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诚明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8篇

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8篇

时间:2022-08-24 15:50:2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8篇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 浅议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和认识 马克思主义是国际无产阶级领袖和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思想体系,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8篇,供大家参考。

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8篇

篇一: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和认识

 马克思主义是国际无产阶级领袖和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思想体系, 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

 尔后, 我国伟大领袖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中提出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指导思想, 中国要走社会主义的道路, 必须以无产阶级的思想纲领指导自己的发展道路, 因为社会主义社会是以工人阶级(无产阶级)

 领导的人民群众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 是马克思主义的一大飞跃, 从而能够真正指导中国的革命。

 主要成果有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系到中国社会的命运和出路。

 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充分证明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近代以来, 西方的两种革命理论, 即资产阶级革命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都先后传到中国, 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 重大的影响。

 中国的先进分子先是学习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理论, 进行了英勇的改良或暴力斗争, 虽取得了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的胜利, 但旧民主主义革命最终走向失败。后来中国的先进分子找到马克思主义并以其作为救国的强大理论武器, 中国革命才有了新的出路。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 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带领全国人民先后开辟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 取得了 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胜利。

 中国社会

 的巨大变革充分证明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指导中国社会的发展。

 可以说, 正是中国先进分子找到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了 马克思主义, 才使中国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命运和出路。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发展、 壮大与马克思主义紧密相关。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 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奋斗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坚持、 运用和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 中国共产党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产物。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的, 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建立起来的, 离开或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那就不叫共产党了。

 是否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从我们党85年的历程来看,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王明“左”倾错误就是以教条主义、 本本主义来对待马克思主义, 不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搞革命, 因而给党和红军造成了 严重危害。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文化大革命”, 我们党所犯的一系列“左”的错误, 反映了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

 从这个意义上说, 这也是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

 只有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 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我们党的事业才能胜利发展。

 在今天, 面临国际国内复杂的情况和艰巨的任务, 探索和解决建设一

 个什么样的党和如何建设党来领导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走向21世纪, 胡锦涛主席提出科学发展观, 又一次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到当代水平。

 可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着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成果的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贯穿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始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处在初始阶段, 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

 各阶段的理论名称不同, 但理论主题是一致的。

 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从不同角度在不同层次上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其理论主题仍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确认这一点, 无论是发展理论还是推进实践都是十分重要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自身充分体现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显示其独特的魅力。

 以毛泽东、 邓小平、 江泽民为杰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探索中形成起来的, 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又不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 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又不固守某些具体结论, 既坚持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逻辑又重视吸纳人类其他优秀文明成果, 既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又注重把握时代发展的特征, 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又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的规律性认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不灭的思想元素。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

 他贯穿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贯穿于这一理论的各个方面, 是这一理论的思想基础。

 只有掌握这个理

 论的思想精髓, 才能深刻理解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只有坚持这个精髓, 才能在实践中正确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

 总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品质所决定的。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 深入学习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 将之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 使之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 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

篇二: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

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和中国实际、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联系,进行第一次结合,实现第一次飞跃,找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形成了第一个伟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建国以后,在社会主义时期,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实践相联系,进行第二次结合,实现第二次飞跃,找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第二个伟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主要内容,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所组成。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原创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而形成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形态,其中邓小平理论是基础和核心,科学发展观是最新表现和境界。这就是我们党建党以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经历“两次结合”、“两次飞跃”而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因

  首先,这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品质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创立时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工人没有祖国”,但是工人“本身还是民族的”。这就揭示了无产阶级的世界性、国际性和民族性的辨证统一性,由此我们就可以自然地推导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说,“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一旦走出书斋,落脚现实世界,成为一个民族的无产阶级的理论思想和行动纲领,就必须回答和解决当时当地的实际问题。反过来说,一个民族的无产阶级及其政治上的先锋队——共产党,要想成功地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一定要将这一原理和本国的实际相结合,用新的实践、新的内容、新的语言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互为依托的,这是马克思主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力量源泉。

  其次,这也是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后得出的郑重结论。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在怎样学习实践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重大的基本问题上,大体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一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教条主义态度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当作语录, 只注意他们的具体结论,而忽视了引出结论的具体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没有看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许多观点,是根据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经验总结而来的,生搬硬套地将它用到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社会。这样做抛弃了马克思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话的灵魂,思维十分保守。一旦采用这种思想来指导实践,很容易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来严重的损失。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用中国化以后的马克思主义去指导中国的实践。回顾我们党的历史,回顾世界 共产主义 运动的历史,我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到,什么时候我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本国化的原则,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一帆风顺;反之,什么时候我们违背了这一原则,僵化地、保守地、片面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就会遭到严重的挫败。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的重大理论成果

