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诚明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最新简述煤炭行业发展历史(五篇)

最新简述煤炭行业发展历史(五篇)

时间:2023-06-15 17:20:08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简述煤炭行业发展历史(五篇),供大家参考。

最新简述煤炭行业发展历史(五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简述煤炭行业发展的历史篇一

猛涨

居高不下的国际原油价格正给全球经济带来越来越多的麻烦。每桶130美元的国际油价,正在使全球煤炭供求紧张的形势日趋升级??国际国内煤炭价格纷纷创下历史新高。

“煤老板”的身价倍增,使煤炭和化工类上市公司受益匪浅,但电力和钢铁企业却只能在成本高涨与提价受限的两难中煎熬。

现实

国内外煤价同创历史新高

上周末,世界最大的煤炭出口港??澳大利亚纽卡斯尔港动力煤价格指数在5月23日138.35美元/吨的基础上飙升到151.70美元/吨的历史新高。与此同时,国内煤炭中转港??秦皇岛港的煤炭价格也已达历史新高。

数据显示,目前秦皇岛港发热量6000大卡/千克大同优混煤平仓价已达800元/吨的新高,较前一周上涨50元/吨,单周涨幅高达6.8%,再创近4年来周涨幅新高。与年初相比,上涨了230元/吨,涨幅达到41.8%,与去年同期相比,更涨了295元/吨,涨幅高达60.8%。

在中转地煤价上涨的同时,产地煤价也呈现加速上涨的迹象。5月下旬以来,山西各地区煤价尤其是动力煤价格屡创新高,同时,炼焦煤价格也再次出现加速上涨迹象,无烟煤价格上涨幅度则相对较小。5月30日,山西大同地区动力煤价格为495元/吨,较年初上涨145元/吨,涨幅41.4%,较去年同期上涨250元/吨,涨幅102%。炼焦煤方面,5月30日,古交2号炼焦煤价格为1050元/吨,较10天前上涨85元/吨,涨幅高达8.8%;
较年初上涨430元/吨,涨幅69%;
较去年同期上涨640元/吨,涨幅为156%。

炼焦煤价格的大幅上涨又推升了焦炭价格。记者了解到,从6月份开始,山西地区各主要焦化企业将焦炭出厂价每吨再次上调300元,这也是山西焦炭继今年3月上调100元、4月上调200元、5月上调200元后,第四次连续大幅涨价。

总体来说,今年上半年山西焦炭价格每吨已经上涨了1100元。据悉,河北焦炭协会也准备将焦炭价格上调300元/吨。炼焦煤货源紧缺且价格猛涨成为推动焦炭价格大幅上涨的最关键因素。

形势

电煤产量难以满足需求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煤炭价格的大幅上涨反映出目前国内煤炭供需关系失衡,煤炭的产量难以满足下游旺盛的需求,特别是在电煤供应方面。

昨天,电监会副主席史玉波在国家电网公司2008年迎峰度夏电视电话会上强调指出,今夏电煤供应形势紧张,今年迎峰度夏工作面临四大考验:一是奥运会和残奥会举办期间正值夏季用电高峰,保供电任务重;
二是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主汛期后,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期,防汛任务艰巨;
三是电煤和运力紧张的问题始终未得到有效缓解,电煤供应形势依然严峻;
四是今年电力系统连续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袭击,恢复重建任务繁重。6月3日,电监会办公厅副主任俞燕山在作客中国政府网时指出,由于电煤供应不足,夏季高峰电力缺口可能达到800万千瓦左右。

来自电监会的统计数据表明,发电企业的“燃煤之急”逾加严峻。河北、安徽、湖南、海南四省及蒙东地区的煤炭库存已低于7天警戒线。截至5月31日,全国已因缺煤而停机41台,涉及发电容量697万千瓦。此前一天的数据为,缺煤停机35台,涉及发电容量608万千瓦。

预期

煤价仍有20%上涨空间

飙升的油价和强劲的市场需求或许终将使一个又一个新高成为历史。由于消费旺季来临、中国电煤库存薄弱和奥运电能安全需求,以及国际煤炭价格远高于国内煤价等因素,有分析人士指出,中国煤炭市场价格仍有20%以上的上涨空间。

国际煤价之所以助推了国内煤价,最根本的还是由于国内外煤炭存在较大价差,进口替代需求自然拉动国内煤价。

信达证券一位分析师算了一笔账,目前澳大利亚动力煤价格150美元/吨,印尼动力煤价格102.45美元/吨,比同等热值的国内价格分别高38.3%和4%,加上国际海运费大幅上涨,从澳大利亚进口的煤炭远高于国内价格。以秦皇岛港的到岸价格800元/吨及秦皇岛到广州的运价147元/吨粗略计算,秦皇岛到广州的到岸价格947元/吨,还比澳大利亚进口到内地的到岸价低110元/吨左右,更不必说再加上运费35美元。印尼的煤价相对较低,如果进口到达广东口岸价的运费接近18美元,进口不再具有任何吸引力。

统计显示,一季度我国煤炭进口量同比下降21.3%,至1126万吨;
出口量下降10.7%,至1020万吨。4月份进口量340万吨,比上月减少80万吨。分析人士认为,进口量持续减少与国内外市场价格差距过大,进口成本超过国内成本不无关系。国际价格高涨导致进口替代压力增大,转向国内需求将进一步推动国内价格上涨。

行业影响

煤炭业日子滋润

煤炭价格上涨必然给煤炭开采企业带来利好。国海证券研究员张晓霞说,“从整个产业来看,自2005年以来,煤炭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都在25%以上,如此强劲的盈利能力呈现出煤炭企业小日子(过得)非常滋润。”与此同时,煤炭价格仍在加速上涨,这又给煤炭企业带来利好预期。

昨天,兖州煤业(23.53,-0.79,-3.25%,吧)宣布其2008出口煤谈判已经结束,拟签订出口煤合同量50万吨,虽然比2007出口煤合同量减少了5万吨或9.1%,但合同平均价格高达151.67美元/吨,比2007出口煤合同平均价格增加了72.70美元/吨或92.1%。并且这一价格已经达到国际煤炭价格目前的新高。另外,同样是受益于煤炭价格大涨,兖州煤业今年首季净利润达到14.9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112.7%。

