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的面具文化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流传地域广泛、内容丰富、品类多样,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造型特点。随着国家对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不少地区的面具文化又重新焕发光彩,进入人们的视野,丰富人们的文娱生活。本篇文章简明的阐述了面具的定义、特征、起源与历史演变及其种类,全面展示了中国面具艺术的风采,让读者了解及其欣赏到中国传统民间艺术——面具的魅力。
关键词:面具定义;特征;演变;分类
前 言
面具,這种自远古而来的文明也许注定要消逝在时间的云烟里,但他的神奇的图案、纹饰、色彩等让人痴迷和向往。面具,像失落的影子,让人不得不去追寻这个失落文明中的神奇影子。我国的面具文化源远流长,内涵非常丰富,那什么是面具呢?
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很难回答的问题,只因人们从未对面具下一个既能概括其基本特征,又为大家所普遍接受的定义。从传统的意见,面具是一种用以改变人的形貌的化妆手段,它一般戴在面部或罩在头部,但实际上人们理解的面具要比这广泛得多。要对面具下一个简单而准确的定义很不容易,但概括出面具的一般基本特征相对来说容易一些,具体有:
(1)面具造型多维圆弧和平面,少数呈现立体状,中间全部留孔;
(2)面具主题内容主要分为人面、兽面、深面、鬼面的造型;
(3)面具具有绝对的独立性,不依附于任何器物而存在;
(4)面具是一种积淀着人类宗教意识和审美意识的文化符号,具有再现性、模拟性和象征性等特征。
以上四点大致概括了我国面具的基本特征,以他们作为尺度,可以把面具与非面具清晰的区分开。但随着我国面具家族中的个别品类不断发展变化,已经不完全符合上述标准,对此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对待。
我国的面具起源于原始社会,最早运用于狩猎、巫术、丧葬、灵魂崇拜等活动和仪式。商周时代,主要以青铜器为材料制作,以人面和兽面为主,其中一种祭祀时的中心人物叫“方相氏”,他在驱逐疾鬼时佩戴闪亮发光的金属面具,还有一种称为“魈头”,其面具为尖额头,两耳垂有饰物,眼部有方孔以供窥探,有人认为这是关于面具最早的文字记载。汉唐时期,面具主要材料以木、竹、布等取代青铜、玉石成为制作面具,其风格变得浪漫诡异,充满生机,面具的实用功能开始减弱,审美功能逐渐占据主要地位。宋元时期世俗文化繁荣发展,面具除了祭祀活动之外,亦在迎神赛会的社火活动里和欣赏意义的节目和文化内容中,并且开始出现了专门以制作面具为业的手艺人、公开销售各种面具。明清时期,由于受到名族迁徙、各族交往和战乱等原因,面具基本一木质为主,外表精致美观,主要以镇宅辟邪美观装饰为主。从面具的历史演变发展来看,面具从最初的鬼神崇拜内涵逐渐淡化,渐趋于兼具酬神与娱乐的双重功能,广泛用于祭祀、葬礼、战争、戏剧等各个方面,或是被当成纯粹的装饰与艺术品,其艺术性、娱乐性的审美价值也日益增强。
中国的面具品类繁多,功用广泛。目前,流传于全国各地的跳神面具、傩戏面具、社火面具、悬挂面具与戏曲舞蹈面具大多承传有自,蕴含着相当丰富的文化内涵。面具作为历史、宗教、艺术及民俗等多种意义的复合体,虽经发展变化,仍可从中窥视到中国各民族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与精神风貌。下面我们具体介绍几种类型的面具:
跳神面具——跳神是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巫卜风俗,用以驱鬼逐邪,请神赐福,祈求来年吉祥安宁,至今仍盛行于藏族地区,是藏传佛教寺院最隆重的祭奠活动之一。跳神面具多为立体雕刻面具,也有少量面具的布面具,表现各类神仙鬼怪。
傩戏面具——傩戏是在中国民间祭祀仪式的基础上,吸取民间戏曲艺术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表现者大多头戴面具。早期的傩戏角色,便是靠面具来区分角色行当的。傩面具虽然浑厚、粗犷,但民间工匠凭着传统的工艺,简洁明快的刀法、柔美流畅的线条,雕刻出各种不同造型的面具来表现戏曲中的人物形象、性格和身份。傩戏面具的造型根据角色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其表现手法主要靠五官的变化和装饰来完成人物的性格塑造,或剽悍,或凶狠,或狰狞,或刚烈......傩戏面具可谓是丰富多彩,赋予了神秘的宗教与民俗的含义。
社火面具——傩文化在汉族地区逐渐和春节及其他节日的活动融合起来,形成了自宋代一直延续至今的集戏曲、歌舞、杂技、说唱等表演形式之大成的群众活动——社火,在民间又称“闹红火”。社火面具大都线条粗犷、色彩浓烈,往往运用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展现各种神仙灵怪,历史人物的身份与性格,具有强烈的民间艺术风格,并对戏曲面具和脸谱的形成产生过巨大影响。
戏曲面具——在戏曲演出中,面具主要用于装扮鬼神和动物形象。戏曲面具主要以白色涂面,对演员的面部、头部以及全身做夸张的改造,使之适用于所有塑造的艺术形象,而且便于瞬间改变装扮,一个演员可借更换面具兼演若干角色。
悬挂面具——可用作驱邪与装饰,或悬于门楣,或挂在壁上,也有以线栓挂在门上的,称为“悬挂面具”。该面具口含利剑,形似虎面的兽头,作为镇宅辟邪的神物。
中国的面具文化,在中国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中孕育,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宗教和美学思想哺育的艺术奇葩。它在世界面具家族中占有十分显赫的地位,显得尤为绚丽多姿,璀璨夺目。虽然经过成千万年的发展,传统面具文化的黄金时代已经消失,但是,作为一种深深根植于历史、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艺术和文化,面具的功能、质地、形制、造型,以至内涵、仪式、禁忌等,正在逐渐调整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时代需要,力求在变化中谋求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俊.中国古代面具.中国商业出版社,2015(8).
[2]孙欣.面具.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