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诚明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酒海井红军烈士的故事9篇

酒海井红军烈士的故事9篇

时间:2022-09-20 08:45: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酒海井红军烈士的故事9篇酒海井红军烈士的故事 江水悠悠精神永恒——写在湘江战役发生85周年之际 湘江悠悠,江水缓缓静流;青山倒映,两岸树木苍翠挺拔&hell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酒海井红军烈士的故事9篇,供大家参考。

酒海井红军烈士的故事9篇

篇一:酒海井红军烈士的故事

悠悠 精神永恒 ——写在湘江战役发生 85 周年之际

 湘江悠悠,江水缓缓静流;青山倒映,两岸树木苍翠挺拔……85 年前,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广西,在桂北地区进行了壮烈的湘江战役,红军将士的热血洒在这片土地上。

  岁月悠悠,枪林弹雨早已远去,但红军先辈留下的印记永不磨灭。如今的湘江畔正万物勃发,红军长征精神在这片红色土地上久久传承,历久弥新。

 青山处处埋忠骨

  1934 年 11 月,红一军团红一师和红二师为保卫党中央和兄弟部队抢渡湘江,在桂林市全州县才湾镇脚山铺一带,与数倍于己的敌军展开激烈鏖战,付出重大伤亡。

  战斗结束后,蒋石林的爷爷蒋忠太带着儿子蒋受宇上山,将散落在自家山场里的 7 具红军战士遗体就地合墓掩埋,并叮嘱要世代守护好红军墓。

  “现在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辈用流血牺牲换来的,我们要代代铭记,传承好红色基因。”现已 75 岁的蒋石林说,每年清明和春节,一家人都会去给红军墓扫墓。这已成为蒋家的一个传统,代代传承。

 “我从小就记得‘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说法。1953 年修建军家山小学时,挖出了很多战士骸骨。”安和镇文塘村村民蒋德顺告诉记者,当时他父亲和爷爷与村民一道,上山掩埋了 71 具红军战士遗体。后来,村民将这个山头改名为“军家山”。

  青山处处埋忠骨,碧水深深伴英魂。为了铭记和传承红军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长征精神,近年来,桂林市着力推进全州、灌阳、兴安、资源、龙胜等县的红军遗骸收殓保护工作,对散落的红军遗骸进行收殓并集中安放。

  “从 2018 年 9 月份开始,我们发动全县干部群众对 137 处247 个遗骸点进行了全面发掘,发掘到相对完整的遗骸 51 具,发掘零散遗骸 4086 块,送往公安部门进行 DNA 鉴定。”全州县副县长、全州县湘江战役红军遗骸收殓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蒋学军告诉记者。

  与全州相邻的灌阳县是湘江战役战场之一,截至目前,当地已对 51 个烈士遗骸散葬点进行搜寻,并统一制作标志牌进行标识和保护。其中,发现红军烈士遗骸散葬点 18 个,收殓完整遗骸 17 具,零散遗骸约 2600 块。

 红色记忆永留存

  全州县石塘镇仁金村委杨梅山战斗遗址,周边松柏环抱,植被葱郁,一派静谧。湘江战役中,红八军团边战边撤,赶往湘江。

 1934 年 12 月 1 日,撤至杨梅山时与追击敌军交火,红八军团一部抢占杨梅山进行阻击,掩护红八军团主力抢渡,损失惨重。

  2019 年,根据中央部署,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桂林市党委、政府指导下,全州县决定在杨梅山设立红军长征湘江战役战斗遗址保护点。

  “遗址保护点的建设用地涉及 6 户农户,有些村民从广东赶回来签字,征地工作一个星期就完成了。”石塘镇党委委员王玉珍告诉记者,遗址保护点的建设得到村民大力支持,石塘镇是全州第一个完成遗址建设的乡镇。

  在全州两河镇新富村委板塘村的板塘红军烈士陵园,红军战士肖春发在这里陪伴战友长眠。

  原籍江西于都县的肖春发,当年因受伤疗养而在此落户。20世纪 70 年代,他与村民一起从耳木洞中挖出部分战友遗骸迁葬在旁边的竹林,并一直守护。后来,肖春发回到江西老家后,交由其子女和村民守护祭奠。

  “我父亲的临终遗愿,就是去世后迁回来安葬,陪伴和守护他的战友。”肖春发的儿子肖明生说。

  为了完成老红军的遗愿,今年 8 月 2 日,两河镇副镇长何瑜带着肖春发的子孙后代一行 7 人到江西认亲。“江西于都的亲人很支持我们的工作,我们顺利把骨灰迁了回来,让红色记忆烙印在这片土地上。”何瑜说。

 2018 年以来,全州县抢救性发掘散落在耳木洞、竹林水沟一带的红军遗骸 30 具,修建了红军墓、小广场、雕塑、小公园,修缮耳木洞等遗迹遗址,肖春发的骨灰也得以在板塘安葬。

  今年 9 月,位于全州县的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设施落成,立即成为各地干部教育、游客出行的“打卡”圣地。国庆黄金周期间,每天一大早,各纪念馆园就会迎来全国各地的大批游客,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前往瞻仰湘江战役英烈。专程从湖南通道县赶来的游客蒋家国说:“我们特意带儿子来接受红色教育,让他感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一草一木一忠魂,一山一石一丰碑。桂北的一山一水,留下了宝贵的红色记忆。桂林市积极开展红色资源保护和修缮工作,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湘江战役旧址、红军活动遗址和烈士墓等进行全面保护修缮,新建灌阳县新圩阻击战陈列馆和酒海井红军烈士陵园、全州县才湾镇脚山铺湘江战役遗址等纪念地近 20处,把“散珠碎玉”串成“红色珍珠”。

 长征精神代代传

  “这是当年红军用过的大刀,这枚手榴弹是红军遗留的……”在全州县两河镇上刘村红色文化旅游展览馆的“红军长征”展室,67 岁的刘石生对自己收藏的“宝贝”如数家珍。

 上刘村是红军抢渡湘江的重要途经地。上刘家红军烈士墓就在上刘村公路旁,墓葬里长眠着在上刘村牺牲的 30 多名红军战士。85 年来,红色精神滋养着上刘村人。

  近年来,全州县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建立红色教育基地,这让刘石生开展览馆的想法得以实现。“要让子孙后代了解这段历史,把红军长征精神永远传承下去。”刘石生说。

  全州县研究决定把村里闲置的敬老院改造成红色文化旅游展览馆。消息传开后,附近村民纷纷响应并慷慨解囊,捐款金额达 3 万多元。

  寻常日子,位于灌阳县的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酒海井红军烈士纪念园,前来祭奠革命先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的团队络绎不绝。

  “纪念园是人们缅怀红军烈士、学习红军长征精神的重要教育基地,每年前来参观学习的人数达 200 多万人次。”灌阳县民政局副局长吕辉介绍说。

  在开展青少年红色教育过程中,桂林市兴安、全州、灌阳等县充分发挥长征教育资源,在学校开展红色讲座、红色报告会、红色经典诵读、观看红色电影等活动,还跳出“课堂听课”模式,把长征革命遗址开发成现场教学课堂。

  在广西各地,传承红军长征精神于无声处。从 2014 至今,南宁市滨湖路小学开展“再走长征路共筑中国梦”活动,每年暑

 假组织学生实地“再走长征路”,并与广西、贵州、江西、甘肃四省区 15 所革命老区学校(学区)结成“滨湖蓝”学校联盟,传承红色基因,根植理想信念。

  “弘扬红军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是我们每一个新时代好少年的责任和使命。”南宁市滨湖路小学校长谢小燕勉励同学们,“从每一天做起,上好每一节课,完成每一次作业,读好每一本书,做好每一件事,学会更多的好本领,做好每一个小小追梦人。”

  (南宁 1 11 月 月 6 26 日电

 记者

 周仕兴

 通讯员

 李爱彬)

篇二:酒海井红军烈士的故事

0 17 年 第 5 期党 建 版X I N C H A N G Z H E N G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坐落在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广场中心。纪念碑是为纪念二战时期进入中国东北为消灭日本关东军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而修建的。该纪念碑建于1945年,同年11月 7 日举行揭幕仪式。纪念碑现已实行封闭管理,保存现状较好,占地面积 400 平方米,高27.75米,底层边长6米,顶层边长2米,有4层台阶。塔身正面向北,镶有苏联国徽和军徽。碑顶是一个飞机模型,呈振翼向北翱翔的姿势。碑身南北两面底部有俄文·红色纪念·长春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2017 年 1 月 10 日,由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主持发掘的安图县宝马城金代遗址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16 年中国考古新发现﹄,这是吉林省首次获得该奖项。自 2014 年以来,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对该遗址进行了连续三年的主动性考古发掘工作。尤其是在 2016 年的发掘,出土数量众多的以瓦当、滴水、兽头、迦陵频迦为代表的建筑构件,发现汉白玉材质的玉册残块若干,上有﹃癸丑﹄﹃金﹄﹃於﹄等字样。最新出土的玉册,充分说明宝马城遗址是一处金代高等级的官式建筑遗存。宝马城金代遗址的发掘,是中原地区以外首次通过考古发掘揭露的国家山祭遗存,是近年来东北地区辽金时期乃至全国历史时期考古工作中,少见的高等级遗址。不仅是金代历史与考古研究的重要发现,同时也是边疆考古和北方民族考古的一次重大突破,对研究金王朝关于东北边疆的经略以及南北方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具有深远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刘 梅)大理古城位于云南省西部,简称榆城,又称紫城。位居风光秀丽的苍山脚下,距大理白族自治州州府驻地大理市下关13公里。大理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古城东临洱海,西枕苍山,城楼雄伟,风光优美。大理城的规模壮阔,方圆12里,原城墙高7.5米,厚6米,东西南北原有四座城门,上有城楼。如果说,下关给人以繁盛、喧闹的印象,那么大理古城则是古朴而幽静。城中有一贯穿南北的大街,街边有各种专卖大理石制品、扎染、草编等名特产品的店铺和风味十足的白族饮食店。城内流淌着清澈的溪水,到处可见古朴雅致的白族传统民居,这里居民不论贫富,都有在庭院内养花种草的习惯。大理古城也就有“家家流水,户户养花”之说。古城内东西走向的护国路,被称为“洋人街”。这里一家接一家的中西餐馆、咖啡馆、茶馆及工艺品商店,招牌、广告多用洋文书写,吸引着金发碧眼的“老外”在这里流连忘返,寻找东方古韵,渐成一道别致的风景。在大理当地,白族人民有一首世世代代传诵的谜语诗,诗曰:虫入凤窝不见鸟(风),七人头上长青草(花);细雨下在横山上(雪),半个朋友不见了(月)。这首诗谜的谜底就是大理最著名的风花雪月四景:

