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诚明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超级中学”现象:基于教育均衡发展的视角

“超级中学”现象:基于教育均衡发展的视角

时间:2022-11-11 09:30:06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教育均衡发展是促进教育和谐的客观要求。日益突显的“超级中学”现象已成为教育资源均衡分配问题的反面教材。“超级中学”就像“巨无霸”笼络优质教育资源,垄断一流大学的入学机会。它既是地方政府行政干预的产物,也是学校受利益链驱使的产物,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直接影响教育均衡发展,因此政府、学校和社会公众要理性对待“超级中学”。

【关 键 词】“超级中学”;公平;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6-0112-03

教育均衡发展是指在一定的资源条件下,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在各级教育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人群之间相对均等地配置教育资源,为每一位受教育者尽可能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教育条件,使其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得到充分的保障。[1]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曾多次指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源配置要向中西部、农村、边远、民族地区和城市薄弱学校倾斜”、“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民族、贫困地区倾斜”。近几年的两会期间,教育资源分配严重失衡现象多次被代表委员热议,对各地出现的“超级中学”发出“声讨”。“超级中学”是指拥有数以万计的在校师生人数和庞大的校园规模,聚集当地和周边地区一流的师资和设备并收取高额择校费的中学。它往往以攀比升学率为直接目标,暗藏多种利益垄断,强势操纵着地方教育发展格局、收费标准等教育界的潜规则,一旦“成群结队”,必然加剧教育资源分配严重失衡现象。

一、“超级中学”表现的特征概括

(一)拥有“巨无霸”规模

“超级中学”在校师生人数逐年增多,甚至数以万计,办学规模赶超普通高校。据统计,河南省实验中学本校、分校的师生总人数已增长到1万人,这其中也不乏一些县级“超级中学”,例如河南省淮阳中学仅分校的师生总人数多达2万人。不少“超级中学”打着真正实现“教育产业化”的旗号,模仿“超级企业”的经营模式,通过在城市扩充分校、建立连鎖学校,成立学校国际部,扩大招生规模。如,山东多次出现“巨无霸”中学,曾经打出“全亚洲最大的中学”宣传语的山东新泰一中:总投资3.6亿元,占地1000亩,校舍面积33万平方米,设计规模360个教学班,可容纳2万学生就读。[2]

(二)集聚优质教育资源

“超级中学”往往通过各种诱人条件尽可能地吸引和挖掘最优秀的名师和生源,集聚当地优质教育资源。据报道,河南省郑州市外国语中学曾经为了吸引各校的优秀教师,开设“解决住房和配偶工作”等优惠条件;为了选拔尖子生,则在全省范围内多次组织各种学科比赛,由此发现有潜力的尖子生。因此,郑州市部分所辖市、县为了避免人才流失,在中招考试后只直接发录取通知书,不公布考生成绩和排名。[3]

(三)垄断一流大学的入学机会

“超级中学”通过名师指点、同学互促、内部资源共享,加上享用较多的经费和政策支持,高考成绩连年保持优异。北大、清华招生名额的一半在不少省份都被少数名校所占,中学竞争呈现出了明显的“超级中学”支配格局。尤其是随着近年的高考自主招生和保送制度促使高校选拔制度更加多元化,由于中学声誉和往届生源质量等因素,高校的推荐名额通常由“超级中学”强势占据。如,西安的“五大名校”(即西工大附中、高新一中、西安铁一中、西安交通大学附中、陕西师范大学附中)垄断了全省去年北大、清华自主招生名额的98.9%、保送名额的97.3%,其中西工大附中一所学校的保送、自招名额就占到全省的五成左右。[4]

二、“超级中学”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地方政府行政权力干预的产物

各级地方政府通常以整合优化教学资源为由,通过行政力量将一些“重点中学”、“示范中学”合并组合成“超级中学”。升学率高的“超级中学”,是当地教育管理部门的“政绩工程”。许多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力争在管辖区内打造“超级中学”,直接给各级中学校长指定升学率指标,指标达不到就否决其工作成绩。多年以来,在教育经费的保障、教师队伍的建设乃至生源的选拔上,这些“超级中学”都具有绝对的优先权。而其他如城市里的普通中学、农村中学等,其所获得的支持,完全无法与“超级中学”抗衡。

