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诚明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年度《再见了亲人》语文教学反思3篇

2023年度《再见了亲人》语文教学反思3篇

时间:2022-12-31 16:30:27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再见了亲人》语文教学反思1  新课程、新理念正逐步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生活。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人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采用的是情感教学。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再见了亲人》语文教学反思3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再见了亲人》语文教学反思3篇

《再见了亲人》语文教学反思1

  新课程、新理念正逐步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生活。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人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采用的是情感教学。启发学生想象,在头脑中再现文章所描述的情景和形象,使他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再见了,亲人》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赞美、感激的情感,表现了“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一国际主义精神的主题。如何凭借本文的情感因素,对学生渗透情感教育呢?尝试如下:

  一、整体入手,感知情感

  教学伊始,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后,引出问题,使之感知情感。

  1、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质疑:‘亲人’指谁?是谁的‘亲人’?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题目中的‘再’字怎么理解?使学生了解“亲人”指的是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之类的朝鲜人民。志愿军所以称她们为亲人,是因为中朝人民在共同的抗美战斗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题目中的“再”字揭示了多次相见中的“最后一次”,含有一种何日复相聚的惜别之情。从而使学生感知情感的倾向。

  2、从典型事件入手。以“文章写了哪四件典型事例”让学生知道文章通过“送打糕”、“救伤员”、“救侦察员”、“挖野菜”四件典型事件,来赞扬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让学生在感知材料的过程中,感知情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情感流向。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总目标之一。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

  二、细析事例,感受情感

  本文由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三个故事组成。作者选取了老人、小孩、中年人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主题。由于课文的前三段的结构与表现手法基本相同,在教学中我对第一段做了详细的讲解与指导。设计“志愿军战士与大娘话别时追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等问题,让学生了解志愿军与大娘告别时,追述了三件事:

  一是大娘已经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

  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

  三是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这样写的目的在于体现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表现了这种感情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接着,让学生自学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二、三意义段,使之具体体会小金花对敌人的仇恨和对志愿军的深情,以及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致残,付出了多么高的代价,从而受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厚情感。

  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不应该以标准化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应该培养富有创意的读者而不能培养人云亦云的听众。

  三、品味词句,体会情感

  教学时,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好好品析,让学生体会情感。

  课文在追溯那难忘的往事时,出现了好些“血”,“泪”的词语,比如:“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失去妈妈”,“失去双腿”中的三个“失去”,充分说明了朝鲜人民为了*人民志愿军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乃至亲人的生命。又如“雪中送炭”说明大娘冒死送打糕的原因;“同归于尽”体现了小金花的妈妈痛恨敌人、热爱志愿军的感情;“噩耗”反衬小金花的刚强;“倒在血泊里”、“代价”说明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通过琢磨词句,让学生品味、推敲,感受其感情色彩,引起学生“内心体验”。让他们深深体会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那山高海深的、不是亲人却似亲人的感情。

  教师应成为学生阅读的导师、课堂阅读的组织者、促进者,而不是居高临下控制信息的专制的权威。教师应该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体味”、“品味”、“感悟”还给学生。

  四、设计引读,抒*感

  学生在领悟情感的同时,必然会激起表达感情、抒*感的欲望。此时,我设计引读,更好地让学生抒*感。比如第四段,可按火车“启动”、“徐徐开出”、“飞驰而去”三个过程设计引读。像最后一个过程――列车“飞驰而去”,就是这样设计引读的:

  “战士们深深地依恋朝鲜的山、朝鲜的水,更依恋朝鲜的亲人们!然而无情的火车却风驰电掣般向前驶去。战士们赶紧把头探出窗外,只见大娘、小金花、大嫂依然伫立在窗外,不停地挥手告别。此时此刻,战士们再也忍不住了,泪水模糊了双眼,要想对朝鲜亲人再说上几句离别话,然而距离遥远,战士们只能默默地在心头呼喊……”

  此时,学生们深情地呼喊出文章最后的话语:“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再见了亲人》语文教学反思2

  《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感情真挚,语言凝炼,句式参差多样,篇幅较长,是一篇训练学生语言文字的好文章,也是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教材。如何根据教材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和谐发展,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呢?我的做法是:

  1、这篇文章蕴含着丰富而伟大的.情感因素,在教学中,我首先找到文本生命与学生生命的契合点——“亲人”这个主话题,步步深入。“亲人”指的是谁?朝鲜人民是什么样的亲人?“亲人”仅仅指朝鲜人民吗?如层层剥笋般探寻文本的内涵。其间,运用反复诵读、情境渲染、想象体验等教学手法,引领学生投身其中,感作者所感,想作者所想,透过语言文字感悟文字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师生在情绪场**同受到了一次刻骨铭心的精神洗礼。

  2、注重体现字、词、句、篇的训练。本课教学对字词句的理解我不是议到表面,而是做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要求,如:“雪中送炭”的理解,我首先让学生从字面去理解,并说出比喻意,然后再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这个词。“雪”指困难,谁遇到了困难?遇到了怎样的困难?“炭”本文指什么?“送”大娘是怎样送的?通过理解这个词,使学生理解了整段内容。对句子的理解,我抓住课文的重点句子让学生改变说法,并把改好的句子与原句进行比较,体会句子在文中的含义、作用,并通过理解重点句子而牵一发动全身,使学生理解了整篇文章的含义。


《再见了亲人》语文教学反思3篇扩展阅读


《再见了亲人》语文教学反思3篇(扩展1)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10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1

  新课程、新理念正逐步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生活。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人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采用的是情感教学。启发学生想象,在头脑中再现文章所描述的情景和形象,使他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再见了,亲人》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赞美、感激的情感,表现了“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一国际主义精神的主题。如何凭借本文的情感因素,对学生渗透情感教育呢?尝试如下:

  一、整体入手,感知情感

  教学伊始,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后,引出问题,使之感知情感。

  1、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质疑:‘亲人’指谁?是谁的‘亲人’?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题目中的‘再’字怎么理解?……使学生了解“亲人”指的是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之类的朝鲜人民。志愿军所以称她们为亲人,是因为中朝人民在共同的抗美战斗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题目中的“再”字揭示了多次相见中的“最后一次”,含有一种何日复相聚的惜别之情。从而使学生感知情感的倾向。

  2、从典型事件入手。以“文章写了哪四件典型事例”让学生知道文章通过“送打糕”、“救伤员”、“救侦察员”、“挖野菜”四件典型事件,来赞扬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让学生在感知材料的过程中,感知情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情感流向。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总目标之一。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

  二、细析事例,感受情感

  本文由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三个故事组成。作者选取了老人、小孩、中年人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主题。由于课文的前三段的结构与表现手法基本相同,在教学中我对第一段做了详细的讲解与指导。设计“志愿军战士与大娘话别时追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等问题,让学生了解志愿军与大娘告别时,追述了三件事:一是大娘已经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这样写的目的在于体现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表现了这种感情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接着,让学生自学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二、三意义段,使之具体体会小金花对敌人的仇恨和对志愿军的深情,以及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致残,付出了多么高的代价,从而受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厚情感。

  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不应该以标准化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应该培养富有创意的读者而不能培养人云亦云的听众。

  三、品味词句,体会情感

  教学时,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好好品析,让学生体会情感。

  课文在追溯那难忘的往事时,出现了好些“血”,“泪”的词语,比如:“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失去妈妈”,“失去双腿”中的三个“失去”,充分说明了朝鲜人民为了*人民志愿军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乃至亲人的生命。又如“雪中送炭”说明大娘冒死送打糕的原因;“同归于尽”体现了小金花的妈妈痛恨敌人、热爱志愿军的感情;“噩耗”反衬小金花的刚强;“倒在血泊里”、“代价”说明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通过琢磨词句,让学生品味、推敲,感受其感情色彩,引起学生“内心体验”。让他们深深体会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那山高海深的、不是亲人却似亲人的感情。

  教师应成为学生阅读的导师、课堂阅读的组织者、促进者,而不是居高临下控制信息的专制的权威。教师应该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体味”、“品味”、“感悟”还给学生。

  四、设计引读,抒*感

  学生在领悟情感的同时,必然会激起表达感情、抒*感的欲望。此时,我设计引读,更好地让学生抒*感。比如第四段,可按火车“启动”、“徐徐开出”、“飞驰而去”三个过程设计引读。像最后一个过程――列车“飞驰而去”,就是这样设计引读的:

  “战士们深深地依恋朝鲜的山、朝鲜的水,更依恋朝鲜的亲人们!然而无情的火车却风驰电掣般向前驶去。战士们赶紧把头探出窗外,只见大娘、小金花、大嫂依然伫立在窗外,不停地挥手告别。此时此刻,战士们再也忍不住了,泪水模糊了双眼,要想对朝鲜亲人再说上几句离别话,然而距离遥远,战士们只能默默地在心头呼喊――”

  此时,学生们深情地呼喊出文章最后的话语:“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2

  《再见了,亲人》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赞美、感激的情感,表现了“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一国际主义精神的主题。如何凭借的情感因素,对学生渗透情感教育呢?尝试如下:

  教学伊始,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后,引出问题,使之感知情感。

  1、从题目入手。

  让学生质疑:‘亲人’指谁?是谁的‘亲人’?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题目中的‘再’字怎么理解?……使学生了解“亲人”指的是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之类的朝鲜人民。志愿军所以称她们为亲人,是因为中朝人民在共同的抗美战斗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题目中的“再”字揭示了多次相见中的“最后一次”,含有一种何日复相聚的惜别之情。从而使学生感知情感的倾向。

  2、从典型事件入手。

  以“文章写了哪四件典型事例”让学生知道文章通过“送打糕”、“救伤员”、“救侦察员”、“挖野菜”四件典型事件,来赞扬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让学生在感知材料的过程中,感知情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情感流向。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总目标之一。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3

  一、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

  1、重朗读,重感悟,以读激情,以情悟文。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重视了读的训练。通过读课文,让学生理清课文层次,抓住课文中心,领会思想感情。我不仅注重朗读的数量,还十分讲究朗读的形式与质量。在教学中,我总是启发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要他们自己讲一讲应该读出什么感情,有时学生读不好,我就反复地练,为学生创设情境读。我还创造性地将课文内容与课外想象结合起来,将叙事散文改成对话,让学生再现当时送别的感人情景,使在听课的所有师生为之一亮。由于形式比较活泼,效果很好。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

  2、讲词语,重基础,重落实。

  如果说,文章的中心是灵魂,那么,重点词语,中心句子则是构成文章的血与肉。我在教授学法的同时,也同样重视了词语教学。而且将词语教学有机地贯穿于自学过程之中。比如在讲到“雪中送炭”一词时,她还是要学生首先讲出词的本来意思,再联系上下文,讲出什么是“雪中”,什么是“炭”,大娘是怎样“送”的。通过想象战场上的硝烟弥漫,大娘的年老体弱,然后朗读,使全班学生加深了对词语和课文的理解。这样教学词语,始终没有离开课文的语言环境,既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训练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教学方法。

  二、但这节课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如学生对当时艰苦的条件认识不足,所以想象得不形象,理解的不深刻,特别在朗读时就显得没有感情。再加上当时自己也不敢示范朗读,致使朗读提升不明显,以后得加强自身和学生的朗读训练,使课堂更有浓浓的情。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4

  虽然自上次学校举行课堂教学大赛以来,自己逐渐走进了课堂,找到了很久以前自己的课堂中徜徉的感觉。但是还是非常苦恼的是语文课中第二课时怎样将语文的语言文字训练回归到我们的课堂中,课堂上学生的发言频率如何提高呢?这两个不同的角度去探讨语文的课堂的时候,成了我最大的心病。今天的《再见了 亲人》又让我有如此的感觉。

  清明节假期前,我们已经进行了第一课时的教学,今天开学我直接讲了第二课时,课堂上,我主要围绕课后的一个问题去作为课文的主线:课文题目是再见了亲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亲人”?学生自由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相关的句子,想象当时的情景。这个问题的呈现是从课文的情感的角度去出发,目的是找到与此相关的语句,从语句的相关的词语中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这是我在设计的时候所想到的本课与语文的语言文字训练就是批文入情。学生在读书的时候,我的心里就在默默的想,学生的发言会积极吗?课堂上会出现思维的辩解吗?带着这种忐忑不安的心情走下去的时候。事实确实像我想的那样,开始交流的时候让学生按照读句子—谈感受—说情景—感情读的方式去走,学生觉得太难,竟然没有一个人举手回答问题,我又降低了难度,只读句子。举手的时候三三两两,只有让学生去回答。我作为补充,整个课堂中,参与到课堂中的学生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课堂上老师补充的还是比较少的。虽然我一直在践行简简单单的教语文,可是课堂上还是呈现了学生面对简单问题时的不回答。

  回想起来,造成这样原因的是:

  1、《再见了 亲人》离我们学生的的实际生活太远,学生对于时代背景了解得不够透彻,主要是我呈现的比较少,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

  2、越简单的语文,可能是一个大的问题,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思考起来就可能有问题,可以从一个段落开始,教给学生方法,学生可能对于文字的理解更深入一些。

  3、课堂上缺乏对于学生积极发言的督促,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

  对于课堂上学生的发言,我觉得对于我们班学生应该设计一个表,记录每一节课的发言次数,每周一总结,好的进行适当的奖励。

  在近段的课堂上,我想实现的语文角度上在语文课上实现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学生上课堂上积极发言,课堂上呈现课堂上学生思维的争论和辩解。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5

  新课程、新理念正逐步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生活。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本课教学中,我特别注意让学生去收集资料,目的是促进课内外结合,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利用资料的能力。本人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采用的是情感教学。启发学生想象,在头脑中再现文章所描述的情景和形象,使他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再见了,亲人》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赞美、感激的情感,表现了“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一国际主义精神的主题。如何凭借本文的情感因素,对学生渗透情感教育呢?尝试如下:

  一、整体入手,感知情感

  教学伊始,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后,引出问题,使之感知情感。

  1、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质疑:‘亲人’指谁?是谁的‘亲人’?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题目中的‘再’字怎么理解?……使学生了解“亲人”指的是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之类的朝鲜人民。志愿军所以称她们为亲人,是因为中朝人民在共同的抗美战斗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题目中的“再”字揭示了多次相见中的“最后一次”,恰如其分地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到一种何日复相聚的惜别之情,从而使定下文章正确的情感基调,使学生获取感知情感的倾向。

  2、从典型事件入手。以“文章写了哪四件典型事例”让学生知道文章通过“送打糕”、“救伤员”、“救侦察员”、“挖野菜”四件典型事件,来赞扬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让学生在感知材料的过程中,感知情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情感流向。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总目标之一。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

  二、细析事例,感受情感

  本文由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三个故事组成。作者选取了老人、小孩、中年人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主题。由于课文的前三段的结构与表现手法基本相同,在教学中我对第一段做了详细的讲解与指导。设计“志愿军战士与大娘话别时追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等问题,让学生了解志愿军与大娘告别时,追述了三件事:一是大娘已经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这样写的目的在于体现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表现了这种感情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接着,让学生自学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二、三自然段,使之具体体会小金花对敌人的仇恨和对志愿军的深情,以及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致残,付出了多么高的代价,从而受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厚情感。

  在教学中。我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不以标准化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利用文本培养富有创意的读者而不是培养人云亦云的听众。

  三、品味词句,体会情感

  教学时,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好好品析,让学生体会情感。

  课文在追溯那难忘的往事时,出现了好些“血”,“泪”的词语,比如:“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失去妈妈”,“失去双腿”中的三个“失去”,充分说明了朝鲜人民为了*人民志愿军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乃至亲人的生命。又如“雪中送炭”说明大娘冒死送打糕的原因;“同归于尽”体现了小金花的妈妈痛恨敌人、热爱志愿军的感情;“噩耗”反衬小金花的刚强;“倒在血泊里”、“代价”说明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通过琢磨词句,让学生品味、推敲,感受其感情色彩,引起学生“内心体验”。让他们深深体会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那山高海深的、不是亲人却似亲人的感情。尤其是品味“小金花”一个段落的时候我为了考证学生的自学效果并启发学生的情感,在课件中我出示了这一段落,启发学生说:“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表达一下自己的情感,你能告诉我应该强调哪些词句吗?为什么?”学生们纷纷将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以一种指导者的身份来提示,将重点的抒*感的词句点明,说出了自己的意见。最后,师生一起有感情的朗读,掀起了一段情感的高潮。看,教师不仅成为了学生阅读的导师、课堂阅读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放下了身份和他们一起朗读体会学习,而不是居高临下控制信息的专制的权威。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体味”、“品味”、“感悟”还给了学生。

  四、设计引读,抒*感

  学生在领悟情感的同时,必然会激起表达感情、抒*感的欲望。此时,我设计引读,更好地让学生抒*感。比如最后的三个自然段,就是这样设计引读的:

  送行的人越来越多,让我们赶快加入到送行的队伍中,有感情的朗读在这离别的瞬间发生的一幕幕感人的情景。此时,学生们深情地呼喊出文章最后的话语:“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在课堂上还要恰如其分地创设情境。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把学生带入了情境。使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得到升华。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说的那样:“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培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6

  最近与师傅同上一堂课,虽然我上得很失败,但比较自己与师傅的课堂,找出差距,又经师傅的点评让自己豁然开朗,感觉我确实学习着,收获着。

  一、教师在前——作为引领者

  这里的教师在前,我觉得指一堂课的教学设计,教师都要经过精心钻研教材,精心准备,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还有每一个教学环节的预设是为了达到什么目标,教师都要心中有数。

  课堂中用背景资料的介绍作为情景导入,是课前设计好的,可以让学生了解背景,同时引领学生谈谈看到了什么,想说什么,这样初步感受中朝人民的深情厚谊。

  在感悟重点句的时候,设计中也明确哪几句是要“咬文嚼字”感悟的,那么在课堂中,就要时刻关注学生动态,引领抓字词感悟,在我的课堂在中,学生说到“冒着”体现大娘不顾生命危险,而我没有顺势让他们找找还有那些动词也体现了这个。师傅的课堂在中,抓住一系列的动词“带着、顶着、冒着、穿过、送”感悟到危险,并以悟促读,更加体会到大娘不顾生命危险为志愿军送来打糕的精神。