 “下关风” “上关花” “苍山雪” “洱海月”。(冯艾琳)历 史 文 化 名 城 :大 理古 城· · 锦绣中华 ·长 白 文 苑 长 白 文 苑吉林省的考古新发现·前沿资讯·58

 党 建 版2 0 17 年 第 5 期X I N C H A N G Z H E N G一个原本并不被外人知道的小山村,现在成了游人的好去处,它的大名叫“松岭雪村”。松岭是临江市花山镇珍珠村的一个自然屯,距离临江市区29公里,共 125 户、443 人。这里平均海拔900—1100米,属于北寒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位于花山国家森林公园内,是长白山区较为寒冷的地区,冬季冰雪覆盖率达95%以上,积雪厚达一两米,故被称为“雪村”。又因为村屯建筑布局保持了老式山村形象,恰似一幅水墨画,又被命名为“关东雪村·水墨松岭”。新中国成立后,临江市花山镇一带成为长春电影制片厂的主要外景地,先后拍摄过《五朵金花》《林海雪原》等影片和影视剧作品数十部。2014年,松岭屯被国家住建部、国家旅游局等7部委联合评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最摄人心魄的是冬日里的雪村。那错落有致、顺山势而建的农舍,那农舍升起的袅袅炊烟,那一道道迂回的篱笆墙,那一条条蜿蜒的小道,那山坡上一丛丛树林……在白雪的映衬下,宛如一幅幅水墨丹青。淡淡雪雾中,远山近岭,若隐若现,仿佛置身仙境。人们口口相传,让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声名鹊起。(朱 辉)长 白 文 苑 长 白 文 苑嘎拉哈是满、锡伯、鄂温克、达斡尔语“嘎尔出哈”的音译, “嘎拉哈”在清代的正式名称是“背式骨”,学名为“髌骨”,又名距骨、羊拐,是猪、羊等后腿的胫骨,多取之于羊、猪、鹿、狍、麋、獐、牛、骆驼等动物。玩嘎拉哈可以说是北方民族的一种文化现象。考古发现,早在秦汉时期的鲜卑和匈奴墓中,就常发现嘎拉哈。北魏鲜卑墓、辽代契丹墓、金代女真墓、明清墓都有随葬的狼、牛、狍、羊的嘎拉哈。玩嘎拉哈,东北叫欻嘎拉哈,四个为一副,还要配一个布做的口袋,手巧的一次能同时玩三四副。嘎拉哈是六面体(所有动物的都一样),因两个尖角重心不稳,弃之不算。正面像人的肚脐眼儿叫“坑儿”,背面像胖人的肚皮叫“背儿”(肚儿),侧面像人的耳朵叫“轮儿”,还有一侧什么都不像就叫“珍儿”。欻嘎拉哈中难度最大的是抓四样。所谓四样即四个嘎拉哈中坑儿、背儿、珍儿、轮儿各有一枚。因为四个不同的嘎拉哈位置很难在一起,在沙包抛起的一瞬间,要从不同位置上分别抓完四样嘎拉哈而又不准碰动其它嘎拉哈,难度相当大。所以,在过去善于抓四样的女孩子都是心灵手巧的。相传嘎拉哈和金代梁王金兀术有关。金兀术少年时,父母让他进山打猎。他克服重重困难后,终于取下四种最凶猛的野兽的腿膜骨。从此,金兀术的勇敢和强悍便成为当地的佳话。女真人为了让后代像金兀术那样勇猛,便让孩子们抓玩野兽骨制成的嘎拉哈。

 (海 川)民俗玩具嘎拉哈· · 风土人情 ·· · 美丽吉林 ·松岭雪村— —水墨丹青留倩影题刻,落款时间为1945年8 月,东西两侧刻着为解放东北而献身的 23 名苏军飞行员的名字,正面和背面的俄文之上用中文刻着“苏军烈士永垂不朽”和“中苏友谊万古长青”,俄文是“为苏联的荣誉和胜利在战斗中牺牲的英雄们永垂不朽”和“这里埋葬着为苏联荣誉和胜利在战斗中牺牲的贝加尔湖方面军的飞行员”及为解放东北而牺牲的苏军23名飞行员的名字和军衔。纪念牌周围种植了苍松翠柏、白杨垂柳和玫瑰丁香等植物。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于1961年4月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经成为长春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王 红)59

篇三:酒海井红军烈士的故事

西革命烈士事迹

  江西革命烈士事迹

 江西革命烈士事迹 2016-09-14 浏览:分享人:方昭斌手机版

  导语:以下范文供大家参考,更多的有趣内容请关注本站!

 1925 年夏,回乡与黄道组织“岑阳学会”,领导农民运动。1926 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指挥农民自卫军同反动武装作战,三次攻打横峰县城,营救被捕同志。出席了方志敏在弋阳窖头主持召开的赣东北 5 县(弋阳、横峰、贵溪、铅山、上饶)党员联席会议,并当选为五县工作委员会委员,参与组织领导弋横暴动,任第二路指挥。12 月,与方志敏等领导弋横暴动,建立了革命武装。暴动胜利后,任中共横峰县委书记,并率领横峰军民参加粉碎国民党军两次“围剿”。1928 年 11 月,任中共信江特委委员。1930 年 7 月,中国工农红军第 10 军成立,任政治部主任、代理政委。1932 年,任赤色警卫师政治委员。不久,任中共赣东北省委委员。参加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反“围剿”作战。同年 9 月,在“肃反”扩大化中被诬陷为“改组派”的首领和“AB 团”分子。11 月 7 日,被错杀。1945 年在中共七大被平反昭雪,追认为革命烈士。

 吴迈 16 岁中秀才,目睹国难日重,决心退出考场,闭门自修新学,潜心研究各国律法。1912 年春,吴迈进入江西

 省法政专门学校学习。两年后任南昌审判厅主簿、典簿,晋升监督推事。1915 年,调任汉口专门负责审理牵涉西侨的案件。后任北伐军第五军少将政治部主任兼军法处长。1926 年冬,吴迈辞职在汉口开律师事务所,提出“不怕苦、不怕死、不做官、不荐官”的“四不主义”。1927 年 1 月,在汉口、九江参与收回两地英租界斗争,被全国律师协会推举当选为执委兼宣传部主任。1928 年 5 月“济南惨案”后,他往来于宁、沪、杭宣传抗日救国。12 月 13 日,国民党中央党部举行扩大会议时,吴迈质问蒋介石:“国民革命的政府为什么不革命?如此实行三民主义,岂非挂羊头卖狗肉吗?”被拘捕入狱。次日因民众示威声援,当局被迫将其释放,从此以敢言直谏之名著称全国。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吴迈与上海爱国青年一起奔赴南京请愿对日宣战。蒋介石接见时保证说“十年复兴中国”。他高声质询:“主席训话很好,但对东北守土不力的高级将领及公开贩毒牟取暴利的宋美龄等要人,竞不明令议处,似有治国、治家两不严谨之嫌。”蒋闻言表示查究,而吴迈当晚被囚禁,后由社会各界救其脱险。

 1932 年淞沪抗战爆发后,他严辞劝告时任上海市长吴铁城不能与日本签订任何屈辱条约,吴铁城连声允诺决不违背民意。5 月 5 日,《淞沪停战四项协定》在幕后秘密签字,吴迈怒不可遏,只身往访吴铁城,斥责其卖国求荣,一时气愤,

 以痰盂猛击吴铁城头部。被市警察局关押,及上海各界救他出狱时,已遍体鳞伤。此次救国风潮轰动一时,上海大小报刊多以“三吴大闹上海滩”为题报道事态始末。其后,吴迈拜访过冯玉祥、李宗仁、白崇禧、李济深等,宣传自己主张。

 1933 年 1 月,他加入宋庆龄、杨杏佛等著名人士发起成立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积极参与到维护民权、反对暴政的活动中去,曾为营救共产党员廖承志、潘汉年、丁玲、罗登贤而四方奔走。1933 年 11 月“福建事变”爆发后,他题刻厦门南普陀:“心如此石复如铁,备受千磨与百折。为谁辛苦为谁忙?要把强权一扫灭。”1934 年 2 月,避难广西,巡回作抗日反蒋宣传。次年春,他遍历泰国、印尼、新加坡及马来西亚,向侨胞讲演。1936 年冬,吴迈在飞返香港时被特务暗杀。

 肖大鹏出生于一个教书先生家庭 , 从小随父读书,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学业优异,在昌村中学学习期间,时常阅读进步书刊,1926 年,肖大鹏在中共党员丘倜教育和启发下,热情投身党领导的学生运动,在斗争中崭露头角,当选为于都中小学生联合会和昌村中学学生会主席,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7 年初,肖大鹏和李骏等人,赴武昌入毛泽东等创办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同年 6 月毕业返赣。1928 年 2月下旬,肖大鹏和李骏、赖森和等 40 余人,参加中共赣南

 特委肖韶在水镜寨子脑召开特别会议成立农民暴动总指挥部。肖大鹏负责暴动前的准备工作。是月 29 日,他和张文唤、高克勤等领导了里仁暴动,率领南乡 2000 多农民,捕杀了大土豪地主刘佰纯、陈洪札等人,取得了暴动的胜利。随即一鼓作气联合西乡暴动队伍攻打于都县城。攻城失利后,转移到北乡桥头,协助朱学久、钟声楼等指挥桥头农民暴动。

 同年 4 月,肖大鹏随丘倜转移到吉安东固,任工农革命军第七纵队分队长,在吉安、泰和、兴国和于都桥头一带开展游击战争。根据赣南特委的指示,东固七、九纵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二团、肖大鹏任一营营长。

 1929 年 8 月,根据斗争需要,肖大鹏被派往宁都领导武装斗争,任宁都县游击队副队长。1930 年春,肖大鹏随宁都游击队一大队编入红六军二十五团。3 月,赣西南苏维埃政府成立后,他被调任赣南暴动总指挥部总指挥,领导赣南各县赤卫队,于 5 月下旬和 6 月 7 日连续两次围攻赣州城。同时,还指挥赣南东河各县赤卫队、暴动队积极攻打靖卫团等反动地方武装,巩固扩大了红色根据地。

 1930 年 7 月,赣南暴动盛指挥部撤销,肖大鹏调任红二十军一七二团团长。他带领全团战士,多次参加攻打吉安的战斗。在第九次攻打时,他奉命攻打吉安附近的金鸡山,他身先士卒,带领大家搬来许多稻草,扑在铁丝网上,并第一个踩着稻草,翻过铁丝网,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拼杀,消灭