  从本质上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是党紧紧依靠人民探索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正确道路、创立能够给中国人民带来解放和中华民族带来复兴的社会制度的过程。由此,我们可以将 90 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就总结概括为理论成就、道路成就、制度成就三大类。

  所谓理论成就 ,即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在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条件下进行的。这次飞跃所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进行什么样革命、怎样革命这一根本问题,并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初步探索。这次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这一伟大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是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条件下进行的。这次飞跃所解决的核心问题 ,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这次飞跃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次历史性飞跃,两大科学理论成果,相互联系、交相辉映,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生不息的伟大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了一个新境界、新高度。

  所谓道路成就,即开辟了中国特色民主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原理、又切合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主题。探索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切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实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题和目标是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所谓制度成就,即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由传统的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是人民民主。人民作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的地位和权利的真实实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奠定了根本基础 ;广大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调动与发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的主体依靠力量;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维护和实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人民受惠不受惠、高兴不高兴,是衡量制度优劣的根本标准,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完善的根本动力。以上四点 ,在新时期改革开放进程中得到了比较完整的体现和实现。

 结尾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品质所决定的。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深入学习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将之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使之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

篇三: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

章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与重要意义? 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

 概括地说,一就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二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践经验与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与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与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首先,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毛泽东思想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为开创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与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最后,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

 3、怎样把握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与历史地位? 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 2015 年毛概课后习题答案_文档下载 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与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与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等。

 历史地位: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科学指南。

 三、党与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4、怎样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与历史地位? 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社会主义本质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与国际发展战略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与依靠力量理论,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理论。

 历史地位: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二,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

 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就就是实事求就是。

 一、实事求就是就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与发展的全过程。

 二、实事求就是就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三、实事求就是就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

 第二章 1、什么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A)总路线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与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B)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就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就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就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①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就是通过自己的政党来实现的。无产阶级只有在其政党的领导下,才能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不就是自然而然得来的,而就是在与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斗争中实现的。

 ②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实现对各革命阶级的领导,必须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这就是实现领导权的关键。无产阶级在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与组织上的独立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这就是坚持领导权的基本策略。

 ③无产阶级要保持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必须建立与发展人民的革命武装力量,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建立一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强大的革命武装,就是保证领导权的坚强支柱; ④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就是实现领导权的根本保证。

 2、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就是什么? A)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目标就是推翻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与国。

 B)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1)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这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也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经济纲领之一。(2)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又一重要内容。(3)保护民族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就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极 2015 年毛概课后习题答案_文档下载 具特色的一项内容 C)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1)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由无产阶级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领导,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就是共产主义思想。(2)民族的:强调文化的民族形式,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奴化思想,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与独立。吸收外来先进文化。(3)科学的强调文化的科学内容,反对一切封建思想与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就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对于古代文化要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尊重中国的历史,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地位,尊重历史的辨证发展,而不就是颂古非今,不就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4)大众的:强调文化的大众方向。这种文化应该为全民族 90%以上的工农大众服务,并逐渐成为她们的文化。(5)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

 3、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根本原因:中国就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

 必备客观条件:国民革命的影响。

 重要客观条件:继续向前的革命形势。

 必备主观条件: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最主要主观条件: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与她政策的正确。

 4、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就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法宝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统一战线与武装斗争就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就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就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就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就是掌握统一战线与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第三章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就是一个过渡性社会? 2015 年毛概课后习题答案_文档下载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与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国营经济处于领导地位。

 ①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就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

 ②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③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就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就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2、怎样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就是以“一化三改”为核心内容的总路线,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就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就是总路线的主体; 一就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就是总路线的两翼。工业化就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与目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与手段。这两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就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尽快变农业国为工业国,摆脱贫困,消灭剥削制度的强烈愿望,因此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同时,这一总路线,也集中反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发展与开创中国社会主义道路 2015 年毛概课后习题答案_文档下载 的创造性贡献,就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

 3、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1)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2)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4)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4、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着怎样的重大意义?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极大的调高了工人阶级与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四、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 1/4 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就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五、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与创造性发展的结果。