我国第二大煤炭集团中煤能源(19.17,-0.98,-4.86%,吧)发布的财务报告显示,公司今年1至4月营业收入为232.9亿元,同比增长35.4%;
利润总额达到32亿元,同比飙升69.9%。中煤能源首季纯利为14.1亿元,由此可见4月份纯利润大约18亿元,单月纯利甚至超过了整个一季度的纯利。

化工业顺势抬价

煤炭是化工行业的主要原料,化肥、焦炭、氯碱等传统化工产业,以及煤制油、煤制烯烃等新兴煤化工产业都受到煤炭市场行情的牵动。石油、煤炭、钢材等生产资料价格飙升的引领下,各种化工产品价格均随之水涨船高。

据最新统计资料显示,截至4月底,国内硫酸市场主流出厂价格已达到1800-2000元?吨价,下同,同比涨幅高达500%-600%;
浓硝酸价格达到2800元,涨幅为215%;
纯碱主流出厂价格涨幅达到了30%-35%;
复合肥零售价格最高涨幅达到50%;
苯胺今年4月份以来价格也破天荒地出现了较大幅度上涨。其他化工产品如甲醛、尿素等价格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而且几乎都创下了历史新高。

中国神华(45.68,-2.27,-4.73%,吧)煤制油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温新生表示,就目前而言,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甲醇、煤焦化等在建和已投产项目,虽然还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但考虑到国际原油价格不断攀升,以煤为原料的化工产品在替代石油产品上仍具有较为可观的利润空间。

火电业盈利下降

就在煤炭行业为业绩喝彩的同时,电力行业尤其是火电行业却叫苦不迭。煤价加速飙升,而电价按兵不动,正在使电力亏损局面进一步恶化。

据了解,由于煤炭成本占据我国火电企业70%左右的生产成本,在煤炭价格大幅上涨的压力下,今年1月至4月,中央直属5大发电集团的发电亏损逐月增加,经营压力巨大。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火电行业的毛利率已从2003年21%-23%下降到2008年2月份的10.9%,已是历史底部。

从一季度业绩来看,大型火电公司普遍出现大幅度的同比负增长。国泰君安预计,如果电价在二季度不能上调,则这一趋势到2008年中报仍将维持。

银河证券在日前的研究报告中表达了相同的观点。报告称,在严格的价格管制下,火电行业处于下行周期中。在此期间,银河证券重点关注的行业关键驱动要素依次是煤价、电价和用电需求。银河证券指出,煤价大幅上涨是火电公司盈利下降的首要原因。

钢铁业处境两难

“煤炭-炼焦煤-焦炭”的产业链结构特点使在焦炭连续大幅提价的背景下,下游钢铁企业受冲击最大。据有关部门测算,1吨钢材成本中焦炭所占比重约为15%-20%,其中炼焦精煤的比例约为10%-14%。若每吨炼焦煤价格上涨150-200元,钢材综合成本每吨3600元,则会使粗钢成本上升约4%-5%。此外钢铁企业还面临铁矿石涨价的现实。

在成本增加的同时,钢铁企业也一再提升钢材价格,但是钢铁企业提价却不得不兼顾国内ppi乃至cpi的涨幅。作为行业风向标的宝钢集团,最近一再推迟公布三季度的调价方案,虽然涨价已成必然,但是涨价幅度却从最初传闻中的提价200元到500元下降到了100元到300元

简述煤炭行业发展的历史篇二

分析煤炭行业的发展形势

一、我国煤炭产业布局正在优化调整之中

我国煤炭产业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需逆向分布。东部地区多数省区煤炭开发强度较大,使矿区乃至地区的煤炭均衡生产期大大缩短,京津冀、东北、华东、中南地区煤炭需求量持续增加,供应缺口进一步加大。中国煤炭供应地主要集中在晋陕蒙宁等主产区,“北煤南运、西煤东调”压力加大。煤炭生产与消费逆向布局的矛盾更加突出。煤炭布局的总体思路是:“稳定调入区生产规模,增加调出区开发规模,适度开发自给区资源”。

一是稳定调入区生产规模。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煤炭生产规模应基本稳定在现有水平。河北煤炭生产规模应保持稳定;
北京的小煤矿要逐步退出市场,煤炭生产规模下降。江苏、福建、江西煤炭生产规模逐步减少;
浙江资源枯竭,近期退出市场;
山东的煤炭生产规模基本维持稳定或略有增长;
安徽保持一定的增长水平。河南、湖北基本维持现有煤炭生产规模;
湖南、广西逐步下降;
广东煤矿退出市场。在煤炭开发过程中,要做好东部平原地区采煤沉陷区治理,保护耕地。

二是增加调出区开发规模。晋陕蒙宁规划区担负着供应本区和调入区煤炭需要。规划新增产能的70%以上分布在晋陕蒙宁四省区。近年来煤炭勘查进度快,储备了大批开发的煤矿,煤炭开发条件好,适合建设大型和特大型露天矿和矿井,坑口电站建设具有一定基础,大规模开发的条件基本具备,可以扩大开发规模。该区生态环境脆弱,在煤炭大规模开发过程中,要加强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保护。

三是适度开发自给区资源。西南区(云贵渝川、新甘青藏)的煤炭主要满足本区需要,少量调出到两广和湖南等地。重庆、四川资源不多,开采条件不好,应维持现有生产规模;
贵州、云南资源量较多,但开采条件不太好,煤矿自然灾害较严重,煤炭产能过快增长受到限制。同时,两省煤炭主要用于就地转化,输出电力,因此调出量有限。新甘青距离东部消费

中心距离遥远,近期煤炭生产主要立足本区需要;
青海西南部和西藏是需要重点保护的生态区,要严格控制煤炭生产开发。

二、煤炭行业的战略地位在稳步上升

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这就是中国的国情。过去以至未来可预见的几十年内,煤炭仍是我国的重要能源,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将难以改变,煤炭工业的地位空前提高。近几年来,党和国家对煤炭行业越来越重视,特别是2005年《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不断出台,国家对煤炭产业采取了一系列空前的重大举措,煤炭工业的重要性进一步得到社会的认可,新的能源局及国家能源协调委员会的诞生,有利于加强煤炭行业的管理,也将进一步增强煤炭行业的话语权。

