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这绿树丛中的红颜色跟砖瓦的颜色是呼应的、吻合的。我要说的特别是前景,这张画如果没有前景的两棵树,构图的魅力会减少许多。虽然是冬天,这两棵树——可能是法国梧桐,上面还留着一些枝叶,叶子没有完全掉落,两棵树的造型和用笔无懈可击,非常生动。记得吴冠中也有类似画树的用笔方式,但是吴冠中画的有时候比较概念,虽然笔很流畅。画中前景的这两棵树对于整个画面的构成非常重要。今天展览上我看到还有一张画(即《杭州老街》,1973年作),也是有这样两棵树的前景。因此我又想,这个前景的树也有可能是画家自己加上去的,但是不管怎么说,在这幅画里面,它们是非常重要的两棵树,而且还有几片没有凋零的树叶——所以,就整个这张画来说,应该是有着时代的象征的深刻含义的。家属也非常有眼光,把这张非常重要的画做成限量复制品来赠送画界好友欣赏保存。因此,这张画应该可以公认为林达川先生的代表作。本身它又成为我们校园历史的回忆,我们当年在学校的师生,都知道学校是有这样的风景,对于浙江美术学院的校史,这张画的意义就非同一般了。
80年代作品:《西湖荷花》当属画西湖油画作品中的极品
另外是80年代的作品。它们是进入新时期的作品。画册当中这时期的第一张是《瓜叶菊》,47×38厘米,主体是花,而花的叶跟桌面跟背景,三者浑然一体——我们有时候觉得,主体、陪体,跟背景、桌面,应该画得拉开层次,而这画除了菊花之外,其他都混在一起,所以总体非常和谐,但主题又非常鲜明,这应该是他的极品。还有一张《菊花》,57×30厘米,这张画的色彩非常绚丽。从此画可以断定画家作画非常自由奔放,是很随意的,画家把自己作画用的颜料与调色盒也画了出来,就放在两个盆栽菊花前面,作为前景的摆设。画家看到前面有这样的东西——可能当时也就这么回事,就一起画了出来,而我们看着也觉得非常有魅力。这张画包括构图在内,应该是他的一张没有什么可挑剔的优秀作品。还有一张《果园》,1981年的,色彩也非常绚丽与和谐,46×55厘米;类似这样的还有同年画的《缙云风光》,50×60厘米,它的层次非常分明,中间是树,树跟近山贴得比较近,后面是远山加上云天,这个风景和布局非常美。而且这张画画得非常秀丽,在他整个的相对粗犷浑厚的风格当中,这张画又显得比较细腻。另外,我非常欣赏的是画的《浦东造船厂》,特别是“之二”跟“之三”,尤其是“之二”。刚才汪老师也讲到了《美院陈列馆》,认为把它跟法国那些典型的印象派风景画放在一起,你是找不到有什么很大的差别,意思就是他的水平很高。《浦东造船厂之二》这张画,在他所有的风景画当中——因为他很多是画的乡间风景。他到了上海,面对这样一个大海港,这样一个欧化或比较西化的上海的港口与海轮船——整个画面是迎光的,画出的画面光线非常灿烂,整个画面暗色并不是太多,但这个银灰色调把整个大轮船表现出来,把东方大港的现代气息表现出来了。
还有一张一定要提一下的是1983年画的《西湖荷花》。我们知道西湖是申遗已经成功了,作为自然和人文遗产,已属于联合国的保护单位。很多人都说西湖中看中游不中画,我甚至听全老师也说过,西湖是没法画的,柳浪闻莺没法画,细细的柳枝桃叶,用油画怎么画?三潭印月有人文的情怀,但也太工工整整。所以全先生以新疆为他的创作生活基地,画的大量是新疆维吾尔少数民族风情的作品。但是林先生因为没有教学任务,他也不可能带学生到西双版纳或者是到哪里去,他主要的生活基地就在杭州,所以他也就只能以杭州风景作为描绘景点。他这张画,我觉得应该是画西湖的作品当中——整个世界也好,整个中国也好——画西湖的油画作品中非常的极品。
结语:林达川先生是一位值得我们继续研究的重要油画家
看了这些画以后,我觉得我们不能说他的每一张画都达到了极品的水平,但正因为林先生作画很奔放很自由,他只要有这样十几张画达到了这样的水平,把油画画到这个程度,就足以让学界认识到他在中国油画艺术界所据有的非常地位了。我们浙江后来也有一些画家,也是强调写意,强调主观的用笔,强调油画的所谓“书写性”,包括用色彩,包括用黑色,像温州的陈天龙先生就大量用了黑颜色,而金冶先生对油画用黑色是坚决反对的,他晚年在一个电视采访中对所谓“最美的调子是灰调子,最好的颜色是黑颜色”的说法是绝不认可的,当然这是金冶先生自己的看法。印象派确实不主张用黑颜色,但是如果黑颜色用得好,我觉得也是油画中的一种颜色,是可以存在的。像林先生用的黑色就非常好。这是我整体的感觉。我觉得林先生是一位值得我们继续研究的重要油画家。谢谢大家!
2012.12. 21与23-24修订
(本文系研讨会发言记录,经作者整理修订。作者为浙江摄影出版社编审,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美术评论研究会理事、秘书长)
[相关链接]
林达川(1912-1985),广东新会人,著名油画家。1930年考入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35年考入日本东京美术学校(现日本东京艺术大学)。1953年 8月举家归国,并到浙江美术学院执教,任油画系教授。其作品大多以风景小品为主,此次展出作品共八十多件。杭州当年的老街道与老建筑,全都意趣盎然地呈现在他的画作中,《卖鱼桥》《杭州解放路》等作品展现了老杭州的风貌。
林达川是中国早期留日画家中比较独特的一位。从1932至1953年,他在日本学习、生活长达二十余载。1934年入日本东京美术学校雕塑科,在校期间选修洋画,师从日本一代宗师梅原龙三郎、石井鹤三、安井曾太郎,并受到日本名师黑田清辉、藤岛武二的熏陶。林达川是战后日本美术界获得荣誉最高的华人画家。在早期西画家中,他是将印象派的色彩和东方书写意味结合得最完美的画家之一,他的油画发挥了油画材质的特点又化合了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笔意形态,呈现一种粗朴、放纵的意趣,铸就了中国早期印象派风格的经典意义。林达川的印象派风格的艺术,在归国后一直居于潮流的边缘,半个世纪以来,他的艺术成就为很多人所忽略或者得不到完全的认识。
由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美术馆、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大璞不雕:纪念林达川诞辰100周年艺术展”于2012年11月14日(星期三)下午14:00在浙江美术馆大厅举行开幕式,展览在8、9号展厅展出。开幕式之后,15:00起在该馆底层多功能厅召开了“大璞不雕:纪念林达川诞辰100周年油画艺术研讨会”,学术主持秦大虎、潘耀昌。受林达川先生女儿林亦香女士委托,浙江省美术评论研究会秘书处推荐了杨成寅、郑朝、高照、范达明、张所照、潘嘉来等该会理论批评家出席参加了研讨会。
(浙江省美术评论研究会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