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芝麻栽培历史与分布
芝麻属胡麻科、胡麻属,一年生草本植物。一般认为芝麻起源于非洲。我国芝麻栽培历史始于公元前2世纪。据史料记载,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大宛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带回胡麻种,命名胡麻。先在黄河流域种植,后遍及全国,并传到朝鲜、日本、东南亚等亚洲邻国。历史上芝麻名称较多,如方茎、脂麻、狗风脂麻、油麻、狗虱、鸿藏、乌林、乌林子、交麻、巨胜子、小胡麻等,直到宋代才有“芝麻”之称谓。
芝麻分布很广,亚洲、非洲、美洲、欧洲均有种植。印度、中国、苏丹、缅甸、尼日利亚等为主产国。世界芝麻种植面积常年约665万hm2,面积最大的是印度,每年270万hm2左右,占世界总面积30%以上。其次是苏丹、缅甸和中国,每年种植面积在60~70万hm2以上,而在这些国家中,我国芝麻单产最高,历年平均产量484.5kg/hm2,总产量居世界第1位。
我国芝麻分布既广泛又集中,南到海南岛,北至黑龙江,东临垅海,西到青藏高原,均有种植。但种植区域最集中的是黄淮、江淮芝麻产区,占全国芝麻面积70%以上,其次华北平原占15%左右。我国芝麻的主产省份有河南、安徽、湖北、江西、河北等。
2芝麻生产基本情况
2.1生产现状
芝麻是我国主要油料作物之一,也是一种经济作物和创汇作物。栽培历史悠久,营养、保健和医用价值较高,用途广泛,芝麻产品成为越来越多人喜食的家常食品,发展芝麻产业前景广阔。我国芝麻主要分布在河南、安徽和湖北3个省,其次是河北、江西、吉林、陕西和江苏等省。近年来,东北、西北芝麻生产发展较快(表1)。
安徽省是全国重要的商品芝麻和出口芝麻产区,种植面积和总产均占全国的1/6,居全国前3位,出口量居全国第1位。2002~2006年全省芝麻种植面积平均为12.26万hm2,总产11.82万t,单产为963.0kg/hm2。芝麻种植面积占全省油料作物面积的 9.22%,总产占全省油料作物产量的4.37%,在大宗油料中位居第3位,在特种油料中位居第1位(表2)。
2.2自然生态条件概况
2.2.1地形地貌。安徽省面积13.92万km2,丘陵和中低山地8.44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61%;平原4.35万km2,占31%;水面和其他用地1.11万km2,占8%。可谓“六山一水三分田”,是一个地形地貌较为复杂的省份。全省光、温、水、热量资源满足芝麻生长的需求,能够保证芝麻正常成熟,适宜种植夏芝麻。
2.2.2气候特点。安徽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大体上,淮河以北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江淮丘陵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向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过渡地带,长江以南地区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省气候兼有南北之长,热量资源比较丰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雨热同步,四季分明。一是气温。年平均气温在14~17℃,沿江和皖南地区的年均气温高于淮北地区和大别山区。日平均气温连续5d≥18℃出现时期165.49d,连续3d最高气温≤18℃出现时期129.26d。二是积温。总积温6 017.34℃,≥10℃的积温5 491.61℃,≥15℃的积温4 912.20℃,有北少南多、山区少平原丘陵多的特点。三是无霜期。全省初霜期大多在10月下旬,终霜期出现在3月中旬至4月上旬。无霜期246.71d,北少南多,与热量的分布规律极为一致。四是年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1 072.87mm。全省年降水量在750~1 700mm,降雨量的分布南部多于北部,山区多于平原、丘陵。