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其财政始终是支撑能力有限的短缺财政,这就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增长、高位运行的基本态势将始终面临财政投入短缺的困扰。因此必须推进和加快形成适应发展需要的高等教育多元化融资模式以及制度支撑。过去,我国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高等教育经费筹措的宏观研究,对于融资模式的研究比较少。本文试图通过对高等教育多元化融资问题研究,为解决高等教育经费短缺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等教育;多元化融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到来,高校的规模不断扩大,大学越来越依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其发展也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管理变革。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办学经费筹措困难的问题。一定的经费投入和保障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不管是硬件设施改善、还是师资力量的强大和科研能力的提升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撑,因此我国的高校在经历了早期的靠政府财政拨款的融资阶段后,如何多渠道多种方式融资成为了学术界与高校工作者必须研究和切实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融资问题的相关理论基础
要深入研究高校融资,那势必要了解高等教育的特点,高校融资的特殊性,融资的相关形式、理论。正确的理论是我们高校筹资的前提。笔者认为每一种筹资形式都会寻找到它的理论基础,比如国家对高等教育拨款就是建立在人力资本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教育机会均等理论的基础上。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教育被视为公共福利事业,采用完全或者基本上由政府拨款的方式来发展教育。然而,长期的财政困难致使教育经费长期不足,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纷纷研究拓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渠道,提出了教育产业化,但完全由市场方式来办高等教育又带来了收费过高的新问题。
1.准公共产品理论
准公共产品是指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或有限的非排他行的公共产品,如教育就属于准公共产品。理论上来说,政府和市场共同分担是准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我国部分学者主张以高等教育的产业化运作方式来解决我国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但是就我国的实际情况看,这并不符合作为准公共产品的高等教育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是不应该也不可能完全实现市场化、产业化的。
2.教育成本分担理论
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由美国著名的比较高等教育財政专家布鲁斯约翰斯通(D.Bruce john stone)提出。该理论认为,高等教育的教育成本应当由在教育中获得益处的各个方面分担,凡高等教育的受益者,包括学生家长、学生本人、纳税人或政府、慈善机构(社会捐赠)以及企业应共同承担高等教育的成本。在我国,国家是高等教育的最大受益者,理应承担教育成本的大头;同时个人也是直接受益者,接受高等教育带给受教育者的收益率比其他各阶段教育的收益率都高,因此,受教育者个人应承担一定份额的教育成本。教育成本分担理论告诉我们,高校的运营财务状况中,国家的财政支持和学费收入仍然是高校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我校高校融资现状分析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0年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56条提出:“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教育事业的物质基础,是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要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对高等教育而言,主体来源就是“财政拨款”、“事业收入”、“其他自筹收入”三个部分。
1. 财政拨款现状
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是指高校从国家财政取得的教育经费拨款、科研经费拨款、其他经费拨款及上级补助收入等,统称为学校财政补助收入。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财政体制改革,已经取得很大的成效,但是还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直接影响财政投资的效益。直接影响就是财政压力巨大,高等教育经费不足。在“政府投入为主,全社会共同分担”的教育投入体制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受到教育经费短缺的“瓶颈”制约。政府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投资者力不从心,加上人口规模的增加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进一步提高,“穷国办大教育”的现状将长期存在。
2.教育事业收入现状
教育事业收人是指高校开展教学及其辅助活动取得的收入,是高校资金的重要来源。主要是按非税收入管理的学费、住宿费以及举办通过政府批准的培训所取得的培训费收入,也包括高校利用自身资源举办的其他各类培训班、进修班其他教学服务活动所取得的收入。
随着高校扩招之后收费标准的逐步提高,高校为了缓解经费不足,在政府的支持下,大力开展有偿社会服务,增加学校的收入。主要方法是开办各种营利性的培训班,大力发展收费的成人学历教育等。如表2.4所示,学杂费等事业收入占全国普通高校经费来源的比例从2002年的28%增加到2010年的41%,成为高校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
三、我国高校融资问题解决方法建议
我国目前公共教育财政体制的目标是:建设一个“以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为基础,以更加完善合理的多元化筹资体制为支撑,发挥社会力量办学积极性,注重经济法律手段调控,鼓励学校竞争”的具有高效性、公平性,和给予受教育者更多选择的公共教育财政体制。
1.健全财政拨款机制
国家财政投入,主要指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财政的投入。包括中央财政拨款和省、市、县各级政府的教育拨款。高等教育的公益性和教育作为“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产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政府是高等教育的主要投资者,即使在高等教育实行产业化运作后,政府作为教育投资的主体地位也要保持不变,并且对教育经费的投入要保持一定的增长。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使财政的投入与高等院校事业的发展相适应。