三、经济发展带动煤炭生产量快速增加

近五年国民经济保持了gdp两位数的高位增长,在这种大增长形势之下,作为支撑中国国民经济能源生产总量76%和社会消费总量69%的煤炭产业,也必然出现了惊人的发展速度。2001年全国煤炭产量10.89亿吨,2002年13.8亿吨,2003年16.6亿吨,2004年19.56亿吨,2005年21.9亿吨,2006年23.25亿吨,2007年25.36亿吨,2008年27.93亿吨,仅7年的时间,全国煤炭产量就从10.89亿吨上升到27.93亿吨,增加17.04亿吨,平均每年增产2.43亿吨。同时应看到,我国近八年各类企业对煤矿投资巨大,一大批300万吨、800万吨乃至1000万吨的大型和特大型煤矿陆续建成投产,其产能将会逐渐释放,今后产能过剩问题对市场供需关系将会产生极大影响及压力。

四、市场需求推动煤价高低位转换

前几年受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的影响,国际上煤价快速走高,2007年澳大利亚bj煤炭现货交易价格6月份上升到90美元/吨,2008年2月31日煤价高达131美元/吨,4月份一度达到192美元/吨。国内市场煤价今年一路攀升看好。市场供需状况决定着煤价的高低,特别是国家去年取消电煤双轨制,实行市场煤价之后,煤价得以恢复本来面貌,煤炭企业迎来煤价高升良机。一是国家加大对小煤井的关闭力度,二是近几年火电快速发展,钢铁、建材和化工等主要行业发展迅速,三是煤炭企业加强煤炭品种结构调整和质量控制,在这些内外因素共同作用和推动之下,煤炭价格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在华东地区,有的精煤品种每吨高达1600元,5000大卡以上的混煤每吨也达到1000元左右。全国煤炭价格创历史新高,一时间煤炭行业的利润猛升。但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到来,这种煤价不断上涨的势头迅速逆转调向,从2008年8月开始市场急转直下,煤价跳水回落。

五、煤基产业链发展趋同比较明显

在国际上,大部分跨国煤炭公司走煤基产业链战略,煤炭产品在企业内部直接进行消化和深加工,大幅度减少了初级产品直接进入市场的数额,降低了产品的综合成本,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大多跨国煤炭公司收入中煤炭收入只占30%左右。在国内,随着煤炭企业的不断重组整合、扩张发展,一些大型煤炭企业已率先在战略上提出了“平向产业链”——煤、路、港、航的发展思路,或提出“纵向产业链”——煤、电、化,煤、焦、化等发展思路。例如,我国最大的煤炭企业神华集团提出了“实行煤、电、路、港、油一体化开发,产运销一条龙经营”的发展战略;
山西焦煤集团提出了建设“煤、电、材”高耗能产业链、“煤、焦、化”高附加值产业链和“资源、产品、废物利用”环保型闭式循环经济链;
兖矿集团提出“煤、电、铝”产业链;
中煤能源集团、陕西煤业集团、大同煤矿集团等都提出煤、电、路、化等产业链的发展战略。凡此种种,集中反映出一种共同发展战略趋向——通过推行以煤炭为基础的产业链条发展战略,实现煤炭产品的深加工和高附加值,进而增强煤炭企业的市场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但值得警惕的是,现在许多企业不约而同的选择了煤化工产业,且第一个产品大多为甲醇。许多煤炭企业不去认真分析市场需求及精细深加工,盲目快速上马建设煤化工项目,有的一个项目投资几十亿元、百亿元、甚至上千亿元,规模宏大、产能巨大。目前煤化工甲醇等产品的产能过剩问题已经凸现,风险在增大,有的项目可能投产之日也就是下马之时。

六、煤炭大基地建设势头不断加快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6年批复了包括神东、陕北、黄陇(华亭)、晋中、晋北、晋东、鲁西、两淮、冀中、河南、云贵、蒙东(东北)、宁东13个大型煤炭基地建设规划。明确13个大型煤炭基地由98个矿区组成,保有煤炭资源量/储量8528亿吨,占全国的83.5%。大型煤炭基地内煤类齐全,在保有资源量/储量中,动力用煤占72%,炼焦用煤占16%,无烟煤占12%。

建设大型煤炭基地,是新世纪煤炭工业建设的重点,是构筑新型煤炭工业体系的关键。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优化煤炭工业结构、促进资源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原则是:规范开发秩序;
推进制度创新;
优化生产结构;
促进产业融合,支持煤电、煤化、煤路等一体化建设;
发展循环经济和加强环境保护;
加强配套建设和规划衔接,做好各矿区铁路与运煤通道的衔接和配套。最终形成稳定可靠的煤炭调出基地、电力供应基地、煤化工基地和资源综合利用基地。

建设13个大型煤炭基地规划公布之后,各有关省区及企业高度重视,通过采取重组煤炭大集团和整合煤炭资源等措施,加快推动煤炭大基地建设。目前,绝大多数煤炭大基地建设规划得以顺利实施,进展比较快,并己初具规模。

七、煤炭资源争夺战进入了新阶段

煤炭企业是资源型的企业,没有煤炭资源作支撑煤炭企业的持续发展后劲也就无从谈起。我国煤炭资源相对丰富,但储量分布不均衡,开发强度及需求情况也不一样。东部地区,包括京津冀、东北、华东和中南地区,经济较发达,能源需求量大,但煤炭资源相对较少,保有储量仅有1200亿吨左右,且开发强度大,后续煤炭资源严重不足,本区内自给供应能

力会越来越差;
中部地区,包括晋陕蒙三省区,煤炭资源极为丰富,本地区保有储量6500亿吨左右,目前虽然开发强度较大,但仍具有相当的开发潜力,是我国未来最重要的煤炭生产和供应基地,不仅能满足本地区市场需求,而且可以支持东部地区的发展;
西部地区,包括西南部分省区和西北的新甘宁青,煤炭资源相对丰富,保有储量2200亿吨左右,生产规模小,开发强度不大,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自2001年煤炭市场趋向好转以来,各煤炭企业尤其是神华集团等大型煤炭企业,纷纷行动起来,跨地区、跨省区寻找抢占煤炭资源储量,有的已经跨国去开发资源。目前的局面是,东部地区煤炭储量已基本被抢占完毕,中部地区煤炭储量也已大部分被抢占,西部地区煤炭储量部分被抢占。在对煤炭资源储量的争夺抢占行动中,除煤炭企业之外,鲁能集团、华电集团等电力企业以及民营企业也积极参与了其中,以致抢占煤炭资源之战更趋激烈。

