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歙县北乡许村仪耘小学教员黄卓甫先生的日记,逐日记载了新创设的私立小学日常教学实况和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教员认真钻研新式教育方法,教学的基本课程有国语课、算术课、社会常识课和游唱课。学生们在取得学业进步的同时,在教员的细心引导下,也逐渐养成了讲卫生、懂礼貌等好习惯。
[关键词]徽州,新式教育,仪耘小学,教学实态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14)18-0016-08
作为清末新政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学制改革促成了近代中国新式教育的兴起。各地新式教育的推行过程、发展演变及其产生的相关影响,作为考察区域教育史乃至区域社会史的一个较好切入点,成为学界研究的重要论题。①然而,囿于资料限制,以往学界对于新式教育在乡村社会的教学实态罕有论及。笔者最近发现了一本歙县北乡许村小学教员逐日记写的教学日记,为我们考察民国时期徽州乡村新式教育的教学实态提供了绝佳的资料。这本日记经他人之手发表于1930年的《安徽教育》第1卷,第9、10期合刊,共39页。日记作者是一位师范学校毕业的、年仅三十余岁、已有七八年教龄的小学教员,②日记原文标题为《仪耘日记》,发表时所用的这个标题可能系期刊的编辑所改。日记记事从3月30日起,至6月15日止。其间,除一次因作者私人有事请假三天,另一次因作者生病和其妹出嫁必须回家而又耽误十天外,其余时间日记是逐日记写的。③另据日记发表文本的后记提示,这本日记先因记事格式、写作体裁的缘故“未被编入”,后因文稿寄送未能及时被接收到而“未及编入”,在公开发表时又被“略加整理”,故公开发表文本和日记的原稿之间应该略有差异。不过这应该不会影响日记的资料价值,因为推荐日记发表的李氏在日记发表文本的后记中强调:“日记中一切事实,悉依其旧,不过略加整理而已。”④这本日记其实也可以说是教员黄卓甫寄送给聘请他工作的许恪士先生之“工作汇报”,⑤故日记对教学情况记载较为详细。日记发表的当年,一位亦是乡村教员的读者写道:“觉得他所记载的,确系一些教育上的实际问题,但总以不能亲至该校(仪耘小学)参观,为一憾事!”⑥
关于徽州的新式教育,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清末徽州新式教育的组织运作和经费筹措等方面,对于民国时期徽州新式教育的研究还停留在概述层面。①本文拟以教员日记(下简称日记)为核心资料,通过考察仪耘小学新式教育的教学实态及教学成效,展示民国时期徽州乡村新式教育的实态。
一、民国时期徽州乡村教育之鸟瞰与仪耘小学概况
1926年,一位旅居上海的徽州人在《微音》上发文说:
自从废科举兴学校以来,不过廿年上下,除了黄炎培先生巡幸徽州后,稍稍替我们吹嘘以外,还有什么声臭可以闻见?……徽属各学校,大都板板六十四地读书,默书,背书讲书,明白了一课书,就算完毕。书本以外的读物,如报章杂志之类,绝不提倡学生阅看,而教者亦绝无这种观念,吃呆饭,教死书,不知世界大势,不知国内情况……这种教育,真如同瞎师姑念经,有什么用处?②
同年,又有人发文指出“小学为教育之基础”,然而徽州的小学教育让人失望,私塾更是误人子弟,还有很多小学等于私塾。该文作者认为,教员须有“是新的教育,不是旧的,教授方法是启发式的”教学观念。③亦在同年,又有人发文列举当时徽州乡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
徽州教育离普及的时期很远,乡村尤其幼稚……校舍非祠堂则庙宇,设备惟长桌与短凳。教材仍用纪元以前的教科书,教法牢守五百年前的注入式。至于私塾方面,三字经,百家姓依旧流行,那是不消说了。④
该文作者呼吁:振兴乡村教育宜取缔私塾,要改良乡村教师的待遇,乡村教师宜重品学。
1930年,安徽省督学叶明辉在视察歙县的教育报告中说:
歙县为旧徽属六县之首邑……近年以来,受兵事影响,教育顿少蓬勃之气象。就数量论,该县学校,实甚发达,然以教师待遇太薄之故,各校教员热心从事者,固不乏人,敷衍将事者,亦实繁有徒,且师范毕业生尚有未服务者。⑤
