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诚明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四年级古诗雪梅思维导图5篇

四年级古诗雪梅思维导图5篇

时间:2022-09-12 11:35: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四年级古诗雪梅思维导图5篇四年级古诗雪梅思维导图 大班古诗活动: 《雪梅》 1.活动目标(1) 知道古诗的名称,了解作者的来历,理解古诗的含义; (2) 能用连贯完整的语言较准确地讲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古诗雪梅思维导图5篇,供大家参考。

四年级古诗雪梅思维导图5篇

篇一:四年级古诗雪梅思维导图

班古诗活动:

 《雪梅》

 1. 活动目标 (1)

 知道古诗的名称, 了解作者的来历, 理解古诗的含义;

 (2)

 能用连贯完整的语言较准确地讲述古诗内容并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3)

 感受古诗中的美, 萌发对古诗学习的兴趣。

 2. 活动准备 教学 ppt.

 3. 活动过程

 Ⅰ 导入 (1)

 谈话导入, 激发幼儿兴趣。

 提问:

 “雪梅是什么意思呢? ”

 教师重点引导幼儿通过故事激发学习的兴趣。

 Ⅱ 第一次操作 (2)

 欣赏古诗, 教师以稍慢的速度平缓的语调朗诵。

 提问:

 “你听到了什么? ”

 教师重点引导幼儿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Ⅲ分享经验

 (3)

 分析诗句学习字词, 理解古诗大意。

 提问:

 “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呢? ”

 任务:

 “。”

  教师重点引导幼儿学会认读字词, 理解诗中的意思。

 Ⅳ再次操作 (4)

 再次欣赏, 并学习朗诵。

 任务:

 “请小朋友用好听的声音来朗诵古诗。”

 教师重点指导幼儿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4. 活动延伸 在语言区域中继续分享一些其他的古诗。

  5. 活动资源

 雪梅

  宋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篇二:四年级古诗雪梅思维导图

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9、古诗三首之《雪梅》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雪梅》是宋代诗人卢钺咏物言志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通过对“雪”与“梅”的评论,在比较中写出各自的特色,并寓理于其中。

 学情分析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大量的古诗,初步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教师在教学时可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学习。

 教学建议

 教学这一课时,要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梅、雪在争春上互不相让的情景,感悟诗歌蕴含的哲理。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2.感悟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要取长补短的道理。

 重 点难点

 重点:理解体会诗句的意思。

 难点:感悟诗歌的内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出示:大雪纷飞的严寒里,梅花傲然开放。

 师: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师:白雪映衬下的梅花,是不是格外美丽?可是有一天,梅花和雪花谁也不服谁,它们都认为自己美丽,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赶紧读一读《雪梅》这首诗吧

  二、初读古诗。

 1.同桌互读,有读得不正确的地方请告诉他。

  2.指名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

  3.去掉拼音指名读。

 4.当小老师领读。

  5.听老师读,注意节奏。

  6.自己读,读出节奏。

 7.男女生接读。男女生合作读。

 三、品诗句, , 悟道理。

 1.借助注释,自己说一说诗的意思。

  2.提出不懂的问题,一起解决。

  3.和同桌说一说诗的意思。

  4.一起说诗意。

  师: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这可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

  5.悟道理。指名说。

  师:从后两句中,我们可以知道雪和梅的特点是:雪白梅香(板书)。这首诗借雪梅争春,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板书)也各有所短,我们要取人之长,补已之短。

  6.带着理解再读本诗谈雪梅,拓诗词。

 (1)简介诗人。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卢钺,宋朝人。他非常喜爱梅花。

  (2)谈雪梅的关系。

  师:古往今来,有不少诗人往往把雪和梅放在一起写。这是因为雪中有了梅花,就透露出春的信息;梅花因在雪中开放更显示出不畏严寒的高尚品格。

  四、布置作业。

 1.背写三首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三首诗的意思。

 板书设计

 雪梅

 卢钺

 雪白——梅香

  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我们要取人之长,补已之短

篇三:四年级古诗雪梅思维导图

雪梅 》 试讲稿

 开场白: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面试小学语文教师的

 号考生,今天我试讲的题目是《雪梅》,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上课之前老师要和大家一起玩个小游戏,我们一起对对诗,一起来说说有关梅花的诗句。