  学习送打糕的时候,师傅设计大娘送去的仅仅是打糕吗?学生回答很精彩,有“还有一份心”、“一份温暖,一份真情”、“一种精神的慰藉”、“是精神上的帮助”。而我没有在研读部分挖深,只是浮在表面上,所以学生也游离在文本之外,游离在课堂之外,更不能很好地朗读了。

  二、教师在旁——作为合作者

  教师作为语文教学的引领者,但决不是牵引着学生走进课堂,进行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在旁,是指面对课堂的生成,怎样进行有效的应对,怎样与学生真正的合作,共同完成教学设计的目标。

  在初读课题“再见了,亲人”的时候,一学生“亲人”读得特别重,于是老师反问,你为什么这样读,学生回答因为这里要突出亲人,老师又机智地告诉学生这个课题顺序倒了,本来应该是“亲人,再见了”,那是为了突出重点,接着又让学生读了课题,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

  在说到大娘为了救伤员而失去了唯一的亲人的时候,学生说伤员可能很重,而大娘年龄大,身体瘦弱,志愿军背大娘还差不多,现在大娘背,而且背到很远的防空洞,一定很艰难。这是老师没有想到的,在放手让学生读的时候,相信学生是聪明的,等待他们把精彩的答案呈现出来。学生还讲到丢下自己的小孙孙,背进防空洞可以看出,大娘想都没有想,老师马上讲到,是啊,一背一丢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啊,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在一齐朗读志愿军回忆大娘所做的事情的时候,学生无意地将“三天三夜”读得特别重,于是师傅马上抓住这点,反问学生为什么读那么响亮,学生又开始联系上下文,说到:

  “说明打得困难。”

  “跟后面顶着打糕,冒着炮火,送食物联系起来,更能体现雪中送炭。”

  “志愿军空着肚子拼了三天三夜,很辛苦。”

  “一般空着肚子饿一顿就不行了,他们还三天三夜不吃,很困难。”

  教师从生成的地方,与学生合作,一起关注语言文字,让学习不露痕迹,不觉得生硬。

  三、教师在后——作为鞭策者

  这里的教师在后指面对目标的初步达成,如何进行有效的提升,让教师作为鞭策者,在学生的后面轻轻一挥鞭,让学生更快、更深地领悟到文本思想。

  当学生讲到从“丢下自己的小孙孙,背进防空洞”可以看出,大娘想都没有想就丢下小孙孙,把伤员看得比小孙孙还重要,老师马上讲到:“是啊,一背一丢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啊,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当一学生读得很有感情,都快流泪的时候,教师表扬到:“老师似乎真的看到志愿军流下了眼泪。”这一表扬,读的学生倍加有信心,听的学生有了试一试以及想挑战的欲望,让朗读更加有感情,让感悟更加深刻了。

  要上好一堂课,教师必须把握好自身的角色,真正把学生装在内心,随时改变引领、合作、鞭策的角色。我知道,教学这条路还很漫长,我只是刚刚起跑线上,还需要全力地研究与实践,不应该气馁,不应该灰心。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7

  《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是叙事抒情散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由于时空距离大,学生对抗美援朝时代背景缺乏认识,加上句式复杂,因而对理解课文内含的丰富感情,难分难舍的送别情景,中朝人民鲜血凝成的友谊,难于引起情感共鸣。所以我采用“以读为本”的方法,通过整体读、引读、默读、自由读、教师范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从读中得到感悟,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默读感知全文,认识亲人指谁?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接着自由读,把你感动的情节划下来,重点体会,并作批注。体会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吗?然后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句式和重点词、句、段的理解,分析感人的场面,感人的事例,想象朝鲜人民为志愿军舍生忘死,“雪中送打糕”、“智救侦察员”、“上山挖野菜”付出巨大牺牲的动人情景,扣动学生心弦,接着“移情入文”,进行感情朗读指导,使学生逐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朝鲜人民的伟大情怀,对朝鲜人民付出血的代价缔结中朝友谊引起心灵上的震撼,这样水到渠成地感知课文的中心思想,又受到生动、深刻的国际主义教育。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得到了强化。

  遗憾的是:创设情景不够,感动的句子未能让学生多思考,多体会,多在感悟中朗读,再加上时空差距大,学生的朗读没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8

  文章以道别语“再见了,亲人”做为题目,可见全文是以写离情别意为主,表达了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谊。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感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尊重和期待中积极地学、主动地探索。

  在开始时,通过图片把学生带到抗美援朝、志愿军回国的场面,使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并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内容体会,尊重学生的选择,培养学生自主选择能力。遗憾的是,对于自主选择的内容,学生的交流比较的散,教师要创设一个整体把握的过程,否则有些学生的感受很深刻,而有些学生则似乎有些脱离文本,不利于学生整体的感受。

  二、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情感。

  教师给学生比较开放的提问,如:“读文章后,你的心情怎样?”“读文字,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在这样的前提下,结合当时志愿军离别时的情感变化,对往事的回忆,抓住亲人间的情感流露,教师能适时地引导。如大娘与志愿军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等,让学生明白,虽然从血缘关系来看志愿军战士和大娘、小金花、大嫂她们不是亲人,可是她们做到了亲人也未必能做到的事情,这才是真正的深情。如“雪中送炭”,“为什么昏倒?”学生谈了很多,有些扯的比较远,教师要给予引导,联系上下文,结合当时志愿军所处困难,紧紧扣住“亲人”这一主题来引导,可能更有实效,理解能更深。

  三、抓住关键词,读懂、读好句子,教师的适当引导,领会文章蕴含的意思。

  在教学中,采用个别读、齐读、自由读等方式朗读,但是效果不佳,整体朗读没有得到逐层提高。教师语言较简洁,过渡较自然。如:“老师觉得读好忆,要结合一定的语言环境,要抑扬顿挫,语速上要有快有慢,你自己先试试,读好这句话!”“是啊,大娘这么大年纪了,还冒着炮火为志愿军战士送打糕,这种爱,怎能让人不感动?”第一场雪教案

  四、拓展思维

  在课堂的结束部分,以通过朗读或说几句心里话来表达对朝鲜亲人的敬意和感谢,让学生抒发自己内心体会。并给学生一个关于抗美援朝的网址,以拓宽课外学习的面,给学生课后研究的一个方向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9

  《再见了,亲人》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这篇课文感情真挚,语言凝炼,句式参差多样,篇幅较长,是一篇训练学生语言文字的好文章,也是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教材。

  如何根据教材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质出发,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和谐发展,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呢?我的做法是:

  1、这篇文章虽然语言凝炼,感情真挚,可由于课文所写故事离生活较远,给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增加了难度,所以我在上课开始,先结合地图简单地向学生介绍了课文的写作背景,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然后我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这样不仅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一开始就让学生走进了*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境之中,初步感受到中朝人民深厚的友谊。的文章〗

  2、注重体现字、词、句、篇的训练。本课教学对字词句的理解我不是议到表面,而是做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要求,如:“雪中送炭”的理解,我首先让学生从字面去理解,并说出比喻意,然后再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这个词。“雪”指困难,谁遇到了困难?遇到了怎样的困难?“炭”本文指什么?“送”大娘是怎样送的?通过理解这个词,使学生理解了整段内容,对句子的理解,我抓住课文的重点句子让学生改变说法,并把改好的句子与原句进行比较,体会句子在文中的含义、作用,并通过理解重点句子而牵一发动全身,使学生理解了整篇文章的含义。

  3、提出的问题有概括性。比如在分析第二段时,我提出小金花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些地方看出来?这一问题把整段的内容都概括了出来,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学课文。通过讨论学习,把小金花的特点分析的很透彻。

  4、注重朗读训练,读中悟情。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可见读的重要性,本节课,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各种形式的读,有自由读,有个别读,有齐读,让学生从读中体会中朝军民的深厚情谊,进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5、注重培养学生想象力。该文语言凝炼,为培养学生的语感,我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启发他们展开想象,丰富课文内涵,拓宽思想,强化积累。如启发学生想象:八年来,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课文后三个自然段,通过朗读引导,让学生想象千千万万个大娘、小金花、大嫂到车站送行的情景,这样不仅对学生理解课文很有帮助,而且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6、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导、扶、放”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与大娘话别的情景时,我采用了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这是全文的重点段,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情厚意,第二段采用“扶”的方法,第三段放手自学,这种“导、扶、放”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教给了他们读书的方法.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10

  新课程、新理念正逐步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生活。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本课教学中,我特别注意让学生去收集资料,目的是促进课内外结合,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利用资料的能力。本人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采用的是情感教学。启发学生想象,在头脑中再现文章所描述的情景和形象,使他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再见了,亲人》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赞美、感激的情感,表现了“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一国际主义精神的主题。如何凭借本文的情感因素,对学生渗透情感教育呢?尝试如下:

  一、整体入手,感知情感

  教学伊始,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后,引出问题,使之感知情感。

  1、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质疑:‘亲人’指谁?是谁的‘亲人’?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题目中的‘再’字怎么理解?……使学生了解“亲人”指的是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之类的朝鲜人民。志愿军所以称她们为亲人,是因为中朝人民在共同的抗美战斗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题目中的“再”字揭示了多次相见中的“最后一次”,恰如其分地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到一种何日复相聚的惜别之情,从而使定下文章正确的情感基调,使学生获取感知情感的倾向。

