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诚明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国加入国际历史学会的早期历程

中国加入国际历史学会的早期历程

时间:2022-11-11 08:10:19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将于2015年在中国山东大学举行。中国与国际历史学会的关系可以追溯到晚清民初。早在20世纪初至30年代,中国学界和媒体就关注了第3届至第7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1936年,国际历史学会会长田波烈访华长达一个月之久,与中国政府和学界就中国加入学会进行了广泛的接触。随后顾颉刚、蔡元培、傅斯年、翁文灏等人为中国申请入会做了大量工作,最终确定胡适代表中国参加1938年苏黎世第8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该届大会上,胡适成功宣传了中国史学的最新成就,中国也正式被接纳为国际历史学会的成员国之一。

关键词国际历史学会,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田波烈,胡适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15)02-0034-08

“国际历史学会”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属“国际历史科学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Historical Sciences)的简称,1926年5月15日在瑞士日内瓦正式成立,但此前欧洲历史学家已先后在欧洲各大城市组织了五次规模较大的“国际历史科学大会”(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Historical Sciences),分别为巴黎(1900年)、罗马(1903年)、柏林(1908年)、伦敦(1913年)、布鲁塞尔(1923年)。在布鲁塞尔大会上议决设立大会的常规机构“国际历史学会”,组织每五年一届的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并处理其他日常工作。这就是“国际历史学会”和“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由来。

国际历史科学大会迄今已举办21届,均在欧美澳国家举行。自1980年以来,中国代表团共参加了7届大会,在2010年阿姆斯特丹第21届大会上,通过了2015年8月在中国济南举行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决议,这是国际历史科学大会首次在亚洲国家召开,也是中国几代历史学家不懈努力的结果。

早在20世纪初年,中国学界就开始跟踪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动态。20世纪30年代,在国际历史学会会长田波烈先生和中国历史学家的共同努力下,民国政府最终派出胡适作为正式代表参加了苏黎世第8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中国也在该届大会上被接纳为国际历史学会成员。追溯这一段历史,可以使我们更清晰地认识中国历史学走向世界的艰辛历程,更加感受到今天中国历史学取得的成就和获得的国际地位是来之不易的。

中国对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关注可以追溯到晚清时期。1905年,著名报人和教育家黄节(1873—1935年)在其编写的《黄史》“总叙”中说:

柏林史学大会宣言曰:“提倡民族帝国主义,造新国民,为历史家第一要义。否则外族入霸国恒亡。”①

对照同一时期西方史学家组织发展的情况,黄节所说的“柏林史学大会”很可能是指即将召开的柏林第3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②这也是中国学界首次向国人传达国外史学会的信息。

1922年5月,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研究会会刊《史地学报》在报道1921年7月伦敦英美史学教授联合大会消息时,提到了1913年在英国伦敦召开的第4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

此次集会,实为二国学术界之美事。盖自1913年伦敦万国史学大会以外,从未有英民族代表多人之会晤如今次者。①

1923年4月,因欧战推迟5年的第5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召开。当年3月的《史地学报》第2卷第3期及时发文报道了大会即将召开的消息:

万国历史学会将于一九二三年四月八日至十五日开大会于比京不鲁舍拉城。比国皇家学会已发通告邀请各国赴会……万国史学会成立于二十二年前。1900年,开第一次会于巴黎,1903年开第二次会于罗马,1908年开第三次会于柏林,1913年开第四次会于伦敦。其第五次会依规定当于1918年开会于俄京,适以大战初息,俄国变政,遂致迁延会期,未遑召集。今比利时既重振斯举,各国学者必将联袂偕来,讨论学术,互显国史。②

这是国内迄今所知最早介绍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及其历史的文字。

同一期《史地学报》还刊发了南高师学生陈训慈③的《中国之史学运动与地学运动》一文,该文也提到了即将召开的第5届大会:

一九二三年四月,万国历史学会(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Historical Studies)将于比京举行第五次大会;比国皇家学会先期发出请简(原文如此,应为请柬——作者注),各国史学会将咸有代表参与。届时专家宿儒,荟萃一堂,必且各显其本国文化之造诣,而相与讨论史学上之重大问题,其雍容庄盛,可以想见。而吾历史久长史学素著之中国,方且漠然置之,曾不能有一人参列。

文章还批评了中国政府对国际学术活动的漠然态度:

学术荒堕,甘自屏弃,替前哲之令业,贻并世之大讥;坐使公共之学术,只闻列邦之讨论研究,而吾国并分内之务,无人整理;世界学术上之集会,往往阒焉无吾族之迹,而中国遂以无学闻于世。斯则邦家之奇耻巨辱,庸非国人对于学术所负之大罪欤!④

第5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结束以后,《史地学报》1923年第2卷第7期作为“特载”转发了出席大会的美国历史学家利兰(W.G.Leland)的一篇长文,⑤详细介绍了大会的盛况和各会场讨论的内容。译者向达⑥在前言中写道:

此次大会,自以欧美诸国为其主干,而我邻邦日本亦有代表,参与其间。论文三百余篇中,讨论及于吾国者,亦复不少。顾吾国竟无一人往焉……窃尝谓一国万事■队,都不足悲,唯学不如人,斯乃大耻,矧吾国有四千余年之文化,而史学之兴,又远在遂古,顾今乃忽不之重,不亦重可悲乎!⑦

1928年8月,第6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中国政府在会前收到了挪威政府发来的与会邀请,但鉴于当时国内局势尚未稳定,最终决定不派代表参加。1928年3月出版的第八十一期《外交公报》上刊登了中国政府的《国际历史学委员会在那京召集第六次会议本国拟暂不派员出席复请查照函》(十七年三月十四日),这是中国官方第一次提到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函件中说:

推荐访问:中国加入 历程 学会 历史 国际

版权所有:诚明文秘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诚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诚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00263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