叶氏在报告中列举了其视察所及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并对学校的教学情况作了点评。其中,他认为县第一小学“办理情形,尚属认真,惟于新教育之原理与方法,仍宜加意研究,更须积极养成儿童自动之能力与精神”,指出县立第十二初级小学“校长任事尚勤,惜于新式教育无甚研究”。⑥1931年,安徽省督学吴亮夫也刊发了他上一年度对歙县教育的视察报告。他对当时歙县教育的整体印象是:“境内私塾充斥,学童多入私塾读书。即以此一端而论,该县学校办理情形,已可想见。”⑦其报告也对视察所及学校的基本办学情况作了举例介绍,其中,他特别对歙北许村的私立仪耘小学给予了少有的较高评价,称仪耘小学“一切设备,悉系新制,尚有新兴气象。教学方面,亦能采取新式教法,实地实验,在徽州万山之中,诚觉难能而可贵矣”。⑧从这两份安徽省督学的视察报告可见,督学视察时对新式教育方法在学校教学中的实际运用情况较为关注,体现了当时官方对于推行新式教育的希冀和要求。
从上可知,民国时期徽州乡村新式教育的实际推行状况不甚理想,存在不少问题。首先,不少乡村小学不注重新式教育方法的研究与运用,以至和传统私塾相差无几。其次,私塾作为传统乡村教育的主要模式,其在民国时期的“残存”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新式教育的推行,故当时官方和呼吁改进乡村教育的人士极力号召取缔私塾、改良私塾。再次,乡村教师待遇太薄,其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关于当时歙县的教育状况,本文日记作者也有谈及:
县督学许桂臣来参观,坐许久才去。许君为新任督学,谈及歙地教育颇为摇头。我们本系旧友,当然把我所有的忠告去贡献他,虽说是靠一二人,不甚济事,但能够各人尽各人的力量,比较敷衍从事的,总要好些。①
关于仪耘小学的概况,推荐发表这本日记的李汉澄介绍说:
这个学校,是许恪士先生昆仲依照伊父许芰坪老先生遗嘱创办的。校名“仪耘小学”,地占三亩,屋宇新造。除学校外,并附设村民阅报社,以为开通民智之社会教育机关,建筑工程,购置设备,都八九千金,去夏开始,今春始成。现有初级小学学生二十余人,教师一人。黄君卓甫,即此校中第一个教师。这篇日记,即黄君寄给许恪士先生之报告。依许先生计划,逐年添加学生,在三五年内,成一复式乡村完全小学。并拟将发展全村教育,作一具体计划,分年设施。果尔,则徽州乡村之进步,大可拭目以待。②
前揭安徽省督学吴亮夫的视察报告记载仪耘小学“现有学生十八人(内女生十一人),因在试办期中,未分年纪,暂就各学生能力编成甲乙丙三组,合为一班,采用单级教授”。③两年之后,仪耘小学学生增加到52人(男生27人、女生25人),教员除了黄卓甫先生之外,又另招三人。④随着入校学生的增多,仪耘小学在许村其他地方设立了教学点,至1949年学校有教员8人,学生100余人,建国之前培养出以许根俊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人才。⑤
二、日记所见仪耘小学新式教育之课堂教学实态
由于仪耘小学刚创设,学生人数较少,教学未分班级,而是采取分组的方式进行授课。从日记记载的日常教学内容及文中附载的《歙北私立仪耘小学校学生成绩报告表》内“学业”栏各科成绩项可知,仪耘小学共设立国语、算术、社会常识、游唱四门课。⑥
(一)国语课
从暑假作业布置的任务来看,当时仪耘小学的国语课主要教授学生识字、写字、缀法(造句子)、读课文,与我们现当代的小学语文教授方法和内容基本一致。按照教育学的一般规律,这也应该是任何一种语言文字学习的常规途径。关于国语课的教学实况、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学生的学习、接受情况,日记中记载:
乙组造句,每能成而不能写,即极普通之字,亦必来问二三次,最大原因,为北乡方言,与国语不能合一;其次原因,即书写太少。(3月31日)⑦
丙组生识字测验,能写能认能解之字,最多者,有五十四字,少者亦有三十余(能认不能写者不在内)。(4月7日)⑧
甲组学生日记已完一册,以鲍仪懋进步最快。(4月13日)⑨
今天二时甲乙组缀法,虽说是因了现在他们环境关系,出了一个说蝇的题目,可是一方面也根据俞说,给了学生们一个便宜行事。(5月5日)⑩