  2、从典型事件入手。以“文章写了哪四件典型事例”让学生知道文章通过“送打糕”、“救伤员”、“救侦察员”、“挖野菜”四件典型事件,来赞扬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让学生在感知材料的过程中,感知情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情感流向。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总目标之一。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

  二、细析事例,感受情感

  本文由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三个故事组成。作者选取了老人、小孩、中年人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主题。由于课文的前三段的结构与表现手法基本相同,在教学中我对第一段做了详细的讲解与指导。设计“志愿军战士与大娘话别时追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等问题,让学生了解志愿军与大娘告别时,追述了三件事:一是大娘已经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这样写的目的在于体现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表现了这种感情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接着,让学生自学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二、三自然段,使之具体体会小金花对敌人的仇恨和对志愿军的深情,以及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致残,付出了多么高的代价,从而受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厚情感。

  在教学中。我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不以标准化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利用文本培养富有创意的读者而不是培养人云亦云的听众。

  三、品味词句,体会情感

  教学时,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好好品析,让学生体会情感。

  课文在追溯那难忘的往事时,出现了好些“血”,“泪”的词语,比如:“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失去妈妈”,“失去双腿”中的三个“失去”,充分说明了朝鲜人民为了*人民志愿军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乃至亲人的生命。又如“雪中送炭”说明大娘冒死送打糕的原因;“同归于尽”体现了小金花的妈妈痛恨敌人、热爱志愿军的感情;“噩耗”反衬小金花的刚强;“倒在血泊里”、“代价”说明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通过琢磨词句,让学生品味、推敲,感受其感情色彩,引起学生“内心体验”。让他们深深体会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那山高海深的、不是亲人却似亲人的感情。尤其是品味“小金花”一个段落的时候我为了考证学生的自学效果并启发学生的情感,在课件中我出示了这一段落,启发学生说:“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表达一下自己的情感,你能告诉我应该强调哪些词句吗?为什么?”学生们纷纷将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以一种指导者的身份来提示,将重点的抒*感的词句点明,说出了自己的意见。最后,师生一起有感情的朗读,掀起了一段情感的高潮。看,教师不仅成为了学生阅读的导师、课堂阅读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放下了身份和他们一起朗读体会学习,而不是居高临下控制信息的专制的权威。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体味”、“品味”、“感悟”还给了学生。

  四、设计引读,抒*感

  学生在领悟情感的同时,必然会激起表达感情、抒*感的欲望。此时,我设计引读,更好地让学生抒*感。比如最后的三个自然段,就是这样设计引读的:

  送行的人越来越多,让我们赶快加入到送行的队伍中,有感情的朗读在这离别的瞬间发生的一幕幕感人的情景。此时,学生们深情地呼喊出文章最后的话语:“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在课堂上还要恰如其分地创设情境。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把学生带入了情境。使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得到升华。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说的那样:“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培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再见了亲人》语文教学反思3篇(扩展2)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5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1

  当确定了要执教《再见了,亲人》时,我先是这样设计的:揭题之后,让学生初读课文,然后检查字词。了解了在生活中亲人一般是指哪些人之后,引到课文中来——文中的亲人是指谁呢?从而抓住题眼“亲人”展开教学。重点教学第一段(大娘),把“劝慰——回忆——抒情”这三部分倒过来学习,再引导学生给段落分层,总结出学法。再举一反三让学生自学第二、三段。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劝慰——回忆——抒情”这种结构仿写一段。最后再创设情境,升华感情。

  在本节教学中,也存在着一定问题,由于我把两课时内容全为一课时完成,课堂流程过紧,感情朗读不到位,学生读得少,体会不够深刻。针对上述问题,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加大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自悟问题,自行解决问题为主。合理分配教学内容,留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让学生主动、自觉学习,真正做到一课一得。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做到有效、高效。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2

  课文《再见了亲人》,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全文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情景,通篇都是志愿军说的话,透出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之情,表达了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厚情谊。文章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赞美、感激的情感,表现了“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一国际主义精神的主题。如何凭借本文的情感因素,对学生渗透情感教育呢?我在五年级四个班进行了教学尝试,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具体如下:

  一、整体入手,感知情感

  教学伊始,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后,引出问题,使之感知情感。

  1、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质疑:‘亲人’指谁?是谁的‘亲人’?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题目中的‘再’字怎么理解?……使学生了解“亲人”指的是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之类的朝鲜人民。志愿军所以称她们为亲人,是因为中朝人民在共同的抗美战斗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题目中的“再”字揭示了多次相见中的“最后一次”,含有一种何日复相聚的惜别之情。从而使学生感知情感的倾向。

  2、从典型事件入手。以“文章写了哪四件典型事例”让学生知道文章通过“送打糕”、“救伤员”、“救侦察员”、“挖野菜”四件典型事件,来赞扬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让学生在感知材料的过程中,感知情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情感流向。“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总目标之一。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

  二、细析事例,感受情感

  本文由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三个故事组成。作者选取了老人、小孩、中年人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主题。由于课文的前三段的结构与表现手法基本相同,在教学中我对第一段做了详细的讲解与指导。设计“志愿军战士与大娘话别时追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等问题,让学生了解志愿军与大娘告别时,追述了三件事:一是大娘已经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这样写的目的在于体现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表现了这种感情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接着,让学生自学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二、三意义段,使之具体体会小金花对敌人的仇恨和对志愿军的深情,以及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致残,付出了多么高的代价,从而受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厚情感。

  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不应该以标准化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应该培养富有创意的读者而不能培养人云亦云的听众。

  三、品味词句,体会情感

  教学时,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好好品析,让学生体会情感。

  课文在追溯那难忘的往事时,出现了好些“血”,“泪”的词语,比如:“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失去妈妈”,“失去双腿”中的三个“失去”,充分说明了朝鲜人民为了*人民志愿军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乃至亲人的生命。又如“雪中送炭”说明大娘冒死送打糕的原因;“同归于尽”体现了小金花的妈妈痛恨敌人、热爱志愿军的感情;“噩耗”反衬小金花的刚强;“倒在血泊里”、“代价”说明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通过琢磨词句,让学生品味、推敲,感受其感情色彩,引起学生“内心体验”。让他们深深体会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那山高海深的、不是亲人却似亲人的感情。

  教师应成为学生阅读的导师、课堂阅读的组织者、促进者,而不是居高临下控制信息的专制的权威。教师应该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体味”、“品味”、“感悟”还给学生。

  四、设计引读,抒*感

  学生在领悟情感的同时,必然会激起表达感情、抒*感的欲望。此时,我设计引读,更好地让学生抒*感。比如第四段,可按火车“启动”、“徐徐开出”、“飞驰而去”三个过程设计引读。像最后一个过程--列车“飞驰而去”,就是这样设计引读的:

  “战士们深深地依恋朝鲜的山、朝鲜的水,更依恋朝鲜的亲人们!然而无情的火车却风驰电掣般向前驶去。战士们赶紧把头探出窗外,只见大娘、小金花、大嫂依然伫立在窗外,不停地挥手告别。此时此刻,战士们再也忍不住了,泪水模糊了双眼,要想对朝鲜亲人再说上几句离别话,然而距离遥远,战士们只能默默地在心头呼喊--”

  此时,学生们深情地呼喊出文章最后的话语:“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五、读写结合,深刻领悟。

  在学完第三部分后,我让学生看一下,这三个部分在表达方式上有哪些异同。通过比较,学生们发现了这三个段落的结构相同:开头都是祈使句,中间都是具体的事例,结尾都是反问句。并通过反问句、陈述句的朗读比较,懂得反问句的好处。最后启发学生:小金花、大娘、大嫂只是朝鲜人民的典型,在人群中还有许多不同职业的朝鲜人民,他们同样和我们的志愿军有着没有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请你想想,送行队伍中还会有谁?志愿军叔叔会怎么说?模仿课文写一段话。

  在这节课中,老师讲得动情,学生学得入情,学生深情的朗读及课后成功的小练笔就是对这节课最好的肯定。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3

  一、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

  1、重朗读,重感悟,以读激情,以情悟文。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重视了读的训练。通过读课文,让学生理清课文层次,抓住课文中心,领会思想感情。我不仅注重朗读的数量,还十分讲究朗读的形式与质量。在教学中,我总是启发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要他们自己讲一讲应该读出什么感情,有时学生读不好,我就反复地练,为学生创设情境读。我还创造性地将课文内容与课外想象结合起来,将叙事散文改成对话,让学生再现当时送别的感人情景,使在听课的所有师生为之一亮。由于形式比较活泼,效果很好。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

  2、讲词语,重基础,重落实。

  如果说,文章的中心是灵魂,那么,重点词语,中心句子则是构成文章的血与肉。我在教授学法的同时,也同样重视了词语教学。而且将词语教学有机地贯穿于自学过程之中。比如在讲到“雪中送炭”一词时,她还是要学生首先讲出词的本来意思,再联系上下文,讲出什么是“雪中”,什么是“炭”,大娘是怎样“送”的。通过想象战场上的硝烟弥漫,大娘的年老体弱,然后朗读,使全班学生加深了对词语和课文的理解。这样教学词语,始终没有离开课文的语言环境,既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训练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教学方法。

