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诚明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聚焦沪上营养学家营养传播“头脑风暴”会

聚焦沪上营养学家营养传播“头脑风暴”会

时间:2022-11-05 19:25: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2010年的“张悟本事件”集中反映了我国百姓迫切的营养、养生需求得不到正确引导的现状。为了引导大众的营养需求,2010年10月,《大众医学》策划了“营养知识传播研讨会”,邀请上海知名营养专家探讨营养领域热点话题。正如《大众医学》执行主编贾永兴在研讨会上的介绍:“《大众医学》致力于传播权威医学知识的同时,也会坚持实用的取向,包括解决常见营养知识误区。”讨论设专家主题阐述和传播案例讨论两个部分,研讨会热烈而富有成果。

厉曙光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上海市预防医学会营养与食品安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社会职务。

民众对营养知识渴求但得不到满足

有一次,在营养讲座上,听众问我:“有人说吃了牛奶要致癌,后来又发生三聚氰胺事件,到现在也不知道牛奶到底能不能吃。”提问的人是一位博士。博士尚有如此疑问,何况普通人呢。问题的症结在什么地方?我想至少有以下几点。第一,食品安全事件多发,有相应的行政部门负责应对,但长期以来没有部门主管营养知识传播,助长了营养知识传播的乱象。第二,作者和媒体未充分重视知识来源的可靠性,使错误信息有机会被“生产”。第三,营养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但普通民众并不了解各年龄段人群的营养需求差异。从上述三个方面去合理引导,人们的营养知识需求将会逐步得到满足。

蔡美琴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营养系副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担任中国学生营养促进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营养学会副理事长等社会职务。

大众膳食营养需求的常见误区

大众常见的饮食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①易极端化。认为有营养的东西就多吃,比如喝牛奶,成人推荐量每天一杯(250毫升),但有些人早晚各一杯,中午还要再来一杯,那就超量了。其实牛奶喝多了也会影响食欲、加重机体消化吸收的负担。有些人认识偏激,比如吃鸡蛋不吃蛋黄、不吃肉,天天吃粗粮,这也不好。②错误推广。当听说吃蔬菜和水果的皮营养好,就“开发”出黄瓜皮、苹果皮等蔬果皮,甚至连香蕉皮也要吃,这就属于错误推广了。③硬性比较人工和天然。有的看到人工添加剂就心生恐惧。其实,只要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食品添加剂都是安全的。天然的添加剂未必都好,比如天然β-胡萝卜素就很不稳定,所以,不要谈“添”色变。

葛声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营养科主任。硕士生导师。担任上海市卫生局临床营养质控中心专家组成员、上海市营养学会理事等社会任职。

肿瘤和糖尿病患者的营养误区多

肿瘤患者和糖尿病患者属于饮食控制易走极端的群体。①肿瘤患者食谱过于单调,很多东西不敢吃,或只吃几种有抗癌功效的食物。许多人不吃鸡(台湾肿瘤患者不吃鸭)、不吃海鲜,甚至认为猪肉,羊肉和牛肉等“红肉”致癌,也不吃,这些做法都显得极端。就鸡肉和鸭肉的问题,我请教过中医专家,他们指出:体质虚寒者适宜吃温热属性的鸡肉,热性体质者适宜吃寒凉属性的鸭肉,肿瘤患者完全放弃这些优质蛋白质太可惜了。②糖尿病患者的误区体现在缺乏总热量控制的观念。他们只对血糖指数高的食物“忌口”,如不吃主食却吃很多零食;不知道无糖食物也有热量:因为卷心菜是甜的就不吃,其实卷心菜含糖量只有2.9%。

孙建琴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临床营养中心主任。担任中国老年营养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营养学会副理事长等社会职务。

营养工作者应发挥营养传播主动性

在林林总总的误区出现时,营养学工作者应适时站出来“说话”,避免一些问题被传得面目全非。营养传播首先要面向医生,通过医生来帮助患者纠正营养误区。比如,部分医生认为维生素D吃多了会中毒,但循证医学发现人们摄入的维生素D不是多了而是还不够。国内外有关机构也在考虑提高维生素D的推荐摄入量。其次,营养传播要面向大众,这需要两个主体发挥主要作用,一是政府要适时澄清疑惑,二是媒体对有争议的观点要充分考证。呼吁营养工作者发挥传播主动性的同时,也希望大家理解他们的不足之处,比如本职工作很忙,能写文章的精力有限等。但是,营养工作者保有一份热衷传播的心,是必要的。