 师:我已经看到同学们举起小手了,你先来吧。

 师: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师:嗯,你的课下知识储备很丰富。

 师:还有谁想到了呢?你的眼神充满了期待,那你来吧。

 师: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师:不愧是我们班的诗词小达人,这么快就想出了答案。

 师:同学们平时积累的诗句可真多。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诗人卢钺,看看他是怎样描写雪梅的,请同学们齐读课题《雪梅》。

 二、初读 师:现在老师给大家示范朗读一遍古诗,请同学们边听边注意老师的读音、停顿和节奏。待稍后老师请你们也来读一读。

 师: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师:老师朗读完了。哪位同学愿意当小勇士,踊跃的展现下自己呢? 师:看你充满自信的样子,请你来!大家说他读的怎么样啊? 师:嗯,读的声音很是洪亮,要是节奏能慢一点就更好了。

 师:来,跟老师一起读下这句,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师:还有,这个字应该是读“骚”,平舌音,再读的时候要注意哟。

 师:你再试着读读全诗。同学们,这次怎么样啊? 师:是不是更好了呢,我们给他鼓鼓掌。

 师:还有哪位同学来挑战下? 师:中间的这位女生,请你!同桌,你来评价一下,她读的怎么样啊, 师:你说,她读的很有感情,语调有变化而且声情并茂。嗯,你听的很认真。

 师:是啊,同学们,我们在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把握好停顿节奏,这样才能读出韵味。你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吧。

 三、 析读 师:现在老师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请同学们前后四人为一小组,合作讨论这样一个问题:说说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你的理由。好,开始你们的讨论吧。

 师:大家讨论的非常激烈,特别是第一组的同学讨论得很热烈,就请第一组代表来说说吧。

 师:你说你们喜欢的是这句——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那你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两句吗? 师:哦,这两句很有画面感,让你们仿佛置身于美丽的画卷中,你的想象可真丰富。

 师:那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下这是怎样的场景吗? 师:你看到了梅花和雪花相互竞争,都认为自己最有早春的特色 师:哦,而且他们互不认输,请诗人来评判。

 师:嗯,这幅画面中的梅花与雪花之美别出心裁,生动活泼。

 师:看来你们是融入这份情境中了,那对于这两种美景,你们有什么样的情感? 师:嗯,很喜欢。所以,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喜爱赞叹之情啊,只

 有真的陶醉在其中,才会写出这么美的诗句。

 师:你们小组的感受如此深刻,那你们能带着这样的心情读一读这两句诗吗? 师:你们读出了韵味,看来此刻你理解了作者,走入了作者内心。

 师:还有其他想法吗?好,第三组的同学来说说吧。

 师:你说,你们喜欢这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你们为什么喜欢这两句呢? 师:哦,作者写的很美,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能具体说说吗? 师:嗯,把雪和梅的美做了比较。表达了诗人的观点。

 师:那你能再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师:哦,你说梅花比不上雪花的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缕清香。

 师:嗯,这是诗人对梅与雪的评语,同学们,想不想见见梅雪争春是什么样子啊?请看大屏幕,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

 师:怎么样,是不是很美呢!就让我们边想象画面边朗读这两句吧。

 四、品读 1.师:理解之后,同学们读得更有味道了。同学们,就让我们将自己想象成卢钺,配着优美的音乐,再来朗读下古诗吧。

 2.接下来,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认真倾听!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具有早春的特色,谁也不肯服输,诗人放下笔,因为很难评议梅与雪的高下。让你想起了哪一句诗?是的,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花比不上雪花的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缕清香,又让你想起了哪一句呢?请你来说,对,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3.同学们,这么美的画面想不想永远的留住?好,我们带着感受尝试背诵。

 谁来挑战?请你!背诵熟练有感情,给你点个赞!