 第四章 1、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理论成果?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二、正确认识与处理社会主义矛盾的思想。

 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四、初步探索的其她理论成果。

 2、如何认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一、巩固与发展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

 2015 年毛概课后习题答案_文档下载 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3、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有哪些经验教训? 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与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与速度要与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与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与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第五章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就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九大特征 党的十五大从九个方面全面地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作出新的概括: (1)现代化发展的水平上: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2)产业结构状况上: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3)经济运行方式上: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4)文化教育发展水平上: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 2015年毛概课后习题答案_文档下载 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5)人民富裕程度上: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6)地区发展状况上: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7)体制改革上:通过改革与探索,建立与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与其她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8)精神文明建设上: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9)国际比较上: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第一条与第九条就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点与历史任务的总概括,其她七条就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点与历史任务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展开。这九条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发展的过程性特征。

 2、如何认识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首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其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最后,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3、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如何实现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的统一? 基本路线:领导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 2015 年毛概课后习题答案_文档下载 斗。

 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

 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

篇四: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 (3 篇)

 篇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其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和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篇二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列宁曾经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以后,成功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我国又不断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进程,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祖国统一大业取得新进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在新世纪新阶段,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正朝着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前进。实践证明,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引,我们的实践就会陷入盲目性,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党和全国名族人民的强大的精神支柱。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在当代中国,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能够是全

 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意志和愿望,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伟大智慧的结晶,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现和理论上的最高概括。今天,我们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和极大的挑战,更需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不同时期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坚持和发展辩证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既反对轻视甚至背离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又反对教条式对待马克思主义和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它们的形成和发展,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中国的传承,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不断发展的、开放的、动态的科学体系。它们不但以新的形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展示了马克思主义所固有的强大生命力。

 篇三 首先,这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品质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创立时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工人没有祖国”,但是工人“本身还是民族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291 页)这就揭示了无产阶级的世界性、国际性和民族性的辨证统一性,由此我们就可以自然地推导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说,“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248 页)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一旦走出书斋,落脚现实世界,成为一个民族的无产阶级的理论思想和行动纲领,就必须回答和解决当时当地的实际问题。反过来说,一个民族的无产阶级及其政治上的先锋队——共产党,要想成功地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一定要将这一原理和本国的实际相结合,用新的实践、新的内容、新的语言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互为依托的,这是马克思主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力量源泉。

 其次,这也是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后得出的郑重结论。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在怎样学习实践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重大的基本问题上,大体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一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教条主义态度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当作语录,当作《圣经》,开口闭口“拿本本来”。只注意他们的具体结论,而忽视了引出结论的具体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没有看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许多观点,是根据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经验总结而来的,生搬硬套地将它用到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社会,一定会犯

 “水土不服”的毛病。这样做,看起来取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经”,但实际上抛弃了马克思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活的灵魂;看起来思想无比革命,实际上思维十分保守。一旦采用这种思想来指导实践,很容易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来严重的损失。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用毛泽东的话讲就是用马列主义这根“矢”,去射中国革命实践这个“的”,理论科学,目标明确,这才叫做“有的放矢”,用中国化以后的马克思主义去指导中国的实践,就会做到无往而不胜。回顾我们党的历史,回顾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我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到,什么时候我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本国化的原则,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一帆风顺;反之,什么时候我们违背了这一原则,形而上学地、僵化地、保守地、片面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就会遭到严重的挫败。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品质所决定的。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深入学习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将之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使之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

篇五: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

思主义中国化, 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 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和中国实际、 中国历史、 中国文化结合起来, 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需要指出的是, 任何时候的中国实际都不是孤立存在着的, 它总是处于一定的时代背景和一定的国际环境之中。

 因为世界历史进入近代以来, 这个世界已经日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处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都和这个世界紧密相连。

 与此相应的是, 任何国家的革命和建设都不是、 也不可能是孤立地发生和存在着的。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从属于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 发生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的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中国从属于世界社会主义体系; 当代中国处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 处在开放的世界之中, 中国的经济必然成为整个世界经济或者说全球经济的一部分; 中国的民族文化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融中彰显特色, 焕发青春等等。

 因此, 所谓中国实际, 是指处在一定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中的中国基本国情、 社会实践和历史文化。

 第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 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 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中国实际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十分重要的内容, 那就是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曾经创造了 举世公认的东方文明, 有着独具特色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传统。

