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诚明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精准精确,扶智扶人

精准精确,扶智扶人

时间:2022-11-13 18:20: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精准扶贫是我国贫困治理的指导性思想,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原则的必然要求。华西村作为发展集体经济、走向共同富裕的典范,坚持“先富带动后富”,认为“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在创新扶贫路径方面积极探索和尝试精准扶贫模式:实施“帮带扶贫”,方式由间接向直接转变;实施“智力扶贫”,目的由输血向造血转变;实施“产业扶贫”,行为由短期向长期转变。华西村正在拓展一条精准精确、扶智扶人、产业驱动、合作共赢的扶贫新路,为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新经验。

[关键词]华西村;帮带扶贫;智力扶贫;产业扶贫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16)06-0058-06

华西村于1961年建村,当时面积只有0.96平方公里,人口不足1000人。在创始人吴仁宝老书记的带领下,通过20世纪70年代“造田”、80年代“造厂”、90年代“造城”、新世纪“育人”等依次递进的工程,造就了今天的华西村。最近十多年来,华西村又以“体力转脑力、数量转质量”为举措,成功拓展了旅游服务、金融投资、仓储物流、远洋海工、农产品批发市场及矿产资源等一大批新兴产业,保持了经济发展的稳中求进。2015年华西完成的可用资金比上一年增加了10.17%,纳税额比上一年增长了12.21%。2016年第一季度取得“开门红”,完成的可用资金比任务数增长6.81%,为完成和超额完成全年31.65亿的经济目标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华西村在创新扶贫路径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精准把握了扶贫方向,密切契合了扶贫诉求,不断丰富和升华了“一人富了不算富,集体富了才算富;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的扶贫理念。当然,在多年的扶贫探索中,华西村也曾遇到过曲折、经历过坎坷,但在华西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下,最终探索出了一条既具有地域针对性,又具有普遍推广性的扶贫之路,即“三大扶贫”:帮带扶贫、智力扶贫、产业扶贫。

一、实施“帮带扶贫”,方式由间接向直接转变

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华西村就对周边村给予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从送拖拉机到送汽车,再到给他们出钱办工厂。但帮了以后,发现效果并不理想。像原华士镇华明村,位于华西村北面,加入大华西之前,有人口2380人,土地1700亩,另有山地2065亩,虽然资源相对丰富,但发展相对缓慢。1990年华西村投资300万元帮其兴办了窑厂、化工厂、人造革厂等6家企业。1991年以后,华西村又不断向华明投资,并借流动资金给华明村的企业运转,使之工业和各方面发展有了一些起色,但到2001年审计查账的时候,由于种种原因,还是亏损800多万元。当时仅银行借款就由华西村承担了300多万元。像原华士镇前进村,位于华西村东面,加人大华西之前,有人口700多人,土地600多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该村先后办起了电镀厂、塑料厂、冶炼厂等企业,后来由于管理不严,多年下来,集体的资产严重流失,干部束手无策,村民叫苦连天。在最困难的时刻,是华西村送去资金付清结欠的工资。1988年lO月,华西村又为该村投资500万元,办起了华士染料化工厂。后来,又因各种原因导致企业困难重重。到1996年,华西村共为化工厂垫付资金1000多万元。像原陆桥镇泾浜村,位于华西村南面,情况与前进村大同小异,集体资不抵债,连村民个人的集资款也还不出,仅这一项,华西就帮助承担了700多万元。帮带帮带,如果再这样帮下去,可能华西都要“带”掉了。华西毕竟是一个村,摊子铺得太大,难免力不从心。到底什么样的“帮扶”方式能帮助周边及其他地区富起来?华西村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分析总结,在“先富帮后富”的过程中,创新帮扶机制,使帮扶方式逐渐由间接向直接转变。