现在的情况是,东部未开发煤炭资源己基本没有了,中部未开发的煤炭资源也所剩无几,西部优质丰富的成块煤田也抢占的差不多了。可以说中国境内跑马圈地抢占煤炭资源的时期己经过去了,现在要再想争占好的煤炭资源其门槛要高得多,不仅没有优惠政策了,而且肯定要付出比原来更高的成本和更多的精力。

八、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工作不断加强

国家提出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是: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基本国策,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效益为中心,坚持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的总体发展思路,努力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和产业延伸的发展格局,实现煤和与煤供伴生资源的综合开发、浓度加工、高效利用,促进煤矿与区域社会的和谐发展。

其发展模式是,按照企业、矿区、区域三个层次发展循环经济模式。走减量化、节约化,资源化和再利用的道路。

我国开展节能减排的基本思路是:一是坚持减量化、无害化、再利用的原则;
二是加快技术进步,提高整体装备水平,改善落后面貌;
三是推进综合利用适当集中,克服小而分散的局面;
四是建设技术先进的大中型资源综合利用企业;
五是制定规范化生产和技术管理模式、健全岗位责任制和考察制度。

九、安全管理法制化程度不断提高

煤炭行业是高危行业,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煤矿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百万吨死亡率逐年下降,煤矿安全生产状况总体稳定并趋于好转,但煤矿安全形势依然严峻。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大,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约是南非的15倍、波兰的8倍、俄罗斯和印度的6倍,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安全生产状况不仅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也影响到社会安定、和谐及国际形象。为此,国家对煤矿安全管理高度重视,接连出台煤炭企业安全治理的法律法规和措施,加大各级政府官员和煤炭企业管理者的法律责任。煤炭企业安全管理正从治标向治标与治本并重转变,从人治向人治与法治并举及侧重法治方向转变。

十、国家煤炭产业政策调控力度不断加强

新时期国家将密集出台有关煤炭产业调控政策,煤炭产业政策调控的总体方向是: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主要取向包括:一是进一步加强煤炭资源的规划管理,提高煤炭资源有效供给保障能力;
二是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建设以煤炭生产为基础的产业集群;
三是培育和发展大型煤炭企业和企业集团,提高煤炭生产集中度;
四是加大煤炭资源整合力度,调整改造中小煤矿;
五是开发利用煤层气,促进煤层气产业化发展;
六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清洁利用;
七是发展高效煤炭转化技术,提高煤炭资源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中国冶金百科全书

中国经济导报

简述煤炭行业发展的历史篇三

中国煤炭行业发展现状探讨分析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煤炭消费国,已连续4年成为煤炭净进口国,其进口量占全球煤炭贸易量的95%左右。

从2008年至2012年的5年间,中国煤炭进口量从4040万吨,一跃上升到了2.89亿吨。今年1—4月份,中国煤炭进口量已接近1.1亿吨,同比增长25.6%。随着煤炭进口量的增加,大量低热值、高灰分、高硫分的劣质煤也随之涌入中国。

目前,中国大量进口的劣质煤主要来自印尼和越南。其中,印尼煤发热值大多在4500千卡以下,即便是发热值高于4500千卡,硫分高于1%的煤炭比例也很高;
而越南出口到中国的主要是10、11标号系列的无烟煤,灰分都超过25%。

数据同时显示,中国对品质低下的褐煤的进口量增长迅速。过去3年中,中国褐煤年进口量增长了9倍以上。2012年,中国褐煤进口量为5371万吨,同比增长37.2%,占煤炭总进口量的18.6%,今年1—3月份,这一数字进一步提高至20.3%。

目前,中国煤市正经历“寒冬”。煤炭进口量不断增加,大量低价劣质煤充斥其中,让中国煤炭企业的处境更加雪上加霜“尽管造成国内煤炭市场持续低迷的原因十分复杂,但进口煤的确对国内市场造成了比较大的冲击。”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副主任闫世春说。环渤海动力煤价格已经连续6个月持续处于震荡下行的低迷态势,而中国产煤大省山西,一季度炭行业累计实现利润65.22亿元,同比减少48.24亿元。

与此形成反差的是,中国用煤企业进口煤炭的需求却越来越高。尽管印尼褐煤发热量小、硫分高,但因为价格较低,中国电力企业十分愿意采购,将其与国内优质煤掺杂使用。目前,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各界的高度关注,煤炭企业要求限制劣质煤进口的呼声越来越高。同煤集团运销销售部部长江志斌说,一方面大量劣质煤的进入冲击了国内煤炭市场,另一方面这些煤高硫、高灰分,会大大污染环境,限制它们进口无论从哪方面讲都有积极作用。

另外,媒体证实,国家能源局近日下发了《<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提出,从国外进口的煤炭热值不得低于19m j/k g(约4544千卡/千克),灰分不超过25%,含硫不超过1%。

简述煤炭行业发展的历史篇四

中国煤炭行业发展十大态势分析

2009-9-2 9:45:00 中国报告大厅市场研究报告网 [打印本页] [推荐给朋友]

【报告名称】: 中国煤炭行业发展十大态势分析

【关 键 字】: 煤炭 行业 发展 十大态势 分析

【报告来源】: 中国化工网

〖 报告内容 〗

所谓煤炭行业的发展态势,我认为有三点含义:一则在全国行业结构中的战略地位,二则目前及未来的动态共性走向,三则具有发展方向的引领性。据此定义,作者对当今中国煤炭行业的发展状况归纳为以下十大态势,正确认识这十大态势对煤炭企业管理者把握方向、制定战略和推动煤炭企业实现又好又快持续发展意义重大,非常必要。

一、我国煤炭产业布局正在优化调整之中

我国煤炭产业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需逆向分布。东部地区多数省区煤炭开发强度较大,使矿区乃至地区的煤炭均衡生产期大大缩短,京津冀、东北、华东、中南地区煤炭需求量持续增加,供应缺口进一步加大。中国煤炭供应地主要集中在晋陕蒙宁等主产区,“北煤南运、西煤东调”压力加大。煤炭生产与消费逆向布局的矛盾更加突出。煤炭布局的总体思路是:“稳定调入区生产规模,增加调出区开发规模,适度开发自给区资源”。

一是稳定调入区生产规模。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煤炭生产规模应基本稳定在现有水平。河北煤炭生产规模应保持稳定;
北京的小煤矿要逐步退出市场,煤炭生产规模下降。江苏、福建、江西煤炭生产规模逐步减少;
浙江资源枯竭,近期退出市场;
山东的煤炭生产规模基本维持稳定或略有增长;
安徽保持一定的增长水平。河南、湖北基本维持现有煤炭生产规模;
湖南、广西逐步下降;
广东煤矿退出市场。在煤炭开发过程中,要做好东部