(二)教育领域的“马太效应”作用

“超级中学”是所谓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在教育领域的突出反映。“超级中学”凭借其优越的经济、社会和声誉资源,能够在更高的起跑线上发展。被优先照顾的“超级中学”始终能在教育质量和硬件建设方面不断“上台阶、上水平”,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向其聚拢。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超级中学”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均和教育发展不均衡催生的直接产物——高考成绩越好,生源也就越好,优质教育资源的配置和财政投入也就越加有保障,择校费越来越昂贵,学校实力越来越强大,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式的“马太效应”。

(三)学校受隐形利益链的驱使

通过政府行政力量将优质资源打包合并而来的 “超级中学”,凭借高升学率,以多方名义兼并重组,创设多个连锁学校、挂名学校以及摄取高额的择校费等手段尽可能地扩大招生规模来实现变相敛财,靠高升学率为号召大量招收择校生。然而,事实却是“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超级中学”更多的是靠高额择校费支撑其优质的办学条件、教师待遇,把做教育变相成为做生意的模式,毫不夸张,很多“超级中学”年择校费已赶超大学四年的学费。

三、“超级中学”引发的危害分析

(一)寒门子弟难入名校

“超级中学”的重心往往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地级市或省会城市而远离农村,这必然会降低农村地区学生获得享有优质高中求学的机会,从而又导致高校中户籍为农村的学生比重下降。2008年12月,温家宝曾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之中感慨,“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课题组调研发现,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起不断滑落。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5]近年来,自主招生、特长生、保送生等制度拓宽了高校选拔渠道,然而农村考生却难以从中“分一杯羹”,因为农村学生受条件所限很少获得艺术、体育、奥赛等“补偿教育”的机会,充满城市化特色自招试题和价格高昂的考试成本,令许多出生于农村家庭的学生望而却步,所以导致各大名校中农村生源逐年下降。

(二)助长应试教育的负面导向

“超级中学”大肆比拼升学率、高调宣传严格的应试训练下所成就的“高考状元”,对基础教育产生严重的负面导向。应试教育不以人的全面、根本、长远发展为宗旨,片面追求眼前利益,急功近利。在教育对象上“舍多就少”,“超级中学”的老师更重视升学有望的学生,而不顾或放弃很多升学无望的学生。而且以获得直观可见的高升学率为教育目标。比如,不少“超级中学”甚至以班级升学率作为考评老师的重要标准。在教育内容上舍“本”逐“末”,着重让学生学习应试的技巧、方法,而忽略培养其道德、人格、创新能力等全面素质。

(三)打破区域教育生态平衡

“超级中学”通过对基层优秀教师和高分尖子生层层掐尖,引发区域优质教育资源流失,根基动摇。许多曾经很有竞争力的县级高中难以为继,甚至频频出现“县中沦陷”的现象,直接打破了區域教育生态平衡。教育的合理结构,本该是一个“流水不腐”的动态机构框架,各个教育阶段、各个层次的教育载体之间,有一条不断流动循环的“河流”,本该是“百花齐放万紫千红”,而不是个别学校“一枝独秀”。[6]

(四)加重家庭经济负担

“超级中学”采用高薪招聘名师,免除在校费用、给予丰厚的物质奖励到各地选拔尖子生,之后打出高升学率、推荐保送生等招牌,创设分校用以扩大招生规模。而对其它达不到分数却又想入校就读的学生则会收取高额择校费,家长无论经济条件好或差,都不得不缴纳择校费。部分家长还要长期承担接送等工作。为了给孩子创造优良的学习条件,许多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也宁可省吃俭用承担高额的择校费,期望孩子在“超级中学”的名牌效应下考上名校,有一个预期的未来。

(五)影响学生和家长的心理健康

“超级中学”的学生可以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学习成绩优异,备受老师关心,免除学费的优等生;另一种则是学习成绩落后,教师无心顾及,却需要缴纳高额择校费的差等生。这种趋于极端化的结构尤其使差等生的心理承受巨大压力,其家长也为孩子的学习问题发愁担忧,而且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造成学生对认知金钱的扭曲。不少学生由于依靠缴纳择校费或者是社会关系再加上择校费的多种渠道便可获取入学资格,不免会令学生对金钱、权力关系的作用“另眼相看”。

四、消除“超级中学”的策略探讨

(一)政府充分履行在教育公正中的责任

弗里德曼曾指出,政府是“‘竞赛规则’的制定者,又是解释和强制执行这些已被决定的规则的裁判”。政府在教育公正中发挥着核心作用。[7]