降雨量在季节上差别很大,夏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40%~60%。五是地下水。地下水资源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47.73亿m3、水资源总量580.50亿m3。六是日照。年日照时数1 912.04h,全省光能资源丰富,光照充足。日照时数自南向北递增,能够满足芝麻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需要。七是灾害性天气。安徽冷暖气团活动频繁,天气形势多变,影响着降水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分配,造成不同程度的干旱和洪涝灾害,并有暴雨、连阴雨、大风、暴雪、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出现,对芝麻产量形成有一定威胁。对芝麻生产威胁最大的是旱涝灾害。据资料统计,有旱涝灾情的年份占62.4%,正常年份占37.6%,涝多于旱。沿淮和淮北旱灾多发生在4~6月,水涝多发生在6月下旬至8月下旬,尤以7月多发。江淮之间以旱灾为多,一年之中5~11月均可出现干旱;水涝灾害多以6月下旬至7月中旬的梅雨和8~9月间台风引起暴雨。沿江以洪涝为主,主要出现在6月中下旬至7月中旬的梅雨期。干旱主要出现在下半年的伏旱和夹秋旱。
2.2.3土壤状况。安徽土壤种类繁多,分布错综复杂,过渡特征非常明显。淮北平原以潮土、砂姜黑土为主;江淮丘陵以黄棕壤、黄褐土中的黄白土、马肝土为主;沿江和江南平原以灰潮土和水稻土为主;皖南和大别山区山多田少,是安徽省传统的旱作林茶基地,土壤类型主要是黄壤。全省芝麻产区种植面积较大的土壤类型为潮土、砂姜黑土、黄褐土和黄(棕)壤。
2.3芝麻生产发展历程
安徽常年芝麻生产面积在12万hm2左右,面积和产量仅次于河南,居全国第2位,约占全国芝麻种植面积的1/6。安徽芝麻主产区相对集中,2/3的芝麻种植在一年两熟制阜阳地区和江淮分水岭地区。20世纪80~90年代安徽省芝麻面积一度上升到20万hm2以上,2002年全省芝麻种植面积为16.6万hm2;2003年以后受粮食政策调控影响,芝麻种植面积大幅下滑,2008年下降到6.77万hm2。
安徽省芝麻科研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是2001年之前,承担 “七五”、“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芝麻种质资源繁种编目和主要性状鉴定”、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固镇县优质油料示范(含芝麻)”,进行芝麻种质资源征集、引进、鉴定,芝麻新品种及高产栽培技术引进示范推广;第2阶段是2001年至今,随着芝麻及其制品在安徽农产品中出口创汇优势逐渐显现,以及人们对芝麻营养保健作用认识的提高,安徽省政府、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开始对芝麻科研进行投入,抽出专门科技力量,已先后选育出皖芝系列芝麻新品种8个,这些综合性状优良的新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后,对于安徽省芝麻生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栽培技术方面正朝着节本增效轻简栽培技术方向发展。芝麻产业建设主要依托淮北、江淮主产区发展芝麻生产,保障芝麻产品供给;选育与推广应用优质高产、抗病耐渍、专用型芝麻新品种,减少现有主产区因病涝灾害而造成产量损失;实施品种规模化种植,推广规范化配套栽培技术和轻简化生产技术体系,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芝麻商品品质,增强安徽省芝麻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4芝麻产区分布