缀法进步的多了。鲍仪懋今天一个人做了两篇:一篇是五月九日,一篇是写了一封信给胡采芹。因为采芹到凤凰去了好几天了,他们很盼望他[她]回来,鲍仪懋更非常盼望,所以写了一封信叫他[她]来。信也写得很清楚,这孩子的进步实在快,可爱极了!(5月12日){11}
日记只有许大毕缺少两天,其余的人都不缺,好得很。(6月3日){12}
从上述引文可知,方言的障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语课的教学效果,不过整体看来,学生的进步还是很明显的。如日记中提到,许恪士先生从南京给学生们写了一封信,甲乙丙三组学生都可以完全读得下来。①在一次家访中,学生家长对于他们的孩子能认得出其父亲的名字和对联上的字感到很满意。②
(二)算术课
算术课的假期作业和国语课比起来似乎简单了很多,只要求甲、乙组在暑假里“另题五十个,依次演算”,要求丙组“1.数目字多多的写;2.摆黄豆;3.练习心算”。③可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算术上的问题要比国语课教学中遇到的多得多,日记中对算术课教学情况的记录着墨较多。兹辑录如下:
二时丙组算术,试用漆匠前日仿作之计算器,颇便利。丙组学生,对于算术,兴趣甚浓,心算较乙组为速。惟许大绪、程芝煌两生不在内耳。(3月31日)④
甲乙组算术,自本周起,实行不用课本,取捷径教法。并每日课余,各人自动在黑板演算。(4月1日)⑤
甲组算术能做五位加法字题,拟下周新授减法。上年最低限度,须至多位乘[法]为止。乙组进步似不若丙组。算术预定四周一大单元,乙组中又分两小组教授,因天资各有高下,似不能以课程配天资;须以天资配课程也。(4月4日)⑥
算术一科,近来似少进步。甲组减法,只学到两位借数法……乙组更停顿不前,字题简直做不来,这却和国语有关系的。天天仍旧是二位的进位加法,丙组心算,已能到三十数了。(大多数)竟不知什么原[缘]故,他们什么都没有从前初开学时进步得快,这真使我忧愁……(5月2日)⑦
比进步不明显更让教员忧愁的是,算术教学上初学学生最容易犯的“通病”——“算术上的0”导致的教学难题。⑧总体来看,对比国语课的教学,教员在日记中感叹:“算术上的困难——算术的进步,真是慢极了。”⑨虽然学生算术上的进步没有国语课那样令人满意,但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以丙组为例,丙组的心算从之前的“已能到三十数了”进步到“多数已能够在黑板上演做简单的加法,并且兴趣很好,差不多没有事时,都在那里划”。⑩教员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制定了“甲组上年是一定要学到乘法为止,乙组要学到减法为止的”教学目标。{11}
(三)社会常识课和游唱课
社会常识课在《学生成绩报告表》中显示为一门课,成绩项为“社会常识”,而在日常教学中却是分为社会课和常识课,可能因为授课内容互为补充,才把成绩合为一项。从日记内容来看,社会常识课主要教授学生了解国情和社会基本常识。一日,教员在作业室内用五色粉笔绘了一个简单的中国大地图,指点学生看,较大的学生尚能明了,小一点的学生只能当作图画看看。教员还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在5月9日,教员特意变通教学时间,让学生了解、记住国耻:
把时间变通了,说了一点钟关于国耻的事情,结果,得到以下整理:(1)五月九日是我们一种什么日?(2)是何年发生的?(3)是和那[哪]一国发生的?(4)不平等的条约有多少条?以上的大概他们都能答能说了。至于《二十一条》的内容,虽然大概说了说,但是小脑子里,是没有能力记得着的。鲍仪懋今天的日记很好,我把他[它]钉在室内,让大家看看,他是记的国耻事情。{12}
