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了解口腔颌面外科术后感染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400例接受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感染相关因素,并施以针对性护理措施。结果 400例患者术后并发感染20例,感染率为5.00%,多为上呼吸道、下呼吸道、皮肤与软组织、胃肠道、泌尿道、手术切口感染;住院时间、年龄、切口类型、护理标准、麻醉方式属于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P<0.05),其中麻醉方式、切口类型、护理标准具有高度相关性(P<0.05);经由系统性护理后,所有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 口腔颌面外科术后感染因素众多,感染病症类型多为严重外伤及肿瘤者,感染部位多为手术切口及呼吸道,切口污染、高龄体弱、护理标准均属于其中的高危因素,必须要强化优质护理,能减少感染,保证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术后感染;相关因素;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78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492-02
口腔领面部血液循环丰富,予以外科术后血液供应十分充足,其组织再生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且具有一定的抗感染能力,手术创伤愈合速度较快。但术后若出血过多,极其容易影响手术治疗效果,易诱发组织水肿、血肿等并发症,最终诱导感染。在口腔领面部外科术后,术后感染属于其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多发于手术切口、呼吸道、口腔等部位[1]。为了深入探究口腔颌面外科术后感染因素及护理对策,本文主要对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400例接受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相关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择我院于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接受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400例为研究对象,排除合并严重口腔系统疾病及术前伴有其他感染症状者,其中男216例,女184例;年龄(10-78)岁,平均年龄在(48.23±5.17)岁之间;191例口腔颌面部肿瘤,63例口腔颌面部外伤,61例唇裂,29例口腔颌面部感染,56例其他。
1.2 一般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应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法,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主要包括性别、年龄、病情、用药、手术操作等资料。将所有被调查患者与感染病例进行对比分析,分析其高危因素。
1.2.2 护理方法
予以所有患者优质护理干预:(1)重视围手术期护理:强化病区环境管理,维持病区清洁,定时通风换气,把控探陪人数,严格进行消毒隔离。术后,予以有效咳痰、咳嗽方法指导,增强其自身防护能力。长期卧床患者需予以雾化吸入, 强化皮肤、口腔护理,减少呼吸道、切口、口腔感染;(2)增强侵入性操作规范性:行气管切开、插管、吸氧等时,严格执行操作规范。于气管切开后, 充分湿化进入气道的气体,预防痰液干结。吸痰时,动作轻柔,定期清洗内套管,1次/4h,每天更换一次气管切开用物;(3)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于护理操作前后坚持洗手,树立无菌观念,遵循消毒灭菌制度。行雾化吸入时,对雾化器、吸引器、贮液瓶进行消毒,吸痰时分开口鼻腔吸痰管;(4)其他护理措施:积极把控鼻饲速度、鼻饲进食量,予以心理护理,做好生命体征监护。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资料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 )表示,计数资料进行X?检验,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口腔颌面外科术后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据分析得知,术后并发感染部位多为上呼吸道、下呼吸道、皮肤与软组织、胃肠道、泌尿道、手术切口感染,切口类型、年龄≥55岁、麻醉方式(全麻)、住院时间≥15d、护理标准(常规护理)均为口腔颌面外科术后感染的高危因素,如表1所示。
2.2 口腔颌面外科术后感染多因素分析
经单因素分析后对住院时间、年龄、切口类型、护理标准、麻醉方式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发现切口类型、年龄、护理标准属于其中的独立危险险因素,详见表2。
经由针对性护理干预后,所有患者并发症均消失,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均痊愈出院。
3 讨论
通常口腔颌面外科术后易发感染,据有关统计发现,口腔颌面外科术后感染率处在1%-15%之间[2]。有学者对1982例口腔颌面外科患者术后感染因素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提示,术后并发感染者82例,感染率达4.64%[3]。而本文研究中400例患者术后并发感染20例,感染率达5.00%,与相关研究结果接近。
究其根源,口腔颌面所处部位异常敏感,在生理、解剖结构长存在特殊性,与呼吸道、口腔紧密相连,温湿度适宜,极其容易滋生细菌。另外,因口腔活动较为频繁,术后伤口渗血、出血风险较大,故切口感染率相对较高。本文研究发现,术后感染者多为呼吸道感染及泌尿道、手术切口感染,而住院时间、年龄、切口类型、护理标准、麻醉方式与术后感染具有相关性。由此可见,必须要增强护理标准。对接受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治疗患者而言,其切口位置具有特殊性,术后禁止过度吞咽、咳嗽,为确保营养而制定了鼻饲、插管、切开气管等多项措施,故护理标准要求高,因此在术后必须要施以针对性护理措施[4]。首先,必须要重视围术期护理干预,细致化管理院内病区环境,定期通风,把控探视与陪护人数,施以室内消毒措施,强化相关健康教育,增强其自我防护水平[5]。同时,必须要规范侵入性操作,行胃插管、气管插管、呼吸机支持等步骤时,严格执行相应标准进行,充分湿化气道,预防感染[6]。此外,严格遵循无菌原则,做好灭菌消毒工作,有助于抑制感染,保证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考虑到口腔颌面外科术后感染诱发因素众多,必须要强化临床系统性护理干预,提高护理标准,有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保证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胡友瑞.口腔颌面外科术后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23(15):111-113.
[2]王辉.口腔颌面外科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0):386-387.
[3]吴萌萌,赵珺,李三红.临床药师参与会诊口腔颌面外科术后感染66例分析[A].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药学专业委员会.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药学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全国口腔药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药学专业委员会:2013:9-9.
[4]赵丽娟,桑琳霞,杨彩云.口腔颌面外科术后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6(01):190-192.
[5]郭琦.口腔颌面外科术后感染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09(05):48-49.
[6]王晓慧.口腔颌面部疼痛分析及护理干预对策[A].河南省护理学会.2012年河南省五官科优质服务护理管理与专科护士培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河南省护理学会:2012: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