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诚明文秘网>范文大全 > 教育整顿 > 浅谈自己对教育的理解8篇

浅谈自己对教育的理解8篇

时间:2022-09-14 12:30:04 教育整顿 来源:网友投稿

浅谈自己对教育的理解8篇浅谈自己对教育的理解 !#年第$期(下)总第!##期学习月刊我从教%余年,其间任校长!余年,虽然当时凭着一腔热情,先后把两所比较落后的学校(原肖港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自己对教育的理解8篇,供大家参考。

浅谈自己对教育的理解8篇

篇一:浅谈自己对教育的理解

quot;"# 年第 $ 期(下)总第 !## 期 学 习 月 刊我从教 %" 余年,其间任校长 !" 余年,虽然当时凭着一腔热情,先后把两所比较落后的学校 (原肖港镇五爱中学、原孝感市书院中学)改变成了小有名气的先进学校;虽然读过一些教育专著和文章,所学专业是教育管理,但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对教育的实质与功能还是缺乏真切的理解,因而在办学行为上还是留下了一些遗憾。!""% 年 & 月,年过 $" 岁的我被组织从教委机关安排到又一所濒临关闭、师生比大体相当的薄弱学校(孝南高中)任校长,让我获得了对教育事业继续延伸、重新弥补、并不断完善对教育真谛的理解和感悟的机会。面向全体学生,坚决不分快慢班,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决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在认识上有这种办学思想不难,但在实践上坚持这一办学行为是很难的。我们当时就经受了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也经历过反复。面对“升学率就是学校的生命力”的压力,面对有的教职工认为学校没有升学率就难以生存、就只能死路一条的悲观情绪,面对少数家长和学生在初中经历过的快慢班习惯,当了解到不分快慢班时,特别是一些学习成绩基础较好的就义无反顾地不辞而别,面对有人直接提出批评,没有遵循“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的原则,面对本来难以招生、招优生更难、在绝望中求生存的学校等等复杂情况,我们曾经彷徨过、动摇过,而且违心地将 !""% 年秋季所招学生分了快慢班。但分班之后,带快班的老师和带慢班的老师分别表现出完全不同并且不利于教育的情绪,许多家长和学生有的找到学校,有的托人求情,要求调换班级,经慎重权衡思考和开展关于端正办学思想的讨论,一周之后我们又果断地将新组合的快慢班重新打散平行分班并平衡分配教师。自此,我们坚持至今,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追求教育的公平性,坚决不分快慢班,由此也促进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事实证明,面向全体学生,受社会欢迎也不影响教学质量,而且有利于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教育与管理。

 !""’ 年、 !""$年高考我校共有 $! 名曾经中考落榜且分数很低的学生奇迹般地分别考上各类本科院校,一举突破了我校连续多年来高考上本科院校为零的记录。把各班学生巩固率作为考核评价教师工作、特别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指标。提高在校学生巩固率,这既是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负责的方向,也是一所学校不断发展的标志,同时也是学校前身的经验总结。我校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学校,就读的学生有的是无奈中的选择,有的是临时过渡,且大多数属学习基础差、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学生易于流失。如!""" 年招生 !%" 多人,到 !""% 年高考毕业只剩 $& 人。鉴于这一情况,学校除要求广大教职工端正教育思想之外,还采取了一系列防流控辍的措施。如对经济有困难学生实行学杂费减免缓,对生活有困难学生利用各种渠道筹资给予经济扶助。两年来,学校共减免学杂费 %" 余万元,筹资救助生活有困难的学生 ’ 万余元,确保了学生不因家庭经济条件差而辍学。帮助学生从实际出发,树立正确的发展目标。一方面要求学生刻苦学习,努力提高学业成绩,不能轻意放弃学业;另一方面进行前途理想教育,运用大量非名校毕业而成就大业的典型事例让学生明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树立“现在学业非状元,将来事业成状元”的理想和为将来生活幸福奠定基础的自信心,让学生不因成绩差产生厌学而退学。要求教职工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学生学习成绩差不是差学生,自控能力差不是坏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行为习惯的改变需要一个过程。坚信在通常情况下,只有不好的教育方法,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越是学业基础差的学生越需要教师的理解、尊重和关心。许多学业基础较差的同学,他们常常因为成绩不好而苦恼,因为听课难懂而心烦,因为作业不能独立完成而自卑,因为考试分数低而难以抬头。越是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越需要教师的帮助和教育。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转化人的思想和行为,这正是老师的神圣职责,也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不然“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桂冠就不会戴在教师头上。树立办学的自尊心、自信心,努力争创好学校,争当好老师。虽然我校现在还很薄弱,没有什么耀眼的光环,但不同的价值观就有不同的评价标准。我们认为能充分实现教育功能,培养出思想品质较高的有用人才就应该是好学校、好老师。一位在高中一年级上学期就先后被迫转学两次,无奈中第三次转入我校的学生在班主任程震和有关教师的关怀、引导下,运用鼓励的教育方式,使该生学习逐渐勤奋了、行为文明了,各方面转变很大。这位学生家长十分高兴而深有感触的多次感谢学校,说我们学校不仅给了孩子希望,也给全家带来了希望和幸福。他认为我校是好学校,我们的老师是好老师。其实这就象医院和医生能救治别人医治不了的疾病就是好医院、好医生一样,能挽救或成功地转化被别人拒之校门外、认为难以教育的学生就应该是好学校、好老师。基于这样的认识,两年来我们接受了近 ("" 名来校插班就读的学生,以充分显示学校和教师的教育能力,赢得社会的肯定。

 !(作者系孝感市孝南高中校长)责任编辑 ! 刘长容对教育的理解和感悟! 杨辅民校 园 之 声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篇二:浅谈自己对教育的理解

育理念的理解和认识

 史建华

 一、教育理念

 (一)

 教育理念的概念 • 1、理念 • 就是关于事物的条理、准则的看法。

 • 2、教育观念 • 是人们对教育事物的看法。

 • 3、教育理念 • 教育理念是人们在思考和回答“教育事物究竟是什么?应当怎样?它有什么价值?如何更好地实现它的价值”等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判断与看法。任何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的产生都是从教育理念创新开始的。

 (二)教育理念与教育观念不同

 • 1、教育理念比教育观念更强调理性思考和亲身体验。

 • 2、教育理念是坚定不移的判断与看法,而教育观念不一定具有这种坚定性。

 • 3、教育理念是一些根本性的判断与看法,而教育观念则不一定是根本性的看法。

 • 4、教育理念更加强调“应该怎样”、“怎样才能做得更好”。

 (三)教育理念的作用

 • 1、总结作用 • 2、激励作用 • 3、约束与指导作用 • 4、创新作用 • 5、代表作用

 二、先进的教育理念

 (一)宏观教育理论

 1、终身教育

 • (1)终身教育的创立 • 终身教育作为一种思潮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1965年法国成人教育家保·朗格朗《终身教育论》的出版标志着终身教育思潮的形成。

 • (2)

 终身教育的主要观点: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

 2、学习化社会理论 • (1)

 学习化社会理论 的创立 • 学习化社会作为一个具有国际性影响的概念,最早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发布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这一报告中提出。

 • (2)学习化社会理论的主要观点:

 • 教育一体化、社会整体学习化、 学习者地位主体化 化

 3、终身教育与学习化社会的关系 • (1)

 终身教育是从人类个体纵向的时间拓展角度出发加以建构。

 • (2)

 学习化社会则是以人类整体的横向空间为标准的一种目标和理想。

 • (3)

 从终身教育的含义上看,要求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生学习。

 • (4)

 学习化社会有赖于社会提供相应的条件和空间。

 • (5)

 终身教育是学习化社会的基石。

 (二)一般教育理论

 1、创新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由之路 • (1)创新教育的创立 • 美国学者奥斯汀于1941年开设的创造工程课,以及他撰写的《思考的方法》被认为是创新教育的起源。

 • (2)创新教育的概念 • 培养创新性人才或创造性人才的教育。包括家庭、社会、学校的创新教育。

 • (3)创新教育的特征 • 是全面发展学生智慧品质的教育;是全面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是必然体现学生主体精神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是终生教育。

 2 2 、多元智能理论

 素质教育的最好诠释

 • (1)

 多元智能理论的创立 •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当代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出版了《心智的结构》,提出了他的多元智能理论。

 • (2)内涵 • 加德纳将人类的智能类型分成8种,后来又提出存在智力,即人的智力结构至少由9种智力要素组成。

 •

  言语—语言智力

 逻辑—数理智力

 •

  视觉—空间智力

 音乐—节奏智力

 •

  身体—运动智力

 人际—交往智力 •

  个人反省智力

  自然观察者智力 •

  存在智力 • (3)作用 • 多元智能理论,提示各教育阶段的教师在安排教学活动时要同时兼顾多种领域的学习内容,综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同时提供有利于多种智慧发展的学习情境,让每个人的各种潜能都有获得充分发展的机会。

 3 3 、合作教育

 塑造新型师生人际关系

 • (1)

 合作教育的创立 • ①克兰诺和梅隆 • 老师与学生社交方面发展的期望对他们日后的学习成绩影响最大。

 • ②伯德惠斯特尔 • 真正的学习过程,在师生的交往中。

 • ③罗杰斯 • 提出了人际关系的3要素:真诚、接受、理解。

 • ④斯莱文 • 积极的互相依靠;面对面的学习交往;个人责任感;一定的交往技能;学生小组的自我管理。

 (2)含义:

 • 合作教育主要指以师生关系为中心的诸多教育关系(教师与校领导、学校与社区、教师与家长、学生与学生等)的健康与协调。

 • (3 3 )实施 • 师生之间的合作要在教与学中体现出来;师生在人际交往中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协作;教师应努力创造合作的氛围。

 4 4 、创业教育

 第三本教育护照

 • (1)创业教育的创立 • 国际上称为“提高青少年创业能力的教育联合革新项目”。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教育革新服务计划(APEID)1987-1991项目周期活动之一。

 • (2)创业教育的含义 • 为一个人开始并经营一个小型企业的全过程。培养受教育者初步的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传授初步的创业知识,使之在毕业时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一定的独立生活、学习的意识和本领。

 • (3)创业教育的内容 • 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心理品质;提高创业能力;形成创业知识结构。

 • (4)实现创业教育的方式和途径:

 • 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创业实践活动。

 5 5 、范畴教育

 传统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统一

 • (1)范畴教育的提出 • 由前西德教育专家克拉夫基提出。

 • (2)范畴教育的含义 • “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二者对教育本质的看法都是片面的,各有其合理的一面,应该把它们统一起来,这种统一就是范畴教育。

 • (3)范畴教育的主张 • 发展学生的能力,同时还要进行普通教育或专业教育。只有使青年一代具有知识,又具有能力,既接受普通教育又接受专业教育,才能实现教育目标——对世界的积极适应。

