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诚明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国音乐史学会第十三届年会综述

中国音乐史学会第十三届年会综述

时间:2022-11-10 20:50:07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2014年11月14至17日,由中国音乐史学会和宁波大学艺术学院共同主办的中国音乐史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八届全国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论文评选颁奖大会在宁波大学举行。此次大会云集了全国音乐史学工作者共二百三十余人。会议在两个分会场举行,共宣读论文94篇,与会论文集中体现了近年来中国音乐史研究和教学的最新成果。开幕式上,音乐史学家、音乐评论家刘再生做了名为《时代与学术》的主题报告。

本次大会还举行了全国高校学生“徐小平奖”中国音乐史论文评比的颁奖仪式。该项论文评比由中国音乐史学会、文化部教育科技司、《音乐研究》编辑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等单位共同主办。本次论文评比分为博士组、硕士组、本科组三个组,共评出一等奖7名、二等奖16名、三等奖25名。

本文将以传统音乐史学研究、音乐史研究新趋向、音乐史学史及方法论研究、音乐史料的发掘与整理研究、汪毓和先生研究五个主题来对此次大会进行综述。

一、传统音乐史学研究

对于传统的音乐历史研究,乐器、乐律是两个重要的方面。例如《古埙简史述论》(王清雷)结合了乐器、乐律以及音乐性能、演奏方式等几个方面,对于埙的发展历史做了一个较全面的和有建设性的论述。对于古代乐器的研究,还有《铣琴、渤海琴之寻踪》(陈秉义),《关于中国古代青铜钟-钟单音及双音的设置与应用问题》(孔义龙)等多篇论文。前一篇论文对于中国公元9-11世纪流行的拨弹乐器铣琴、渤海琴和后来出现的三弦进行了初步的论证。后一篇论文提出,当一钟双音被作为古代礼乐之乐的技术标准时它便直接影响了礼乐之乐的发展与平衡,同时也表现出了区域性的差异、阶段性的变化以及转换后的继承这样的特点。

在纯乐律学研究中,有《刘濂(乐经元义)中的“六调旋宫术”与“十二律四清声说”》(谷杰),《朱载堉与西蒙·斯蒂芬十二平均律理论文化视角比较研究》(喻辉),《(乐律表微)的理论律学初探》(石林昆)等文章。其中喻辉的论文提出朱载堉对十二平均律计算方法的阐述与荷兰工程师、音乐理论家西蒙·斯蒂芬(Simon Stivin)在《论歌唱艺术的理论》一书中对十二平均律的解决方案基本一致,但朱载堉同斯蒂芬的计算方法在实际出发点、理论依据、计算途径、数学概念和音乐理论视角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朱载堉的研究在整体理论框架上影响斯蒂芬的可能性很小。中西音乐文化和基本音乐理论概念的差异直接体现在双方的研究思维中,这种差异也折射了十二平均律理论作为一种律学思维在中西方音乐实际发展史中的不同实际影响和作用。

二、音乐史研究新趋向

近十几年来,在中国音乐史的研究中有一些新的分支和趋向出现。例如,区域音乐史研究,女性主义视角下的音乐史研究,结合了图像学的音乐史研究等。

关于区域音乐史的研究有两篇论文提交,分别是《区域音乐史料的发掘与整理——以广西音乐史研究为例》(李莉)和《对区域音乐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李俊)。并且,由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杨和平撰写的《浙江音乐史》也在此次会议上举行了捐赠仪式。除了整体地域性的音乐史研究外,还有一些涉及地方音乐家、音乐创作、音乐生活与音乐文化、音乐社团和音乐教育等方面的研究也在此次会议上崭露头脚。例如获得博士组二等奖的《陈培勋及其音乐创作研究》(李俊),《春蜂乐会音乐家研究述评及其历史反思》(葛兆远),《“新音乐运动”中的黔西北音乐家及其作品探微》(崔保亚)等。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音乐历史研究以《初识晚明才女叶小纨及其(鸳鸯梦)的音乐学价值》(陈怡静)为代表。作者首先对《鸳鸯梦》这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最早的一本由女性作家创作的杂剧进行文本方面的解读,包括文词、宫调、曲牌等方面,其次进一步探讨作品中蕴含的艺术特征及其文化内涵,进而分析其中女性主体意识的具体体现。

音乐图像学方面的研究以《听见(宪宗元宵行乐图)——图像中的明朝音乐声响重建》(毕乙鑫)和《从隋代虞弘出土音乐图像看丝绸之路上的粟特音乐遗迹》(王雅婕)为代表。前者对《宪宗元宵行乐图》中宪宗观看放烟花、宪宗观看货郎与走会、宪宗观看百戏三个场景的研究,进行了一种建构历史的音乐声响场景的尝试。后者以1999年考古发现的隋代虞弘墓出土的图像资料为基础,通过研究与分析其中与乐器、舞蹈有关的图像内容来推断地处中亚地区的粟物及袄教音乐文化的乐队组合形式、音响特征以及社会功用等方面的内容。

