乡的许多人和事,所有这一切全都关乎榕树,所以,榕树成了作者回忆友情、亲情、乡情的载体. 据此分析得出本 文 的 艺 术 特 色 是,寄 情 于 物. 用 一 个 物象———榕树,作为文章的线索,使文章涉及多人多事而神不散. 让学生抓住线索读文章,是长文短读最精当的方法之一,这不仅体现了语文课的工具性,而且在演绎工具性的过程中还体现出了文章的人文性.紧接着于老师又设计了语段欣赏环节,并请学生参与分析. 其中,一位女同学选取了这一句:“有的像我一样,把生命的船划到遥远的异乡”,并解读道:这句话用“生命”来修饰“船”,看似有悖于逻辑,其实这是一个比喻. 把生命比作船,不是要将“船”赋予生命的活力,而是要把自己抽象的感· 2 6 ·教学实践 JIAOXUESHIJIAN

 情化为具体的物象. 作者漂泊在外的无奈和对故乡深深的眷念之情是抽象的,而船是具体的. 所以这可以让我们体会到作者的情感.这位女同学既分析了语言的特色,又点出了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从内容和形式角度体现了语文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于老师最后又设置了一个写作环节,她让学生借助典型的物、人、事,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情感:故乡的我最不能忘怀的是故乡的 (物)(人)(事)以“读”促“写”,利于沟通阅读与写作这两个过程,这符合语文课的“工具性”要求. 同时还能以“写”养“读”,即通过写作更好地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深刻情感,以达到情感共鸣的效果,这彰显了文本的人文性.于老师设计的阅读、解读、写作等教学环节,既关照到了文章的语言形式、艺术手法,又利于挖掘文章的思想情感、精神内蕴,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体现了语文课的“文道合一”功能.二、关照整体与局部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说过:“看一篇文章,先读一遍,得其大要,再读,才知道文字结构层次的安排,又读,才能体会哪些词、句子用得准确、生动,从而对全文的理解也就又加深了一步.也就是说,理解的全过程是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又从小到大,从局部到整体,走这么一个来回. ”[1]于老师从整体出发,先聚焦局部,引领学生抓住“榕树”这一关键点,并由此勾连出相关的人和事,进而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感情. 比如,从榕树下伙伴们的游戏中,可以读出作者对天真无邪的友情的怀念;从榕树下女人、母亲、祖母的相关事件,可以品出细腻深厚的亲情;从农人在榕树下乘凉的情节,可以感受到淳朴、悠闲的乡情.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普通的百姓、天真的童趣、细腻的亲情、淳朴的风土人情,是作者割不断的故乡情结.在品读中,于老师还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首与尾. 学生很快发现,文章不仅仅写了“大陆的榕树”,还写了“香港的榕树”. 教师对其中的三句话进行了分析:①“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这句话像一座桥,把眼前景物与思想情怀联系起来,即由小儿子吹着榕树叶玩耍的场景,想到自己在故乡榕树下的童年生活.②“那样的日子不会再回来了”———总结上文,表明回忆结束,自然回归现实.③“我仿佛刚刚从一场梦中醒转,身上还留有榕树叶隙漏下的清凉”———和上面的夏夜描写实现了自然、巧妙的承接.据此,师生整理出了作者的基本思路:香港住所的榕树———眼前大陆故乡的榕树———回忆香港住所的榕树———眼前这种分析有利于学生跳出对“大陆故乡榕树”单一的回忆,通过今昔对比,看出作者远离故乡的惆怅,以及对过去时光一去不返的失落感.强调人文性,就应在透视局部思想内核的时候,引领学生走向整体. 只有把握了整篇文章的思想内容,才能进一步理解局部的字、词、句,及其所呈现的人文性.三、对接语文和生活夏丏尊、叶圣陶两位先生在《文心》中指出,“读书贵有心得,关键是联系生活,在‘触发’上下工夫”“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 你读书时对于书中某一句话,觉得与平日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是触发;觉得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获得一种印证,是触发;觉得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例子,是触发”.[2]文本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语文课堂应对接生活,让文本的解读更加鲜活. 《故乡的榕树》一文,有大段文字在回忆故乡的榕树以及与榕树有关的人和事,以此来传递作者对故乡、对故乡人事细腻而绵长、感性而深沉的情怀,因此闪烁着浓厚的人文性. 于老师对这一部分的解读,没有停留在就情讲情上,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若干语句的品读,来挖掘其人文性. 如此解读文本就像水墨画一样,一笔一笔将之晕染开来,这样折射出的情感就更具感染力.为了更好地体现人文性,于老师还呈现了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一段文字:(转下页)· 3 6 ·新课程教学 2014 年第 5 期

 群文赏读 :语文学习的深度建构与整体延伸周明红(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温泉镇第一中心小学,连云港 222301)【摘要】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提高、思想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和品质的铸就,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阅读. 小学阶段是学生阅读的最重要时期,群文赏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通过整合单元内容,串烧课内文本,整组主题文学,遴选生活万卷,语文学习才会得到深度建构和整体延伸.【关键词】群文赏读 语文学习 深度建构 整体延伸一、整合单元内容,实施群文赏读在应试教育的情况下,一些教师非常重视如何将每篇课文嚼得烂、嚼得透,却没有进行单元整合,忽视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整体延伸与深度建构. 这样一来,学生的所得肯定十分有限,难以为学生的语文学习的终身发展服务. 对待相同主题的一组文章,在开展群文赏读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学习资源,依托单元主题,整合阅读资料,合理、有效地开发和运用课程资源,通 过 整 合 认 识———整 体 概 览———阅 读 分析———片段赏思———赏读拓展这样的模式来帮助学生完成语文学习深度建构 [1]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主题是“师恩难忘”,教材安排了《莫泊桑拜师》《理想的风筝》《孔子游春》《明天,我们毕业》四篇讲读课文以及练习七(语文与生活:这项练习走近先哲孔子;诵读与积累:这个成语串十分精练地描述了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精髓;口语交际则是临别赠言)和习作七(给老师写一封信),整个单元的内容都与教师息息相关. 教学时,在每篇课文的精读分析的基础上,再开展一些群文赏读的活动,帮助学生整体把握本组课文知识,升华积极的师生情感,促进语文学习的深度建构 [2] .(接上页)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鲁迅在文中列举了许多童年印记: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泥墙根、油蛉、蟋蟀、蜈蚣、斑蝥等,从而使童年的生活鲜活地呈现出来. 而《故乡的榕树》的作者也采用了同样的写法,列举了大量的与榕树有关的人和事. 通过比较,学生得出这样的认识:大量列举记忆中的人、事、物,看似啰唆却毫无拖沓之感.语言文字的工具性不仅体现在“达意”上,更高的境界是“传情”,而且也让学生读懂了“思念”一词的真正内涵,掀起了课堂高潮,折射出了这节课的人文性.荀子在《劝学》中写道:“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 ”意思是说,抓住了要领,事情就容易做了. 笔者认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堂的要领. 于立娜老师沟通内容与形式,关照整体与局部,对接语文与生活,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体现了语文教学“文道合一”的要求,彰显了语文教学的本色.参考文献[1]张志公. 语文教学论集[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57.[2]夏丏尊,叶圣陶. 文心[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98.· 4 6 ·教学实践 JIAOXUESHIJIAN

篇二:文道教育

15年8月

 第8期

 总第258期

 理论学刊

 Theory J ournal

 Aug.2015

 No.8 Ser.No.258

 《文心雕龙》之“ 文道自然” 论探析

 朱军利,祁海文

 ( 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山东济南250100;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 摘要]‘ ‘ 文道自然” 是贯穿《文心雕龙》“ 文之枢纽” 五篇的核心观念,也是《文心雕龙》全书“ 总论” 或“ 指导

 写作的总原则” 的基本意含。《文心雕龙》的“ 文道自然” 论,用道家的“ 自然” 概念揭示和论证了儒家文论传统的文

 质观。从《原道》经《征圣》到《宗经》,“ 自然之道” 具体化为“ 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 这一“ 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

 科” ,又落实和典范地体现于儒家经典之中。通过《宗经》与《正纬》、《辨骚》的联系,“ 自然之道” 发展为“ 虽取镕经

 旨,亦自铸伟辞” 这一既“ 宗经” 又“ 随时” 、“ 适会” 而“ 变” 的文学发展原则。

 [关键词]自然;自然之道;文质关系;文道自然

 [ 中图分类号] 1206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2-3909( 2015) 08—0124—06

 《文心雕龙》是以“ 言为文之用心” ①为宗旨的,《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乃

 “ 文之枢纽” ,即“ 指导写作的总原则” ②。《原道》篇对“ 道” 的定性是“ 自然之道” ,根据《原道》篇“ 道沿

 圣而垂文,圣因文而明道” 的逻辑,这个“ 自然之道” 贯穿于“ 文之枢纽” ,可以说是“ 文之枢纽” 之“ 枢

 纽” 。有鉴于此,我们把奠基于《原道》、贯穿于“ 文之枢纽” 的以“ 自然之道” 为核心的文学观,称之为

 “ 文道自然” 论。

 一、“ 自然” 与“ 神理”

 “ 自然” 这一概念始见于道家创始入老子的《道德经》。老子云:“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③;

 “ 希言自然” ④;“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⑨;“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 以辅

 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z)。概括来说,老子之“ 自然” ,讨论的主要是作为宇宙本体的“ 道” 的特征、“ 道”

