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诚明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农村池塘科学养鱼技术探析

农村池塘科学养鱼技术探析

时间:2022-11-15 13:05:17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池塘养鱼是我国农村地区一种传统的养殖方式,是促使农民发家致富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渔业养殖成为越来越受餐饮市场欢迎的一项产业,而池塘养鱼的科学化管理也成为当前困扰养殖户的一大难题。本文就农村地区池塘养鱼的方法及途径作出分析,探讨科学、合理、高校的养鱼策略。

关键词:池塘;鱼种;放养;混养;生态鱼塘

一、科学放养鱼种

1.1 根据鱼群和池塘特点养殖

每种动物都有其自身的生长习性,鱼类也不例外。一般来说,在晚秋或早春时,农村地区池塘中的水温适宜,有利于鱼类快速生长。在苗种质量方面,应放养体质健壮、无病、无伤、无残、能按时长到上市规格的优质鱼种。其次,就是要合理的放养,要根据池塘的条件及周边环境来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和鱼的种类搭配。一般来说,如果池塘中水分中营养物质及周边水草较少,则以草鱼40%~50%,鲢鱼20%,鲤鱼10%,鲫鱼等5%~10%;如果池塘中水分中营养物质及周边水草较多,则以草鱼10%,鲢鱼55%~60%,鳙鱼15%,鲤鱼10%,鲫鱼等5%~10%。另外,应采取多种类养殖,以便在养殖捕捞季节能够多次不老,增加销量。最后,各类鱼种在养殖前要精心消毒,以减少鱼种进入池塘后的损失。如若池塘中水分中营养物质及周边水草较多,则应实行早放养,这样可使鱼类提早适应新环境,在水温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上升时,鱼苗能够有良好的提质和适应能力来抵抗各种季节性流行疾病。在鱼苗的投放密度方面,应注意投放密度要根据池塘大小及水体情况而定,做到协调统一。如若投放密度过大,则会造成管理难度加大、鱼的死亡率增高,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如若投放密度过小,则容易对池塘原有的资源利用不足,造成资源浪费,达不到应由的经济利润。一般来说,在有增氧、注水条件的水体每立方米放鱼量不能越过1.5 kg,在无增氧条件的水体每立方米放鱼量不能超过1 kg,一般严格控制每亩水体的最大鱼苗量。

1.2 合理的混养

混养是鱼类养殖的另外一种有效方式,合理的混养不仅可提高池塘的单位面积鱼苗产量,在利用鱼类之间的生物作用来防止鱼类疾病的预防方面也同样有着良好的作用。一般来说,鱼类因其种类的不同,依附在其身上存活的寄生虫也不同,在鱼类混养后,由于不同种类的鱼类在群体数量上得到了控制,其附带的寄生虫和致病菌也可得到有效遏制,从而避免群体传染疾病的发生。另外,利用鱼类活动水层和食物的特征进行混养,能充分利用池塘的生态空间及资源,降低水体中有机悬浮物的含量,维持养殖水体的生态平衡。

二、合理控食

鱼类的饮食可谓说是池塘饲养鱼类的最重要方面,必须要按照不同种类的鱼群的生活习性及身体特性来控制饮食。一般来说,每天对池塘内鱼群的喂养量应控制在鱼体重的3% 一5%以内,次数控制在一次,切忌反腐喂食而导致鱼群身体不适。喂食时间一般已经确定,则应固定下来,从而使鱼群养成饮食习性,便于管理和喂养。另外,清明前后一部分种类的鱼进入繁殖期。在此期间,要严格控制投饲量,尽量做到少投饲、少冲水,以便使鱼群正常繁殖。另外,在冬末春初,由于季节性和气候性原因,鱼群的鳞片较紧,依附在鱼体重的病菌活动力弱,鱼的成活率较高,应当投放大规格鱼种,切忌在夏秋高温季节长途运鱼投放,否则由于较高的死亡率会得不偿失。在目前的饲养条件下,池塘鱼群疫病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但凭借科学的养殖管理和恰当的方法和措施,达到维持养殖水体的生态平衡、提高鱼群抗病能力和鱼群健康的效果。

三、做好鱼病的防治

池塘鱼类养殖中鱼类疾病的防治要坚持全面性原则、预防性原则和积极治疗原则。要全面了解各类鱼病的病因、症状和特征及表现,准确拨我池塘的水质环境、病原体、鱼体的抗病力之间的关系,从生态、生物、药物着手,认真做好改善池塘水质环境条件,加强饲养管理,消灭病原体等项工作,保证鱼类健康生长,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鱼群的死亡率,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在措施方面,应根据季节和气候的不同加强防病力度,做好池塘各类养鱼用品以及饲料的杀菌和消毒,优化池塘水体大环境,做好水质调控,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有效地改善水环境,定期进行鱼病预防,使鱼群的生长环境在本根上得到保障;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池塘鱼群的日常饲养管理工作,对已发现的鱼病及时提早治疗,将鱼病的危害和损失降低到最小。同时应定期对池塘进行清整时,必须清除池底多余的淤泥,并改良池底的土质,。池底每年需经15天左右的日光杀菌和消毒,使池塘底部淤泥中的致病菌和寄生虫卵等有害物质的密度下降。

四、培养生态鱼塘

生态鱼塘是近年来逐渐开始兴起和流行的新型池塘养殖方式,其注重池塘水体、动植物及周边环境的整体协调统一,使池塘内外形成一个整体的微型生态圈,可持续、良好的使鱼群生长、繁衍。营造生态鱼塘,首先要注重施肥的作用,要增加池水中的营养物质,使浮游生物迅速生长、繁殖,维持养殖水体生态平衡,为鱼类提供天然饵料生物。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养殖中期还要适量追肥,追肥应掌握及时、少施、勤施的原则,适度把握、循序渐进。其次,要注意池塘水体中微生物和水生植物的生长量。当铜绿微囊藻、水花微囊藻大量繁殖时,水体变成墨绿色,其解决办法是在高温季节经常换注新水,有条件的可套养一定数量的罗非鱼。全池泼洒硫酸铜溶液,使池水中硫酸铜浓度达到0.7 ppm,2 d后换水1/2即可有效控制藻类;另外,由于甲藻、裸甲藻等危害水体的植物对水体的敏感性很强,因此可在其大量繁殖的期间不定期的改变水体环境来遏制其生长,随后在其死亡之后将池塘内的水体更换,达到消除死亡藻体的目的。对于有利于水体环境优化的藻类等植物,可采取培养的方式,促使其在一定程度上生长,以便肥水鱼塘清整与消毒。除此之外,在鱼苗放养之前,可用生石灰进行池塘清理,对池塘底质差情况,适量的增加生石灰的用量,并施有机肥,优化池塘底质。

五、结语

农村池塘养殖鱼类要遵循科学管理、合理规划的原则,从鱼类养殖、池塘优化、藻类的处理等多方面出发,将池塘营造成一个良好的可持续性的微环境,相信鱼群健康、稳定的生长。

参考文献:

[1]殷百瞻;淡水鱼发病原因和防治技术[J];淡水渔业;2001年03期

[2]白遗胜;试论我国设施渔业和健康养殖现状与发展[J];淡水渔业;2002年01期

[3]孙德文,詹勇,许梓荣;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J];淡水渔业;2002年03期

[4]刘剑昭,李德尚,董双林;关于水产养殖容量的研究[J];海洋科学;2000年09期

推荐访问:探析 养鱼 池塘 农村 科学

版权所有:诚明文秘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诚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诚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00263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