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诚明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化强市建设情况汇报4篇

文化强市建设情况汇报4篇

时间:2022-09-19 18:10:06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文化强市建设情况汇报4篇文化强市建设情况汇报 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口张洪斌决胜全面小康、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重庆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化强市建设情况汇报4篇,供大家参考。

文化强市建设情况汇报4篇

篇一:文化强市建设情况汇报

定的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强市建设 口 张 洪斌 决胜全面小康 、开启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 程 ,既要物质富足 ,也要精神富有 。重庆市第五次党 代会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不忘 本来 、吸收外来 、面向未来 ,推动文化 强市建设迈出 新步伐,充分体现了市委的高度文化 自觉和文化自 信。文化部门贯彻落实好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 ,就 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的部署要求上来 ,坚定 文化 自信 ,强化文化担当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 到 2022年总体建成与城 乡统筹 的国家中心城市相 适应的文化强市 ,为全市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丰润文 化滋养和强大精神动力 。

 一、 坚定 “一个 方 向”— — 推 进 文 化 强市 建 设 的 重 要指 引 方向关系全局、决定长远。当前,随着经济体制 深刻变革 、社会结构深刻变动 、利益格局深刻调整 、 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 向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我们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 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 领导,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 思想观念 ,确保在“举什么旗 、走什么路 、朝着什么方 向努力”这一根本问题上绝不含糊、绝无偏差。深入 贯彻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 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特别是核 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 的党 中央权威和集 中统一领导 ,始终做到在思想上 自觉认同、坚决拥护 ,政治上绝对忠诚 、坚决维护 ,行 动上对表紧跟、坚决服从。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 传思想工作会议、文艺工作座谈会、党的新闻舆论工 作座谈会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 、哲学社会 科学工作座谈会 、中国文联十大作协九大上发表 的 重要讲话精神为方 向引领 ,严格按照中央部署和市 委要求谋划和推动文化发展 ,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 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 创造力,确保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 。

 二 、注重 “两 个 引领 ”—— 推进 文 化 强 市 建设 的 重 要 基础 “两个巩固”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原则 、根本 任务。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我们要充 分发挥主流思想舆论引领意识形态工作 、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改革发展的能动作用 。一是用 主流思想引领意识形态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 市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意识 形态工作责任制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 的指导地位 ,巩固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 同思想基 础;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有效整合各 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推动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 台终端共享融通 ,尽快从 “相加 ”阶段迈 向“相融 ”阶 段 ,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 、手段先进 、具有竞争力 的新型主流媒体 ;认真落实政治家办报 、办刊 、办台 、 办新闻网站的要求,切实抓好党报党刊、电台电视 台、新 闻网站 、新闻出版单位和各类文化 阵地的管 理,不给任何错误思想和言论留有滋生的土壤、提供 传播的渠道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 信力,唱响主旋律、发出好声音、凝聚正能量、营造好 氛围;积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使互联网等新 兴媒体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阵地 、公共 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民精神文化的新空间。二是 用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 。大力推进核心价值体 系 目标化 、系统化 、品牌化建设 ,发挥好新 闻媒体传 播主流价值的重要作用,利用好网络传播核心价值 观的重要载体,做大做强重点文化网站,创作适于新 兴媒体传播、格调健康的网络文化作品,加强优秀传 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精品传播 ,让核心价值观成为全 社会 的一种底色 、一种基调 ;切实加强对 网络文艺 、 网络视听 、微传播 、移动分享等新 型文化业态 、文化 样式 的引导 ,让不 同类型文化产品都成为弘扬社会 主流价值的生动载体 ,推出更多践行社会 主义核心 价值观的文化精品,营造向上向善向美的文化生态; ‘推进志愿服务 ,促进全 民阅读 ,引领社会文化思潮 , 筑牢共同理想基础,构建美好精神家园。

 三 、增 强“四 个 动 力”—— 推进 文 化 强 市 建 设 的 重 要抓 手 坚持改革推动、项 目拉动 、重点带动、人才驱动 , 既是推进文化强市建设 的重要抓手 ,也是重要路径。

 一是改革推动 。坚持问题导向抓重点 、关键突破带全 局 、结果导向求实效 ,推动一批具有 “四梁八柱”性质 的重点改革任务。深化文化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完善“双效 ”统一 的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全面清 理僵尸文化企业,引导文化企事业单位增加有效供 给、增添发展动能;健全以内容监管为重点、信用监 管为核心的事 中事后监管体系 ,加强文化领域行业 组织管理;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形成权责明 确、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文化市场管理体制 ;深化 国有文化企业分类改革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控 规范体系 ,健全党委领导与法人治理相结合的管理 体制 ;加快文化领域投资体制改革 ,鼓励社会资本进 入 国家允许 的文化领域 ,激发文化市场活力 ,释放经 济增长潜力。二是项 目拉动。统筹全市文化资源,坚 持大集团引领 、大项 目支撑 、大集群推进的思路 ,瞄 准全球 、全 国实力雄厚 的大型企业 ,着力招 引、实施 一批关联性强、产业链长、附加值高的大项 目、好项 目。三是重点带动。集中人力干大事 、集中财力干大 事、集中精力干大事,切实抓好引领性、牵引性、带动 性强的工作 ,在重点突破中推动文化全面发展。四是 人才驱动。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 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 ,实施“文化人才 ‘十百千万 ’

