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诚明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社会思潮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社会思潮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时间:2022-11-13 14:35:07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多种社会思潮对我国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显著,本文主要分析了对大学生有消极影响的社会思潮,并且根据目前我国高校当下思想教育现状,提出了高校政治思想工作要适应“微时代”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对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潮的对策。

关键词 社会思潮 大学生 思想教育

基金项目:2014年南京息职业技术学院思政协会软课题项目。

作者简介:张丽娟,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2-188-02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国际与国内思想文化的交融与碰撞,我们正处于一个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多种社会思潮应时而生、蓬勃发展,其中不乏有大批的错误思潮与理论,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带来了严重的冲击。大学生是中国的未来,是社会道德风尚的重要体现,起到引领航标的作用。大学期间正是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思维方式逐步形成的关键期,但由于他们在心理认知、理想信念、价值追求等方面不够成熟,容易受到一些不良、消极的,甚至反动的社会思潮影响 。而今在校大学生的主体构成为90后,他们身上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和时代特征,在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传播内容更多元的“微时代”,学校思政教育部门通过“微媒介”等多形式的宣传、教育,来提升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他们正确面对当前的社会思潮尤为迫切。

一、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主流社会思潮

社会思潮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反映一定阶段、一定阶层的利益和要求,是对一定时期的特定社会存在的反映。任何一个社会思潮在得到广泛传播之前都会得到一定的社会基础,表达了某一人群最关注的现实问题,随着支持者和拥护队伍的不断增多、壮大而在社会上产生一定的影响力。由于一些社会思潮本身具有隐蔽性、复杂性、多样性、迷惑性和欺骗性,社会思潮种类多样,其中给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带来的消极影响的社会思潮主要有以下几种:

1.新自由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主张意识形态多元化,大肆宣扬“社会义意识形态的失败论”,极力否定和驳斥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影响和指导地位,错误的言论使大学生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新自由主义主张绝对自由化,使部分大学生认为个人在大学应享有无限的自由,一些自由散漫的大学生主动迎合这一新自由主义的思想,他们经常上网,逃课,不遵守校纪校规,严重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2.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在概念上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和迷惑性,他们把“民主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民主”的概念的严重混淆,对于明辨能力不强的大学生来说,容易陷入迷惑。民主社会主义主张政治多元化使得部分大学生崇尚多党制,面对社会中出现的贪污腐败、破坏党风等现象归结为是一党制的结果,使部分大学生认为要想防止腐败,端正党风,必须走多党执政的制衡政治体制。

3.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对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进行全盘否定,贬低革命,使部分大学生对当今我国社会的走向产生悲观的情绪。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的选择,使部分学生认为中国应该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他们不能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主观认为中国不应搞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歪曲中国历史,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一笔抹煞,使部分大学生丧失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削弱了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4.个人主义思潮。个人主义将个人利益作为个人人生目标,助长了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观念的传播,使部分大学生滋生出金钱至上的思想观念,盲目追求个人利益。个人主义衍生出的享乐主义观念,使部分大学生认为人生的意义就是追求和满足个人的生活享受,不管手段是否正当,也不管是否牺牲大多数人的的幸福作为自己享乐的代价,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享乐。个人主义派生出急功近利的思想使部分大学生对待事情具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做事喜欢走捷径。

二、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影响的具体原因

1.大众传媒的推动作用,使大学生接受知识的多渠道。大众传媒铺天盖地的信息使大学生注意力分散,导致上课思想不集中,旷课等现象越发严重。大众传媒低俗内容误导大学生的价值追求,一些电视电影里宣扬色情暴力,部分娱乐节目追星捧星,追求时尚流行等与学校教育相脱节的内容,严重扭曲了大学生的成长的社会环境。大众传媒的虚假新闻也影响大学生的判断力,特别互联网,由于网络空间的自由和随意性,使得任何人不承担任何责任的情况下,任意的发布,修改和删除信息,使大学生失去分不清是非,辨不清伦理,造成对思想和行为的误导。也降低了大学和对媒体的信任度。

2.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课吸引力不够,实效性不强。一是在高校中,社会思潮并不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因此缺乏对社会思潮的介绍和评析。使大学生只能从其它的渠道了解社会思潮;二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单一陈旧,我国高校大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上保留了传统的教学方法,缺乏新意,课堂气氛沉闷乏味,重理论轻实践,让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常常流于形式;三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中严重不足,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素质和专业修养偏低,他们对各种社会思潮的理解存在偏差,在这种教学条件和教育氛围下,大学生很容易丧失判断能力,他们受到不良的社会思潮的消极影响更加严重,甚至导致部分大学生误入歧途,从而偏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