  二、这节课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如学生对当时艰苦的条件认识不足,所以想象得不形象,理解的不深刻,特别在朗读时就显得没有感情。再加上当时自己也不敢示范朗读,致使朗读提升不明显,以后得加强自身和学生的朗读训练,使课堂更有浓浓的情。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4

  举一反三,自学2段”,原本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对“劝慰——回忆——抒情”加深印象,为下面的练笔做铺垫。但在实际教学中,显得这个环节很苍白无力,使得整个教学设计显得更适合“略读课文”的教学。

  这次新课程培训,吴老师给了我们展示的*台,给了我们暴露自己缺点的机会。课堂结束后,吴老师和我说:“你的课堂还是那个老毛病。琐碎的问题太多,要舍得丢弃啊!抛出一个主问题,让学生思考,让他们展示。不要自己一直在那引导,要相信学生,我们的孩子是很棒的。整堂课下来,你自己说的话太多,这样就剥夺了学生读书的时间。”

  吴老师的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的弊端,让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改掉这个毛病,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读书的时间!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5

  日子就这样匆匆离去,2010年的第一个季度也已告别,心情茫茫然中情不自禁想吟诵朱自清的《匆匆》:“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匆匆忙碌中还未及时擦拭心灵这扇窗户,开学至今又过去一个月了,发现自已教学园地里的杂草也在这个万物速长的季节里滋长起来。

  今天,我们五年级组的第一次月考,上午一二节课照课表上课,三四节课开始考语文,因为自己耽搁了几节语文课,所以一二节课没让学生停下来复习,按原计划进行讲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内容《再见了,亲人》,原以为精心备好课的我能与学生入情入境地学习这篇感人至深的叙事性抒情散文,没想到自己一厢情愿,学生可能想复习准备考试,而我强加意愿,又未充分调动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第一课时,我本想设计的情感教学,启发学生想象,在头脑中再现文章所描述的情景和形象,使他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结果这一过程学生他们显得很被动。我想这堂课最不足应有以下几点:

  一、整体入手,感知情感中的浅显导语。

  一开始让学生质疑课题时只让学生从“亲人”这两字上谈感想,其实,题目中的“再”字揭示了多次相见中的“最后一次”,含有一种何日复相聚的惜别之情。引导时我忽略这一使学生感知情感的倾向。让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从典型事件入手。如“文章写了哪四件典型事例?”学生在说内容的同时老师应把“送打糕”、“救伤员”、“救侦察员”、“挖野菜”可板书黑板,让学生有整体感知文章情感的导向。

  二、细析事例,感受情感过程的主导太强。

  本文由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三个故事组成。作者选取了老人、小孩、中年人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主题。课文前三段的结构与表现手法基本相同,老师应重点对第一段进得讲解与指导,后面两段应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可我还是不放心,没能让学生完全自主去独立分析,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解也未挖掘充分。

  三、品味词句,体会情感中蜻蜓点水。

  这篇课文在追溯那难忘的往事时出现了很多能表达朝鲜人民为了*人民志愿军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乃至亲人的生命的词语,老师应充分通过琢磨词句,让学生品味、推敲,感受其感情色彩,引起学生“内心体验”。让他们深深体会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那山高海深的、不是亲人却似亲人的感情。但我的课堂没有真正把“阅读”、“体味”、“品味”、“感悟”权还给学生。

  四、引读升华情感的力度不够。

  本文最后三段,都是情感的直接抒发语段。教读时,应一层一层引读好。如“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每一句都蕴含无限深情,因此必设计好引读,可我为了怕超时讲完,稍稍一带而过。其实,学生在领悟情感的同时,必然会激起表达感情、抒*感的欲望。设计好引读,能更好地让学生抒*感。

  我想:对未成功课堂之遗憾之际,更应对自己的教学不足去反思,教学园地里的杂草也就会刈除。这样匆匆流逝的日子里就不再有叹息。


《再见了亲人》语文教学反思3篇(扩展3)

——再见了,亲人语文教案3篇

再见了,亲人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二段,进一步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2、能用“唯—”、“深情厚谊”造句。

  3、能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教学重点:学习第二段,进一步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教学难点:激*感,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如果说前面3个自然段主要是叙事的话,那么接下来的3个自然段是什么?抒情。如果说前面3个自然段是在车站与朝鲜亲人话别,那么后面这3个自然段的抒情又是在什么地方呢?——列车上。

  二、指导学习第二段。

  1、教师引读:

  1)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了血的代价,志愿军为朝鲜人民的抗美救国流血牺牲,在朝鲜的三千里江山,有多少优秀中华儿女鲜血洒落。因此,在志愿军眼里,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在朝鲜人民眼里志愿军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列车徐徐出站,中朝入民依依惜别。隔着鸭绿江,从心底里高声呼唤——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2)列车隆隆向前,战士们还在诉说着自己的心愿——

  (列车呀,请开得慢一点儿,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3)列车越驶越远,战士们从心底发出呼唤——

  (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2、讨论:列车将要载着志愿军回到祖国,此时此刻,志愿军会说些什么?

  三、总结全文,讨论:为什么课题“再见了”放前?(突出特定的`难以忘怀的场面)

  四、轮读或分角色朗读全文。

  五、作业。

  1、将文中有关的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2、用“唯一”、“雪中送炭”造句。

再见了,亲人语文教案2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二、学习准备

  课前可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三、学时安排

  2学时。第一学时学习第一部分;第二学时学习二、三及四部分。

  四、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1、介绍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6月25日,美帝国主义唆使南朝鲜李承晚集团进攻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9月15日又纠集15个国家的雇佣军,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在朝鲜仁川登陆,不顾*人民的一再警告,把战火引向*的边境,轰炸*的安东(今丹东)等地。*人民响应*同志发出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组织*人民志愿军,由*出任志愿军总司令。于10月25日开赴朝鲜前线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军。在中朝人民的沉重打击下,美帝国主义连遭失败,于1953年7月27日,被迫在朝鲜停战协议上签字。*人民志愿军遵照*的指示,分期分批撤出朝鲜回国。1958年是最后一批。)

  2、审题,提问题。(这话是谁说的?——“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既可理解为志愿军对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说的话,又可理解为朝鲜人民为志愿军送行时说的话。在什么地方说的?怎么说的?为什么志愿军和朝鲜人民要互称亲人呢?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的?……)

  3、同座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流利;

  4、听两组(4人)读课文,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注意生字“锁、暂、糕、阻、谊、捣、谣、侦、混、吵、耗、嫂”的读音);

  5、自学第一部分。

  ⑴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三件事。(一是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他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

  ⑵结合课文说说“雪中送炭”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送去什么?(朝鲜大娘在志愿军战士战斗了三天三夜,已经饿到极点的情况下,冒着炮火穿过硝烟,给战士送打糕吃。总结出,“雪中送炭”是指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体会“唯一”的含义。(隐含着大娘付出的代价是多大呀。)

  ⑶这篇课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感情真挚强烈;同时又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语言十分亲切感人。朗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基调:对大娘,应该怎么读?(如对长辈慈母,应怀着敬重的情感朗读。)在朗读的过程当中,还要读好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反问句。例如:“大娘,停住你送别的脚步吧!”(祈使句,恳求大娘不要再送。)要读出恳求的语气,读时句尾声调要下降。“能支持得住吗?”(疑问)读时句尾语调要上升,要带上关切的感情。读感叹句时,句尾语调先上升后下降,“这真是雪中送炭呀!”读反问句时应注意重音,“你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我们怎么能忘记?”应把“怎么能”读得重一些,表达出更加肯定的意思。

  ⑷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6、质疑。

  第二学时

  1、背诵第一部分。

  2、听写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3、学习第二、三部分。

  ⑴回忆学习第一部分的方法——①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三件事;②结合课文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③感情朗读;④背诵。

  ⑵自学。用自己的话说说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做了些什么?结合课文重点理解“同归于尽”、“噩耗”、“代价”等词语。

  ⑶分组交流、讨论。

  ⑷大组交流、讨论。

  4、学习第四部分。体会“亲人”“亲爱的土地”的含义。(朝鲜人民关心爱护志愿军,甚至为他们献出生命,所以称为“亲人”。为什么叫“亲爱的土地”?因为在朝鲜的土地上,中朝人民曾经并肩战斗。这片土地上,不仅洒下了朝鲜人民的鲜血,而且洒下了志愿军的鲜血,所以叫“亲爱的土地”。正因为中朝人民的战斗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所以说“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5、体会前三段开头和结尾的写法。

  (1)画出课文前三个自然段开头和结尾写法相似的句子。

  (2)开头句子是:“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小金花,……再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大嫂,请回去吧!”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都尽在这一声声的恳求中了。

  (3)这三段的末尾是:“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我们怎么能忘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人民的友谊?”

  (4)先将反问句转换成陈述句,体会二者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不同。(反问句表达的情感比陈述句更强烈。)

  (5)反复朗读体会这两种句式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对金花,如对下辈女儿,应怀着亲切的情感朗读;对大嫂,如对同辈亲属,应怀着关切的情感朗读。)

  (6)前三自然段开头都是祈使句,表示恳求,体现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最后一句都是反问句,表达了更加肯定的意思和强烈的感情。这样的表达避免了*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6、以《梦中见到阿妈妮》或《小金花来到我们中间》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


《再见了亲人》语文教学反思3篇(扩展4)

——《再见了亲人》优秀教学设计3篇

《再见了亲人》优秀教学设计1

  课前准备

  了解抗美援朝战争,搜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发生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揭题引入,激发探究兴趣

  1、出示题目:

  “亲人”是什么意思?(有血缘关系的,关系亲密的人)谁是我们的亲人?