安徽省为一年两熟夏芝麻产区,地跨暖温带和亚热带,从北到南,形成淮北平原白芝麻产区、江淮丘陵白芝麻主产区(部分黑芝麻)和沿江江南黑芝麻主产区(部分白芝麻)三大主要生产区域。据2004~2006年《安徽统计年鉴》资料显示:淮北平原白芝麻产区主要分布在阜阳、亳州、宿州、蚌埠、淮北等市,面积分别为50 421hm2、16 412hm2、5 858hm2、4 434hm2、3 330hm2,总面积80 455hm2,占全省芝麻面积的72.9%;江淮丘陵地区白芝麻产区主要分布在滁州、巢湖、六安、合肥等市,面积分别为11 480hm2、2 861hm2、2 384hm2和1 726hm2,总面积18 451hm2,占全省芝麻面积的16.7%;沿江江南黑芝麻产区主要分布在安庆、宣州、池州、黄山等市区,面积分别为2 926hm2、2 757hm2、1 785hm2和1 533hm2,总面积9 001hm2,占全省芝麻面积的8.2%。
全省白芝麻种植面积2 000hm2以上的县有临泉、阜南、谯城(亳州市)、涡阳、明光、定远、太和、颍上、蒙城和濉溪等10个县区,总面积68 151hm2,占全省芝麻面积的61.89%。其中临泉县、阜南县、谯城区和明光县种植面积最大,分别为24 955hm2、9 088hm2、4 453hm2和4 216hm2。全省黑芝麻种植面积最大的为宿松县(安庆市),种植面积为1 644hm2。
全省旱地均适合芝麻生长,适生区300万hm2以上。芝麻抗旱性较强,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江淮分水岭和皖南丘陵低岗地区有大力发展芝麻生产的潜力。
3芝麻品种与技术情况
3.1品种
安徽境内种植的芝麻品种来源分为3类,即自育品种、地方品种和引进外省品种。2005年以前安徽无自主选育芝麻品种,生产推广的芝麻品种为安徽地方品种(农家种)和外省引进品种。2005~2009年安徽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鉴定登记委员会对芝麻新品种、地方优良品种和优良种质(共30个)进行鉴定,其中由安徽省自主选育的芝麻新品种共有8个,即皖杂芝1号、皖杂芝2号、合杂芝1号、合杂芝2号、皖芝1号、皖芝2号、皖芝3号和皖芝4号。
3.1.1安徽省自育的主要品种。皖杂芝1号(皖杂芝0176)、皖芝1号(皖芝2164)、合杂芝1号、合杂芝2号、皖杂芝2号、皖芝2号、皖芝3号(皖芝02062,皖品鉴登字第0904005)、皖芝4号(皖芝C02-3,皖品鉴登字第0904006)等。各品种详细介绍见《安徽省自育的优质高产芝麻新品种》。
3.1.2安徽省地方品种。据《中国芝麻品种志》记载,20世纪90年代,安徽推广的地方品种主要有太和黄杆芝麻、焦岗湖芝麻、阜南芝麻1号、青阳八角芝麻、青阳白芝麻、太和四棱白、阜阳早熟芝麻、阜阳四棱糙、凤台疙瘩棍、凤台九头鹰、亳县霸王鞭、临泉独杆站、临泉大八杈、郎溪矮脚黄、固镇枝芝麻、蒙城分枝芝麻等。2000年至今,一些农家品种再度被发掘利用,如阜阳小籽白、固镇固芝1号、宿松霸王鞭等。
3.1.3引进推广的品种。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省驻马店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等单位陆续引进优质高产芝麻新品种,目前安徽省生产上从外省引进推广的主要芝麻品种有豫芝11号、豫芝8号、郑杂芝H03、郑97C01、豫芝4号、中芝11号(航芝1号)、中芝12号、豫芝9号、豫芝10号、中芝9号、中芝10号、丰芝88等。其中豫芝11号于1999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航芝1号、丰芝88于2006年通过安徽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鉴定登记委员会鉴定。
3.2推广技术
芝麻免耕直播技术;芝麻旋耕灭茬机条播技术;芝麻高产配套轻简栽培技术;芝麻测土配方施肥配套栽培技术;芝麻渍害与重茬综合防控技术;芝麻高产配套综合栽培技术;芝麻间作套种高产栽培技术;芝麻育苗移栽技术;芝麻化学促控技术;芝麻病虫草害防治技术;芝麻良种繁育和杂交制种关键技术。
3.3推广应用及发展情况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们对芝麻营养保健价值和芝麻在安徽农产品出口及生产重要地位的认识,芝麻的生产推广逐步得到安徽省各级政府、科研和推广部门的重视,芝麻主产区已有一批农业推广人员从事芝麻新品种繁殖、先进适用技术研究推广、生产和市场信息咨询服务工作,帮助农民搞好生产,提高芝麻种植效益。