 这是一份非常宝贵的历史遗产, 代表着中国的“昨天和前天”。

 它渗透在整个社会的各个层面, 已经成为今天的中国和未来的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一个重要内容, 就是和中国具体的历史文化相结合。

 其结果, 一方面使马克思主义本身植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 从而具有了“中国作风”、 “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 并且成为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另一方面, 也促使中国历史文化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从而推进了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现代化。

 总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 同时又使中国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 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 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 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 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联系实际, 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

 2008-10-24 19: 35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主要是根据欧洲情况, 针对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经验, 由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总结出来的。

 中国革命的条件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分析的欧洲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极为不同, 要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 必须紧密结合时代条件和中国的国情, 寻找适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 并作出科学的理论概括,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不仅仅是理论活动的过程, 更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进程, 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 产生了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

 这是三代中央领导和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虽然形成于我国革命、 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 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 但都贯穿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都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是我

 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思想体系。

 这三大理论成果的科学性、 真理性, 在我国革命、 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 已经得到证明。

  毛泽东思想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深刻分析中国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 经过艰苦的实践和探索, 明确了 中国革命的性质、 对象、 任务和动力, 提出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两步走的战略, 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 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

 这条道路的正确性, 已经为中国革命的实践所证明。

  新中国成立以后, 毛泽东同志带领全党领导全国人民, 在较短的时间内, 医治战争创伤、 实行“一化三改” , 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 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 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此后, 在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中, 毛泽东同志提出“以苏为鉴” , 走自己的路, 开启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序幕。

 《论十大关系》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从理论上提出并初步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一系列新矛盾、 新问题。

 毛泽东同志和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 并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 奠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 积累了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无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毛泽东思想都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 马克思列宁主义。

  邓小平理论是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在新的历史时期,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 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 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是开创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旗帜。邓小平同志以其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 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 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 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邓小平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他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等一系列重大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找不到现成答案。

 这些理论成果是发展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伟大创举, 也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伟大创举。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及其取得的巨大成就, 足以证明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此外, 邓小平理论关于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必须使民主制度化、 法律化; 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关于必须推进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 关于用“一国两制” 的科学构想解决台湾问题和香港问题、澳门问题; 等等, 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和创新, 为我们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 也为全党结合新的实践, 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准确把握时代特征, 科学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 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 集中全党智慧, 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 逐步形成了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

 这一科学理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 发展道路、 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 根本任务、发展动力、 依靠力量、 国际战略、 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丰硕成果, 用一

 系列紧密联系、 相互贯通的新思想、 新观点、 新论断, 进一步回答了 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表现在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实际, 为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 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最终奋斗目标、 根据实际制定和实施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战略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 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吸取养分, 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 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了新的理论要求。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 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在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打开了 新的理论视野。

 总之,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是 150 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综上所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是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理。

 这三大理论成果是我们党在长期奋斗和艰辛探索中取得的宝贵精神财富, 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的根本保证, 无可置疑地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指导地位。

 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从而进一步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要全面落实用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武装全党、 教育人民的战略任务, 正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的, 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进一步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这个共同的思想基础不是别的, 就是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是变与不变的统一。

 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含义, 关键在于区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分析具体问题得出的具体结论。

 要做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 必须贯彻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科学, 它是不能停滞不前的。

 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着、 完备着, 不断以新的经验、 新的知识、 新的结论丰富自己。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指导我们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就是因为它不是固定不变的教条, 而是能够与时俱进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

 第一,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观点、 方法。

 邓小平同志多次讲过:

 老祖宗不能丢。

 丢了, 就不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 而是不要马克思主义了; 第二, 要解放思想,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观点、方法分析新的形势、 新的问题, 得出新的结论。

 不这样, 马克思主义就变成僵死的教条, 变成不解决任何实际问题的空洞的词句。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意味着这两方面都坚定不移, 毫不含糊。

 简单说来,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基本含义, 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前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不断以新的经验、 新的理论丰富自己的历史。

 自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以来, 马克思主义一直是适应时代的需要与时俱进的。

 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 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伟大的十月革命的胜利,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把马克思主义

 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列宁主义阶段。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正是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 中国人民取得了 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 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 马克思主义。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 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邓小平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观点、方法分析了新的情况、 新的问题, 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成功和失误的历史经验, 也总结了国际的经验, 确立了邓小平理论, 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邓小平理论用新的思想、 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 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在进入 21 世纪的时候, 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 为了胜利完成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 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 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 的重要思想。

 实践“三个代表” 的重要思想, 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 始终成为建设有中国特...