 

 你的眼神充满自信,请你!背的很有韵味,背诵小达人非你莫属。

 还有谁想背?这么多小勇士啊,我们一起来背!

 五、小结作业 师:同学们,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不知不觉到了快要下课的时间。谁来说说,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师:你的小手举得高高的,那你来说!

 师:你说这节课跟随作者,我们看到了梅雪争春的美景,感受到了作者对他们的喜爱,也明白了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有长处必然也有短处。

 师:你说的很好,但是有一个点遗漏了,大家发现了吗? 师:没错,这节课,我们不仅观赏到了美景还学到了作者的写作方法,那就是对比。

 师:作者运用对比使事物更加生动形象,突出了事物的特点。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写作中也能运用到这种修辞手法。

 师:在这里老师为大家布置一项作业:请同学们课下用笔将这首诗描写的情景画出来。

 师:好,下课。

  六、板书设计

篇四:四年级古诗雪梅思维导图

三首 雪 梅

 人教版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授课老师:智汇

 卢钺,字梅坡,宋朝末年人,具体生卒年、生平事迹不详,存世诗作也不多,与刘过是朋友,以两首雪梅诗留名千古。

 走 进 作 者

  梅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首,与兰花、竹子、菊花一起列为四君子,与松、竹幵称为“岁寒三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在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

 新 知 导 入

 要求:

 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4、通读古诗,给诗文划分小节,注意句子的停顿。

 自 读 课 文

 雪梅 【宋】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新 知 讲 解

 xiáng

  sāo

 xùn

  shū 降

  骚

  逊

  输 识 字 解 词 (1)根据拼音读一读 (2)开火车认读生字 降服 投降

  离骚

 骚人

  逊色

 略逊一筹

 认输

 输入

 (降)

 阜,盘山石阶

 夅 夅 ,倒写的“步”

 从山顶往山下走。

 古 文 识 字

 降 xiáng

 投降

 jiàng

 降落 表示投降、认输的意思 表示往下落的意思 多 音 字

 课 文 精 讲 《 雪梅 》 题目是什么意思?

 雪中的梅花

 降:

 服输。

 课 文 精 讲 句意: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

 文人骚客难以评论高下,只得搁笔好好思量。

 梅雪争春未肯 降,

 骚人阁笔费评 章。

 骚人:

 诗人。因诗人屈原代表作名 《 离骚 》 而借称。

 阁:

 同 “搁

 ”,放下。

 评章:

 评议文章,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课 文 精 讲 逊:不及,比不上。

 句意:

  梅花不及雪花的三分晶莹洁白。

 雪花却输给了梅花的淡淡清香.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课 文 精 讲 梅雪争春未肯 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学习第一、二句

 梅雪不肯“降”是因为“争春”,即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

 拟人修辞手法。使梅、雪具有了人的特性,将梅、雪的美别出心裁、生动活泼地表现了出来。

 课 文 精 讲 学习第一、二句

 梅雪争春未肯 降 , 骚人 阁笔费评章。

 战国诗人屈原创作了 《 离骚 》 ,故后人称屈原为“骚人”,后来泛指忧愁失意的文士、诗人。

 想象:你认为“骚人”应如何评议梅、雪?

 梅须逊雪三分白 , 雪却输梅一段香 。

 在这两句诗中,诗人指出梅、雪各有什么长处、短处?

 梅含清香,但比之雪的白则逊色三分;

 雪晶莹洁白,却少了梅的清香。

 课 文 精 讲 学习 第三、四句

 课 文 精 讲 学习 第三、四句

 诗人将梅、雪的长处、短处对照着写,客观地进行评价,你如何看待这种评价方式?

