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诚明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当代壮族歌圩:参与观察壮族歌圩——笃邦村歌圩

当代壮族歌圩:参与观察壮族歌圩——笃邦村歌圩

时间:2022-11-07 10:25:06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马林诺夫斯基开创了田野调查用参与观察法推进了人类学的发展,参与观察法在应用上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并给我们启迪。歌圩是壮族独特的文化现象,它的形成、发展与变迁是有诸多复杂因素。本文简要论述田野调查中参与观察法,并在笔者田野调查中运用参与观察再认识当代的歌圩。

【关键词】马林诺夫斯基;参与观察;歌圩;文化变迁

【中图号】C912.4【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8)11-0215-02

在人类学或民族学形成的初期,在研究工作中没有认识到田野调查的重要性,普遍缺乏田野作业的实践,他们被称为“摇椅上的人类学家”。著名英国人类学家《金枝》的作者弗雷泽(1854-1941),就是典型的“摇椅上的人类学家”。

1人类学民族学田野调查中参与观察的形成

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基本方法,始于美国的摩尔根成型于英国的马林诺夫斯基。摩尔根是最早与所研究的对象直接接触过的少数人类学家之一。他多次访问北美印第安人聚居区,并与印第安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马林诺夫斯基在人类学和民族学的田野调查中建立了一套“严密又费时费力的”实地观察的作业标准,即“参与观察”法(Participant Observation)。参与观察法的创立,是在马林诺夫斯基长期的田野调查中摸索出来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1914年他参加一个考察团赴太平洋,当时是一战爆发,因为他是波兰人,当时被视为敌对国奥地利国民而被拘禁。所幸后来澳洲当局对他采取了开明作法,允许他在靠近新几内亚东南部的麦鲁岛作了半年的人类学考察,之后他又去到距新几内亚东北约100英里的卓布兰群岛(CTrobriand Islands)作超过两年的实地连续调查。人类学家通常要长期居住在被调查民族的一个小社区中,通过“参与观察”方法了解当地居民的生活和行为方式,熟悉当地居民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及心理特征等,研究其文化全貌。从此参与观察法变成了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核心。

2田野作业中参与观察法的特点

参与观察法,有的也称为住居体验法,在田野调查中调查者参与调查对象的生活中,包括他们的生产、生活活动,对被调查者的各种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进行直接观察,或者调查者居住在当地的社会中,对被调查者的实际生活进行体验的一种方法。自从参与观察法形成以来他就成了人类学家收集第一手资料的最广泛的一种方法。马林诺夫斯基所倡导的田野调查中参与观察研究方法,事实上也是他自己在西太平洋的岛屿进行调查的个人经历,《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是他的田野调查的重要成果。他的田野工作中的参与观察法也是在这次实地调查中摸索出来的,用他自己的话就是“亲身体验的结果”。

人类学田野作业是研究的基础,是每个调查研究者必须具有的经验。马林诺夫斯基(1884-1942)说过:“除非你与异文化部落的人们唇齿相依地住在一起,并能很流利地说他们的语言,否则你就不能称为专业的人类学家。”

参与观察是田野作业用得比较广的调查方法,一般要求调查者深入调查点,完全投入到所调查研究的社群生活和文化环境中,定期地住下来,跟当地人共同生活,共同劳动,学调查对象的语言,甚至作为调查对象的一员,从这个社会的内部来体验文化的围氛,考察人们的种种行为和方式,全面了解该社会和文化的现状。参与观察调查研究者对于被调查研究者持相互理解和信任的态度,在建立友好关系的基础上,尽量避免用自身的文化价值观念来衡量或强加在被调查的文化观念上,在长期地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来直接观察,获取资料。参与观察是调查者直接参与了另一种文化的行为,观察到的都是比较真实,由于调查者参与了当地人的实际活动,人们每天经常重复的行为活动都会容易记住。参与观察法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在实地调查中并非面面俱到,如:参与观察一个特定文化中个人或家庭的隐私行为难以直接观察。有时候所获得的是片面材料,有时候观察者的参与也会影响到调查对象的行为活动,这对调查者准确描述整体的文化现象产生影响。

总而言之,参与观察法是为了了解文化特性的一种田野作业的方法。参与观察的全过程,也就是对社会和文化特性再认识的过程。只有对调查的文化有透彻的理解才具备有对调查文化作阐释性研究的资格。