 计划”,力争未来五年培养推出 10名在全 国文艺界 有影响 的领军人物 、100名全市有影 响的文艺创 作 带头人 、1000名全市 区域性有影响的文艺家 、10000 名区县(部 门)文艺骨干 ,为推动文化改革发展提供 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四 、构 建 “六大 体 系”—— 推 进 文化 强 市 建 设 的 重 要 任务 以全面落实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 署为重点 ,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 、文化产业 、文艺 创作生产、文化传播、文化传承和文化保障六大体 系 ,加快推动文化强市建设 。一是加快构建现代公共 文化服务体系,筑牢全面小康的文化基础。实现文化 小康 ,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 区。要 以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 、均等化为突破 口,补 短板 、填空 白、兜底线 、强基础 ,“聚焦 ”基层 和农村 ,

 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加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有效供给力度 ,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打通文化 小康建设 的“最后一公里”;“聚合”公共设施资源的 整合利用 ,重点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 夯实文化小康建设的硬件平台;“聚力”贫困地区精 准文化扶贫 ,确保民族 自治 区县 、贫 困区县基本公共 文化服务主要指标达到全市平均水平 ,补齐文化小 康建设 的短板。二是健全现代文化产业和市场体系 , 实现文化经济贡献逐年提升。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 首位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加快构建现代文 化产业体系、文化市场体系 ;优化文化产业五大功能 区域布局 ,着力把重庆大都市 区整体打造成文化产 业增长极;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两个作用,调动体制 内和体制外两个积极性 ,强化龙头带动 、项 目牵引 、 园区集聚,培育锻造一批过百亿的特色产业集群,谋 划实施一批攸关长远 的重点项 目,打造一批具有竞 争力的文化企业集团;加快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 ,

 大力推进文化与科技 、旅游及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促 进文化产业规模化 、集约化 、专业化 ,逐步把文化产 业培育成我市新的支柱性产业 。三是培育文化精 品 创作生产体系,引领巴渝文化新风尚。以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为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坚持以 人 民为 中心 的创作导 向,重点实施舞 台艺术精 品、重 大公益出版 、广播 电视创优栏 目等品牌文化工程 ,创 建 100个文艺创作基地,创作更多 “带露珠”“冒热 气”“有汗味”的优秀作 品,力争到 2022年,本土原创 能力显著提升 ,筑就文艺高峰。四是打造媒体深度融 合的文化传播体系,扩大巴渝文化影响力。实施移动 媒体优先战略 ,推动主流媒体原创力 、公信力 向互联 网延伸,打造纸媒、视听、固网、动网立体传播的新型 主流媒体 ;加快 出版广 电全领域转型 ,实施“宽带广 电”战略,推进“三网融合”,打造两江新区国家数字 出版基地 ;主动融入 国家“一带一路 ”战略 ,推进 “巴 渝风情”文化交流工程 ,加强中新(重庆 )战略性互联 互通文化交流 ,发挥重庆 自贸区优势 ,打造国家级对 外文化贸易基地 ,提升重庆国际影响力。五是建设文 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彰显历史文化名城风采。实施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 承和开发利用 ,打造 国家文物保护装备基地和全 国 知名的红色旅游 目的地 ;促进非物质文化活态传承 ,

 加快渝东南 、渝东北两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 ;

 加强传统风貌街区修缮利用,使传统和现代交相辉 映,让巴渝文脉绵延相传。六是完善文化发展保障支 撑体系 ,增强文化强市活力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 、文 化产业发展、文化市场管理、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地 方立法 ,完善和落实文化经济政策 ,实现文化投入稳 定增长 ,到 2020年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 出达到全面 小康标准。

 作 者:重庆 市委 宣传部 副部 长、市文化委 主任 、党委 书 记 责任编辑 :马 健

篇二:文化强市建设情况汇报

城市文化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促进我市文化事业发展,加快建设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和辽北现代化小都市步伐。在文化局领导的陪同下,对我市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中听取了文化局领导的情况汇报,深入文化基层单位进行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文化建设基本情况

 我市文化建设由宣传部指导,文化局主抓 , ,文化局及各乡镇所属 文 文化站 21 个,图书馆 2 2 个,文化馆 1 个,书 店 店 1个,电影院 2 个, 文 文化室 16 个,从业人 员 员 230 人;现有音像 、 、书刊、娱乐、电子游 戏 戏、网吧等文化经营业 户 户 300 家,从业人员 1 1000 多人。

 随着 开 开原经济的不断发展, 各 各级领导对文化工作重 要 要性的认识不断提升, 文 文化的职能和作用越来 越 越大,文化在社会的地 位 位越来越重要,为了实 现 现辽北现代化小都市“ 文 文化繁荣”建设目标, 广 广大基层文化工作者为 此 此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全 全市基层文化建设呈现 出 出积极向上、健康发展 的 的态势。

 1、以争创 先 先进为动力,推动文化 建 建设 各级领导和主管 部 部门积极争取省、市文 化 化部门的大力支持,并 且 且主动协调乡镇党委、 政 政府,卓有成效地开展 省 省级乡镇“文化中心” 、 、“文化先进村”创建 工 工作,到目前,已建成 省

 省级“文化中心”2 个 , ,省级文化先进乡镇 3 个 个,省级文化先进村 5 个 个。此项工作成绩显著 , ,排在铁岭市前列。在 大 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工作 实 实践中,全市掀起了城 乡 乡共建,加强基层文化 建 建设的热潮。通过开展 城 城乡共建活动,基层的 文 文化设施、设备明显改 善 善;为广大群众休闲、 娱 娱乐、健身、开展文化 活 活动等提供了广阔的空 间 间,使农村文化工作上 了 了一个台阶。

 2、全 市 市文化活动走向市场, 群 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 展 展,文化工作逐渐向社 会 会化、市场化迈进。我 市 市举办的一些大型演出 活 活动均动员社会各界力 量量,全部实现商务动作 , ,为我市文化活动提供 了 了资金保证。全市民营 文 文艺演出团体及音像、 书 书刊、娱乐场所、电子 游 游戏、网吧等个体文化 经 经营户有了新的发展。