篇六: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

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其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和具体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概括地说,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使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

 2、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第一,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第二,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第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第四,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一,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第二,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协调发展,就是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第三,科学发展观主张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3.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中国共产党章程》把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完整地表述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无论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还是理论联系实际,都是实事求是的具体展开。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要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的内容。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做到实事求是,必然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党的领导人在不同时期对思想路线阐述和发挥过程中,分别强调或解放思想,或与时俱进,或求真务实,都是根据不同实践环境和具体任务,针对在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所提出的重点要求,其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是。它们既反映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的一脉相承性,又体现了结合实践发展在具体表现方面的时代特征。

 所以,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也正因为如此,我们通常把党的思想路线简明概括为“实事求是”,把党的思想路线称作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4.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 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才有了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创造性理论,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这个精髓,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规划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和一系列以“两手抓”为重要内容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等等。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这个精髓,在改革发展稳定、经济政治文化、内政国防外交、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新的发展战略;构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提出“三个代表”要求并把它同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贯彻这个精髓,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扎扎实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搞好先进性教育活动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5、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毛泽东 1948 年《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由于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独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而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它们不愿意也不能够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由于中国无产阶级的强大和革命的彻底性,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新民主主义革命不能由任何别的阶级和任何别的政党充当领导者,只能和必须由无产阶级充当领导者。

 中国工人阶级是新的社会生产力的代表,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它具有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富于组织纪律性等一般无产阶级的共同优点。同时,中国工人阶级还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点。一是中国工人阶级具有坚强的斗争性和彻底的革命性。二是中国工人阶级分布集中,有利于工人阶级队伍的组织和团结,有利于革命思想的传播和形成强大的革命力量。三是中国工人阶级大部分出身于破产的农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使工人阶级便于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共同团结战斗。中国工人阶级的这些特点和优点,使它能够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实现对各革命阶级的领导,必须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这是实现领导权的关键;在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这是坚持领导权的基本策略;建立一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强大的革命武装,是保证领导权的坚强支柱;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是实现领导权的根本保证。

 6、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实现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完成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为两翼,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明确要求。

 实践证明,党坚持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对于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保持社会稳定,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取了区别对象,用不同的办法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中国的这场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而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进行和平改造。在社会主义改造之前,无论是资本主义工商业,还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所有制,都具有私有制的性质。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用事实向农民表明合作化的好处和给农民带来的利益,使农民拥护党的政策。手工业者的情况和农民基本相同。同时以和平赎买的方法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把对资本主义企业的改造和对资本家个人的改造结合在一起进行。对资本家实行团结、教育和改造的方针,不仅稳定了资本家的思想,提高了他们的认识,保证了改造的顺利进行,而且将几十万资本家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成为社会主义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干部。这不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总之,和平改造解决了诸如实现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和平过渡与消灭剥削制度这类通常难以解决的矛盾问题。

 7、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做“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做“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的历史教训,经过深邃的思考,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首先,为了推动全党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其次,认真领会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邓小平强调: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其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最后,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意义。其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主要强调关于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特征,进一步深入到理解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目标。其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紧密地结合起来,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与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8、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一再强调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1992 年他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

 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在同资本主义的较量中,能否不断地巩固和发展自己,能否体现出其优越性,最根本的是生产力能否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更好。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从根本上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中国在改革开放前的 20 多年的时间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得不尽如人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能切实将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决不能长期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低下和贫穷的基础上。中国解

 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这是对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

 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是维护和平...

篇七: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摘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

 使之具有“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

 本文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础, 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过程并形成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和理论创新。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背景实践探索

  任何事物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变化发展的, 社会的发展也不例外。

 只有尊重规律、 认识规律、 把握规律, 才能更好地利用规律来认识社会, 发展社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就是无数先进的中国人在现代化进程中, 依照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规律, 并多次与中国不同时期国情相结合, 在实现了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思想又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突破的基础上, 又取得了巨大的社会、 经济效益的实践过程。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在中国进行传播, 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 是因为在中国这古老而文明的国度里, 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的渴望, 存在着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某些相通之处。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荀子提出的“天人相分"的思想, 肯定自然界有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汉代的王充提出的"元气自然论", 南北朝齐、 梁时期范缜的"形质神用"思想; 明末清初王夫之的"天下唯器"说, 这些学说的唯物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主义的唯物主义论是一致的。