3相关壮族的歌圩研究

歌圩是壮族人民定期举行的聚集在一起对歌的活动。“圩”则圩市之意,“每场聚集人众不下千人”当代人便称为“歌圩“。壮人自古以来喜欢唱歌,“广西诸郡人多能合乐,城郭村落,祭祀婚嫁丧葬,无一不用乐,虽耕田亦必口乐相之,盖日闻鼓笛声乐。”当代的歌圩举办显得灵活多样,有的地方有固定的举办时间,有的则以“布告”或“喜讯”的形式在乡镇的集市上或歌圩那天张贴出来告示举办的时间、地点、奖品等。到了这一天各地的歌手与爱好者不约而同从四面八方赶来。

关于壮歌圩的源流问题,史料、古籍皆有记载,而当代对歌圩的研究也有众多的学者,潘其旭的《壮族歌圩研究》、梁庭望的《歌圩的起源及其发展》、昭民的《广西壮族歌圩》、农学冠的《壮族歌圩探源》等,都作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壮族歌圩的起源有说法不一,有说生产生活方式、宗教、节日以及族外婚等,各种说法都各自有自己的道理,而且在史料上也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壮族歌圩的起源,我们只能根据史料和地方志以及民间传说作佐证或种种推断得出各种不同的起源说法。

有关歌圩的变迁研究《歌圩衰落的文化心理透视》认为歌圩的衰落的原因与行政手段的参与歌圩风气以及婚俗的改变导致了当代歌圩衰落。当今很多地方的歌圩已经风光不再,没有往日规模和热闹的场面,这是不容置疑。《歌圩衰落的文化学透视》文章认为改革开放后,歌圩却日渐衰落。主要原因是歌圩择偶功利性的减弱,动摇了歌圩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环境的变迁缩小了歌圩的地盘,民众价值观念的变化是歌圩衰落的社会心理因素,壮文的滞后阻碍了壮族歌圩文化的传播。如果从歌圩起源于择偶的学说去理解她的观点也不无道理。

笔者是土生土长在壮族有歌圩村庄里,对歌圩文化现象并不陌生。每遇上歌圩的节日,热闹的景象不亚于赶圩。并不是所有的人为了听歌或对歌,更多的是凑热闹,因为歌圩除了对歌还是个交易的场所,各种小吃和小商品应有尽有。有时在歌圩上除了对歌还有斗蟋蟀斗鸡之类,几十公里以内的歌圩爱好者尽集此处,都是为了不同的爱好而来,所以歌圩就显得热闹非凡。时至今天,壮族人民辛勤的劳动,生活条件的改善与提高,便利的交通与畅通的信息使得歌圩的活动越来越频繁,形式也更加多样,化歌圩这种文化没有完全真正的衰落。可以这么说,歌圩的衰落说法在笔者生活的地方并不十分恰当。以下对本地的歌圩参与观察。

4笃邦村的歌圩

笃邦村是广西南部左江流域扶绥县渠黎镇的行政村,这里地处亚热带,根据村委会公布栏信息可知,全村有2个自然屯,16个自然小组,农户786户,人口2750人,全是壮族人口,耕地面积有12800亩,甘蔗种植面积8000,水果种植面积3500亩。近年来农村经济的增长喜人,给村容村貌带来可喜的变化,驱车进村的一刹那你就会深深地体验到这个变化。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政府推行种植甘蔗来,原料甘蔗入厂价格不断飙升给农民的收入有逐年提高的趋势,笃邦村就是在天时地利的条件先富起来的富裕村,此外,该村还是全县有名的水果种植村。县级公路在笃邦村穿村而过,依山傍水一个典型的南方乡村特色,村的远处尽是漫山遍野的甘蔗林,村中小道都是已经硬化的水泥道路。干栏式建筑在这里已经荡然无存,家家户户建起了现代的楼房,古老的乡村在远离我们而去,这里只能凭记忆去寻找了。笔者和一个影视人类学老师到达时歌圩对歌已经进行了,在歌圩四周整齐摆放着几百辆的摩托车和数辆搭载赶歌圩人的汽车,还有专人看管,俨然一个市场的景象。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笔者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对这里的人和歌圩已是司空见惯,更加不会有“文化震撼”。古老的歌圩还分有日场和夜场,日场在山野田间举办,夜场则在村里,而今的歌圩已经没有夜场,全是白天是在村里举办。村里的歌圩也并非官方主办,歌圩是由村里自发组成的老人协会主办,老人协会是一个自发的民间组织,笔者和老人协会方氏谈话中得到证实。