建立和健全逐年提高的生均财政性经费拨款制度。各地要根据高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高校生均拨款基本标准。在此基础上,结合财力情况、物价变动水平、高校在校生人数变化等因素,建立健全高校生均财政性经费拨款制度,逐步提高生均拨款水平。财政部、教育部应从预算安排和预算执行等方面加强对各省份地方高校财政投入情况的监测,并参考教育经费统计结果,如实掌握地方高校生均拨款水平提高的实际情况。对于生均拨款水平没有逐年提高的高校,教育部可以通过采取调减本科生和研究生招生计划,暂停硕士、博士点审批等措施,推动各地高等教育规模与经费投入水平相匹配。
我国政府自 1993年首次提出“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的目标,近20年来,这一目标始终没有实现,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些目标都是以政策的方式提出,根本没有体现出“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的法律条文,没有上升到法律高度,目标的执行无法可依。因此,必须通过立法手段加大政府对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确保预算内教育经费达到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4%以上。
2.加大教育事业创收力度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是高校的四大职能,一方面需要大量的资金完成这些任务,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开展这些任务,为学校取得大量收入。积极做好学生收费工作。严格执行收费许可证制度,所有收费项目,全面按规定报物价管理部门审批或备案,学校严格按照批准的收费标准进行收费。根据教学成本分担机制,对学校独有的、培养成本较高的专业认真测算其教学成本,适当提高收费的标准。组织各类办班培训工作。高校制定相关政策应鼓励院系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充分挖掘学校教学资源,积极发展成人教育、网络教育,通过开办各种培训班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满足社会不同层面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增强高等院校自筹资金的能力。加强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办学,积极吸引外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参透与深入,它对教育领域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也产生了震撼式的影响。高校应制订相应的政策,改善办学条件,扩大招收外国留学生。通过中外合作办学,不仅能够在体制上直接引入发达国家先进的办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等,为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可资借鉴的有益经验,同时更能够吸引外籍学生来华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我国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从而达到既引“外智”、更引“外资”一箭双雕的目的。
3.增强科研实力及完善产学研合作制度
高校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具有特色的产学研合作。在依法争取政府增加投资的同时,高校要充分发挥在人才、智力、研发条件、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科技产业,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努力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高校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与企业联合开发产品等,从而获得额外收入。随着高等教育社会服务职能的不断扩大,通过科技开发和校办产业所能获得的收入占教育经费的比例会越来越大,科学研究和校办产业收入将会成为高校经费来源的重要渠道。
4.积极争取更多的捐赠资金
对高等教育的捐赠,主要指国内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根据自愿和量力的原则捐资助学,集资办学及国外的资助和捐赠。这种捐助,在国外高等教育的办学历史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著名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霍普金斯大学、芝加哥大学等就是接受捐赠而创立发展起来的典范。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团体、公民个人集资办学的经费节节攀升,但相对于我国大量闲置的社会资本而言,这些捐赠的数目和比例都是很小的。我国目前社会捐资助学经费占高等教育总经1%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大有潜力可挖。为此应积极鼓励社会捐赠,争取有较大的突破。此外,各高校应与企业、社会团体等建立广泛联系,积极争取社会支持。
5.适度举债办学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当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会产生潜在的收益,如果这些潜在的收益无法在现有制度安排内实现,便会产生对新制度的需求;同时,也总会有些人或组织为了获取潜在收益而率先克服障碍,提供新的制度。在這个意义上讲,公立高校贷款政策的产生与发育过程,也是一个与中国高等教育体制、财政金融体制改革相互交织的渐进实现过程”。在国家财政性高教经费不足以支撑高校扩建所需基本建设经费,高校自身的资金来源渠道又非常单一的情况下,银行贷款等负债经营方式可以补充高校扩张式发展所需要的资金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寰安.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原理的适用条件一一种定价理论的分析[J].高教经费,2007年
【2】卢现祥,朱巧玲.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3】红梅.我国高校多元化筹融资途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年
【4】腾春慧.高等学校负债办学的风险控制与防范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5】王善迈,袁连生,刘泽云.我国公共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的进展、问题及对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
【6】陈爽,李全生.对我国高等教育多元化筹资渠道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6年
【7】杜莉.关于高等学校外部融资负债经营的理性思考[J].管理世界,2007年
【8】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关于 2009 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EB/OL].教育部网站, ,2010年
【9】秦福利,陆 芳.美国高等教育学费的差别定价及其启示[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
【10】张玉琴.日本高等教育财政倾斜配置及其效果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