 各 各乡镇通过互相沟通, 加 加大了改革力度,大胆 创 创新,探索出一条把乡 镇 镇文化事业推向文化产 业 业运作的新路子,并已 取 取得较好效果。例如庆 云云镇文化中心通过产业 化 化经营,年创收万元, 不 不仅解决了文化活动资 金 金问题,减轻了乡镇政 府 府的经费负担,而且促 进 进了全镇文化活动的全 面 面开展。走出了一条以 文 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事业 发 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为 为解决全市农村文化站 活 活动经费不足问题提供 了 了有益的思路和经验。

  3、以精品创作为重 点 点,大力加强群众性文 化 化活动 今年,我市已 举 举办大型文化活动 20 多 多次,而且多次组

 织人 员 员参加中央、省、市举 办 办的大奖赛,分别在文 化 化部、中央电视台、中 央 央教育电视台、辽宁省 及 及辽宁电视台举办的比 赛赛中,获金奖 9 人次、 银 银奖 10 人次、铜奖 2 人 人次,文化局获优秀组 织 织奖。文化局创研室两 部 部二人转作品获铁岭市 参 参赛奖。随着《马大帅 》 》一、二部的热播,今 年 年赵本山又在开原拍摄 了 了《乡村爱情》电视剧 及 及正在筹折《马大帅》 第 第三部,这必将进一步 增 增加开原的文化艺术品 位 位,推动开原的对外开 放放和招商引资工作,更 提 提高了开原的知名度。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从调查中看到我市文 化 化建设仍存在一定的问 题 题。

 1、基层文化建 设 设仍有不到位之处。一 是 是发展不平衡,市区内 与 与广大农村的文化设施 建 建设差距在拉大,农村 中 中东部地区与西部差距 也 也在拉大。一个很明显 的 的例子就是 5 个省级文 化 化先进村都集中在西部 , ,东部基础文化设施建 设 设呈逐年下滑趋势。二 是 是资金匮乏,农村文化 场 场所被挤占、卖掉的现 象 象十分普遍,文化站站 长 长几乎全是兼职,农村 文 文化阵地破坏严重,市 内 内的情况也比较严重。

 培 培养人才工作也因资金 、 、场地限制难以开展, 目 目前开原的文艺人才已 出 出现青黄不接、难以为 继 继的局面,这与铁岭建 设 设文化名城,开原建设 小 小都市的要求很难适应 。

 。

 2、基础设施仍有 不 不健全之处。全国文化 先 先进县对硬件

 设施最基 本 本的要求是要具备五个 以 以上大型封闭文化娱乐 场 场所,而我市却没有相 应 应配套设施。此外,还 有 有一些文化站舍因年久 失 失修,破烂不堪,已不 能 能使用。文化设备短缺 , ,陈旧落后,文化馆、 站 站、室均缺少用于工作 和 和开展活动的必要设备 。

 。有些乡、村图书室, 至 至今还在书架上摆放着 相 相当数量的80 年代的 中 中小学辅导教材及不符 合 合当前形势的政治性图 书 书和没有利用价值的图 书 书,以充当图书册数。

 3、文化市场监管仍有 不 不到位之处。从目前调 查 查的情况和群众反映的 情 情况来看,对文化市场 监 监督管理不到位是当前 存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一 一是网吧吸纳未成年人 进 进入和超时营业两个问 题 题虽然经过多次集中专 项 项整治,但仍然存在并 且 且比较突出。在每天中 午 午休息,晚上放学的高 峰 峰期内,全市 70家网 吧 吧几乎个个爆满,每天 上 上网的中小学生不少于 1 1000 人次。“未成 年 年人养活网吧”已经成 为 为业内心照不宣、家长 反 反映强烈的社会热点问 题 题。二是市内销售的音 像 像制品、书籍盗版严重 , ,有的产品盗版率高达 5 50%以上。这也是全 国 国普遍存在的一个共性 问 问题。三是歌厅、茶社 噪 噪音扰民问题比较突出 。

 。目前市内投入资金装 备 备了隔音板的歌厅、茶 社 社不多,大部分都存在 噪 噪音超标问题,受到噪 音 音影响的群众意见很大 。

 。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 因 因 1、个别乡镇政府 对 对基层文化建设重视不 够 够;仍然存在着说起来 重 重要、忙起来不要,检 查 查时要,不检查时不要 的 的现

 象。定期研究、部 署 署、检查基层文化工作 不 不够,帮助文化部门解 决 决实际问题少,影响了 文 文化事业的发展。

 2 、 、由于经济欠发达,市 乡 乡两级财政对文化投入 的 的资金总量偏少,比例 偏 偏低,未能达到国家关 于 于“各级财政对文化事 业 业经费的投入增长不低 于 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 幅 幅度”的规定。必要的 文 文化活动经费及人员开 支 支难以保证。困扰、制 约约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3、陈规陋习改变难。

 有 有相当一部分群众“穷 不 不思变,富不思文”, 思 思想守旧落后,对文化 和 和科技不求学、不求用 , ,仍然是走东家串西家 , ,个别地方仍存在搞封 建 建迷信或以打麻将为主 要 要的娱乐形式。这种陈 规 规陋习一时还难以转变 , ,这给基层文化建设带 来 来了一定的不利因素。

  三、对加强我市文化 建 建设的几点建议 加强 文 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 革 革,是我市党委、政府 的 的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 任 任务。为进一步加强全 市 市的文化建设,针对目 前 前存在的问题和文化工 作 作的发展方向,我们提 出 出以下建议:

  1 、 、提高对文化事业的认 识 识。党委、政府要站在 认 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 表 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 六 六大会议精神,全面建 设 设小康社会,大力发展 社 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 继 继续提高对我市文化建 设 设重要性的认识。必须 加 加大领导力度,把我市 文 文

 化建设纳入党委、政 府 府工作的议事日程;纳 入 入当地国民经济发展和 社 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当中 ; ;强化思想政治工作; 加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 我 我市文化建设不断上质 量 量、上水平。坚持以政 府 府投入为主的前提下, 充 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 极 极性,允许和鼓励民营 企 企业和个人兴建、管理 、 、经营文化设施。国家 与 与集体、个人相结合、 逐 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形 式 式发展的格局、实行目 标 标与实效相结合,不断 提 提升我市文化建设水平 。

 。

 2、加大对文化产 业 业的投入。党委、政府 要 要加大对基层文化事业 的 的投入,按照国家规定 的 的“各级财政对文化事 业 业经费的投入增长不低 于 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 幅 幅度”的要求,在财政 支 支出中确定对文化投入 的 的具体比例,每年安排 一 一定数量的基础设施建 设 设配套资金,建立以奖 代 代拨的投资机制。鼓励 创创建文化先进县、先进 乡 乡镇、先进村、先进社 区 区及建设乡镇文化中心 、 、标准文化广场,保证 有 有影响的重大文化活动 的 的经费投入,保证文化 馆 馆、图书馆等公益文化 单 单位的日常工作经费, 保 保证专职文化工作干部 开 开支,保证文化干部培 训 训经费,加快我市文化 设 设施建设步伐。

 3、 加 加强文化市场的监管。

 加 加强对网吧监管,争取 上 上级文化部门支持,尽 快 快落实终端统一控制接 线 线时间,安装过滤软件 等 等技术性措施,解决超 时 时营业和黄色网页问题 。

 。加大巡查、抽检、处 罚 罚力度,严肃查处吸纳 未 未成年人进入网吧违规 经经营行为。积极与工商 、 、公安、电信、消防等 部 部门沟通,加

 大联合整 治 治力度,推进综合执法 。

 。

 4、大力发展各类 群 群众性文化活动。围绕 市 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 和 和部署,组织开展好各 类 类群众性大型文化活动 。

 。深入研究活动方式, 不 不断创新,大力推行校 园 园文化、社区文化、广 场 场文化活动等。继续打 好 好“赵本山艺术”品牌 , ,依托艺术团等团体, 引 引进和培养高素质文艺 人 人才,活跃城乡文化市 场 场,创作文艺精品,创 出 出有开原特色的文艺品 牌 牌。

 更多调查报告推 荐 荐:

 节日上海糖果市 场 场调查报告 中国零售 业 业信息化调查报告 关 于 于城市资产运营情况的 调 调查报告 农村初中学 生 生中考前心理调查报告

  铁岭市城乡贫困残疾 人 人状况调查报告

篇三:文化强市建设情况汇报

2010. 08] 中共汕头市潮阳区第二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文件之三

  关于传达贯彻《中共汕头市委、 汕头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文化强市的意见》 精神的报告

 ( 2010 年 8 月 6 日 )

 区委常委、 宣传部长

 姚佐雄

 同志们:

 我受区委常委会委托, 传达《中共汕头市委、 汕头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文化强市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精神, 并就如何贯彻《意见》 精神、 全面推进潮阳文化建设、 实现由文化大区向文化强区的跨越提出意见。

 一、《中共汕头市委、 汕头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文化强市的意见》 的主要精神 《意见》 的主要精神可以概括为明确三个要求、 实施六项工程、 落实五项保障:

 ( 一)

 明确三个要求 一是提出了 大力弘扬时代文化精神, 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引领作用, 推动建设幸福汕头的指导思想。

 具体为: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文化改革发展的新要求新部署, 大力弘扬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的时代文化精神,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 领作用, 转变思想观念, 提升发展

  理念, 维护和保障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为汕头加快改革发展、 建设幸福汕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为我省率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示范区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是提出了 坚持以人为本、 协调发展、 全民参与、 双百方针和开放创新的基本原则。

 三是提出 了 建设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特区文化城市和潮汕文化的聚集地的发展目 标。

 《意见》 提出, 力争经过 5 到 10年的不懈努力, 形成具有现代开放特质的文化发展新格局, 时代文化精神更加彰显, 特色文化内涵更加丰富, 新时期人文精神更加丰满, 全民文化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把汕头建设成为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特区文化城市和潮汕文化的聚集地, 形成具有中国气派、 特区风格、 汕头特色的现代文化体系, 即幸福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特色鲜明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开放多元的现代文化传播体系。

 ( 二)

 实施六项工程 一是要实施文化引 领工程, 着力培育城市人文精神、 提升全民素质、 推进理论武装创新。

 二是要实施文化传播工程, 充分发挥舆论引 导影响、 拓展文化交流平台、 突破传统传播模式。

 三是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不断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重视文化生态环境保护。

  四是要实施文化精品工程, 积极打造城市文化名 片、 建设城市文化地标、 创作文化艺术精品。

 五是要实施文化产业工程, 努力优化文化产业布局、 培育文化龙头企业、 完善文化市场环境。

 六是要实施文化创新工程, 以“特” 的思考和“特” 的举措, 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扶持新兴文化业态、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 三)