据潘其旭《壮族歌圩研究》,“歌圩举行的时间分有春秋场,歌圩尤以三、四月间为最盛行,左江流域的壮族南部方言区是在三月中下旬。”这里三、四月间正好是农忙时节,各家各户都忙着砍甘蔗和种植甘蔗,歌圩在这里在这个季节举办是不大可能的事情,在壮人居住的左江流域的歌圩都是我国现在甘蔗的主要种植区之一。古代的歌圩和当代歌圩在举办时间上已经有了明显的差别,显然歌圩的春场在这里已经不复存在。

据老人协会“歌坡”的管理小组的李组长说,除了举办固定歌圩以外,村里每年还要多办好几场歌圩,经过老人协会决定后在的歌圩日或集市张贴公告。谈话中得知老人协会是一个自发组织,而且这里附近如今各地的歌圩差不多都是老人协会牵头举办。举办的经费多是老人协会自筹或是村民里捐资,遇上有商人赞助经费多歌圩规模则要大办操办,笔者此次刚好赶上是比较大型的歌圩,歌手将近1000人。众多的歌手集中在一起对于评比肯定有很大的难度,老人协会的李组长介绍,“没有严格的评比规则,听众多的就是唱的好,从来没有歌手会对评比结果有什么抱怨”。果然,在有众多人围着的歌手地方,唱到精彩处时不时有喝彩声和哄堂大笑声,其中的乐趣也只有真正听懂对歌内容的人才体会到。一般而言,两位男歌手和两位女歌手的旁边一般都有一位歌师,相当于一位军师,主要出谋献策应对对方,水平高的歌手则不用歌师。

纵观整个歌圩都是清一色的中老年人,也许你会问,这种口头传唱的绝技再过若干年是否将会后继无人了?听老人协会的老伯伯的话这个担心就变成了多余了。赶歌圩的歌迷就是未来的歌手,在笃邦村歌圩上他还给我们指出了好多新生的歌手。在旁边专心倾听对歌的人,在上了一定的岁数,就会自然加入到歌手的行列。所以歌圩现在倒是越办越红火,举办次数地点比以前更加频繁。下午到颁奖的时间,歌圩顿时沸腾起来。凡是歌手都有奖,一等奖是衬衫,二等奖是雨伞,三等奖是毛巾。歌手拿到奖品个个眉开眼笑,在乎的并不是奖品的多少,而是参与那种高兴心情。颁奖完毕,歌手分别与亲戚朋友道别,眨眼工夫村里歌圩又恢复了往常的平静。

5启示

文化变迁是一个永恒的问题,一个文化现象的增量或减量皆为变迁,古代的壮族歌圩从诞生那天起变迁就没有停止过,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歌圩。满足人民群众的娱乐需要是当代的歌圩主要功能,歌圩已经成为当今部分壮人一道精神粮食,尽管依歌择偶的功能已经退出当代歌圩的舞台,近代有的通过行政的手段禁止歌圩活动,在一定的程度上抑制歌圩文化的发展,总体上,歌圩文化已经是风光不再,但是从对笃邦歌圩的参与观察,风光这里独好,这里歌圩并不像人们所预测的那样已经衰落。随着交通、通讯的发达,现代歌圩也是顺应潮流灵活多样。现代科学技术应用,“村村通”电话工程与“村村通”电视普及在一定的程度上满足了很多人通信与娱乐需要,但是无论如何也替代不了歌圩的娱乐。歌圩上歌手亲自自导自演,在对歌中抒发自己的感情,自娱与娱人的功效只有在歌圩上的歌手才会亲身体验到,或许是歌圩在现代社会中没有完全衰落反而兴旺的缘故。

满足人们的交往需要,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也是当代歌圩的一个重要功能。通讯技术的发达,拉近了人们的距离,但通讯技术并没有给人们提供一个面对面交流的场所,歌圩除了对歌,还可以给亲朋好友团聚的机会互相交流传递各种信息,互相了解,促进了民族的团结。歌圩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产物,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古代的歌圩已不复存在,过去的歌圩满足人们的需要与今天人们的满足人们的需要已经不一样。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功能需要学说,新的需要必定会促进新的文化出现。当代歌圩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顺应当地的经济发展,与现代科学发展相适应,可以预见,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歌圩在必定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6参考文献

1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2庄孔韶.人类学通论[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3马林诺夫斯基.梁永佳,李绍明译.西太平洋的航海者[M].华夏出版社,2002

4潘其旭.壮族歌圩研究[M].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

5覃圣敏.壮泰民族传统文化比较研究[M].广西民人出版社,2003

6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7Ioan M·Lewis.黄宣卫,等,译.社会人类学导论[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5:48

推荐访问:壮族 当代 参与 观察 笃邦村歌圩

版权所有:诚明文秘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诚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诚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00263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