 诗人没有单纯地赞美梅或雪的独特优点,而是综合分析其优缺点,说明它们各有长短,这种评价显得十分中肯、公允。

 课 文 精 讲 费 - 贝 +

 氵 = 沸 熟字加偏旁

 熟字换偏旁

 车 + 俞 = 输

 门 + 各 = 阁

 课 堂 练 习

  1 1 、 《 雪梅 》 的作者是(

 ),作者通过描写(

 )与(

 )争春,让诗人思考后评价二者皆有特色,雪更(

 ),梅花更(

 )。

 卢钺 雪 梅花 白 香

 2 2 、对于本文中三首诗的理解,错误的是(

 )。

 A A 《 暮江吟 》 表达了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

 。

 B

 这三首诗都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C C 《 雪梅 》 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了雪梅争春的情趣,表达了诗人对雪梅的喜爱之情。

 B B 课 堂 练 习

 梅花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别的花都是春天开,它却不一样,越是寒冷,越是风欺雪压,它就开得越精神,越秀气。所以,它象征着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希望我们像梅花一样也能不畏严寒,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强不屈。

 课 堂 总 结

 1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整首古诗。

 2 2 、借助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

 作 业 布 置

 课 程 结 束

 人教版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授课老师:智汇

篇五:四年级古诗雪梅思维导图

三首之 《 雪梅 》 说课稿 (一)

 一、说教材

 这首《雪梅》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新审定的部编版的一首哲理诗。诗中描写了大雪飘飞,梅花绽放,多么美的景致。可是有一天雪和梅却争执起来了。诗人正是捕捉住了这小小的争执瞬间,发出令人深思的议论。诗人通过雪、梅的争执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快随老师品读诗句,一探究竟吧!

 二、说教学目标

 1、理解诗题。教师板书诗题,并同步讲解。

 :

 明确:“雪梅”即雪中的梅花,这是诗人评论的两个对象。

 2、了解介绍诗人,简介背景。

 卢钺

 宋朝末年人,具体生卒年、生平事迹不详,存世诗作也不多,以两首《雪梅》留名千古。

 创作背景

 对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书上记录不详,推测作于宋末的一个初春日梅花开放,作者赏玩之时。

 三、教学过程

 1.初读古诗,夯实基础。

 (1)课件出示古诗及生字,引导学生自读,在读中识记生字新词。

 会写的字:阁ɡé

 费 fèi

 须 xū

 逊 xùn

 输 shū

 会认的字:

 骚 sāo 人 (2)教师进行生字书写示范,引导学生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生字。

 ◆书写指导:

 [阁]半包围结构。“门”阔、大,从左、上、右包围“各”。

 [须]左右结构。左部“彡”三撇的撇尖上下对齐;右部“页”的竖撇从横中线的上方起笔,向左下撇出,末笔长点顿笔有力。

 [输]左右结构。左部“车”末横变提,书写时先竖后提;右上部撇、捺舒展,罩住下部。阁须输 ◆易错提示:

 [费]下边是“贝”,不要写成“见”。

 [降]右下部是“”,不要写成“干”。

 [输]右部下边是“”,不要漏写短横。

 (3)播放朗读音频,引导学生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雪梅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2.出示阅读要求。

 (1)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把握诗歌的主旨。

 (2)观察教材中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它们各具有怎样的品质? (3)同桌之间交流有问题的地方。

 3.教师检查学生对古诗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赏析古诗。

 (1)理解“梅雪争春未肯降”的意思。“降”是什么意思?梅雪为什么不肯“降”?这句诗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预设: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降”是“服输”的意思。出示梅花雪中绽放的图片,再结合诗句使学生明白梅雪不肯“降”是因为“争春”,即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这里把梅、雪拟人化,运用的是拟人修辞手法,使梅、雪具有了人的特性,将梅、雪的美别出心裁、生动活泼地表现了出来。

 过渡:梅、雪争春,到底谁更能代表春天呢?正在欣赏梅、雪的诗人该如何评判呢? (2)理解“骚人阁笔费评章”的诗意。“骚人”是什么意思?“费评章”的原因何在?你认为“骚人”应如何评议梅、雪? 预设:课件出示“骚人”的意思及其来历。因为战国诗人屈原创作了《离骚》,故后人称屈原为“骚人”,后来泛指忧愁失意的文士、诗人。“费评章”指难以评议。为什么呢?这里就要引导学生结合上句诗来思考。至于“骚人”应如何评议梅、雪,学生可以各抒己见,表达合理即可。

