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诚明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年七年级上册历史19课笔记

2023年七年级上册历史19课笔记

时间:2023-03-15 15:40:06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七年级上册历史19课笔记 七上历史第19课:教材解读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标要求】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学习目标】1、了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上册历史19课笔记 ,供大家参考。

七年级上册历史19课笔记

  七上历史第19课:

  教材解读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标要求】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学习目标】

  1、了解淝水之战和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基本史实,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交融的措施。

  2、通过阅读理解教材,概括归纳孝文帝的主要改革措施,初步培养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的分析,认识到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的民族观。

  【学习重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理解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名词解释】

  1、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2、民族融合:各民族间经过长期交流融为一体,民族差别得以最终消失,相互融合成新的民族。

  3、封建化:又叫汉化,即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封建政治制度、管理体制、经济耕作等行为。

  【朝代更替表】

  【课文解读】

  知识点一:淝水之战

  1、背景:前秦皇帝苻坚励精图治,使前秦强大起来,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2、目的:前秦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

  3、时间:383年

  淝水之战

  4、交战双方:苻坚率前秦军队与东晋军队

  5、地点:淝水

  6、结果:东晋军队大败前秦,苻坚负伤,带领残兵逃回北方

  7、特点: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巨鹿之战、赤壁之战、官渡之战)

  8、影响:前秦统治很快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东晋保护了南方相对稳定的局势,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9、前秦在淝水之战失败的原因,而东晋为什么成功?

  前秦:

  ①骄傲轻敌。

  ②军队内部有很多其它少数民族的人,不够团结,军心不齐。

  ③前秦军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东晋:

  ①战略得当。

  ②内部团结,军队士气高涨。

  10、相关成语: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东山再起

  知识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1)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鲜卑族名片

  类

  别

  游牧民族

  姓氏特点

  拓跋、独孤氏、尉迟氏等(多为二三字的复姓)

  生活习惯

  以狩猎、游牧及畜牧为主。

  政治制度

  诸部军事行政联合体

  继承制度

  父死兄即,兄死弟即(包括女人)

  文

  化

  无文字,以图画记事

  (2)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

  2、目的:学习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北方黄河流域的统治

  3、措施:

  (一)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

  拓跋宏(元宏)467~499,孝文帝,庙号高祖,鲜卑族

  孝文帝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洛阳)王里,因兹大举(迁都),光宅中原。”——《魏书·任城王传》

  公元494年,孝文帝为更好地吸收汉族先进文化,把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今河南洛阳)

  (二)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移风易俗:

  (1)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概括为:说汉话);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孝文帝决心改变鲜卑族风俗,召见群臣。……孝文帝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三十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为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三十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禁止说鲜卑语,30岁以上暂缓。

  (2)以汉服取代鲜卑服(概括为:穿汉服);

  (3)改鲜卑姓为汉姓

  (概括为:改汉姓);

  (4)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概括为:通汉婚);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5)采用两汉、曹魏的官制、法律等(采汉制)

  4、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5、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场统治阶级自上而下推行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6、意义:加速了鲜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

  7、今天,在我们的56个民族中,已经没有了鲜卑族。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当年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使得鲜卑族慢慢消失,所以孝文帝的改革不值得肯定。

  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改革家!

  知识点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

  2、表现:

  (1)生活上: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生活。

  (2)经济上: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又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3)政治上: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4)民族关系上: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5)文化上:西晋时内迁各族大多已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6)民族心理上: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3、影响(或意义):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拓展延伸】

  1、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2、魏晋以来民族交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的相互影响?民族融合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生产技术;生活习俗;文化交流等;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课后活动】

  1.根据图画说一说,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对汉族的发展有什么

  影响?

  丰富了汉族生活,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生活习俗。

  2.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的目的是什么?