 了金鸡山的守敌,有力地配合了其他部队攻占吉安的战斗。攻克吉安后,他率部乘胜追击歼敌,在峡江歼灭了靖卫团近百人,缴枪近百支。10 月,又带领一七二团,又击退了永丰一个团的守敌,一举占领永丰县城。

 肖大鹏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军第一纵队纵队长、红二十军第一七二团团长、红二十军军长、中共湘赣(河西)临时总前委委员等职。1931年,率部在河西地区策应中央苏区第一、二次反“围剿”作战,缴枪千余支,俘敌数百人。7 月在于都平头寨因肃反扩大化被错杀,时年 23 岁。1945 年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为其昭雪平反,追认为革命烈士。

 汪群 1919 年考取江西省立第一中学。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汪群如饥似渴地阅读《新青年》等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书刊。1921 年,汪群成为袁玉冰、黄道等创办的江西改造社第一批社员,经常在《新江西》杂志上撰文评议时政,在青年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1923 年,汪群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4 年他组织在昌就读的贵溪籍进步青年成立了“贵溪青年社”,出版宣传马克思主义和进步文化的《溪音》杂志。1925 年考入北京大学,并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投入废除不平等条约等运动,受到中共领导人李大钊、赵世炎的关注,被选任党刊《政治生活周刊》时事编辑。

 1926 年夏,中共北方区委派汪群回到江西配合北伐战争,开展南方工农革命运动。先后担任青年团江西区委常委、中

 共江西区委宣传部长等职,期间亲自到基层了解革命斗争情况,发展共产党员。北伐军所到之地,汪群都指示当地建立县党支部,这为后来赣地迅猛发展的大革命,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1927 年 3 月蒋介石制造赣州惨案,杀害了赣州总工会委员长陈赞贤。汪群对国民党右派破坏统一战线的罪行非常愤慨,写了《悼我们的同志——陈赞贤》和《陈赞贤为什么死了?》两篇檄文,一针见血地指出:“杀死陈赞贤的不是别人,就是反动的国民党右派。”号召江西人民“起来!一致继续赞贤同志的精神,勇猛地向那红光中前进!”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汪群受党的委派担任中共赣州县委书记,奔赴赣州,继续陈赞贤烈士未竟事业。汪群到赣州后,在工人、农民和进步青年学生中进行秘密活动,建立了织袜、泥木、缝纫、理发等行业的六个党支部,设立了“工余俱乐部”,同时在郊区成立了东南西北四个区委。

 “八七会议”后,汪群任中共赣南特委负责人,着手恢复了于都、南康、信丰、兴国等县党组织,创办了《曙光报》。1927 年 10 月,汪群传达了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和全省秋收暴动计划,建立秘密农协组织,做好农暴准备,开展土地革命。1928 年 2 月,汪群组织震撼赣南的农民暴动,揭开了赣南土地革命斗争的序幕,接着南康、信丰等地的农民暴动相继兴起。

 1928 年 12 月 3 日,白色恐怖下坚持战斗的汪群不幸被捕。国民党独立七师师长刘士毅对他施用了种种酷刑。汪群在法庭上凛然宣称:“我就是共产党员!共产党员是不怕死的!”在狱中,他团结难友坚持斗争,抓紧时间向看守人员宣讲革命道理,介绍共产主义。敌人无计可施,1929 年 1 月在赣州将汪群杀害。汪群为共产主义献出壮丽的青春,牺牲时年仅 26 岁。

 杨杏佛六岁进私塾,后就读上海中国公学,深受革命党人民族革命思想的影响,好发不满议论,盼望民族复兴。在《送铁崖归蜀次亚子(即柳亚子)韵》诗中有“一朝狮梦醒,身与国魂还”之句,表达了其忧国忧民的心情。

 1912 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杏佛任总统府秘书。北洋军阀袁世凯篡权后,杏佛对袁深为不满,弃官赴美留学,获商科硕士。留美期间,和胡明复、任鸿隽等同学发起组织中国科学社,编辑出版《科学》杂志,向国内介绍并传播科学。1918 年 10 月,杏佛由美返国,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改为东南大学)任商科主任、经济学教授、工科教授。

 1924 年 1 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杏佛坚决拥护,并与陈去病、顾实等在东南大学成立国共合作的地下组织。由于他在政治上的上进,受到依靠军阀办学的郭秉文校长的嫉妒排挤,

 被迫离校。之后,赴广东革命政府,任孙中山秘书。1925 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杏佛负责主编《民族日报》,揭露帝国主义侵略暴行和一些军阀、名流的媚外丑态。随后与共产党员恽代英、候绍裘等发起组织中国济难会,救济一切解放运动的被难者。

 1927 年 3 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上海工人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杏佛任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党委委员,积极支持武装起义。次年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协助宋庆龄创办国民伤兵医院,支持十九路军抗日。

 “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日趋严重,杏佛和宋庆龄、鲁讯、蔡元培等支持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停止内战,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主张。但是,蒋介石仍然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杏佛和宋庆龄、鲁讯、蔡元培等于 1932 年 12月,在上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并任总干事。“同盟”成立后,为保障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营救政治犯,做了大量工作。北平进步教授许德珩、候外庐、马哲民及其他爱国师生因从事抗日救亡运动而被捕。“同盟”致电蒋介石等进行抗议,杏佛亲往北平营救,并探望了关押在北平军人反省分院的薄一波、刘澜涛等共产党员。1933 年 2 月,镇江《江声报》经理与主笔刘煜生被江苏省政府非法枪决,杏佛和宋庆龄、史量才等为此发表宣言。3 月,国民党上海市公安局勾结公共租界巡捕房,先后将中华全国总工会上海执行局书

 记罗登贤、秘书余文华、中华海员工会党团书记廖承志、红军将领陈赓及陈藻英逮捕。杏佛与宋庆龄等组织“律师辩护团”积极营救。5 月,又为遭受国民党当局迫害的共产党作家丁玲、潘梓年及著名国际友人牛兰夫妇,进行多方营救,并与宋庆龄、蔡元培、鲁讯等亲赴上海德国领事馆,递交联名抗议书,抗议希特勒迫害进步人士,迫害犹太人民的暴行。杏佛所进行的活动,受到南京政府的威胁和警告,特务接二连三投递恐吓信,扬言将以子弹相赠。杏佛把生死置之度外,仍努力工作,奋斗不已。

 1933 年 6 月 18 日国民党当局终于向杏佛下了毒手,由军统特务头子戴笠布置上海行动组长赵理君,将杏佛暗杀于上海亚尔培路。

 杏佛惨遭暗杀,震惊中外,舆论大哗。各界人士纷纷要求缉拿凶手,并掀起大规模的悼念活动。蔡元培不顾个人安危,亲往主持。宋庆龄到殡仪馆吊唁当即声明指出这是一起有计划有组织的政治暗杀。鲁讯先生送殓回家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奋笔疾书《悼杨铨》诗篇,诗曰:“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中央研究院为了纪念杨杏佛,设立了“杨铨社会科学纪念奖金”。

 1937 年 7 月 1 日杨杏佛灵柩安葬上海永安公墓。1987年 9 月 23 日,上海人民为杏佛重建新墓。

 杨杏佛不仅是一位爱国的政治家,也是一位负有盛名的诗人和作家,作品豪放而热情,富于爱国主义激情。著有《杨杏佛文存》、《杨杏佛讲演集》和《日记》等。

 邹韬奋 1917 年进入南洋公学电机工程系学习,1919 年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文科,主修西洋文学。1921 年毕业后到上海华商纱布交易所当英文秘书。1922 年,受聘担任中华职业教育社编辑部主任,负责编辑《教育与职业》月刊。1926年,任《生活》周刊主编。

 “九一八”事变后,他全身心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坚决反对国民党政府对日本侵略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他主编的《生活》周刊以团结抗敌御侮为根本目标,成为国内媒体抗日救国的一面旗帜。“一二八”淞沪抗战结束后,国民党政府在签订屈辱的《淞沪停战协定》的同时,调集大军“围剿”苏区和红军。邹韬奋坚决反对国民党政府的做法,痛斥蒋介石、何应钦等是军阀和民族罪人。1932 年7 月,他成立生活书店,任总经理。生活书店团结了一大批进步作者,在全国各地建立了 56 家分支机构,先后出版发行数十种进步刊物和包括马克思主义译著在内的 1000 余种图书。1933 年 1 月,他参加宋庆龄等发起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当选为执行委员,并积极投身于争取...

篇四:酒海井红军烈士的故事

先烈的英雄事迹 0 50 字范文

  革命先烈的英魂总在,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泯灭,他们一直活在我们的心中。下面为大家的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 50 字范文,欢迎阅读借鉴!

  1928 年,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队伍到井冈山跟毛主席会师。山上是红军,山下不远就是敌人。

  井冈山上出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粮。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白天挑粮,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了一根扁担,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大字。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

  1948 年 5 月 25 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政府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 4 座炮楼、5 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

 毅然决然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年仅 19 岁。

  邱少云,1952 年 11 月 11 日,邱少云所在连队在朝鲜平康前线反击391高地作战中担负突击任务,并奉命于夜间在距敌60米的山脚下潜伏,以待次日傍晚发起突袭.12 日 11 时,他的潜伏地不幸被敌盲目发射的燃烧弹击中.为了不暴露部队的整个行动计划,邱少云忍受烈火烧身的巨痛,在 5 个小时的时间里一动不动,直至牺牲.他以自己的生命换取了此次作战的胜利.当晚反击部队顺利攻占 391 高地,全歼守敌 1 个加强连.