3.3.1项目示范推动。21世纪以来,国家芝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国家“948”项目及安徽省科技攻关、种子工程、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等一批芝麻示范推广项目先后在芝麻主产区临泉、阜南、滁州等地立项和实施,通过项目示范,有力地推动了芝麻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3.3.2初步建立优质芝麻良种繁育基地。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在芝麻主产区分别建立了皖芝系列、丰芝系列芝麻新品种制种基地,对加速安徽芝麻新品种推广起到带动作用。
3.3.3芝麻优良品种得到推广应用。目前在淮北主产区推广的品种主要是豫芝系列、皖芝系列品种、阜阳小籽白等。在江淮丘陵主产区推广的品种主要是皖杂芝1号、皖芝1号、合杂芝1号、豫芝11号、豫芝10号、豫芝4号、中芝11号、中芝12号、中芝10号、丰芝88、丰芝98等。沿江江南黑芝麻产区主要是中芝9号、宿松霸王鞭等。这些品种丰产性、抗逆性、商品性均表现较好,且品质优,出油率高。
3.3.4初步研究,形成了安徽省芝麻高产保优增效栽培技术体系,并在部分主产区示范推广。在临泉、阜南、滁州等主产区结合项目实施,进行良种良法示范推广,主要技术有深沟高畦、化学除草、适时条播、及时间定苗和病虫害安全防治等。
4产业政策情况
由于受食用油料油脂进口冲击,国内油料生产连续多年下滑,我国食用油供给对进口依赖逐年提高,目前依存度高达60%以上。近几年,国内出现了以食用油、猪肉为明显特征的结构性物价大起大落,已凸显我国食用油的战略安全隐患。为此,国务院办公厅、农业部专文下发“有关促进油料生产发展的意见”和“通知”,确定我国油料生产的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措施是:立足国内、主攻单产、扩大种植面积、加大扶持力度、加强科技支撑能力建设等重大决策。
安徽省芝麻生产和出口在全国芝麻生产中居重要地位,已被农业部列为国家芝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主要省份,《安徽省农产品出口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将芝麻列为安徽省十一大主导出口农产品。
5产销情况
5.1近几年生产成本与效益
据2009年初对安徽省临泉、定远和江苏省盱眙、洪泽4个县的芝麻种植农户调研,芝麻平均产量为976.5kg/hm2,产值为1.2万元/hm2,总成本为3 966.0元/hm2,收益为8 034.0元/hm2,从均值来看,种植芝麻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产量和收益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一是产量。各县差距明显,4个调研样本产量均值为976.5kg/hm2,该产量属于中等,仍有增长潜力。江苏盱眙产量为1 245.0kg/hm2,居4个县之首;临泉为649.5kg/hm2,只占盱眙的52.2%,差距比较明显。而价格依次为:洪泽16.0元/kg,盱眙14.4元/kg,临泉13.0元/kg,定远13.0元/kg,盱眙的价格也高于临泉1.4元/kg,产值相差更为明显。二是成本。平均总成本为3 966.0元/hm2,其中种子费用为210.0元/hm2,肥料为1 018.5元/hm2,农药为432.0元/hm2,机械畜力为418.5元/hm2,用工为1 762.5元/hm2,用工占总成本的44.4%,是生产中最大的一笔投入。因此,研发应用新型的田间作业机械如播种、收获机械,以此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用工成本,应是今后发展壮大芝麻产业的探索方向。提高芝麻种植经济效益需要从产量、产值上着手,提高单产,扩大种植面积,形成规模效益,应是芝麻产业科技主攻方向。三是收益。临泉、定远、洪泽、盱眙4个县平均收益为7 966.5元/hm2,各地相差明显。盱眙最高为1.23万元/hm2,洪泽最低为4 470元/hm2,仅为盱眙的36.4%,主要原因是成本过高,而产值较低。由此看出,提高单产成为增加芝农收入最直接的途径。