  2、课文中的“亲人”指谁?(指大娘、小金花、大嫂,指朝鲜人民)这句话离别的话是谁说的?

  3、介绍时代背景:

  1950年10月,*人民志愿军浩浩荡荡地踏过鸭绿江,开赴朝鲜,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抵抗美帝国主义者的侵略。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中朝两国人民终于打败了美国侵略军。1958年10月撤离朝鲜。在漫长的八年中,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我们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生死与共。当我们打败了侵略者,当我们完成了历史使命,当离别的日子终于不顾人们深重的感情而来临时,志愿军战士深情地说──引读课题:再见了,亲人。

  4、课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战士并没有真正的血缘关系,那为什么把他们也称为“亲人”呢?──激发同学读课文的兴趣。

  二、深入研读,展示探究过程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哪些事例说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⑴ 大娘送打糕,昏倒路旁;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⑵ 小金花,为救老王,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

  ⑶ 大嫂,为挖野菜,炸伤了腿。

  2、走进情境,感受体验:

  ⑴ 自由读第一自然段,哪里看出大娘像亲人一样对待志愿军战士?划出相关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

  ① 交流,同学说句子,自由谈体会。

  ② 重点出示:

  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哪里写出了“雪中送炭”的困难和危险?大娘她们仅仅是为我们送来打糕吗?还为我们送来了什么?(鼓励、希望、信心……)抓住动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想象一下,说说大娘还会为我们做哪些事?

  也许大娘做的事还有更多更多,这一切,怎么不使我们感动和敬佩呢?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

  ③ 引读:

  是啊,素不相识的大娘虽然不是我们的母亲,但却像母亲一样,甚至胜似母亲。因此,在离别的一刻,我们志愿军战士动情地说──(生读)“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师引,大娘,您就是我们的“亲人”,就是我们的母亲!

  ⑵ 小组合作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 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最感动人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随机理解词语:同归于尽、噩耗。

  ② 重点指导:

  小金花的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她的死重于泰山。但小金花为什么没有哭呢?出示句子:“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失去妈妈的痛,对敌人的恨,这两种情感是多么真切,对比又如此强烈。有感情地朗读。

  ③ 引读:

  刚强的小金花,在失去妈妈的一刻,她没有哭,但当与志愿军叔叔离别时,她却哭了,她与志愿军战士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所以,当志愿军叔叔与小金花离别时,关心地说──(生读)“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⑶ 小组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小组交流体会。

  ② 重点交流,出示句子:

  “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去挖。”

  到前沿阵地上挖野菜,会有哪些危险?那大嫂为什么还要去挖呢?这说明了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③ 引读:

  为了给战士们挖蔬菜,大嫂却为此付出了双腿残疾的代价,所以在志愿军心目中,这位大嫂虽然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所以,在离别的一刻,战士们满怀真情地说──(生读)“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缺乏以表达您对*人民的友谊?”

  三、再读课文,加深体验

  1、在这些感人的故事中,最打动你的是哪个人的事迹呢?有感情地读一读。

  2、读了这些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同学自由说。

  3、是的,八年的血雨腥风一起渡过,八年的峥嵘岁月一起走过,血与肉凝成的深情厚谊怎能不感天动地?怎能不牵肠挂肚啊!让我们齐声读──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优秀教学设计2

  设计理念:

  语文课堂是情感的课堂,本案以“感动”这条情感主线展开教学,努力构建开放的课堂格局,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好课文,使孩子们在“感动”中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在“感动”中让学生体会重点语句及反问句等一些特殊句式对表达情感的作用,达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噩耗、刚强、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教学难点:

  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开展读书活动,了解志愿军抗美援朝,英勇牺牲的战斗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激发兴趣

  1、每个同学都在爱的海洋里成长,最关心你、与你最亲的人是谁?他们是怎样关心爱护你的?

  这些有血缘关系、关系亲密、给了你无限帮助的人,我们都称之为“亲人”。

  2、我们*人民与邻国的朝鲜人民跨越国界,并无血缘关系,可是当年,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却把朝鲜人民称为至亲至爱的"亲人,分别时情真意切地说“再见了,亲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学习魏巍写的《再见了,亲人》。(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学生简介时代背景,教师作适当补充。

  二、初读感知大意

  1、提出初读要求: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词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思考:课文中“亲人”指谁,想想他们的哪些事感动了你?

  2、学生初读课文,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3、反馈、交流

  (1)教师抽读生词,强调“妮”(ní)、“谊(yǐ)”、“耗”(hào)等生字读音,注意“噩”、“嫂”的写法。

  (2)学生汇报:课文中的“亲人”有——大娘、小金花、大嫂

  用课文的语句说出她们为志愿军战士所做的感人的事。

  三、品读感悟亲情

  1、是什么使不是亲人的两国人却比亲人还亲呢?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最使你感动的小故事,划出让你特别感动的内容,抓住词句说说体会,并把自己的体会用朗读表达出来。

  2、学生交流,抓重点词句感情亲情:

  (一)“志愿军与大娘”之情:

  (1)句子: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这真是雪中送炭哪!

  A、引导学生抓住“带着”、“顶着”、“冒着”、“穿过”等词语,想象当时这样做的危险和艰难,从而体会大娘为志愿军不顾生命危险的精神。

  B、抓住“雪中送炭”这个成语来体会,先理解字面意思,再理解成语的含义,接着联系句子具体谈谈这个成语“雪”、“炭”分别指什么,最后想象“雪”——志愿军当时的困境及困境会给他们带来的后果,从而进一步体会大娘想志愿军所想,急志愿军所急,为他们而将自己生命置之度外的品质。

  C、感情朗读:朝鲜大娘愿意为志愿军付出生命,给了志愿军及时的帮助,她把志愿军看成比自己还要重要的人,能不算“亲人”吗?读出你的感动吧!

  (2)句子: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您为了我们失去了惟一的亲人。

  A、引导学生抓住“惟一”、“丢”、“背”等词来体会,先理解“惟一”的意思,再谈谈“惟一的亲人”对大娘意味着什么,接着体会大娘这一“丢”丢下的是什么,“背”起的又是什么,从而理解大娘对志愿军的感情胜过亲人。

  B、感情朗读:朝鲜大娘为救志愿军不顾最亲最爱的小孙孙,这能不算“亲人”吗?

  [这两句教学不一定按以上顺序,根据学情而定。学生还可能谈到大娘洗补衣服几夜不眠、大娘八年来像慈母般地关心战士们等情节让人感动,老师都要予以肯定。]

  (3)朗读比较,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师引:大娘为志愿军所做的一切,怎么能不感人呢?难怪志愿军对大娘说一一

  “这比山还高比没得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出示句子)

  A、请学生改成陈述句。

  B、比较两句话,哪句更能体现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的深情?

  C、情境引读:

  师:在五次战役的时候,是大娘带着全村的妇女送打糕,所以——生接读

  师:在敌机来的时候,大娘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而丢下了自己的小孙孙,所以——生接读

  [设计理念:比较反问和陈述的语气,指导朗读反问句的语调,采取不同形式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反问句,体会反问句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二)“志愿军与小金花”之情:

  (1)句子:你回来以后,焦急地等待着妈妈,可是……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

  A、引导学生抓住“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狠狠地说”等词句体会小金花内心失去妈妈的悲痛。

  B、感情朗读,演读。

  C、“妈妈牺牲不落泪”,可“跟志愿军告别却哭成泪人”,你感受到什么?

  D、再读句子。

  (2)朗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方法同上)。

  (三)“志愿军与大嫂”之情:

  (1)句子:我们清楚地记得,那是1952年的春天,……伤好以后,您只能靠着双拐走路了。

  A、可抓住三个“挖”来理解它们的不同背景,再想像这三个“挖”字背后,大嫂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挖的,从而理解大嫂不顾生命危险为战士们挖野菜的可贵品质,感人至深。

  B、感情朗读

  (2)朗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方法同上)。

  3、朗读体会惜别深情

  (1)师引:现在志愿军就要同她们分别了,此时此刻,战士们是怎样抒发自己那依依惜别之情呢?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来读一读,想想怎样读出句子中的感情。(生自由读)

  (2)评读。(注意体会与大娘告别的不舍,对小金花的疼爱,对大嫂的不忍心。)

  4、感情朗读1-3自然段,升华情感

  (1)选择自己体会最深的一个自然段朗读,注意表达出志愿军的思想感情。

  (2)激情配乐朗读:

  A、在这分别的日子,当我们想到大娘为我们洗补衣服几夜没合眼,想到大娘为给我们送打糕累得昏倒在路旁,想到大娘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时,我们再也忍不住了,动情地对大娘说――(配乐齐读第一自然段)

  B、当我们看到泪流满面的小金花,想到她说要为妈妈报仇时的情景,禁不住对小金花说:――(配乐齐读第二自然段)

  C、当我们面对拄着双拐,背着孩子,走过崎岖的山路,送了我们几十里的大嫂,想到她为了给我们挖野菜而倒在血泊里的情景时,我们再也忍不住了,深情地对大嫂说――(配乐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抒情赞颂亲人

  1、前来送行的人只有三个吗?课文为什么只写这三个人呢?

