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诚明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我国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事业发展路径探索

我国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事业发展路径探索

时间:2022-11-13 08:50:06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在我国进一步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以及在医疗卫生改革过程中,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如何依托互联网技术和智慧社区发展的新机遇,分析社区医疗存在的不足、结合我国国情探索出创新的发展路径、建立牢固的健康“守门人”制度,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

一、我國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事业发展的现实必要性

(一)个人层面: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社区居民对于医改政策缺乏了解,而且依旧存在着“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国家医改希望达到的“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的医疗模式依旧处于初期摸索阶段。从根本上解决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提高社区基本医疗能力,依旧需要国家社会等多方的不懈努力。

(二)社会层面: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也不断提高,居民生活健康指数也随之上升,人均寿命从1978年的68岁上升到2017年的76.7岁,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断加剧;不仅如此,伴随老龄化而来的还有居民对个人健康水平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使得居民对于基本医疗护理和康复治疗等相关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不断加深,但社区医疗当下服务能力正处于不断弱化的过程中,其侧重服务的方面与居民需求并不契合,因此创新发展当前的社区医疗卫生事业对于保障民生健康十分重要。

(三)国家层面: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江苏调研时提出“医疗卫生服务直接关系人民身体健康。要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真正解决好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基层社区医疗是推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巩固好建康“守门人”制度的重要主体,发展好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如此,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智慧社区建设的不断深入,社区医疗卫生应积极响应十三五规划中“打造高效便捷的智慧健康医疗便民惠民服务”、“推动人口健康信息服务”等号召,把握新机遇,打造智慧社区医疗模式。

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事业现存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社区医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给人们的就医带来了便利,但是其成效并没有达到理想的医疗模式。更多的居民仍旧是舍近求远,不论大小病,一律选择去医院,并没有体现国家发展社区医疗的优势,具体分析如下:

(一)政府投入资金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随着近年来老龄化等社会问题的凸显,基层医疗对于居民健康的重要意义才日益凸显,但社区医疗机构属于非盈利性质的卫生服务机构,从财政支出结构来看,其主要经费来源于地方政府拨款,中央调剂的比重较少。政府的财政补助拨款是影响到基层医疗对居民提供医疗服务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此外,尽管国家十分重视基层医疗的发展,并制定相关政策进行扶持,但地方政府依旧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大型医院的建设中,忽视了基层医疗事业的发展,造成社区医疗的基础设备落后,就医条件差等。甚至有一些社区医疗机构自筹资金自负盈亏,这就导致社区医院重治轻防,以药补医,更加注重开展收益大的服务项目,违背了社区医院设立的初衷和目的。其次也导致了价格不透明的问题。

(二)医疗服务人员的水平和素质有待提高。目前社区医院的医护人员大多是医院的部分医护人员分流而来的。社区医院的服务人员学历层次偏低,甚至有一些并不是医科专业出身,使得社区医疗机构的普遍素质较低。全科医生较少,大多为专科医生,这就导致其服务质量和能力有限。再者我国前期市场化逐利化的医改取向,导致了公立大医院占据垄断地位,在医药器械等方面有很大的牟利空间,医院医生因此获得高收入。与此相比,社区医疗机构的服务人员对于较差的工作环境和较低的收入境况,自然不能安心工作。社区医疗机构当前的形势也很难吸引到高水平的医务人员,也导致了病人的不信任。

(三)相关医疗卫生制度不完善。

1.相关医疗卫生制度首先要提的就是现行的医疗保险政策,当前社区医疗服务与各种医保制度的衔接状况仍然有问题。居民参保效果不佳,很多居民无法享受到社区就诊过程中医保制度带来的优势,只能够享受基本医疗服务,却不能直接报销,索性直接放弃去社区就医。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纳入医保的比例还需提高。

2.“社区首诊制”和“双向转诊制”尚未很好的形成。社区首诊是指社区居民先在定点社区医疗机构就诊,若因病情需要转诊,则由所在社区医疗机构为其办理手续。双向转诊是指积极发挥大中型医院在人才技术的优势,同时充分利用各社区医院的服务功能和网点资源,促使基本医疗逐步下沉社区。只有将这两种机制有机结合,才能充分发挥社区医院和大型综合医院的优势,不仅可以降低居民的就医费用降低居民负担而且可以真正形成“小病去社区,大病到医院”的格局。但是现在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和大医院之间由于利益纷争和体制差异,二者的衔接并不完善。这样不合理的就医格局使得卫生资源也存在浪费现象。