5.2内外贸情况
安徽省芝麻产品类型较为丰富,主要有水洗纯白芝麻(脱皮)、水淘芝麻、炒芝麻、小磨麻油、芝麻蛋白粉、芝麻糖、麻酥、麻饼、麻烘糕、白切、芝麻粉、黑芝麻糊、精致芝麻油、黑芝麻提取物、浓缩黑芝麻胶囊等。安徽省芝麻加工历史悠久,具有良好的基础,以水洗(脱皮)芝麻、小磨麻油、芝麻粉和芝麻糕点等初加工产品为主的小型加工企业遍布全省,其中仅临泉县就有上百家。这些小型芝麻加工厂,多为季节性的家庭作坊,年生产加工量10t以下,其产品多在当地销售。经过多年发展,安徽各地已成长出一大批芝麻加工中大型企业,以规模生产为主,年生产量100~1 000t,少数企业年生产量1 000t以上,主要分布在阜阳、临泉、安庆、滁州、巢湖等地,其中有些企业还从事芝麻产品对外出口贸易或转口贸易,如安徽伊思顿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安徽阜阳宝鼎粮油有限责任公司、安徽龙溪外贸麻油制造有限公司、含山县昭关鹰皇油脂有限公司、含山县褒禅山油厂等。
芝麻是安徽省传统出口创汇产品,在安徽省十大出口农产品中位居前5位,在全国芝麻出口省份中位居第1位。据有关部门统计, 2002年全国芝麻出口9.8万t,其中安徽出口3.69万t,创汇2 490万美元,占全国芝麻主要出口省份出口创汇额的33.36%,位居10个主要出口省份第1位。2005年,安徽省芝麻创汇2 658万美元,占全国芝麻出口的1/3还强,主要出口国为日本、韩国、澳洲、欧美以及中东等。出口品种主要有水洗纯白芝麻、黑芝麻和芝麻油等,特别是水洗纯白芝麻和黑芝麻在国际市场上是紧俏商品,生产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芝麻及其制品内外贸易最多的地区有阜阳、滁州、巢湖等地,每年出口芝麻及其制品约2万t,如安徽伊思顿粮油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芝麻制品、安徽阜阳宝鼎粮油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盛和牌”小磨麻油、含山县昭关鹰皇油脂有限公司生产的“燕庄牌”芝麻油等畅销国内外,阜阳麻油、安庆大渡口麻油、滁州麻油、巢湖含山麻油等在上海市场占有较大的份额。
6芝麻生产发展研究
6.1生态及种植方式存在问题与分析
6.1.1生态方面。安徽省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向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过渡地带,冷暖气团活动频繁,天气形势多变,影响着降水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分配,造成不同程度的干旱和洪涝灾害,并有暴雨、连阴雨、大风、暴雪、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出现,对芝麻产量形成一定威胁。2003年、2005年、2007年,淮河洪灾严重,临泉县芝麻因涝灾损毁面积逾6 700hm2。
6.1.2种植方式方面。安徽省传统芝麻优势产区主要是单作和间作套种,作畦种植,采取撒播或条播,前茬多为小麦和油菜,总体上种植粗放,尤其是麦茬芝麻播种较迟等。近年来,临泉、定远等县涌现一批种植大户,采用免耕机播种植方式,产量较高。
6.2品种问题、需求分析与发展方向
6.2.1存在问题。一是品种不纯,产量和品质退化严重,同一地区多个品种混种,存在严重的多、乱、杂、劣现象。如临泉县调查农户中,种子来源自留种占38.5%,买种占61.5%。二是品种单产低而不稳。据统计,2006~2008年安徽省芝麻平均单产1 042.5kg/hm2,不到芝麻增产潜力的1/2。年度间单产相差很大,如定远县2007年单产652.5kg/hm2,2008年单产则为1 254.0kg/hm2,年度间相差601.5kg/hm2,产量不稳定。三是品质一致性差。主要表现在含油量偏低(≤45%),小、瘪籽多(千粒重≤2.5g),籽粒大小不整齐,粒色不纯(黄、白、黑混杂),加工后出油率、出仁率低等。四是不耐重茬,大多数芝麻品种抗病、耐渍性差。