 落实五项保障 一是加强领导力度, 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和考评体系。

 二是加大财政投入, 完善文化强市的财政保障机制。

 三是落实经济政策, 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发展新格局。

 四是重视人才支持, 制订人才激励和引 进优惠政策。

 五是完善管理机制, 形成全民参与文化建设的合力。

 二、 贯彻《意见》 精神, 全面推进潮阳文化建设, 打造文化强区 根据《意见》 精神, 结合潮阳实际, 全面推进文化建设、打造文化强区必须着力抓好如下六个方面工作:

 ( 一)

 大力弘扬时代文化精神 1、 培育、 弘扬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的时代文化精神 在市委九届九次全会上, 李锋书记强调, 汕头目 前的发展状况, 亟需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的时代文化精神来引 领。

 必须大力发扬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的时代文化精神, 发扬开放兼容、创新争先的文化特质, 作为我们推动科学发展、 实现社会和谐

  最有力的精神动力, 进一步提升发展理念, 明确发展目 标, 完善发展措施, 推动跨越发展, 建设幸福潮阳。

 2、 提升全民文化素养和文明素质 以创建文明城市为抓手, 引 领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创建“广东省文明城市”、“全国文明城市” 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加强现代公民教育, 组织全民读书活动、 国民艺术教育和科学知识普及活动, 推行学习型社会建设, 提升全民文化素养和文明素质。

 3、 推进理论武装创新 加强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 深入开展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活动, 切实提高各级党组织推动科学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制订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 健全区级社科工作机构, 建立社科学术平台, 为加快潮阳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 二)

 提高现代文化传播能力 1、 发挥舆论引 导影响力 大力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充分发挥党报党刊、 广播电视、 新闻网站在舆论引 导中的核心作用和特色优势, 牢牢把握舆论宣传的主导权, 坚持正确舆论监督, 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 积极组织主题报道, 弘扬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

 加强对外宣传工作, 展示潮阳新形象。

 2、 发挥文化交流影响力 充分发挥广大潮阳籍乡 亲遍布世界的族群优势, 借助国际潮团联谊年会、 国际潮青联谊年会、 潮商大会、 侨博会以及潮

  阳民间艺术节等活动, 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 战略, 宣传推介潮阳。

 建设 “中华文化传承基地”, 争创粤港澳文化交流合作示范点, 开展对台文化交流互动, 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 。整合文化、 教育、 旅游、 外事侨务、 体育等对外文化交流资源,打造对外文化交流品牌。

 3、 发挥网络传播影响力 积极利用网络传播的广度、 深度和速度, 树立良好的网上潮阳形象。

 培育有潮阳特色的网络文学、 网络音乐和健康向上的网络动漫、 游戏等网络文化产品。

 进一步加强对网络文化的领导, 成立区网络文化建设管理领导小组, 组建区网络文化协会, 培育重点门户 网站, 建立网络文化宣传队伍, 构建网络文化传播主平台, 大力倡导网络文明新风。

 ( 三)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1、 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近期要着手实施文化惠民“五个一” 工程, 即建设一个文化广场、 建设一个文化中心、 建设一个文化公园、 举办一次民间艺术节、 编写出版一本介绍潮阳历史文化名 人名 胜的专著。加快完善区图书馆、 区博物馆、 区文化馆配套建设。

 加强乡 镇综合文化站等基层文化设施建设, 大力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 送戏下乡 、 农村电影放映、 广播电视村村通、 农家书屋等惠民举措。

 加强公共文化资源管理,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努力实现城乡 居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力争到 2015 年实现全区基层文化设施全覆盖, 到 2020 年建成城市“十分钟

  文化圈” 和农村“十里文化圈”, 人民群众文化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必须改变单靠财政有限投入的被动局面, 动员 社会力量参与, 发扬社会有识之士捐资兴学的好传统, 形成捐资兴文的新风尚。

 2、 传承、 弘扬潮阳优秀传统文化 加强对特色文化生态的保护力度, 传承、 弘扬潮阳优秀传统文化。

 抓好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和保护工作, 力争文光塔等一批文物被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 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潮阳民间艺术三瑰宝”, 通过民艺产业化、 组织参加各级展演比赛以及提高民间艺人的地位和待遇等, 进一步弘扬潮阳非物质文化遗产。

 3、 创作文化艺术精品 设立艺术创作专项资金, 建立文化荣誉制度, 鼓励文艺精品创作。

 力求创作出一批既富有地方特色又反映时代精神, 既弘扬主旋律又符合市场需求的文艺精品, 积极参加国家、 省、市的代表性文艺评比, 创建现代文化品牌, 办好《潮阳风》、《潮阳文艺》 杂志, 带动文艺创作繁荣发展。

 鼓励民间文艺团体和个人开展文艺精品创作, 壮大艺术创作力量。

 ( 四)

 发展壮大文化产业 1、 优化文化产业布局 根据汕头市文化产业发展空间需要和产业布局, 我区要重点发展光盘音像产业集群, 创办光盘音像产业园区, 举办光盘音像博览会, 努力打造全国光盘音像产业基地。

 同时积极发展

  印刷业、 文具制品业, 发展壮大潮阳区文化产业。

 力争到 2015年全区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全区 GDP 的比重超过 9%, 2020年比重超过 10%, 成为潮阳重要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 使潮阳成为汕头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和全国光盘音像生产基地。

 2、 培育文化龙头企业 积极推动广电媒体改革创新、 做强做大。

 大力支持文化企业股改上市, 培育一批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文化上市企业和战略投资者, 开展跨地区、 跨行业、 跨所有制并购重组, 实现跨越式发展, 带动文化产业整体发展。

 推动具有传统优势的文化制造企业提高自 主创新能力, 培育自 主品牌。

 3、 完善文化市场环境 建立健全统一、 开放、 竞争、 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培育版权、 资本、 人才、 信息、 技术等文化要素市场, 发展版权代理、 知识产权评估、 演艺经纪、 工艺美术品拍卖等文化中介行业。