 与自然万物的关系,以及作为政治主体的“ 圣人” 对待与“ 百姓” 、“ 万物” 的关系时所应遵循的原则。刘

 笑敢认为,《老子》的“ 自然” ,最核心、最一般的意含,包括“ 自己如此” 、“ 本来如此” 、“ 通常如此” 、“ 势当

 如此” 等,而“ 自己如此” 或“ 自然而然” 则是其“ 最基本的意含,其他意含都与此有关” ⑧。从老子到刘

 勰,“ 自然” 概念历经千余年的发展,内涵越来越复杂,但老子所赋予的“ 最基本的意含” 仍具有最权威的

 解释效力。

 “ 自然” 在《文心雕龙》全书中共出现了9次,其中见于《原道》篇的2次下文将重点讨论。《明诗》

 [ 作者简介] 朱军利,男,文学博士,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兼蒙古国立大学孔子学院院长,研究方向为文艺美

 学与汉语国际传播;祁海文,男,文学博士,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暨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

 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与审美教育。

 ①[ 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 序志》。

 ②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通史· 魏晋南北朝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337页。

 ③④⑤⑥⑦《道德经》第17、23、25、51、64章。

 ⑧刘笑敢:《老子古今:五种对勘与析评引论》上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6~292页。

 124

 万方数据

 《文心雕龙》之“ 文道自然” 论探析

 篇论诗的产生日:“ 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诗产生于人“ 应物斯感” 而“ 吟志” 。

 《礼记· 乐记》认为,“ 乐” 之产生“ 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毛诗大序》论诗,

 也强调“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这些都可以解释刘勰“ 感物吟志” 这一概括化论述的具体内涵。情物相感

 而生诗,实质是“ 情动” 而“ 言形” 的表现,“ 感物” 则“ 情动” ,“ 情动” 则“ 言形” ,此乃“ 自然而然” 之事。

 《诔碑》和《体性》的2处“ 自然” 均用以论作家之“ 才” 和“ 才气” 。《诔碑》篇总结蔡邕为杨赐、胡

 广、胡硕等所撰碑文的艺术成就时指出:“ 察其为才,自然而至矣。” 刘勰认为,作家之“ 才气” 乃“ 情性所

 铄” ,即所谓“ 才由天资” ①,因而称之为“ 自然而至” 。《体性》篇纵论自贾谊至陆机共12位作家之“ 才

 气” 与各自文章风格的关系,并概括地指出:“ 触类以推,表里必符。岂非自然之恒资,才气之大略哉。”

 作家各有不同的“ 才气” ,由之形成了各异的风格,“ 才性” 与风格是“ 表里必符” 的关系。作家之风格是

 其“ 才气” 之“ 自己如此” ,这就是所谓的“ 自然之恒资,才气之大略” 。

 《定势》篇讨论文章体裁风格的形成问题。刘勰认为,文章的内容与体裁、体裁与风格的关系,是

 “ 因情立体,即体成势” 。“ 体” 的确立是“ 情” 之“ 自己如此” ,“ 势” 之形成是“ 体” 之“ 自己如此” 。因此,

 刘勰在该篇中用“ 如机发矢直,涧曲湍回,自然之趣也” 和“ 譬激水不漪,槁木无阴,自然之势也” 两个事

 例,从正反两方面比喻“ 情” 与“ 体” 、“ 体” 与“ 势” 的“ 自己如此” 之关系。

 《丽辞》篇以“ 造化赋形,支体必双” 论“ 高下相须,自然成对” 的“ 丽辞” 之存在的合理性。刘勰主张

 “ 丽辞” 成之于自然,认为《尚书》的“ 罪疑惟轻,功疑惟重” 、“ 满招损,谦受益” ②并非出自刻意经营,而是

 “ 率然对尔” 。他赞赏“ 诗人偶章,大夫联辞,奇偶适变,不劳经营” ,同时批评“ 扬马张蔡” 以至“ 魏晋群

 才” 为“ 崇盛丽辞” 而刻意“ 经营” 。所谓“ 不劳经营” 、“ 自然成对” 之精义,就在于“ 契机者入巧,浮假者

 无功” ③,这也是《隐秀》篇强调“ 隐秀” 之形成是“ 思合而自逢,非研虑之所课” 的意思。“ 隐秀” 是“ 思

 合” 而“ 自逢” ,就如同“ 丽辞” 是“ 契机” 而“ 人巧” 。“ 隐秀” 与“ 思合” 、“ 丽辞” 与“ 契机” 的这种关系,刘

 勰称之为“ 自然会妙” @。

 《文心雕龙》中与“ 自然” 意含相近的概念和论述还有很多,比如《丽辞》篇的“ 率然” 、“ 不劳经营” 和

 《隐秀》篇的“ 思合而自逢” 等,其中尤其值得重视的是“ 神理” 。“ 神理” 在《文心雕龙》中总共出现了7

 次,其中《明诗》篇“ 神理共契,政序相参” 的“ 神理” 乃“ 神” 与“ 理” 的并列组合,而《正纬》篇“ 经显,圣训

 也;纬隐,神教也。圣训宜广,神教宜约。而今纬多于经,神理更繁,其伪二矣” 的“ 神理” ,指纬书用以解

 说、阐述儒家经典的“ 神秘的义理” 。除此之外,《情采》篇总论“ 立文之道” ,指出:“ 五色杂而成黼黻,五

 音比而成《韶》《夏》,五情发而为辞章,神理之数也” 。这里所说的“ 神理之数” ,与《原道》篇论“ 文” 之产

 生的“ 夫岂外饰,盖自然耳” 、“ 谁其尸之,亦神理而已” 含义相近。《丽辞》篇的“ 神理为用,事不孤立” 与

 “ 造化赋形,支体必双” 前后相继,并论“ 丽辞” 产生之“ 自然成对” ,“ 神理为用” 与“ 造化赋形” 显然是在

 相近意义上使用的。至于《原道》篇的“ 若乃《河图》孕乎八卦,《洛书》韫乎九畴,玉版金镂之实,丹文绿

 牒之华。谁其尸之,亦神理而已” ,以及“ 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 与“ 道心惟微,神理设教” ,这3

 处“ 神理” 都与“ 自然” 含义相通。

 概括来说,《文心雕龙》各篇所用之“ 自然” (包括“ 神理” )大体是就两个事物之关系立论,如“ 感物”

 与“ 吟志” 、“ 才性” 与风格、“ 情” 与“ 体” 、“ 体” 与“ 势” 、“ 思合” 与“ 隐秀” 等,而各篇之“ 自然” (包括“ 神

 理” ),虽所论之问题与具体之义理各有不同,但大体仍都保持着“ 自己如此” 、“ 自然而然” 这一“ 最基本

 的意含” 。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 体性》。

 《尚书· 大禹谟》。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 丽辞》。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 隐秀》。

 125

 万方数据

 理论学刊· 2015年第8期

 二、“ 自然之道”

 尽管《文心雕龙》多次出现“ 自然” 的概念,但显然它不是在老子或道家哲学的意义上使用的,实际

 上,刘勰只是取用了“ 自然” 的“ 自己如此” 、“ 自然而然” 等“ 最基本的意含” ,用以阐明两物之关系。问

 题在于,所谓两物的“ 自己如此” 、“ 自然而然” 之关系的内在义理是什么?《原道》篇的“ 自然之道” ,当

 是我们理解这一内在义理的关键。

 《原道》篇的主旨,在我们看来,是论证“ 人文” 之产生与存在的必然性、合理性。该篇首先从天地之

 “ 文” 与天地“ 并生” 、天地自然有“ 文” 推论作为“ 天地之心” 而与天地相参的人也自然有“ 文” ,其次从龙

 凤、虎豹、云霞、草木等“ 无识之物,郁然有采” 反证作为“ 有心之器” 的人也必有其“ 文” ,最后以作为“ 人

 文之元” 的“ 《易》象” 之出现证明“ 人文” 的产生与存在是“ 天地之心” 和“ 神理” 的体现。在这一论证过

 程中,“ 自然之道” 虽只出现一次,但论天地之“ 文” 的“ 道之文” ,论“ 动植” 之“ 文” 的“ 夫岂外饰,盖自然

 耳” ,论《河图》、《洛书》之“ 实” 与“ 华” 关系的“ 谁其尸之,亦神理而已” ,包括论“ 林籁结响” 、“ 泉石激

 韵” 的“ 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 等,均可与“ 自然之道” 相互呼应和补充,可以视为“ 自然之道” 的

 不同表述。因此,在《原道》篇中,“ 自然之道” 是贯穿于“ 文” 与天地、人、动植等关系的一般性、普遍性

 的意含。综合考察这些论述,我们可以概括出“ 自然之道” 的下述若干基本意含。

 其一,“ 文” 与“ 物” 并生。《原道》开篇即云:“ 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 。需要指出的

 是,在这里,“ 与天地并生” 的只是天地之“ 文” 。此下的“ 玄黄色杂,方圆体分” 以至“ 山川焕绮,以铺理

 地之文” ,即是对天地之“ 文” 的描述。从该篇对“ 林籁结响” 、“ 泉石激韵” 之形成规律的概括即“ 形立则

 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 来看,也是“ 章” 与“ 形立” 并成、“ 文” 随“ 声发” 而生的意思。按照这一思路,“ 心

 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①,无非也是说人作为“ 天地之心” ,既与天地相参,又高出动植等

 “ 无识之物” ,其产生就必然有与之相应之“ 人文” 。换言之,“ 人文” 是与人“ 并生” 的。

 其二,“ 文” 之产生是“ 物” 之“ 自己如此” 。《原道》篇论动植之“ 文” ,用了“ 夫岂外饰,盖自然耳” ,

 论《河图》、《洛书》之“ 实” 与“ 华” ,用了“ 谁其尸之,亦神理而已” ,都排除了“ 文” 之产生来自于外在力

 量的修饰与主宰。因此,“ 物” 之有“ 文” 、天地万物之“ 文” 的缤纷多彩、“ 人文” 之产生,就只能归之于各

 “ 物” 之“ 自然” ,即“ 自己如此” 。就“ 人文” 来说,《原道》篇说人为“ 性灵所钟” ,是“ 有心之器” ,这应该

 就是刘勰认为人之有“ 文” 的必然性之所在。正如黄侃所说:“ 盖人有思心,即有言语;既有言语,即有文

 章。言语以表思心,文章以代言语,惟圣人为能尽文章之妙。所谓道者,如此而已。” ②

 其三,关于“ 道之文” 与“ 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 。刘勰在论天地之“ 文” 时指出:“ 此盖道之文也” 。