社会课也是师生们一起讨论他们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之课堂。由于负责打扫学校卫生的校役回家了,学校的卫生暂时只有靠教员一人去完成。在5月3日下午的社会课上,学生们提出由他们轮值打扫卫生。经过讨论决定,每天下午四点半钟打扫教室卫生,甲乙组分别扫地、洒水,丙组负责捡拾各场所的纸屑。①常识课上学生们还学习到了社会实用技能。如5月21日上午,学生们收到许恪士先生的来信之后,要共同给许先生写回信,教员就在当天下午的常识课上把邮局、邮票和寄信的种种规则教授给学生。学生们还推举了两位字写得好的同学现场写信、装信并寄出。可谓现学现用,及时实践,把常识课上学习的社会实用技能当场实验。②常识课上教员还引导学生注意日常生活中的卫生问题。五月中旬,天气渐热,下午尤其热,教室里的省语换成以“天热了”为主体,如“天热了衣服要常换”、“天热了身体要常洗”等共十余条。教员在常识课上把这些标语提出来让学生讨论,“不致变成‘格言式’的呆板装饰品”。③
游唱课为学生们提供了做游戏、学习唱歌的欢乐时间。学生们做小兔子及寻羊等游戏,学习唱《进行曲》。④教员还把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的基本礼节(如讲规矩、懂礼貌等)和好习惯(如清早开窗叠被、刷牙洗面须清洁、早睡、慢行等)以学生们熟悉的谱,写成儿歌,寓教于乐。⑤此外,学生中还成立了讲演会,取名“日明会”,“每周规定三个人讲演,余外自由讲的人听便”。⑥讲演会刚开始没有什么进步,多数学生跑到中间站着,就说不出来了。⑦直到讲演会成立半个月之后还是没有多大进步。又经过近一个月的摸索教学,在放暑假前,学生讲演会终于取得了进步。教员在日记中说,讲演会的下一步教学计划是,教授学生们讲演的姿势。⑧
三、日记所见乡村教员的教学方法、育人理念与教学成效
前文考察日常教学实态已知,在授课中虽有教材,但教员并没有照本宣科,而是实行“不用课本,取捷径教法”。⑨教员还根据学生的领悟能力和各人具体的学习进度因材施教,“因天资各有高下,似不能以课程配天资;须以天资配课程也”。⑩总体而言,教员在日常教学中,重视调整教学方法,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接受程度因时、因人而调整授课方法和教授内容。
(一)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教员灵活利用身边现有的材料制作辅助教学器材,这主要体现在算术教学中。为了增加学生们学习算术的兴趣,教员尝试了“竹棒计算器”“黄豆计算器”。{11}教员利用木匠制作标志牌剩下的木板又创造了一种教授、练习算术用的器具,在指导学生摆黄豆练习算术的一次教学中,教员“又想起一种土造的教算术的器具来了(也可以算玩具)”。{12}对于类似的“计算器”在算术教学中的具体操作方法,日记中也有较为详细的说明。{13}
教员将上述几种自己在教学中实验、应用的“计算器”和摸索出来的趣味算术教学方法称为“土思想土做”:
复式教学是不能不想法子的,在这交通不便的地方,唱独脚[角]戏,既没有人商量,又买不着书看,只有自己土思想土做。{14}
教员这里说由于交通不便,买不着书看,只能“土思想土做”,应该只是针对自制计算器和摆黄豆趣味算术教学法而言的。虽然买不着书看,身在外地城市的校长许恪士先生寄来了各种儿童图书。{15}教员还与学生们一起在第一作业室的后面铺了一个看书台,摆了十把小椅子,并由学生推举出两位女生负责管理。这样,儿童阅书处就布置好了。{16}除了图书,城市里还寄来了挂图、地图和玩具。虽然日记中没有详列寄来图书的名目,数量应该不少,因为教员在日记中说:
南京的书又寄来了,上海中华商务定的杂志,也陆续寄来了,编目录是急不容缓的事。①
城市里寄来的图书没有束之高阁,在教学中,教员积极学习、努力应用书中介绍的先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日记中透露了教员对新式教学方法学习的热情:“今天收到一本由南京寄来的第二卷第三期《儿童教育》,渴望了许久,才收到。把自己的时间变通一下,偷点工夫把他[它]读完。内里很有许多可效的。”②在学习了当时著名教育家俞子夷的著作《一个乡村小学教员的日记》之后,教员决心实验他设计好的教学方法。③在国语课缀法的教学中,教员也采取了上述俞著中介绍的方法:
昨晚读俞著日记,学到了教缀法的方法,他说作文必定要学生肚里有话说,作出来,就自然好;如果没有话说硬要他东拉西凑,那不如不作,这话是很不错的。
在当天的缀法教学中,教员“根据俞说”,让学生以身边现实的环境为话题练习缀法写作,取得了理想的效果,“足见俞说是可靠的”。④读完俞氏日记的当天,教员在日记中写道:“俞著日记今天读完了,好极,好极!”⑤