6.2.2品种需求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何增加农民种芝收益备受关注。近几年来,一方面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因自然气候的变化和品种老化等原因,生产上应用的品种诸多表现为单产普遍偏低而不稳,品质一致性差,抗(耐)病性差,耐渍能力弱,不耐重茬,严重阻碍芝麻生产面积的扩大和总产提高,农户种植效益低。
6.2.3发展方向。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优质高产抗病耐渍耐重茬新品种选育,包括常规育种、诱变育种、雄性不育高效恢保系统创建等,以此提高品种的产量、品质、抗(耐)病害能力,增强对渍害和重茬的耐受能力,提高产量,增加经济效益。安徽芝麻生态区在全国芝麻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该区进行一定范围的布点示范,对全国芝麻生产的恢复与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6.3芝麻种植技术存在问题、技术需求分析
6.3.1芝麻种植技术问题。一是种植粗放,缺乏高产高效轻简栽培技术。表现为:整地粗糙,“三沟”不配套;撒播,播种量(≥7.5kg/hm2)和基本苗(≥22.5万株/hm2)过大;播期迟(麦茬多在6月15日以后);施肥不合理,如黄棕壤磷、钾肥偏少,砂姜黑土氮、磷肥偏少;“一炮轰”;人工种植成本较高,缺乏机械化作业等。二是病害、渍害、草害、重茬严重,缺乏综合预测防控技术。三是在生产和管理上缺少必要的生产技术标准和品质监测手段;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低等。
6.3.2芝麻种植技术需求分析。据对临泉、定远等县12个技术人员、43个农户进行29项技术需求问卷打分,需要解决的前7项技术问题为:芝麻新品种7.5分,渍、涝害防控7.0分,高产栽培技术5.5分,杂草防治5.5分,轻简机播5.5分,病害防治5.5分,配方施肥5.2分等。
据对芝麻种植高产户调查分析,其获得高产的主要技术措施如下:选用高产、稳产、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轮作换茬,选地势高、排灌方便、土壤比较肥沃的土地种植芝麻;提高播种质量,合理密植。高产户采用了足墒条播,保证一播全苗。一般留苗密度为15.0~22.5万株/hm2。采用拖拉机机播作业,提高劳动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效益;合理施肥;重视病虫草渍害防治。高产户与其他种植户在种植技术上相比较而言,采取的技术措施符合芝麻的生长规律,在芝麻的各主要生育期,把握了轮作换茬、提高播种质量、合理密植、施肥、防治病虫草涝害等关键技术环节,从而达到了高产。针对上述问题,应在不同生态区加强芝麻高产高效、省工节本栽培的关键技术研究、集成、示范和推广。具体技术为:优质高产多抗芝麻新品种引进、选育与推广;芝麻免耕轻简化种植技术研究示范;良种繁育和杂交制种关键技术研究示范;芝麻旋耕灭茬机条播技术研究示范;芝麻化除化控轻简栽培技术研究示范;芝麻配方施肥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示范;芝麻病害、渍害、草害、重茬综合预测防控技术研究示范。
6.4进一步发展安徽芝麻产业对策
发展芝麻生产,提高芝麻产业水平需满足以下几方面的要求:一是国际国内市场需求。消费者对芝麻原料要求粒大、饱满、均匀、色正、一致,对产品要求多种多样,不仅有初加工产品,而且有精深加工产品;不仅用于营养需要,而且用于保健需要。二是农民增收要求。必须稳定芝麻产品价格,提高单产,让农民从种植芝麻中得到好处。三是芝麻加工经营企业要有利可图。首先,企业要能收到品种一致、质量较高的原料;其次是企业要实现自我创新,拥有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