  2、这三个人代表着千千万万的朝鲜人民。光她们三个就为志愿军战士做了那么多的事,付出了那么多的血汗,可想而知,当年的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了多少代价,怎么不令人感动呢?说出你们的感动,说出心中的赞扬,最好能合适地选用反问句。

  [设计意图:情感喷涌时,让学生适时地抒发,并尝试用反问句来表达情感,既能让学生抒发自己对朝鲜人民的赞美之情,又加强学生对反问句表达效果的认识。]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第1-3自然段

  二、课内链接课外,仿写段落

  1、为了志愿军,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可以超越国籍,不顾惜自己的身体,不顾惜亲人的生命。她们为什么能为志愿军付出这样高的代价呢?能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吗?

  [设计意图:通过再次读课文,体会无数志愿军战士也在朝鲜这片土地上洒下了鲜血,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两国人民的鲜血凝成的。]

  2、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人民志愿军的故事?

  3、读《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片断(节选志愿军战士感人的故事),读后谈感想。

  4、师引:想一想,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请选择小金花、大娘、大嫂三者之中的人为角色,以她们的口吻,写一个片断,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同样可以按“劝慰――叙事――抒情”的结构,用第二人称来写。

  5、交流评析。(评析可重点引导学生从事例描写是否感人,反问句运用是否恰当等方面展开)

  三、学习最后三个自然段

  1、战士即将启程,列车就要开动,两国人民捧着一颗颗赤诚的心向最亲最爱的人告别!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体会怎样才能读出这份感情。(学生个人练习朗读)

  2、指名朗读,学生评读。

  (从理解“再”入手,理解句中表现的眷恋、依恋、留恋之情。“再看一眼”、“再停留片刻”,似乎列车再停留片刻,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亲人,也可以慰藉我们充满离愁的心。)

  3、创设情境引读。

  (1)师:战士们登上了列车,望着这些可敬可爱的亲人,望着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志愿军从心底里发出了喊声――生: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2)师:列车开始启动,紧紧拉着的手松开了,列车前行,亲人向后退去。战士们多想再看他们一眼呀!于是,他们只好请求隆隆前进的列车――生:列车呀,请开得慢一点,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3)师:然而,列车飞快地向前驶去,亲人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战士们只好挥手,大声呼喊着――生: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4)告别的情景感人至深,现在你就是志愿军战士中的一位,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向朝鲜亲人挥手告别――生齐读4-6自然段。

  四、小结

  列车开走了,然而中朝两国人民的心永远连在一起。正如*首相所说的“*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之间结成的深厚友谊将永远留在朝鲜人民子子孙孙的心中。”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推荐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

《再见了亲人》优秀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战役、封锁、硝烟、侦察、雪中送炭、深情厚谊、刚强、噩耗、同归于尽”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4、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教学准备

  课件:重点语句、图片、音乐。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补充抗美援朝资料,指导书写“噩”。

  二、质疑,理解课文。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谁和谁是亲人?

  2、生活中我们把什么样的人称作是自己的亲人?再看课题,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质疑)

  3、请大家默读课文,看看从哪些语句中能体会志愿军与大娘、小金花、大嫂是亲人。可以画出有关语句,标出重点词语。

  4、咱们先来看看志愿军和大娘之间为什么称为亲人?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

  “大娘”部分

  重点句一

  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

  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学生谈感受。

  指导朗读:什么是“雪中送炭”?本课指什么?那是怎样的三天三夜?

  小结:读书时抓住重点词语,反复揣摩,是理解文章的一种好方法。

  重点句二

  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在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学生谈感受。

  要更好的理解这段文字,你觉得应该抓住那个重点词语呢?为什么?带着感受读一读。

  师生合作配乐朗读。

  重点句三

  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不能忘怀。

  对比朗读,体会反问句的用法。

  总结学法:在学习这一自然段史,我们用了怎样的方法?

  “小金花”“大嫂”部分

  大嫂,小金花和志愿军之间为什么也称作亲人呢?采用咱们学习大娘部分的方法,结合你刚才画出的句子,尝试解决。

  总结:通过读这三部分,我们知道朝鲜人民与志愿军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他们却用鲜血凝成了伟大的友谊。他们不但是亲人,而且胜似亲人。

  5、梳理写作方法:课文前三自然段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中朝两国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那这种依依惜别之情作者又是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表达清楚的呢?这三个自然段有没有什么相同之处?

  6、文中有没有写志愿军为朝鲜人民的付出呢?可以在文中画出有关语句。

  7、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刚才我们讲的只是他们8年相处的点点滴滴。这样的事,讲上三天三夜也不完呐。这一别,真不知何时再相见。回首往事,情更深,意更浓,更不舍得离开。

  但汽笛长鸣,声声撕裂心肺。望着不断涌来的亲人,望着熟悉的山山水水,志愿军战士满含热泪地呼唤——(第一遍)

  列车徐徐启动,缓缓驶出车站,渐渐远去,消失在铁路的尽头,但那声音依旧在天空回荡——(第二遍)

  三、课后作业

  1、以大娘、小金花或大嫂的身份,把他们想对志愿军说的话写下来。可以仿照课文1—3自然段的写法。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再见了亲人》语文教学反思3篇(扩展5)

——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3篇

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1

  《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本文是一篇浸透了中朝两国人民深厚感情的抒情文章,以情为线索贯穿全文。作者采用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现手法,描写出了一个依依惜别的感人场面。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课文,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思想教育。

  我在教这一课时,一、充分利用图片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二、学生自学互动。让学生初读课文后,在课文中找自己感受最深的学习内容,自愿合小组学习,培养学生自主选择能力。但是,在学生自主选择的内容,学生小组学习,交流讨论体会不够深刻。教师必须要创设一个整体把握的过程,否则有些学生的感受很深刻,而有些学生则似乎有些脱离文本,不利于学生整体的感受。

  教师在教学适时点拨这一块 ,设计问题比较精巧,学生比较开放地回答,如:“读了课文你们从哪些事例知道朝鲜人民和志愿军是亲人呢?”在这样的前提下,结合当时志愿军离别时的情感变化,对往事的回忆,抓住亲人间的情感流露,教师能适时地引导。如大娘与志愿军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等,让学生明白,虽然从血缘关系来看志愿军战士和大娘、小金花、大嫂她们不是亲人,可是她们做到了亲人也未必能做到的事情,这才是真正的深情。

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2

  新课程、新理念正逐步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生活。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人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采用的是情感教学。启发学生想象,在头脑中再现文章所描述的情景和形象,使他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再见了,亲人》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赞美、感激的情感,表现了“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一国际主义精神的主题。如何凭借本文的情感因素,对学生渗透情感教育呢?尝试如下:

  一、整体入手,感知情感

  教学伊始,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后,引出问题,使之感知情感。

  1、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质疑:‘亲人’指谁?是谁的‘亲人’?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题目中的‘再’字怎么理解?……使学生了解“亲人”指的是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之类的朝鲜人民。志愿军所以称她们为亲人,是因为中朝人民在共同的抗美战斗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题目中的“再”字揭示了多次相见中的“最后一次”,含有一种何日复相聚的惜别之情。从而使学生感知情感的倾向。

  2、从典型事件入手。以“文章写了哪四件典型事例”让学生知道文章通过“送打糕”、“救伤员”、“救侦察员”、“挖野菜”四件典型事件,来赞扬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让学生在感知材料的过程中,感知情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情感流向。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总目标之一。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

  二、细析事例,感受情感

  本文由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三个故事组成。作者选取了老人、小孩、中年人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主题。由于课文的前三段的结构与表现手法基本相同,在教学中我对第一段做了详细的讲解与指导。设计“志愿军战士与大娘话别时追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等问题,让学生了解志愿军与大娘告别时,追述了三件事:一是大娘已经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这样写的目的在于体现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表现了这种感情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接着,让学生自学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二、三意义段,使之具体体会小金花对敌人的仇恨和对志愿军的深情,以及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致残,付出了多么高的代价,从而受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厚情感。

  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不应该以标准化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应该培养富有创意的读者而不能培养人云亦云的听众。

  三、品味词句,体会情感

  教学时,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好好品析,让学生体会情感。

  课文在追溯那难忘的往事时,出现了好些“血”,“泪”的词语,比如:“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失去妈妈”,“失去双腿”中的三个“失去”,充分说明了朝鲜人民为了*人民志愿军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乃至亲人的生命。又如“雪中送炭”说明大娘冒死送打糕的原因;“同归于尽”体现了小金花的妈妈痛恨敌人、热爱志愿军的感情;“噩耗”反衬小金花的刚强;“倒在血泊里”、“代价”说明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通过琢磨词句,让学生品味、推敲,感受其感情色彩,引起学生“内心体验”。让他们深深体会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那山高海深的、不是亲人却似亲人的感情。

  教师应成为学生阅读的导师、课堂阅读的组织者、促进者,而不是居高临下控制信息的专制的权威。教师应该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体味”、“品味”、“感悟”还给学生。