 (三)现代教学理论

 1 1 、发展性教学理论

 以最好的教学效果 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 (1)发展性教学理论的提出 • 由前苏联赞可夫提出。

 • (2)发展性教学理论的含义 • “一般发展”是教学的目的,只有当教学任务落在“一般发展”的“最新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如何才能使教学任务落在“一般发展”的“最新发展区”,并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它经过研究形成了教学新体系。

 • (3)发展性教学理论的原则 • 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使学生理解教学过程的原则;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2、掌握学习理论

  让差生同样得到发展

 • (1)掌握学习理论的提出 • 布卢姆根据美国分等级教学的现实提出。

 • (2)掌握学习理论的含义 • 在整个教学理论中,教学目标是组织教学、课程编制和教育评价的基础,教学目标的分类是掌握学习理论的重要内容、精细设计教学目标是掌握学习理论实施的基础性工作。

 • (3)掌握学习理论的教学目标 • 布卢姆把教学目标分为六类:

 • 知识(什么是知识、知识的种类、掌握知识的重要性)。

 • 领会(转换、解释、推断)。

 • 应用(原理和通则、新问题和新情境、应用能力)。

 • 分析(要素分析、关系分析、组织原理分析)。

 • 综合(对各个要素或组成部分进行加工,以组成新模式或结构,新的整体)。

 • 评价(内在的证据或外在的标准)。

 3、学科基本结构理论

  以学科结构发展儿童智力

  • (1)学科基本结构理论的提出 • 布鲁纳以皮亚杰的结构主义心理学为理论依据,从课程入手,以学科基本结构为中心建构起来的学科基本结构理论。

 • (2)学科基本结构理论的内容 • 它围绕“教什么”、 “什么时候教”、“怎样教”等几个问题,系统地阐述了其学科基本结构的基本观点。

 • (3)学习学科基本结构理论的意义 • 强调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的重要性,强调发展学生智力,重视学生 发展学生的智力,重视逻辑思维和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强调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自成为结论和规律的发现者,论述了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可能性。

 4、范例教学理论

  举一隅以三隅反

 • (1)范例教学理论的提出 •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德国哥廷根教学论学派代表人物施普兰格、 E.讳尼格、T·李特等,在 "要素教育"的基础上,直接提出了"范例教学”的初步设想,主张用"范例教学"代替按完整体系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做法。

 • (2)范例教学理论的含义 • “范例教学”又称为 “示范方式教学”、“范例性教学”等。

 • 格舍因主张,范例就是 “隐含着本质因素、根本因素、基础因素的典型事例”。

 • 克拉夫基指出: “范例”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语,意思是 "例子”,更确切地说是 “好的例子”、“典型的例子”、“特别清楚的 (言简意赅的)例子”。“范例教学”就是根据好的、特别清楚的、典型的事例进行的教学与学习。

 • 克拉夫基指出,“范例教学是这样的教学 (授课):它使学生能够依靠特殊 (例子)来掌握一般,并借助这种一般独立地进行学习”。

 • (3)范例教学的意义 • 要把发展学生独立能力放在重要地位,改变了强调教授定性知识、强调死记硬背的传统教学模式。

 5 5 、交往教学

 个性的自我实现

 • (1)交往教学理论的提出 • 20世纪70年代产生于西德。

 • (2)内容:交往教学把教学过程视为一种交往过程,并为交往过程提出了11条公理。

 • 永恒性、关系性、确定性、经济性、场合性、可获性、角色关系的两种可能性、 交往成分的双重性 、可控性、有干扰性、工具与目的性。

 • (3)对交往教学的评价 • 交往教学提出了独特的教学结构设想,把教学分成传授方面、内容方面、关系方面、干扰方面。

 • 交往教学把学生看成积极的参与者,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创设能吸引学生热情参与的教学环境和气氛,使学生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需求,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6、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合理选择

 • (1)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提出 • 构建主义也称结构主义。

 • (2)含义 • 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并非空着头脑进入教室,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已经形成了广泛而丰富的经验和背景知识。

 • (3)评价 •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强调学习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等主张,本质上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自主的、能动的、富于创造性的。建构注意教学更加关注的是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7、最新发展区 儿童在与成人合作中成长

 • (1)最新发展区理论的提出 •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最新发展区”学说。

 • (2)最新发展区的含义 • 在确定发展与教学的可能关系时,要使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和促进作用,就必须确立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他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智力水平;二是他可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要抓住学习的最佳时期。

 • (3)最新发展区教学的特点 • 在高难度上教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高速度学习教材;学生理解学习过程本身;系统地致力于全体学生的发展,并且根据新教学原则制定了小学课程教学大纲。

 8、教学过程最优化 用最少的时间达到最大的效果

 • ( 1)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提出 • 前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尤·克·巴班斯基提出。

 • (2)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含义 • 教学过程最优化 是指从一定标准来看是最好的意思。所谓标准:一是教学效果(教养、教育和发展);二是时间消耗。

 • (3 3 )对教学过程最优化的评价

 • 教学效果与时间消耗既是衡量教学过程是否 “ 最优 ” 的标准,也是组织教学过程的基本原则。

 9、发现教学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 (1)发现教学理论的提出 • 发现教学由美国布鲁纳提出。

 • (2)发现教学的含义

 • 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通过对一些事实(事例)的独立思考,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 (3)发现教学的特点 • 发现教学的特点,在于它不是把现成的结论提供给学习者,而是从青少年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依靠教师和教材所提供的材料,让学习者自己去发现问题,回答和解决问题,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而不是消极的接受者。用发现法进行教学,就是要把学生当作教学领域里的小科学家对待。

 • 强调学习过程;强调直觉思维;强调内在学习动机;强调信息提取。

 三、课改后产生的新的教育理念

 (一)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 1、问题的提出 • 在传统教学论中,把课程看成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规定好的教学内容,教师既不需考虑也无权更动,课程完全丧失了生命的活力。

 • 2、含义 • 让课程成为教学创作的蓝本,让教学成为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让师生成为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课程的建设者、课程的主体、而不是游离于课程之外。

 • 3、意义 • 课程在教学中生长,常长常新。

 • 教学在课程中发展,愈发愈活。

 • 师生在课程与教学的相互转化、相互促进中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个性充分张扬。

 (二)

 教学是交往、互动的过程

  • 1、对教与学关系的认识

 • 传统教学论将教与学分离成授知与求知两大板块,教支配学、学服从教,二者呈单向联系,学生完全丧失了独立性,同时也缺乏自主性发挥的空间。

 • 现代教学论把教师和学生看成是学习共同体,课程是供体验的文本,教学成为师生共同理解、共同感悟、共同建构、共同发展的“双赢”活动,师生自然地结为一个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学习共同体。

 • 2 2 、含义

 • 师生是学习的共同体;师生在学习共同体中,没有主辅之分。

 • “互动”是交往最基本的属性,是个...

篇三:浅谈自己对教育的理解

大学教育的理解母 国 光提 要 什么是大学教育? 母国 光院士从五个方面阐 述了 他对大学教育的领悟。

 第 一, 现代大学教育的地位、作用 与功能正发生深刻的变化, 大学正从幕后走向前台 , 成为经济舞台上的主角 。第 二, 大学教育面临着普及与提高的双重任务, 只有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办学, 才能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第三, 大学是为 大学生办的, 应为大学生的成才提供必要的氛围 , 应给大学生更大的选择自 由。

 第 四, 大学要强化改革意识, 以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

 第 五, 大学应当是综合性的, 学校建设的核心是搞好学科建设, 使学科结构适应社会结构。

 本文系 母国 光院士今年 4 月 在原华中 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为在职进修博士学位课程的大学校长班学员所作演讲的演讲稿。关键词 教育功能 高等教育规模 办学氛围 改革意识 学科综合化作 者 母国光, 中 国科学院院士, 南开大学原校长  我曾是南开大学的一名学生。

 毕业后又留校从事教师工作。

 遥想当年, 那时对高等教育的理解相当肤浅。

 后来我又先后担任系主任、副校长、 校长。

 离任以来, 继续搞科研, 带研究生。

 现在回过头来追忆几十年来参与大学教与学的历程, 对于高等教育, 特别是大学教育, 似乎有了些理解。这里谈几点认识和体会。一、 大学教育的地位、作用 与功能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教育的对象是人。

 教育的功能是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把自 然人变成社会的人, 而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骨干人才。

 教育是人类为了维系和发展自 身而采取的一种社会行为, 所以在任何时代,教育对社会的维系与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 甚至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盛衰荣辱、生死存亡。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这一点, 教育的地位、 作用与功能总是如此。然而教育又不是一成不变的。

 不同的时代对人的素质有不同的要求。

 教育必须适应时代的需要来改革体制、机制、内容和方法。在现代化的过程中, 知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

 知识存量的增长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现在知识经济已露端倪, 最近又有人说是扑面而来。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有人指出, 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是: 以知识和信息作为基本生产要素, “ 知识进展”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知识经济的关键是知识创新, 这就要求劳动主体智能化, 即广大劳动者是具备一定的知识容量和科学创造精神及能力的人才。

 在这个背景下, 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的地位、 作用与功能必将发生深刻的变化。虽然在我国知识经济的真正逼近也许还要一段时间, 但人们已经普遍意识到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过去许多人在社会上取得成就之后便购置不动产, 并力图把财富、资本和权力传之于子孙。现在知识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资本和权力, 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支配力量, 成为人们取得社会成就的主要手段。

 现代社会竞争与发展的事实告诉人们: 不接受足够的教育, 就不能获得系统的知识, 而缺乏必要的知识, 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这就使人们认识到与其为子孙留下遗产, 不如让他们受较高程74/2000 高等教育研究

 度的教育, 掌握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技能。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知识的创新。在这种情况下, 教育已不仅是原来意义上的教育。

 它除了培养人才的功能外, 还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功能。

 知识成为一种经济因素,它像房产、 地产、存款一样, 是一种资源。

 既然受教育、掌握知识已成为获取资源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那么学校也就具有了产业的性质。

 这是时代的特征之一。

 然而由于教育是人类为了 维系和发展自 身的一种社会行为, 这一性质至今也没有改变。

 所以在谈学校具有产业性质的同时, 也不能忽视教育有别于一般的产业。现代化的进程必然把大学从经济舞台的幕后推向前台。

 未来的知识经济是以“ 知识产业”为主导产业的经济, 而教育又是这一主导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现在讲“ 科教兴国”, 而实际上没有教育就没有科学, 没有教育就谈不上知识创新。无论在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今天, 还是在完成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过程的明天, 教育, 特别是大学教育都是经济舞台上的主角。