(二)育人理念
除了实验、调整前文述及的具体教学方法,保证课程教学质量外,教员还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习惯:
训练方面,从前我在别的学校里,也用过两周更换一次的训育信条。如这一次以清洁为主体,下一次,就以秩序为主体,叫做秩序周,清洁周,礼节周等等。今年来是混合用的;因为上期是实验性质,最大目的,是要养成学生的习惯,一桩一桩的来。⑥
了解学生性格,发现学生存在的不良习惯,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的前提。发现学生性格上有缺陷,教员甚为忧虑:
将来且恐影响于一生幸福,殊为可虑!曾设种种方法诱导,终难收效,奈何!⑦
即使是病哑、“种种行为颇坏”的学生,也没被放弃,在通过其家人了解更多信息后,教员认为:
该童虽哑,性殊不钝,不过颇受不良习惯熏染,种种行为颇坏,当缓缓导诱耳。⑧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该病哑的学生:
种种不良的行为,已渐渐减少……这小孩的个性,是很灵敏的,将来能不能说话,固然不得而知,不过能够有人有秩序的教他,我可以说绝不是个没用的人。⑨
在教员眼中,礼节和规则的遵守情况也是衡量一个学生进步的重要指标。如教员在谈及一个还不满六岁的丙组生时,说该生“虽说是没有学什么,但是上课、排班、行礼、报到、吃饭一切的规矩,都能行了,比较总算有点小进步”。⑩
为了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教员认为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并要“加入儿童队伍里去”以营造互帮互助、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教学顺利、高效地进行,这也是教员设计的教学方法中关键一环,“我的过程,最初是要使学生和我发生极浓厚的爱情(说感情犹嫌泛了),此种目的,如果达到,其他什么都好办,现在可是时候了”。{11}教员还在日记里号召:
我们个个人,应当努力向完人的路上去走;走得愈近愈好……如果教师有什么缺点,由他们老实的指出,使师生间有了相爱相助的关系。大家合作了,改进各自的缺点。开诚布公的,大家向做完人的路上走。教师帮助孩子们向上,孩子们也帮助教师向上,什么捉弄玩笑的都没有了,所收的果子,是教师和孩子们共赏的。①
这里教员提倡的“大家向做完人的路上走”,即“努力做完人”的思想,后来成了仪耘小学的校训——“学做好人”。②曾有两个小裁缝到学校来询问能否晚上教他们读书。教员虽表示欢迎,但介于当时学校设备不甚完善,无法开办平民夜校。对于平民夜校,教员设想:“将来能得添设平民夜校,未始无益,我辈能教好一善人,即为社会多造一份福,良心上多得一分安慰。”③日记中还有多处教员关于教师职业的感悟,如“做有天良的教师”④等,字里行间透露了乡村教师质朴又高尚的育人理念。
(三)教学成效
学生们国语课、算术课以及讲演、游唱等方面的学习进展情况在前文教学实态的考察中已有所述及,总体来看,甲、乙、丙三组学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教学成效在和外校高年级学生的对比中得到了较明显的体现:
二中放春假十日,许大业返家,家庭命来此温课。下午与甲组大赛,初赛作文,不如甲组;继赛算术,亦不如甲组;记日记亦败,几致泪下。终乃赛游唱而甲组不如。论其程度,较甲组欠,较乙组优。闻在二中实小系三年级。故予谓由此看来,下学期甲组编为三年级,当然无问题也。⑤
放暑假前夕,这个二中实小三年级的学生和他的兄弟一起又被家里安排来仪耘小学补习。对于这两个学生,教员在日记中说:
两个人的程度太差了,乙组里的加法做不来,丙组里的心算也回答不来,性格并且很不驯,什么礼节和规矩都一概没有。大业带了一本二中实小算术演草簿来,统共只有四页半,内容是一榻糊涂。据他们说,是每天不大上课,自由极了。诚士兄告诉我,这半年,什么都没有学到,反把以前学的一概忘记了。(6月13日)
大业和大良,真是简直一点什么也没有,极简单的算术和极浅近的字,都做不上来,答不上来。……对于一切规则,处处只有胡闹。(6月14日)⑥