平原地区采煤沉陷区治理,保护耕地。

二是增加调出区开发规模。晋陕蒙宁规划区担负着供应本区和调入区煤炭需要。规划新增产能的70%以上分布在晋陕蒙宁四省区。近年来煤炭勘查进度快,储备了大批开发的煤矿,煤炭开发条件好,适合建设大型和特大型露天矿和矿井,坑口电站建设具有一定基础,大规模开发的条件基本具备,可以扩大开发规模。该区生态环境脆弱,在煤炭大规模开发过程中,要加强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保护。

三是适度开发自给区资源。西南区(云贵渝川、新甘青藏)的煤炭主要满足本区需要,少量调出到两广和湖南等地。重庆、四川资源不多,开采条件不好,应维持现有生产规模;
贵州、云南资源量较多,但开采条件不太好,煤矿自然灾害较严重,煤炭产能过快增长受到限制。同时,两省煤炭主要用于就地转化,输出电力,因此调出量有限。新甘青距离东部消费中心距离遥远,近期煤炭生产主要立足本区需要;
青海西南部和西藏是需要重点保护的生态区,要严格控制煤炭生产开发。

二、煤炭行业的战略地位在稳步上升

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这就是中国的国情。过去以至未来可预见的几十年内,煤炭仍是我国的重要能源,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将难以改变,煤炭工业的地位空前提高。近几年来,党和国家对煤炭行业越来越重视,特别是2005年《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不断出台,国家对煤炭产业采取了一系列空前的重大举措,煤炭工业的重要性进一步得到社会的认可,新的能源局及国家能源协调委员会的诞生,有利于加强煤炭行业的管理,也将进一步增强煤炭行业的话语权。

三、经济发展带动煤炭生产量快速增加

近五年国民经济保持了gdp两位数的高位增长,在这种大增长形势之下,作为支撑中国国民经济能源生产总量76%和社会消费总量69%的煤炭产业,也必然出现了惊人的发展速度。2001年全国煤炭产量10.89亿吨,2002年13.8亿吨,2003年16.6亿吨,2004年19.56亿吨,2005年21.9亿吨,2006年23.25亿吨,2007年25.36亿吨,2008年27.93亿吨,仅7年的时间,全国煤炭产量就从 10.89亿吨上升到27.93亿吨,增加17.04亿吨,平均每年增产2.43亿吨。同时应看到,我国近八年各类企业对煤矿投资巨大,一大批300万吨、800万吨乃至1000万吨的大型和特大型煤矿陆续建成投产,其产能将会逐渐释放,今后产能过剩问题对市场供需关系将会产生极大影响及压力。

四、市场需求推动煤价高低位转换

前几年受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的影响,国际上煤价快速走高,2007年澳大利亚bj煤炭现货交易价格6月份上升到90美元/吨,2008 年2月31日煤价高达131美元/吨,4月份一度达到192美元/吨。国内市场煤价今年一路攀升看好。市场供需状况决定着煤价的高低,特别是国家去年取消电煤双轨制,实行市场煤价之后,煤价得以恢复本来面貌,煤炭企业迎来煤价高升良机。一是国家加大对小煤井的关闭力度,二是近几年火电快速发展,钢铁、建材和化工等主要行业发展迅速,三是煤炭企业加强煤炭品种结构调整和质量控制,在这些内外因素共同作用和推动之下,煤炭价格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在华东地区,有的精煤品种每吨高达1600元,5000大卡以上的混煤每吨也达到1000元左右。全国煤炭价格创历史新高,一时间煤炭行业的利润猛升。但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到来,这种煤价不断上涨的势头迅速逆转调向,从2008年8月开始市场急转直下,煤价跳水回落。

五、煤基产业链发展趋同比较明显

在国际上,大部分跨国煤炭公司走煤基产业链战略,煤炭产品在企业内部直接进行消化和深加工,大幅度减少了初级产品直接进入市场的数额,降低了产品的综合成本,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大多跨国煤炭公司收入中煤炭收入只占30%左右。在国内,随着煤炭企业的不断重组整合、扩张发展,一些大型煤炭企业已率先在战略上提出了“平向产业链”——煤、路、港、航的发展思路,或提出“纵向产业链”——煤、电、化,煤、焦、化等发展思路。例如,我国最大的煤炭企业神华集团提出了“实行煤、电、路、港、油一体化开发,产运销一条龙经营”的发展战略;
山西焦煤集团提出了建设“煤、电、材”高耗能产业链、“煤、焦、化”高附加值产业链和“资源、产品、废物利用”环保型闭式循环经济链;
兖矿集团提出“煤、电、铝”产业链;
中煤能源集团、陕西煤业集团、大同煤矿集团等都提出煤、电、路、化等产业链的发展战略。凡此种种,集中反映出一种共同发展战略趋向——通过推行以煤炭为基础的产业链条发展战略,实现煤炭产品的深加工和高附加值,进而增强煤炭企业的市场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但值得警惕的是,现在许多企业不约而同的选择了煤化工产业,且第一个产品大多为甲醇。许多煤炭企业不去认真分析市场需求及精细深加工,盲目快速上马建设煤化工项目,有的一个项目投资几十亿元、百亿元、甚至上千亿元,规模宏大、产能巨大。目前煤化工甲醇等产品的产能过剩问题已经凸现,风险在增大,有的项目可能投产之日也就是下马之时。

六、煤炭大基地建设势头不断加快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6年批复了包括神东、陕北、黄陇(华亭)、晋中、晋北、晋东、鲁西、两淮、冀中、河南、云贵、蒙东(东北)、宁东13个大型煤炭基地建设规划。明确13个大型煤炭基地由98个矿区组成,保有煤炭资源量/储量8528亿吨,占全国的83.5%。大型煤炭基地内煤类齐全,在保有资源量/储量中,动力用煤占72%,炼焦用煤占16%,无烟煤占12%。

建设大型煤炭基地,是新世纪煤炭工业建设的重点,是构筑新型煤炭工业体系的关键。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优化煤炭工业结构、促进资源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原则是:规范开发秩序;
推进制度创新;
优化生产结构;
促进产业融合,支持煤电、煤化、煤路等一体化建设;
发展循环经济和加强环境保护;
加强配套建设和规划衔接,做好各矿区铁路与运煤通道的衔接和配套。最终形成稳定可靠的煤炭调出基地、电力供应基地、煤化工基地和资源综合利用基地。