一是通过“一分五统”,达到并村并心。从2001年开始,华西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分五统”的新举措,即“村企分开,经济统一管理、干部统一使用、劳动力在同等条件下统一安排、福利统一发放、村建统一规划”。通过这种灵活、自由的方式,逐步纳入周边20个自然村共同发展,组成面积35平方公里、人口超3.5万人的大华西村。但是,这并不等同于一般的并村。大华西1-13村的村委会,还是与华西村村委会一样,是同一级的村民自治组织。15年来,小华西帮助大华西直接解决就业近4000人,间接带动就业达万人。同时,投入2000万元帮助与华西村隔山相邻的大华西6个村修成通山隧道,投入3000多万元在山北发展高科技农业、提高村民福利,目前大华西山北6个村已经成为集旅游观光、科普、采摘为一体的“农业示范园”,人均年收入由并村时的7000多元,提高到3万余元。15年来,华西每年都要为大华西支出8600多万元,包括发放粮食补贴、各项福利、老年人保养金、老房拆迁补贴等。通过“小华西帮带大华西”,实施了“南有钱庄、中有天堂、北有粮仓”的科学规划,华西村彻底改变了周边村“人心散、环境差、村民怨、干部怕”的落后局面。目前,大华西村路变宽、河变清、桥变畅、房变靓、人变勤,实现了“基本生活包,老残有依靠,优教不忘小,生活环境好,三守促勤劳,小康步步高”。

二是通过“东西合作”,起到示范带动。20世纪90年代,华西通过派干部、带资金、带技术、带项目,远赴宁夏、黑龙江援建了两个“省外华西村”。1999年建成后,无偿移交给当地政府。像宁夏华西村,是宁夏开展“移民吊庄”工程时,华西前去援建的。移民初期的宁夏华西村,风大沙多、土地盐碱化严重,村民们的生活困难得出乎想象。在华西的帮助下,建成住房2000间,开垦荒地一万余亩,种树18万株,绿化面积1200多亩。历经20年的接力奋斗,目前该村形成了以枸杞种植、第三产业、运输业和劳务输出为主的产业格局,村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刚搬迁来的不足600元发展到现在的12040元,年均纯收入10万元以上的家庭近200户,被誉为“塞上华西”。像黑龙江华西村,前身是肇东市五站镇南小山屯村,当时仅有55户人家,800亩耕地,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村民大多是全国各地9省18县逃荒到此的。在“艰苦奋斗、团结奋进、服从分配、实绩到位”的华西精神引领下,华西村的蹲点干部带领当地村民经过几年努力,把曾经的一片沼泽地开发成了2500亩良田、1500亩水面,并筑起10公里长的主干渠,使良田变成旱涝保收田。同时还办起企业,使村民人均纯收入由1995年的1000元,提高到建成时的4000多元。2015年实现人均收入15846元,被誉为“北国第一村”!

三是通过“设立基金”,投身公益事业。从2005年8月吴仁宝老书记亲自倡导成立“华仁助学基金”,到建立“华仁扶贫发展基金会”,从资助周边村的失学孩子,到资助全国农业科教兴村杰出带头人,一再彰显了华西人的奉献精神。近三年,基金会已资助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100名带头人,进一步助推了我国的“三农”建设。2015年,华西村又与江阴广电集团联手,启动了《华西村·我有一个梦》大型公益行动。2016年华西村还与江阴市慈善总会、广电集团发起成立了“我有一个梦·江阴企业公益联盟”,号召更多的企业参与进来。截止目前,已经推出了13期节目,帮助36人圆了梦想,向24位追梦人发放了圆梦基金百万余元。

二、实施“智力扶贫",目的由输血向造血转变

扶贫探索中,老书记吴仁宝越来越认识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先扶人,扶人先扶志”。为了配合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华西曾经以“一带十、百带千”的方法,先后为中西部地区举办了100多期培训班,直接培训了1万多名干部、带动10万人脱贫致富。2006年初,华西又提出“村帮村户帮户,核心建好党支部,最终实现全国富”的思路.与全国20名个省、市、自治区开展互学交流活动,目前已为全国培训基层干部近40万人次,仅贵州一个省就举办了58期培训班,人数达11560人。同时,作为中央组织部、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农业部的教育实践培训基地,华西还为全国各地的实用人才和大学生村官举办了数十期培训班。培训效果非常明显:

一是让学员们学到了经验。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实际,学习不能照搬照抄,一定要走自己的路。学员们带着问题学、带着任务学、带着责任学,不仅学华西的做法和思路,更学华西的精神和理念。像贵州省开阳县穿洞村党支部书记姚家宏,之前曾在当地担任过镇党委书记、民政局局长。因在贵阳市聆听了老书记的讲课,很受触动,于是向上级请求辞职回村任书记。得到批准后,组织上还安排他专门到华西挂职学习。2011年回村后,他借鉴华西经验,从本村实际出发,确定了以“一水二路三产业四环境”为突破口的发展路径。通过五年努力,彻底改变了该村过去“深沟冷箐,荞麦当顿,想吃大米,除非生病”的旧面貌,实现了“遵纪守法讲诚信,干净整洁房屋新,寨寨花开树成荫,水电路气加通讯,读书看病不出村,产业发展向前进”的新面貌。到2015年底,村民人均收入达到10538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为138万元。5年来,华西也先后3次选派100余名青年到贵州穿洞村,与当地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不仅使华西青年人从艰苦中体会了幸福、从辛苦中感受了责任,也在当地进一步传播了华西的发展经验。

二是让学员们学出了信心。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乡怎么样,关键是基层干部怎么想。有不少欠发达地区的同志,初到华西看后说:“我们那里可能几辈子都发展不到华西这个样子。”但通过之后的培训学习,当他们了解到华西村的发展历程,尤其是亲身感受了华西人“解放思想干实事、持之以恒抓发展”的志气和干劲,他们也进一步增强了建设好家乡的信心。像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龙江村党委书记杨健,曾当过高管、办过公司,坐拥上亿资产。2010年6月,他在群众的恳请下回乡当起了“村官”。那时的龙江村,各项工作均列全镇倒数第一,村委会连一个像样的办公室都没有。当“村官”不比当老板,杨健上任不久,不仅村没搞好,自己的企业也开始走“下坡路”,这让他萌生了退意,不想再当“村官”了。2011年,他来到华西培训,老书记的讲课让他深受启发。他觉得,自己的村庄为何发展不好,固然有外部环境的因素,但归根结底是人的因素。回村后,他把在外打工的青年人召集回村,并把自己的企业转给他人打理,一门心思扑在村庄建设上。他结合在华西的所学所闻,依托本村产业特色和资源优势,明确了三个方向:产业规模化、经济实体化、服务产业化。短短5年时间,龙江村已从一个经济薄弱村变成了村集体经济累计达3000余万元、固定年收益超过200万元的富裕村。这个事例也再次说明,一个好的带头人能够带好一班人、凝聚全村人!

三是让学员们学出了团结。“穷不能生根,富不是天生”,脱贫致富,既要靠理念、靠办法,也要靠团结、靠实干。各地基层干部到华西培训学习,不仅是一次工作上的交流,也是一次情感上的交融,更是一次文化上的交汇,促进了民族自尊心和民族大团结。像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江车村和尼巴村,过去由于历史原因,这两个村近在咫尺,但牛羊不能混牧,村民老死不相往来,亲戚也不能串门。从1995年到2012年,两村因争夺草场,相互仇杀,致使22人死亡、86人受伤。2015年初,上级部门组织两村干群先后分3批前来华西培训学习。这两个村的干部第一天到华西时,连在一起合个影都不肯。后来,通过让他们看华西的村貌、对他们讲华西的历史、跟他们聊华西的发展,还专门单独与这两个村的干群座谈,华西用真心感染了他们、用真情感化了他们。一个星期后,他们不仅拍了有史以来的第一张合影,而且坐在一起吃饭了,真正实现了从“械斗”到“握手”的转变。现在,这两个村的牛羊已经混到了一起,村民也慢慢地走到了一起。像参加培训的尼巴村村民贡布苏奴就说:“这次和江车人一起培训,感觉非常好。以前只能从电视上看到华西村,他们的集体经济发展得特别好,对我们思想触动很大。在华西村的座谈会上,大家说最大的体会就是要和睦发展!”参加培训的江车村村民道吉华藏也发自肺腑地说:“现在大家都想要和睦,不想要‘战争’了,除非是真的傻,和睦才是大家最终的心愿!”