对比可见,外校高年级的学生无论课程学习的掌握程度,还是礼节、规则的遵守情况都不如仪耘小学的学生。社会上对仪耘小学学生能注意礼节、懂得礼貌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各学生对于不爬台,不吃杂食,不与人相争事,均能遵守,途中相遇,亦彬彬有礼,社会上颇有啧啧称道者,予闻之亦颇心慰。⑦
对比当时许村另外一所小学的学生,前述教员所注重的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礼貌他们渐渐的做到了,昨天街上有人说:“仪耘的学生,见着宗祠(县立初小)里的先生,要行礼;宗祠里的学生,见着仪耘里的先生,要骂他,这未免太不公平了。”这种背后的舆论,在别人听见,是很欢喜的;但我欢喜之中,实在有几分悲哀。⑧
仪耘小学的教学除了得到当时县级、省级教育主管官员视察时的表扬,⑨也得到了学生家长的认可,在临近暑假的一次家访中,教员发现“家庭对于学校,现在可以说完全了解和信仰的了”。⑩仪耘小学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和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得学生不愿意放假,学校变成了学生生活的中心。{11}
四、余论
王振忠教授指出:“教育史涉及个人、社会、国家和文化,它不应是各类学校有关政治事件流水账的大杂烩,也不应是目前市面上常见的那类向校庆‘献礼’的仓猝之作颂祝谀词。教育史亦绝非教育学的‘内史’,而应当属于专门史的研究范畴。而好的教育史成果应当在充分发掘历史文献的基础上,将教育史放在大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中去考察,在人性的观照下,将精英教育和平民教育置诸区域文化的发展脉络中去阐释。”①结合民国时人关于徽州乡村教育的相关评述和当时官方对于歙县教育的调查报告等,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民国时期徽州乡村教育的更多面相,也可以更立体地观察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仪耘小学新式教育的办学水平及其取得较好成绩的原因。
在前文的考察中,我们已知民国时期徽州乡村的新式教育实际推行状况不甚理想,很多学校对于新式教育的教学方法不知运用或运用不精,以致很多新式小学和传统私塾无异,不少乡村教员因为待遇太薄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与同时期大多数的徽州乡村小学相比,仪耘小学新式教育的办学条件有明显优势。首先,学校的办学者是著名的教育家,虽身在外地,但通过书信“遥控”指导办学,并及时把外地大城市关于新式教育方面的先进教辅书籍、教学理念引介到仪耘小学,让其在家乡的乡村小学开花结果。其次,学校的教员黄卓甫先生热爱教育事业,认真学习、研究新式教育的教学方法,据笔者目见所及,黄先生1926年至1937年发表关于新式教育教学方面的文章5篇,②本文考察所用的日记亦是其经他人之手发表的作品。再次,仪耘小学办学经费充裕,其常年经费在歙县全县的公私立学校中名列前茅。据1932年的官方统计显示,仪耘小学教员4人,学生52人(男生27人、女生25人),常年教育经费1480元,同在许村的另一所公立小学学生54人,常年教育经费只有450元,大多数学校的常年经费为100百元至500百左右。按照当年的统计,只有县立第一小学的常年经费1980元超过仪耘小学,但县立一小学生104人,学生人均经费亦不如仪耘小学充裕。③如此综合优势才造就了仪耘小学的新式教育在徽州万山之中的难能可贵,才使得一个乡村小学在民国时期取得令人骄傲的育人成绩。
【作者简介】陈杰,男,1986年生,安徽泗县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历史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社会经济史及历史人文地理。
【责任编辑:吴丹 实习编辑:杜敬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