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诚明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钱学森与地理科学

钱学森与地理科学

时间:2022-11-09 12:00:06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马蔼乃简介

马蔼乃1936年生于上海。著名地理学、遥感技术应用领域专家。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著名学者。

1955年,马蔼乃考入北大地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60年开始进行水文与地貌的跨学科研究;1975年开始研究遥感信息,进行数学、物理、地理的跨学科研究;1990年开始研究人地系统,进行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研究。

马蔼乃培养硕士、博士、博士后四十余人。其研究成果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水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科技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4年7月,马蔼乃编著的《遥感概论》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马蔼乃教授自1976年以来,在全国多次培训遥感人才申积累的教材內容,该书较系统地论述了遥感技术成像原理与遥感信息解译原理。是我国遥感领域早期较有影响的著作。被多所高校和短期培训班选为教材使用。在1997年该课程开课二十周年之际,被评为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现仍是大学生、研究生和博士生入学考试的主要参考资料。

自1988年起,马蔼乃先后荣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水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教育成果二等奖等多种奖项。参加国际会议十佘次,发表中英文论文九十佘篇。

马蔼乃的其它著作有遥感信息模型与地理数学、地理科学与地理信息科学论、河流动力地貌学、长江地区可持续发展总论、地理科学与地理信息科学论、中国泥石流研究、Outer Space,Earth,Man,and Computer InformadonIntegration Network System,论地理科学的发展等九十多部著作和文章,参加编著十余部。2005年出版了<地理科学导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桥梁科学”》。

钱学森是著名的应用力学、物理力学、工程控制论、系统工程诸多领域中的巨匠,现代喷气推进、火箭导弹、航天技术的奠基人和卓越的领导者;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系统学和社会主义建设总体系统工程的创导者与领路人,钱学森是“大成智慧学者”,是第二次“文艺复兴”的先驱。

系统科学说什么

对于“两弹一星”的功勋,世人皆知,对于用“系统科学”研究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设计系统工程”,知者不多、认识不足、研究不深;对于“大成智慧学’与第二次‘文艺复兴”的提出与实践更是没有深刻的理解。本文就“地理科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系统,地理科学与社会主义总体设计系统工程,地理科学与大成智慧,地理科学与第二次文艺复兴之间的关系”加以科学地阐述。钱学森研究的科学技术体系的最后框架如图1。

这是1996年的框架,其中黑底白字部分为地理科学。钱学森研究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经过了20多年的历程。他所提出的11个部门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2大门类),数学被概括在自然科学之中,社会科学也需要用数学,所以要把数学从自然科学中请出来,独立成为数学科学(3个门类);从系统科学角度来看,自然系统、社会系统、数学系统,都是系统,系统科学应该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交叉;而所有这些科学都是需要依靠思维的,思维科学应该与上述各门类交叉,独立成为一个门类;思维是人所特有的,与发展人体潜能有关,因此又提出人体科学门类;1981年在《自然杂志》第一期上,钱学森发表了“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论文,因此成为6个门类的科学技术体系;1983年在现代科学技术结构的学术报告中,因为军事谋略都会应用到上述6个门类的内容。而6个门类不能概括军事谋略,因此增加了军事科学,同样美学艺术是贯穿在所有门类之中的,因此提出了文学艺术(8个门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是需要具体的行动的,1985在交叉科学:理论和研究的展望会议的发言中提出了将行为科学增补进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去(9个门类);那么人与人类社会是生活在地球表面的,地理学研究“人地关系” (钱学森与地理学界有广泛的交流,其中与吴传钧先生,瞿宁淑先生交往最多),因此钱学森认为必须建立一门研究地球表层的地理科学(1986年,1994年之前。钱学森与合作者共写了14篇有关地理科学的论文,钱学森的父亲钱钧夫,留日学习教育与地理,中学校长,教地理课),进而研究“人地系统,,地理科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汇(交叉、交会)。而且地理系统与前9个门类都有关联,特别是可以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连接起来,“填平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鸿沟”(作者按语),因此提出地理科学这个门类(10个门类);改造世界是需要具体的工程的,1996年将建筑科学从地理科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新的门类,而且建筑科学具有明显的将科学技术与美学艺术联系起来的特征(11个门类)。每一个门类又分“哲学桥梁”、“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和“前科学”5个层次,从而构成了一个科学技术体系的“系统”。可见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随着人们的认识与实践的深入与提高,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是开放的、发展的。钱学森自己就是在不断地探索中前进的。作者在研究《地理科学丛书》中,解读了钱学森的科学技术体系框架,见图2。

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地理科学(地理科学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地理学,但是与原来地理学有联系)看成是客体世界;把人体科学、思维科学、行为科学看成是人类主体:建筑科学从地理科学中分离出去,实际上,地理环境已经不仅仅是自然环境,还有人工环境,对应人工环境有人工系统工程,这就是钱学森的建筑科学(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建筑学,但是与建筑学有联系),建筑科学是“科学技术与美学艺术结合”的典型;军事科学,实际上是谋略科学(指人与人之间的“博弈”),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军事学,但是与军事学有联系,而且军事科学与其它门类都有交叉;系统科学(包括控制论、信息论等)、数学科学(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是横插在所有学科之间的科学,各个门类都会应用系统科学,从定性到定量又都会用到数学科学:美学艺术是纵贯在所有科学门类之间的,只要是“真”的也就是“美”的,这是从地理科学的角度去解读科学技术体系,从其它科学门类去解读,可以得到不同的科学技术体系的网络结构,因为钱学森研究的这个科学体系,不仅具有科学门类的“特殊矛盾’,还要考虑,科学门类之间的结构,与整个科学技术体系的功能。