 过渡:梅、雪各有特色,诗人一时也难以评议,但是梅、雪仍然争执不下,究竟该如何是好呢?读读下面两句诗,也许我们能找到答案。

 (3)理解“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诗意。在这两句诗中,诗人指出梅、雪各有什么长处、短处?诗人将梅、雪的长处、短处对照着写,客观地进行评价,你如何看待这种评价方式?结

 合自身实际说说你从中受到的启发。

 :

 预设:讲解这两句诗之前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看待自身的长处和短处,然后再将目光移至这两句诗上。这两句诗说的是如何评判梅、雪的问题,梅含清香,但比之雪的白则逊色三分;雪晶莹洁白,却少了梅的清香。诗人没有单纯地赞美梅或雪的独特优点,而是综合分析其优缺点,说明它们各有长短,这种评价显得十分中肯、公允。将诗人对梅、雪的评价引到自身实际,学生可以畅所欲言,紧扣“人各有长短,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来谈即可。

 4 4 、 小结

 梅花雪中绽放,清香幽幽,自古以来,很多文人墨客都为之写下赞美的诗篇。而本诗作者却另辟蹊径,赞美梅,也不落下雪,在评议它们各自的特色时更是由物即理,告诉人们正确看待他人、自己的方法,使人颇受教益。同学们,“罔谈彼短,靡恃己长”,这是古人告诉我们的处世之道,希望你们能行之于身,不断提升自身素养。

 7.引导学生再次朗读古诗,并进行适当的拓展。

 过渡:同学们,这是一首流传久远的佳作,尤其是后两句,多次被人们引用。其实,卢钺当初创作《雪梅》时,共写了两首,本文是第一首。你们知道第二首是什么吗?同学们在课下可以搜集一下,并尝试将它背诵下来。

 雪梅(其二)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诗意:只有梅花没有雪花的话,看起来没有什么精神气质。如果下雪了却没有诗文相和,也会非常俗气。在冬天的傍晚夕阳西下时写好了诗,刚好天空又下起了雪。再看梅花雪花争相绽放,像春天一样艳丽多姿,生气蓬勃。

 赏析:这也是一首说理的诗。课文所选的第一首诗主要写梅与雪的特点,这首诗则主要写梅与雪以及它们与诗之间的关系。诗人认为如果只有梅花独放而无飞雪落梅,就显不出春光的韵味;若有梅有雪而没有诗作,也会使人感到不雅。这三者缺一不可,只有三者结合在一起,才能组成最美丽的春色。从这首诗中,可看出诗人对赏雪、赏梅、吟诗的痴迷及其高雅的审美情趣。

 5 5 、对比阅读,整体回顾

 1.分析比较,整体阅读。

 过渡:同学们,这首古诗中有精彩的写景内容,景中寓理。对景物的生动描摹得益于诗人认真、仔细的观察,情的抒发、理的阐释则有赖于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感悟。我们再读一读这首诗,感受古诗的魅力。

 (1)学生齐声朗读这首古诗。

 (2)出示表格课件,引导学生填写表格,让学生对这首诗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诗名 作者 朝代 所写景物(事物)

 诗人的情感(揭示的哲理)

 《雪梅》 卢钺 南宋 梅、雪 说明任何事物

 都是一分为二的,有长处必然也有短处 2.课外拓展,增加积累。

 过渡:同学们,对那些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人们给它们取了一个名字,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学生齐答:哲理诗)对了,就是哲理诗,也叫说理诗,我们这节课上所学的两首诗就属于这一类诗。哲理诗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蕴含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你们还知道哪些哲理诗呢?请同学们于课外搜集,并简单说明它们揭示的道理。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诗意: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这句话使得前来爬山的人白白地欢喜一场。当你进入到崇山峻岭的万山之中,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立刻将你阻拦。