 一般将“ 道之文” 理解为来源于“ 道” 的“ 文” ,或表现了“ 道” 的“ 文” ,大体都是受了“ 文以载道” 、“ 文原

 于道” ③之说的影响。我们认为,“ 道之文” 的“ 道” 是指“ 文” 与天地的关系,意谓有了天地即有天地之

 “ 文” 、“ 文” 与天地“ 并生” ,“ 文” 与天地的这种关系就是“ 自己如此” 的“ 自然” ,因此,“ 道之文” 应该理

 解为体现、显现了“ 道” 的“ 文” 。《原道》篇论“ 人文” 之产生,指出:“ 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

 《易》象惟先中的庖牺画其始,仲尼翼其终。而乾坤两位,独制《文言》。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 一般根

 据《周易· 系辞上》的“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将“ 太极” 解释为天地未分之

 前的元气。但如此理解,“ 人文之元,肇自太极” 就只能解释为“ 人文” 起源于“ 太极” ,这显然与“ 文” “ 与

 天地并生” 之说相矛盾。其实,“ 太极” 即“ 《易》象” 。“ 幽赞神明,《易》象惟先” 中的“ 惟先” 二字很明显

 就是说“ 《易》象” 即是“ 人文” 之开端,而此下的论述正是围绕“ 《易》象” 展开的。因此,这段文字是以孔

 ①[ 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 原道》。

 ②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l 页。

 ③参见黄霖:《( 文心雕龙) 汇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

 126

 万方数据

 《文心雕龙》之“ 文道自然” 论探析

 子为作为“ 人文之元” 的“ 《易》象” 作传,于“ 乾坤两位” 而“ 独制《文言》” ①来证明“ 人文” 之产生与存在

 的必然性,而所谓“ 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 ,就是指作为“ 天地之心” 的人必然有“ 文” 的“ 自然之道” 。

 刘勰认为,孔子“ 独制《文言》” ,证明了“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 这个“ 人文” 产生的“ 自然之道” 。

 这里我们不妨再将上述概括作综合归纳:第一,“ 文” 的产生与存在是必然的,有其“ 物” 则必有其

 “ 文” ,“ 文” 与“ 物” “ 并生” ,或者说两者是一体的。第二,“ 物” 之有“ 文” ,既非外在修饰,也无任何主

 宰,乃是“ 物” 之“ 自己如此” 。“ 文” 不是外在附加于“ 物” 的,而是“ 物” 的自身性质的必然表现。第三,

 天有天文,地有地文,人有人...

篇三:文道教育

0 9 年3月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M a r , 2009第15卷第2 期Jo u rn a lo f H u B e i A d u lt E d u c a tio n In stitu teVO 1. 15NO . 2‘‘文 "与“道"之—, 坦—乙詹信袜关系浅析( 广安市广安区新桥小学, 四川广安, 638 0 19 )[ 摘要】

 进入20 世纪后, 在西方哲学及文学思想的影响下, “文” 与“道” 之间的承栽关系一度成为文学以至社会发展的阻碍, 因此一度成为怀疑、 批判、 消解的对象, “文以载道” 更是被很多人看成文艺思想的糟粕。

 文学艺术本身追求形式的审美自由. 但完全丢弃了对“道” 的承裁. 文学艺术并不能获得得审美的绝对自由。

 文与道之间的紧张对峙关系应该作为一个历史现象, 予以辩证的看待和分析, 从而重新构建二者的和谐共处之关系。【关键词】

 . 文; 道; 关系; 流变【中图分类号】

 坦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 3—38 7 8 f 20 0 9 》 0 2—0 0 55—0 2在中国古代文论的产生与发展中, 。

 文” 与。

 道” 是贯穿整个过程的两个关键范畴。一、 “文” 的概念根据< 说文解字> 中的解释, 文的本义是:

 “文, 错画也. 象交文” 。

 最早是指线条交错而形成的一种修饰形式。

 由此本义, “文” 的含义逐渐扩展到人的社会生活及心理各个方面的修饰性形式之中。

 ‘论语> 中孔子所谓。

 郁郁乎, 文哉” , 泛指的是西周文化, “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 中的文则指的是文化修养。

 。

 文” 的概念有一个从泛文化的指称走向特指界定的过程。

 到战国中期以后, 在作为文化之“文” 的概念中, 文章方面的含义就大大增加了,而这一肘期的“文学” 更多的是指学术性研究。

 正是从战国中期之后, “文” 开始较多的成为。

 文章” 的代称, 由此“文” 开始指向后世的“文学” 这一概念, 。二、 “道” 的概念。

 道” 的含义, 并不能仅仅认为是直接以。

 道” 命名的道家之“道” , 春秋战国时的各家学派也常用“道” 来泛指自己的哲学政治主张, 因而赋予。

 道” 以不同的涵义。。

 道” 的本义是路, 后引申为道理, 即事物的规律, 基于此,“道”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是人生哲学的核心概念, 后来又延及君主治理国家的法度上, 更是有了政治层面的含义。

 关于“道” 的论述影响最大的是儒家、 道家, 以及六朝时的刘勰。三、 “文” 与。

 道” 关系之流变在< 庄子> 一书里, 。

 文” 与“道” 的关系表现为“言” 与。

 意” 的关系。

 ‘秋水篇)中说“可以立论者, 物之初” , < 外物)篇中, 庄子说。

 苓者所以在鱼, 得鱼而忘苓, 蹄者所以[ 收稿日期]20 0 8 —12—30・55・在兔, 得兔而忘蹄, 言者所以在意, 得意而忘言” , 在这里,庄子提出了“得意忘言” 的自在境界。

 在老庄看来, 任何。

 实” 都代表着有限, 语言本身具有逻辑性, 也是有限的。但庄子的观点并未废弃“文” 的表达与表现, 。

 实际上庄子也不是不要语言文字, 不过在他看来, 语言文字不过是表达人们思想内容的象征性符号而已, 是暗示人们去领会意的一种工具罢了。

 ” ‘老子)第八十一章说。

 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 , 虽然有摒弃艺术文饰的倾向, 但并非彻底否定。

 文” 的表现。

 只是要求“文” 应最大限度地附和。

 道” 朴素的本质。孔子更注重文艺的社会教化功能, < 礼记- 经解> 篇说, “孔子日, 入其国, 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 其对。

 文” 的重视也是以表现和倡导儒家思想为前提的( 后世儒家也强调这一点)。

 萄子在< 解蔽> 、 < 儒效> 、 < 正名> 等篇中, 就提出。

 文” 要。

 明道” 的主张。

 也正是儒家对。

 文” 的社会教化功能的强调, 中国进入封建专制时代后, 儒家思想被作为社会正统思想而具有了国家意识形态的色彩之后, 。

 文以明道” 的思想成为文学创作的主要主张。

 唐宋古文运动的先驱柳冕就曾说过:

 。

 夫君子之儒, 必有其道, 有其道必有其文。

 道不及文则德胜, 文不及道则气衰。

 ” ( < 答荆南裴尚书论文书> )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韩愈和柳宗元都主张文以明道, 韩愈重在提倡“古道” , 以恢复自魏晋以后中断了的儒家道通, 韩愈在< 答陈生书> 中说, “愈之志在古道, 又甚好其言辞” 。

 。

 愈之所志于古者, 不惟其辞之好, 好其道焉耳。

 ” ( < 答李秀才书> )。柳宗元比较注重治世之道, 从社会需要出发, 更重在经世致用, 他在<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中说, 。

 始吾幼且少, 为文万方数据

 章以辞为工。

 及长, 乃知文者以明道, 是因不苟为炳炳娘娘, 务系色、 夸声音而以为能也。

 ” 在< 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中又说, 。

 圣人之言, 期以明道, 学者务求诸道而遗其辞……道假辞而明, 辞假书而传。

 ” 虽侧重点不同, 但在文与道的关系上, 韩柳基本是一致的。

 到了宋代的欧阳修,对。

 道” 的经世致用之功能的理解与倡导又前进了一大步, 他反对“舍近求远, 务离言而鲜事矣” , 主张从现实实际出发, “履之以身, 施之于事。

 而又见于文章” ( < 与张秀才第二书))。

 到了宋代理学的兴起, 情况又有所不同, 理学家们不是重道轻文, 就是将。

 文” 与。

 道” 对立起来。

 北宋的理学家周敦颐是第一个明确标榜“文以载道” 的人。他在< 通书・文辞> 中开篇即说“文所以载道也” , 但他所说的。

 文以载道” 与唐宋古文家不同。

 郭绍虞先生在< 中国古代文论选)的< 通书・文辞> 篇的说明中明确指出,。

 盖古文家之所谓文, 指的是词章之学, 对于文道关系的看法, 只是强调一些文章内容的思想性而已, 其终极的目的还在于文。

 道学家之所谓道, 则有其特定的具体内容,指的是身心性命的义理之学; 而载道之。

 文” , 则仅仅作为一种发表思想的工具, 其涵义是语言文学的文, 而不是文章的文。

 ” 这比起古文家文道结合的主张显然是一种倒退。

 南宋理学家朱熹则干脆把“文” 看作是“道” 的附庸和派生物, 他说, 。

 道者, 文之根本, 文者, 道之枝叶” ( ( 答吕伯恭> )。

 程朱之后, 理学成了在意识形态领域本已占据统治地位的儒学的正统。

 在其后的几百年中, 对文道关系的种种意见, 便主要表现为宣扬理学与反对理学的斗争,如明代李贽, 对于“道学” 的批判,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 顾炎武等人。

 对形式主义作品的批判。

 至清代的章学诚, 对六朝以后关于文道关系作了总结性的批判, 他在‘文史通义> 的< 原道> 篇中说。

 夫天下岂有离器言道离形存影者哉!