1. 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无论是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化或是城乡教育的一体化,都离不了一个基础,即不断加大教育投入。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曾明确提出,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要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我国中央和省级政府应当有责任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专项基金等手段,自上而下地承担起义务教育公共拨款的责任,有效保障落后地区中学教育经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财政责任体制。因为如果教育投入不能保证,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就是一句空话,“超级中学”的“赢者通吃”格局将不会有任何本质的变化,只能日渐加剧,异化成真正呼风唤雨、能量庞大的“教育寡头”。

2. 创新教育督导体制。政府要真正实行教育均衡,就必须加强对各级学校的督导评估,进一步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在具体的评估标准中,应当逐步取消等级学校,淡化窗口学校、示范学校意识。县(市、区)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和完善教育均衡发展的检测制度,从而逐步取消“超级中学”和普通中学的等级差。在质量评估过程中,以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培养人格健全的学生。要严格对“超级中学”从生师比、在校学生人数、占地规模等方面进行约束。而且,严令禁止利用各种行政手段盲目地推进中学兼并重组,彻底查处利用成立分校、连锁学校、挂名学校等手段谋取私利。

(二)学校自觉回归教育本位

1. 改变追求“巨无霸”的办学理念。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每所学校都应当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习惯和自己的传统。”[8]结合到办学规律而言,其实教育魅力和内涵不在于规模,而在于自身特色和文化品味。我们可以提倡学校“小而美”,充分鼓励个性化探索,产生更多以适合孩子的个性化成长需要的丰富多彩的学校。世界各国的名校不乏“袖珍学校”类型,比如美国麻省理工,在校生数量仅有两三千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也是一所典型代表,正如其校长雪莉·蒂尔曼女士所言:“小就是美!”“超级中学”绝不能以片面追求规模和数量而盲目发展,要改变其不合理的办学理念,根据自身特色,扬长避短,顺应教育发展规律。

2. 取消跨区域“掐尖”招生的特殊政策。我国重点大学在制定招生政策时应当作出合理调整。例如,可以对北大、清华等名校在每一所“超级中学”的招生名额确定一个适当的上限。因为教育的和谐发展、学校公平竞争,优质生源才不会过度扎堆出现在少数的“超级中学”之中,而应该会呈现一种自然均衡分布,这样才能使更多的中学能够达到高水平的教育质量,从而有利于区域教育整体的健康发展。

(三)社会公众理性对待“超级中学”

“超级中学”的存在一直饱受争议,然而其发展趋势却日益强势,这在很大程度上与社会公众的热捧追逐有密切联系。“超级中学”以其优质教学资源和高升学率深受家长和学生的亲睐,纷纷利用各种渠道进入“超级中学”,甚至愿意承担高昂的择校费。这种盲目的追捧助推着“超级中学”的迅速发展。事实上,社会公众将目光积聚在“超级中学”的显性优势上,而忽视了其带来的隐性危害:学校片面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不顾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通过高强度的课后和假期补习保证高升学率;争夺优质生源,学校之间的恶性竞争更让教育失去自由和人性等等。因此,社会公众应该理性对待“超级中学”现象,防止其进一步异化带来更大的社会危害。

参考文献:

[1]姚继军,张新平.新中国教育均衡发展的测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6):33.

[2]闫杰.山东频现“巨无霸”中学,办学规模超大学[N].齐鲁晚报,2010-09-26.

[3]秦亚洲等.“超级中学”为何变成了教育资源“掠食者”?——代表委员问诊“超级中学”虚火[EB/OL]. (2012-03-11)[2013-09-15].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2-03/11/c_

111636301.htm.

[4]王斯敏,周航,陈美诗,朱蔚怡,雷常洲.超级中学正在垄断一流大学入学资源[N].中国青年报,2010-06-16.

[5]杨东平.警惕对农村学生教育机会的制度化伤害[EB/OL].(2009-08-18)[2013-09-15].http://blog.sina.com.cn.

[6]陈一舟. “超级中学”,教育正在寡头化[N].法制日报. 2011-06-17.

[7]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M].张瑞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4.

[8]杰尔卡奇.今天的帕夫雷什学校:苏霍姆林斯基人道主义教育思想的实践基地[C].肖延,姜晓燕,编译.比较教育研究.2007(4):35.

推荐访问:均衡 视角 现象 中学 发展

版权所有:诚明文秘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诚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诚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00263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