 哲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做好充分的估计,不要为一时一事的成功而陶醉。

 观书有感[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意: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那方塘里的水为什么会这

 样清澈,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哲理: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四 、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古诗三首之 《 雪梅 》 说课稿 ( 二 )

 一、 说教材:

 《雪梅》是小学语文部编版四年上册的一首古诗,这首诗为诗人卢梅坡所作,作者用拟人化的方式把雪、梅为争春而发生摩擦生动的描绘出来,二者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互不相让。不同于古今其他诗人把雪、梅并写报春的写法,让人觉的新颖别致,出人意料。

  二、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诗,背诵本诗。

 2. 了解诗的大意,领悟诗歌所蕴含的道理。

 3. 了解有关雪梅的古诗词,学习梅花的精神。

 三、 教学过程:

  一、看图片、赏雪梅

 1. 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史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张图片,我们一起来静静地欣赏。(放图片)

 师:美吗?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那你知道这种花在什么时节开吗?生回答。

  师:说得对!这是梅花,在冬天开放,很美丽。特别是雪中的梅花更惹人喜欢。自古以来,人们把雪和梅作为报春的使者。可是,雪和梅却争执起来了,怎么回事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雪梅》这首诗中去探个究竟。

 2. 板书课题。“雪梅”就是雪中的梅花。

 二、读古诗、诵雪梅

  1. 借助拼音,把这首诗诗读正确。

  评:看到你们读书的认真样,真为你们高兴。

 2. 认读标拼音的字。

 3. 同桌互读,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告诉他。

  4. 指名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听他注意读得怎么样。

 5. 去掉拼音指名读。

 6. 当小老师领读。

 7. 听老师读,注意节奏。

  8. 自己读,读出节奏。

 评:节奏感出来了,诗的韵味也就出来了。

 9. 男女生接读。

  10. 男女生合作读。男生读,女生做回音壁。

 11. 齐读。

 12. 背读。

 13. 领背。

 14. 同桌互背。

 15. 齐背。

  三、品诗句,悟道理。

  师:诗会背了,诗的意思知道吗?

 1. 借助注释,自己说一说诗的意思。

 2. 提出不懂的问题,一起解决。

 3. 和同桌说一说诗的意思。

 4. 一起说诗意。

 师: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这可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

 5. 悟道理。指名说。

  师:1.从后两句中,我们可以知道雪和梅的特点是:雪白梅香(板书)。这首诗借雪梅的争春,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板书)也各有所短,我们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正如《千字文》中所读到的;“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6. 带着理解再读本诗。

 四、谈雪梅、拓诗词。

 1.简介诗人。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卢梅坡,是宋朝人。他非常喜爱梅花,“梅坡”应该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自号为梅坡。因为历史关于他的记载很少,所以到现在也不知道他的原名是什么。虽然不知道他的原名,但是他的作品却流传千古,成为不朽诗篇,来看他的第二首《雪梅》诗。

 2.师读诗,简介诗意。

 3.生齐读。

 4.谈雪梅的关系。

  师:古往今来,有不少诗人往往把雪和梅放在一起写。这是因为雪中有了梅花,就透露出春的信息;梅花因在雪中开放更显示出不畏严寒的高尚品格。如我们所学过的《梅花》一诗。

  5.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也十分喜欢雪中的梅花,他曾写下这一首词《卜算子·咏梅》,我们一起来欣赏。

 6.总结

  师:孩子们,梅花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别的花都是春天开,它却不一样,越是寒冷,越是风欺雪压,它就开得越精神,越秀气。所以,它象征着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它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还被称为“花中四君子”之首。希望我们向梅花一样也能不畏严寒,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强不屈,好吗?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五、

 板书设计

  雪

 梅

  雪白梅香

  各有所长

推荐访问:四年级古诗雪梅思维导图 古诗 四年级 思维

版权所有:诚明文秘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诚明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诚明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京ICP备100263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