  1952 年 1 月 2 日清晨,罗盛教和战友宋惠云一起去河边练习投掷榴弹。正值隆冬季节,河面已被厚厚的冰雪盖住,几个儿童正在滑冰,笑声阵阵。忽然,传来了呼救声,有人掉进冰窟窿了!罗盛教抓起自己的帽子,往地上一扔,一弯腰,直冲过去。他一边跑一边飞快地脱掉身上的衣服,接着跳进了冰河里。过了好一会,罗盛教才浮出河面,深深吸了口气,又钻进水里。又过了一会,罗盛教终于将落水的孩子托出水面。当那少年两臂扒住冰面往上爬时,突然,哗啦一声,冰又塌了,少年连人带冰又落入水中。这时罗盛教全身已冻得发紫,体力已快消耗殆尽,但他却又一次潜入水中,好久,才用头和肩将少年顶出水面。这时宋惠云已将一根电线杆拖到河边,少年抱住电线杆被拉上了岸。人们急切地等待着罗盛教,然而,他却再也没有上来。为了救落水的朝鲜儿童,罗盛教英勇献身。

  帅长根,原泰州市东郊乡黄泥庄人,生前为安徽省军区独立第六团运输排战士。1976 年 4 月 27 日,在执行任务途中,为保护战友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力挽惊马、英勇献身。所在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共党员,并受安徽省军区追记一等功。

篇五:酒海井红军烈士的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汇聚红色力量丨以生命赴使命 用热血铸忠魂

 87 年前,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用鲜血和生命铸造了英雄的史诗,将红色火种播撒在桂北大地。追寻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一次改变中国命运的伟大远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发生在桂林的湘江战役是关乎中国共产党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红军长征以来最壮烈的一战。

 1934 年 10 月,由于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被迫实施战略转移,开始长征。11 月 25 日,悉知蒋介石布防重兵,要将中央红军剿灭在湘江以东地域的意图后,中革军委当天即向全军紧急下达了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抢渡湘江的作战部署。面对数倍于己的国民党军,11 月 27 日至 12 月 1 日,红一军团、红三军团在灌阳县新圩、全州县脚山铺和兴安县光华铺三地展开阻击战,红五军团担任全军的后卫,在湘桂交界一线边行军边阻敌,最终突破了湘江天堑,粉碎了敌人的图谋,胜利实现了我军战略目标。但经此役,中央红军损失惨重,从长征出发时的 8.6 万人锐减至 3 万余人。

 一场场赴汤蹈火的阻击,一次次九死不悔的坚守,数以万计的红军将士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这场战役赢得了战略上的胜利。走进红军堂,作战图、发报机、煤油灯,红军用过的布衣、草鞋、干粮袋、枪支弹药等陈设把我们带回了 87 年前的战火硝烟中。那段复制的浮桥模型,似乎让我们看到了当年红军抢渡湘江的惨烈场景。

 “湘江战役中红军凭借坚定的信仰,誓死保卫党中央,体现了对党中央的绝对忠诚。”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纪念馆馆长尹汤怀说。

 湘江战役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以陈树湘、沈述清、易荡平为代表的红军烈士身上流淌的“勇于胜利、勇于突破、勇于牺牲”精神早已深植广西,广西的干部群众始终传承红军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伟大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就。在当前正在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中,广西的广大党员干部纷纷表示,要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为“建设壮美广西 共圆复兴梦想”谱写新的篇章。

 湘江战役:向死而生的英雄史诗 罗 琦 血与火、生与死、存与亡。历史,总会在特殊时刻,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 1934 年 11 月 27 日至 12 月 1 日,中央红军在桂林地域湘江两岸与国民党军展开殊死决战,英勇突破敌人重兵设防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计划,确保中央领导机关和中央红军大部渡过湘江。

 87 年前的那个冬天,发生在桂北大地的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途中最惨烈、最悲壮的一战,也是关系到我党我军前途命运、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重大战役。

 在湘江之畔,数万名红军战士浴血奋战、向死而生,用自己年轻的生命为长征铺垫了胜利前进的通途,谱写了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勇于胜利、勇于突破、勇于牺牲”的红色战斗精神永存桂北大地!

 前赴后继的浴血阻击 1934 年 11 月下旬,中央红军进抵湘桂边界。蒋介石为此调动重兵,依托湘江天然屏障构筑第四道封锁线,企图一举聚歼中央红军。

 灌阳新圩、全州脚山铺、兴安光华铺,这是中央红军血战湘江的三大阻击战场。

 新圩位于灌阳县城北面,是红军抢渡的枢纽地域。参与新圩阻击战的红军部队,他们的任务是“不惜一切代价,全力坚持三天至四天”,保证整个红军队伍左后翼安全、掩护中央领导机关和红军主力部队过江。

 湘江战役率先在新圩打响。守住了新圩防线,就等于守住了第一道生命线。“这场阻击战异常惨烈,红军战士与数倍于己并拥有飞机、火炮优势的敌人血战数昼夜,阵地几失几得,数千名红军指战员血洒战场。”灌阳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史秋莹深情讲述。

 “人在阵地在”“誓与阵地共存亡”……在这场宏伟悲壮的阻击战中,红军部队付出了巨大代价——红五师“自师参谋长以下,团、营、连干部几乎全部伤亡”;红十八团全团 1000 多名指战员几乎全部壮烈牺牲。

 初春时节,全州县才湾镇境内的国道 322 线桂黄公路上车辆来来往往。从县城出发,沿着公路段向西南驱车约 16 公里,便到达脚山铺阻击战旧址。

 “从地形图我们可以看到,夹着公路的两侧山岭向东西延展,形成了一个大喇叭口,地势易守难攻,非常适合打阻击战,因此这是阻止敌人进入湘江的咽喉要地……”在全州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内,讲解员胡雅馨将 87 年前的这一场血战娓娓道来。

 脚山铺阻击战,是湘江战役中规模最大的战斗。时任红一军团二师五团政委的易荡平,带领战士坚守在脚山铺先锋岭。在多次打退敌人的疯狂进攻后,他身上多处负伤,倒在血泊中。当敌人手持刺刀冲过来的时候,为了不拖累战友,也不愿做俘虏,他开枪自尽,献出了年仅 26 岁的宝贵生命。

 “血战数日,最终以 2000 余名红军战士的热血和生命为代价,完成了阻击湘军、掩护党中央和兄弟部队渡过湘江的任务。”全州红军长征湘江战役文化保护传承中心副主任周云良说。

 光华铺阻击战,这是一场事关中共中央安危的战斗——该阵地距离军委纵队渡江的界首渡口仅 5 公里,战略地位异常重要,只可守不可丢。

 “这是一场无险可守的阻击战,光华铺周边基本上是水田、旱地和低矮土丘错落的开阔地,易攻难守;这是一场惨烈的‘拉锯战’,敌我双方都没有工事依托,完全是面对面零距离的厮杀……”兴安县委党史办原主任罗基富说。

 在猛烈的炮火下,同一天内,红十团团长沈述清和接任团长的杜中美相继牺牲,战斗惨烈可想而知。但部队始终守如泰山,坚决挡住了敌军 4 个团的进攻,以牺牲近千人的代价,完成了保护界首渡口安全、阻击敌军汇合封锁湘江的艰巨任务。

 头可断,血可流,革命意志不可灭!三大战场的悲壮抗击,最终都为红军抢渡湘江争取了宝贵时间。

 悲壮绝后的生死抢渡 进入全州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迎面而来的是震撼人心的立体群像雕像。

 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内撼人心魄的雕塑。邓 华/摄 它生动地还原了 87 年前红军突破湘江的场景:红军将士们神态坚毅,或扛枪举刀冲锋陷阵、或高举红旗大声呐喊、或搀扶伤员共同前行,硝烟弥漫、战马嘶鸣、敌机轰炸…… 一个个生动立体的形象,将人们的思绪拉到 87 年前:1934 年的那个冬天,在阻击部队浴血奋战时,红军其余各部先后从全州县的大坪、屏山、凤凰嘴和兴安县的界首等四大渡口渡过湘江。

 而每一个渡口,都是一个劫。

 “界首渡口霜风趋紧,冷雨飘零,敌机轮番轰炸湘江上红军架设的浮桥。红军野战工兵连冒着敌人的弹雨,迅速跳进冰凉刺骨的江水中,抢修浮桥。可是桥刚修好,工兵们还没来得及上岸,敌机又来轰炸……”时任红三军团政治部保卫局侦察部收容队副队长梁思久,在回忆录中描述了这般悲壮的战场景象。

 抢渡湘江,攸关生死,必须争分夺秒。

 “我们不为胜利者,即为失败者。”在兴安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纪念馆的序厅左边,这几个大字赫然在目。馆长尹汤怀介绍,这几个字是朱德在周恩来发给全军的电报后面特意添加的,“这无比坚决的语气,反映了当时的紧急情况,一刻也不能耽误了。” 1934 年 12 月 1 日,中央红军突破湘江已到最后关头。大坪、屏山、界首等渡口相继失守,凤凰嘴成为湘江以东红军各部抢渡的最后一个渡口。此时,天上飞机狂轰滥炸,地面武器狂扫滥射,但这一切并未阻拦红军坚定的步伐,在毫无掩体的情况下,红军将士们一批接着一批跨越渡口、勇闯湘江。

 那一年的冬天,碧绿的江水被红军战士的鲜血染得通红,成百上千的红军战士永远沉睡在了湘江冰冷的水底。全州县委党史办副主任周雄介绍,在多年前的走访调查中,当年的见证者讲述了自己的回忆——战斗过后,村民们自发用了 3 天时间掩埋红军战士遗体,但更多遗体还是沉入江底或被江水冲走。

 “在抢渡湘江的战斗中,红军牺牲巨大,鲜血染红了江面,密密麻麻的战士遗体被冲到湘江一处河湾,十分惨烈。”罗基富说,从那时起,当地百姓就开始传唱“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民谣,以示尊重与缅怀。

 在悲壮绝后的生死抢渡中,还有一支部队不得不提——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在完成掩护中央红军主力渡过湘江的任务后,该师被敌阻于湘江东岸,数千名将士与敌鏖战至弹尽粮绝,绝大多数壮烈牺牲。师长陈树湘负伤后不幸落入敌手,他乘敌不备,断肠明志,英勇就义。年仅 29 岁的陈树湘,用生命践行自己“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

 鲜血染湘江,青山埋忠骨。不灭的信仰之光,成为战斗中红军指战员英勇向前的不竭动力。他们用自己的牺牲为红军的长征迎来转机,为革命的胜利带去希望的曙光。据记载,经此一战,中央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 8.6 万余人锐减至 3 万余人。

 一山一石一丰碑,一草一木一忠魂。在这场 87 年前的战斗中,坚定信念、一往无前、无畏牺牲的精神,跨越时空,从未湮灭,愈加昂扬。

 “红军烈士都很年轻,他们为了信仰,为了理想,不惜流血牺牲,勇于胜利、勇于突破、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将永垂史册!”尹汤怀动情地说。

 山水桂林映亮那一抹红 巫美桥红 青山埋忠骨,湘江颂英灵。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中最壮烈的一战,也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数万革命先烈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立起了一座光照千秋的革命丰碑。