 教育是一个能够不断提高生产力并带来丰厚经济利益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产业, 它的地位、作用与功能已今非昔比。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教育, 包括大学教育已取得不小的成绩和可观的发展, 这是尽人皆知的。但是以要在 21 世纪初叶建成为一个不逊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 建成为一个与世界各国并驾齐驱的国家的标准来要求, 我国大学教育现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这就需要进一步增强改革意识, 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革除陈旧的观念和作法。

 我们必须尽快建立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教育体系。

 新一轮的大学教育改革迫在眉睫。二、大学教育面临普及与提高的双重任务, 只 有调 动各种社会力 量办学,才能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每一个时代的教育都有普及与提高的任务。

 总的发展趋势是: 教育的层次越来越高, 而较高层次教育普及的程度也越来越广。

 我国现在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普及初等教育指日可待。而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大城市已经提出普及高中教育的目标。

 现在希望自己或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 这方面的需求日益旺盛, 教育已成为新兴的消费热点。

 它既是民众的需求, 又是国家赖以兴盛的根本大计, 所以,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国高等教育也必将面临普及和发展的问题。终身 教育的发展也要求大学教育的 普及与提高。

 1998 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面向21 世纪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明确地提出高等教育的终身性。

 终身 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标志之一。

 从二次大战后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情况看, 教育体制方面总的发展趋势具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特点, 就是由一次性学校教育向终身 教育发展; 由原来的学校教育向两头延伸, 一头是学前教育日益受到重视, 以期尽可能完善人的智能发展的早期培养, 另一头则是走出校门后不断地进行再学习、 接受再教育,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如“ 成人教育”、 “ 继续教育”和“ 更新教育”等新的教育形式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所以, 现代化的大学应该从过去单纯进行第一次学位的正规教育变成在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方面发挥多种功能的与社会息息相关的开放性学府。

 大学教育的对象不仅包括修第一次学位的学生, 还应特别积极地接受进行深造或再学习的在职人员。

 对成年人实施终身 教育既有普及的成份, 也有提高的成份。普及与提高的双重任务, 使我们面临着教育需求很大而办学力量不足的矛盾。

 怎么办? 现在常听一些人说: “ 我国是穷国办大教育”, 言外之意似乎我们现在已经办多了教育。

 殊不知广大人民群众的脱贫致富和国家的兴旺发达的根本大计首先在于发展教育。

 依据宪法, 人民有受教育的权利; 依据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求, 应当有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 依据市场法则, 人们想自费求学。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群众的要求, 简单地限定规模、品类和发展速度是不可取的, 多些人受到高等教育, 我们国家就多一分竞争力, 因而应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来满足人们这种日 益增长的需要。

 调动社会各种办学力量, 充分发展高等教育, 是富国兴邦的最为重要的基础建设, 是满足人民需求和提高人民素质的根本途径。

 于政府为德政, 于人民是万福, 是振兴中华的必由之路。办学所需经费可以多方筹措。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办学已不再是单纯的政府行为和社会行为, 它同时又是一种市场行为。

 从商品角度看, 享受了 服务,获取了知识和技能, 占有了知识的资源, 就应该付出相应的报酬。大学教育可以不是义务教育, 个人掏腰包是理所应当的。

 这就是说, 办学经费要由国家投入、社会投入、个人投入三部分构成。

 发展教育是国家的需要、社会的需要, 当然应以政府和社会投入为主。

 不过也必须改变只由政府提供办学经费的公益8我对大学教育的理解

 消费观念, 在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的前提下,让受教育者适当缴费, 以缓解长期困扰我们的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

 教育既然有产业性的一面, 就应当与市场经济接轨。

 这也是世界上许多国家通行的作法。三、 学校是为 学生办的, 大学是大学生的大学, 要让大学生有更大的选择自 由办学, 就是办教育。

 办教育为什么? 就是为了培养人才。学校的中心任务是培养人才, 所以真正反映一个学校水平的, 是人才培养的质量。正如评价一个工厂, 主要不是看你有多少工 程师, 有多少先进设备, 而是主要看你是否开发出质量优良的产品和这些产品有没有市场。评价一所学校, 应主要看它培养出的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是优是劣。

 固然, 学校规模,系所数量, 学科状况, 设备条件, 科研成果等, 都是衡量一所大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但是, 社会在为一所大学打分时, 还是应该主要看它培养出的人才的质量和顶尖的程度。因为有学生要上学, 才办学校, 并不是为了 养教师, 才办学校, 招学生。

 大学, 从原则上说是一种氛围, 为大学生提供一种环境: 教授、 教材、 实验室、图书馆及其他各种获取知识的手段等等, 还要为青年人之间的交流、切磋和竞争提供条件。大学是培养人的, 而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 大学要培养多种规格的人才, 既要培养能工巧匠, 也要培养大师; 大学必须为中国的现代化和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 培养富于创造力的高度智能化的人才。

 这就决定了 大学不是一台制造同一规格产品的机器, 而是一个学术园地,就像可以培养各种苗木的园圃。

 它为育人成才创造了 必要的氛围。学校是为学生服务的, 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是大学中一切工作的中心任务, 这个观点一定要明确。应当说大多数人是赞成这个观点的, 问题是一落实到具体行动, 又往往背离了这个观点。

 例如, 现在我们评价一所大学, 不是让社会拿培养出来的学生作比较, 而往往看你有多少著名学者, 有多少先进设备,有多少博士点、 硕士点, 有多少新的教学楼, 甚至创收是多少, 而学校则往往忽视社会的需求, 忽视学生的要求, 忽视培养创造人才的要求, 常常是有什么老师开什么课, 甚至什么老师都开课, 让学生适应学校, 适应老师, 适应课程。这就把本末颠倒了 , 把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弄颠倒了 。按我们现在的招生制度,学生一旦被某校、某专业录取, 想改是很困难的。

 然而, 学生在上大学前, 不可能对自己所选择的专业了解得很清楚。何况很多人的专业还是家长、老师代选的。

 进入大学后,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 觉得自己更适合学另一个专业, 要求调整, 这种要求本来是合理的, 应当允许。

 我们常讲, 在开发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 要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学习兴趣就是很重要的非智力因素。

 对所学的东西无兴趣, 那么学习就不再是一种乐趣, 而成为一种负担、 一种痛苦, 在这种状态下学习, 怎么能够出成绩、出人才? 我们说现在的大学生缺乏创造力, 缺少实践锻炼,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们的教育制度造成的。我们长于安排, 缺乏提供。你一切都替他安排, 不给他选择的自由和锻炼的机会, 他怎么会去创造?而我们目 前这方面的管理体制卡得太死。

 这种体制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 强调的是“ 螺丝钉”精神, 把你拧在哪 就得在哪干, 要无条件服从, 这怎么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何谈创造性?还有一个“ 教”与“ 学”的关系问题。

 由于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那种认为只有通过老师“ 教”才能“ 学”, 并想在短短数年的时间内把某一专业的全部知识灌输完毕的旧的教育观念, 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的提高, 身 心的发展, 归根结底要依赖他们个人的努力, 个人是内因,学校和教师不应包办代替。

 在“ 教”和“ 学”这对矛盾中, “ 教”虽然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但终究是外在的东西, 只有“ 学”才是内在的。

 旧时代 讲“ 天地 君亲师”, 它强调教师在教与学中的重要作用, 有合理成份, 即肯定教师在传道、授业、 解惑中的主导作用, 但是把师生关系说成是恩赐与服从和听命的关系也不合时宜。

 由于历史发展、 社会进步, 已经不能用这种旧的观点界定新的师生关系。

 我们不能否定教师在教与学中的主导作用, 但要看到现代社会的师生之间应该既是良师益友, 又存在交换关系。教师是知识的载体, 传道、授业、 解惑是教师的职责和义务; 而学生是求学的主体, 他们有思想、有个人的意志和自 己的主观能动性, 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配合, 教育就不能成功。

 教学相长, 才能“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所以师生关系是良师益友关系。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交费受教育, 教师教学获得收入。所以师生关系又是交换关系, 教育者有义务为受教育者服务。

 因此, 学校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通过积极的引导, 并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余地, 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9我对大学教育的理解

 主动性, 启发学生刻苦学习和钻研, 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杨振宁教授曾经说过: “ 中国是完全有能力开发出大批人才来的。

 我想, 要开发出人才, 关键是我们对青年不能限制太多。

 七限制、 八限制, 把人们的积极性都限制没了 , 还怎么出人才?”他...

篇四:浅谈自己对教育的理解

我对中国高等教育的认识

 文/冉广兵 (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及现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也是我国实施科技兴国的战略重要途径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推进器。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的桥梁世界上经济科技大国多数也数教育大国。高度发达高等教育完善的教育体制是其成为战略人才的生产商与人才的创库。高等学校是一个为国家为人民培养社会金银、尖端人才和创新人才的基地。

 中国的高等教育开始清末民国年间由历史上著名戊戌变法为发端。在当时就有了一定高等学校数量虽说没有完善的体系和学科体系但它初步建成中国高等教育的锥形。到了民国年间中国高等取得长足的发展几乎每一个省都一所大学或者要多一点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高等教育遭到一定程度上的破坏和摧残但是由于一些知名的高校迁入西南地区。保存中国高等教育的火种。当时在昆明联合组建西南联合大学浙江大学迁入贵州湄潭。在此期间在贵州成立包括贵州大学在瑞贵阳医学院等高校为贵州高等教育的发展奠下了一定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高等教育迎来前所未有发展新曙光更为重要的创建一大批有利于民族大团结有利于民族地区的文化素质的提高和解决新中国成立时民族干部缺乏的难题。因此创建民族院校分别在北京、武汉、成都、兰州、贵阳等城市建立民族学院这是中国共产党伟大历史创举。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中国的高等教育总趋势是发展的前进的。在这里我们我们感触最深的就是文化大革命给我国高等教育的摧残。同时也造成国家后备人才的缺失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我国的高等教育迎来新的发展时期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全国科技大会。灰复在"文化大革命"中取消的高考制度。自从 1978 年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飞速的发展无论是高等学校的数量、学生数量、培养人才的层

 次还是高等教育的体系招生体系都有新的发展。逐渐形成完备的高等教育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到目前我们建立起数十所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大学若干所国家"211""985"工程重点大学。和十余所民族大学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所取得得成就。随着其不断发展和壮大发展中凸显出诸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去重视和研究。

 (二)学校学生规模的扩大和教育质量的关系 学校规模的扩大在中国的大学里都出现一种趋势扩大校区更名或合并校企联合办学。这样的好处是实行强强联合实现教育多元化达到资源上的共享。从而实现学校知名度的提升形成规模效益。远的不说就拿我省的贵州大学来说吧它是前贵州大学贵州工业大学合并组建成的新的贵州大学是其成为国家"211"工程的大学结束我省无国家重点大学的历史。这是贵州省各族人民的喜事是鼓舞人心的。但是出现许多的问题校区分散管理难度大、如图书馆和体育馆共享程度低如果在各大校区分建又会造成重复浪费加大财政上的困难。这些问题应该说贵州大学发展中的紧瓶。