建设13个大型煤炭基地规划公布之后,各有关省区及企业高度重视,通过采取重组煤炭大集团和整合煤炭资源等措施,加快推动煤炭大基地建设。目前,绝大多数煤炭大基地建设规划得以顺利实施,进展比较快,并己初具规模。

七、煤炭资源争夺战进入了新阶段

煤炭企业是资源型的企业,没有煤炭资源作支撑煤炭企业的持续发展后劲也就无从谈起。我国煤炭资源相对丰富,但储量分布不均衡,开发强度及需求情况也不一样。东部地区,包括京津冀、东北、华东和中南地区,经济较发达,能源需求量大,但煤炭资源相对较少,保有储量仅有1200亿吨左右,且开发强度大,后续煤炭资源严重不足,本区内自给供应能力会越来越差;
中部地区,包括晋陕蒙三省区,煤炭资源极为丰富,本地区保有储量6500亿吨左右,目前虽然开发强度较大,但仍具有相当的开发潜力,是我国未来最重要的煤炭生产和供应基地,不仅能满足本地区市场需求,而且可以支持东部地区的发展;
西部地区,包括西南部分省区和西北的新甘宁青,煤炭资源相对丰富,保有储量2200亿吨左右,生产规模小,开发强度不大,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自2001年煤炭市场趋向好转以来,各煤炭企业尤其是神华集团等大型煤炭企业,纷纷行动起来,跨地区、跨省区寻找抢占煤炭资源储量,有的已经跨国去开发资源。目前的局面是,东部地区煤炭储量已基本被抢占完毕,中部地区煤炭储量也已大部分被抢占,西部地区煤炭储量部分被抢占。在对煤炭资源储量的争夺抢占行动中,除煤炭企业之外,鲁能集团、华电集团等电力企业以及民营企业也积极参与了其中,以致抢占煤炭资源之战更趋激烈。

现在的情况是,东部未开发煤炭资源己基本没有了,中部未开发的煤炭资源也所剩无几,西部优质丰富的成块煤田也抢占的差不多了。可以说中国境内跑马圈地抢占煤炭资源的时期己经过去了,现在要再想争占好的煤炭资源其门槛要高得多,不仅没有优惠政策了,而且肯定要付出比原来更高的成本和更多的精力。

八、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工作不断加强

国家提出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是: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基本国策,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效益为中心,坚持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的总体发展思路,努力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和产业延伸的发展格局,实现煤和与煤供伴生资源的综合开发、浓度加工、高效利用,促进煤矿与区域社会的和谐发展。其发展模式是,按照企业、矿区、区域三个层次发展循环经济模式。走减量化、节约化,资源化和再利用的道路。

我国开展节能减排的基本思路是:一是坚持减量化、无害化、再利用的原则;
二是加快技术进步,提高整体装备水平,改善落后面貌;
三是推进综合利用适当集中,克服小而分散的局面;
四是建设技术先进的大中型资源综合利用企业;
五是制定规范化生产和技术管理模式、健全岗位责任制和考察制度。

九、安全管理法制化程度不断提高

煤炭行业是高危行业,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煤矿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百万吨死亡率逐年下降,煤矿安全生产状况总体稳定并趋于好转,但煤矿安全形势依然严峻。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大,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约是南非的15倍、波兰的8倍、俄罗斯和印度的6倍,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安全生产状况不仅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也影响到社会安定、和谐及国际形象。为此,国家对煤矿安全管理高度重视,接连出台煤炭企业安全治理的法律法规和措施,加大各级政府官员和煤炭企业管理者的法律责任。煤炭企业安全管理正从治标向治标与治本并重转变,从人治向人治与法治并举及侧重法治方向转变。

十、国家煤炭产业政策调控力度不断加强

新时期国家将密集出台有关煤炭产业调控政策,煤炭产业政策调控的总体方向是: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主要取向包括:一是进一步加强煤炭资源的规划管理,提高煤炭资源有效供给保障能力;
二是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建设以煤炭生产为基础的产业集群;
三是培育和发展大型煤炭企业和企业集团,提高煤炭生产集中度;
四是加大煤炭资源整合力度,调整改造中小煤矿;
五是开发利用煤层气,促进煤层气产业化发展;
六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清洁利用;
七是发展高效煤炭转化技术,提高煤炭资源利用效率。

简述煤炭行业发展的历史篇五

煤炭行业

分析 王博文金融09

10911130108scp

煤炭行业scp分析

1煤炭产业的市场结构分析

1.1我国煤炭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分析

(1)市场集中度的涵义。

市场集中度是指某一特定的市场中少数几个最大厂商(通常市前四位或前八位)所占有的市场份额,是衡量某一市场内厂商之间市场份额的指标,反映着该市场的寡占程度。

(2)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指标分析。

我国煤炭产业的发展经历了几个时期,我们对这几个时期的集中度指标进行分析,从中可以看出我国煤炭产业的市场集中程度的走势。

2004-2006年,市场集中度急速上升,cr4由2003年的14.7%上升到2006年的18.1%,cr8也由2003年的12.45%升到2006年的24.80%。表明落后企业被强制性淘汰,竞争个体减少,优势企业迅速壮大。

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将加强对煤炭产业的整治力度,多家相继出台了很多措施,例如国家煤炭工业十一五规划提出以煤炭基地为依托,建设大型煤炭集团,拉开了煤炭重组并购的序幕。这些煤炭集团与山东兖矿集团、中央所属的神华集团、中煤能源集团一起,将占我国煤炭产量的60%以上。重组的目的是消除二元结构,提高产能、效率、机械化程度,增强竞争力,但目前企业集团多为行政性重组。可以预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煤炭产业将形成高中型的寡占市场结构(根据植草益的分类法)。

1.2煤炭产业产品差异程度分析

(1)差异化的涵义。

产品差异是指企业在所提供的产品上,造成足以引起买者偏好的特殊性,使买者将它与其他企业提供的同类产品向相区别,以达到在市场竞争中占有利地位的目的。

(2)产业的产品差异化指标分析。

一般来讲,煤炭产品的品牌、文化和功能的差异极其微略,其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不同煤炭企业所生产的煤炭产品本身的差别。而这些性能差异(如煤灰、发热量、含硫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原煤的自然状态及赋存状况和质量,产品的品牌效应弱。二是购买者在心理上相信一些企业产品存在的差异,这是由于购买者拥有不完全信息、或煤炭企业通过加强顾客的产品忠诚度,从而使顾客在心理上相信一些企业的产品存在差异从而产生不同的偏好这是一种购买者主观概念上的产品差别所形成的人为差异。