 彼舍天下事物人伦日用而守六籍以言道, 则固不可与言夫道矣。

 ”综上所述. 。

 文” 与“道” 在中国文论史上经历了一个从。

 本是同根生” 到“相煎何太急” 再到相互“谅解” 的过程。

 其实, 刘勰在< 文心雕龙・原道)篇中提出的。

 道沿圣以垂文, 圣因文以明道” , 其实质是把“道” 与“文” 之间看成了内容与表现形式的关系, 。

 文” 是。

 道” 的一种外化,。

 道” 是。

 文” 的内在实质。

 在刘勰这里, 虽然看到了“文”与“道” 概念范畴上的各自特点, 但他并未把二者对立起来, 而是看成了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作为研究上的角度和方法, 可二者暂分, 但作为天道人文的整体呈现, 二者其实是无法割舍而独存的)。

 儒道两家思想主张是有很大的不同, 但儒家在重视文艺的社会教化功能的同时, 并没有贬斥审美境界甚至看得更高; 道家讲求虚静超越的精神境界, 但其出发点与归宿点依然是现实的人生。

 就是在唐宋古文家那里, 也有一个有趣的现象, 虽然强调了“文以明道” 的社会功用, 在政治生活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 但他们的文辞却是绚丽多姿的, 表现出对。

 文” 的自觉追求。无论哪一个时代, 对立二者, 不是导致政治对文学的伤害,就是导致文学艺术对其生存家园的抛弃。参考文献:[ 1]刘勰著. 范文澜注. 文心雕龙注[ M ].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2]邦绍虞, 王文生. 中国历代文论选( 2)[ M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3]徐复观. 中国文学精神[ M ].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 0 4 .[ 4 ]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 M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 0 1.[ 5]张少康.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M ]. 北京大学出版社,20 D 5.【责任编辑:

 胡炼)电- O r "七弋电弋电七电电七弋电电弋- O r "弋弋七专七电七电七电弋弋弋七七七电七电专弋电弋七七女- O r '电电( 上接第52页)廊, 寻幽径, 随景变序迁而荡入冥思。

 他们虽身在佛门, 但行的却是风雅之事。

 在他们的身上, 仍然保留着一种士大夫的闲情逸致。

 可见诗情在他们而言是远胜于佛理的, 说白了, 就是他们纯粹是一批穿着袈裟的士人, 是士人中一个特殊的隐居群体。

 而道人的境遇和僧人的情况也是大致相差无几的。

 不过道家游山观云, 吟风啸月 似乎更令那些文人雅士们心仪, 以致唐代许多诗人都学过道, 像李白在终南山学道, 李商隐在王屋山学道。他们学道当然并非为了得道( 当然也不排除企图通过学道而坐地成仙的可能), 更多恐怕还是仰慕道家的云轴之思罢了。

 而李白的。

 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李商隐的。

 永忆江湖归白发, 却回天地入扁舟” 不也多少透露了些他们内心的隐逸之志吗?李白和李商隐都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道人, 但道人中的情况很多都是和僧人一样的。

 他们也是为了图一个身闲心闲。

 他们就是一种较为特殊的隐居。

 只不过不像一般士人隐居那样可以过普通・56 ・人的生活罢了。

 其实在心灵上, 他们和一般隐居是没有什么两样的。

 都是为寻求个平淡安逸, 怡悦一下内心的性情, 故我们也可以将之视为士人隐居的一部分。可以说, 无论仕与隐, 士人不趋于流俗, 注重个人的真性情这一点都是不变的。

 而仕与隐对于他们而言也并不完全是矛盾。

 仕而后隐, 隐而后仕, 很多时候只是看具体情况和环境而已。参考文献:[ 1]侯忠义. 岑参集校注[ M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2]唐圭璋. 全唐诗[ M ]. 中华书局, 2002.[ 3]计有功. 唐诗纪事[ M ]. 陕西教育出版社, 1996.[ 4 ]王谠. 唐语林[ M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 7 8.[ 5]辛文房. 唐才子传[ M ].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6.( 责任编辑:

 毛维)万方数据

篇四:文道教育

21·6本期策划 关注 引领与BENQI CEHUA /本期策划文道统一: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教学的策略研究■文/叶枚举— —以统编版四年级下册《小英雄雨来》一课教学为例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感受文本内容美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不仅要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还要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感情的熏陶。因此,教师要精准定位教学目标,引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和语言运用。1.把握主要内容,落实语文要素统编版教材双线组元的方式,巧妙实现了革命文化与语用价值的有机融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关注人文主题的渗透,又要注重语文要素的落实。以《小英雄雨来》为例,这是“成长故事”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怎样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按一定的顺序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在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发现这篇课文在写作形式上的特点,用序号的形式把课文分成六部分;接着,让学生初读课文,试着概括出每一部分的小标题(游泳本领高、上夜校读书、掩护李大叔、勇斗鬼子、宁死不屈、机智脱险);最后,让学生结合小标题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的教学,基于整体把握内容,学生不仅从整体上感受到雨来机智勇敢、宁死不屈的精神,而且也明白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千万个这样的雨来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换来的,真正感受到雨来的革命情怀。课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回家后按一定的顺序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这样的设计,紧扣单元“语文要素”,引导学生在表达与交流中提升学科核心素养。2.借助视频、图片,获得情感熏陶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所记叙的人物、事件大多在七八十年前,离学生生活的时代较远。学生很难想象当时形势的严峻和战争的残酷,也难以理解革命先驱“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精神。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各种视听材料,拉近他们与文本的距离,使他们比较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人物的精神品质,从而产生情感反应。《小英雄雨来》一课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一个叫雨来的孩子为掩护李大叔被鬼子抓住,但他凭着高超的游泳本领从鬼子的枪口下巧妙脱险”的故事。但这个故事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阅读时难以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基础来帮助理解。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出示课文插图和电影《小英雄雨来》的精彩片段,让学生对文中所记叙的历史事件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接着,让学生说说从这些视频、图片中感受到了什么。大多数学生都能从中感受到雨来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小英雄,但他们的感受仍然比较空泛。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走进课文,找出描写雨来语言、动作的语句,在边读边想象画面中,体会雨来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最后,教师可以播放电影主题曲,让学生在听歌曲中受到感染,在思想和情感上获得进一步的升华。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中丰富的革命传统教育资源,帮助学生消除历史陌生感。二、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体会人物形象美入选统编版教材的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其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指五四运动以来反映中国人民追求国家独立、民族富强、人民幸福的文学作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来源,也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因此,统编版教材中增加了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的分量,从人教版的33篇增加到统编版的41篇。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具有鲜明而强烈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很多教师都会被课文所彰显的强烈情感所震撼,容易忽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导致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的语文要素被严重淡化,把语文课上成了道德与法治课。那么,如何在革命传统类课文教学中实现“文道统一”呢?下面,笔者以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下册《小英雄雨来》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思考。6。

 。. .。

 。

 2021·6本期策划 关注 引领与BENQI CEHUA /本期策划真实的历史背景、鲜明的人物形象、感人的故事情节,都能使学生获得美的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让学生进行审美体验和审美创造。1.关注细节描写,走进人物内心革命传统教育类的课文故事情节大多生动感人,人物形象也个性鲜明,是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艺术、获得审美体验的好文章。如《小英雄雨来》一课,教师可以抓住“勇斗鬼子”这一部分的内容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了解人物品质。首先,可以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雨来语言、动作的语句,并抓住“抹了一下鼻子” “摇摇头” “咬着牙”等词语描写展开想象,体会雨来所经历的痛苦和由此表现出来的坚强品质,这是对雨来的正面描写。然后,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鬼子语言、动作的语句,并抓住“张着嘴” “抽出刀来” “翻白眼” “鹰的爪子” “揪起” “咬着牙拧”“暴跳”等词语展开想象,体会敌人对雨来的残忍,这是对雨来的侧面描写。通过这样的对比,更加衬托出雨来的勇敢坚强。因此,在教学中,学生只有抓住这些语句反复品读、揣摩,才能领悟作者不厌其烦地对雨来进行细致描写的用心,也才能体会这样写所要表达的效果,从而更好地走进人物内心世界,获得对人物形象的深层理解。教学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走进人物内心,体会人物的品质。2.补充典型材料,丰富人物形象入选统编教材的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只是革命英雄一生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学生无法全面认知革命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资源,补充典型材料,丰富革命英雄人物的形象。如《小英雄雨来》一课,大多数学生细读课文后,都能从文中感受到雨来的机智勇敢,他是一个深受孩子们喜欢的小英雄。但单就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对雨来丰富而深刻的性格特征,以及他还为国家、为人民做了哪些事情了解得不够透彻。因此,在教学这一课时,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适当补充有关雨来的其他故事。教师可以从管桦的《小英雄雨来》这本书中选择一些精彩的故事梗概让学生读一读,如《不要让汽灯灭了》《“奔儿头”进托儿所》《暴风雨之夜》等故事。这样,学生就能对英雄人物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从而产生对英雄的敬仰和向往之情。此外,统编版教材中还有如《邓小平爷爷植树》《朱德的扁担》《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等这样的故事。教学时,我们要适当拓展典型材料,让学生在群文阅读中比较全面地领略革命前辈的光辉形象。三、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理解文化内涵美革命传统教育类的课文,记叙的大都是真实的历史事件、真实的人物形象,所表现出来的革命精神对今天的现实生活依然是很有意义的。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理解革命文化的内涵之美,自觉弘扬和传承。1.把握基本价值,实现“文道统一”阅读,虽然说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但教师不能任由学生随意解读。因为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的基本价值是不变的,绝不能因为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任由学生随意解读、肆意改变统编教材的编者意图。如《小英雄雨来》一课,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雨来勇斗鬼子的感人故事。编者把这篇课文选入统编教材就是希望学生不要忘记那些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因此,在教学这一课时,教师要把重点放在描写雨来与鬼子斗智斗勇的语句上,从中找出描写对敌人憎恨和对革命乐观的关键性词语,引导学生对雨来的个性和心理活动等进行揣摩与感知。然而,部分学生对当时的背景知识了解不多,可能会提出“好汉不吃眼前亏”论,曲解了文本的价值取向。这时,教师就可以适时告诉学生: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曾经遭受过帝国主义的肆意欺凌,每个有良心的中国人都是不会向敌人屈服的,都是会奋起反抗的,这是一场正义的战争。进而将课堂教学引向正途。此外,对于《桥》《金色的鱼钩》《手术台就是阵地》等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教师绝不能为了追求所谓的自由发展和自主教育,无视历史的真实面貌,对文本进行肆意解读和曲解,这些都是教学革命传统类文本所不提倡的。2.传承民族文化,落实立德树人教 师 要 引 导 学 生 联 系 现 实 生活,体会革命精神在不同时期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高尚品质等。如《小英雄雨来》一课,学生通过细读课文后,大多能从中感受到是千千万万个这样的英雄用鲜血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然而,国际国内的黑恶势力依然存在,我们依然要面对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冲突的问题。因此,在学完这一课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