 红军将士在湘江战役中体现出的“勇于胜利、勇于突破、勇于牺牲”精神在岁月的洗礼中熠熠生辉。每天成百上千的游客前来参访拜谒,回眸历史,告慰忠魂,汲取力量。

 探访红色热土 来到全州县脚山铺,只见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气势恢宏,醒目、耀眼的五角星高高地依附在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的中央。

 进序厅,“英雄史诗 不朽丰碑”八个大字映入眼帘,一幅红军奋勇突破湘江的巨型浮雕扑面而至,握拳振臂、持枪负重的红军战士们前进在炮火纷飞、枪林弹雨的浮桥上,靠着顽强的意志奋勇突破湘江……一个个生动立体的形象再现了红军抢渡湘江时的壮烈场景,震撼人心。

 走过全景室,只见陈列架上摆放着红军战士用过的兵器。大刀、长矛、步枪、机关枪、收报机、迫击炮、五星手雷…… 五星手雷是从脚山铺土地里挖掘出来的。锈迹斑斑、饱经沧桑的兵器见证和记录了那一段光与火、血与泪的经历,曾经的光亮、锋芒,都沉睡在那个年代,如今正诉说着那段历史的艰辛不易。

 “在崖壁下面挖掘到一具完整的红军遗骸,他倚靠崖壁,右手伸向远处的一些磁瓦碎片,这是一个受伤的红军,为了躲避敌人搜剿来到悬壁,他在身体极度虚弱的时候想要拿碗取水喝,但就是够不着。我们工作人员通过后期 DNA 鉴定,测出他的骨龄不到 14 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长征是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当时红军什么都没有,就是理想信念支撑着他们坚持走下去。”开馆之初便来到这里工作的 90 后讲解员胡雅馨,正对着前来参观的全州高中应届毕业生讲述这位小红军的故事。

 聆听长征路上红军井的故事 “从懂事起,我就每年来这里扫墓,爷爷掩埋牺牲红军的故事,我听父亲讲了很多遍。红军替我们打江山、过上好日子,一定要记住他们。”年逾古稀的全州县才湾镇才湾村村民蒋石林在青山环抱的米花山红军烈士墓,向寻访至此的记者讲述了祖孙五代守墓缅怀红军的缘由。

 “湘江边上唱英雄,古岭路上多豺狼,越赣跨湘闯三关,小米步枪苦鏖战,最为喋血在湘江,英雄壮士,血印裳,血印裳。五星啊红旗飘过江,革命的初心永不忘。”全州县凤凰镇和平村委建安司村的盲人蒋仕发像往常一样来到红军长征湘江战役旧址凤凰嘴渡口唱起了自己为红军编写的赞歌。得益于党的脱贫攻坚政策,曾是贫困户的蒋仕发摘下了贫困帽,还培养出了写歌唱歌这一兴趣爱好。为

 了感念红军,蒋仕发常常来到凤凰嘴渡口唱歌礼赞红军,嘹亮的歌声久久回荡在湘江上空,红军的精神照耀着桂北大地。

 “英雄不怕牺牲,就怕被遗忘。当年参与和见证湘江战役的人在不断老去,英雄的故事不能没有人传唱,我有责任把湘江战役的故事传下去。”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纪念馆馆长尹汤怀二十年如一日在自己的岗位上诠释红色信仰守望者的深刻内涵。

 目前,桂林有新圩阻击战酒海井红军纪念园、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湘江战役旧址界首渡口等湘江战役遗址遗存上百处。尹汤怀、胡雅馨、蒋仕发、蒋石林……红色基因的传承人比比皆是,每一个历史人物、事件、地点的前世今生都化成一个个音符,通过他们深情而铿锵有力的讲述,直击每一个人的内心。

 汇聚红色力量 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在中央有关方面指导支持下,自治区党委、政府对红军长征过广西的纪念设施、遗址遗存持续进行抢救性保护,修缮纪念塔、纪念碑、纪念馆。桂林人民也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文化自觉保护传承红色文化,涌现出三代人 45 年守护“红军旗”、祖孙五代守护“忠烈墓”等感人故事。多年来,桂林市保护修缮红军长征遗址遗存 161 处;修缮红军烈士墓 43 座,安葬红军烈士 945名;搜寻打捞、集中迁葬酒海井红军烈士遗骸 20 多具;调查认定有名有姓红军烈士 20321 人,并将其姓名镌刻在烈士英名廊。

 2018 年 11 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做好湘江战役红军烈士遗骸收殓保护工作,规划建设好纪念设施。桂林市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推动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取得重大进展。

 ——建成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纪念馆、新圩阻击战史实陈列馆等项目 68 个,打造了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载体。

 ——完成 217 处、421 个点、7465 块遗骸(骨)的发掘收敛工作。对 214 名湘江战役红军遗属精准帮扶,建立长效帮扶机制。

 ——成立桂林红军长征湘江战役文化保护传承中心,打造一批湘江战役精品课程,与赣州、遵义、延安、龙岩 4 市联合发起...

篇六:酒海井红军烈士的故事

VIRONMENT﹠ECOLOGY‖ 2018.02文化研究一、桂林第一位共产党员李征凤,是桂林的第一位共产党员。李征凤,原名桂生,广西桂林人,1902 年生。1925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也是是桂林第一个党组织—— — 中共桂林县支部的创建人之一。1925 年秋,广西的第一个地方党组织在梧州成立。12月,李征凤来到了梧州,在这里庄严地向党旗宣誓,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员。之后中共梧州党组织将李征凤派到了自己的家乡—— — 桂林工作。而当时的桂林,与他离开时出政治局势已经完全不同。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清除了旧桂系势力,宣布“拥护三民主义”和参加国民党,整个桂林就在李、黄、白三人的新桂系掌控之下。来到桂林,李征凤便以共产党员个人身份进入到新桂系政府,担任县执行委员会委员,兼任秘书、代理宣传部长职。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有利条件下,他便以桂林第一个共产党员的身份与从梧州党组织派回桂林的中共党员罗瑞成、谢铁民、胡佩文等一道,在桂林开展卓有成效的革命工作。正当人民革命运动蓬勃发展的时候,1927 年 4 月 12 日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国民党桂系李、黄、白集团追随蒋介石反共 “清党”,在广西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举起屠刀。负责桂林区“清党”的反共头目黄同仇于 4 月下旬指使桂林驻防军团长余志芳、宪兵团长梁晓楼等,以约请开会的卑鄙手段诱捕了李征凤,将其关押在八桂厅驻防军团部。李征凤身陷囹圄,敌人对他威逼利诱、软硬兼施,他始终坚定立场,坚持红色信仰,并毅然写下绝命书。“宁可错杀一千,不能漏放一个”,在这样残暴“洗监”下,1927年 10 月 14 日,年仅 25 岁的李征凤就于桂林丽泽门外遇难。同时遇难的有裴邦焘、苏鸿基、谢铁民、汤显达、廖骏、李芬华、赵世杰和非党群众赵世恪等共九位烈士。桂林第一个党组织被破坏了,一大批共产党员牺牲了,但是却在桂林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唤醒了更多的桂林人民投身于革命浪潮中,他们用生命为桂林铺就了一条红色之路。二、红军长征中生死存亡的关键之战—— — 湘江战役1934 年 10 月,中央红军从井冈山出发开始了长征之路,11 月,中央红军到达了桂林。蒋介石先后调集中央军、湘军、粤军、桂军共 26 个师 30 余万兵力,企图将中央红军一举歼灭在湘江以东地区。于是在桂林这片土地上,爆发了一场悲壮的湘江战役。湘江战场主要由脚山铺、光华铺、新圩等三场阻击战及后卫阻击场和湘江渡场五个部分组成。(一) 脚山铺阻击战脚山铺位于全州县,距离中央纵队渡河的界首渡口 25公里,它是中央红军是否能渡过湘江的关键。因此,这也是敌我双方都投入了最多的兵力的地方。蒋介石部队投入湘军 4 个师大概六七万人,中央红军的红一军团第一、第二师人数不足 1 万,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双方在此厮杀了三天两晚,打得敌人闻风丧胆。(二) 光华铺阻击战光华铺位于兴安县界首镇,它的主要作用是阻止桂军北上,以确保在距离 5 公里的界首镇三官堂渡口安全。为此,中央红军第十团英勇作战,他们一个团就挡住了敌军一个师又一个团的兵力。战场上,年仅 26 岁红军团长沈述清牺牲,几小时后,继任团长杜中美也被子弹击中牺牲,他也只有 35 岁,可见战争的惨烈。(三) 新圩阻击战新圩位于灌阳县,与湘江渡口的距离有七八十里,主要负责阻击由灌阳北进的桂军主力两个师。11 月 28 日至30 日下午,中央红军投入了红三军团第五师、第六师第十八团和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进行战斗。当时率领红三军团前卫第五师进行阻击的团长李天佑是桂林临桂人,开国上将,也是桂林人的骄傲。他在东征福建、第五次反“围剿”、平型关大捷等多场关键战斗中,表现非常突出,英勇无畏,功勋卓著。李天佑同志被广大指战员誉为“虎将”。战斗结束后,由于战情紧张,有很多红军的伤病员来不及安全转移,便将其伤病员安置在新圩乡下立湾村蒋家祠堂里进行救护。但是被当地的土豪劣绅发现并告发,国民党反动派立即派兵将 120 多位伤病员捆绑起来,一路驱赶到当地的一个酒海井,残忍地将他们丢进 25 米深的酒海井里,再毫无人性的用机枪对他们进行扫射,120 多名红军战士全部牺牲。(四) 后卫阻击战2016 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 80 周年,央视播放了连续剧 《绝命后卫师》。它所讲述的故事就是以湘江战役中的后卫阻击战为主线。当时在 11 月 30 日下午,红五军团第永远的丰碑—— — 桂林红色历史文化◇龙文勤摘 要:

 桂林是一个有着 2200 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 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红色印记, 可使人感受当时人们为了心中的红色信仰而奋斗的那种精神状态。

 民族解放战争非常残酷和惨烈, 那场民族生死存亡之战中的革命战士们默默无闻,无条件地执行任务, 承受牺牲和悲痛, 在胜利后却从未向人民索取。关键词:

