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题目是‘我的爸爸’,女儿在作文里真的这么写了,因为女儿不论什么时候打电话到单位,同事总会告诉她,你爸爸在地里,或者是你爸爸下地啦。”
“没办法,我们干的就是这份工作,必须在一线。”张国军说。他还自我打趣儿,说:“你看我这身打扮儿,和农民有多大区别?不过知识多一点儿而已。”
张国军介绍,葡萄培育工作,与其他农活儿还不一样,比如说培养生态草工作,需要到郊区取水样、土样,肩挑背扛的,是个体力活儿。而葡萄培育工作的辛苦则不是那么直观。葡萄杂交的季节,他们要做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手拿一把小镊子,摘除葡萄花上面的一个小帽子——也就是把雄性部分去掉。张国军说:“一个葡萄穗有很多花,但葡萄花不像桃花、梨花似的那么大,它比芝麻粒还小。双眼必须牢牢地盯着小帽子,用镊子轻轻地摘除,一点儿偏差都不能有。”做完一个葡萄穗的摘除工作,往往就得一两个钟头的时间。晚上回来后,还要把小帽子里的花粉取出来,控制授粉。张国军说,这项工作,头一天还行,两天下来,保证你肩酸背痛,头昏眼花。他说:“每年这个季节,所里都要雇一些学生帮忙,头一天,学生们还觉得好玩儿,第二天下来就不行了。你想啊,一天十个八个钟头,肩膀端着、胳膊举着、脖子伸着、两眼直勾勾地盯着,要不难受才怪呢?学生们冲着我叫唤:‘我刚20岁,怎么老花眼啦?’‘老师,我这肩膀都抬不起来啦!’”张国军说,这项看似简单的工作,却给大家带来了身体上的不适,他的几位同事肩周和颈椎都不好。
培训要向农民灌输新理念
张国军目前担任国家葡萄产品技术体系北京综合试验站站长。提起试验站的工作,他站起身来,用手指了指窗外的那片大棚,对记者说:“试验站依托的是国家葡萄产品技术体系,这个体系是一个团队,在全国拥有26名科学家、26个试验站。北京的试验站主要工作是葡萄新品种的示范、栽培。北京试验站在郊区确立了5个示范县,每个示范县建有核心示范基地。北京试验站培育出相对成熟的品种后,再拿到5个示范县的核心基地推广,试验站的品种技术含量是相当不错的,每当有新的品种推广种植,都会引来示范县的农户、葡萄种植企业自发地前来参观。
示范县的示范作用显然毋庸置疑,参观过后就是请教,不断地有远郊区县的农户和葡萄种植企业前来寻求合作。张国军说:“我们非常欢迎,与种植企业合作、给种植企业以指导,正是我们科技支农工作的一部分。”
2012年5月21日,科技套餐工程组织市农林科学院、科协与密云县穆家峪镇北穆家峪村初步达成合作意向协议,重点为该村的葡萄产业和桃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服务。北穆家峪村所在的穆家峪镇,是“华润希望小镇”和穆九沟沟域经济建设的所在地,近两年,配合镇域休闲旅游业发展需求,几个村子成立合作社,着手发展葡萄产业,共发展了300亩葡萄,但由于缺少相关的种植经验,部分葡萄苗先后死亡。村民们痛心不已,但又找不到原因所在。为此,穆家峪镇科协通过密云县科协,联系了科技套餐工程办公室,表示急需葡萄栽培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普及,希望能够寻求葡萄育种栽培专家长期给与指导。
5月21日,正值北京科技周期间,张国军和市农科院植保所果树植保专家李兴红研究员来到北穆家峪村。经现场勘查,两位专家发现,北穆家峪村300亩葡萄大量死亡的原因是栽培模式落后,张国军说:“有葡萄架,但是,如何引导枝蔓合理生长,农民不清楚。”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病虫害。张国军介绍:“葡萄的主要病虫害是真菌性病毒,雨水过多、天气高热是真菌性病毒的生长条件,从而引发葡萄霜霉病,引起葡萄早期落叶或导致葡萄死亡。”
