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2008年~2012年湘潭市出生缺陷(BD)患儿的发生率、缺陷类型顺位及构成比,探讨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的干预措施。方法 对2008年~2012年湘潭市出生缺陷监测点分娩的116910例围产儿进行出生缺陷监测,分析各种缺陷发生率、类别及构成比。对2008年~2012年5年的1148例围产儿出生缺陷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检出BD儿1148例.出生缺陷发生率在98.19/万。男女相比、城乡相比,其BD发生率均有差异.且提示可能与母龄有关,但与出生季节的关系差异无显著性。BD儿围生期死亡率23.81%,高于非BD儿。从BD发生种类来看,头部器官畸形发生高居首位+四肢畸形居次席。结论 BD是围生儿的重要死因。为提高人口素质,应提倡优生优育,加强围生期保健工作,提高并广泛应用产前诊断技术.以降低BD发生率。
关键词: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结果
出生缺陷是指出生时就存在的结构和功能( 代谢) 方面的异常。出生缺陷的发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同时降低了出生人口的素质。减少或消除出生缺陷的发生是提高人口素质的主要工作之一[1]。为全面掌握湘潭市出生缺陷的发生和缺陷种类的变化,制定相应干预措施,有效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现将2008年~2012年湘潭市1148例出生缺陷患儿的主要监测数据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8年~2012年在湘潭市出生缺陷监测医院住院分娩满28w至出生后7d的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资料。
1.2方法 按照《中国妇幼卫生监测统计工作手册》要求,利用我市妇幼卫生三级网络,对出生缺陷监测病种定义特征及诊断进行监测及分析。
1.3报表情况 各监测医院分别有专人负责监测工作,按照全国出生缺陷监测中心制定的《主要先天畸形诊断手册》中的出生缺陷的定义、特征及诊断标准,对孕28w至出生后7d内的监测对象逐一进行筛查后,上报监测围产儿季报表、出生缺陷卡、围产儿死亡卡,县级每季度质控后上报市级审核,由市妇幼保健院上报省妇幼保健院。
2 结果
2.1围产儿死亡、出生缺陷发生情况 见表1。2008~2012年共出生围产儿116910例,其中围产儿死亡1065例,围产儿死亡率9.11‰,呈逐年平稳下降趋势;出生缺陷1148例,出生缺陷发生率98.19/万。
2.2随机抽取一半监测医院出生缺陷儿的个案进行顺位统计,出生缺陷前5位顺位及构成比见表2。
2.3出生缺陷相关因素 在出生缺陷儿中,产母年龄20~25岁,25~30岁,出生缺陷发生率无明显差异;30~35岁,尤其是35岁以上,出生缺陷发生率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79,P<0.05)。围产儿中男婴60200例,出生缺陷男婴611例;女婴56710例,出生缺陷女婴532例,性别不明5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农村出生缺陷率91.78/万(520/56655),城镇出生缺陷率104.22/万(628/602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44,P<0.01)
3讨论
围产儿出生缺陷是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要加强产前检查质量管理,积极开展孕中期对先天缺陷的产前诊断,提倡20~24 W进行B超筛查,一旦发现胎儿畸形,应进一步产前诊断,一经确诊胎儿畸形,动员采取终止妊娠,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产科质量。
我国出生缺陷监测的现状:①监测方法:全国性的出生缺陷监测采用医院监测方法,纳入132个监测市县的460~480所医院,年监测围产儿数45~50万。监测对象为孕28周住院分娩的围产儿,包括活产、死胎,死产和7d内死亡的围产儿。重点监测23种主要的和高发的先天畸形。收集缺陷儿的畸形诊断信息、出生孕周、体重等一般信息、母亲孕早期患病、服药、接触农药及其他有害因素的信息,收集但没有专门设置母亲既往异常生育史、家族遗传史的调查项目。建立统一的质量控制方法和指标考核体系,采取监测医院、省市和国家三级质量检查体系,要求分娩数和畸形漏报率低于1%,数据项填报错误低于1%,数据计算机录入错误低于1‰。主要分析指标为出生缺陷发生率,定义为每万例围产儿中的出生缺陷发生数。实质上出生缺陷发生率是一个患病率性质的指标,受监测方法、监测对象、监测期限、诊断水平、监测系统的稳定性等因素影响。②主要先天畸形的监测结果:神经管缺陷(Neural tube defects,NTDs)、唇鄂裂(Cleft lip with or without cleft palate,CL/P)以及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efect,CHDs)一直是我国围产儿中高发的畸形。
干预措施: ①加强健康教育宣传: 迫切需要多渠道地进行群众性的优生优育知识宣传教育,帮助群众充分认识不良生活习惯、传染性疾病、环境污染与出生缺陷的内在联系。②婚前医学检查是控制出生人口质量的第一个重要环节。③指导育龄夫妇选择最佳生育时机。④加强孕期保健。出生缺陷的发生主要有遗传和环境两大类因素,与病毒感染、滥用药物、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有关,也与营养过多或缺乏有关。呼吁社会各界加强环境保护,减少环境污染,孕期应尽量避免接触农药、工业毒物、射线、宠物等致畸因素,增强体质,合理膳食,使每位孕妇尽早定期检查[2]。⑤提高产前筛查及产前诊断技术,尤其是宫内诊断水平,做到早发现异常并早终止妊娠,提高出生人口素质[3]。⑥提高新生儿疾病筛查率,降低致残率。降低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的社会性工作,它关系到社会稳定及整个民族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桑小梅.B超筛查在预防出生缺陷中的重要性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9):4203-4204.
[2]石敏,周涌.基层为产期保健管理[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8,10(19):205.
[3]王光玲,张卫杰,许建平,等.围生儿死亡率变化及其与出生缺陷关系[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3,18(3):211~212.
编辑/许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