 桂林党史; 湘江战役; 抗日文化城104万方数据

 2018.02 ‖文化研究三十四师一直坚守阵地,一直在永安关、雷口关与多达自己十几倍兵力的敌人浴血奋战,在激战了四天五夜后弹尽粮绝,被敌人包围,几乎全军覆没。(五) 强渡湘江到 11 月 30 日深夜,中央纵队只有四个师渡过湘江,红一军团第十五师、红三军团第六师以及红五、红八、红九军团还未过江。12 月 1 日,国民党军发动全线攻击,机枪声、飞机轰鸣声、炸弹炸起的水浪声、冲锋嘶喊声响彻湘江渡场,血肉横飞,渡过湘江后 6 个师伤亡惨重,未能过江的部队基本全军覆没。湘江战役后,整个湘江上漂浮的都是红军的遗体,血水染红了湘江。当地老百姓心疼红军呀,他们没见过这么英勇的部队,都说:“三年不喝湘江水,十年莫吃湘江鱼。”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 8.6 万人最后只剩下3 万余人。湘江战役成为了红军长征中损失最大的一场战役,但又是红军长征中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正是因为它这场长征史上的阵痛,才有了遵义会议的召开,它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提供了有力契机,从此翻开了中国历史新的篇章。三、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 桂林抗日文化城1937 年 7 月 7 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1 月 20日,当时的国民政府迁都西南的重庆,大量人口也开始向中国的腹地逃难。广西,中国边陲的一个省,桂林当时是它的首府。这是一个有着 2200 年历史的古城,1938 年开始,原本只有六七万人的人城市,人口很快增加到了五六十万。逃难到这里的有当时中国许多著名学者和文化名人,数量多达 200 多人。1938 年末,由中国共产党指挥的国民革命第八路军设立了桂林办事处。李克农时任八路军总秘书长,兼任了桂林办事处处长。在抗战的艰难岁月里,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动员、团结各阶层人民抗日;联系和领导南方各省及南洋一带中共地下党组织;为党中央和抗日前线收集、传递各种情报;代表党中央和中共南方局领导桂林抗日文化救亡运动等光辉事迹。现在桂林最热门的商业街—— — 解放路,当年叫桂西路。抗战时期,许多出版机构迁到了桂林,短短几百米的街道,挤满了书店,可以用“朝气蓬勃”来形容桂林抗战时期的出版业。街头上,经常能看到书店、报馆招聘人员的广告。从上海、武汉、广州等地迁来桂林的出版机构多达 178 家。欧阳予倩,中国著名戏剧艺术家。欧阳予倩的祖父曾是桂林最后一任知府,是在桂林长大的。1943 年初,主要由欧阳予倩筹资的广西省立艺术馆新馆即将完工。欧阳予倩打算在新馆落成时邀请几个剧团演出,祝贺新馆建成并举办戏剧节。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也在桂林的剧作家田汉,田汉积极赞同。他们决定将这次活动定名为“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剧展以广西省立艺术馆馆长欧阳予倩的名义向广西、广东、湖南、云南、福建、江西、湖北等 8 省戏剧团体发出邀请,得到了纷纷响应,共有 33 个剧团 935 人参展。1944 年 2 月 15 日,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隆重开幕。在随后的三个月中,西南剧展演出话剧 23 个、平剧 29个、桂剧 8 个、歌剧 1 个,还有少数民族歌舞、傀儡戏、马戏、魔术、外国剧目等,借古喻今,表明了桂林文化城与世界先进的文化息息相连。各剧团共演出了 170 场,观众达 10 万多人次,整个桂林市盛况空前,市中心广场的东西南路口都搭起了彩色牌楼,好像过节一样。它把桂林抗战文化运动推向了最高潮,是对中国抗战文化的“一次卓越贡献”。陶行知是中国教育家,一生致力于平民教育事业。1938 年 11 月的一天,凄厉的防空警报声又在桂林上空鸣响。市民们急忙从四面八方跑进离他们最近的岩洞里躲避。陶行知也跟随着人流躲进了附近的山洞里。从躲进岩洞起直到解除空袭,前后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成千上万的来自社会各阶层的市民,在岩洞内都无所事事。这一幕情景被陶行知先生看在了眼中。回到住地,陶行知写了一篇题为《岩洞教育的建议》 的文章,提出了开展岩洞教育的建议。当局立即召开了一个讨论会,决定设立一个指导委员会,每一山洞由各团体、学校、文化机关负责,实施“岩洞教育”。至此,桂林的岩洞里响起了朗朗的读书声,岩洞中延续着一个民族的希望。山洞的学校,孩子们上着课,外面在轰炸,里面在上课。1944 年 10 月下旬,日军集结 15 万兵力,大量重炮开向桂林,11 月桂林沦陷,长达 6 年的桂林抗日文化城就此结束,著名学者林焕平先生对这段历史是这样评价的“北有延安,南有桂林”。四、桂林解放1949 年 4 月 28 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亲笔拟电给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我们的基本方针是消灭桂系及其他任何反动派。”当时桂系白崇禧,人称“小诸葛”。他是在军事方面非常有才华的军官,但是当时我军已经势如破竹,桂系军队人心涣散,当时他们的 18 万人的军队已是国民党政权在中国大陆残余的最后一支主要军事力量。在 11月 4 日,以司令员林彪为首的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以 9 个军42 万余人组成西、南、中三路大军,将对敌形成钳形包围态势,白崇禧的部队面对这样的形势可以说螳臂当车,他的很多作战计划还未实施,解放军的部队就犹如风卷残云,直接将白崇禧打的躲到海南,最后逃到台湾。1949 年 11 月22 日,桂林市全境解放,从此桂林掀开了历史新的篇章。正如西蒙诺夫在 《战斗着的中国》 一书序言中所写道的:“这是关于一个伟大的国家和一个伟大的民族的记忆,这个民族,在那些日子里,透心澈肺地感受了一切人类欢乐中最大的一种欢乐—— — 自由的欢乐。”作者单位:桂林博物馆105万方数据

篇七:酒海井红军烈士的故事

经典故事

 哲庄坝红军战斗纪念碑和背后历史故事介绍

 赫章县哲庄坝红军战斗遗址景区位于赫章县城东北面,占地面积 2.2 公顷,有 212 省道横穿,景区内的红色文化十分厚重,是赫章境内极为重要的国防教育基地。是 2005 年被省委、省人民政府列为全省 50 个红色旅游重点建设经典景区之一和省级全民国防教育基地。

 纪念碑碑体为方形柱体,均以青石料衔砌,碑座高 2 米,分2 层,整座纪念碑通高 9 米,碑名由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汉生题写,楷书竖刻于正面。碑前有两个平台,公路到平台筑有 90 余节台阶,阶梯顶端立一碑志。

 下面谈谈哲庄坝红军战斗遗址纪念碑历史故事 1936 年 2 月,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在贺龙、任弼时、萧克、王震的率领下,长征进入贵州、挺进毕节。蒋介石为了彻底剿灭红军,亲自从南京飞抵贵阳,调集了 80 多个团的兵力对红二、六军团进行围剿。

 1936 年 3 月 11 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 3 个师由云南省镇雄县的以萨沟到巴溜,贺龙指挥部即设在巴溜第三队荒戛梁子之下的鲁正宣家。3 月 12 日凌晨, 战斗打响,贺龙请鲁正宣家

 的帮工陈家珍带路,亲临炮声隆隆弹丸横飞的哲庄坝蛇倮梁子前线指挥。按照之前野马川会议的安排,贺龙等首长经过周密细致的部署, 指挥红军在则章坝即现在的哲庄坝伏击国民党的第十三师,在古基和哲庄坝交界的桃园大丫口、哲庄和苏奶交界的三锅庄及哲庄坝地段将长驱直入的敌军分割合围, 围国民党的夏楚中旅于桃园、围潘祖信旅于哲庄坝,使敌人措手不及,首尾不能相顾,打得敌人狼狈不堪、落荒而逃。哲庄坝伏击战歼敌 2 个团。在著名的哲庄坝战 役中,时任十八团政委的余秋里同志英勇负伤,失去左臂,被称为“独臂将军”。十一连政治指导员田华堂阵亡。而敌纵队司令兼十三师师长万耀煌则差点被红军活捉。

 这就是红军长征时乌蒙山回旋战中极为重要的一战——哲庄坝战斗。当晚,红二军团即迅速撤出战斗,向财神塘转移。哲庄坝战斗,为红二、六军团冲出 10 万敌军的重围、北上抗日奠定了极为坚实的基础。

 最后还有哲庄人一向称之为席家碉堡,即毕节著名革命烈士席大明的故居——席家营盘中的两座碉堡,是现在席大明故居中硕果仅存的建筑。

  据相关资料和哲庄坝上年纪的老人介绍,席大明故居系一圆形小丘,海拔 1610 米,原名孟家坟山,哲庄人因其状似蜂包又

 称“蜂包营”。清代时,哲庄豪族席氏先祖看中它“白日千人拱手,夜晚万盏明灯”的地理位置,于是将哲庄街头的旧居搬上营盘,并逐年扩展营垒,故而此后就叫席家营盘。

  席家营盘本分为上中下三营,门向三方开,每方位都有兵驻守,正营石门上刻有“得兹山水中趣,自谓羲皇上人”的对联。营寨以梯层递增,朱门油坊,雕梁画栋,一年四季古树掩映,夏天时人们坐在树下石凳上乘凉斗牌。1903 年,席大明就在此地出世。当时营盘左右有两条山溪,分别从苏奶和阿穴大丫口流到正前方哑巴沟,汇合后一起流入六冲河。营盘东北约 500 米处,建有席氏 3 门 4 柱 5 楼的石牌坊,高 6 米,宽约 4 米,横梁上刻有浮雕,人、鸟、兽图案栩栩如生,石柱上楷书阴刻对联,书法苍劲有力。

  席大明的父亲席高武为保祖业,于是兴办学堂,组织家族武装在营盘上练兵,以防御外来侵扰。席大明长大后文武双全无人能敌,成为这支家族武装的首领。因该武装行侠仗义打富济贫,故而和国民党军阀及地方土豪结下了“梁子”,致使当时贵州和云南两方都派兵攻打,连国民党威宁县县长陈守端也以“犯上作乱”为由,调集“九区十八团”意欲消灭席氏家族。在国民党军阀和地主武装的围剿下,席大明部及其家族失去了哲庄营盘,背井离乡在毕节的杨家湾,赫章的金山、七家湾、白果等地散居。