 一所大学正如梅老先生所说"大学并不是有高楼是要大师也"这样说来大学关键还是在于大学的教师教师的学术水平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像王国伟那样的大师才行但起码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高超师德严守职业为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用人才的合格教师。如果一所大学面积的扩大它必然结果就要扩大学生人数那么这出现一个关键的问题教师是否跟得上呢即使数量可以跟上但是质量呢。

 就拿我省的一所师范院校来说由几年前一所专科院校组建的本科院校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学生人数几近万人。堪称踏入贵州万人大学的高等学府教育质量如何呢?大学不同于企业或工厂。但有一点事相同的无论是企业还是学校规模小还是大追求的应该效益吧。企业的产品是商品一个企业是否盈利就来源于其产品是否被人们接受说白了有没有人去买它。而大学的产品是学生和学术我们怎么来评价一所大学的效益呢。就是你的学生人家用人单位接不接受和企业的产品一样有没有人要你的学术是否符合实际对地方经济社会是否有指导作用。对于大学来说应该还有一点就是每一年的招生情况有多少人报考高分段人数。邓小平同志不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

 唯一标准"嘛所以说学术价值体现在实践上。但是我省的这所师范院校并不是这样的他们在我省某一县里办分校而毕业的学生做的工作是不需要大学文凭就可以去的。从而没有体现大学的价值。

 我们再回过头谈谈学校的扩招和老师的关系。学生多了就必然缺老师一名老师的成长是需要一定的过程的由于学生多对老师的需求那质量就难以保证了。现在很多大学都是这样的把学校刚招进来的博士硕士马上就派往教学一线从一名学生成长到一名老师过程是上几节课可以解决的是简单的在黑板写是在讲台讲就能培养出来的吗?不能不让人担心他教育质量。我个人觉得大学规模要适可而止最好是集中校区办学提高教师的综合水平不但要学生数量更要学生质量。才能实现强校的目的提高教育质量。

 (三)学校专业的多而全及人们对专业的认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的大学为了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设置新的专业和学科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增加了学校的学科门类。这本身没有什么错。但是一个专业的设置一个新学科的建设及发展不同于一个企业新增一条生产线那样简单没有相当的设备师资和图书资料。所设置专业的质量是可想而知了。如今的大学都追求专业的多而全虽说一些新增的专业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是好事像一所市属级地方师范院校本来就应该师范为主传统学科为支撑但是扩招后它就有政法财经类都有了正在向一所综合性大学发展。比如说新闻学这一个专业要求高设备师资都有较高的要求目前在贵州的高校中设置新闻学专业学校不少但是具培养有能力学校应该不多吧粗算一下有几所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和贵州民族学院了其他的都不知怎么样了。

 在我省很多人看来特别广大的农村地区对专业的认识有较大的误差都认为师范类。医学类专业是最好的。但实际上也如此近几年来师范类和医学类的就业率都要高于其他学科门类所以说地方本科师范院校一定认清自己的办学定位大力加强本科师范教育适度的发展其他专业为地方基础教育服务。提高自己的办学水平医学院校也一样。人们也要对专业的认识上要客观的看待一个专业及学科的存在就一定有它的市场和自有它存在的道理理性的看待当前所存在的专业。社会的需求和发展是各种专门人才的结合

 体。还有就是一个学科的建设发展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可能刚开始的几届学生成了该专业的试验品我和一些就读于新新专业的同学交流过他们大部分都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的不满意主要是设置的课程不合理。在毕业寻找工作时人家用人单位要人家商专毕业的也不要贵大、财院民院毕业的。我个人觉得新设专业的学校不断的加强该专业的实质队伍建设课程设置合理化、科学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核心竞争力。多和其他该学科优势的名校或其他院校交流与合作促进新学科的成长。

 (四)高等教育的效力与公平 高考到来之际社会上都会涌起一股高考改革和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的浪潮。很多人都反对用分数来衡量一个学生的能力和智商。再者就是对地区的歧视是我国很多边远山区和西部省份青年享受不到高质量的教育特别是那些名校招生人数少分数高。是我们贫困山区的青年们可望而不及啊。这种招生制度既无效益又不公平在当前吵得最热就是高考的招生制度更多的人更关注的是教育的公平。比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我们西南省区招生人数比较少我们贵州省就不用说了。虽然近几年来每一年都有所上升比起北京地区来说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了。当前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在由精英化向大众化、平民化转换自 1999 年高等学校扩招以来如我们贵州民族学院无论你怎么平民化都存在效益与公平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教育越来越普及如果像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刚要》那样到 2020 年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 40%以上任何一个没有能力成为社会精英的人都有上大学的权利这是一个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只要不是"大跃进"高校扩招未尝不可提高整个国民的综合素质。但是肯定要分层次培养了正如北京大学教授梁小民先生在《适用经济学》中指出高等应有层次的培养人才一般说来名牌大学注重精英人才的培养而普通大学要注重平民化教育虽然这不完全是这样北京大学培养出的人才也庸才。普通大学培养出来精英也不少。高等教育的效益就是培养精英人才和普通人才的结合体。所以说我们这些地方大学要为本地区服务这一点我们的贵州民族学院做得很好培养一大批献身基层的人才。

 当前一些高校实行"自主招生"制度这一制度在以程度上打破了一考定终身的的制度是高校招生走向多元行招收各类专门人才。有利于全面的选拨人才促进教育的公平发展。但是有一点高等教育不是"扶贫工程"更要注重质量而是培养人才的基地。

 (五)对非名牌或重点大学的歧视 每年高考成绩下来的那一刻最紧张不是考生自己而是考生父母。在选择大学时一般都选择重点名牌去上名校专科、自考都不去一般的本科院校。甚至还有一些被录取都放弃了入学。一些学生家长宁愿上那些招生骗子的当也不让自己子女去上一般的本科院校。那些招生骗子往往打着某重点大学的旗帜到处行骗。其实是我们自己助长骗子的成长。在很多人看来上了好大学就等于有了辉煌的前途丰厚的经济收入、难道名牌重点大学毕业的学生就一定找到那样的工作吗?因此才有今天的悲哀一些学生非北大、清华不读复读一年又一年只有理想这固然没有错关键看看自己有没有那个能力和天分啦。一些家长也为子女上重点名牌做出一些危害社会的事来。

 我个人认为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断认知过程成长起来的要成就一番大的事业或者就是人们认为的成功人士是取决于他对社会的贡献而不是他从社会得到了什么。哲学里不说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嘛。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更需要人们的这种贡献精神。这一点上我们要学学日本人、德国人和韩国人了。不说大家也知道他们能有今天的辉煌是离不开国民所作出的牺牲。市场经济是按贡献来分配能力好收入就高一个人只要有能力只要去奋斗去拼搏无论你是否上过名校都可以成人成才的许多成功人士就一定出自于名校嘛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是出自名校嘛?还有那些在国际国内作出作卓越贡献的人也不见得全都出自名校吧其中著名地理学家葛剑雄教授、易中天教授连大学都没有上过人家是自学成才更不要说上什么名校了。难道只有在清华、北大才能成才嘛。

 大学里我觉得最重要就是像我校校党委书记高万能所说三会了"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成功"只要把这三会你都会了你就是成功人士了要学好自己学的专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消除自己不如名校学校那种心理。社会应该给非名牌重点大学新的认识企业更给更多的优惠。政府加大

 对非名牌重点大学的财力支持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办学环境。各大学要认清省情、校情找准办学定位突出优势采取分层发展实施"科技强校、人才强校"斩月。各教育主管部门给于政策上的照顾支持共建或更名体升学校整体实力。

 中国高等的发展必须注重教育的效益与公平。中国整个高等教育的格局由名牌大学和非名牌大学共同组成单靠名牌大学来实现教育的公平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不可能的。毕竟中国是有着一个十三亿人口的大国。

 MSN 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篇五:浅谈自己对教育的理解

教学论坛EDUCATION TEACHING FORUM2020 年 3 月第 13 期Mar. 2020No.13浅谈对教育教学的认识摘要:教育的目的在于明理,在于“穷理正心,修己治人”,在实际教育过程中,人们对个人品德、独立生活能力的关注度应远超过对技术、知识的掌握度。一个人的成长会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影响,而前两者对人的影响特别重要,其中,家庭的影响又是最为重要的。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应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不能将希望完全寄托于学校。胎教是家庭教育的开始,从母亲怀孕时起,就要注意胎教, “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良好的家风培养出来的孩子未必绝顶聪明,但一定是人格独立、愿意为社会造福的人。关键词:教育目的;古代教育精神;品德;技能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3-0351-02收稿日期:2019-07-16作者简介:谈倩雯(1992-),女,江苏常州人,本科,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目前在申报助理讲师,研究方向:德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摘自四书之一的《大学》上的第一句话,也是揭示全书核心、开宗明义的最关键的一句话。点明了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明理,需不断改革自新,以圣人的境界为目标。这里的“大学”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高中毕业后进一步深造而去就读的场所,而是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古代儿童六岁入小学,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的文化课和基本的礼节。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也就是说,古代孩子的教育是先从生活的劳动教育入手的,养成清洁整齐的习惯;然后施以待人接物的礼貌教育,这便是所讲“应对”的内涵。可见,古代的教育精神重点在人格的培养和礼仪的规范方面,在孩子学会做人后才学习生存所需的技术和知识。《论语》中“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主张可为其印证。反观我们的现代教育,7岁开始上小学,学习课程为语文、数学、英语、自然、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思想品德等。乍看之下,既有知识的传授,又有艺术、运动、品德的培养,非常完美,孩子能在这种体制下成长,一定能成为全方面发展的人。但凡是经历过的人都有体会,除了语文、数学、英语这三门与今后升学有着直接关系的学科外,其他的课程都是摆设。关乎一个人一生最重要的是他的品德,而品德课也只是一周一节,日常生活中孩子的许多行为几乎看不出他上过这门课,而这门课的实际作用便沦落为向大众交代已教育过孩子的品德。良好的思想品德,不是一周一节课,一张考卷+空洞说教就能够形成的。好的思想品德的教育贯穿于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存在于我们所做的一点一滴。这种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配合。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从胎教开始的。古时都有规定,夫妻分房,然后家里的东西都要改变,因为胎儿会知道。刘向所著的《古列女传·母仪传》中写道:

 “太任,文王之母,太任之性,端一诚庄,惟德之行。及其娠文王,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生文王而明圣,太任教之以一而识百,卒为周宗。君子谓太任为能胎教。古者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单脚站立),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邪色,耳不听淫声,夜则令瞽颂诗,道正事。”从这段文献我们可以得出:一、太任的德行本来就很好,史料记载,王季也是位有德的贤君。故可说这对夫妇已具有良好的素质(他们已具备教育孩子的能力,而非仅具备生养孩子的能力);二、太任在妊娠期间更注意眼、耳所见所闻善恶对象的感受,知道这些会影响到胎儿;三、生了文王之后,太任又亲自加以教育,体现对孩子教育的重视。良好的家风培养出来的孩子,未必绝顶聪明,但定是人格独立、愿意为社会造福、于大众有益的人。父母是孩子最先接触到的人,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所作所为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及三观。如果父母不能为孩子树立榜样,又如何能要求孩子品行端正、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呢?例如,一个父亲谈倩雯(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351 - -

 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 TEACHING FORUM2020 年 3 月第 13 期Mar. 2020No.13自己喜欢打游戏、玩手机,却要求儿子好好看书,禁止他打游戏,儿子如何肯服?假若这个父亲自己勤奋工作,工作之余还会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阅读书籍、弹琴、钓鱼、书法、绘画、书法、摄影、下棋等提升自己修养、开拓眼界的活动,即使孩子不爱读书,但在长期良好的学习氛围的濡染下,他也会走上一条学习之路。这就是所谓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家庭教育外,就是学校教育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就明确规定,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第一天职。但在学校,由于升学压力,教师往往把成绩作为评价一个学生的唯一标准,按照学生的成绩,将其分为好学生和差学生,而学校则根据成绩将班级进一步分为好班和差班,这让孩子的心理如何平衡?与此同时,现代人将孩子送往学校后,将孩子的教育完全寄托于学校的心理,更是加剧了家校间的矛盾。家长希望孩子成龙成凤固然是人之常情,但孩子已经积年累月地受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问题往往反映了这个家庭的问题、家长的问题。此时,家长更应反思自己,而非把责任推给学校。比如,有家暴的家庭的孩子更容易有暴力倾向,家庭离异的孩子往往更为敏感、自卑、孤僻;而出自和谐家庭的孩子更平易近人、更愿意关心他人。学校与家庭引导学生向上、向善的教育的缺失,会如一颗种子种在他们的心里,一日一日地增长,孩子就会通过打架、厌学、欺负同学,甚至偷窃、抢劫等违反法律的事来发泄,以前在山西晋中榆社县云竹中学校发生的事件:女孩因不给同学钱遭围殴2分钟,被扇40个耳光。受害人的父亲就意识到:

 “这不是简单的医疗费的问题,是社会教育的缺失,更是家庭教育的缺失。”频频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就是最有力的证明。成绩固然重要,但教师如果只是传授知识,那就只是一个搬运知识的“教书匠”。除了讲授书本知识外,教师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品德,注重他们人格的成长。如果一个孩子成绩不好,教师要尝试着寻找这个孩子其他的优秀、突出的地方,如,他的自理能力很强,很会烧饭,你可以夸奖他;或者,他虽然学习不好,但很孝顺,或有其他的艺术特长,正如泰国有部电影《地球上的星星》:8岁男孩伊夏在老师眼里是坏小孩,但一个叫尼克的美术老师发现了伊夏独一无二的天赋—— — 美术,并有意识地培养。事实上,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是别人无法取代的,教师不能以成绩作为对学生的唯一评价,而学校也不能以学生的升学成绩,或是毕业后学生的月薪、地位、名气作为对该生的评价。技能、知识是一个人在社会生存的必需能力,而一个人良好的品德则是一个人之所以配称为人的前提,应是融于血液,根扎于骨子,且化于气质中的。社会从不缺乏头脑聪明的人,若是这聪明的脑袋没有正确的三观的引导,往往会走向损人利己、危害大众的一方,如地沟油、毒奶粉,都是高智商的人利用现代科技做出来的,而目的就是节约成本,为了利益最大化。为此,他们枉顾人伦、枉顾天道、枉顾众生生命!没有了道德的底线,没有了敬畏之心,人就会无所畏惧而无所不为。唯有重新拾起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道家的“返璞归真,清静无为”,佛家的“诸恶莫做,众善奉行”等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才能做到做事时为人着想,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出现一个秩序井然、人与人安然相处的社会。参考文献:[1]王国轩译注. 《大学》[M].中华书局出版,2016.[2]刘向(西汉)著. 《古列女传·母仪传》[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3] 周勋男. 在香港文教基金会上的演讲《胎教与胎养》[R].1998.[4] 南怀瑾著述. 《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M]. 东方出版社,2013.[5]南怀瑾著述. 《亦新亦旧的一代》[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The Understanding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TAN Qian-wen(Changzhou Technician College Jiangsu Province,Changzhou,Jiangsu 213001,China)Abstract: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is to make sense,to "correct one"s mind and to cultivate oneself and governone"s life".In the process of practical education,peopl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personal character and independentliving ability than to the mastery of technology and knowledge.A person"s growth will be affected by family,school,society and so on.The first two ar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people,and family is the most important.As the first teacherof a child,parents should set a good example for their children by setting a good example and not place their hopes onthe school.Prenatal education is the beginning of family education.From the time of mother"s pregnancy,we should payattention to it."Do not look at evil,do not listen to lewd voices, no words of arrogance."The children brought up by agood family style may not be extremely intelligent,but they must be independent and willing to benefit the society.Key words: educational purpose;ancient educational spirit;moral character;skills352 - -

篇六:浅谈自己对教育的理解

海市特级 校长张治从 事小学教 育事业50年 , 对 教育管理 、 教学研 究、 学校文 化建 设等均 有丰富的经 验与见解。

 他 时刻关注教 育热点、 难 点, 以专 业和 发展的眼光探 寻与研 究教育问题 , 准确把 握教育与社会 、 政 治、 经济等方面的关系, 对 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路 径作 了研究与预判, 对教育的本原—— 关注人的生 命成长有 深刻的理解 与思考。

 我对小学教育的理解与思考 文/ 张 治 我想 谈谈 自己对 于 小学教育 的理解 与 思考 。我 是一名 从事小学教育工作 50 年 的老 教育工作者 。我 对 教育 的感情 , 对 学校 的感情 , 对 学生 的感情 都是非 常深厚的。实际上, 正是因为我这种对教育深深的情 感 , 我把一 生都投 入于教育事业 中。

 我做过 学科教师 ,

 当过班 主任 , 担 任过大 队辅 导员 、 教 导主任 、 校长 , 也 曾经担任过一个小学教育集团的理事长。尽管现在 已经 70 岁了, 但是我对于教育的关注, 对教育的发展 走势 , 对 教育 的热 点、 难点 的思考 , 始 终萦 绕在脑 海 。

 这是我深入 到内心 且流淌 在血液 中的, 对教育 的理想 与追求 。

 一、 理清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之间的

 关系 首 先 要理 清 教育 与社 会 、 政 治和 经济 之 间 的关 系 。理清这三者之 间的关系 , 是我们 办教 育绕不开 的 核 心话 题 , 也是 永恒 的主题 。我对 此 有 以下 几 点想 法 。

 1. 我们 办教 育, 必须 以 国家 的教 育方针 为导 向,

 遵 守法律 、 法规 是我们 办好教 育的基础 , 从而 坚定 不 移地把握社会 主义办 学大方向 教育关 系到我 们整个 国家 和 中华 民族 发展 的根 本 , 它涉及 社会 的方方 面面 , 关 系到成 千上 万家庭 的 幸福。因此, 我们必须以国家的教育方针为导向。一 个国家的教育发展, 始终离不开国家的大政方向, 特 别是义务教育、 基础教育的培养 目标, 更是代表了国

 家的意志。它指导我们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 国家、

 o

 巩

 擞

 2 0 1 5 / 4 A

 社会所需要 的合格公 民。所 以, 我们 应该从社会主义 办学的方 向来思考教育 , 思考 如何去办好学校 。党 的 十八大提 出了倡 导社会 主义核 心价值观 , 就是从 国家 层面 、 社 会层面 和每 一个公 民的层 面, 来规 范我们 的 思想意识和行 为准 则。从教育角度来说 , 我们 必须把 学生培养成爱 国、 敬业 、 诚信、 友善的 中国公 民。

 所 以,

 我们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大方向。

 2. 教 育还要 密切关注社会发展 的需求, 从 教育的 本体 功能 出发 , 发 挥育人 的优势 , 把握好每 个学生 从 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 的成长过程 教育本 身就是一项具有社会性 的公益事业 , 我们 要 培养 的是社会所 需要 的人才 。教育必 须顺应 社会 发 展 的态 势 , 遵循 人发展 的规律 , 充分发挥 教育 育人 的功能。当然, 教育不是万能的, 但是教育可以做好 培 养和发 展人 的基础 工作 。人 区别于其 他动物 的基 本 标志在于人具有社会性 , 他 的社会 属性标志着我们 必须生 活、 生存在 社会 的范 畴中, 所 以我们要 顺应社 会 的需求 , 培养符合社会道 德, 具有 良好 品质 、 实践技 能和合 理 的知识结 构的有用 人才 。人刚刚 出生 的时 候 , 可能 已经 印有 家族血 统、 生活环境 的某些属 性, 但 是他 仍然属于 自然 人, 而我 们在教育 过程 中, 要 引导 我们 的学 生, 逐步 地从 自然人 向社会人 去过渡 、 发展 ,

 变成一个 能融入 到社会 中 的成员 , 而且 是积极 融入的 员, 这便是教育 的本体功能 。

 3. 教 育也要 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 为经济建设服务 个 社会 , 一 个 国家 , 经 济是 基础 , 虽然 教 育属 于上层意识形态这一领域, 但是意识的产生、 形态的 生成都是 以经济为基础的。办教育必须要认清教育 一一

 与经 济基础 的关 系 , 教育 要与经 济基础 相 结合 , 为国 家经济 建设培养 有用 的人才 。

 每个 国家经 济 的发展 ,

 有其本土的规律和基本的形态。我们要以社会主义 经济基 础作 为教育 工作 的立足 点 。所 以我 刚才所 提 的三 点 , 主 要理 清 了教 育与 社 会、 政 治 、 经 济基 础 的 关系 。

 二、探寻现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正确轨迹 教育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教育不仅仅是教育 界的事, 更是关系到人的成长发展的社会事业。探索 符合教育 自身发展规律的路径成了我实现教育理想 与追 求的一件大事 。我主要从 以下两个方面来谈 。

 1. 遵循教育本体 、 本原规律 教育必须与社会、 政治、 经济相适应。这是一个 大前提。但就教育本身来说, 教育是一门科学, 是涉 及各方面学术的综合性科学。教育涉及 自然科学, 因 为人的生长是有其客观规律的。它又涉及人文科学,