 《易经》 的"一阴一阳之谓道"; 《韩非子》 的"矛盾"论; 《语类》 的"一分为二"; 军事家孙子的"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魏征的"兼听则明, 偏听则暗", 都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相吻合。

  在认识论方面, 中国历来强调知行结合:

 孔子主张学以致用, 墨子主张以"用"作为检验是非的标准, 王之认为"行先知后", 都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规律:

 实践与认识相统一。

 在社会历史观方面, 荀子从人类物质生活出发, 探索礼法制度的起源; 王充从物质利益的视角, 论证道德的经济基础; 柳宗元倡导的民本思想; 王夫之坚持的"理势合一"规律论,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追求"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等等, 都在某种意义上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有着近似之处。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思想精华, 为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文化心理上的认同感, 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提供了便利的思想桥梁。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步实践

  近代以来, 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索救国图强之路:

 以“有田同耕, 有衣同穿, 有饭同食, 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 无处不保暖”为口号的太平天国运动; 以“自强、 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 以君主立宪为目的的“戊戌变法”运动; 以实现共和为目的的“辛亥革命”运动。

 但这一系列的改革、 创新都以失败而告终, 在这历史的十字路口, 中国究竟将走向何方?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中国指明了方向-马克思列宁主义。

 随后的“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以工人阶级为先锋的广大进步人士开始逐渐宣传、 实践马克思主义。

 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随后其队伍不断壮大, 面临着封建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 帝国主义的压迫, 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一系列艰苦的反帝反封建的运动。

 大革命时期, 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 对于国情认识不清, 导致大革命失败。

 之后又缺乏实现马克恩主义中国化的自觉性。

 以至连犯了三次“左”倾教条主义、 冒险主义义错误, 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遵义会议后,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共产党人, 认识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开始了结合了中国的实际灵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

 1938 年, 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作了《论新阶段》 的政治报告, 首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随后他又联系中国革命斗争的实际写出了《中国革命的战略问题》 、 《矛盾论》 、 《实践论》 、 《论持久战》 等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深刻地揭示了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 科学系统地总结了中国革命正反两反面的经验,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态逐渐形成。

 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并最终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三、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 966-1 976 年的“文化大革命”运动给党和国家的发展带来严重灾难。

 它所遵循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 不仅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又脱离了中国的国情。

 而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同新中国的建设际相结合,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成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解决的第二个重大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确立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实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不断创新经济体制与完善政治制度的方针。

  在经历了不断丰富和发展, 又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和怎样建设这样的执政党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飞跃的继续和深入。

  十六大以来,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提出树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 还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其他一些思想。

 这些重要思想, 在实践上有助于我们国家在战略机遇和矛盾凸显的关键时期, 以更加宽广的世界眼光, 立足科学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的新局面, 在理论上进一步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内容,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

 四、 当代大学生应怎样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

 要坚持“理论联系实践”这一基本原则, 认真学习, 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自觉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的同时, 努力做到有所发现、 有所创造、 有所前进, 最终成为一名有理想、 有道德、 有文化、 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

 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结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个很漫长的历史过程, 它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的发展而进一步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也会在这一过程中取得新的突破。

篇八: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第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 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 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 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这些理论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都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都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都是党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

 它们之间既是一脉相承, 又是与时俱时的, 它们是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马列主义的基本立场、 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在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是一以贯之的。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理论体系的组成和特征上也是一脉相承的。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的不同历史任务的产物。

 3.为什么要不断地推进理论创新? 怎么科学地理解理论创新?

