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区域活动因其可以满足幼儿个别化学习的需要,给予幼儿自主探索的机会,而逐渐成为当前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重要方式。本研究以儿童视角为理论基础,邀请南京市一所幼儿园28名中班幼儿和2名教师参与研究,请幼儿运用马赛克方法发表其对区域活动的看法,同时通过访谈了解教师创设区域的意图,然后依据扎根理论,使用Nvivo11质性分析软件对所获研究资料进行编码分析,结果发现幼儿对区域活动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区域材料、内部体验、自身兴趣与经验、环境、空间、人物和规则等七个方面,与教师在创设区域时重视区域的教育功能、形式美观、条件便利等存在一定的差异;虽然教师认可幼儿参与的能力,也愿意根据幼儿的实际参与情况作出调整,但总体来说文化差异影响着儿童视角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实施,成人权威阻碍着幼儿参与的进程,同时现实条件也制约着幼儿参与的程度。为推动儿童视角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运用,教师应具备倾听幼儿的意识,重视幼儿参与的过程,并积极回应幼儿的想法;幼儿园应积极创建包括管理者、幼儿、教师、家长、研究者在内的参与共同体,为教师运用儿童视角提供条件支持。
[关键词] 儿童视角;区域活动;幼儿园课程;马赛克方法
一、问题提出
随着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幼儿园课程从关注知识的维度转移到关注幼儿经验的维度上来。区域活动因其可以满足幼儿个别化学习的需要,给予幼儿自主探索的机会,而逐渐成为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重要方式。但在实践中,区域设置与材料提供一般均由教师确定,幼儿的主体需要和参与权被忽视。有研究指出,“教师主要根据自己教育教学的方便考虑环境创设,全凭自己感觉评价好看或不好看,较少倾听孩子们的建议,也很少顾及孩子们的感受,这种做法颠倒了环境创设中的主客体关系,没有弄清楚为谁创设环境以及创设什么样的环境”。[1]教师根据幼儿发展的目标来设计区域、提供材料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有时候教师加班加点辛苦创设的区域环境与提供的区域材料幼儿并不感兴趣,并不能促进幼儿经验的有机生长。由于忽视孩子,实践中的区域活动常遇到如下困境,“教师做了活动空间的划分,但从未征询过孩子的意见;教师投放了活动材料,但并非是在了解孩子需要的基础上提供的,教师四处参观,求师访友,拍摄和记录别人的种种做法,却唯独不去向孩子询问和学习”。[2]
在传统的童年研究中,儿童是作为被研究的对象而存在的。[3]他们的声音经常被社会所忽视,直到20世纪80年代,人们才逐渐意识到应当尊重儿童的观点。[4]近些年来,在儿童权利运动、新童年社会学、瑞吉欧教育实践等理论和实践的推动下,儿童被视作有能力的主体以及积极的社会行动者。儿童观的转变以及儿童权利的倡导使得儿童在研究中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学前教育领域出现了“儿童视角”这种把儿童作为研究主体的新研究取向。儿童视角反对传统教育研究中以成人为研究者所建构起来的话语体系,倡导新的儿童观,主张儿童作为自身生活的专家,彰显其作为研究主体的生活体验和意义建构。[5]近年来我国学者关于“儿童视角”做出很多理论探索,然而,这些研究大多都是研究者的思辨论述,关于儿童视角的实证研究相对缺乏且不够深入,关于儿童视角下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研究更是屈指可数。鉴于区域活动创设中幼儿参与机会较少的实践困境及国内外研究趋势,本研究采取马赛克方法,倾听幼儿的声音,揭示幼儿视野中区域活动的特征,并与教师关注点进行比较;研究进一步探索了儿童视角在实践中的实施困境,并为儿童视角的落实提出建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参与者的选定
陈向明说过“独特的个案研究雖然不能证实整体的情况,但是可以为人类提供新的认识事物的方式”。[6]本研究选取一个班的幼儿与教师作为研究个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人们看待幼儿、看待幼儿视野中的区域活动、看待“儿童参与”提供新的思路。
本研究采取目的性取样与方便取样相结合的方式,选取南京市S园作为研究对象。S园的课程理念强调关注儿童,区域活动是该园课程实施的重要形式之一,且研究者经常去该园观摩学习、参与教研,去该园交通便利。本研究随机抽取该园的一个中班(W班),与该班28名幼儿和2名教师共同开展研究。选择中班原因如下,一是小班幼儿绘画、摄影等表征能力尚在发展中;二是马赛克方法运用周期长,研究者进入幼儿园现场是下学期,如果选择大班,大班毕业会造成研究参与者的缺失。研究者从三月底进入W班一直到学期末,而后对W大班上学期研究大概进行了一个月。研究者认为已有的资料能够建构起幼儿视野中区域活动的理论框架,在与幼儿和教师告别后撤离研究现场。
(二)研究方法的运用
3~6岁幼儿思维具体形象,幼儿多大程度上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会受到具体情境的限制,儿童的看法未必有机会得到完全的表述。[7]马赛克方法(Mosaic Approach)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马赛克方法由英国学者艾莉森·克拉克(Alison Clark)与彼得·莫斯(Peter Moss)提出,又译为镶嵌法,强调使用多种方法倾听幼儿的声音,是传统研究方法和参与式研究法的结合。传统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Observation)、访谈法(Child conferencing)等;参与式研究方法是马赛克方法的核心,包括:自主摄影法(Cameras)、绘画法(Drawing)、幼儿之旅(Child-led tours)、投票法等,马赛克方法强调选用幼儿熟悉且能够掌握的方法,激发幼儿的参与积极性,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发表自己关于事物或现象的看法。之所以称其为“马赛克方法”,是因为每一种工具获取的信息都形成一片“马赛克”,将它们放在一起,就构成了有关儿童观点与经验的完整图画。[8]本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具体如下:
观察法。研究者作为一个“感兴趣的”成人,与幼儿一起游戏,拉近与幼儿的距离。观察幼儿并用描述性语言记录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行为表现,了解幼儿的感受和体验,并作为后续分析、解释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