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请知名专家手术指导、反复观看名家手术视频以及积极开展简单的胸腔镜手术入手,如肺大疱切除、气胸、脓胸、肺病灶活检、纵隔肿物等操作简单的手术做起。开展全腔镜肺癌根治手术时,刚开始可选择操作相对较为简单的下肺叶开始,建立信心后再开展操作相对复杂的上肺叶。此外要有耐心,一项新技术的开展不会也不可能一片坦途,早期出现中转开胸、手术时间长总是难免的,在患者安全的前提下要有克服各种困难,顺利完成手术的信心,只有做多了才能熟悉的掌握手术技巧。
在选用超声刀还是电勾上,主要是强调用的顺手,笔者在游离血管时多选用电勾,显得更灵巧些,切除大块组织和清扫淋巴结时多选用超声刀,止血效果会更确切。在处理动脉、静脉及气管次序上,不勉强强调单向推进,而是怎么做更方便、安全就怎么做。肺静脉的处理要有意识的注意到上下肺共干以及确切的分辨出中叶静脉,以免误断中叶静脉。肺动脉的处理是一项风险较高的操作,处理不当可能导致大出血,是中转开胸的主要原因[6]。对于肺动脉的处理,笔者的经验是,充分打开血管鞘膜,碰到淋巴结时,先处理淋巴结再处理血管会容易的多,血管的游离长度要足够,以免缝合切开器置入困难甚至撕裂血管。如遇到难以处理的出血,为保障手术安全,应果断中转开胸。
对于淋巴结的清扫,最早的时候是一个争议点,但随着胸腔镜诊疗技术的日臻成熟,大家认为胸腔镜下清扫淋巴结更具优势[7]。本研究观察组患者清扫的淋巴结数目更多,对比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也符合这一观点。主要是腔镜下手术视野与传统的开胸手术相比会更清楚、直观,还有一定的放大作用,手术组医生都可通过视屏了解术中情况,开放手术时视野不易到达的部位,也可以通过镜头给予充分显现,而开放手术有时只有主刀医生会看清手术野。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观察组均少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于开胸手术要横断大块胸壁肌层,部分患者还要断肋骨后撑开肋间隙进胸,造成大面积创伤,而关胸时只是将两肋骨靠拢,肋间肌断面并没有缝紧密,也不可避免会出现渗血渗液。此外还与腔镜下手术视野更清楚、直观、视野无死角以及还有一定的放大作用有关,少许的出血腔镜下可表现的很扩张,因此术中止血会更彻底一点。只有少数出现意外出血的腔镜手术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可能会比开放手术更多。
观察组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主要是全胸腔镜手术创伤非常小,尤其是切口疼度轻,患者术后可早期下床活动和用力呼吸、咳嗽排痰有很大关系;同时全胸腔镜手术对病肺以外的肺组织挤压更少,出现肺挫伤、水肿渗出的概率更低有关。这就说明全胸腔镜手术治疗的安全性比较高,不易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肺部并发症,并减轻了患者的痛苦。由此可见,在基层医院对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全胸腔镜手术治疗也是安全可行的选择。
观察组手术时间略长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腔镜手术省去了开胸和关胸的时间,但总的手术时间还是略长,主要原因是腔镜术式对术者的技术水平要求比较高,术者在处理肺血管时要更细心,所用的时间也会多些;对全胸腔镜操作的方法技巧掌握的不够熟练也是导致手术时间延长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在一些大的医疗中心已有腔镜手术更省时的报道[7]。在术后疼痛评分以及住院时间方面对比,观察组优势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以看出,全胸腔镜手术方式对患者造成的创伤非常小,有利于减少患者的术中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尤其是切口疼痛发生率及程度更低。这就说明观察组患者取得了更好的短期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实施全胸腔镜下手术治疗优势明显,治疗的安全性也比较高,不易导致患者出现各种严重的并发症,促使患者快速出院;基层医院医生通过严格的培训,也可以安全有效的推广和应用此类手术,以造福更多的患者。
参考文献
[1]肖功武,张志虎.全胸腔镜下手术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18):29-30.
[2]蒋伟,奚俊杰,汪灏,等.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临床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评价[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2,19(2):120-124.
[3]罗国军,张利,凃东,等.全胸腔镜肺叶切除与开胸肺叶切除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2,17(6):1096-1097.
[4]王彪,唐震,刘学刚,等.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治疗非小细胞肺癌[J].中国内镜杂志,2015,21(3):235-238.
[5]殷勇,张小康.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2016,31(7):1137-1139.
[6]周海榆,叶雄,陈刚,等.全胸腔镜全肺切除治疗非小细胞肺癌[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13,29(1):1-3.
[7]唐中明,徐鑫.全胸腔镜肺叶切除与开胸肺叶切除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对比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1):62-63,65.
(收稿日期:2016-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