 但席大明并没因此妥协,而是继续联络毕节、纳雍的绿林武装,向贵州的毕节及大方、云南的镇雄等地当局发起进攻,威名远震川滇黔边境。

  1935 年 8 月,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为掩护中央主力红军北上抗日,曾取道云南镇雄,进占贵州赫章,在金山期间,曾与席大明部取得联系,并派出纵队参谋帮助培训官兵,还赠送给席大明部一些武器和物资。1936 年 2 月,席大明部表面上接受国民党毕节专员莫雄的“招安”,到毕节设防阻击红军,实际上却是按中共贵州省工委委员邓止戈等人的安排,将计就计控制了毕节城东的流仓桥、头步桥和虎踞山,以红毡为记,双方对空开枪,表示接上火线,然后佯装败退,接应红军入城。在完成了任务后,席大明率部参加了“贵州抗日救国军”,席大明部为第一支队,他任支队司令员,在经红军教育培训后投入救国宣传、筹集粮饷、支援红军等活动。红军离开赫章后,席大明部根据红六军团首长王震同志的指示,留在地方开展武装斗争。贵州抗日救国军第一支队也曾夺回过哲庄营盘,但由于国民党军阀和地主恶霸武装的联合剿杀,最后失败,席大明也在毕节杨家湾顾家院被捕,1936 年 11 月 16 日在毕节大校场惨遭杀害,时年 33岁。

 解放后,席家营盘成为哲庄坝农民协会、哲庄坝政府的办公地点。随着时间的流逝,几经周折的席家营盘已面目全非,东北面的牌坊则于“文革”中被当作“四旧”炸毁,仅存的两座碉堡也一度瓦落墙倾破烂不堪。2013 年,哲庄坝党委政府引进企业出资对席家碉堡进行维修和翻新,两座碉堡终于再次屹立在风雨之中。

  近年来,赫章逐步进行非物质文化原貌恢复建设。席家营盘重建之日,该地必会与赫章的其他红色景点一起,成为推动该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处红色知名旅游景点和缅怀革命先烈、激励后人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篇八:酒海井红军烈士的故事

红军长征,指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以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会合的战略转移。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参观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参观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心得体会

 上周末,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参观了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参观后,我感受很深,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当下,党史学习教育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我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将这段英雄史诗、这份赤子情怀、这股团结精神铭记心中,传承好、发扬好湘江战役伟大精神,奋力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湘江战役书写了不畏艰险、勇于斗争的英雄史诗。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中最惨烈、最关键的一仗。经此一役,中央红军从 8.6 万人锐减至 3 万余人,其惨烈程度着实令人痛心。面对数倍于己的国民党军,无数革命先烈不畏牺牲、前赴后继、舍生忘死,才最终杀出一条血路,撕开了重兵设防的封锁线。湘江战役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英雄史诗,无数革命先烈将红色火种播撒在中华大地。这样一种“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精神,更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广大党员干部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不畏艰险、勇于斗争的精神品质,在任何困难和挑战面前,都要迎难

 而上、敢打敢拼,化挫折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展现出新时代党员干部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的新面貌。

 湘江战役涵养了对党忠诚、听党指挥的赤子情怀。“一草一木一忠魂,一山一石一丰碑。”在湘江战役,当接到中革军委“保证我野战军全部突过封锁线”的命令后,全军将士即使面临生死危急,仍然在“誓死保卫党中央”的铿锵誓言

 下,绝对服从命令,从而确保党中央顺利突破湘江。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面前,在数倍于己的敌人面前,因为心中有对党的绝对忠诚,才最终扭转了战斗局面,粉碎了蒋介石欲将红军置于死地的罪恶企图。穿越百年党史,这份赤子情怀更显得弥足珍贵。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把对党忠诚摆在首位,坚定政治信仰,坚持党的领导,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和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湘江战役彰显了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从灌阳新圩阻击战,到光华铺阻击战,再到觉山铺阻击战,无数革命先烈以血肉之躯筑起铜墙铁壁。湘江战役彰显了同衷共济、众志成城的热血军魂,谱写军民一心、团结互助的“鱼水情”。在广西兴安县流传着这样一段佳话:年近百岁的瑶族老奶奶赵良英,是红军长征湘江

 战役的见证者,更是红军墓的守陵人。她帮助红军磨米、烧开水,找吃的、借用的,对伤病员,她不仅帮熬草药治病,还一口一口地喂受伤红军。可以说,湘江战役彰显了党领导下的红军和人民血肉相连、生死相依的军民情、鱼水情。翻开新时代的篇章,这种团结互助精神,都是我们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广大党员干部要将这段峥嵘岁月铭记心中,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发扬“一面旗、一盘棋、一股绳”的团结合作精神,共同开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局面。

 参观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心得体会

 “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从兴安县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纪念馆参观回来已百日有余,可这句话萦绕在我脑海里久久不散,心情也久久不能平复。在湘江边参观“红色足迹”,我被红军

 将士为党和人民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所感染,被他们“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所震撼。

 在敌我条件对比悬殊的情况下,国民党自以为湘江围剿战是一个牢不可破的囚笼,英勇的红军将士却成功粉碎了敌人看似必胜的计划,成功渡江。红军将士是如何做到的?

 靠的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已连破国民党 3 道封锁线的红军抵达湘江边时已成疲惫之师,数倍于己的敌军又占据湘江有利地形摆出一副围剿决战的架势。在危难面前,红军将士们坚信千条路,万条路,跟着共产党走才有出路,只要跟着共产党走,就一定能打胜仗,农民就一定能翻身当主人,为了胜利无不表现出无我的战斗精神,英勇奋战。

 “快走!快走!快突围!”浮桥上,没有工事的依托,没有飞机大炮的掩护,英勇的红军不畏艰辛,以执着的革命信念,前仆后继用血肉之躯筑起屏障、垫起浮桥,任凭敌军一次又一次的轰炸,浮桥一次又一次断了又连。他们以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压制住饥寒和恐惧,在枪林弹雨下出色地完成了架桥任务。

 靠的是铁的纪律。在小小的山头上,红 5 师死守阵地奋战 3 昼夜不退半步阻挡敌军;红 34 师为完成护卫任务坚持到了最后的一兵一卒,也没有人做逃兵;身负重伤的将士在疗伤过程中坚决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而是用身上值钱的东西拿出来交换……。他们时刻把纪律挺在前面,宁肯为共产主义献身也不愿做逃兵,宁肯战死沙场也不踩底线不跨红线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用纪律的力量筑起了一面面铜墙铁壁,拦住敌人,为大部队抢渡争取了时间。

 靠的是榜样的精神。陈树湘负伤被俘,他以断肠明志的方式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面对蜂拥而至的敌人,身负重伤的红五团政委易荡平,宁肯自

 尽也不愿拖累战友;危急关头为保阵地视死如归的耿飚拔刀冲进敌军拼杀……这场渡江战役还有许许多多的无名英雄,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关键时刻舍生忘死,冲锋在前,用宝贵生命践行了共产党员“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初心和誓言,弘扬了榜样的精神!激发出了一股催人奋进的力量。

 在兴安县革命纪念碑下,面对党旗,面对长眠于该地的烈士们,我每跟读一句入党誓词,脑海里就跳出一个熟悉的身影,是心中装着人民却没装自己的县委书记焦裕禄;是把青春献给扶贫事业的基层干部黄文秀;是年过花甲的战“疫”先锋钟南山……

 他们都是我们熟悉的先进典型人物,和许许多多的革命先烈们一样坚守初心结合岗位英勇奋战,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生,争做新时代党和人民的优秀战士。

 兴安之行,我接受了“红色精神”的洗礼,被红军将士为革命胜利擦亮“初心”底色,用实际行动践行对党和人民忠诚的意志所征服。

 “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做到‘风雨不动安如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压舱石”,是克服困难的伟大力量,只有坚定不移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对照身边的优秀党员干部,强烈的对比照出了自己的不足。

 抽调到纪检监察机关协助开展宣传工作快半年了,每当看到同事们在媒体报刊上发表的一篇篇信息稿件时,每当看到武鸣区在南宁市纪检监察新闻信息工作通报排行榜上又前进一位时,同事们白天忙业务晚上加班加点写稿改稿的场景就

 呈现在我的眼前。深知这些成绩的背后都是辛勤的付出,自己也暗暗下决心要以他们为榜样,但总因文字功底不够等而迟迟难以下笔。

 领导多次鼓励我、开导我,自己似乎还是摆脱不了“本领恐慌”的窘境。现在想起来,我的这点困难在许许多多的优秀党员面前简直是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说到底还是自己的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导致攻坚克难乏力。

 每段历史,每个典型,都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我想,当我再次遇到困难时或迷茫时,都可以从榜样的身上汲取力量,战胜困难,找到前进的道路。

 参观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心得体会

 最近我时常问我自己,什么是初心?在我心里,初心本是因人而异的,每个人的工种不同,经历不同,面对的事物不同,初心也应该是不同的,那我们公安人呢?是警徽闪耀着历史的荣光,是肩章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国家利益、社会和平、群众安居乐业…………忠诚履职、守护家园、冲锋陷阵、服务群众,这种种都彰显着"人民公安为人民"的誓言使命。

 守初心,担使命。

 何为初心?何为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讲话中谈道:守初心,就是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以真挚的人民情怀滋养初心,时刻不忘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我们胜利前进的不竭力量源泉;以牢固的公仆意识践行初心,永远铭记人民是共产党人的衣食父母,共产党人是人民的勤务员,永远不能脱离群众、轻视群众、漠视群众疾苦。担使命,就是要牢记我们党肩负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勇于担当负责,积极主动作为,用科学的理念、长远的眼光、务实

 的作风谋划事业;保持斗争精神,敢于直面风险挑战,知重负重、攻坚克难,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无私无畏的勇气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在实践历练中增长经验智慧,在经风雨、见世面中壮筋骨、长才干。

 11 月 4 日,桂林市公安局组织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弘扬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长征路"主题教育活动,而我作为县局代表有幸参加( 参观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心得体会三篇)。两天的学习、参观内容让我对"初心使命"有了新一轮深刻的体会和切身感受,胡景仪同志深情并茂地讲述了当代维和警察故事,感由心生,特别是实地参观了酒海井烈士纪念园、全州县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时,目光所及,一件件破旧的棉被,一双双破旧的草鞋,一枝枝锈迹斑斑的枪支,一幅幅为伟大革命事业抛头颅、酒热血的画面都让我感为观止,心生震憾,其中一幅画面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为"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掏腹断肠写忠诚的革命者陈树湘。1934 年 12 月,陈树湘率领的部队从江永桥头铺马山抢渡牯子江时,突遭江华县保安团伏击,腹部中弹负伤,后又在道县驷马桥遭道县反动武装袭击,弹尽被俘,在被敌人押往道县保安司令部的途中,愤然从伤口处掏出肠子绞断,慷慨就义,实现了他"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年仅 29 岁。一幅幅鲜活的画面纪录了无数革命先烈为了祖国的自强、为了新中国事业奉献自己青春宝贵的生命,他们甚至只有十几岁,或是更小,本是青春年少,享受学习、生活的年龄!是怎样的信念支撑着他们,无怨无悔,前赴后继,不惧生死,视死如归!可就是这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用坚不可摧的革命精神为我们打开了幸福美好生活的源头( 参观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心得体会三篇)。今天,我们正拥有着他们用生命换来的果实,享有无忧无虑的童年、洋溢热情奔放的青春、斗志昂扬的奋斗激情、多姿多彩的夕阳相伴…………是呀,这就是他们所盼望的!这就是他们为之可以牺牲生命去换取的!而所有他们所盼望的这些美好,我们正在一步

