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会经济体制的演变促使大学毕业生流动性加大,部分毕业生党员形成了流动党员群体。由于这个群体的特殊性,教育管理存在着不少弊端。笔者经过工作实践,从分析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入手,创新性的探析了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模式。
关键词: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解决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及体制的不断变革与完善,大学毕业生相对流动空间不断加大,从而出现了相当数量的一个毕业生流动党员群体,如何对他们进行教育管理,是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一、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意识问题
由于毕业生党员因毕业离开学校,造成有些党务工作者对加强这部分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思想上存在误区。有人认为这部分党员只占党员总数的小部分,抓不抓无碍大局。有的人存在怕麻烦的思想,认为这部分学生党员已经毕业,是“嫁出去的女儿别人的媳”,教育和管理是“婆家的事”;有的存在着畏难情绪,认为毕业生分布广,流动性强,情况复杂,怕管理不好。孰不知,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也关系到党的形象,关系到党的先进性能否体现、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能否充分发挥。由于认识不足,导致了教育管理工作缺乏有效思路、对策与办法,因此也出现了学生流动党员无人问、无人管的局面。
(二)管理难度问题
大学毕业生的特点决定了毕业生流动党员分散广、流动快,静态性的教育方式已经不适合。特别是对仍处于预备期的党员的培养与转正,工作很难到位。造成个别组织观念淡薄的流动预备党员,不按规定提出转正申请,脱离于党组织之外,出现了对于毕业生流动党员无法管理的局面。
(三)制度仍不健全
一是责任不明确,毕业生党员流出后,高校、流入地社区、人才交流中心等各级党组织均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应该如何管理等,这些到目前为止都还不明确。二是关于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制度不够健全,教育管理人员与经费保障无法落实到位,想管而力量不足,致使这部分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几乎呈现空白。三是对学生流动党员要求不明确,因此他们不向学校党组织主动汇报情况,对组织生活不闻不问。这些都造成了党员活动难以开展,党员的作用难以发挥,先进性难以体现。
二、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模式探析
基于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必须积极创新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模式, 寻求新的管理方法和措施。
(一)统一思想认识,变被动为主动
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是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学生党员党龄短,有必要加强再教育,使他们对党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进一步加深,对党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进一步提高。而且他们的可塑性强,社会上的一些消极因素会动摇他们已经初步形成的理想信念。因此作为高校党组织,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改变过去那种不想管、懒得管的思想,变被动为主动,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实施全程教育,变结果管理为过程管理
一是加强对毕业生党员毕业前的集中教育,强化他们的党员意识。就组织关系接转的参加组织生活、交纳党费、发挥作用等有关事宜进行具体要求,并及时将他们编入相应的学生党支部,建立流动党员花名册,对其入党时间、转正时间、流向、联系方式等情况进行详细登记。二是按时做好毕业后流动预备党员的转正工作,明确要求他们向组织递交思想汇报,按时递交转正申请并提供流动期间个人在工作单位现实表现的证明材料,所在党支部要及时召开支部大会,讨论其转正问题。三是严肃党的纪律,坚决处置不合格党员,若流动党员无视组织要求、无视党的组织纪律,党组织要及时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经教育仍不改正者,所在党组织要按照党章有关规定对其进行严肃处理。
(三)建立联系制度,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
毕业生流动党员队伍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群体,因此,对其教育管理,除发挥党组织的作用外,还要发挥党员的作用。要建立联系对子,明确责任,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联系人负责向流动党员通报支部学习、改选、党内评先等情况,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传达上级的指示精神等。联系人要经常了解学生流动党员的思想、工作、学习情况,对他们加强教育。对于联系的预备党员,联系人还要考察他们在预备期间的表现,及时填写《预备党员考察表》,预备期满,负责向党组织提出是否能按期转正的意见。这样就可以让每个学生流动党员都能及时找到党组织,每个党组织都能及时找到要管理的学生流动党员。
(四)创新方式方法,变生硬管理为人文管理
利用现代化网络快捷、方便的特点,建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网站,在校园网络上设立“流动党员QQ群”、“网上党校”、“网上支部”、“思想汇报”、“政策解读”等特色鲜明的栏目,构建“流动党员之家”,以加强与流动党员的交流与联络,安排相关的工作,进行党的理论教育。同时要求学生流动党员按照网上党校和网上党支部的活动要求,及时自觉地安排个人的理论学习和组织生活,通过网络向党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工作情况等。另一方面要关心学生流动党员的生活,把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寓于服务之中,经常主动与毕业生流动党员取得联系,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和工作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使他们时刻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自觉服从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从而保持和增强党组织对党员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五)完善流动党员考核机制,将流动党员纳入表彰范围。
由于流动党员的流动性,监督考核存在难度,这个群体经常被我们在考核及表彰方便所忽视,但是不乏在工作岗位或者自主创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所以,基于以上各项教育管理措施的实施,可以将流动党员纳入党内考核与表彰机制。一方面可以激励他们继续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从而增强党的公信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流动党员的荣誉感和组织归属感,使其紧密团结在党组织的周围。◆
作者简介:孙秀新(1979-),男,河北衡水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党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