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诚明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结果分析及干预措施

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结果分析及干预措施

时间:2022-11-06 08:15:06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目的:为掌握大新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主要死亡原因及动态变化,寻找儿童死因变化的趋势,探索干预措施。方法:对大新县2008—2010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年来,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逐年下降。2010年主要死因依次为:出生窒息、肺炎、早产低出生体重、先天异常、其它意外。婴儿死亡及新生儿死亡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比例较高。结论: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关键是降低新生儿、婴儿死亡率。积极推广适宜技术的正确应用是降低新生儿窒息死亡的重要措施;加强儿童肺炎病例管理;加强围产保健、高危妊娠管理,提高产科质量,降低早产低体重死亡率;加强出生缺陷干预措施,降低先天异常死亡率;重视安全教育,减少意外死亡是应注意的重点。

[关键词]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构成比;死因顺位;死前治疗;干预措施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文化、卫生状况和妇幼保健工作质量的主要指标。因此,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成为《2001-2010年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的主要目标之一[1],为促进儿童健康发展,准确掌握大新县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变化趋势,采取有力的干预措施,提高儿童保健服务质量,改善儿童生存状况,我们对2008-2010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资料进行了系统分析。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来源收集2008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全县5岁以下儿童死亡报告卡及当年做漏报调查资料。死亡报告卡统一使用《广西5岁以下儿童死亡报告卡》。统计范围为全县本地户籍母亲妊娠满28周(如孕周不清,可参考出生体重达1000g以上)娩出后有心跳、呼吸、脐带搏动、随意肌缩动四项生命指征之一,而后死亡的5岁以下儿童。

1.2方法按《广西5岁以下儿童生命监测工作方案》的要求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死亡病例均按要求填报死亡报告卡,每年度对漏报情况进行质量控制,确保资料准确。儿童死因诊断和分类主要根据国际疾病分类(ICD-9)。疾病诊断名称以《实用儿科学》[2]的统一诊断名称为标准。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χ2检验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及年龄组死亡构成2008~2010年全县共出生活产婴儿13826人,5岁以下儿童死亡157例,死亡率11.36‰;其中婴儿死亡128例,死亡率为9.26‰,新生儿死亡99例,死亡率7.16‰。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2008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11.38‰,2010年下降至10.18‰,两者差异无非常显著性(χ2=0.13,P>0.05)。婴儿死亡率从8.42‰降到7.92‰,新生儿死亡率从7‰降到5.88‰。3年间新生儿死亡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63.06%,新生儿死亡占婴儿死亡77.34%;婴儿死亡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81.52%,1—4岁儿童死亡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18.47%。近两年,新生儿、1—4岁儿童构成比呈下降趋势,婴儿死亡构成比呈上升趋势。见表1

2.2主要死因顺位及构成2010年5岁以下儿童主要死因顺位依次为:出生窒息、肺炎、早产低出生体重、先天异常、其它意外。与其它有关评审监测资料报道基本一致[3]。详见表2。

2.35岁以下儿童死亡就医情况从2008~2010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分析,死亡地点构成比:医院49.68%,途中7%,家中43.31%;死前治疗:住院70.65,门诊7%,未治疗22.93%,诊断级别:省(市)9.55%,县级65.61%,乡(镇)5.72%,村级3.18%,未就医15.92%;死因诊断依据:尸检0.63%,临床82.8%,推断16.57%;死前治疗(1)住院与非住院对比效果显著(X2=8.24,P<0.01)(2)治疗(门诊+住院)与未治疗对比效果显著(X2=14.82,P<0.01)。诊断级别(省+县+乡+村)与未诊断对比效果显著(X2=10.75,P<0.01),详见表3。

3讨论

1.2008~2010年大新县5岁以下儿童各年龄组死亡率呈下降趋势。3年间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下降16%、5.93%和10.54%,说明近年来大新县通过深入开展基本公共卫生0~36个月儿童保健服务及降消项目,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略有下降,但与全国、广西及其它省县级相比较,仍处在较高的水平。5岁以下儿童死亡下降不明显,从死亡年龄构成比来看,3年间婴儿死亡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81.52%,新生儿死亡占婴儿死亡的77.34%,死亡主要发生在新生儿期和婴儿期,符合儿童死亡的一般规律,与其他城市报道的5岁以下儿童死亡分析基本一致[4]。为此,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关键是降低婴儿死亡率,尤其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是重中之重。

2.从5岁以下儿童主要死因顺位来看,近年来出生窒息逐步上升至第一位,其次为肺炎、早产低出生体重、先天异常、其它意外,这些疾病已经成为威胁我县儿童生命的主要原因,故有提出以下干预措施:(1)各级产科人员要加强产前保健,不断提高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水平,特别是乡(镇)卫生院要加强产科建设,提高产科质量,以降低新生儿窒息的死亡率。(2)做好肺炎的管理工作,产时要严格无菌操作,避免因产时细菌感染引起的新生儿肺炎。(3)加强孕产妇系统管理和高危管理工作,对有高危因素的孕妇加强卫生指导和家庭自我监护,积极治疗妊娠并发症,提高住院分娩率,从而降低早产发生率。据有关资料研究表明[5],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要求分娩后立即在28天内给予VitAD口服,既有利于预防佝偻病,也可有利于减少呼吸道感染和腹泻。(4)加强孕前医学指导及产科保健,要重视化学物质、药物、环境污染等对人类胚胎发育构成的威胁。加强优生优育知识宣传,减少缺陷儿的出生,提高出生人口素质。(5)预防儿童意外死亡已成为多领域跨学科的问题,对意外进行干预要呼吁有关方面立法,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加强健康教育和提高预防技术等四方面进行[6]。对留守儿童要加强安全意识,以降低儿童意外死亡率。

3.5岁以下儿童死前保健情况比较乐观,2008年与2010相比,住院与非住院对比、治疗(门诊+住院)与未治疗对比、诊断级别中(省+县+乡+村)与未诊断对比效果显著,说明目前人们的保健意识不断增高,但仍有15.92%儿童死前未能就医。有关资料研究表明[7],加强农村三级保健网的建设,大力民展农村合作医疗,推广适宜技术,动员社区群众接受健康教育,提高卫生服务能力,是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关键措施。

大新县是全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试点之一,经过不断的实践,十几年来我们为国家提供了准确、可靠的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资料。我们认为我县应该继续采取以下六种干预措施:(1)妇幼保健与临床相结合;(2)儿童死亡病例讨论;(3)肺炎病例管理;(4)乡村两级标准化管理;(5)加强妇幼保健知识宣传;(6)提高住院分娩率。以便更好地降低我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参考文献:

[1]王新,丁元萍.2002-2010年吉林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妇幼卫生杂志,2011,2(2):77.

[2]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3]王子恒.南昌宁县5岁以下儿童死亡评审结果分析与对策[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1012(1):66.

[4]刘霞,刘春芳.996-2005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结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9,24(31):4406.

[5]林良明,刘玉琳,米杰等.降低中国农村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研究[J].中国优生优育,1999,10(1):2

[6]李一辰,滕红红,袁雪.1992年~2001年北京市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监测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3,11(4):234~236.

[7]林戈,刘维兰.广西一市两县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结果分析[J].华夏医学,1999,12(4):472.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推荐访问:干预 监测 措施 死亡 儿童

版权所有:诚明文秘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诚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诚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00263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