蔡东联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营养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营养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营养药膳分会副理事长等社会职务。

把论文改写成科普文章的价值和难点

把科研论文改写成科普文章的价值是肯定的。比如我们用大豆分子蛋白和动物蛋白做动物试验,观察大豆分离蛋白对肾脏的影响,发现大豆分离蛋白对肾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目前,国外糖尿病、肾病的饮食指南已经建议这两类患者可适量食用豆制品,而国内的有关指南还没明确。我们这个研究的结果刊登在专业学术杂志,只有少数专业人员能看到,老百姓还不知道。但是如果写成科普文章,并且在《大众医学》这样影响力大的报刊上登出来,就会有更多人看得到。今后,这个研究还需要从动物试验向临床研究过渡,然后再向普通人进行宣传。从科学论文到科普文章,需要一个过程,还要经常写才能掌握。改写过程中,用词造句要进行调整,科普文章和论文的主要观点的描述需保持一致。

传播案例讨论

冲突的观点让大众不知所措

案例简述:某报标题《多吃粗粮你会更健康》,某网标题《警惕:吃太多粗粮易诱发胃癌》,类似这样相互冲突的观点让大众不知所措。

蔡美琴:我不赞同天天吃粗粮,但粗粮不是导致胃癌的原因。在我国,第一位致胃癌的原因是幽门螺杆菌感染,情绪抑郁也是重要因素。食物本身没有好坏,就看搭配得好不好。胃功能较弱的小孩和老人,不适合总吃粗粮。但是,如果经常“大鱼大肉”,偶尔吃点小米粥、玉米排骨汤等粗粮就很好。

厉曙光:粗粮可提供丰富的膳食纤维,对控制体重有益。说粗粮吃多了会引发胃癌是对粗粮的误导。部分媒体发布消息时,不要把标题搞得危言耸听,反而会失去其本身的价值。

被引用论文不权威,转载还出错

案例简述:2009年某报刊登《科学家警告:维生素c不可滥用》,称“滥用维生素c可能会加快动脉硬化……每天服用500毫克维生素c,并且至少连用一年的人。动脉壁增厚的速度是那些不服任何补充营养剂人的2.5倍”。该文后被转载,原文提到的2.5倍变成了25倍。经考证,被引用的论文出自会议论文集,未正式发表。

蔡东联:参考论文应首选核心期刊,未正式发表的论文可信度无保证。推荐两本核心期刊供大家参考: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和英国《营养学杂志》。可信度高的论文要符合循证医学的原则,研究样本数至少120对以上。如果是对照试验,必须是有效的对照,对照还要符合医学伦理学的原则。

孙建琴:如果要我翻译这篇文章,我一定会去看原文,不会仅凭英文摘要就发表观点。而报社发表和转载时,更应注重来源的可信性。就本案例而言,2.5倍经转载变成25倍的失误不应该出现。

翻译后被误读和夸大

案例简述:丹麦哥本哈根大学一项维生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该研究详情此处略),被国内媒体解读为“长期服用维生素增加死亡风险”,这与国内外主流研究观点冲突。

孙建琴:这个研究没有问题,关键是我们过度引申了。这个研究其中一部分对象是已患心血管疾病的人,有的已达心肌梗死,死亡风险高于普通人。在这种情况下服用维生素和矿物质,得出的死亡率结果不能推广到普通人群。我自己也在服用维生素和矿物质,它们是有益健康的。

厉曙光:学术研究可以百家争鸣,但明显有争议的观点不适合对普通大众传播。

《大众医学》编辑部主任姚毅华:我们曾收到一篇否定维生素E作用的文章,很吸引眼球,但与主流观点相反。我们咨询了几位营养专家,还有一位循证医学专家,被建议要慎重考虑。后来,这篇文章没有发表。

推荐访问:营养学家 沪上 聚焦 头脑 营养

版权所有:诚明文秘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诚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诚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00263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