6.4.1建立优质芝麻产业基地。在芝麻优势区建立优势芝麻生产基地,一是可以集中力量办好示范点,推行规范化种植、标准化管理、树立典型样板,引导农民自觉地走优质增产增效之路,从思想上树立“小芝麻,大产业”认识,增加芝麻的科技和物资投入。二是明确基地建设标准,改善芝麻生产基地的水利设施,形成规模生产,为发展芝麻产业提供基础。三是加速芝麻产业化进程,建立“企业(协会)+基地+农户”型经营模式,通过订单农业的形式,与农户签订长期的合作协议,规范双方权利和义务,使双方利益都能得到保护。四是实行区域化、规模化种植。优质芝麻商品基地做到一乡或一村一品种,规模化种植。实行同一品种统一收购,形成批量产品,提高商品率和市场竞争力。
6.4.2加强芝麻良种工程建设。一是开展高产、优质、创汇型新品种选育。优良品种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和基础,做好“小作物,大产业”的关键是选育出一批适合产区生态条件的优良品种。应加大财政投入和立项攻关,组织科研力量,开展新品种选育工作,尽快选育出一批商品性好、在国际市场有竞争力的专用型新品种。二是加大芝麻种质资源征集、引进与利用力度。尽快对地方品种进行鉴定,从中筛选符合外贸出口的优良品种供生产利用。对现有种质资源的产量、抗性和利用价值进行鉴定;积极引进省外或国外优异种质资源进行示范,以确定其利用价值,尤其对国际市场走俏的品种要积极组织力量进行多点试验示范,以扩大种植面积,形成规模。
6.4.3推广良种良法。要推广应用国际市场俏销的优质纯白芝麻和纯黑芝麻新品种,根据各品种的适应性,加快推广皖芝1号、合杂芝1号、豫芝11号、郑杂芝H03、中芝9号、中芝11号、中芝12号等新品种,对产量较高、品质较好的地方品种、农家品种要加快提纯复壮,尽快改变品种混杂退化局面。建立芝麻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区,实行规模化种植;选育、示范和推广高产优质、抗病耐渍、耐重茬芝麻新品种;推广芝麻轻简栽培技术和无公害芝麻生产技术,提高芝麻种植的机械化程度,降低生产成本;完善农田“三沟”配套,应对突发涝害,研究推广起垄降渍技术;加强田间管理,做好病虫草害的预测预报工作,及时防治芝麻杂草和病虫渍害;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在除草、施肥、抗涝、栽培等方面提供新技术;实行科学管理,改进传统栽培,及时间苗、定苗,中耕除草,收获后及时碾打晾晒,确保籽色纯正,提高商品率。
6.4.4发展精深加工,创制名牌产品。发展产业化要靠龙头企业的带动。在现有企业基础上进行优化组合,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形成企业集团。更新现有设备,从国内外先进地区引进精、深加工生产线。根据市场需求,搞好产品定位,研制开发精炼油、高级烹调油和高级食用调和油等名牌产品。通过提高加工品质,降低加工成本,发展绿色、高档产品,增强芝麻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发展订单农业,使企业、基地与农民之间形成有机的利益共同体,保证企业有可靠的优质原料供应,基地农民利益得到最大保障。
6.4.5抓好宏观管理。由政府牵头,生产、科研、加工、销售等各行业通力协作,共同做好芝麻产业化开发工作。一是增加财政支持力度,把芝麻产业化开发列入农业结构调整重点项目。二是组织成立“芝麻行业协会”,由生产、科研、加工、销售等各部门参加,定期组织活动,促进各行业之间的业务合作,共同探索芝麻产业化开发的新途径;加强信息交流,向生产和经营者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三是加强中外技术合作与交流。组织农业部门和有关企业赴先进国家和地区进行技术考察与业务交流,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经验。四是建立高信誉度的市场营销网络。在主产区建立大型的产品批发市场。鼓励企业在国外登记注册,支持企业拓展国内外销售业务。加强市场的监督与管理,规范经营秩序,为市场主体提供法律保障,形成竞争有序的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