 大力发展连锁经营、 物流配送、 电子商务、 电影院线、演艺联盟等现代物流组织形式, 鼓励和引 导文化消费。

 探索建立文化产权交易平台和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

 ( 五)

 推动文化改革创新 1、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积极稳妥地加快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 推进经营性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

 做好新华书店和有线广电网络改革重组工作, 抓好文艺团体改革。

 成立潮阳区国有经营性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 建立健全国有经营性文化资产监管体

  系, 确保国有文化资产保值增值。

 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加强文化行业协会建设。

 2、 扶持新兴文化业态 引 进战略投资合作者, 激发本土企业投资热情, 加快文化与科技融合、 传统产业与新兴文化融合, 大力扶持和发展文化创意业。

 扶持发展文化会展业, 力争举办中国( 潮阳)

 国际光盘音像博览会。

 扶持发展文化旅游、 文化商贸、 演艺娱乐和现代影线等文化服务业。

 ( 六)

 为建设文化强区提供工作保障 1、 加强组织领导力度 各级党委、 政府要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列入重要议事日 程, 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与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同部署、 同实施、 同检查、 同考核。

 成立文化强区建设领导小组, 建立文化建设联席会议制度, 各镇、 街道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和工作机构。

 加强对文化建设工作的考核考评, 提高文化建设在地区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和领导干部考核体系中的权重比例。

 人大、 政协要加强对文化建设工作的督促检查。

 2、 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建立健全建设文化强区的财政保障机制。

 各级财政的文化事业经费应随着经济发展逐年增加, 稳步增长。

 要按照国家和省、 市有关政策标准, 确保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足额投入。

 认真贯彻落实省、 市对转企改制文化事业单

  位的有关财政政策。

 3、 落实文化经济政策 制定落实支持文化强区建设的配套经济政策。

 继续贯彻国家、 省和市现行关于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 在财税金融、 土地城建、 外贸出口 、 知识产权保护等涉及文化发展的关键环节, 出台切实可行的扶持保障政策。

 文化建设用地要纳入各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 总体规划编制中, 确保文化建设用地规模和用地优惠政策的落实。

 金融机构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信贷支持, 创新融资和服务模式, 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通过上市等方式融资。

 鼓励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 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4、 重视文化人才支持 实施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优秀人才“十百千工程” 项目 , 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 文化艺术、 新闻出版、 广播影视、 文化创意和文化产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 建立完善科学的文化人才激励评价机制, 制订引 进文化高层次人才及创业的优惠政策, 形成吸引 人才的洼地, 面向国内外引 进高端文化人才及团队。

 大力发展文化职业教育, 培养各种文艺技术人才。

 5、 完善文化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文化宏观管理体制, 研究制定潮阳区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和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建立文化事业发展社会听证和咨询制度, 完善重大文化项目 招标和成果引 入机制, 推动文化管

  理规范化。

 转变政府职能, 简化文化行政审批事项, 健全文化市场监督管理体系。

 建立全区文化产业统计制度, 每年定期发布文化产业统计报告

 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 党委宣传部门协调、 行政主管部门具体实施、 有关部门各负其责、 社会力量和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 形成全民参与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

 中共汕头市潮阳区委办公室

  2010 年 8 月 6 日 印发 ( 共印 200 份)

篇四:文化强市建设情况汇报

实施文化发展战略 建设文化强市的调研报告

 实施文化发展战略,建设文化强市是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关于关化建设部署的重要举措,也是解决制约我市文化建设的突出短板和问题,早日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的战略需要。为进一步掌握我市文化建设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我牵头组织相关单位,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座谈、走访等形式,认真开展了调研,现将调研报告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文化强市的建设现状 (一)历史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 **山川秀丽,景色怡人,古有“三台八景”之说。除了厚重的历史底蕴、灵秀的自然风光之外,**先辈遗留下来的灿烂人文文化同样令人称道,目前我市非遗项目名录现有国家级 1 项(**石雕);湖北省级项目名录 5 项(**石雕、还地桥鱼面、**刺绣、陈贵舞龙、**佛像雕塑工艺);市级、县级项目目录 28 项。2014年,**被评为“全国先进文化县(市)”;2015 年,被命名为第一批湖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同时,**还是中国龙狮之乡、中国诗词之乡、中国石雕之乡、中国楹联文化城市等。境内有 4 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12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7 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金湖街办的上冯村和保安镇的沼山村刘通湾为中国传统村落。

 (二)文化设施齐全,文体活动丰富

 目前我市四级(市、乡镇、村、湾)公共文化设施基本齐全,全部免费对外开放,其中市文化馆、市图书馆为国家一级馆。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 1.45 平方米,全民健身点 1500 余个。投入 1200 万元维修改造的北门剧院,已于 2017年 5 月 1 日正式向市民开放。“铜都欢乐大舞台”、“青铜音乐节”、“满月欢歌、百姓大舞台”“书香**”等主题文化活动广达能群众喜爱并渐成品牌。近年来,每年全市开展各类大、中型文化活动 200 余场次,利用流动舞台车完成戏曲进校园、进社区、“文化惠民、免费看戏”演出 300 余场次,观众人数达 10 万余人次。先后承办了“德丰利达杯”中国门球冠军赛总决赛、2017 年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全国钓鱼俱乐部挑战赛总决赛等多项全国性大型体育赛事。市体育公园开

 设了羽毛球、乒乓球、篮球、网球、游泳、健身等体育健身项目,全国累计接待 市民 50 余万人次。配套 230 万元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截止 2017 年底,共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2000 余人,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三)基层文艺活跃,社团组织健全