 重视理论创新是我们党的一个根本特点,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 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经验。坚持理论创新是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是党在理论上的创新必将推动新的实践不断发展, 新世纪新阶段推进党的建设必须理论创新在新形势下坚持理论创新, 就要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 把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

 在理论创新问题上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和思想方法。

 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 落脚于实践创新。

 离开了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 新问题的研究, 理论创新就无从谈起。

 创新必须建立在求实地基础上。

 理论创新和一要工作的创新, 都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 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4.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集中表述是:

 无产阶级领导的、 人民大众的, 反对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在这条总路线的指导下, 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纲领进行了系统论述, 为中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作了理论上与政策上的准备。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无产阶级领导问题。

 首先, 它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

 再次,它是十月革命后世界革命和时代转换的必然结果。

 无产阶级对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主要体现为政治领导。

 无产阶级要实现其领导权就必须同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

  5.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的基本内容是: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 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 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基本内容是: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保护民族工商业。

 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是: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6.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统一战线、 武装斗争、 党的建设, 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 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统一战线, 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 而党的组织, 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7.如何认识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其一:

 关于, 农业、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 走互助合作道路。

 遵循自愿互利、 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 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 正确的分析农村的阶级政策。

 坚持积极领导、 稳步前进的方针, 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领导、 稳步前进的方针。

 其二:

 关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形式。

 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8.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以和平的方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以渐进的方式推进社会主义改造, 把对所有制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同时进行,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

 9.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发展才是硬道理, 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发展才是硬道理, 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发展才是硬道理, 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也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 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 直接关系人心向背、 事业兴衰。

 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

 10.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科学概念包含两层基本含义:

 第一, 从社会性质上说, 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 从发育程度上说, 我国的社会主义还不成熟、 不完善, 还处在它的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 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为如下九个方面。

 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 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 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 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 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 科技教育文化落后, 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 人民生活水平

 比较低, 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 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是通过改革和探索, 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和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自强不息, 锐意进取, 艰苦奋斗, 勤俭建国, 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1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发的统一?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自力更生, 艰苦创业,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 民主、 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即“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1)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2)

 改革开放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3)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二者互相贯通, 相互依存, 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

 1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党的十五大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经验的基础上, 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 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从而明确了什么是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政治、 文化, 初级阶段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 政治、 文化。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 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发展市场经济, 不断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 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 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实现社会安定, 政府廉洁高效, 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 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以培育有理想、 有道德、 有文化、 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为目标, 发展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的,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是立足中国现实、 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 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 政治、 文化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 有机统一、 不可分割的整体。

 经济是基础,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又给予一定经济和政治以巨大影响和作用。

 社会主义是经济、 政治、 文化全面发展的社会, 缺少哪一个方面都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3.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它属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 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14.如何正确处理改革、 发展、 稳定之间的关系?

 改革、 发展、 稳定三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发展是解决经济社会一切问题的关键, 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三者是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其结合点就是实现好、 维护好、 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 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是我们党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历史经验, 是经济、 政治、 文化、 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要求。

 稳定压倒一切。

 保持社会稳定, 是顺利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必要前提, 也是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基本条件。

 没有稳定, 一切都无从谈起。

 在任何时候、 任何条件下, 稳定是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前提。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内在统一的结合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离开这个共同的立足点和政策措施的结合点, 改革决策的科学性、 改革政策的协调性, 发展的全面性、 稳定的长期性都将难以实现。只有抓住这个结合点, 三者才能真正成为互为前提、 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

 15.如何理解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邓小平在强调改革的动力作用时, 总是把改革与开放联系在一起, 阐述两者的辩证关系。

 :

 “一个对外经济开放, 一个对内经济搞活。

 改革就是搞活, 对内搞活也就是对内开放, 实际上都叫开放政策。

 ”因此, 他把对外开放确立为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第一, 这是深刻总结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的结果。

 第二, 这是敏锐把握当代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趋势的结果。

 第三, 这是清醒判断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国情和长远发展目标的结果。

 16.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1)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 它们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而是资源配置的不同方式。

 不能把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划等号, 也不能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划等号。资本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2)

 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是为了有效地发展社会生产力,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的矛盾。

 实践证明, 社会主义搞市场经济更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3)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调节的手段,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 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要把计划和市场有机结合起来, 更好地发挥两种调节手段的长处。

 17、 为什么说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 这集中表现在:

 第一, 性质相同, 都是以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

 为领导,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

 第二, 作用、 职能相同, 都是对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实行民主, 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 都承担着领导和组织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职能;

 第三, 历史使命相同, 都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逐步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和社会不平等, 为未来过渡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18、 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

 依法治国, 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 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 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 管理经济文化事业、 管理社会事务, 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逐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 法律化, 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 也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深刻理解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 主要把握:

 (1)

 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2)

 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 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

 (3)

 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是宪法和法律。

 19、 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如何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

 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三点原因

  第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

推荐访问: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 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 理解

版权所有:诚明文秘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诚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诚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00263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