 “无数英雄用鲜血换来了我们国家的太平安定、人民生活的稳定、物质条件的改善。那么,我们今天学这篇课文,要从雨来身上学什么?怎样使我们的国家走向富强呢?”在学生交流后,可以让他们说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强国梦想的激励下,涌现出了哪些优秀人物,为国家作出了哪些卓越的贡献。最后,可以让学生回去查找资料,读一读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杰出人物故事,并和同桌一起完成一份手抄报。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仅让学生从中感受到革命文化内涵之美,还让学生在弘扬和传承中,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核心目标。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在统编版教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师要从这一类课文的独特背景和创作意图出发,坚守“文道统一”的理念,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体会革命文化的精神和意义,真正为核心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作者单位 福建省德化县龙浔中心小学7。

 。. .。

 。

篇五:文道教育

稿日期〕:2013-05-18〔基金项目〕:本文属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 “中国散文学史” (01JAZJD750.11-4404)

 节选。〔作者简介〕:罗书华 (1965-)

 ,男,江西泰和人,博士,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

 中国各体文学关系与比较。吕祖谦及其 《文章关键》是中国散文学史上第一部评点著作,近年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孙琴安 《中国评点文学史》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年)

 、张智华 《南宋的诗文选本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

 等著作都有专节介绍,吴承学撰写了《现存评点第一书——选、评点与影响》 ( 《文学遗产》2003 年第 4 期)

 的学术论文,硕士论文中也有以此为对象者, 然而, 这些研究主要还是集—论 〈古文关键〉的编中在 《古文关键》的作者、版本及内容的较为孤立的评介上,还没有来得及将它放到整个中国散文学史的背景上来考察它的特点、价值与地位, 从而也就没有揭示 “古文关键”的 “关键”所指。

 本文的任务是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对上述问题作更为深入的探索。一、标准的树立选本无疑是中国文学、文学思想的主要载体之一。

 就现存文献来看,选本历史最迟可溯源到萧统的 《文选》。

 不过,在吕祖谦之前,选本要么是诗文合选本,要么是诗歌选本, 很少见像 《古文关键》这样纯粹的散文选本。

 《古文关键》的选录,与文章教学和科举考试有密切关系。

 《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五载 《古文关键》二卷, “吕祖谦所取韩、柳、欧、苏、曾诸家文标抹注释,以教初学。

 ”〔 1〕( P 4 5 1)《四库全书总目 提要》也说该书 “各标举其命意、布局之处, 示学者以门径,故谓之关键”〔 2〕 ( P 1 6 9 8 )。

 张云章也说:

 “观其标、抹、评、释,亦偶以是教学者,乃举一反三之意。

 且后卷论策为多,中国文学研究2013 年第 3 期Research of Chinese Literature第 3 期,2013[古代文论]从文道到意法:吕祖谦与散文学史的重要转折———兼说 《古文关键》之 “关键”的含义罗书华(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上海200433)关键词:吕祖谦;《古文关键》;古文标准;文意;文法;文道;有力摘要:

 吕祖谦 《古文关键》的 “关键”并非单指文章结构方面的起承转合,它包含四层含义:

 从历史角度看,八大家的议论文是古文的 “关键”;从作文角度看, “意”和 “立意”是古文的 “关键”;从篇章的角度看,文章的体法、篇法、句法,特别是在结构连接、起承转合方面的 “变化”是文章的 “关键”;从审美角度看, “有力”是古文的 “关键”。

 这些不同角度与层次的揭示,不仅为古文发展树立了标杆,而且使得散文学史开始了由道向意,由文到法,由本体论向创作论,由空廓玄简向具体实在的重要转移,将散文学史带进了新的纪元。〔中图分类号〕I206.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535 (2013)

 -072-05From“Wen and Dao” to“Yi and Fa”:Lv Zu-qian and Important Transition of Prose History—On Meanings of“Keys” in The Keys to Classical Chinese ProseLUO Shu-hua(Institute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Key words:

 Lv Zu-qian; The keys of Classical Chinese Prose; standards of classical Chinese prose; ideas; theme writing style;“Wen and Dao”; strengthAbstract:

 The word “Keys” in The Keys tp Classical Chinese Prose not only refers to “Starting, Reinforcement, Transition andConclusion”of the prose, but also includes four aspects:

 fro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essays of eight prose masters in the Tang andSong Dynasties are the“Key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eation, ideas and themes are vita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ext, changesin genre, structures and sentences, especially in coherence and transition are critical; in view of aestheticism, “strength” is the“Key”. All these,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nd at various levels, have set a benchmark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lassical Chineseprose, and help transit the focus of prose from“Dao”to“Yi”; from“Wen” to“Fa”; from ontology to creation theory; from being ab-stract to becoming real and concrete. Thus, Chinese prose ushered in a new era.72

 又取便于科举,原非有意采辑成书以传久远也。

 ”〔 3〕 ( P 1 3 3 - 1 3 4 )《古文关键》既为科举考试而选,当时它的主要价值自然体现在科举考试领域。

 不过,站在现在的立场来看,它这方面的实用价值早已被时间的长河冲刷干净,而原先被遮蔽的散文学价值倒是慢慢地呈现出来。现在所称的 “散文”, 在 “文笔”对称阶段一度归属于“笔”,在 “诗文”对称阶段,则干脆叫做 “文”,而 “古文”则是古代散文的正宗。

 不过,就是在 “古文”的倡导者韩愈、柳宗元等人的心目 中, “古文”也仍然是与 “时文”相对的, 与时代相关联的概念, 在许多场合甚至是特指先秦两汉文章。刘勰论文体,讲究 “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 4〕( P 5 3 5), 可是,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 “古文”一词都是随机出现在人们的论说当中。

 作为一个文体概念,它还不太确定。

 吕祖谦虽然没有对 “古文”这个概念原始表末、释名章义、敷理举统, 但他无疑是在 “选文以定篇”, 是想通过选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 己对于 “古文”这种文体的认识。

 用 “古文”作为作品选集的名称, 也见证他是将 “古文”看作为一种文体,而从所选篇目全为唐宋文章来看,他的 “古文”也已经基本汰去了这个词中固有的时间含义,将它提升成了超越时代的文体概念,与原来重点指称先秦两汉文章的 “古文”意绪大不相同。当然, 正如前述,《古文关键》并没有泛选唐宋各家文章。

 唐宋两代跨越六百多年,文章家不下数千家,文章数目近万篇。

 可是,《古文关键》只从繁星闪烁的作家与浩如烟海的作品中选取了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苏洵、苏轼、苏辙、张耒共八家 62 篇 (以丛书本为准)

 。

 这八家之选,与后来众所周知的 “唐宋八大家”只是相差一人。

 而在卷首论诸家文法中,他对王安石也多有论列与肯定。

 据他的再传弟子王应麟引述, 他在论读书之法时也说:

 “先择 《史记》、 《汉书》、 《文选》、韩、柳、欧、苏、曾、王、陈、张文, 虽不能遍读,且择其易见、世人所爱者诵之。

 ”〔 5〕( P 9 2 1)也将王安石列入最重要作家之列。

 在 《与内弟曾德宽》中建议内弟“且读秦、汉、韩、柳、欧、苏、曾文字, 四六且看欧、王、东坡三集。

 ”〔 6〕 ( P 5 0 2 )更将王安石与欧、苏文并列。

 虽说此前已有“韩柳”的说法, 王十朋 《读苏文》说:

 “唐、宋文章, 未可优劣。

 唐之韩、柳,宋之欧、苏,使四子并驾而争驰,未知孰后而孰先, 必有能辨之者。

 ” 《杂说》说:

 “唐、宋之文, 可法者四:法古于韩,法奇于柳,法纯粹于欧阳,法汗漫于东坡。

 余文可以博观,而无事乎取法也。

 ”〔 7〕( P 7 9 8 ,8 0 1)又将韩、柳推为韩、柳、欧、苏。

 但吕祖谦将韩、柳、欧、苏四家推衍为韩、柳、欧与三苏七家, 并用文选的方式加以推广和强化, 对另外一家王安石也多有肯定, 显然与 “唐宋八大家”更为接近,可以视为 “唐宋八大家”之说的先声。

 他所编选的 《皇朝文鉴》 (即 《宋文鉴》)

 特别推重欧、苏、曾、王 “宋六家”,全书收录 300 余人的诗文计 2400 多篇, 其中宋六家占了 900 多篇,而所收王安石的篇目又是六家之冠,也可以佐证这点。“唐宋八大家”之说就是在这个基础上,经由叶适、王应麟、吴澄、朱右、唐顺之等人发扬和推衍, 最后定型于茅坤的《唐宋八大家文钞》。