 为了推动我市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加强基层文艺队伍建设。自 2013 年起,我市整合乡镇、村组文化文艺资源,采取体制外模式,率先在全省实现乡镇文联全覆盖。目前,我市现辖 11 家市直文艺协会(学会),14 个乡镇文联、联络 20余个新文艺组织和新文艺群落。全市建起了“市直协会—乡镇文联—乡村文艺队伍”三级基层文艺组织网络,基本覆盖全市现有备案登记并发挥较大作用的市、镇、村三级团队近百家,市级文艺会员 5000 余人,乡村级会员 2 万余人。

 (四)文化产业格局形成,文 创企业特色鲜明

 近年来,我市文化产业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市场的推动下,基本形成了“殷祖古建为龙头、保安石雕为主力,青铜铸造为特色,文化旅游为亮点,民间工艺为补充,新兴业态悄然兴起”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目前,全市文化企业及个体经营户近 400 家,主要分布在园林古建、石雕艺术、青铜制品、文化旅游、工艺美术、休闲娱乐、音像制品、图书报刊、网络服务、印刷出版、艺术教育培训、龙狮表演等文化类别。

 二、我市建设文化强市的主要做法 (一)创新体制机制,提供政策保障

 1 1 、出台系列专项激励扶持政策。一是出台文化强市的指导性文件。今年 4月,市委办下发了《关于实施文化发展战略建设文化强市的实施意见》(冶办发【2018】15 号),从文化品牌、文化精品、文化基地、文化设施、文化活动、文化领军人才、文化宣传七个方面,提出了今后 3-5 年文化工作的奋斗目标,为文化强市战略提供了的时间表、路线图、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二是设立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基金。设立 3000 万元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大力发展“文化+”新兴业态,其中 2000 万元用于文化旅游产业、1000 万元用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市政府下发了《**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扶持办法》(**政规【2017】5号),支持特色文化产业和突出骨干文化企业发展,每年 300 万元文化产业发展。三是出台全市文化文艺专项扶持激励政策。2013 年至今,市委宣传部、市文联每

 年安排 200 万元用于全市文化文艺专项扶持激励,并出台了《**市文学艺术工作激励细则》等政策文件,对作出突出贡献,产生较大文艺影响力的文艺队伍和文艺个人进行激励奖励。目前正在重新修订出台《**市文艺精品奖励办法》、《**市重点文艺创作项目扶持办法》,并向社会发布文艺精品创作选题,鼓励文艺工作者积极参与精品创作生产。

 2 2 、建立“ 文化 领导小组+ + 联席会议” ”。

 工作机制。成立**市文化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任领导小组组长,分管文化的副市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单位为成员单位,统筹安排,组织协调,领导推动全市文化文艺工作。建立文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文化工作联席会议,及时对文化领域重点工作及突出问题进行协调、督办、落实。通过建设“文化领导小组+联席会议”机制,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门牵头抓总,各部门协同推进,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的文化工作新格局。目前,我市文化工作联席会议已经常态化,先后对 2018 年文化重点工作、文艺精品创作、文化产业设计、第三届文化名人评选等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和安排部署。

  (二)打造文化品牌,实施文化精品工程。

 1 1 、打造五大文化品牌。依托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千年古县”文化名片、殷祖古建产业集群、保安石雕产业集群、“一区两园七朵金花”旅游龙头企业,深入挖掘青铜文化、千年古县文化、古建文化、石雕文化、生态旅游文化,打造独具**特色的五大文化品牌,建设一批特色鲜明、集聚度较高的文化产业园。目前,青铜小镇、古建小镇、石雕小镇等项目均已启动前期工作。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初稿已经完成,鄂王城文化生态园 4A 级旅游景区、徐太景区、花海知音 3A 级景区前期申报工作已基本结束。

 2 2 、建立精品题材库。围绕党的十九大、改革开放 40 周年、新中国成立 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历史和现实文化题材,建立文艺精品创作选题材库。经专家评定认可纳入精品题材库的项目,根据专家研究意见制定 1-3 年的创作生产规划。对精品原创生产规划。对精选原创基础出、创作力量强、符合创作导向的优质项目,提供政策扶持帮助,力争每年在主要艺术门类推出 1 部(篇、个、台)以上精品力作。

 (四)建设文化领军团队,培养文化人才队伍

 1 1 、打造“文化 名家工作室”。根据文化名家各自艺术特点,文化影响力,挂牌成立了查代文文学名家工作室和汪敦银书法名家工作室。通过文化名家衔接组建文化骨干队伍,带动文化团队推进一批文化产品。

 2 2 、开展文化名人评选工作。加大对全市文化工作者激励力度,研究部署第三届“**文化名人”评选工作,进一步激发全市人民自觉以文化名人为榜样,大力开展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3 3 、加大文化人才引进培育。市艺术剧院启动高素质领军人才引进工作,面向全国范围公开招聘院长、编剧、导演、音乐、舞美等管理和专业创作人才。今年来,相继开展了摄影、舞蹈、油画国画、阅读驿站管理员培训班等各类文化培训活动 20 余场次培养乡村文艺骨干、文化能人近 3000 余人次。

 三、存在主要问题与不足 进入新时代,**与沿海发达先进地区相比,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较为突出;从市内来看,各个行业各个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普遍存在,尤其是文化事业的发展相对滞后。

 (一)文化活力不够,文化精品缺乏

 1 1 、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程度不高。近年来,我市文化事业发展较快,但发展速度还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尤其是社会力量参与不足、城乡文化差异明显、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不优、优势文化资源挖掘不够等问题严重存在。城乡、区域、不同受众群体之间的文化体育产品与服务生产与供给体系还不够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程度有待提高。