 包括人的思想意识、 人类的文明发展史等。所以教育 既是一门综合性十分强的科学, 又是一门自有它本身 发展规律 的独 立的科学 。

 在 明确教育大方 向的前提下 , 我们应 该坚定不移 地按照教育的本身规律办好每一所学校。

 目前的现 实情况是, 有很多学校在遵循着这个规律开展教育实 践, 在积极地研究和推进教育改革的进程。但是也有 些 办 学者受 到社会 上急 功近利 、 浮躁情 绪 的影响 ,

 揠苗助长, 违背了教育本身的规律, 这些学校, 这样的 种做法, 在教育界不在少数。

 教 育 具有 综 合 自然 科 学和 人文 科 学 的属 性 , 它 涉及很多的学问。比如哲学, 哲学统领 自然科学和人 文科学, 研究人类社会 的发展规律。从教育角度来 讲, 它又分支为教育哲学, 侧重研究在教育这个领域 的哲 学思想 。又如与教育密切相 关 的社会 学, 研 究人 的发 展规律 的人类 学 , 还有研 究教育 本身 的教育 学 、

 心理 学 , 当然 教育 学又 有很 多分支 , 心理 学又根据 教 育不同的领域, 有很多细分。教育也必然涉及管理研 究的教育管理学等。这里就不一一枚举了。不言而 喻, 教育是涉及 自然的、 社会的、 人文的全面型的科 学。所 以, 我们必须遵循教育本体、 本原的规律去办 好教育 。

 小学教育 的对象是儿童 , 儿童的身心发育 发展有 其 自身的规律, 儿童观察和认识客观世界又有其 自身 的特定规律。这些规律是办教育必须关注和遵循的,

 一一◎ 电子邮箱:Xiandaij iaoxue@ l 63. com

 反之就做不好教育工作。我们 的祖先在这方面就有 很 多研 究。现在我们 的科 学不断地发展推进 , 我们更 应该去遵循这些规律, 办好教育事业。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 成就人的, 实现全能 教育是教育的终极 目标, 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党 和 国家 的教育 方针所 规定 的 目标 是德 、 智、 体、 美 、 劳 全面 发展 , 培养 具有 “ 四有 ” 的新人 。这 个方针 要求 我们的学校教育应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也就是我们讲 的全人教育。对于全人教育, 我认为应该从横 向和 纵 向两个角度思考。从横 向来讲, 我们希望德、 智、

 体、 美、 劳五育并进 , 这是指一个人可以从各个方面全 面地发 展; 纵 向来看 , 它 又是开始 于从零到三 岁 的教 育。也有专家提出应该起步于胎教。全人教育是教 育的出发点和归属, 正因为全人教育涉及面那么广,

 历时那 么长 , 涵盖人 的全 部生命 , 所 以我 们更要 透彻 地研究教育, 遵循教育本身的规律来做好培养人、 成 就人的工作 。

 2. 教育需要教育者的理性抉择 教育是可以有所为的, 但教育又不是万能的。在 能为与不能为之间, 教育者必须作出理性的抉择, 把 可为和能为 的事情 做好, 用教育改革发展 的正确 方 向

 来引领我们沿着这个轨道去发展进步 。

 教育并不是万能的, 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通过教 育去实现理想 的 目标 。在 这个世界上 , 我们看 到 了社 会 的复杂 性和 人 类 自身 丑恶 的那 一 面 , 尽 管 有些 发 达 国家 自称 自己的经 济 、 教 育 、 人权 等 已经发展 得很 不错 了, 但 在 他们 的国家 中, 也常 发 生一 些极 端 的、

 恶性的事件。这不是说用国家的法律、 法规或者纪律 就能约束 的, 也不是仅靠我们开展社会公德教育就 能把所 有人都 引入到 良性发 展 的轨道上 去 的。这 样 的例子, 在发达 国家和欠发达 国家都有发生, 也是有 目共睹的 。

 我们 不 能够 把 所有 的事情 , 全 部 由教 育 包办 下 来 , 什么 事都要 从娃 娃抓起 , 都要通 过小手 拉大 手来 实现, 这不是一种好的或者是正常的教育现象。我们 也应该客观、 辩证地看到教育不够完善的地方, 甚至 是教育 无能 、 无 为 的一些方 面 。但 是, 作 为教育 人来 讲, 我们又要尽我们之所能有效地做好正常的教育工 作 。

 从学校 来说 , 学生在 校 的时 间是有 限的, 我们 也 不 可能把所有 的学 生全 部圈在校 园里面 , 而是应 该让 学 生们走 出校 门, 进 入社会 , 熟悉他 们 生长、 生 活、 成 长 的环 境, 融入 到社会 当 中去 。所 以我们 的学校 , 包 2 0 1 5 / 4 A观 代 表 学

 。

 ·

 括我们的教育、 教学、 课程、 课堂, 乃至学校的管理, 都 应 该走 上有序 的、 有效 的、 可 为的轨道 , 一些 必须做 、

 应 该做 、 能够做 的事情把 它做得 更好 , 下面我 列举一 个我在 办学过程 中的例 子。

 1995 年 , 我们 在上 海市 第 二师 范 附属 小学进 行 个英语教改实验班的实践研究。当时是可以办一 些实验研究班的。我们的试验计划得到了领导部门 正式的批准, 作为一项教育科学研究的课题, 我们按 照预设的方案来进行教育的实践、 探索和研究, 努力 地去 寻找符合 教育 改革的发 展轨迹 。针对教 改实验 班 , 我们 把课程 重新加 以整合 , 一是认 真学 习和贯 彻 课程标准 、 课程方案 、 课 程计划 ; 二是在许 可范 围内,

 对部 分课程进 行 了梳 理、 整合 , 以更 好地去 适应学 生 学习、 实践活动 的需求 。我们 把课时分成 了长课和 短 课, 根据实际需要分配教学时间, 如生活劳技课、 美术 课等学科, 习惯上是把一个教学 内容分成两节课来 上 , 整体性 、 连 续性受到影响 。现在 , 我们把 两节课 连 续起来 上 , 一气 呵成 , 效果很 好。

 当然 我们 这样做 不 定就 非常科 学 , 非 常合理 , 我们进行 的是 一种教 育 的探 索与 实验研 究。长短课 中 , 有 些短课 , 比如 写字 课、 练 习课 , 用 不了那 么长的时 间, 我们就安排 二十分 钟左右 , 这样 比较 符合学生的学 习常态 。长课和 短课 的安排 是根据 学科 的学 习 目标要 求和学生 学 习内容 的需要, 在学习过程中劳逸结合、 动静交替进行排列 的。

 还有一项课程改革是 “ 主题式、 综合性、 探究型” 课程实验, 根据确定的一个教育、 教学主题整合相关 的学科 内容 , 开展 以探 究式学习方法为主导 的课程 学 习项 目。这样 的“ 主 题式 、 综合 性、 探 究型 ” 的课程 ,

 可 能不是 一节课 就完成 的 , 比如 像 “ 我 与水 ” 这个 主 题 , 当时 我们 关注 到 周边 的 水环 境开 始有 些 不 良变 化 , 那 么 如 何研 究周 边 的水 资源 环 境 呢? 教 师与 学 生一起 确 定 了 “我 与水 ” 这个 主题 , 组织学 生进行 实 地 的社会 调研 、 考 察, 大家 分好工 。学生会 先 问 问长 辈:

 “ 以前, 这条小河是怎么样的? 小河里面有些什么 小鱼 、 小虾 ? 有 哪些水 生植物 ? 现在 的水质 发生 了什 么变化 ? ” 作一 些调 查访 问后, 再把 现在 的水样本 采 集起来, 放一点明矾, 沉淀之后, 看看水里面有些什么 样 的物质 , 分析水的污染状况 。当然我们 不可能用高 级 仪器来 测定 , 仅 仅是用 一些可 以掌握 的办法 , 如在 水里面 调上 一点明矾, 让 明矾粘住水里面 的杂质 逐渐 沉淀下来, 然后我们把沉淀物质拿 出来, 在放大镜下 观察分析 是些 什么物质 。学生还通过 书籍查询、 网上 。

 死

 震

 2 0 1 5 / 4 A

 一一搜 寻, 了解现在水源状态 发生的变化 。师生还通过 学 科中与主题有关联的内容来获取知识, 比如 自然常识 课、 语文课 中有关 于水 的 内容, 音乐课 、 美术课 中也有 与水相 关联 的 内容 , 这些都 能整合 到这个 主题 中来。

 教师可 以引导学生结合本学科相关的教材内容进行 综合性的教学活动 , 最后 形成一个科研报告形式 的课 题研究科学小报, 把每个小组分工研究的内容通过这 个小报反映出来, 并公开展示, 借此对全校学生进行 保护水环境的教育, 这也是一种实践体验式的教学方 式 。

 这种 多学科组 合在一起 , 不是把学科之 间割 裂 出

 来而是融合在 一起 的课程改革实践活动 , 比较符 合学 生 的认知规律 , 也符合一项知识 内容涉及不 同领 域的 基本规律 。还有长 短课 的实践 , 与学生们那种有 意注 意的时间分配也比较符合认知规律。一直到现在, 我 f』 j然坚持在 这方面开展研究 , 其 目的就是 为了能够更 好地遵循教育本身的科学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来做 好教育工作 。

 三、遵循儿 童身心发展规 律及其 认知规 律,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 展 开展教育 , 教师 要遵循 两个规律 :

 一是教育 本身 的规律, 二是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及其认知规律。这也 正是我的教育理想。作为教育工作者, 教师应该顺应 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及其认知规律。我们要不断地去 学习、 探索和遵循这些客观规律,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 得到发展 。

 1. 克服 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 , 用充满 师爱的宽容 与期待 , 让每个学生体验 到童年 成长 的快 乐 个学 生快乐 与否 、 幸 福...

篇七:浅谈自己对教育的理解

承教,路欲何往— 浅谈对家庭教育的思考河北省家长学校推动摇篮的手 手.flv

 主要内容一、令人担忧的家庭教育问题二、家庭教育的方向与目标三、家庭教育的核心关系

 1、男生,18岁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后进入美国爱荷华大学物理系与天文系攻读研究生。28岁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2、男生,贫寒农家子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省级重点高中,高中期间成绩优异被评为三好学生,全国物理奥数二等奖,以后考入省重点大学攻读生物技术专业……3、男生,初中体育成绩优异,凭借长跑特长,进入重点高中,高一时七门功课不及格,从学校退学……4、女生,七岁父母离异,随母亲生活,成绩优异,组织能力强,顺利升入省级重点高中,从初中起担任班长,一直到高中毕业,高中学校辩论赛最佳辩手,省级优秀学生干部,与同学老师关系融洽,考入澳门科技大学。5、男生,4岁选入申奥形象大使,4岁学习钢琴,师从中央音乐学院著名钢琴教授韩剑明,8岁学习书法,师从清华大学方志文,获奖无数,10岁加入国家冰球队,读人大附中并留学美国。

 请问:1、这几个学生你喜欢哪一个?2、按照你喜欢的程度排序。3、为什么?站在什么角度排序的?