三、音乐史学史及音乐史方法论研究

在音乐史学史研究方面,主要有以下三篇论文:《回望百年:中国音乐史学的转型与繁荣》(郑锦扬),《中国音乐史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李方元)和《论中国音乐史学史研究的学科任务、学术基础和准备工作》(陈永)。

在《回望百年:中国音乐史学的转型与繁荣》中,作者锁定两个关键词“转型”与“繁荣”,将百年来(1912-2012)中国音乐史学的发展轨迹做了一个概述。作者认为,转型出现在清末民初,是整个民国时期音乐史学的基本特征,而繁荣出现在“新中国”是新中国音乐史学的基本特征,并且表现在音乐史学著述、论文等学术成果的数量空前上。

陈永认为音乐史学史研究的学科任务主要有三个:清理中国音乐史学遗产、阐明中国音乐史学演进历程、揭示中国音乐史学的发展规律。对于将来的研究准备工作,作者建议:组织编撰《中国音乐史学资料编年》;分类、分步的音乐史学专题研究,侧重音乐史学思想、音乐史学方法、音乐史学观念等方面的研究:分工协作编写各阶段的中国音乐史学史。

洛秦的《论音乐的历史田野工作及其历史音乐民族志书写》是跨学科研究的方法论方面的论文。作者借用民族音乐学的田野工作和音乐民族志的概念,将其与历史研究结合,通过“释题与写作缘由”“音乐及其历史的认识论”“音乐的历史田野工作及其历史音乐民族志方法的思考”三个部分的论述,提出重写音乐史的研究范式的核心应为注重叙事而非描述,强调阐释而非证实。

四、音乐史料的发掘与整理研究

这一部分内容的论文包括《甲骨文音乐史料初步整理与研究》(王秀萍),《从郑议乐议等三段文献的内在联系看史料的系统解读》(杨善武),《(全宋诗)中的音乐资料与相关理论问题探讨》(康瑞军),《汪毓和先生生平之补遗以及青年时期在苏州的音乐活动》(田飞)。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全国高校第八届论文评选入围终审的论文中,音乐史料的研究占了很大部分。其中有对一本文献的研究(包括标点和校勘,也包括对乐谱谱本的研究),也有对某部著作中的音乐史料研究;有对某一种类型考古乐器的研究,也有对某一地区出土乐器的研究:有对某一幅音乐图像的研究,也有对某一地区某一时段的音乐图像研究。获学士、硕士、博士组一等奖的论文中,均有对于音乐史料进行深挖与整理方面的论文获奖,如《论永嘉琴人群体中的“名仕效应”——宋元明清永嘉琴人史料考辨》(王乒乒,上海音乐学院)与《近代六份老报纸中的新音乐史料研究》(袁耀龙,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是分别获得学士组与硕士组一等奖的论文。另外博士组中也有一篇《(愿成双·赚)谱研究——基于南宋(遏云要诀)与后世曲谱等文献的记载》(于韵菲,上海音乐学院)获得一等奖。另外还有其他多篇此类论文获奖,如《(清稗类钞·音乐类)史料考》(张佳欣,星海音乐学院)等。

五、汪毓和先生研究

在这次史学会上,比以往多了一个新的主题研究,那就是对近现代音乐史学家、音乐评论家汪毓和先生的研究。

蒲方在开幕式上捐赠了汪先生生前最后一版《中国近现代音乐史》(2012)一书。该书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从1840年到2000年的中国近现代音乐通史,在承袭原有音乐史实认知的基础上进行了部分再认知,对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些认知在书中也得到了体现,是一部继往开来的音乐史著。

对于汪毓和先生的研究有《对汪毓和2012版(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认识及思考》(蒲方),《汪毓和音乐评论学术成果的认识与反思》(程兴旺)和《汪毓和先生生平之补遗以及青年时期在苏州的音乐活动》(田飞)等论文。

在闭幕式上,中国音乐史学会副会长修海林和冯长春对提交会议的论文进行了点评。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徐元勇代表下届会议的承办方从宁波大学艺术学院喻辉手上接收了中国音乐史学会第14届年会的会议委托函。中国音乐史学会会长戴嘉枋进行了总结发言。宁波大学艺术学院还特别为会议安排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宁波戏曲曲艺等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出。

总之,这是一次关于中国音乐史学学科发展的重要会议,从几个主题的研讨扩展到了中国音乐史研究的方方面面。我们期待这一会议能产生更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让港澳台以及海外的学者都能广泛参与到这一会议的研讨交流中来,让中国音乐史学学科成为一个有世界影响的学科。

(责任编辑 荣英涛)

推荐访问:音乐史 年会 中国 综述 第十三届

版权所有:诚明文秘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诚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诚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00263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