1.3我国煤炭产业市场壁垒分析

我们对煤炭产业的市场壁垒分析主要从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煤炭产业的进入壁垒。

进入壁垒定义

进入壁垒,是妨碍潜在竞争对手进入某一产业的因素或障碍,其作用是增加竞争对手的进入成本,使他们与在位企业相比在竞争上处于劣势,从而削弱竞争对手的进入动机,阻止竞争对手的进入行为。

煤炭产业的进入壁垒原分析

从我国煤炭产业的实际情况看,其进入壁垒表现较为复杂。

第一,不同时期的不同煤炭产业政策形成了不同的进入壁垒。1994年政府又提出了扶持、整顿、改造、联合、提高的十字方针以促进乡镇煤矿的发展,中小煤矿的进入壁

垒进一步降低。2007年初以来,国家改变了煤炭的产业政策,一是扶大汰小;二是节能减排,抑制煤炭需求;三是提高煤炭资源的各项税费,保证煤炭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第二,不同经济类型的煤炭企业进入煤炭产业的自由程度不同。国有煤炭企业的进入壁垒高于地方、乡镇和个体煤炭企业。

(2)煤炭产业的退出壁垒

退出壁垒的涵义

退出壁垒是指现有企业在市场前景不好、企业业绩不佳时欲退出该产业但由于各种因素的阻挠,资源不能顺利转移出去的状况。

煤炭产业的退出壁垒分析

我国煤炭产业的退出壁垒极高,尤其国有煤矿更是如此,主要表现在:

第一,煤炭产业资产的专用性太强。首先,是固定资产的专用性强。在煤矿的固定资产中,井筒占了很大的比重(国有重点煤矿井筒要符合一定要求,造价更高),如退出煤炭生产,几乎毫无用处,矿山的专用设备也很难改作他用,因此煤矿从煤炭生产退出转移到其它产业的话,其转移成本(或称沉没成本)太高。

第二,煤炭产业的无形退出障碍巨大一是来自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阻力。政府上各种煤矿项目就是为了增加地方收入和解决就业等问题,如果煤炭企业因经营不好或亏损严重要退出,主管部门尤其是地方政府无论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还是从安顿企业职工、维持社会稳定的角度考虑都会加以劝阻甚至用行政命令施加影响。

2煤炭产业的市场行为分析

我们将从三个方面(定价行为、非价格行为、自组织行为)对煤炭产业的市场行为进行分析。

2.1定价行为分析

2.1.1价格变动趋势分析

从1997年至2003年,我国的煤炭价格的变动幅度都比较小,但是从2004年开始我国煤炭价格的上涨幅度比较大。进入2007年四季度之后,在冬季用煤高峰、节日储备因素以及12.5山西洪洞煤矿爆炸事故之后煤矿安全治理措施的共同推动下,山西省、秦皇岛等主要集散地区和重点煤炭消费企业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煤炭资源不足现象,促使市场煤炭价格在短期内出现了急速上涨。

2.1.2价格变动的原因分析

(1)从2007年开始,中国煤炭定价机制已接近完全市场化。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已有50多年历史的全国煤炭订货会议从2007年开始不再召开,取而代之的是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召开的电视电话会议,而在相关企业领会有关文件精神之后,供需双方将进行自主衔接。

(2)下游行业需求较为旺盛,2007年全社会用电量3245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42%;全国发电量3255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44%。其中,火电发电量26980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82.86%,同比增长13.82%。

(3)生产成本上升。2008年,煤炭行业将迎来资源税的改革。煤炭行业上缴的资源税将从目前从量计征,变为从价征收。将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平均征收比率由目前的1.18%逐步提至3%。煤炭生产成本提升已成为必然趋势。根据上述分析并结合有关专家的预测,中国煤炭的市场价格在今后两三年可能呈现出总体平稳、略有上调的走势,将可能出现大约20%的上涨幅度,其中发电用煤由于取消了过去实行低于市场的计划合同价,可能涨价幅度较大,其他行业用煤涨幅较小。

2.2自组织行为

所谓企业自组织行为是指企业在利润冲动和竞争压力的作用下,为适应外部各种条件的变化而自动进行的相应组织结构调整或组织创新,企业自组织行为是企业行为的核心,在产业组织理论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企业自组织是实现产业组织优化的能动力量。2007年,国家加强了对整顿小煤矿的整治力度,同时各大煤矿集团也利用这个机会兼并和整合小煤矿。例如河南郑煤集团借国家整合煤炭资源的大好机遇,整合了43家小煤矿,这些煤矿投产后,每年新增煤炭产量1300万吨。

3煤炭产业的市场绩效分析

3.1我国煤炭产业供给能力分析

2007年,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原煤产量累计完成25.23亿吨,同比增加22.95亿吨,同比增长9.39%。其中:国有重点煤矿原煤产量完成12.4亿吨,同比增加1.21亿吨,增长10.8%;国有地方煤矿原煤产量完成3.24亿吨,同比增加400万吨,增长1.3%,乡镇煤矿原煤产量完成9.59亿吨,同比增加6700万吨,增长7.5%。但是我国目前的煤炭产业存在着不稳定的因素。在冰雪灾害导致南方多省电力供应红灯频闪的同时,全国电煤告急的紧张现实,无异于雪上加霜。值得注意的是,和雨雪冰冻灾害呈现的区域性特征相比,目前电煤短缺的事实和影响已在全国和全行业显现。

3.2我国煤炭产业的产业资源配置效率

3.2.1我国现有的设备利用率和新设备的研发情况

受煤炭价格的推动,我国现有的煤炭企业均充分利用了自有的设备进行生产,据统计我国煤炭产业的设备利用率达到85%。煤化工的发展带动了煤化工装备行业的发展。煤化工装备行业受市场需求的推动,同时得到了国家主管部门的重视。研制开发大型煤化工成套设备已被列入今后国家大力发展的16项重大技术装备任务之一,大型煤化工成套设备的国产化是重点内容。这样的大背景下,煤化工装备行业在2007年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3.2.2采用新技术的情况