  减少胡汉观念,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交融。

  【知识小结】

  知识梳理: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淝水之战

  时间:383年

  交战双方:前秦-东晋

  结果:前秦失败,逃回北方。

  以少胜多:肥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影响: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统一北方: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迁都: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改革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北方民族融合的表现: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汉人错居杂处,过着定居的生活,向汉族人学习农业技术,从事畜牧业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

  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学习和接受北方民族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影响: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步练习: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王朝更替、民族迁徙、民族交融,江南地区也得到开发。发生在下图中①②所示朝代中的事件有()

  ①赤壁之战②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③八王之乱④淝水之战

  A.①②④

  B.②③

  C.②④

  D.②③④

  2.淝水之战是历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其交战双方是()

  A.前秦-东晋

  B.后秦-西晋

  C.北齐-东晋

  D.西秦-西晋

  3.前秦兵力强盛,拥有八十万大军,“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却在淝水之战中被八万晋军打得大败而归。下列对淝水之战中前秦失败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军队战斗力不强

  B.军事指挥不当

  C.攻打东晋不得人心

  D.游牧民族不习水战

  4.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段。图中A政权的建立者是()

  A.匈奴族

  B.鲜卑族

  C.氐族

  D.女真族

  5.中国古代有位改革家,果断地抛弃本民族落后的东西,积极吸纳汉族的先进文明,使本民族得到快速发展,并且促进了黄河流域民族交融。他是()

  A.商鞅

  B.秦始皇

  C.张骞

  D.北魏孝文帝

  6.某同学学习某次改革时整理出以下关键词“禁用鲜卑语、采用汉族的官制、以孝治国等”,请判断该同学学习的是哪一次改革()

  A.商鞅变法

  B.管仲改革

  C.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7.“(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材料突出说明北魏孝文帝()

  A.重视汉族文化

  B.注重学以致用

  C.锐意改革旧俗

  D.潜心文学创作

  8.迁都洛阳后,北魏孝文帝亲自到鲁城(今山东曲阜)祭祀孔子,封孔氏四人为官,并命兖州刺史修复孔子墓。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统一黄河流域

  B.开发江南经济

  C.笼络守旧势力

  D.学习先进文化

  9.如下表所示,这与北魏孝文帝的哪一项改革内容有关()

  鲜卑族姓

  汉族姓

  拓跋

  元

  步六孤

  陆

  独孤

  刘

  A.通改官制

  B.禁胡服

  C.通婚姻

  D.改姓氏

  10.小历在整理课堂笔记时,缺漏了部分内容,你觉得下列最合适填入图中“?”处的是()

  A.开发了江南地区

  B.促进了民族交融

  C.完成了南北方的统一

  D.实现了三国鼎立

  11.下列砖画出土于甘肃嘉峪关魏晋古墓,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这组砖画可以用来直接研究()

  A.江南开发

  B.民族交融

  C.政权并立

  D.经济重心南移

  12.下列对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的“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现象的解释,说法正确的有()

  ①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

  ②说明民族交融成为一种历史趋势

  ③北魏孝文帝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④那里的人们行为怪异,喜穿其他民族的服装,吃其他民族的食物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③④

  13.活动探究:回眸——北方民族交融

  背景材料: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和西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经过数百年的冲突与交往,他们与汉族逐渐汇聚。

  步骤一:展示民族交融

  观察下面两幅魏晋墓葬壁画。

  (1)图片告诉我们民族交融的哪些历史信息?想一想,为什么南北朝时期,我国会出现民族交融?

  步骤二: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

  (2)下面是某同学所列“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结构图,请完成未填写的内容。

  A.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

  步骤三:感悟民族交融

  (3)在我们今天56个民族的中华大家庭中已没有鲜卑这个少数民族了,有人认为这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使得鲜卑族拓跋部最终消失的缘故。所以,孝文帝的改革应该否定。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14.改革(变法)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变法的措施:改革土地制度,国家承认土地私有;重农抑商,奖励

  农耕;奖励军功,贵族及其后代没有军功就不能获得世袭特权;迁都咸阳,推行县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商鞅变法打破旧贵族特权的措施。

  材料二

  高祖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魏书》

  (2)除材料二中的规定外,“高祖”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总结影响改革成功的因素。

  参考答案:

  1.CADBD

  6.CADDB

  11.BC

  13.(1)各族人民生产方式、习俗风尚呈现出逐渐认同的趋势。少数民族的内迁与汉族人民的交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等。

  (2)A.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B.穿汉服、说汉话、改汉姓、与汉族人通婚等。

  C.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3)不同意。因为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应该看其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孝文帝改革促进北方民族交融,鲜卑族融入到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所以应该加以肯定。

  14.(1)奖励军功,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2)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采用两汉、曹魏的官制和法律;等等。

  (3)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统治者支持变法;改革者的决心和勇气;等等。

推荐访问:读《向北方》有感 七年级上册历史19课笔记 笔记 七年级上册 历史

版权所有:诚明文秘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诚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诚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00263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