 步实现,朝着伟大复兴中国梦前进,是当代人革命精神的传承和延续,是当代共产党人努力的初心使命。

 公安是和平年代守护和平坚固的铠甲,是为人民服务的鱼水深情。在我们公安队伍,有这么一个人,用他的实际行动,让我感受到了坚持 ,看到了初心最美的样子,使命担当最真实的写照,让我相信坚持是一种力量,坚持是一种精神 ,坚持更是一种魅力,初心源于热爱,爱这一身"蓝",使命勇于担当,肩负"为人民"的誓言。

 他就是交警大队的老同志段绪生,自加入公安队伍至今,从警 29 年,一直从事交警工作,可谓将所有的热情、所有的精力奉献给了公安事业、奉献给了公安交警事业,多次获得市公安局批准的个人三等功,直到 2021 年初因身体原因从县局交警大队大队长的职务退下二线,可并不代表这将停止他对公安事业的热爱,而是用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对待每一项工作,凡事亲力亲为,力求无怨无悔,用实际行动践行公安誓言,用身教言传诠释了公安的初心使命,带动身边年轻一代的公安人。自今年 9 月份起,县局为进一步提升辖区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以及扫黑除恶专项行动成效满意度三提升,全局上下掀起了"问计于民,公安大走访"的浪潮,活动开展以来,段绪生每天坚持走社区、走企业、走单位、走进群众,扎扎实实推进走访,争取每一次走访走出实效,2000 余份的调查问卷凝聚了他走访的心血,每一次他都非常耐心地为大家讲解法制知识,防火、防盗、防骗等安全防范技能,让群众直面感受公安就在身边,让群众全面了解当前社会治安情况,向群众展示了公安不仅有打击违法犯罪的决心,更有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恒心,他从做好每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切实让群众感受到安全,感到满意,也坚信只要自己用心走访,群众一定能感受到龙胜公安为群众的初心,守护平安的使命。冷暖总相宜,他用有力的坚持让身边的群众明白了自身遵纪守法就是共建平安最好的参与。付出总会收获果实,在他及全局所有走访的作用和推动下,

 龙胜县安全感取得了实效性地进步,从第一季度全区排名第 80 名到第二季度安全感全区排名第 8 名,再到第三季度安全感排名第 5 名成绩,无疑是欣慰的,是卓有成效的。

 或者你曾经为自己定下了一个每天晨跑的计划,结果却往往用忙的借口一拖再拖;或许你总是对自己说"从明天起,我要如何如何…………",结果却因为这样那样的因素放弃初衷;或者你总对自己说为什么要做那么多而提前开启"养老模式",却忘了这原本就是你的职责担当;或许你总有千万的理由,只为了逃避责任,早已忘记初心。而我作为公安队伍中的一名文职人员,在宣传岗位上奋斗了四年时间,人们常说宣传就是为他人作嫁衣,没有宣传做不出的效果,却很少有人关注为了求创新抓破脑壳只为寻找一个点子时的无奈,挖掘不到素材时的着急,这默默付出背后的辛酸,或许自有自己知道 ,每每凌晨独自整理素材、选材、赶稿、编辑时,只想着能在最快最短的时间传递公安正能量;每每周末、节假他人休息放松时,脑海中却全是如何选角、选点展示公安新形象的思考 ;每每身心疲惫的时候,也曾在...

篇九:酒海井红军烈士的故事

桂北的闽西儿女——湘江战役红三十四师祭也许.那些血洒桂北山区的烈士英名再也无人知晓:也许,他们的战斗经历再也无从考证;但他们用生命铺就了长征胜利的通途:他们的血肉已溶入桂北的千山万水:他们的事迹已深深地烙在我们的心上:他们是闽西人民的优秀儿女.是闽西人民的骄傲。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很难想象 76 年前湘江战役的惨烈和红军战士生存的艰辛。在桂北这块红色土地上. 面对国民党蒋介石的 “中央军”、湘军和桂军三路强敌的围追堵截. 中央主力红军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以牺牲 3 万多名将士的代价.硬是冲破了湘江这条号称“铁三角”的第四道封锁线.开辟了前进的通道。作为中央主力红军重要组成部分的闽西英雄儿女.在湘江战役中作出了特殊的贡献。特别是由原闽西地方红军整编而成的红三十四师. 全师 6000 余人在长征突破国民党军第一至四道封锁线中.始终处于殿后位置.在掩护中央机关和大部队渡过湘江后.被国民党军队合围在湘江东岸全州、灌阳交界的都庞岭山区.坚持到弹尽粮绝.最后除少数突围外.绝大部分壮烈牺牲。整个湘江战役.血洒沙场的闽西儿女近万名,但却大都无从查找,成为无名英烈。近几年,虽经民政部门多方查寻.也仅查出湘江战役牺牲的有。饱饭。深山老林本来就住户不多. 加上敌人反动宣传. 乡民大都跑到山上躲起来。

 为了生存. 战士们只好沿途摘野菜.捡群众丢弃的红薯根,捞农户的潲水渣充饥.有的甚至连猪潲也拿来吃。由于生活条件恶劣.伤员大批掉队。土豪劣绅纠集流氓地痞.趁机进行疯狂野蛮的迫害和屠杀可无论战争环境多么险恶.红三十四师全体指战员不顾一切牺牲.浴血奋战.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障中央机关和主力红军突破湘江廖仁和. 福建龙岩红坊人. 原为红三十四师一。一团机枪连连长。每次回忆起湘江战斗的情节,老人都情绪激动:红三十四师出发过灌江便桥时.遭敌机轰炸,伤亡 100 多人。队伍刚上桥,天空突然出现几架敌机, 不一会儿, 盘旋到我们头顶, 随即狂轰滥炸, 一时天摇地动、 焦土飞扬、 血肉横飞。我卧倒在一棵大水杨柳树下。臀部受了伤。约摸过了十分钟,敌机才飞走。我爬起来一看,刚架起的便桥已被炸得七零八落,江里、岸上和树林里到处是尸体,有的残缺不全,树枝上挂着战友的碎尸, 有些是和我一起入伍的老乡、 老战友。

 江水被染得殷红. 真是悲壮极了 ,,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途中最惨烈的一次战斗。这是我们在史书上常看到的一句话但红军战士牺牲的悲惨和壮烈是我们史书上所看不到的:——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率领将士们浴血奋战。终寡不敌众,大部分壮烈牺牲,陈树湘因重伤昏迷被俘。醒来一看。抬着他的已是保安团士兵。他乘敌不备.一把撕开腹部的伤口.绞断了自己受伤的肠子.实现了他“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时年 29 岁。——三十四师第一 oo 团团长韩伟.在战斗的最后关头.把亲手从闽西带出来的仅剩的 100多名战士重新编成三个连.分散在灌江河畔坚守山岭上。为了掩护突围的部队.他们在这片险峻的大山中顽强坚持到了黄昏。最后.越打越多的敌人把他们压到山尖,前面是蜂拥而上的敌人,身后是深不可测的万丈悬崖。打完了最后一颗子弹.韩伟纵身跳下了山崖.所幸大难不死。此起彼伏的枪声还在崇山峻岭间回荡那些负伤、掉队和被打散的红三十四师的战士们,不仅要面对数万名国民党正规军.还要面对那些极度凶残的反动民团的惨无人道的残杀 ! 灌阳县新圩乡下立湾村旁. 有一座约 300 米高的石山. 石山的脚下有一口天然的石壁深井. 口

 小底宽,当地农民称其为“酒海井” 。100 多名被捕的红军重伤员.被剥光了衣服,一个接一个丢进了 “酒海井” 刽子手们用机枪朝井底扫射了几梭子弹后. 方才放心地走了。

 好几天后,井里还不时传来红军伤员的叫喊声一个星期后仍有红军战士在呻吟.至今洞里还残存着捆绑红军的绳索。说不完的是历史.道不尽的是精神探寻三十四师悲壮历程的点点滴滴.我们为英雄们那种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所折服,为他们那种顾全大局、舍生取义的精神所感动,为他们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勇气所震撼。聂荣臻称赞闽西子弟兵:充 , ”时分发扬了我军勇敢、不怕死、能吃苦的革命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让我们触摸到他们的高尚和刚强.触摸到他们的淳朴和可爱 ! 据时任一 oo 团团长的韩伟回忆战斗任务部署时说:“董军团长告诉大家. 朱总司令已命令全军组成四个纵队. 迅速从兴安、 全州之间抢渡湘江,前出到湘桂边境西延山区.还传达了中央军委的具体部署介绍了具体敌情:何键第一路军已由东安进至全州咸水一线.第二路军一部进至零陵、黄沙河一线,第三路军尾随三十四师,第四、第五路军向东安集结。董振堂并指出:敌人的企图是:前堵后追,南北夹击围歼我军于湘江之侧。讲到这里.刘参谋长拿出一份军委的电报向我们宣布:红三十四师目前的任务是坚决阻止尾追之敌,掩护红八军团通过苏江、泡江.尔后为全军后卫;万一被敌截断.返回湘南发展游击战争,但尽可能赶上主力。读毕。他以极其坚定的语调说:朱总司令、周总政委要我告诉你们,军委相信红三十四师能够完成这一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最后.刘参谋长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

 ‘在重兵压境的情况下,把军团的殿后任务交给你们师.这个担子很重啊 ! 你们既要完成军委赋予的任务.又要有万一被截断后孤军作战的准备’ 。‘请军团首长转告朱总司令、周政委,我们坚决完成军委交给的任务,为全军团争光。

 ’师长、政委、老侯和我几乎是不约而同地宣誓”如果中央红军全军轻装疾进.如果红八军团早一点由湘入桂.担任后卫掩护的红三十四师完全有可能渡过湘江但红三十四师以大局为重,放弃了几次渡过湘江的机会.保障中央和红军主力安全过江此后.余部在参谋长王光道的率领下,转战湘南。

推荐访问:酒海井红军烈士的故事 烈士 红军 故事

版权所有:诚明文秘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诚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诚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00263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