 1、卢刚。就读于美国爱荷华大学的中国博士留学生。开枪射杀了3位教授一位副校长与一位和他同时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枪杀5人后,饮弹自尽。2、马加爵3、韩寒4、跳楼自杀的女生5、李天一

 一、令人担忧的家庭教育问题第一,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第二,社会信息化第三,三独时代第四,社会竞争第五,学校大侵略

 一、令人担忧的家庭教育问题第一,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物质对抗战(诸如:请“家教”热,参加各种培训班、补课班、辅导班热,择校热,出国留学热)。->物质决定论

 一、令人担忧的家庭教育问题第二,社会信息化 ->信息包围战1、学校教育的权威性受到了挑战。2、家、校关系,师、生关系也在发生着变化(突出表现在:家长、儿童的信息资源、法制观念、民主意识、主体意识增强) 3、对信息源产生依赖,成为解闷手段和消遣娱乐的方式。

 一、令人担忧的家庭教育问题心为物役,道所不载

 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第一、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合乎礼仪、有原则)《论语》说:「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以行。故言则虑其所终,行则稽其所敝。则民慎于言而谨于行。」第二、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得体-不失人,不失言)第三、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为民求利,代众生而求)第四、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合乎正道–不伤害、不妨碍)

 一、令人担忧的家庭教育问题4、使孩子变得懒惰,形成不爱动脑思考的坏习惯,影响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使注意力和创造力受到消极影响,主动思维能力继而受到抑制。5、凶杀、暴力、恐怖、色情信息对儿童身心健康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6、与父母交谈和同伴交往时间大大减少了,思想上的沟通减少。

 一、令人担忧的家庭教育问题第三,三独->两不起第四, 社会竞争->社会的复杂化->文化价值多元化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 忠孝勇恭廉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自由 平等 公正 法治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自由 平等 公正 法治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

 一、令人担忧的家庭教育问题第五, 学校大侵略->第二战线1.时间战2.空间战3.竞争力

 一、令人担忧的家庭教育问题1.家庭教育观念的落后具有普遍性。具体表现在:大人总希望按大人自己希望的样子去培养孩子,把家庭教育只看成是一个单向影响过程,把家长有一定教育目的的直接影响当成是主要影响。a、忽视了非直接教育目的的家庭日常生活和活动对孩子的教育与影响的功能和价值言传身教视频\0001.优酷网-Children See Children Do(1).flvb、忽视了整个家庭教育环境中各种生态和文化因素的潜在影响c、忽视了儿童也是这个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一事实。d、不能根据儿童成长所发生的变化来调节家庭教育的方式和目标,从而会造成教育的低效和失效。

 婴儿期:

 0-1岁 信任感对怀疑感或不信任,体验希望的实现儿童早期:

 1-3岁 自主对羞怯或疑虑,意志学前期:

 3-6、7岁 主动对内疚,目的学龄期:

 6、7-12岁 勤奋对自卑,能力青年期:

 12-18岁 自我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承担责任的意愿,追求目标的信心成年早期:18-25岁 亲密感对孤独感,爱情成年中期:25-50岁 繁殖感对停滞感,关怀老年期:

 50岁以后 自我完善对绝望,智慧埃里克森人格发展

 认知发展(皮亚杰)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1、客体永久性的获得(9-12个月)2、因果认识(目的性)二、前运算阶段(2—7岁)35太难了.flv1、自我中心2、非守恒性3、不可逆性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四、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幼儿期——潮湿的水泥中小学期潮湿的水泥中小学期——正凝固的水泥3岁看小,7岁看老。正凝固的水泥3岁看小,7岁看老。父母是有有效期的!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却只有几步。帮助孩子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是为人父母者的天职。

 一、令人担忧的家庭教育问题2.教育的目标和期望值普遍偏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何谓“龙”?何谓“凤”?有不少家长也是期望很高,代价很大,失望不少。

 一、令人担忧的家庭教育问题3.教育内容陈旧、偏狭、单一:重智轻德、轻情感,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和儿童成长发展需求。4.教育方法简单、传统:重教而不会教,甚至把家庭教育仅仅理解为为孩子请“家庭教师”,花钱送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补课班、辅导班;说教多、训斥多、打骂多、骄宠、溺爱多。5.教育评价单一:只用一把尺子(考试成绩)来衡量孩子,导致不少儿童负担重、心理压力大,学习积极性受到挫折。

 一、令人担忧的家庭教育问题6.新家庭问题:随着社会的变革和转型,隔代教育、离异家庭、单系家庭、重组家庭、特殊困难家庭、流动人口(外出或留守子女)家庭的增多,不少家庭教育的困难和问题更加突出,同样也产生着许多问题家庭和问题孩子。7.家庭文化:家庭物质的丰富并不带来家庭精神的丰富和教育的增长,不少家长自身素质不高、人格不健全及不良的行为对儿童的不良影响更为严重。8.“三教冲突:家庭内部成员教育的不一致,家庭与学校教育的不一致,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没有形成合力,削弱了整个教育的功能和价值 。

 1.

 反思家长父母=家长?!观点: 家长教育是核心

 2.

  反思家庭家庭=教育场所?观点:

 环境因素是关键

 3.

 反思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教育方式对学生的影响观点:

 家庭教育方式是关键

 4.

 反思学校教育庭庭教育VS学校教育功能:重复低效/单向失效关系:分力/合力,观点:实现学校教育的跨越——家庭教育是突破口

 5. 反思家庭教育观念1、重成绩,更重素质2、让孩子自由地发展3、优点要鼓励,缺点少重复1、重成绩,更重素质2、让孩子自由地发展3、优点要鼓励,缺点少重复家长观念决定孩子的未来!

 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间的相互教育,通常多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儿女辈的教育。是非正式的学习(带动和影响)。

 研究一美国犯罪心理学家萨瑟兰发现,凡是出现违法少年的家庭,大多具备以下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条件:1、家庭成员中有犯罪者,或者行为品德不端者,以及酒精中毒者;2、父母一方或双方死亡者,离婚者,或是被遗弃者;3、父母愚昧无知,或者是知觉上有缺陷者,因病而不能管教子女者;4、父母态度专横,偏爱过度,或者过分干涉,或者是严厉、放任、妒忌者,以及家庭居住条件较差并与同住亲友不和者;5、人种与宗教不同,习惯各异或者是养子以及收容单位收养的孤儿;6、失业、工资收入低,以及在共同劳动中受经济压迫者

 研究二我国与此相关的研究是由佟新等对北京、上海、石家庄等八省市的调查。在所调查的1800多名违法犯罪青少年犯罪中,家庭成员或近亲属中有犯罪记录的是407人,21.8%,也就是有高于五分之一的违法犯罪青少年在其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受到家庭成年人不利的影响。

 研究三 美国心理学家贝尔斯凯等人通过对众多美国家庭的追踪研究,提出一种生态社会化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是有一系列特定的环境条件决定的,人的行为表现是一种对环境压力和成长经验的适应。据此他们进而提出,个体由于家庭背景的不同因而有着两种不同的发展路径,如图:

 研究四美国心理学家劳伯曾对众多有关少年偏差行为与家庭资源的关系的研究进行综合,结果他发现,在家庭中影响孩子行为的有四种因素:1、人口统计学因素,如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人口的多少等2、父母的性格因素,如慈爱或残酷,诚实或奸诈等(中度相关)3、父母的管理技巧,如对孩子的监控多少,对孩子活动的参与程度,对孩子约束的严厉程度等(直接)4、父母的养育心态,如父母对孩子的接受或拒绝(直接)

 研究五20世界70年代早期,弗雷德.斯特莱特在宾夕法尼亚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查,调查对象是6000名12—18岁的青少年,调查的问题包括对学校的态度,是否服用毒品、是否有性行为、对教堂的态度、精神健康状况和同伴影响等,同时也让这些青少年描述了自己的家庭关系,让他们从如下四个中选一个来回答:1、我们很亲密;2、我们有点亲密;3、我们不亲密;4、我们根本不亲密。

 那些认为自己家庭关系不亲密的孩子都报告了以下现象:1、大多数时间都不快乐。2、感觉生活令人讨厌。3、愿意做让人们感觉震惊的事情。4、感觉与大多数人相比,更缺少快乐。5、很少感到与人有亲密关系。6、对宗教信仰和道德训练不在乎。7、感到自己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8、对自己上大学的事不抱希望9、这些孩子报告自己会跟同伴一起服用毒品、喝酒和犯罪。

 综上所述: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以及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是终生的,孩子会带着原生家庭的种种“遗传”特质走向社会,父母的影子投射到孩子身上并融汇到孩子的血脉中,成为他一生的烙印

 儿童个性发展起源于家庭、显现于学校、成熟于社会。儿童个性发展起源于家庭、显现于学校、成熟于社会。

 1、人为什么生孩子?2、作为父母,需要一个怎样的孩子?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需要怎样的接班人?3、我们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的核心是什么?4、目前孩子最缺失的教育是什么?二、家庭教育的方向与目标

 1、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1.《说文解字》:养子使做《说文解字》:养子使做 善。生育 养育。生育 养育2.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导和训练。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导和训练。育 教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辞海》中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是指人类文化中的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部分。文化、艺术、美学、教育、哲学、国学、历史、法律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是指人类文化中的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部分。文化、艺术、美学、教育、哲学、国学、历史、法律( 俗称规矩)。思考人的存在根基:人的本性、人的本源、人和大自然的关系、人和神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符号是文化的基础,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规范,包括习惯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则是文化主要内容。。思考人的存在根基:人的本性、人的本源、人和大自然的关系、人和神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符号是文化的基础,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规范,包括习惯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则是文化主要内容。

 生 人文、人格、人生 ———人文精神的教育、人格养成的教育、人生发展的教育对人格起码的要求就是人格底线(文明人的底线):说话人文精神的教育、人格养成的教育、人生发展的教育对人格起码的要求就是人格底线(文明人的底线):说话——讲真话做事讲真话做事——有原则做人有原则做人——有良知理解人文价值、坚守人格底线、反省人生意义,应该成为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的必修课有良知理解人文价值、坚守人格底线、反省人生意义,应该成为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的必修课

 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中 国曾经盛极一时的古埃及文化, 在经历过古王国、中王国和新王国的辉煌之后,终于在公元前 11 世纪沉寂在尼罗河腹地的沙漠深处;曾经建立过法治社会的两河文化, 在经历过汉谟拉比法典殊荣之后,踉踉跄跄走过四个王朝,虽然有过新巴比伦王朝的中兴,但最终还是在公元前 5 世纪的自相残杀中, 落日于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之间;曾经为地中海点燃文明之火的古希腊文化,在经历过克里特—迈锡尼文化的辉煌、希腊城邦的繁 荣、亚历山大帝国的东西方交流之后,终于在公元前 2 世纪的三次马其顿战争之后,折戟沉沙在爱琴海中;建立在古希腊文化基础之上, 把古希腊文化发扬光大的古罗马文化,在辉煌了上千年,完成了地中海文明的传承任务后,也在蛮族的劫掠下,于公元 5 世纪退出了历 史舞台。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一脉相承,是文字、教育、文化,传承了中国的历史文明,使我们能够用今天的语言文字与几千年前圣贤思想进行交流对话。其他三个国家的人们,却不能用今天的语言登上历史的客船,与他们的先人交谈了。这是一个国家的衰亡,一个民族的悲哀,而中华民族的航船正乘风破浪承载中国梦驶向民族复兴的彼岸!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一脉相承,是文字、教育、文化,传承了中国的历史文明,使我们能够用今天的语言文字与几千年前圣贤思想进行交流对话。其他三个国家的人们,却不能用今天的语言登上历史的客船,与他们的先人交谈了。这是一个国家的衰亡,一个民族的悲哀,而中华民族的航船正乘风破浪承载中国梦驶向民族复兴的彼岸!这是教育...