2007年我国煤化工行业逐步摆脱了单一引进技术的现状,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蓬勃发展,有些技术取得全球领先地位。其中以即将实现工业化生产的神华煤直接制油技术、开工建设2000吨/年催化剂工厂的大连化物所dmto技术、出口国外的兖矿-华东理工大学水煤浆气化技术和12月在云南解化投产的甲醇制汽油技术为代表。2007年我国的煤化工产业受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在相关企业和各级地方政府等力量的共同推动下稳步发展。煤制油和煤制烯烃等高投入、高产出的项目即将投入生产;醇醚燃料得益于产品标准的出台蓬勃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开始取得领先优势并出口。

政府政策下煤炭行业的scp分析

产业政策是政府将宏观管理深入到社会再生产过程内,按经济发展中对资源配置结构进化的客观规律,依据本国的国情和经济发展阶段,对国民经济运行中的资源配置进行科学、系统

和适当的干预、介入和参与,从而达到提高国民整体的经济效益以及实现整体协调的目的,并且寻求最大限度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下面是我国煤炭行业的现状,以及国家采取的相应对策。

一、煤炭行业的市场结构分析煤炭行业是直接从自然界获取原料为下游产业提供投入品的第一次产业,煤炭企业的产量决定了企业的规模、市场份额和市场势力,能真正体现一个企业的产业地位和市场竞争力。同时,煤炭企业普遍存在多元化经营,如果不用原煤产量度量市场集中度,容易使得作为考察对象的市场由于界限不清而影响研究结论。从市场集中度来看,我国的煤炭市场结构属于最松散的“原子型结构”、产品差异较小、市场的进入壁垒低退出壁垒高,非法中小煤矿居多,另外,目前中国煤炭资源与石油、天然气、水能、新能源之间具有弱替代性,因此与煤炭相关的经济市场(包括所有明显影响煤炭价格的产品)的具体范围较为精确。而且,中国煤炭市场相对独立自给,进出口比重较小,运用市场集中度指标衡量国内生产企业的市场集中状况是适宜的。总之,将市场集中度指标运用于中国煤炭行业的市场结构衡量中能较好地克服指标自身局限性,得出的研究结果能较好地反映现实经济状况。自建国以来,国家对煤炭行业的政策可分为鼓励生产快速增长和限制盲目生产两种类型。在计划经济时期,煤炭供不应求,为保障供应,国家采取鼓励生产快速增长的倾斜政策,但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供不应求局势得到缓解,并转向生产过剩,97年开始出现持续的供大于求,因此,国家对煤炭生产采取并井压产、调整结构、平衡总量的限制性政策,以此来控制煤炭生产的盲目增产。

二、煤炭行业的市场行为分析从1997年至2003年,我国的煤炭价格的变动幅度都比较小,但是从2004年开始我国煤炭价格的上涨幅度比较大。进入2007年四季度之后,在冬季用煤高峰、节日储备因素以及“12.5”山西洪洞煤矿爆炸事故之后煤矿安全治理措施的共同推动下,山西省、秦皇岛等主要集散地区和重点煤炭消费企业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煤炭资源不足现象,促使市场煤炭价格在短期内出现了急速上涨。造成上述价格变动趋势的原因主要有:煤炭定价已接近完全市场化;
下游行业的需求比较旺盛,主要是煤炭用于发电的需求增加导致;
其次就是生产成本的上升。为了缓解煤炭价格的上涨趋势,国家加强了对整顿小煤矿的整治力度,同时各大煤矿集团也利用这个机会兼并和整合小煤矿。例如河南郑煤集团借国家整合煤炭资源的大好机遇,整合了43家小煤矿,这些煤矿投产后,每年新增煤炭产量1300万吨。

三、煤炭行业的市场绩效分析2007年,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原煤产量累计完成25.23亿吨,同比增加22.95亿吨,同比增长9.39%。其中:国有重点煤矿原煤产量完成12.4亿吨,同比增加1.21亿吨,增长10.8%;
国有地方煤矿原煤产量完成3.24亿吨,同比增加400万吨,增长1.3%,乡镇煤矿原煤产量完成9.59亿吨,同比增加6700万吨,增长7.5%。但是我国目前的煤炭产业存在着不稳定的因素。在冰雪灾害导致南方多省电力供应红灯频闪的同时,全国电煤告急的紧张现实,无异于“雪上加霜”。值得注意的是,和雨雪冰冻灾害呈现的区域性特征相比,目前电煤短缺的事实和影响已在全国和全行业显现。受煤炭价格的推动,我国现有的煤炭企业均充分利用了自有的设备进行生产,据统计我国煤炭产业的设备利用率达到85%。煤化工的发展带动了煤化工装备行业的发展。煤化工装备行业受市场需求的推动,同时得到了国家主管部门的重视。研制开发大型煤化工成套设备已被列入今后国家大力发展的16项重大技术装备任务之一,大型煤化工成套设备的国产化是重点内容。这样的大背景下,煤化工装备行业在2007年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2007年我国煤化工行业逐步摆脱了单一引进技术的现状,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蓬勃发展,有些技术取得全球领先地位。其中以即将实现化生产的神华煤直接制油技术、开工建设2000吨/年催化剂工厂的大连化物所dmto技术、出口国外的兖矿-华东理工大学水煤浆气化技术和12月在云南解化投产的甲醇制汽油技术为代表。2007年我国的煤化工产业受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在相关企业和各级地方政府等力量的共同推动下稳步发展。煤制油和煤制烯烃等高投入、高产出的项目即将投入

生产;
醇醚燃料得益于产品标准的出台蓬勃发展;
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开始取得领先优势并出口。实践表明,国家鼓励性煤炭行业政策的实施,对煤炭行业的告诉发展和煤炭产量的快速增长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其效果是很明显的。煤炭行业由弱变强,由小变大,供求紧张局势逐步缓解,满足了国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九十年代初基本实现了煤炭总量供求平衡,中、后期就形成了煤炭供大于求的局面,此时煤炭的供求关系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此时,则需要国家的限制性政策来调解这种经济现象,限制产量的不断增加,限制价格的不断上涨。维持一定的能满足社会需求的产量,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减少资源的浪费。

推荐访问:简述 行业发展 煤炭 最新简述煤炭行业发展历史(五篇) 最新简述煤炭行业发展的历史(五篇) 煤炭行业发展历程

版权所有:诚明文秘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诚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诚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00263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