三、实施“产业扶贫”,行为由短期向长期转变

过去,华西在帮扶一些地方时,会在那里建厂、办企,但当华西的管理人员离开后,由于当地缺乏同样的人才,这些企业反而成了当地的负担。进入现阶段,华西村以多年的扶贫经验为依托,积极实施产业扶贫这一新路子。产业扶贫以产业为基础,以扶贫为目的,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由“要我发展”向“我要发展”转变,进而致富的重要途径。这一有效举措,也为贫困地区带来了“三大好处”:

一是带来了务实创新的思路。扶贫并不是单纯地给点钱就行。有些人来到贫困地区,看到受苦的群众,心里难受,就把口袋里的钱掏给人家。这有积极的一面,但不全对。华西人的做法是,先要了解这户人家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致贫的。是环境所致,或是家庭事故所致,还是偷懒不想干活所致?如果是不想干活,那么坚决不能给他钱。如果真正是因环境或其他原因导致贫困的,给钱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给点子、给政策、给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思路不准可能就是绝路。新常态就是要有新理念,再不能简单地用过去的办法做现在的事,因为过去的钥匙打不开现在的锁,所以办法一定要创新。像有些地方给它一些资金,可能解一时之困,但解决不了长久问题。还有一些地方,虽然具备明显的区位优势,但缺乏“化优势为产业”的具体办法。因此,华西通过产业扶贫,引导它们挖掘自身特色、建造增收载体,实现自力更生、带动百姓致富。现在,大家都在谈:把“第一书记”派到扶贫最前线,让服务在一线体现、问题在一线解决、成效在一线检验。这一举措非常好,但关键要能可持续地培养人,正如华西村老书记说的:“干农村工作,要有长期行为!”

二是带来了精准到人的实惠。在西部地区,华西已经与新疆达西村、西藏曲水村、宁夏华西村等结成对子村,借助国家“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合作开发新能源产业及金融产业等。新能源产业一做就是20年以上,目的就是帮助他们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华西还到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县——安徽金寨县,以相同的方式进行产业扶贫。金寨县由于地处大别山腹地,生产资源不足,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留下人口中“失能”、“弱能”家庭比例较大,是安徽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贫困地区,成为扶贫攻坚战中难啃的“硬骨头”。为更好地落实中央提出的“精准扶贫”,华西在金寨县三里井村投资建成了7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不仅解决了该村上千名村民的就业问题,而且使全村1000多名贫困人口每人每年直接增收6500多元。因此,产业扶贫可以说是一种面对面、点对点的精准帮扶。包括山东、江西、陕西、云南等省份的一些贫困村庄,华西也与它们签订了合作协议,稳步推进项目开发。像在宁夏、新疆等地,华西正在建设农光互补分布式电站。对于当地村民来讲,这不仅能解决部分就业问题,而且能获得良好的种植环境。华西还拿出部分股份无偿赠与当地农村,让村民不仅在现代化的农业设施中提高了收入,而且也享受到了光伏产业发展带给他们的实惠。

三是带来了各类专业的人才。事实上,有些地方之所以仍处于贫穷状态,很大程度是因为人才匮乏。产业扶贫,既是技术、资源、项目上的互补,也是人才、智力、信息上的互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地的人才交流。华西正准备在西部地区发起设立金融租赁公司,一是把当地的太阳能发电、大型农业机械以及纺织等产业充分结合起来;二是面向全国及全球开展业务,为西部地区的产业升级发挥重要作用。要建成这些目的,势必就要引进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这样一来,不仅能激活当地优势资源的利用,而且能促进当地人才的培养。

总结华西的产业扶贫,有六大优势:一是带动了当地就业;二是资助了农村建设;三是改善了村民生活;四是创造了地方税收;五是培养了相关人才;六是达到了长期帮扶。这也正如李克强总理指出的,使贫困群众有更多公平的发展机会,推动精准扶贫更加有效、更可持续。现在,华西每年对外的帮扶资金达1.1亿元。华西的目标是从2016年开始到2020年,通过各种形式的帮扶,再让全国20万人受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尽一份自己的责任!

帮带也好,扶贫也好,首先要有一个好榜样。像吴仁宝老书记,他生前一直教育和引导华西人富了“三不忘”:不忘国家、不忘集体、不忘左邻右舍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华西正在拓展一条精准精确、扶智扶人、产业驱动、合作共赢的扶贫新路。几十年的扶贫实践证明,华西扶贫之路越走越宽广,华西扶贫实践越来越坚实,华西扶贫经验越来越丰富,华西扶贫效应越来越突显,为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新的经验,为实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责任编辑 付国英 胡学举)

推荐访问:精准 精确 扶智扶人

版权所有:诚明文秘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诚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诚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00263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