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介绍周口地区棉花高产栽培中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技术对策,以促进棉花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 棉花;高产栽培;问题;技术对策;河南周口
中图分类号 S5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4-0062-02
周口地区具有悠久的植棉历史,棉花种植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由于缺乏系统的棉花生产技术培训,科技植棉措施得不到有效落实,棉农在生产管理上仍沿用原来的方法,大面积创高产很难,棉花生产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逐年突出,亟待解决。
1 存在的问题
1.1 种子选择有误区
棉农对选择适合自己种植的高产、抗病虫品种认识不够,随着地膜棉面积的增加,用种量随之加大。出于经济原因,农民大多购买价格较低、质量差的种子,大面积种植时,严重影响产量和效益。近年来,棉花良种补贴力度加大,有些棉农不愿种植政府补贴的良种而是自备棉种,品种选择上有局限性。
1.2 配套技术未跟上
棉花地膜覆盖相应栽培技术不配套,形成播后烧苗、前期旺长、后期早衰等现象,限制品种和地膜覆盖栽培优势的发挥。
1.3 棉田间套种方式较单一
棉田立体种植两熟面积大,三熟或四熟间作面积小,农民增收增效不明显。
1.4 化学除草剂应用不规范
滥用化学除草剂,施用次数多,施用方法不当,造成药害时有发生。芽前除草剂“都尔”未按照说明书施用,导致防效差,草害较重[1]。初蕾期施用草甘膦对棉花株高、果枝数、现蕾数影响甚大,大雨后施用草甘磷也不同程度地造成棉花蕾铃减少。
1.5 盲目用药防效差
不根据棉田实际情况防治病虫害,采用多种药剂盲目复配,随意加大用药量,基本上只采用化学防治,生物、物理防治及农业防治很少应用,出现大量用药但效果不好的现象[2]。
1.6 物化、劳力投入过大
不少种植户在棉花生长期间仍采用传统的整枝技术和施肥方法,使物化、劳力动投入加大,而实际单产提高并不多。
1.7 缩节胺用量偏大
现在推广的棉种80%以上都是抗虫棉,抗虫棉由于自身特性对缩节胺比较敏感,施用量要比常规棉稍小。而在棉花田间管理中,防治棉花疯长使用缩节胺浓度较大,致使棉花生长和发育受到影响而减产[3-4]。
1.8 忽视科学叶面补肥
大部分棉农田间后期管理未进行叶面喷肥,或者虽叶面补肥但方法不科学,效果不明显。
2 解决问题的技术对策
2.1 合理选择良种,发挥品种特性
可根据所在地土壤情况、种植管理水平,合理选择长势强、紧凑早熟品种或是选择适宜间作、大铃、高产品种。老棉区黄枯萎病流行,一定要选择高抗枯萎兼抗黄萎、病指在5~15的丰产抗病新品种,如中棉新47、鲁棉研15、鲁棉研28号、新植GK44等。
2.2 适期打穴播种,揭膜防衰
覆膜后打穴播种可有效防止直播盖膜棉烧苗,并且苗齐、苗壮、省种、省工。在播种技术上必须把好“五关”。一是要求种子纯度96%、发芽率80%、水分12%且饱满度好。二是早选种,早晒种,药剂拌种。三是整地足墒是出苗的关键,干松是基础,净碎是关键。四是铺膜行距一致,开沟压膜一线,打穴点播不错位,下种无空穴,实现一播全苗。五是6月下旬当气温25 ℃以上及时揭膜,增加根系活力,延缓根系老化,防止早衰。
2.3 推广三熟间作,提高植棉效益
棉花与小麦、红薯秧间作,主要是利用红薯秧生长期短、薯秧又可随时销售的优势,与传统的种植模式相比,增收一季红薯秧。小麦选用矮秆抗倒的早熟品种周麦17,播6行,留空档80 cm。棉花选用高产、大铃抗病品种新植GK44,红薯种选用北京553。一般在3月红薯种火炕或双膜育苗,待苗齐后足墒下种,随时盖膜,栽植3万穴/hm2。棉花在适播期内打孔,点水种两边,栽植3.00万~3.75万株(穴)/hm2。注意水肥管理。薯秧50 cm便可上市,售红薯秧250万株/hm2、皮棉1 500 kg/hm2、小麦7 000 kg/hm2,产值近5万元/hm2,比单作小麦、棉花增收2.5万元/hm2左右。
2.4 科学使用除草剂