篇八:浅谈自己对教育的理解

对中国教育的看法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 各国的竞争日益激烈, 所谓综合国力的竞争, 归根结底也还是人才的竞争。

 要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 教育至关重要。

 因此教育关系着我国的繁荣兴衰。而我国教育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以来, 都出现许多的问题。本文从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及其教育改革的推进来浅谈对中国教育的看法。

 关键词:

 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 教育改革

 百年大计, 始于教育。

 教育是我国事业发展的基础。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通过教育培养出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作为人才基础, 以此提高我国综合国力, 更好更快地发展。

 而我国教育, 从根本上来分析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的。不管是以前的应试教育, 还是现在改革中的素质教育。

 作为一名大学生, 经历了小学、 中学、 大学十几年的学涯, 自己亲身在中国教育中成长, 很深刻的体会到中国教育的发展, 同时也对中国教育存在很大的感触。

 一、 应试教育概述 (一)

 涵义:

 应试教育, 通常被视为一种偏重于通过考试, 以分数来衡量学生水平, 以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拨出来送进高一级学校为目的的教学模式, 与素质教育相对应。

 应试教育较片面地注重知识以及重点的记忆和灌输, 及在教育的过程中普遍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因此被认为填鸭式教育, 死记硬背的学习。

 (二)

 利弊 1、 应试教育之利:

 首先, 应试教育在高考制度恢复后, 培养了 不少优秀的大学生。

 毕竟应试教育是通过选拨来培养人才; 其次, 素质教育是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导入的, 素质教育成了应试教育的“扬弃”, 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发展素质教育的改革; 最后, 应试教育的所谓的“公平公正” 原则是素质教育应该涉入的。2、 应试教育之弊:

 (1)

 片面追求知识, 发展范围狭隘。

 应试教育过分的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 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 大多都是采取过度学习、 强化训练的手段, 基本都是把学习局限与课本, 使缺乏真正的实践, 因而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实在有限, 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2)

 素质教育缺乏, 不利于学生发展。

 应试教育更注重的是人力素质, 而非素质教育, 如学生的价值观、 人格、 政治思想等都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而恰恰就是这些素质更能体现一个人的全面素质、 修养。

 应试教育的这点忽视容易导致个人主义、 虚无主义或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自私行为等。

 (3)

 个性创新得不到发展。

 由于应试教育的教育目标狭隘, 教育手段也单一, 偏重与书本知识的传授, 因而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严重限制。

 这样就不难以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学生了。

 (4)

 学生负担过重, 不利于身心发展。

 家长、 老师、 学校都将升学率、 成绩考得非常重, 也正因为追求高的升学率、 成绩, 而采用过度学习、 强化训练的方式培养学生, 造成学生的负担过重、 压力过大, 甚至不懂得“劳逸结合”, 这将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导致学生恐学、 逃学、 精神衰弱的大有所在。

 (5)

 学生两极分化严重。

 应试教育的模式下, 差等生和优等生是会受到不同的待遇的, 优等生受到特殊的更好的培养, 而差等生往往得不到帮助, 因而造成学生学习水平分化严重。

 众所周知, 应试教育的弊终多于利。

 加上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教育随即发展, 应试教育已不能适应如今的发展。

 如今, 我国发展更需要素质教育人才、 全

 能型人才, 因此, 素质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这也是应试教育以及我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 素质教育概述 (一)

 涵义:

 素质教育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 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 能力培养、 个性发展、 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与应试教育相对应。

 其本质是提高国民素质。

 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的素质。

 内在素质主要是人对世界、 环境、 人生的看法和意义, 包括人的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 道德观等, 也就是一个人的对待人、 事、 物的看法, 也可以成为人的“心态” 。

 外在素质就是一个人具有的能力、 行为、 所取得的成就等。

 (二)

 素质教育目 标:

 培养出具有成功人格等高素质的人才。

 (三)

 素质教育的特点:

 1、 全体性:

 指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人民, 任何一名社会成员, 均必须通过正规或非正规的途径接受一定时限、 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

 2、 基础性:

 这是相对于专业(职业)

 性、 定向性而言的, 向青少年或儿童提供的“基本素质” 而非职业素质或专业素质, 让学生拥有“一般学识” 而非某一专门领域的“小专家” 或“小行家”。

 3、 发展性:

 要着眼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 自我教育、 自我发展的知识与能力,真正把学生的重心转移到启迪心智、 孕育潜力、 发挥才能等发展。

 4、 全面性:

 指素质教育既要实现功能性的目标, 又要体现形成性的要求, 通过实现全面发展教育, 促进学生个体的最优发展。

 5、 未来性:

 指着眼立足于未来社会的需要, 而不是眼前的升学目标或就业需要。

 三、 加快改革步伐, 推进改革 我国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提法源于 1993 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但是由于受以前封建思想的影响, 应试教育也根深蒂固。

 要改革, 并非易事, 教育改革, 将要经历一段漫长而艰难的路。

 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一次重大的教育改革。

 (一)

 教育思想的转变 正所谓“思想支配行为”, 转变教育方式, 首先得转变教育观念。

 这是教育转变的前提, 只要抓住总的宗旨——培养高素质全能型人才不变, 再从很多细节上开始转变, 慢慢去探讨、 试验, 从而得出最适合我国发展的教育改革。

 要转变教育思想, 得从三个角色上下手。

 第一, 父母、 家庭的观念; 第二,老师的观念; 第三, 学校的观念。

 1、 父母、 家庭的观念。

 这个至关重要, 众所周知,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父母的观念或教育方式将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

 而在中国, 很多父母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大多都与“应试教育” 相类似。

 总会片面的追求孩子的成绩, 学到的课本的知识。

 这不仅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 也限制了他们个性的发展。

 一旦学习成绩不好便埋怨孩子, 甚至打骂孩子, 这给孩子的身心都会造成严重的危害。

 父母很应该转变观念, 以孩子的健康快乐为首要教育目标。

 只有在健康快乐的环境下成长, 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 成为一个人才。

 2、 老师的观念。

 老师的也非常重要, 老师的观念直接影响到其教育方式, 而其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

 中国的大部分老师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而片面关注成绩。

 有些老师甚至歧视差等生, 严重忽略了他们的身心发展, 学识方面的学习等等。

 学生容易受打击而产生恐学、 逃学、 厌学, 甚至辍学。

 试问, 这样观念或方式下的教育, 怎么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呢?

 3、 学校的观念。

 学校注重升学率无可厚非。

 在片面追求功利性的升学率的同时,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很多学校都有等级之分, 而学校内部也有等级班级之分。优等生优等教育, 差等生差等教育。

 这样反而导致了学生两极分化严重化。

 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对学校的升学率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总而言之, 不管是父母、 老师还是学校都因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而盲目片面追求成绩, 忽略了孩子、 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无疑难以培养出高素质全能型人才, 要真正提高我国综合国力, 这样的观念又怎么能行呢?

 (二)

 教育改革制度的完善 教育制度是一个社会赖以传授知识和文化遗产以及影响个人社会活动和智力增长的正式机构和组织的总格局, 是社会制度中的一种, 与政治、 经济、 文化、宗教、 家庭制度并存于社会结构之中。

 我国的教育制度改革就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在现实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中, 如何建立政府与学校的正确关系; 在市场化的社会环境中, 如何确立政府与市场在发展教育上的不同定位和功能; 在利益多元化的格局中, 如何建立、 平衡中央与地方管理教育的权限和关系, 促进教育的地方化; 改善学术与政治的关系, 促进学术民主和学术自由, 以保障学术研究的高水平和创造性; 在各级各类教育中, 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等等。

 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依然存在很多的漏洞, 改革制度必须完善, 否则改革无从谈起; 改革制度必须依据我国基本国情出发, 否则改革也没有用武之地。

 (三)

 加大力度推进基础教育改革试验 教育改革是渐进的, 必须通过大量的改革实验取得经验, 来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 并反过来以素质教育的理论指导教育改革的实践。

 首先必须加强和改进对基础教育工作的领导。

 实施全面素质教育是进行教育整体改革的过程, 需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规划和推进。

 各级政府要办好每一所学校, 学校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 要建立科学的、 规范的管理体系, 又要使学校在正确方针的指导下, 真正成为办学的实体。

 因为学校只有真正成为办学实体, 改革才能有宽松的环境, 才有可能涌现出推行素质教育办有特色的学校典型, 地区也才有可能通过积累逐步探索出进行素质教育的规律, 创造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的经验。

 (四)

 加强教师队伍的素质提高 正如邓小平爷爷说的“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 培养德智体会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 有文化的劳动者, 关键在教师。” 既为人师, 自然就要具备渊博的知识以及较高的素质, 这样才能将更好的知识和高素质传授于学生, 毕竟教师是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

 教师的思想、 方式、 教育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

 要提高教师的素质, 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

 改进教师的继续教育, 加强教师教育思想的学习, 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包括教师教学能力。“教人先正己“,只有教师的基础素质提高了, 渗透到全部教育过程中, 学生才会受到更好的教育以及潜移默化的影响。

 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 既是提高学生素质的过程, 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过程, 并以此带动全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在改革开放精神的辉映下, 中国教育也迈向了 坚实的改革步伐。

 中国经济要发展、 中国政治要发展、 中国文化要发展, 中国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 中国教育会呈现出一番新景像!

推荐访问:浅谈自己对教育的理解 浅谈 理解 教育

版权所有:诚明文秘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诚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诚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00263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