 贝琼说朱右的 《六先生文衡》是 “损益东莱吕氏之选”的产物〔 8〕( P 4 7 7 ), 高步瀛认为:

 “明、清之世,言唐、宋文者,必归宿于八家。

 考八家之选,始于宋吕东莱《文章关键》。

 ”〔 9〕 ( P 1 )对于吕祖谦 《古文关键》在 “唐宋八大家”观念形成过程中的作用都给予了充分肯定。一部文选, 只选八家文章, 固然反映了编选者在作家方面的个人偏好,可见吕祖谦对于八家文章的推崇,不过,无论是从选本的题名, 卷首的 “论作文法”, 还是从全书的编排评点来看, 编选者都不是以八家作为编选宗旨, “古文”与 “作文”才是编选者的注目所在。

 唐宋八家的选择只是用来说明 “古文”及 “作文”的具体例子,只是编选者古文观念的表现。

 他在 《总论看文字法》中说:

 “学文须熟看韩、柳、欧、苏。

 先见其文字体式,然后遍考古人用意下句处。

 ”又说:

 “第一看大概主张, 第二看文势规模, 第三看纲目 关键……第四看警策句法……”〔 3〕( P 1)特别强调 “文字体式”与 “用意”。“文字体式”,也就是 “文势规模”、 “纲目关键”、“警策句法”, “用意”则与 “大概主张”基本等义。

 叶适曾对吕祖谦所编 《皇朝文鉴》评价说:

 “苟其义无所考,虽甚文不录,或于事有所该,虽稍质不废。

 ……大抵欲约一代治体归之于道,而不以区区虚文为主。

 ”〔 1 0〕 ( P 6 9 5 )大致也适用于 《古文关键》,可以作为理解 “用意”与 “大概主张”的辅助。

 这就是说, 吕祖谦心目 中的古文, 不再是指先秦两汉的古代文章, 也不是后人学习前人所作的古意盎然的文章, 而是以八家为代表或标竿的文章类型或文体,既有 “文字体式”又重 “义”重 “事”,为 “道”而作的文章。“古文关键”的 “关键”,一般说来是指命意、布局一类门径与诀窍, 而从历史的角度来说,编选者也未尝没有以唐宋八家为古文发展的关键的意思。

 这样的古文观念当然不完全是吕祖谦的个人发明, 而是韩柳以来古文实践的自 然发展,但吕祖谦的总结标示之功仍然不可低估。不仅如此,吕祖谦所谓 “古文”在题材类型上也有自己的侧重。

 众所周知,古文可按表达方式分为 “记叙文” ( “叙事文” )

 、 “议论文”、 “抒情文”、 “写景状物”几类。

 用这种类型的眼光来打量,可以轻易发现 《古文关键》选文的重心在议论文一端。

 全书共选各类文章 62 篇,而可以归为议论文的就不下 40 篇。

 有些以 “书”、 “序”与 “传”名篇的作品,也可归为议论文,欧阳修的 《送王陶序》、曾巩的 《 〈战国策〉目录序》都是这样。

 可以说, 全书五分之四的篇目 都是议论文。

 这种趣向与该书的科举考试目 的自 然有着密切的联系,宋人吴琮说:

 “省闱多在后两场取人。

 谚云:三平不如一冠。

 若三场皆平平, 未必得; 若论、策中得一冠场, 万无失一。

 ”〔 1 1〕( P 7 3 )四库馆臣也承认这点, 说:

 “当时每试必有一论,较诸他文应用之处为多”〔 2〕( P 17 0 2)可见议论在科举考试中的重要性,以科场指导为己任的 《古文关键》偏重于议论文一边, 以为 “有用文字, 议论文字是也”〔 3〕( P 3), 也就可以理解。

 尽管如此,仍然不能排除他自己对议论文情有独钟,不能排除他是将议论视为古文的核心要素,是将议论文视为 “古文”的典型文体。

 事实上,就是在近千年之后的现在,人们也常常以议论文作为文章正宗。

 追源溯流,这样的文章观念与吕祖谦将议论 (文)

 作为古文的重心有内在关联。二、立意的提出评点本来就是一种零散而不系统的批评形式,作为第一部散文评点本也难免草创阶段的简陋, 与此相关, 论者对于 《古文关键》散文学价值的认识也往往停留在形式层面,对于它在理论方面的意义则有所忽略。

 其实,吕祖谦并73

 不是一个眼光只盯着科举考试的选家,他首先是一位造诣深幽、开宗立派的理学家, 同时还是一位成就斐然的文章家,既有理论思维,又有写作实践,这就决定了他在评点时不会满足于自我的阅读感受与肤浅的结构解析。

 只要将他卷首总论与各篇的文前、文中、文末评稍作梳理,就可以发现他建立以 “意”为核心的散文学体系的企图。论者知道, 自 从韩柳倡导古文之后, “道”便成了散文学的重心, “文以载道”、 “道胜则文不难自至”、 “文以害道”等都是散文学中的重要命题。

 饶有趣味的是,在理学家吕祖谦的这部 《古文关键》中,几乎找不到对 “道”以及 “文道”的论述, 即便是在对像韩愈 《原道》这种文章的评点, 也同样如此。

 这与他所选唐宋八家文章中随处可见的 “道”论形成鲜明对比。吕祖谦论文最重 “意”。

 全书开篇 《总论看文字法》下笔就说:

 “学文须熟读韩、柳、欧、苏。

 先见文字体式,然后遍考古人用意下句处。

 ”〔 3〕 ( P 1 )可见 “意” ( “用意” )

 在 《古文关键》中的地位。《论作文法》中所列罗列的条目,也有 “意深而不晦”、 “题常则意新”、 “意常则语新”、 “意思新转处多则不缓”、 “立意”共五个条目 直接出现了 “意”〔 3〕( P 3)。

 《论文字病》中 “意未尽”一条〔 3〕 ( P 3 ),也可见他对于 “意”的重视。

 与此相应, 他对具体篇章的评点, 特别是文前评, 也常常从“意”字出发。

 韩愈 《获麟解》篇文前评:

 “字少意多,文字立节,所以甚佳。

 ”〔 3〕 ( P 1 )韩愈 《师说》篇文前评:

 “中间三段自有三意说起, 然大概意思相承, 都不失本意。

 ”〔 3〕( P 2)韩愈《谏臣论》篇文前评:

 “意胜反题格。

 ”〔 3〕( P 3 )柳宗元 《桐叶封弟辩》篇文前评:

 “大抵做文字须留好意思在后, 令人读一段好一段。

 ”欧阳修 《朋党论》篇文前评:

 “大凡作文妙处,须出意外。

 ”〔 3〕 ( P 3 6 )苏洵 《春秋论》篇文前评:

 “别人意多则杂,惟此篇意多而不杂。

 ”〔 3〕 ( P 6 5 )这些评论都是以 “意”为中心。文中评中也有不少着眼于 “意”的, 像 “意胜”、 “意高”、 “词意俱到”、 “此意尤好”、 “意到语壮”、 “总缴前意”、 “含蓄下意”、 ...

篇六:文道教育

教育讲师简介

  篇一:国内知名家庭教育专家

 国内知名家庭教育专家

  1. 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1999 年被国务院表彰为有突出贡献的教育科学研究专家。年被国务院表彰为有突出贡献的教育科学研究专家。1993 年发表报告文学《夏令营中的较量》震撼全国,引发热烈持久的教育大讨论,推动了教育改革。年发表报告文学《夏令营中的较量》震撼全国,引发热烈持久的教育大讨论,推动了教育改革。

 他的一系列教育观点影响重大,如他的一系列教育观点影响重大,如“ 教育的秘诀是真爱”“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良好习惯是健康人生之基”“德育为何成了一壶烧不开的水德育为何成了一壶烧不开的水” 等。

  2. 卢勤。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首席专家,原总编辑。长期主持《中国少年报》卢勤。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首席专家,原总编辑。长期主持《中国少年报》“ 知心姐姐” 栏目,52 岁创办《知心姐姐》杂志并任杂志编委会主任。曾获中国新闻工作者最高奖岁创办《知心姐姐》杂志并任杂志编委会主任。曾获中国新闻工作者最高奖“ 韬奋新闻奖” 、“ 中国内藤国际育儿奖” ,并获“中国保护未成年人杰出公民中国保护未成年人杰出公民” 、“ 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 、“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手” 称号。所著《写给年轻妈妈》《做人与做事》获“五个一五个一” 工程奖,《写给世纪父母》获“ 中国图书奖” 。

  3. 关颖。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是家庭

  社会学、教育社会学, 在青少年教育研究方面见长,出版了《社会学视野中的家庭教育》《城市未成年人犯罪与家庭》《家庭教育与孩子成才》等多部著作。出版了《社会学视野中的家庭教育》《城市未成年人犯罪与家庭》《家庭教育与孩子成才》等多部著作。

  4. 沙拉。上海社会科学院特聘研究员上海市虹口区政协委员。著作《特别狠心特别爱》刚一推出,就占据中国畅销书排行榜的前列,引起了众多读者的强烈震沙拉。上海社会科学院特聘研究员上海市虹口区政协委员。著作《特别狠心特别爱》刚一推出,就占据中国畅销书排行榜的前列,引起了众多读者的强烈震

  撼与持续关注。沙拉教育孩子的神奇故事曾让当时的以色列总理拉宾耳目一新,为此,拉宾亲切接见了沙拉。撼与持续关注。沙拉教育孩子的神奇故事曾让当时的以色列总理拉宾耳目一新,为此,拉宾亲切接见了沙拉。