  四、设计引读,抒*感

  学生在领悟情感的同时,必然会激起表达感情、抒*感的欲望。此时,我设计引读,更好地让学生抒*感。比如第四段,可按火车“启动”、“徐徐开出”、“飞驰而去”三个过程设计引读。像最后一个过程——列车“飞驰而去”,就是这样设计引读的:

  “战士们深深地依恋朝鲜的山、朝鲜的水,更依恋朝鲜的亲人们!然而无情的火车却风驰电掣般向前驶去。战士们赶紧把头探出窗外,只见大娘、小金花、大嫂依然伫立在窗外,不停地挥手告别。此时此刻,战士们再也忍不住了,泪水模糊了双眼,要想对朝鲜亲人再说上几句离别话,然而距离遥远,战士们只能默默地在心头呼喊——”

  此时,学生们深情地呼喊出文章最后的话语:“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再见了亲人》语文教学反思3篇(扩展6)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_语文教学反思3篇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_语文教学反思1

  李瑞红今年年我带七年级13、14两班的语文,我的主导思想是要想提高学生的成绩,必须从源头做起,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由被动变主动,由让我学到我要学,从而提高学生成绩。因此这学期我主要做了两项工作。一是抓学生的思想,二是抓学习。一学期来有许多收获,也有许多不如意之处,现反思如下:

  一、在思想上:

  主要结合课本中的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明白从古代到现代,从国内到国外对知识的追求都是孜孜不倦的,都需要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成长也是需要锻造、需要磨练的;也明白了知识对大到国家,小到个人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

  二、在学习上:

  在学习上主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基础教学)并提高应试技巧。广泛的阅读能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因此,"积累"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关键点。如何快速积累?我是这样做的:

  1、抄写、背诵。每星期让语文课代表和一部分学生根据所学内容抄写有关美文,名言警句,古诗词及学生优秀作文。并写在班上《学习天地》的学习园地中,这样既可以练字,同时也是潜移默化,扩大课外积累,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模仿大家作品,自主写作。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并且在抄写的基础上基本上做到全面落实背诵,课内外要求背诵的课文和古诗词更是全不放过,达到全员背诵、全员默写。

  2、注重课堂教学,全面提高45分钟效率。在学习内容上,引导学生关注科学、人文、自然和社会、人生及历史、现实、未来等科学文化、道德艺术各个领域。并大胆尝试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如:在学习《斜塔上的实验》一文时,就让学生讨论和研究中西方教育和学生创新精神的差异。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思维。在德育上渗透人文教育和情感教育。

  3、作文积累。以口头作文、小练笔、大作文等形式增加作文的训练量。并及时批改、及时点评,尤其是对学困生的作文更是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肯定。收效良好。

  4、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组织安排了五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注重自主性和开放性。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究语文资源开展实践活动。全员参与,全员组织,全员编排,充分调动自主学习的意识,即增强了学生的凝聚力也为他们搭建了施展自己才华的*台,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性。收效良好。

  5、提高学生应试能力是关键:在讲解中有针对性,并总结历年中考课外阅读的考点规律,让学生经常接触中考题型,使学生心中有数。

  通过以上方法,全方位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语文能力的熏陶和强化,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为中考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当然,这些工作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都不够特别满意,也没有做到尽善尽美。最困惑的就是学生不能吃苦,做事没有常性,没有目标,连短期目标都没有,所以实施起来就特别困难,不知如何去做。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_语文教学反思2

  七年级上册的语文教学工作已经结束。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有诸多不足,针对本学期具体的语文教学工作进行如下反思:

  首先,对语文教材的把握不够深入细致

  对于刚刚步入语文教师行列的我来说,由于缺乏语文教学工作的实践经验,所以对语文教材的整体把握不够深入。本册书一共六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其固定的单元说明,简要说明这个单元的编排意图和教学时应注意的一般性问题。起初之时,尤其是前两个单元,我一直以为这个单元说明只是给任课教师的一个教学提示而已,并未引起我的重视。直到一次偶然中我才明白,这个单元说明给予师生共同的一个单元提示。在每一个单元开始之前,都要给学生讲明本单元的的单元说明,这样,才能让学生明了本单元他所要掌握的整体目标是什么。同时,在每一个单元结束之时,并未具体做到对这一单元的总结与反思。没有让学生及时反馈,本单元的目标说明是否做到了,要求达到的各种能力是否已经掌握,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该注意到单元说明的重要性。

  其次,对学生的要求不够明确、细致入微

  在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中,对学生提出的部分要求不够明确,同时部分要求落实不够到位。所以造成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比如周记的完成质量。本学期确实要求每一个学生每周必须写一篇周记,同时规定了字数。但是只在开始几周进行强调,所以造成的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同学周记只写了几行,字数不够。属于完全地应付差事而已。又如学生对古诗、古文、生字生词等基础知识的掌握并未做到课课检查,课课清理。从而加大了期末复习基础知识的压力。从而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期末过关。所以在今后的语文教学工作中,必须加大力度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掌握的监督与检查,及时消化,及时掌握。切尽全力做到堂堂清,课课清。同时对学生的要求应该做到细致细致再细致,能够让学生便于执行。

  同时,教师备课不够充分,课后反思不够及时

  本学期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课堂中,我经常会丢三落四,事先准备好的问题与知识点,并未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环节展示给学生,而是需要做课后补充。这样,便失去了相应的教学效果。正如先人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该切实落实到纸上,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丢三落四的情况出现,以不至于事后补充。从而让学生形成误解。

  再次,教学方法不够恰当,仍需不断学习

  在具体教学工作中,并未充分利用课堂小组自主、合作讨论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是重点在于教师的满堂灌。经常是教师一个人站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学生在课桌上昏昏欲睡。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的参与活动不够,课堂成为教师一个人的舞台。同时大多数情况之下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教师已经迫不及待地展示答案。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该注重教学方法及课堂的时效性,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最后,未充分地向老教师学习,未及时给予学生表扬

  本校要求新入职教师必须周周旁听老教师的课,多学习,多思考,多反思。要求课时不得少于三十节,但是本人的听课课时未达到要求。所以在下学期的教

  学工作中,应该抓紧一切时间向老教师虚心请教,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同时,学生在出色完成学习任务时,没有及时给予口头上的表扬,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所以要及时给予学生适当的表扬,让学生在肯定表扬中不断成长。

  纵观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有诸多不足,需要改进及提升的空间有很大。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该不断学习,虚心向他人请教,完善自己。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20xx-12-22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_语文教学反思3

  其一:一堂好课,除了目标明确,教师更应关注师生之间的对话,教师应及时地接住抛出的“球”,在课堂中做一个好球手,时时注意找个适合的点与学生对话。比如,这堂课中,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将夸父归为一个“失败的英雄”,面对失败不气馁。在“说说夸父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环节中,已有学生提到夸父是一个自高自大的人。教师也追问:你从什么课文的哪个地方看出来的?学生说:他敢与太阳赛跑,是个自高自大的人。此时的教师没能很好接住这个“球”,应再次追问:为什么你认为敢与太阳赛跑是“自高自大”?而教师为急于点其他学生回答,未能接住这个球,引导学生体会思考“失败英雄”的形象,当回过神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个“球”从身边滑走。而正因为这个球未能接住,所以导致下一环节的进行,受到一定的影响,甚至于本堂课的亮点没能充分展示出。学生也只能勉强认同教师引导出的“失败英雄”。

  其二:对文本的质疑探讨还欠缺。由于质疑这个环节中没有以主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就好像让学生在没有缰绳的牵引下,驾驭一匹不知其性的良马一般,要想出引出“失败英雄”就略显牵强。

  其三:神话故事应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而本堂却没有太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

  这堂课毕竟只是一个“点”,教师只有及时反思课堂中的不足才能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进步。

  语文,为了生活还是考试?

  第一天上课,我告诉学生,我在高中的时候怎样调皮,怎样戏弄老师和同学。高中的学习也许很辛苦,但是很快乐。

  第一天的语文作业,我让他们回去思考,学语文有什么用。结果,有人说是应付考试,有人说是老师家长逼的.,也有些学生说学语文能提高写作水*……

  我告诉他们:学语文是为了生活。

  同样的路边的一朵小花,有人视而不见,有人就此联想到生死、命运。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七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有时会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比如:

  (1)从七年级开始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

  (2)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

  (3)七年级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的写出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活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语文,是最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本册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

  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修辞方法的运用,作文材料的选择和详略安排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二、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尤其是七年级刚刚从小学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比较、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习时,我特别注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主要注重学生学到那些知识,学会了哪些学习方法。

  三、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反思中成长

  自参加工作以来,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但最近却不断地发现经常在教学中遇到“瓶颈”,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课文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穿越“瓶颈”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经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我想是到了及时充电、及时反思的时候了。多和搭档探讨教学方法,多比较教学思路、向同学科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努力践行“三人行必有我师”,对自己的教学多比较,多反思,提高自己上课水*和课堂效率,希望能冲破“瓶颈”,开辟语文教学的新天地。

推荐访问:语文教学 反思 亲人 《再见了亲人》语文教学反思3篇 《再见了亲人》语文教学反思1 《再见了亲人》语文教学反思100字

版权所有:诚明文秘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诚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诚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00263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