作者在研究了《地理科学丛书》的基础上,研究《地理科学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增加了哲学系统(地理哲学)、复杂性科学(理论地理科学)、信息科学(地理信息科学)、工程技术科学(地理系统工程)4个门类,这是在钱学森科学思想的引

导下,在现阶段信息化时代的科学技术条件下,进一步地完善与发展。作者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钱学森称之为“科学技术产业”的发展,这个框架体系也会发生变化与发展的。

社会主义总体设计部是什么

钱学森研究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目的,非常明确,是为了当前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与将来世界的共产主义社会建设事业。社会主义总体设计部,实际上是钱学森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为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见图3。

当前世界上各国政府,不论意识形态如何,政府组织机构分工是明确的。而且有一条大家遵守的、不成文的潜规则,即“必须到位,不能越位”。这样的机制体系,必然带来大大小小的“分割”、“分离”、“壁垒”、 “本位主义”,在各行其是的过程中,可能产生“重复性”与“遗漏性”的弊病,从政府的总体功能上“事倍功半”,效率不高。钱学森从系统论的角度,思考了科学技术以“科学技术体系”构成开放的、复杂巨系统,而政府部门以“社会主义总体设计部’构成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工程,来解决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地理建设)中的政治文明,在中共16大报告中已经写入,生态文明,在中共17大报告中也已经写入。钱学森将地理建设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列起来,是有深刻含义的,三个文明是社会系统,社会系统的“环境”是地理系统,因此,地理建设(生态文明)尤为重要,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大成智慧学讲什么

钱学森希望培养年轻一代的“杰出人才”,既有科学技术体系的全局,又有专门专业的才能,通过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电脑+人脑,以人为主,18岁能够达到硕士水平,目的也是要培养具有全局观念的人才,培养大大小小的各级大成智慧者,在本职研究与工作中能够自觉地、主动地去配合相关的研究与工作,从而成为“他组织”(有领导的)与“自组织”(发挥每一个岗位上,人员的积极性)相结合的机制体制,去建设社会主义,达到又好、又快的事半功倍的效率。当然,不是所有的人都要成为大成智慧者,大多数人仍然是专家,但是,当前世界不缺乏专家与专业人才,缺少的是“杰出”的大成智慧者。

钱学森认为客观世界是一个整体,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这整个是一个“巨大的复杂系统’,这个系统有其结构,就是分5个层次,11个门类(见图1),各门类与各层次之间是“网络结构”(发展为15个门类),系统内部是已知的科学技术,系统外部环境是未知的科学技术,由于人类积累的科学技术是越来越多的,因此这个巨大的科学技术系统也是开放的、发展的;有结构的系统必定有其功能,复杂性系统整体的功能(具有新质)大于部分之和,就是说从总体上认识科学技术体系,比任何专业上的深入还要重要。“科学发展观”要求宏观总体把握,运筹帷幄,也是系统观的实践。钱学森自己身体力行从系统科学切入,经过20多年的研究达到了人类科学技术体系的高度。钱学森对科学技术体系的总体把握与分门类的研究,与传统西方的科学分类是不同的,虽然现代科学也讲“分析与综合”,也讲“跨学科研究”,但是从总体上把握科学技术体系的学者极少;对复杂性科学研究的学者,现在虽然多起来了,但是要想“驰骋整个科学技术体系”的学者,仍然是“凤毛麟角”的。钱学森是我国爱国知识分子的代表,是优秀的共产党员,是人民科学家,也不愧为是一位大成智慧者。什么是“大成智慧”?并不是要求一个人对所有的部门科学都精通,而是,在遇到过去自己不熟悉的门类,在短期内通过学习,能够敏锐地察觉该部门科学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钱学森在各大部门科学中,都是如此行事的。没有“大成智慧”的这种高境界,当然无法运用得这样得心应手;我们如果没有相当高层次的境界,也是无法理解的。

钱学森生前希望看到各个门类的专业人员,能够从本部门看到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全局,研究本部门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各个门类之间的关联,看是否能够同样达到系统的整体?地理科学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关系,自然就需要地理科学界去研究。

“人体科学”和“地理科学”

钱学森在阐述人体科学时,强调发挥人体潜能,提出“第二次文艺复兴’的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政治地位在提高,中国的军事力量也会增强,一切的竞争,经济的、政治的、军事的等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回顾所幸的是,地理科学中的地理信息模型一般式,是一个辩证逻辑的数学模型,钱学森生前曾说“天天变,就天天算;年年变,就年年算,这就是复杂性科学”(由钱学森之子,钱永刚转述),的确地理科学是不同于物理学的复杂性科学。从这个意义上讲,地理科学已经触及了“第二次文艺复兴”的核心问题,需要地理科学界,再接再厉。

总之,钱学森的科学思想,是中国科学人的财富,需要我国科学界、工程界、思想界一代人,或几代人的传承。地理科学也是需要一代人,或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有朝一日,第二次文艺复兴真正遍及中国科学人,创新思维源源不断之日,中国才是真正的嵋起。

后记:

本文是在研读了钱学森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许多专著与论文,研究了他的10册书信集,2005年开始至2007年完成了《地理科学丛书)中的前4册,2008年参加申请并组织了题目为“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总体框架探索”的香山科学会议(324次),之后一些研究钱学森科学思想的专家、学者连续18次在北京大学研讨钱学森的科学思想的基础上,撰写的论文,请地理学界同仁批评指正。

推荐访问:地理 科学 钱学森

版权所有:诚明文秘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诚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诚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00263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