 2 2 、文化产品质量有待提升。精品力作不多,有数量缺质量、快餐式机械化倾向明显。有“高原”缺“高峰”,获大奖的文化产品凤毛麟角,文化大家、名家缺乏。有广度缺深度,创作范围覆盖全社会的各行各业、方方面面,但“传得开、留得下、有营养”的深度作品偏少。

 3 3 、文化人才比较匮乏。我市文化人才总量偏少、结构性矛盾突出。现有文艺社团普遍年龄偏大,新生力量不足,个别协会“青黄不接”问题严重。高层次文化人才数量偏少,特别是在文学创作方面仍以老同志为主,青年作者几乎为零。文化名人带头效应不够,没有发挥凝聚、带头作用、各艺术门类缺少文化名人的强有力支撑。

 4 4 、文艺协会组织建设松散。我市文艺协会主席团成员由散落于社会各界的业余文艺骨干组成,组织建设比较松散、缺乏管理上的指令性和行政性,指挥、协调难度较大。由于历史原因,还存在个别协会管理不善、制度不明、监督不力诸多问题。

 5 5 、新文艺群体有效覆盖不够。对全市新文艺组织和新文艺群体的了解还不够全面,探索实践新文艺组织和新文艺群体的联络、协调、服务、管理,扶持等方面措施还十分有限,文艺家协会、学会组织利用我市新文艺组织和新文艺群体参与全市文艺事业发展还不够。

 (二)文化产业经济有效总量不足,综合实力不强

 1 1 、文化元素挖掘不深。对于**多元的文化元素总体上挖掘不深,开发不够,利用不多。我市文化产业虽然覆盖面广,从业人数众多,但文化元素的挖掘与提炼不够,无论是产品,还是服务、配套、文化的理念还没得到完整的体现,导致文化影响力、传播力与渗透力不强。

 2 2 、产业集群度不高。**的古建产业、石雕产业具有一定文化影响力,是**主要的文化输出产业,是一项富民产业。但这两个产业主要在**之外发展,所谓“墙内花开墙外香”,或者说处于一盘散沙状态,各自为战,老板很多,整体战斗力不强。同时,**还缺乏较大较多的领军企业,整体竞争力不强。

 3 3 、品牌推介不力。我市大多数文化企业都是由小作坊成长起来的,企业经营者在企业定位、发展规划上缺乏中长期目标,品牌意识薄弱,对产品缺少正确定位,相应的包装宣传推广落后于形势,反过来制约企业发展。

 4 4 、文化新业态不多。我市文化产业大多是传统型、工艺型、民间型企业,属于传统的文化业态。在动漫设计、舞台舞美、互联网文化等现代文化产业方面几乎为空白,文化新业态明显落后。

 四、下步工作建议 (一)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一是深入推进文联改革。制订出台《**市文联深化改革方案》、《**市文艺家协会(学会)行业自律公约》等文件。根据改革时间节点,进一步健全文联组织、完善文联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基本职能。建立健全新文艺群体与中青年文艺工作者联络机制,使文联组织的联系范围和服务管理能力显著

 提升,对网络文艺和新文艺群体影响力显著扩大。

 二是深化艺术剧院改革。通过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财政拨款与目标考核挂钩的管理机制,打破大锅饭实行定岗定责、按岗定酬的分配制度,重组队伍、重塑形象,建设一支集楚剧、歌舞相结合的专业化文艺演出队伍。继续推动高素质文艺人才引进工作,面向全国范围公开招聘院长、编剧、导演、音乐、舞美等管理和专业人才。加大文艺精神创作力度,精心打造舞台剧《铜绿山中铜草花》、现代楚剧《修路》等文艺精品。

 (二)全力支持文化企业做强做大

 一是科学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结合《黄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推动黄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科学制定 **市“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指导文化产业发展,一是积极推动文化产业招商引资。编制我市文化产业招商项目册,建立完善文化产业项目库。组建文化招商专班,加大“走出去”考察和招商力度。邀请全国各地有意向的文化知名企业来冶考察,创造条件使其落户**。三是打造**文化产业新集群。在已有殷祖古建、尹解元石雕等比较成熟的产业集团基础上,继续依托本地文化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创新运行机制,拓展产业集聚的空间,引导产业凝聚,互动抱团发展,打造**文化产业新集群。四是加大文化品牌推介培育力度。把培育品牌与发展规模经济、扩大文化输出相结合,将小作坊变身大品牌。集中培育五大文化品牌,重点扶持“刺绣、佛雕、铜雕、发饰”等文化企业。五是培选人才强化支撑。按照行业标准和企业需求,培养企业所需要高技能人才。将文化产业人才纳入全市人才引进范围,帮助文化企业吸纳高端创意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加强对艺术大师、文化名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民间艺人的培训提高研发、创新与管理能力。

 一是高位开展文化大赛。借助省级、国家级平台,争取每年在**主力(承办)1 次以上全省、全国性文化赛事。鼓励文艺团队、文艺个人参加省级以上各类大奖赛,确保每年在省级以上主要大奖类别有位置,冲刺全国大奖有亮点。

 二是精心谋划体育赛事。通过收集冶籍专业人才意见建议、整合人才资源,依托文化旅游事业发展需要,按照体育赛事活动要求,精心谋划对内有凝聚力,对外有影响力的全省、全国性体育赛事活动。

 三是深度进行文化外宣。在传统媒体方面,争取中央...

推荐访问:文化强市建设情况汇报 情况汇报 强市 建设

版权所有:诚明文秘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诚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诚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00263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