(四)居民医疗卫生观念较为落后。目前我国居民大都存在着一个固有的医疗消费观念,那就是“看病必须到大医院,必须找专家”。人们习惯性的依赖于大医院的权威,同时人们并不了解国家当前的医改政策,不了解社区医院的功能,也存在着习惯性的不信任,没有形成大病去医院,小病到社区消费观念。也有少部分人在去往社区医院时,感到社区医务人员技术有限而且服务态度不好、就医环境差、设备陈旧等,并没有感受到社区医院的好处,渐渐的就不会再选择前往社区医院就医,更加固化了人们现有的医疗消费观念。也导致了人们看病难,看病贵很难解决。

(五)社区医疗自我定位不准,有关部门监管不当。社区医疗是对于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预防、治疗、护理、健康教育等提供综合服务的机构。但是社区医院自我定位不准,依旧重视治疗重盈利性项目,忘记了自己公益性的服务宗旨和职能。不仅如此,相关部门监管不当而且有关的社区卫生服务的法律法规十分薄弱,暂无专门立法进行规制,使得其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督都存在缺陷。

三、发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事业的路径

针对目前社区医疗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了更好的发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我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大对社区医疗机构的资金投入,政府主导实現资源的有效配置。当地政府应将有限的资金多投入社区医疗的发展,而不是只专注于大型综合医院。为鼓励社区医疗的发展,重拾信心,应该进行政策支持和优惠。资源配置包括技术和财政拨款等,政府应主导为社区医院引进高精尖设备,同时制定合理统一的医药价格和标准,减轻公民的医药费用负担,将更多的就医民众引入社区医院,从而避免资源浪费。

(二)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和引入机制。不仅要对于社区医院现有的医务人员进行集中培训,使他们更加专业化,培养成高素质的医务人员。同时为社区医院引入一批全科医生,在政策上有所倾斜,给予他们大医院所不具备的优惠政策。还要通过的多种途径培养符合居民需要的社区医疗人才,真正契合群众对于社区医疗的复合式需求,在社区医院建立起一支高素质团队。

(三)调整和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做好不同医疗保障制度之间的衔接。要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作用和把握住智慧社区建设的机遇,做好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的全民覆盖,扩大要医保参保点的设立范围,同时实现居民健康数据信息化。还要完善“社区首诊制”和“双向转诊制”,在社区医疗机构和大中型医院之间建立好衔接机制。例如可以双方签订合同,建立统一的标准和机制,以保持二者之间的联系畅通。此举不仅可以减少病人的医疗费用也减轻了医院的就诊压力,使医院的重心更多的放在解决疑难杂症的研究方面。对于医院、社区医疗机构、病人可以形成共赢局面。对于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有很大的意义。

(四)转变居民传统观念。居民对于医疗消费的观念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自然也不是可以马上改变的。社区医院自身应经常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和宣传,在社区进行自我宣传,落实到行动中,让居民感受到社区医疗的益处。政府也应借助媒体等形式进行社区医院的宣传和当前医改政策趋向,让居民更多的了解社区医院,使社区医院得到广泛的认可与支持。

(五)准确定位社区医疗的相关职能。社区医疗机构没有明确自身定位主要是因为不了解国家政策,同时相关部门没有做好部署工作。使得社区医疗机构和大中型医院等在工作上存在交叉和职能不清的情况;有关卫生职能部门应对社区医疗机构的职能进行明确划分,使社区医疗机构能够尽其职,安其位,真正做好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在合理分工基础上,能提高医疗效率和质量,也不会发生恶性竞争的情况。

(六)有关部门进行合理监管。应在社区医疗服务工作者的医疗水平、资格考察、设备完善程度、药品质量检查、服务质量等等多方面进行合理监管。这就需要有关卫生监督部门在社区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上岗前进行资格查证和岗前培训。不定期对社区医疗工作进行考察,对药物质量等进行时抽查监测,建立起科学的考察考核体系。

四、结论

社区医疗是我国当前医改的重点发展事业,是缓解当前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压力和解决当前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难题的关键。社区医疗应被高度重视,依托互联网技术和智慧医疗机遇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服务能力。使社区医疗的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有效,政府资金投入和政策实施有力落实,建立高素质的医务人员团队,构建合理的配套辅助措施,在不断改善社区医疗的过程中,更新居民传统观念,社区医疗也要明确自身定位而且有完善的外部监督。创新发展我国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事业,真正形成居民“小病进社区,大病去医院”的就医格局,真正做好公民健康的“守门人”。(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

推荐访问:医疗卫生 事业发展 路径 探索 我国

版权所有:诚明文秘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诚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诚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00263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