  5. 张怡筠。著名心理学家,情商研究专家,被媒体誉为“ 心灵魔术师”授 。曾任大学教授 11 年;资深企业培训师(国内外著名企业逾六百五十家,如微软、德州仪器、花旗银行、宝洁、诺基亚、中国银行、中国电信、宝钢等)。工作重点为情商的全方位研究及推广,专业的学理训练,丰富的演说经验,使得张博士能整合各派心理学理论,并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发展出实用的生活技巧。年;资深企业培训师(国内外著名企业逾六百五十家,如微软、德州仪器、花旗银行、宝洁、诺基亚、中国银行、中国电信、宝钢等)。工作重点为情商的全方位研究及推广,专业的学理训练,丰富的演说经验,使得张博士能整合各派心理学理论,并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发展出实用的生活技巧。

 6. 李文道。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专著《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副主编)获中国少年先锋队工作学会李文道。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专著《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副主编)获中国少年先锋队工作学会“十五十五” 科研成果集和论文集一等奖,2006 本科生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本科生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

  7. 胡萍。儿童性心理发展与性教育专家。2001 开始研究儿童性健康教育和儿童性心理发展。开始研究儿童性健康教育和儿童性心理发展。2004 国 年开始在全国 50多个城市开展性健康教育父母课堂。多次与中央电视台、四

  川电视台、新浪网、摇篮网、凤凰网、网易亲子、深圳广播电台、山西广播电台等合作录制儿童性健康教育节目。川电视台、新浪网、摇篮网、凤凰网、网易亲子、深圳广播电台、山西广播电台等合作录制儿童性健康教育节目。

  8.曹萍。中央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教材》副主编、中国著名亲子教育专家。曹萍。中央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教材》副主编、中国著名亲子教育专家。

  9. 刘丽萍。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教育与人力资本研究所家长教育中心刘丽萍。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教育与人力资本研究所家长教育中心

  副主任、“ 家长教育与人才成长”课题组专家,中国关工委教育发展中心家长教育学院副院长,国家级家庭教育专家刘丽萍老师。刘老师毕业于中国顶级大学课题组专家,中国关工委教育发展中心家长教育学院副院长,国家级家庭教育专家刘丽萍老师。刘老师毕业于中国顶级大学—北京大学。她用毕生精力研究家庭教育方面的课题,在家庭教育领域中作出重大的贡献。除了上述的一些职位外,刘老师还是中央电视台中学生频道特邀家庭教育专家,中科院心理所注册心理测量师,华人心理协会沙盘指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级心理督导师。《心理医生杂志》特约栏目主编,也是北京大学《家长教育与人才成长》课题组专家,在专业矫正中小学生多动症、厌学、辍学、网瘾等行为以及矫正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粗心马虎等不良习惯、亲子沟通障碍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成功案例。北京大学。她用毕生精力研究家庭教育方面的课题,在家庭教育领域中作出重大的贡献。除了上述的一些职位外,刘老师还是中央电视台中学生频道特邀家庭教育专家,中科院心理所注册心理测量师,华人心理协会沙盘指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级心理督导师。《心理医生杂志》特约栏目主编,也是北京大学《家长教育与人才成长》课题组专家,在专业矫正中小学生多动症、厌学、辍学、网瘾等行为以及矫正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粗心马虎等不良习惯、亲子沟通障碍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成功案例。

  10. 东方龙吟。广州暨南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暨南大学写作研究室总负责人,东方龙吟教授。他所主持编纂的《中国少年百科全书》,曾获全国图书金钥匙奖和新闻出版署优秀图书等两项部级大奖。龙吟教授多次应北京大学、清东方龙吟。广州暨南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暨南大学写作研究室总负责人,东方龙吟教授。他所主持编纂的《中国少年百科全书》,曾获全国图书金钥匙奖和新闻出版署优秀图书等两项部级大奖。龙吟教授多次应北京大学、清

  华大学等学生会的邀请,给大学生讲演“ 文侠小说”的理念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如何弘扬等问题,反响十分强烈,已被多所大学聘为客座教授。而且各地教育部门,也多次邀约龙吟教授去开有关传统中国文化的教育讲座,评价极高。不单只在高校和政府相关部门里,还被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组邀请,参与演讲《解读苏东坡情史》系列节目。龙吟教授受邀甚多,堪称中华传统文化的著名传播者,在各高校、相关政府机构演讲逾百场,评价极高。的理念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如何弘扬等问题,反响十分强烈,已被多所大学聘为客座教授。而且各地教育部门,也多次邀约龙吟教授去开有关传统中国文化的教育讲座,评价极高。不单只在高校和政府相关部门里,还被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组邀请,参与演讲《解读苏东坡情史》系列节目。龙吟教授受邀甚多,堪称中华传统文化的著名传播者,在各高校、相关政府机构演讲逾百场,评价极高。

  11. 赵刚,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赵刚,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国家基础教实验中心社区与家庭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家庭教育》、《家教指南》杂志社社国家基础教实验中心社区与家庭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家庭教育》、《家教指南》杂志社社

  长。研究家庭教育多年,在人力资源开发与家庭教育、子女教育成本等领域有一定研究成果、致力于国内外、海峡两岸家庭教育合作与推广活动。主编有《中国家长学校系列教材》,倡导家庭教育管理、教学内容的时代化与科学化,走有中国特色的家长教育体系。长。研究家庭教育多年,在人力资源开发与家庭教育、子女教育成本等领域有一定研究成果、致力于国内外、海峡两岸家庭教育合作与推广活动。主编有《中国家长学校系列教材》,倡导家庭教育管理、教学内容的时代化与科学化,走有中国特色的家长教育体系。

  12. 孔屏,教育硕士,副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语》杂志编辑,《齐鲁晚报》孔屏,教育硕士,副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语》杂志编辑,《齐鲁晚报》“ 成长热线” 主持,《山东商报》“ 家长热线” 主持,《生活日报》“ 心理咨询”热线主持,《现代教育导报热线主持,《现代教育导报. 中学生报》“ 青春热线”主持。济南市家庭教育讲师团专家,《山东商报》教育专家组专家,山东省《实践活动》学生用书和教师用书第主持。济南市家庭教育讲师团专家,《山东商报》教育专家组专家,山东省《实践活动》学生用书和教师用书第 1—4 册、《牵手两代家长课程》小学

  课本主编,著有专著《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用心和孩子交流》。两著作均在课本主编,著有专著《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用心和孩子交流》。两著作均在 2005 年获得山东省科研成果一等奖,被济南市许多中小学指定为班主任老师的必读教材和新教师培训教材。年获得山东省科研成果一等奖,被济南市许多中小学指定为班主任老师的必读教材和新教师培训教材。

 13. 李晓凡,哈尔滨市卫生学校副校长、高级讲师,中国教育学会讲师团成员,中国家庭教育专家讲师团成员,全国李晓凡,哈尔滨市卫生学校副校长、高级讲师,中国教育学会讲师团成员,中国家庭教育专家讲师团成员,全国“ 十五科研课题” 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家长,全国“十大杰出母亲十大杰出母亲” 提名奖,黑龙江省“ 十大杰出母亲”,黑龙江省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电视台《成长在线》首席专家成员。,黑龙江省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电视台《成长在线》首席专家成员。

  14. 钱志亮,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留校,钱志亮,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留校,1994 年从美国留学归国,博士。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书记,讲授过年从美国留学归国,博士。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书记,讲授过“ 教育学”“儿童发展问题儿童发展问题”“ 学生问题咨询与教育对策”等十多门课程。兼任中国儿童安康成长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国家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专家委员、全等十多门课程。兼任中国儿童安康成长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国家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专家委员、全

  国少工委平安行动专家委员、北京市海淀区儿童发展规划专家委员。国少工委平安行动专家委员、北京市海淀区儿童发展规划专家委员。

 15. 胡宏,国家心理咨询师,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中国性学会青少年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北京第一时间心理咨询中心首席心理咨询师,心理课堂专职讲师,《法制晚报》心理专家,胡宏,国家心理咨询师,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中国性学会青少年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北京第一时间心理咨询中心首席心理咨询师,心理课堂专职讲师,《法制晚报》心理专家,

  曾任北京心灵之约成长教育研究院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培训师。曾任北京心灵之约成长教育研究院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培训师。

  篇二:家庭教育讲师培训资料

 “ 打造国际高端品牌讲师成就家庭教育世纪伟业” xxxxxxxxx 教育专家指导中心

 家庭教育指导部家庭教育高端讲师培训工程

 (草案)

  工程;

 教育工程;

 家庭教育讲师培训是新时期的家庭教育“ 讲习所”,家庭教育的种子,家庭教育的种子

 将便撒华夏大地,是一场家庭教育的大革命。

 ----- 全国著名家庭教育专家 xxx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全国教育专家指导中心

  家庭教育指导部

 2010 年 年 12 月 月 30 日

  一、 发展前景:

 :

 国家教育科学研究机构一项调查表明:70%以上的家长承认自己不懂幼儿教育;绝大多数为人父母者,不知如何有效教育自己的孩子。据国内外权威机构的调查统计表明,中国父母在子女教育费用方面的支出已经超过养老和住房,在居民消费中排名第一,全国有以上的家长承认自己不懂幼儿教育;绝大多数为人父母者,不知如何有效教育自己的孩子。据国内外权威机构的调查统计表明,中国父母在子女教育费用方面的支出已经超过养老和住房,在居民消费中排名第一,全国有 3.35 亿个家庭,家庭教育服务方面的消费需求每年至少在亿个家庭,家庭教育服务方面的消费需求每年至少在 500 亿元人民币以上。

 中国每年有 2000 万以上的新生儿出生,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目前万以上的新生儿出生,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目前 0-12 岁儿童人口数量近 2.6 亿,中学生 1 亿多。亿多。3.6 亿之多的青少年后边是 7.2 亿多学生家长。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每亿多学生家长。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每 300 人就拥有一名家庭教育讲师,按此计算,中国尚需要家庭教育...