3.大学生理论知识的不足,片面理解社会思潮。一是大学生缺乏相应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政治敏锐性和鉴别能力不强,使大部分学生对社会思潮的了解并不深入,很难分辨出各种社会思潮的好与坏;二是大学生心理发育不成熟,生活经验不足,防范能力有限,自我保护意识较差,思想活动复杂,很容易受到消极的社会思潮的侵袭;三是价值呈现多元化,金钱主义、权钱至上、权钱交易、官本位思想成为部分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冲击着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

三、高校应对当前社会思潮的具体措施

随着改革开放进入社会转型的“深水期”,社会思潮激荡,对在校大学生思想冲击越发严重。目前高校思政工作的传统做法逐渐显现出不适合学生需求、客观效果不佳的问题。各高校思政工作教学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学形式呆板,重形式轻内容、重结果轻过程、重规模轻效果,缺乏影响力和感召力;教学效果缺乏评估和反馈机制,沟通和反馈渠道存在缺失和不足,不能有效提高学生参与的互动性。

1.进一步培养大学生辨析社会思潮的能力,提高大学生自身素养。高校思想理论课是培养大学生辨别社会思潮的主要阵地。培养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是应对各种错误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侵袭的根本途径。要着重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做到稳重自持、坚定自励;其次要提升学生对学校、教师的信任度。通过加强与学生的互帮、互助、互动,提升主流思想在学生中的影响力。使思政课堂成为学生发表意见、表达观点、接受引导的平台,使学生面对多元的社会思潮,自然就能做出正确判断、做出正确选择。

2.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潮。一要夯实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有利于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辩证的认识当代社会思潮,吸纳积极的思潮,抵制消极的思潮,自觉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要开展社会实践,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敢于抵制和反对社会不正之风的侵袭;三要加强学风建设,有利于大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动力,调动学习积极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的行动。

3.进一步加教师素质培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一是发挥引导作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深入研究和分析当今各种社会思潮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公平公正的评价社会思潮,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二是客观的评价社会思潮。尽管我国高校流行着很多消极的、错误的社会思潮,但也有很多正面的思潮在传播,因此不能全盘否定,对积极的社会思潮我们要将其吸收到思想教育中来,而对错误思潮,要通过理论分析方式,让学生易于接受;三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大学生辨析社会思潮的能力一定要联系大学生的实际生活。高校思政工作者应互相交流心得,借鉴经验,相互合作。通过分享、体验、尝试、推广等多种形式来扭转反面思潮。

4.进一步改善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扩大主流文化阵地。一是优化社会环境。政府和社会必须共同行动起来,大力整治社会不良风气,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大学生生活和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二是优化网络环境,加强网络道德与法制教育,引导学生文明上网,加强网络责任意识,自觉抵制网络不法行为;三是优化校园环境。进一步扩大主流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影响,稀释各种社会思潮的消极影响,引导大学生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汲取各种社会思潮中积极成分,建设和谐的校园;四是优化群体微环境。加强积极向上的大学生正式群体建设,他们对社会思潮有着正确的认识和主动探寻态度,其中的个体自然也会受到这种良好氛围的感染。正确引导非正式大学生群体,树立榜样群体,使大学生对关于个人和社会发展等问题上容易形成一致性。

5.进一步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微媒介”的运用水平。一是重视和加快校园网络建设。高校要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大力支持,逐步建立起覆盖学校整个区域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进一步规范网路管理,制定更加严谨科学的网络管理条例,严防各种有害信息的网上传播;二是加强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建设。高校应为大学生提供一些理论学习网或热门专题网站,重视网上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网上法制教育等建设。建立网络安全“防火墙”,加强网络信息监控,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积极文明的网络空间;三是要重视“微媒介”的普及和常规化。思政教育工作要把“微媒介”这样的新兴技能的运用作为常规的工作。充分发挥“微时代”的裂变式多级传播特点,产生辐射力和影响力。逐渐使其规范化、平台化、系统化,并最终形成强有力的思政教育载体,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谢宏忠.大学生价值观导向-基于文化多样性视野的分析.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宋进,仇永民.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引领领社会思潮的思想机制.理论学刊.2013(2).

[3]潘春玲.大学生何以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创新.2014(4).

[4]杨桂森.个人主义思潮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对策研究.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

[5]华秀梅.大学生接受社会思潮的身心动因和引导策略.江苏高教.2013(4).

[6] 陈静.高校思政课如何培养大学生辨析社会思潮的能力.淮北师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5卷第4期.

[7]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5).

[8]孙海涛.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影响及对策.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

[9]胡凯.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根基.想论教育.2008(7).

推荐访问:思潮 对策 高校 影响 大学生

版权所有:诚明文秘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诚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诚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00263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