谈起当时的情况,张国军非常感慨,他说:“科技支农必须深入田间地头,不然很难了解真实情况,我们一到现场才知道,农民光有发展葡萄产业过好日子的愿望,但是具体怎么栽培、怎么防治病虫害方面的知识极度欠缺,非进行培训不可。”张国军和李兴红两位专家当即举办培训班,为全镇22名科农技员、合作社社员及农民技术骨干共60多人进行了培训。他们结合北穆家峪村的具体情况,分别从葡萄栽培理念及技术、葡萄病虫害识别与防治两个方面进行了图文并茂的讲解,结合实地考察,现场为农民答疑解惑。张国军观点是:“培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向农民灌输新理念。”他在北穆家峪村讲的课题目就叫《北京高效优质的栽培理念与新技术》,提醒农民要适应北京的市场,北京市场与周边地区的市场需求存在很大的不同,北京周边如天津等地,但求价格便宜,不重品质如何?北京地区则恰恰相反,不求价格低廉,但求产品质量,只要口感好,多贵的东西都不愁卖不出去。然后根据新理念介绍葡萄栽培的新技术。由于培训有的放矢,农民们听得津津有味,他们说:“要是早点儿请老师讲课就好了,也不至于遭受那么大的损失。”
为巩固培训效果,张国军随后又去了北穆家峪村两次,为农民培训,就是这样,农民们依然觉得不解渴,张国军回到所里之后,还不断有农民给他打电话向他咨询。
幽默快乐反映他的人生观
2012年9月28日,也就是记者采访张国军的前一个月,张国军又来到延庆县康庄镇东官坊村培训农民。东官坊村是个以满族为主的民族村,由于在发展农业产业方面采取积极举措,争取到了国家农业开发办、北京市科委等相关部门的支持,新上了一批高规格的设施大棚,准备发展生态农业休闲观光产业。然而,由于缺乏技术支撑,其发展葡萄产业的设想刚一起步就遇到了难题,葡萄的生长非常不理想。于是,他们请专家张国军前来指导。
在东官坊村的大棚内,张国军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仔细查看葡萄的生长情况,他首先对当地采用的葡萄设施搭架平面栽培方式给予肯定,“这种栽培方式是最新的一种生产管理方式,具有操作简单、管理方便等优点,并且还可以和其他作物进行间作套作。”然后对大家说:“但是,大家在栽培管理上还存在一些误区,一是栽培密度过大,株距仅有1米,不利于以后葡萄生长;二是管理不够到位,特别是树型管理上,没有针对这种栽培方式进行管理……”列出种种问题后,张国军首先给农民讲解这种平面栽培的树型和整枝管理方式,如何才能形成连续、丰产的树势?在大多数农户都基本明白树型管理后,再细致指导怎么剪枝、怎么通风控湿等等。
多年的科技支农,使张国军颇有心得,他说:“给农民讲课,不能照本宣科,要说大白话,这样他们才听得进去,如果可能,再幽默一点儿,效果就更好了。”其实,就记者与张国军的短暂接触来看,他本身就是一个不乏幽默感的人,他不像其他面对记者的科研工作者那样拘谨,而是热情、爽朗、谈笑风生。张国军的同事向记者介绍,张国军给农民讲课的时候,常常会打一些比方,比如讲株距,他会说:“咱们这个会议室,只能容纳100人,要是硬挤个四五百人,大家难受不难受?还喘得过气来吗?栽培密度也是这样,株距仅有1米甚至更近,葡萄也不舒服,挤挤挨挨的,谁都吃不饱肚子、谁都伸不开腰,最后都营养不良。”讲葡萄春、秋两季出、埋土注意事项时,他说:“大家往下压葡萄藤的时候,听到‘吱吱嘎嘎’的响声就得住手,因为你把它压疼了,它在喊,‘手下留情啊!您再使点劲儿,我的腰就折啦!”这种拟人化的语言充满了感染力,农民们往往会心地笑起来。
幽默、诙谐的语言艺术,其实也是张国军人生观、价值观的折射:在工作中寻找乐趣而不把工作视为负担。试验室、培训课、葡萄架下,一天天、一次次来得并不轻松,然而,他却能在一天天、一次次中品味收获带来的那种葡萄般的甜美,所以,他充实、他快乐、他很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