篇七:文道教育

思政课教育工作开展情况汇报材料(精品四篇)

 唐山市孩儿屯小学思政课教育工作开展情况 汇报材料(一)

 我校现有两个教学点,包括胶泥庄教学点和孩儿屯教学点,教学班 15 个,在校学生 250 人,教职工 49 人,学历达标率为 100%。目前,担任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师共 7 人,都是兼职教师,无一人专职。

 受到习近平总书记 3 月 18 日在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 3 月 29 日王东峰书记在全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感召,一年来,我们小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智慧教学,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打造教育高地。紧紧围绕“让师生充满智慧,让校园充满和谐”这一总体目标,精心打造一流小学。现就我校思政课的教育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开展情况 1、我校能严格执行课程方案,做到:坚持按标准课时开课,不随意增减课时;坚持按课程设置开课,不随意增减科目;坚持按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不随意提高或降低教学难度;一年级严格落实零起点教学;坚持按教学计划把握进度,不随意提前结束课程和搞突击教学。

 2、思政课开设情况,我校一——六年级全程开设道德与法治学科。所有年级的思政课都由教师进行上课,严格按照课时标准进行上课,不存在随意增减课时情况。

 3、积极组织思政课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活动,及时参加区教研室组织的学科培训活动、按时参加河北省继续教育网上的学科培训、人教网的思政课培训等活动,教师的业务素养得到及时提高。

 4、各类教研活动中及时进行思政课方面的教研,主要针对思政课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思政课与各学科的融合等方面进行探讨与研究。要求各学科教学中进行思政课的渗透和德育教育的渗透,在班队会中必须有思政教育的内容,做到时时处处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思政课的开设与落实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得到具体的体现。

 二、面临的制约因素 1、目前我校没有 1 个专职的道德与法治教师,7 个教师都是由教学领导,图书管理员,科学教师,美术教师等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的,这就造成了因为教师专业不对口和课程不对口,教学水平低,迫切需要提高的局面。

 2、四至六年级道德与法治课是新教材,老师们没有经验,再加上授课内容单一,造成了对教材理解不够,对课堂掌控不够,对学生组织不够的尴尬局面。

 3、本学期的教师中有 3 人都是新教师,缺乏教学经验,需要优秀的道法老师带,但是因为都是转岗教师,所以这项工作做起来很难。

 4、我校地处开平区的偏僻农村,孩子们的经历和对外界的接触很少,相对来说处在一个封闭的教学空间,不利于道法课中活动的开展。

 三、对策建议 1.利用好网络资源,净化网络环境 用先进的文化占领网络,建立思想政治网络平台,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弱化他们对网络的依恋;健全规章制度和网络监管,不断提高中小学生的自律意识。

 2.树立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在师生互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改变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讲求教学的艺术性;教学内容方面,针对当前存在的个人主义、享乐至上、挥霍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坚持不懈地向青少年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自力更生的思想教育以及革命传统教育;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较多的情况,学校应当领导家庭灵活机动地开展家校合作,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更新教育观念,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家庭教育的本质属性以及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3.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曾强调:“要认真抓好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问题,真正让懂马列、信马列、有理想信念的老师来教政治理论课”。思政教师应该通过不断的政治学习,组织生活和各种研究活动来增强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从而成为有知识、懂业务、胜任本职工作的专业人员。

 ** 学校思政课程课建设情况报告 (二)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进落实我市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推动学校办好思政课、教师教好思政课、学生学好思政课,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形成学校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情况报告。

 一、思政课建设机制 我校思政课程,由学校党支部直接领导,杨关欣校长把握学校思政课的教育工作的方向和工作目标,具体落实到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全过程中,监督学校思政课教学情况。由学校教务处和学校思政课教师具体负责实施思政课教学工作。学校领导和教务处坚持深入到班级思政课课堂,加强与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及时了解教师课堂教学情况。学校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狠抓思想政治工作。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相关文件,领会其精神;对思政课教师的授课内容、授课计划和教学实践各环节严格把关;重视师德建设,利用政治学习,积极开展师德规范的学习交流活动;保证正确的教育方向在思政课教育教学内容、主体、目的、方法中的切实实施。

 学校现有思政课教师***名,负责学校 1 至 9 年级的思政课教学工作。专任教师 4 人,其中高级教师一名,中级教师三名。兼职教师共有***名,其中初级教师 4 名,中级教师 7 名,高级教师 3 名。

 学校积极组织思政课教师研讨教研、学习,积极选派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教师培训活动。

 为配合思政课教学工作,学校贯彻落实上级精神,组织班主任教师和其它学科教师,积极开展学科德育渗透,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养成教育成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三、思政课教育教学根据学科设置标准,学校开设了1至9年级均开设了《道.德与法制》课。1至6年级每班每周均开设了2节课程,7 至 9 年级每班每周开设 3 节课程。在思政课教材选用上,学校严格统一使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部编教材。

 为加强学校思政课学科建设,每学期开学前,学校教导处组织思政课教师做好备课工作,认真研讨教材,加强对教学大纲的掌握,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活动,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讨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交流教学经验。

 通过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把课本理论知识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采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促进了思政课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进。

 四、思政课建设保障学校加大软硬件投入,学校为思政课等科任教师办公室配备了联网的电脑,以保证思政课教育教学及办公需要。

 学校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严格按照“课程设置标准”,开齐学科,保证学校思政课的正常开设,保证专任教师任教思政课的建设思路。

 五、思政课与实践相结合 1.学校依托各种“活动日”、“活动月”, 结合思政课、班队会等,开展一系列以思想品德教育等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2.开展思想品德专题教育周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个体到集体,从外表到心理,形成爱祖国、爱人民,积极健康向上的品质。

 3.充分利用升旗仪式、板报、手抄报等形式,积极开展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养成教育等德育活动,使我校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形成健康、文明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促进校园和谐。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汇报材料 (三)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根据中共**_*印发《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教育部等五部六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现就我校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工作总结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目标,推进本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把思政课建设成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真正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二、工作思路

  聚焦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

 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作为关键,以领导干部专题讲座为引领,以高质量的示范课堂为抓手,以多元的实践活动为辅助,以学校大型活动以及升旗仪式为主要途径,深入推进思政课思路创优、师资创优、教学创优、形式创优,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优化工作格局、加大精准施策力度,展现新时代小学思政课新气象、新作为、新担当,全面提升思政课质量和水平。

  三、具体实施

  (一)开展思政课座谈会

 1.明确思政课的根本方针,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

 2.明确党中央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素质要求。

 3.了解思政课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及根本任务。

 4.把握当前思政课面临着紧迫的任务,努力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5.研究“如何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

  (二)教师队伍建设

  1.智慧教师培养行动

  根据党和国家对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的要求,我校全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高品质学科教师队伍,学科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教学智慧明显增强,专业素养明显提升。

 2.主要途径

  (1)主题课程培训活动

  要注重理论研修、实践考察、模拟实训相结合,分批次、立体式开展思政教师专业素养综合提升活动。组织开展教师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史”理论素养、法治素养提升等专题培训;组织开展统编新教材使用专题培训;组织开展学科专业技能专题培训;组织开展学科德育专题培训。

 教研机制创新行动

 聚焦教师的专业发展,以人为本,三方协同,区校联动,扎实推进区域教研与校本教研工作。同时,要充分发挥思政课一体化研究中心功能,积极建立纵向学段共研机制,进一步提升教研工作的前瞻性、针对性与实效性。

  名师工作室培养行动

  发挥市、区名师、学科骨干教师对其他教师的辐射引领作用,系统规划、设计、实施区域学科高端优质教师的培养方案,加大思政骨干教师培养力度,促进骨干教师队伍的成长。

  (三)借助思政课提高学生学习素养

  从小学生的性格特征来看,他们思维方面表现的非常活跃,思想观念还未完全形成,因此,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能以学生的性格特征为依据,并强调教育过程中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1.乐学善学。重点是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自主学习,注重合作;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等。

  2.勤于反思。重点是对自己的学习状态有清楚的了解;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合理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等。

  3.终身学习。学会自我提高,自我发展,学会学习,最佳地发挥自身的主体学习价值和能力,甚至可以达到无师自通的境界。

  (四)建设立体化思政课体系

  1.以课堂为主阵地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肩负着用系统、科学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的使命。学校应树立德育优先的教育理念,在 “ 以人为本 ” 的高度上,切实把思想政治课重视起来,抓好课堂教学,重视优秀的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学研究和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和课堂教学的育人目标决定了在利用好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课堂教育的同时,也要发挥好其它学科教师的课堂教学中的的德育功能。可以说,其他学科的教师既有利用和结合他们的课堂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不同层度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同时这也是他们作为教师的责任。

  2.学科德育浸透

 坚持文道结合的方法,让德育教育在语文学科中更具体化。语文学科是感性的学科,教师在和学生一起感悟人物形象时往往可以把伟人的人格魅力传播给学生,在长期的熏陶感染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我们还要在课堂上注意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感情,使伟人成为学生学习的真正动力。其他学科的德育浸透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渗透文明礼仪教育

  (2)渗透良好学习、生活和劳动习惯教育

  (3)渗透社会美德教育

  (4)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总之,在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这会使德育教育更感性,更有生命力,更具体,更生动,在长期熏陶和感染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以实践活动为途径

  马克思主义是非常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意义,强调意识和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也决定了正确的思想观念树立不是仅靠课堂灌输就能形成的,学生只有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经过情感体验、自我修养、意志锻炼、行为践行,才能把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内化,形成信仰,并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教育部颁发的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规定理论联系实际为政治课

 教学的基本原则,并把课堂的知识教学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作为基本教学方法之一。这就要求我们的中学教育机构要重视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的平衡,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环节是不可以被忽视的...

推荐访问:文道教育 文道 教育

版权所有:诚明文秘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诚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诚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00263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