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化学化工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在高校培养方案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本文主要探索这类人才应该具备的特征和素质,重点对这类人才应该具有的综合素质进行分析。
[关键词]复合型 创新人才 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1-0229-01
具备良好素质的化学化工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在当今激烈竞争的社会当中显得尤为重要。近几年,我们通过对化学化工类复合型创新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通过科学定位化学化工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精选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革新教学理念与方法。加强实践教学,通过这些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化学化工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使之能够在当今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有立足之地。
一、化学化工类复合型创新人才具备的特征
化学化工类复合型创新人才,既不同于拥有深厚理论基础的学术型人才,也不同于拥有职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它是一种在学术型和技能型人才之间的综合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把培养目标定位于面向服务、建设、管理、生产等,要具有运用综合技能和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1]这类人才不仅要具备非常好的化学化工类专业素质,还要具备责任心、团队精神、道德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非专业能力。这类创新人才的特征突出表现为对化学化工类的基础知识非常扎实,实践能力非常强,具有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特别强。
二、化学化工类复合型创新人才所应有的素质
1.化学化工类复合型创新人才应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一定的创新精神。我们从交叉学科入手,利用化学与化工系的传统优势,把生物化学、生物工程和应用化学等结合起来,这样就会使这类人才为将来从事医药研制、生化材料的制备、精细化工品的研发打下非常夯实的基础。[2]
2.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是进行化学实验研究,通过化学实验来探究物质以及变化规律,从而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使这类人才具备更多的综合素质,需要改变最基本的化学实验的培养模式,对四大基础化学实验进行全面整合,对综合性、开放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权重进行部分的增加。
3.为了适应化学化工的工艺、设备、环保和精细化学品等方面的人才需求,此类人才需要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达到如下的一些要求。知识结构:具备扎实的化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所需要的基本理论与技能,掌握所需的外语知识及基本的文献检索方法,还需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具备化工化学类专业需要的工程和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基本的环境科学、管理科学、市场营销、材料科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能力结构:具有基本的化工设计能力,具备运用化工化学等专业型的知识的分析和解决工程中的技术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产品技术的开发、推广经营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技术的交流能力。素质结构:具备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和团结协作等精神,以及开拓进取的工作意识,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优秀的道德品质,了解化学化工行业必备的政策和法律知识。
三、对化学化工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素质要求
1.以德为本,德才兼备。应用型人才在专业知识的运用与发挥上通常需要具有较高的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3]
2.要拓展个人的知识视野,使个人的知识结构得到完善,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基石。
3.需要把“一主三辅”综合素质培养要求相结合。(1)突出“应用”具备化学化工技术应用能力所需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很强的综合型的知识运用能力去解决实际中的问题。(2)强调“复合”。所谓“复合型”,指实现技术运用交叉、应用交叉和专业技术应用与经营管理能力交叉,能够成为一专多能。(3)要以“外向”为重点,“外向型”主要有两个意义,一个是适应涉外环境的能力,另一个是开放的意识。化学化工类复合型创新人才还需要具备强的开拓意识,这样就会提升涉外的适应技能。
4.要培养实用技能,用已知的知识进行不断的探究创造出新的知识。同时注意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它的成员之间的团结协作。
5.要培养积极乐观向上的、坚忍不拔的心理综合素质。要有非常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要有不断的进取精神和高度的事业心。[4]
四、结论
具有良好的个人品质、强烈的事业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不断创新的意识、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团队合作的能力才是化学化工类复合型创新人才应有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洪田,叶树江,等.构建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0(01).
[2]张斌.应用化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环节的思考与探索[J].昆明理工大学(社会科学版),2006,6(02).
[3]张庆,巩育军,苏秋芳,等.地方工科院校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及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广东化工,2006,33(12):
108-109.
[4]陈厥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4.
责任编辑:杨柳