科学使用除草剂至关重要,整个生育期应控制在3次以内。于播种后,用96%金都尔封闭或按实际施药面积用除草剂750 mL/hm2。50~60 d后棉苗约40 cm时,选无风天,行间使用草甘膦离棉株10 cm以外低位定向喷施。当土壤含水量大于30%时禁止使用此类除草剂。行内使用盖草能防除禾本科杂草,行内阔叶草人工拔除。使用时要掌握宁低勿高、宁早勿晚原则,以免影响作物生长。
2.5 正确防治病虫害
通过应用抗病虫高产棉、增施磷钾以及有机肥、全程化调、开沟排渍等措施,增强棉花自身抗病能力,同时结合甲基托布津、退菌特等药剂喷施,敌克松、多菌灵根部追施,治病效果显著。盲蝽象在当前棉花生产上已上升为主要害虫之一,采用综合防治的方法效果良好。具体措施如下:①不要将棉花安排在果树或菜园附近。②配比施肥,合理密植,及时化控,防止过旺,人为创造不利于盲蝽象活动的环境条件。③早春及时清除田间地头等杂草,消灭越冬虫源。④采用网口50 cm×100 cm、长方形、网长1 m的纱网,用一根木棍捆住紧贴棉花顶捕捉。⑤在苗期至现蕾期选用50%久效磷,或40%氧化乐果等内吸性强的药剂200倍液滴心或涂茎。⑥花铃期百株有虫10~20头时喷药粉或改喷头为雾化器,雾化器可视棉花生长酌情增减雾化面和雾粒大小,漂移和雾化效果好,可结合棉花有趋光性(棉叶向光倾斜)向阳喷雾,治虫效果好,且省药50%,打药效率快1倍。⑦化学防治注意阿维菌素、氯氰菊酯、久效磷、氧化乐果等交替选择使用,并可兼治其他害虫。
2.6 去早蕾,控晚蕾,科学施肥浇水
2.6.1 去蕾。于6月20日左右,打掉主茎底部1~3薹果枝或6~8个早蕾,能显著减少烂桃,防止早衰,又能促进棉花在7月10日后的最佳结铃期内多结铃。于8月5日前后去除上部无效蕾,9月5日前后去除无效花,以利于棉花早熟增产。8月5—10日打边心和喷缩节胺,一般用缩节胺60 g/hm2左右。
2.6.2 保留叶枝,简化整枝。该措施省工,比传统精细整枝早熟、高产,一般留向外(行间)的健壮叶枝1~2个(按密度而定),当叶枝具3~4个亚果枝时及时打顶。注意早追肥。主茎打项在7月15—20日前后。
2.6.3 施肥浇水。在常规施用氮磷基础上使用硫酸钾150~220 kg/hm2、多元微肥45 kg/hm2作底肥,效果好于追肥。施用农家肥15.0~22.5 t/hm2,底施与追施相结合。麦收后及时灭茬浇水,促苗早发。尤其要保证播种后的一播全苗水和花铃期的三桃齐结水。遇涝及时排除田间积水。
2.7 正确使用缩节胺
结合天气、浇水、地力、密度等实际情况,根据抗虫棉品种特性及长势使用缩节胺。使用时注意前促、中控、后防衰的原则,即前期促进早发稳长,植株小应少喷。中期控制雨季旺长,促进生殖生长,嫩过8月,三桃齐结,控制无效蕾。后期抗虫棉株长成,特别是载重量大时,尽量少用或不用。一般化控3~4次,初花期7.5~15.0 g/hm2,打顶后7~10 d 30.0~37.5 g/hm2,8月10日左右代替打边心喷施45 g/hm2,其他时间根据棉花长势少控、轻控或不用。
2.8 重视叶面补肥
棉花生长后期,其根系对养分的吸收明显减弱,这时喷施叶面肥补充营养具有防早衰、防病害、攻大桃的作用,特别是当土壤水分过多或过少时,叶面追肥增产效果更为显著。
2%~3%尿素防治棉花脱氮早衰,3%~5%氯化钾溶液防治因缺钾而发生的红叶茎枯病,3%~4%过磷酸钙浸出液可增加铃重,提早吐絮,种子饱满且具有驱虫效果。花少铃稀铃小时施用0.4%~0.6%硼肥,以肥效促早熟。防止早衰,用3%~5%元素复合肥喷施。喷施叶面肥应于17:00以后,将肥液喷洒在棉株中上部正反面,一般喷2~3次。
3 参考文献
[1] 徐立华.我国棉花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思路[J].中国棉花,2001(3):5-8.
[2] 刘振海,孟瑛,孟之万,等.宽膜棉在新疆的应用效果及其栽培技术[J].中国棉花,1998(12):23-24.
[3] 毛树春.论棉花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体系[J].中国棉花,1998(4):29-30.
[4] 尚泓泉,赵志芳.黄河流域棉区麦棉两熟短季棉关键栽培技术[J].麦类文摘:种业导报,2005(6):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